-
1 # 泡麵侃史
-
2 # 南宮雁門
還不是因為秦國讓趙高這個禍害給弄得元氣大傷!要不然他們哪有能力過函谷關!
之前秦國一直是虎狼之國!從來就是他們打別人,還沒有怎麼被誰打過!曾經六國聯合功秦都被秦國給打敗了!函谷關以西從來就沒有外人踏足過!但到了秦二世在位的時候,大興土木,搞得民怨沸騰,各地揭竿而起!這個時候趙高不但不努力鎮壓各地起義,他反到封鎖訊息,不讓二世知道!而且還在不斷的迫害贏氏皇族和朝中的能臣良將!皇族被殺的幾乎沒人了!左右丞相和大將軍被抓了起來!李斯還被處斬!還有許多能臣干將也被趙高找藉口誅殺了!這就導致秦國遲遲沒有拿出好的辦法開對付各地起義,也導致秦軍戰鬥力不斷下降!以至於讓劉邦先進入了咸陽!
在劉邦進入咸陽之前,項羽也在鉅鹿大敗秦軍主力!在大敗秦軍之後,他率軍趕到了函谷關這裡!此時的秦國已經半死不活了!根本就沒有能力抵擋項羽,所以函谷關就被項羽給輕鬆拿下來!秦朝曾經的強盛隨著函谷關的被攻克而徹底煙消雲散了!幾百年的基業也毀於一旦了!趙高這個禍害徹底的葬送了秦朝!
-
3 # 老曹電影
函谷關被破,並不是項羽、劉邦有多厲害,更多的是秦國內部的矛盾導致不能齊心協力守護國土。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帝國內部由於趙高和秦二世的無能和殘暴搞得烏煙瘴氣,有能力的武將、文臣死的死,逃的逃,國家根本沒有人可用。
帝國陷入內亂的時候,主要的軍隊有王離的30萬北部軍團、50萬南部的嶺南軍團和5萬的中央守備軍,但回師關中平叛的只有30萬的北部軍團,這三十萬人戰鬥力還是非常搶的,在王離、章邯的帶領下迅速滅了陳勝、吳廣和項梁,就在要取得勝利的時候,出來了一個不怕死的項羽,一下子把秦軍打蒙了,沒回過神來,準備重新再戰的時候,兵敗的訊息卻傳到了朝廷,趙高把持的朝廷不分緣由責怪王離、章邯,無耐兩人投降了項羽,項羽為防止兵不厭詐,坑殺了20萬秦軍。至此,秦國內部根本沒軍隊可用了,捉襟見肘,兵不齊心,將不同德,大勢已去,還有何人能為大秦退兵建功。
函谷關地勢固然險要,六國打了幾百年都沒有多少次能夠攻進函谷關,那是因為老秦人同仇敵愾、上下一條心,國家的崩潰是由內部開始的,外部勢力只是個催化劑,縱觀歷史長河,很多政權即使有黃河、長江這樣的天險也扛不住人心的慌散,最終消失在歷史中。
-
4 # 南宮外史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陳勝起義,項羽、劉邦等積極響應,數年之間,當年那個伐滅六國、強大無比的秦國就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灰飛煙滅了。
想當年六國組成伐秦大軍,聚集函谷關下,秦國開門揖盜,六國沒一人敢越雷池一步。一聲斷喝,六國雲散。那是何等的氣勢?那為什麼天下無敵的秦國在項羽劉邦的數萬烏合之眾面前不堪一擊呢?
