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飄e族
-
2 # 九州歷史
少數民族的社會結構簡單而脆弱,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是如此,衰敗非常之快。匈奴是個民族嗎?不好說,因為匈奴的前世講不清楚。根據歷史記載,先秦時期,稱雄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匈奴,沒有人能講清他們是一個民族、還是多個民族的聯合。
匈奴能被寫入歷史,是因為他們變強大了,匈奴之前形形色色的少數民族太多了。關於匈奴起源,有人說是夏朝移民,也有一種說法是西方遷來的白種人。蒙恬曾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其他弱小民族只能被動接受匈奴勒索。
漢武帝經多年積累,與匈奴決戰,前後打了很多年,此後匈奴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跟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他們的社會結構沒什麼凝聚力,很快就散了。
匈奴分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南下入關,與漢族等逐漸融合,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了。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分割居住,王子入京城為質,劉淵就在西晉當質子。西晉荒淫腐敗,一不留神,劉淵返回匈奴扯旗造反,建立了前趙。
北匈奴人間蒸發。北匈奴在漢朝的猛攻之下,一路向西遷徙,走到中亞地區就沒了歷史記載。幾百年後,阿提拉揮舞“上帝之鞭”出現在歐洲,被稱為“魔鬼”,不過並不能證明阿提拉帶領的就是北匈奴後裔。阿提拉死後,匈奴又一次瓦解、又一次消失。有人說現在的匈牙利一帶,就是匈奴人後裔,不過據DNA檢測,匈牙利人是歐洲白人血統,跟亞洲血統沒啥關係,不是匈奴後裔。
-
3 # 至秦子聊歷史
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是由以匈奴部落為主導下帶領的一些其它少數遊牧民族建立的不穩固遊牧政權。
這顯然跟中原一座座文明城市組成的政權不同,而當時的匈奴相對應的漢朝而是剛從七國鼎力中掙脫開始認同秦國一統,又經歷了大漢的再一統,對中央集權有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可以說,兩者都是在不斷髮展攀升。但是大漢在中央集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匈奴卻依然改變不了他們是由多個少數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一旦匈奴主部落被擊落,其它部落乘勢而上,那麼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號由此改寫。
歷史上也是如此,漢武帝時期匈奴被一路打得連連後退,但是主部落北遁,保住了統治地位。
後來到了東漢,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大漢,北匈奴則繼續反抗事業,很快被北漢一擊中的,北匈奴殘部不斷西遁遠逃,最後成為現在土耳其國的祖裔。
而南匈奴依附大漢,北匈奴西遁,大漠草原無主,很快就有鮮卑部落席捲而起,吞併原本匈奴手下十餘萬部眾,代替跟匈奴部落的位置。
而南匈奴則在西晉時期曾經輝煌的建立過後趙政權,從此以後漸漸被融合吸收。
就這樣,北方主導被其它民族取代,南方則融入其他人的家庭,匈奴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這跟王朝更替是一樣的道理,天下不會有萬年興盛的強大。
-
4 # 國病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什麼是匈奴。不過我還是首先給答案,再來論述。匈奴消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潰逃四散,一個是強盛之時大部分進入定居地區,定居下來了。至於哪些國家、民族屬於匈奴則待我分析。
主流對匈奴的認識是很混亂的,可以這麼說不僅各國曆史記錄的匈奴之間有矛盾,而且考古發現的匈奴也與歷史記錄有矛盾。透過民俗文化考察發現,與歷史記錄、考古又都有矛盾。就是說主流並不能確認什麼是匈奴。
中國歷史記錄《史記》裡說,匈奴是夏後之苗裔。且匈奴是戰國時代內地罵他們的話,匈奴自己並不這麼自稱。匈奴被國際主流稱作渾或鴻尼。西方記載說匈奴進入了古羅馬。問題就來了,古羅馬是匈奴的話,那他們是夏后氏嗎?又有記錄說有的匈奴有割頭習俗,且剃禿頂。古羅馬並沒有這個習俗。透過考古發現,匈奴墓裡存在R1a白種、N黃種、C系混過血的矮黑以及Q系印第安基因。光看這一排基因,就知道是非常混亂的。這些基因主體地區的民俗差異還非常大。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歷史記錄的所謂匈奴本身就有錯誤,草原並非只有匈奴,所以考古確認也一定有問題,然後後來的所謂匈奴與最早的匈奴也並非是一回事。