我們先用漢賈誼的《過秦論》來總括: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yōu 農具)棘矜(jíqín 農具),非銛(xiān 鋒利)於鉤戟長鎩(shā長矛)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xié 衡量)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後我們再詳細分析如下:
一、秦始皇殘酷欺壓民眾,不把民眾當人看。
秦滅六國後,更名民曰“黔首”。就是黑頭的意思,有戰俘奴隸的含義。秦統治者把民眾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還認為秦屬水德,水趣下,所以,對民眾要嚴刑酷法進行鎮壓。
“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記.始皇本紀》)秦二世也認為統治者就應該驕奢淫逸,為所欲為,嚴刑苛法,鎮壓民眾。
“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史記.始皇本紀》)秦國的這種淫威不但施予民眾,還施予廟宇山林。秦始皇南巡,到衡山、南郡,浮江,來到湘江祠廟,遇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是誰?”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立即下令調來刑徒三千人,將湘山上的樹木全部砍光,並把整座湘山都塗上赭色。秦法,赭色是罪犯的服色,也就是把整個湘山及湘江廟都當做阻礙他渡江的罪犯。可見秦始皇窮兇極惡到什麼程度,簡直就是一個瘋子、精神病患者。
二、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工程。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始皇本紀》)秦始皇還在渭南建極廟宮,象天上的北極星一樣,由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又建阿房宮及驪山墳墓,使用刑徒就多達70萬人。所建宮殿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至於築長城、築馳道、毀城牆、壞堤防等等更是不可勝計。致使天下之民徭役不斷,生活於艱難困苦之中。
秦始皇的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三、秦國實行嚴刑酷法,民眾難以忍受,激起農民起義。
當時,秦國的賦稅、徭役層出不窮,民眾得不到休養生息,而且刑法繁多,嚴酷無比。陳勝就是因為戍邊,因雨失期,按秦法當斬。所以,橫豎是死,不如起義而死來的光榮。在嚴刑酷法的重壓之下,民眾只能忍氣吞聲,但被壓抑的怒火,終有一天會爆發。陳勝一人舉事,天下響應,尋月之間天下震動,就是民眾怒火的爆發。
“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縱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史記.始皇本紀》)四、秦朝統治者逍遙於法律之外,為所欲為,腐敗橫生。
秦國號為以法治天下,但是統治者並不遵守法律,只是把法律視作統治民眾的工具。秦始皇枉用法律焚書坑儒。趙高、李斯作為法律的制定者和執法者,竟敢篡改秦始皇的詔書,擅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擅自賜死公子扶蘇和蒙恬。胡亥聽信趙高讒言,大批的屠殺大臣包括丞相李斯和公族子弟。趙高指鹿為馬的古時更是人人皆知。最後還殺了秦二世。
至於下屬郡縣、鄉亭等,也多對秦王朝不滿,如陳勝起義後,沛縣縣令與獄椽(yuàn,院)曹參、主吏蕭何商議,響應陳勝起義之事;會稽郡守殷通與項梁商議,也準備起義響應等等。
秦國無論朝廷內部還是地方郡縣都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秦國的政權怎麼能夠穩固呢?
五、秦朝大軍分佈在北方和南方,關中兵力不足。
秦朝在北方修築長城,防備胡人的有五十萬人。南方平定楊越、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留置的軍隊大約三四十萬。南方的軍隊在起義發生後沒有撤回增援,就一直留在了南方,南越王尉佗就是其中之一。北方的軍隊大概回撤了一部分。山東各郡的守衛軍隊大概六七十萬,只限於守衛本郡,且投降起義軍的不在少數。關中留守的正規部隊大概有王離、章邯、楊熊等人,這時也已經開赴山東前線。關內只剩下郡守部隊,也是人心惶惶。
六‘劉邦戰略正確,很快進入武關,並佔領函谷關。
劉邦進攻南陽郡,郡守呂齮退入宛城。宛城是個大郡的都城,相連的城池有幾十座,人民眾多,積蓄充足。劉邦准許呂齮投降。所以,劉邦一路西進,所到城邑無不歸降,順利進駐析縣和酈縣。這時章邯已投降項羽。趙高殺了秦二世後,派人與劉邦聯絡,想與沛公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劉邦用張良計,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誘,乘機偷襲了武關,向咸陽進軍,命令全軍,所過之處,不得擄掠,秦地的人都很高興,秦軍瓦解,因此大敗秦軍,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聽信讒言,派軍隊守住函谷關,想做關中王。後項羽從函谷關進入關中,殺子嬰,燒秦宮室。
-
5 # 千夜看世界
項羽、劉邦能攻下函谷關,其實也並不輕鬆。
滅秦的主力是項羽,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激勵楚軍將士跟只帶三日口糧,與王離所率的秦軍主力“九戰”,方才消滅秦軍主力,擄獲主帥王離,副帥蘇角自殺。王離所率的秦帝國北路軍,就是當年蒙恬所率的征伐匈奴、北築長城的那支勁旅。
在消滅了秦帝國北路軍之後,項羽所率的諸侯聯軍也未能立刻叩關而入,直指關中。項羽遭遇了原大秦少府章邯所率領的關中地區京師軍。經歷鉅鹿之戰的慘敗之後,章邯率軍退守漳河一帶,以河內郡尉基地,西以河東郡為依託,南以三川郡為靠背,利用黃河漕運,就食敖倉,頑強抗擊諸侯國聯軍的進攻。
以項王之勇,挾鉅鹿大勝之威,半年之間與章邯軍艱苦拉鋸,未能挺進漳河南岸。秦軍能擋住諸侯聯軍的進攻,除了章邯本身的將才之外,當年掃滅六國的威武之師的過硬的軍事素質,是最重要的因素。
章邯面對來自劉邦、項羽、趙國將領司馬昂的多方圍攻,依舊硬挺了半年。真正讓章邯投降的,不是諸侯聯軍之兵鋒,而是內外交困的死局。
自從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先帝老臣被誅殺,趙高出任丞相當政以後,章邯在朝廷上已經失去內援。鉅鹿戰敗,王離的北路軍被殲滅,章邯的中路軍已是帝國最後支柱。趙高弄權,並未能將相一條心,跟諸侯聯軍進行艱苦拉鋸戰的章邯,面臨著朝廷的嚴厲問責。
秦二世二年四月,趙國將領司馬卬率軍由上黨郡南下,突入河內郡西部抵達黃河孟津北岸,若司馬卬成功渡過黃河,三川郡危矣。若三川郡失去控制,河內的章邯軍將被徹底包圍,糧道斷絕。在此情況之下,章邯深感後方不穩,派長史司馬欣入咸陽求見秦二世。二世不見,軍情不利,司馬欣覺得大事不妙,決定返回軍中。司馬欣懷疑是丞相趙高有意阻斷章邯將軍和皇帝的聯絡,所以他返程的時候留了個心眼,不敢走來時的大路,從小路返回。果然,趙高得知司馬欣不告而別,派人追捕,當然撲了一場空。
內外交困的章邯,在各方的勸說之下,終於投降了項羽。司馬欣回到軍營,是這麼勸章邯的:
“朝廷中趙高專權用事,如今已經沒有可以擔當國政的人。如今戰若能勝利,趙高必定嫉妒將軍的功勞;戰若不能取勝,將軍更逃脫不了一死。何去何從,願將軍深思而後定。”陳餘也來信勸章邯,以滅趙主力有功的白起、北逐匈奴開闢榆中數千裡疆土的蒙恬為例,告訴他秦將的下場多半是不得善終,如今他內無朝廷信任,外臨強敵,危之又危矣。陳餘勸他跟諸侯聯手攻秦,分秦地而王之。
自信重的老臣李斯被後,章邯得到朝廷信任和援助的希望落空了。他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被各方說動了,他試探著作合縱聯盟的嘗試,派遣心腹部下軍侯始成秘密前往項羽軍中談判。章邯不是真地想投降,他和項羽打打談談,談談打打,拉鋸戰來回進行。首先,他是先帝老臣,對秦國感情很深,讓他“調轉槍頭”對準關中父老,他首先在感情上就過不了自己這關;其次,他是大秦最後的將星,自出任秦軍統帥以來,無數秦軍將士死在他手下。
楚王陳勝、齊王田儋、魏王魏咎,都是自己的刀下鬼。就連項羽的叔父,楚國大將項梁,也是死在他手上。他跟諸侯軍是有血仇的,對於投降他一直都是猶豫不決的。
直到後來項羽出奇兵,強渡漳水,突破秦軍防線,在漳水支流的汙水一帶大破秦軍。秦軍被迫放棄漳河防線,退守洹水。而此時,趙國軍隊強渡黃河進入三川郡,完成了對章邯軍的戰略包圍。