如果我們拋開這些,從名稱入手就會很清晰。匈奴叫渾或鴻尼。很顯然可以對應帝鴻式混沌。歷史記載遷北三苗於敦煌以變西戎。敦煌就是混沌的反念,西戎與斯基泰考古上文化幾乎一致。再看匈奴這個名字,很明顯苗蠻地區的楚國境記憶體在與熊有關的名稱。帝鴻式與有熊氏也有關係。這是不是就對應起來了。湖南的熊湘與西藏的象雄文化也能對應,很明顯藏族就是北三苗O3後裔。這麼一分析,起碼可以確定北三苗O3和白種斯基泰R1a是最早的黃白匈奴。
漢語裡的么既指最小的么兒,又指最大的一。就是說帝堯如果是黃種老三苗蠻就是最小的么兒,如果是老大N基因就是最大的長子。苗瑤明明視養狗的盤瓠為祖先,但英語裡狗叫聲one卻是一。N系在彝族裡叫花腰,且花腰以紅色為主,加上紅山文化以及紅山文化的龍與西戎(西龍、龍山文化)的對應。再加上俗語三一如六,很明顯,老三、老大與視六祖為祖先的白種R1a是一個聯盟。就是說N系、O3系北三苗與白種R1a就是最早的匈奴。起碼匈奴的多數名稱與之有關。至於後來的匈奴,其實是草原征戰兼併、聯合出現的混亂,而記錄者也出現記錄錯誤。
匈奴究竟去哪了?其實我們只要確定了R1a、O3、N為最早匈奴就簡單了。
遠的就不說了,秦人與西戎有關是明確的。秦人徐福東渡日本,目前日本有20+%的O3基因,日本自稱尼鴻竟然是匈奴鴻尼的反念。日本的本田五羊與廣州秦人五羊也不謀而合。本田也讀鴻的,而且本教正是藏區的一個原始宗教。日語稱秦朝為哈達,甚至有詞彙稱匈奴為漢族。日本的騰、騰原、本田這些姓氏明顯都與唐陶氏帝堯有關,包括蒙古的騰格爾,拉丁系的探戈似乎都是一個詞。探戈為搖頭,帝堯語音也與搖頭有關,關於搖頭已經破譯了,這裡不說了。再加上漢朝竟然稱古羅馬為大秦。這樣一推演就全部通了。拉丁語系源自古羅馬,拉丁語系與蒙古語、俄語、滿族語都類似,而且很明顯阿爾泰語系更多貼近白種斯拉夫語。俄語存在彈小舌的語音,神奇的是湖南鳳陽花鼓唱詞裡就存在,的~亞的一的維。西方又把俄羅斯視為蒙古韃靼正統後裔,蒙古族裡確實存在R1a基因,歷史記載鐵木真為藍眼睛。這些一對應就簡單了。
白匈奴就是斯基泰,與斯拉夫、古羅馬、印度白種、後來的波斯為一個民族。在印度教裡也發現了與苗族一樣的甲骨文牛字圖騰,一個三叉戟加一個橫鼓,與漢族打腰鼓也是一回事。拉丁語系裡高頻存在桑這個語音,比如桑巴、桑托斯之類,與印度教另外一個符號3口又對應了。苗蠻自己就是黃種老三,俄文裡高頻存在3和6這兩個符號也不是巧合。
所以匈奴就包括了現在的漢族、印度、斯拉夫、伊朗、古羅馬歐洲後裔以及存在於中國西部的藏族、蒙古族、彝族。這也是匈奴消亡的第一原因,在強盛之時進入定居地區,定居去了。這一過程幾乎出現在同時代,就是建立秦、古羅馬和入侵印度和波斯的那個時代。
匈奴消亡的第二原因是戰敗或不堪戰亂,使得最後四散了。漢朝對匈奴的征戰是很明確的,漢朝時代以及之後的匈奴成份上應該有改變。因為西戎大量演變為了漢族。而N系卻沒有大量進入,現在看,極北基因烏拉爾民族很顯然是向北走了,之所以選擇深入苦寒地區,很可能是不堪戰亂遠走了。還有留下的就是現在的布里亞特蒙古族。還有一部分透過藏彝走廊進入雲南演變成彝族了,最純的就是花腰彝族。雲南彝族裡N系比例很高,佔34%。N系匈奴大概就是四散的一個代表。
至於滿族、通古斯他們其實主要屬於東胡,是歷史上被漢朝擊敗之後,匈奴去到東胡地區融合的。歷史記載是匈奴融入東胡的鮮卑,然而結果很搞笑,整個東胡語言變成了白匈奴語的模式。文化則是,蒙古系裡匈奴文化佔比最大。蒙古一詞就是苗蠻體系的芒勾。但稱汗和剃頭卻是東胡文化。後來的蒙古人口多數是東胡的C系矮黑跟隨民族後裔,文化則多數是匈奴的。匈奴和東胡的差別其實是匈奴屬於帝堯集團,認黃帝。東胡屬於帝舜集團,屬於炎帝系。兩者都是被對方發配出去的。東胡和突厥核心都是O1夏人以及最早的鮮卑R1b日耳曼基因,跟隨民族為C系和D系矮黑後裔。後來的鮮卑則多數是匈奴北三苗O3系。
-
5 # 生物學家講歷史
許多在歷史上曾赫赫有名的民族都消亡了。
西方的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赫提人,都沒了蹤跡。北方草原上後來消失的民族不止匈奴,柔然人、契丹人、西夏人都斷了傳承,匈奴人也沒什麼特別的。
草原能承載的人口是有限的,最多也就二百萬。如此少的人口散步在那麼遼闊的版圖上,分裂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匈奴人遭受中原政權的持續打擊,在草原民族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到了東漢後期,匈奴已經不能維持草原霸主的地位了,鮮卑人、烏桓人強勢崛起,匈奴人已經從猛獸變成肥肉。匈奴人只剩三條路可選:西遷,南附或融入其它遊牧民族。
赫連勃勃的大夏國覆滅之後,匈奴人再難在鮮卑人的統治下發出自己的聲音,徹底融入新的民族。
-
6 # 瑞瑞說歷史
種族起源