章邯此時,不能不投降了,他才派使者去項羽大營,正式談和約降。
章邯投降之後,秦國最後的中路軍放棄抵抗,函谷關門戶洞開,劉邦才能挺進咸陽。
從章邯投降前後可見,劉項輕易能攻下函谷關,做到了東方六國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不是他們本身多厲害,而是大秦帝國處於強弩之末,內無良臣明君主持大局,外無驍勇之戰禦敵關外。
首先:秦帝國的軍事實力虛空,北路軍失了蒙恬這位主帥,戰鬥力下降,在鉅鹿被項羽包了餃子,大秦帝國等於失去半壁江山。中路軍由章邯所率,內外交困,被迫投降,秦國門戶洞開。而南路軍在南越地區,中原亂起之後,被趙佗佔為已有。趙佗切斷關防,自立為王。秦軍三路軍各有遭遇,秦帝國的軍事實力大不如前,這是劉項能叩關而入的直接原因;
其次,秦始皇突然去世,趙高為上位矯詔殺了合法的繼承人扶蘇,又整死了蒙恬、蒙毅、李斯、馮去疾等國之棟樑,所以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亂成一鍋粥的朝廷不能做出及時的反應,起義軍不斷壯大,劉項才有機會逐鹿中原。秦始皇的驟然去世,打亂了秦帝國的節奏,趙高亂政,是秦帝國失去江山的內部原因。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秦末的函谷關和武關被攻破絕不是秦軍戰力不行,而是因為秦始皇的戰略失誤造成,因為秦末之時秦軍政治核心所在的關中之地已經沒有多少精銳軍隊,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出發之地的關中早已沒有了重兵把守了。
自古秦兵耐苦戰,而且在宋代以前的一條真理就是“得關中者得天下”西周人從這裡出發滅掉了商朝,秦華人從這裡出發,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劉邦以這裡為基地,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前秦佔據關中,統一北方,北周佔據關中滅掉北齊,李唐佔據關中,席捲天下。
自古秦軍耐苦戰
戰國時期,秦人坐擁關中、漢中、蜀地,進則向東方不斷開疆拓土,退則守住函谷關,關上大門安心發展,六國的幾次合縱進軍秦國都沒有能夠踏進函谷關內一步。
秦始皇發動了統一六國之戰後,用了10年時間,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但是秦始皇並沒有停住他對外開拓的步伐,他讓蒙恬率軍30萬向,向北進擊匈奴,將匈奴逐出河南地,然後大軍駐守北方長城防線;而後秦始皇又命令屠雎、任囂、趙佗率軍50萬大軍南擊百越,而這軍隊為秦始皇打下了嶺南、百越之地,但是這50萬。大軍在秦始皇死後仍然屯守在嶺南。
秦始皇的南北開拓用兵80萬
這一南一北就是80萬兵,《史記》秦始皇滅楚的時候秦國舉國之兵不過60萬,即使統一天下之後,從六國中繼續徵兵,這80萬大軍估計也是秦朝絕大部分兵力了。而秦末大起義爆發之時,這80萬大軍都不在關中,甚至都不在中原之地,而是全部都在南北邊疆之地。
陳勝起義後,派出大將周文組織農民軍向西伐秦,此時秦國國內只有用於維護治安的三流軍隊,所以周文一鼓作氣就打破函谷關進入關中,但是噹噹時少府章邯組織起囚犯組成的臨時秦軍,就一戰而破周文,後來將周文趕出函谷關,接著又迫使周文自殺,而後章邯率領這二流秦軍就接連搞死了陳勝、魏王咎,齊王田儋,項梁。
章邯只是業餘將軍就幹掉陳勝、項梁
而劉邦打破武關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明朗,秦軍的蒙恬所部30萬秦軍,在蒙恬死後,由老將軍王翦的孫子王離帶領,不過鉅鹿一戰王離的30萬秦軍和章邯20萬秦軍全部灰飛煙滅,而嶺南秦軍在趙佗的率領下已經下定決心,滯留嶺南不回,於是劉邦來的時候,秦軍全部軍事力量的100萬軍隊,都沒有了,所以劉邦打破武關毫無技術含量。
而項羽打破函谷關就更是與秦軍武關了,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滅亡,秦三世子嬰投降了劉邦,而劉邦滅亡了秦國之後,看到秦國的富庶和咸陽的繁華,自己就想要獨佔關中,於是派兵把守項羽,想要武力阻止項羽入關,但此時劉邦軍隊無論的在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無法同戰勝了秦軍主力,一躍成為諸侯之長的項羽相比,結果聽說劉邦把守住函谷關不予放行後,項羽大怒,下令強行攻擊函谷關,結果函谷關一戰而下,而見識到了項羽強悍武力之後,劉邦才上演了後來對項羽卑躬屈膝的“鴻門宴”。