根據《史記》記載,中國的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夏桀的後裔,夏朝滅亡後,這一部分人向北遷徙,並融合了烏孫Murano等一些人種的血脈。最終在蒙古高原附近定居。“龍生龍鳳生鳳”雖然這些夏朝的後裔被商湯逐出中原。但是他們在蒙古草原依然稱王稱霸。匈奴一族迅速征服了附近的幾個小型遊牧民族部落。這就是最初的匈奴。
休養生息在戰國期間,匈奴能幾次南下搶掠中原。特別是趙燕秦國深受其害。於是三國便修建了長城。這個長城是最原始的長城。當然,匈奴帶來的並不只是搶掠,還促進了戰國對戰爭的發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根據匈奴的作戰方式而是趙國計程車兵作戰方式更加先進。使得趙國國力大增。隨著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對匈奴作戰。派遣蒙恬率20萬大軍,出兵漠北,直接把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並讓士兵在此一直駐紮。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戰略方針執行下去,匈奴早晚被秦朝所滅。可是因為秦始皇早亡,扶蘇被逼自盡。二世胡亥荒淫無道,最終激發了農民起義。匈奴因此又得以發展。
持續發展在中國各路諸侯推翻暴秦以及楚漢爭霸時,匈奴也在不停地發展,他們又征服了諸多小部落。更向南發展到了秦長城附近。在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建立大一統的西漢,匈奴也有著強大的部落聯盟。在劉邦第一次親征匈奴由於各方面準備不足,漢軍大敗,劉邦本人更是被困在白登城七天七夜,靠著賄賂匈奴首領單于的妃子逃回長安。隨著西漢第一次征討匈奴的失敗。匈奴也來到了其發展的頂峰。
天之驕子匈奴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Murano、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以大戈壁為中心分為南、北。與現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帶的山區,如陰山,當時尚有數量眾多的樹木,而平地有面積廣大的草原。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單于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就連西漢也不敢隨便和匈奴開戰,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昭君出塞”的和親政策更是被後來的漢武帝認為是大汗的恥辱。
逐漸消亡至於如此強大的匈奴為何西遷歐洲,並且在歐洲也掀起了腥風血雨。我認為應該有兩點原因
人禍隨著西漢的持續發展,以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大增並且有著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優秀將領以及大量的優秀騎兵和戰馬。於是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對匈奴的三次戰爭。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取得重大勝利,霍去病更是打到匈奴老巢“封狼居胥”。匈奴從此一蹶不振。到了東漢年間,匈奴內部因為爭奪單于之位而產生了分裂。南匈奴歸順東漢,並大量遷入華北地區。北匈奴依然在漠北草原。但是由於南匈奴的背後有漢朝支援,打得北匈奴喘不過氣來。但是這樣北匈奴依然可在在漠北生活,但是是他們西遷的不是人為的戰爭。而是天災。
天災公元一世紀左右,又去地球氣候變化,原來水草豐美的漠北草原持續乾旱,一直不下雨,當時也沒有人工降雨的技術。眼看著牛羊被渴死,北匈奴的首領終於做了個決定。跑。帶著子民和牛羊財產遷徙。但是往哪跑的,往東是莽莽大海,北邊是貝加爾湖。南邊是南匈奴和東漢。那隻能往西跑了
所以曾經在中國強橫一時的匈奴最終分為兩部分。向西的雖然在西歐擊敗了羅馬帝國,其首領更是被譽為“上帝之鞭”,更是有重建了匈奴帝國,但是隨著阿拉提的死亡,匈奴帝國也被西歐本土民族擊敗。這支匈奴最終也消亡於歷史舞臺。南下的匈奴雖然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了“漢,後趙”等政權。由於戰亂不止以及各民族的融合,這支匈奴也漸漸消亡了。98當然,說“消亡”也許並不合適,現在的蒙古人有好多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隨著民族的融合,沒有哪個民族可以保持自己的高度純血。就連現在的漢民族也不一定有多少純種的漢族。
-
7 # 河邊蓑客
強大的匈奴消失在歷史中,在我看來有三種原因:
1、漢王朝的強勢打擊,使匈奴主力盡皆被滅。匈奴全盛時期主要在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時期。漢代帝王一直把滅匈奴列為自己最大的目標,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經近7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於是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元朔二年衛青擊敗匈奴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霍去病又奪取了富庶的河西走廊,匈奴國力大大下滑。公元前119年,漢帝國全面進攻漠北,霍去病打擊匈奴至今日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在東路掃平了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降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只有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至此匈奴基本衰亡,但還有少量力量存在。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匈奴一直在休養生息,但在與烏孫國一戰中,敗於漢朝與西域諸國聯軍之手,力量又大大下滑,基本對漢不成威脅。
2、內亂導致匈奴分裂,人口大量減少。在漢王朝的打擊下,匈奴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矛盾激化。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于。他上任後,排除異己,重用自家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內亂導致匈奴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在與東漢的戰爭中,再次敗於漢朝之手,人口大量歸附漢朝,後來一些匈奴逃亡歐洲,這些人改變了歐洲的發展程序。
3、漢王朝與歐洲民族的同化。在漢武帝時期,大量匈奴就投降漢朝,在發展中逐漸被漢族同化。在東漢初年,匈奴又大量進入漢王朝區域,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導致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這些人在後來上千年的發展中慢慢被同化。北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逃往歐洲,在歐洲達到了短期輝煌,但衰落後也被歐洲所同化。
在筆者看來,匈奴消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同化。因為在同化的過程中,匈奴逐漸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一個沒有屬於本族特有的文化的民族最終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8 # 戴你看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說匈奴是夏朝的遺民,但具體到匈奴族屬的問題學界有多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背定的是,匈奴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國內蒙古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沒有文字,擅長騎射,好戰,風俗習慣和中原定居民族有巨大差異。匈奴在冒頓單于日時逐漸強大,西漢初年,約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漢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騎兵西進,衝進準噶爾盆地,並從天山東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東北,征服了烏孫及Murano等許多小國。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國還要無償供給一切用度,不得留難。匈奴的統治極其野蠻和殘暴。匈奴老上單于在位(公元前174一前160年)時,大敗大月氏,殺其王,競以其頭骨為飲器。匈奴人控制了西域廣袤的地區,也控制了中原與西方商貿聯絡的通道,實力盛極一時。