項羽輕鬆擊破劉邦把守的函谷關,劉邦被迫到鴻門謝罪,才有了鴻門宴
所以秦末函谷關和武關被陳勝、劉邦等先後攻破,非戰之罪也,而是秦始皇外強內弱的戰略失誤,禦敵於外,而內部空虛、
-
7 # 文史學生仵三源
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末年,各路反秦勢力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一起往函谷關打去。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秦二世而亡,或者說到秦王子嬰開城迎接劉邦,秦朝滅亡,只是經過了短短的幾十年,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劉邦的能力就強過魏國的吳起、趙國的李牧、齊國的田單、燕國的樂毅、楚國的項燕等人?東方六國曆時千百年都不能攻破函谷關,而軍事能力一般的劉邦卻能夠在短時間內滅掉秦國,這是為什麼? 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偶然因素,也有其必然因素。毛澤東說過:“武器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歷史是靠人來推動的,事件的發生與發展也是由人來決定的。那麼就來看看秦朝末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剛剛統一天下的超級大國瞬間滅亡。小編仵三源就慢慢來分析一下: 第一,秦始皇死了。秦始皇嬴政被稱為千古一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可以說是個雄才大略的君王。然而,公元前210年,他在巡視天下的時候,卻病死在了沙丘,死的很突然,死的沒有徵兆,死的所有人都來不及準備。
第二,公子扶蘇自殺了。秦始皇死後,中秋舍人趙高和丞相李斯偽造詔書,命鎮守北方防禦匈奴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自殺,結果,扶蘇死了,他的仁政也沒有機會實行了。
第三,丞相李斯死了。丞相李斯是大臣中的代表,結果被趙高誣陷謀反,連同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一起被砍了頭,從此朝廷上趙高指鹿為馬,一手遮天。
第四,胡亥和他的兄弟姐妹們都死了。趙高攛掇胡亥殺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子女,目的當然是防止其他人跟他爭皇位。而後,趙高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又弄死了胡亥。這樣嬴家的勢力也不行了。
第五,王離死了,章邯投降了。各地造反,王離帶領三十萬邊防軍回到中原,不用造長城了,在攻打趙國時,卻被項羽破釜沉舟,全部給消滅了。章邯帶領二十萬戍卒,不用建設阿房宮、始皇陵了,結果又被項羽給收降了,從此,秦朝朝廷再無兵馬。
其實,並不是劉邦有多厲害,而是他遇到的秦國根本就是危如累卵,在這種情況下,稍微加根稻草,都能夠壓死秦國這個大駱駝。再看看以前的東方六國,他們遇到的都是強秦,絕對的強秦。秦國從秦穆公到秦昭襄王,還有那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使得秦國一直以來都是虎狼之國,秦兵都是虎狼之師,而六國呢,打不過秦國,只能戰敗割地賠款,沒辦法,一點一點的縮小地盤,減少兵力,秦國越來越強大,六國越來越縮小,慢慢的,秦始皇時期就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時也命也,有些事真的是命中註定,誰也改變不了。比如,秦國的殺神白起,誰碰到他都得玩完,仵三源突然有一個想法,如果項羽大戰白起會發生什麼,誰知道呢。劉邦一個軍事水平很一般的人竟然進入了咸陽,滅掉了秦國,實在是讓人唏噓,但是好像也是歷史的必然。六國那些個名將,什麼李牧啊,什麼廉頗啊,什麼項燕啊,都沒有那個命,只能在地下默默地為自己祈禱了。
-
8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來說,時移世易,或者普通人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首先從函谷關的由來說起,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週迴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特別進入戰國以後,函谷關由於本身是秦國面向東方六國的主要關口,其易受難攻的特點,多次幫助秦國化險為夷,同時阻擋了東方六國的攻勢。
其次,除了函谷關本身易首難攻的特點為,秦國隨著商鞅變法之後,以耕戰為中心,特別是軍功爵制度的實施,極大的調動了底層百姓參軍報國上陣殺敵的積極性,加上嚴格的訓練,使得軍隊戰鬥力不斷提高,國力日漸強盛。這是戰國中後期函谷關能阻擋東方六國聯軍的基礎。
再次,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可以說7代國君都是奮發圖強、矢志不移渴望統一的明君,其國內政治較東方六國清明,內部更團結,統一的決心和意志更頑強,更能凝聚國力,最大程度調動一切資源去積極備戰。
最後,秦國的幾大戰略和策略應對得當,透過徠民政策吸引韓趙魏沒有土地的人口遷移到秦國去耕戰,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並重用東方六國的人才為我所用,從商鞅、張儀、範睢到李斯,皆能委以重任,大膽使用。再就是強大的軍事對抗的同時,以連橫應對合縱,遠交近攻和分化瓦解靈活巧妙的外交政策的實施,這些都使得戰國中後期到秦國統一前,讓函谷關不僅幫助秦國阻擋東方六國的進攻,而且還東出不斷蠶食六國的土地和人口,直至統一。
反觀戰國中後期,六國多數時間,要麼蔑視秦國,要麼恐懼秦國,六國內部政治日漸腐敗內部矛盾尖銳,六國之間爾虞我詐彼此征戰不休,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本來完全有機會滅掉秦國,但錯失良機,等到商鞅變法以後,秦國逐漸強大,感受秦國的威脅之後,六國多次進行合縱抗秦,但都被秦國巧妙破解,等到長平之戰以後,東方六國再沒有實力攻破函谷關,威脅到秦國了。
位於秦國東南咽喉的武關,雖然也是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主要是位於在秦楚之間,對於秦國而言武關主要防備的就是楚國,但秦楚之間大部分時期,相互聯姻,秦國多次拉攏楚國,楚國也沒有把秦國當作主要對手,加上楚國內部腐敗,領導層缺乏遠見卓識,所以武關少有攻破。
函谷關和武關在戰國時期發揮了很大的軍事防禦作用,儘管也偶爾被攻破,但都很快被秦國收復和破解。
而後面陳勝項羽還有劉邦帶著幾萬號人卻能隨隨便便打下東方六國打不下的武關和函谷,這個說法有問題的。陳勝沒有攻進函谷關和武關,劉邦入關,還是因為項羽鉅鹿之戰拖住秦朝的主力部隊,加上各地義軍和原六國的反叛勢力一定程度分散了秦軍的力量,另一方面秦始皇派60萬軍隊南擊百越,還有防守匈奴的30萬長城守軍,再加上張良的妙計麻痺了駐關守軍,而秦朝這時候秦二世執政,趙高專權,朝政腐敗,軍事戰鬥力下降,國內空虛,秦二世和趙高等人也沒有重視函谷關和武關的防守,做夢也沒有想到劉邦這麼快能攻進來,可以說劉邦入關是各方面條件使然,撿到了大便宜。而後面的項羽入關,那就更容易了,劉邦入關中以後,就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這些守關的將士也換成漢兵,項羽帶著40萬大軍,挾鉅鹿之戰勝利之威一鼓作氣攻進了守備鬆懈的漢兵,當然這是後話,但總的來說此一時彼一時,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
9 # 河東來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功破的。
秦始皇統一山東六國時,就為秦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憂,此時山東六國的故地,已從敵我矛盾轉化為了人民內部矛盾,輕易殺不得,碰不得,稍有不慎,就會落下殘暴的名聲,進而導致國家的覆滅。
就像長平之戰,如果趙國投降的話,“人屠”白起也沒有膽量坑殺幾十萬人,因為那樣的話,坑殺的就是秦人幾十萬,而不是趙人幾十萬。
所以白起的運氣也不是一般的好,不僅可以毫無顧忌的過一把正大光明的殺人癮,還成就了其一代名將的美名。