漢武帝以前,西漢國力弱小,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對匈奴採取大規模用兵,並且取得戰爭的勝利。其中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多次追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人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其中南匈奴首領呼韓邪(ye)單于向漢朝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同西漢訂立了和好盟約。漢元帝時候,呼韓韓邪單于入朝請求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北奴退居漠北,控制西域,經常出兵攻打東漢的邊境。東漢先後派大將竇固、竇完率兵反去。北奴大敗,部分向西方遷徒。
匈奴消亡原因:
1、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
2、匈奴族實行原始野蠻的制度,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制制度。
3、匈奴族內部部落勢力眾多、不團結,內部權力鬥爭嚴重。
4、文化水平低,馬上功夫厲害,但是治理國家能力差。
5、匈奴族逐漸漢化,與漢族雜居,被漢族融合了。
6、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在戰爭和交往中逐漸融合。
不同意見的話,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
9 # 優己
這個是草原民族的特點,錦上添花跟落井下石並存!由於草原民族是奴隸社會,這種特性使得他們強盛的時候可以四處掠奪,而越搶越富。而反過來衰弱的時候,掠奪不到東西越衰弱。然後奴隸還會起來反抗,周圍被掠奪的其他草原民族也會落井下石趁機復仇。所有草原民族,除了蒙古人跟女真人之外,基本上都是強盛則矣,衰弱則被滅活滅族。比如,匈奴族,鮮卑族,羯族,契丹族。
匈奴人被滅肯定是由漢朝人造成的,由漢武帝發動的漠北戰役,直接摧毀的是匈奴的後勤補給基地,而匈奴人缺乏物資又導致了幼年兒童的夭折率增加,使得匈奴人元氣大傷難以補充,自此一蹶不振。而後,雖然匈奴人沒有被滅族,但是對其他周圍民族的壓迫性就沒那麼強了。比如,羌族,羯族,鮮卑人趁機獨立並崛起。而後,各族在草原一直保持勢均力敵,直到漢宣帝時期。匈奴人繼續作亂,這時候,漢宣帝派霍光領兵征討,五萬精銳弩騎兵直接摧毀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徹底臣服漢朝。一直到五胡亂華被羯族人所滅。
羯族人,這個民族曾經是匈奴人的奴隸,對匈奴人非常仇視,所以,在羯族人擊敗匈奴人後。對這個曾經的奴隸主非常仇視,直接屠戮殆盡!
-
10 # 讀史坊
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漢民族對他的戰爭,二是匈奴內部的鬥爭。
漢民族對匈奴的鬥爭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之前都是採用和親的辦法維持平衡,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了,漢武帝決定對匈奴出擊。馬邑之戰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序幕,從此以後的幾十年時間,雙方都有損傷。
漢武帝時期雖然沒有徹底打敗匈奴,但也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漢武帝晚年,雙方都有損傷的情況下停戰。
第二個原因是匈奴內部的鬥爭。匈奴晚期,貴族內部因為權利分裂成南北兩派。後來,南匈奴歸順了漢朝,單于帶領漢軍北上,兩軍聯合打敗了北匈奴。北單于逃跑。盛極一時的匈奴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而這個原因,是匈奴滅亡的主要原因。
匈奴滅亡的歷史告訴我們,內部分裂是一個政權衰敗甚至沒落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古代,匈奴在大草原上策馬奔騰,周邊國家經常遭到侵犯,甚至有些文明因此而滅亡。
他們是一隻天生的遊客,來無影去無蹤,華夏自古以來最大的威脅就來自他們,他們南下侵擾中原,依仗騎兵的優勢,對各國進行掠奪。
時代在發展,其他地方只能想方設法的改革,讓自己強大起來,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而遊牧民族卻還沉浸在他們曾經的輝煌中,無法自拔。
各國都在發展,科技在不斷創新,人們曾經恐懼的遊牧民族,現如今看來,已經夠不成威脅,並不是各國對遊牧民族採取軍事打擊和經濟封鎖,而是他們自己還活在老一輩的榮耀中,對外界知之甚少。
現如今的遊牧民族徹底沒落了,已經沒了當年叱吒風雲的風光,只能說科技發展的太快,跟不上形式,只能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