如果趙國有合適的戰略家選擇了投降一途的話,秦國就會忙於消化趙國故地的秦華人民的溫飽,秦始皇統一中原的速度就會減緩,當然,這樣的統治,基礎更紮實,就很難二世而亡了。
以此類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間如果延緩十倍,其統治就相當於開了掛,說不定就有個幾百年,不會存在消化不良馬上被推翻的情況。
日本的“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也有類似的戰爭性質,只不過因為中國體量太大,戰略縱深足夠,中華民族才得以保全,但也導致中國無力護佑周圍的屬國,北韓、南韓、越南、琉球、蒙古後來一一得以完全徹底的分離出去,沒有任何恢復管轄的機會,中國也被迫接受了他們脫離管控,獨立建國的現實。
-
1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恐怕要從國運和時機上看了:在戰國時代裡,七雄雖攘攘不休,但仍然是秦國的實力最強!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對山東六國呈現出碾壓之勢。而且在那百餘年裡秦國不斷施展“遠交近攻、蠶食鯨吞”之策,早己將勢力深入到了六國內部!諸侯各國無不畏秦如虎!且六國又並非鐵板一塊,又怎麼能夠對秦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呢?因此他們是沒法對主動攻擊者——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甚至連函谷關也不曾攻克過!
反觀秦未天下大亂時,彼時的“秦朝”早己經在統一之戰中損耗了許多國力。而統一後又沒有及時調整政策。秦始皇在如何面對以前從未有人做到過,而自己做到了的“真正統一了天下”這一新生事物時,沒有因勢力導,根據變化了的"國情”去制定治國方略——反倒是不僅仍然在堅持過去的嚴刑峻法,且還急於修建了許多耗費民力、物力的大工程,又發動了對越族的戰爭…這些都透支了秦朝的國力、民力、軍力、物力,使得秦朝由“實”變“虛”了,國力呈現出了盛極而衰的態勢!
在這種情況下,秦二世上臺後,又開始大殺宗室、老臣。又貪圖享樂,胡作非為!這等於自己從內部對自己的政權進行瓦解和破壞,也使得人心愈加離散了!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杆而起,掀起了反秦的怒潮!
而後秦朝在傾力鎮壓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後,實力己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最終秦朝的最後主力——章邯的三十萬秦軍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消滅乾淨!自此後秦朝己再也無力抵抗起義軍的進攻了。秦二世、趙高相繼死去後,子嬰繼承了秦王之位。劉邦趁虛直逼函谷關,守將敗降。劉邦兵入咸陽城,子嬰捧印投降,秦朝因此而亡。項羽隨後也輕易進入了函谷關,和劉邦共同演繹了一出“鴻門宴”!
東方六國,擁有完善的國家組織幾百年統治傳統,打函谷關武關打的非常吃力。陳勝項羽還有劉邦帶著幾萬號人卻能隨隨便便打下東方六國打不下的武關和函谷關,這是為什麼?
回覆列表
秦國被大家稱為“四塞之國”,是因為它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秦國的糧倉關平正好是在這四個要塞的中間。南的武關和北的蕭關基本都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戰國七雄基本都是在南面的武關和東面的函谷關,其中一函谷關為最。
六國軍事在秦國的東南面,可以說六國的門面是面向四方的,攻打比較方便,但是嚴格來說秦國只有一個門面,就是函谷關,秦軍只要把軍力固守在這個地方,六國攻打是比較困難的,還有就是函谷關是依據險要的地勢修建的,更是增加了函谷關的防禦力。
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秦國的南面武關實際是不難攻破的,只要是楚國願意讓路,但是需要經過這個地方是楚國的戰略要地,一般楚國是不會願意的。楚國也曾經攻打過,但是由於六國不和失敗了。最後武關還是劉邦進入秦國的捷徑,可見當時六國和,秦軍必敗。樓主說劉邦沒有攻破武關是有點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