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慕容祁連山

    每一個王朝都有歷史更迭,王朝的滅亡也有一般規律可循,但清朝有兩點不同,一是它由少數民族建立,多少對漢民族牴觸。二是它遇到了中國的千古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它的滅亡又與大多數王朝有所不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一.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是中國皇權的最高巔峰,那麼這就決定了皇帝必須有充足的精力去處理全國事物,但中國歷史上都很少有雍正那種精力充沛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尚且可以創造出一定的輝煌,但,隨後即位的嘉慶,道光就顯得很平庸了,他們要做的不是創造輝煌而是守住輝煌,在中國需要創新性大帝的時候,中國卻沒有出現,咸豐十一年的統治讓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昔日輝煌不再,同治與光緒兩朝權力都在慈禧手中,慈禧卻是一個保守自私,經常將自己利益高於國家的一個領導人,將北洋水師的軍費用作自己過生日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案子,而她支援改革卻主要是為了維護她個人的權威和舊的社會制度,所以才爆發了百日維新僅百日就被慈禧撲滅的慘案。無疑,皇帝是最高的,但如果中央政府官僚體系中有活力的話,那麼皇帝領導力不足時整個國家也可以保持運作,況且,在中國儒家文化裡,官員應該服務於帝王而不是推翻帝王,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將出謀劃策從而影響官方政策,但到了清朝,官員已經變成了只會磕頭保平安的官員,在清朝洋務運動時,中央的奕訴被慈禧搞下臺,於是中央的指導丟失,李鴻章,張之洞等推行洋務運動的人都是隻能管理好自己本省,全國沒有統一的行動,所以當時的中國,沒有統一領導,只有及個別地方大員努力,復興變得異常艱難,既然復興艱難,那滅亡就容易了。

    二.清朝是滿人建立,所以對漢民族多少有牴觸,雖然清朝宣傳滿漢無差別,但實際上滿族卻處處以征服者自居,李鴻章就可以用一生來說明,慈禧知道李鴻章有用,但卻一直允許反李的勢力存在,同時,百日維新也被滿人斥罵為打擊滿人,清末,軍機大臣剛毅更是聲稱:"漢強則滿弱,漢弱則滿強"滿人提防漢人,漢人反感滿人,於是合作永遠有裂痕

    三.最高統治者對西方不瞭解

    從1840年起,中國一直處於被動,但當時中央官員裡最像李鴻章認為是中國器物不如人,而李鴻章這種已經是當時超前的思想了,至於清朝皇族,除了被動防禦並極力保住自己的優待並沒有什麼創新,直到1898年百日維新想革新中國體制,才有人意識到是中國體制出了問題,可是百日維新也很快就被撲滅了,所以加速了清朝滅亡。

    四.客觀原因

    清朝從1840年開始一直處於戰敗賠款之中,錢給別人了那自己自然就沒有什麼錢了,(辛丑條約)與(馬關條約)更是賠出了天文數字,沒有錢,拿什麼發展?發展不起來,你不滅亡誰滅亡?

    馬關條約

    五.西方政府

    西方列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清政府有了現代化趨勢,比如清朝在英華人幫助下有了關稅制度,但西方只是想利用清政府,永遠不希望他強大,所以他其實也一直讓西方壓制

    所以清朝又為何會不滅亡呢?

  • 2 # 四川達州人

    清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就兩條。

    一,財政崩潰

    清末,自耕農大量破產,小農經濟體系崩潰又無法建立現代工商體系。海關,稅收都被列強掌握去賠款,結果是,外來商品大肆衝擊國內市場,作為貨幣的白銀大量外流,通貨緊縮導致整體經濟崩潰,財政收入銳減。

    二,統治根基動搖

    1905年廢黜科舉,又無法重建新的文官選拔制度,導致原本支援清政權,控制廣大農村基層人口財富計程車紳紛紛倒向立憲派。而後清政權無法真正完成立憲改革,又導致立憲派對清政權徹底失望。

    特別是保路運動,清政權公開吞噬川漢鐵路的股本,吃相太難看,不僅生搶庶民百姓的財產份額,還直接動了鄂川士紳的蛋糕。士紳反抗可遠比平民百姓厲害,更令南方諸省士紳對清政權產生強烈的警惕情緒。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自古無不亡的朝代——事實上朝代和生物一樣是有壽命的,這是因為王朝政治說到底是由人來維持運轉的,而自然規定決定了人力終究是有極限的,因此王朝的肌體也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老化。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嬴政開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以來歷朝歷代壽命長者兩三百年,壽命短者數十年乃至數年皆有,這還不算那些佔山為王的草頭天子。在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政體下一個立國上百年的王朝一般來說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積弊,有的王朝適時解決了一部分積弊,於是造就了中興局面,然而這是緩解了部分積弊,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所以王朝終究還是要覆滅的;而有的王朝沒能適時解決積弊,於是就成了短命王朝。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王朝滅亡前出現的加速王朝覆滅的積弊大致有:權臣擅政、財政危機、軍備空虛、吏治敗壞、農民起義、外敵入侵,另外天災也會加速王朝的滅亡,尤其是當天災同人禍一同降臨時由於政府受制於人禍而削弱了救災效率,而因為救災效率低下的原因又勢必會進一步加劇底層人民的反抗,由此造成惡性迴圈。那麼清朝滅亡前夕出現了哪些亡國景象呢?

    清朝的專制統治幾乎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強的——除了在康熙早期一度出現鰲拜擅權之事外,幾乎再難找出有清一代還有第二個足以架空皇權的權臣。然而臣下被控制住了,卻沒想到後院起火——慈禧太后的後宮干政對清朝皇權統治的威脅絲毫不亞於權臣擅權弄政。

    財政危機從乾隆年間就已初見端倪: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兩徵準噶爾、定回疆、伐金川、靖臺灣、徵安南、伐緬甸、降廓爾喀,號稱十全老人。然而連年的戰爭極大消耗了清朝的國庫,與此同時乾隆還熱衷巡遊和大興土木:圓明園、頤和園、清漪園一個工程接著一個工程,即使有康熙、雍正兩代積攢的財富也不足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開支。而鴉片戰爭之後本就已捉襟見肘的清朝財政還必須支付大筆對外賠款,對此清政府沒試圖透過引起當時先進的金融體系解決財政危機,而是盲目舉借外債,結果利滾利息滾息之下一直惡性迴圈。

    軍備空虛的問題也是由來已久:清代的軍事體系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支。八旗兵是滿清入關之前將滿洲人以及歸順自己的蒙古人、遼東土生漢人整編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入關之後八旗子弟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這意味著他們不必再彎弓射鵰為國征戰也能繼承祖先的世襲爵位,於是八旗兵迅速墮落為飽食終日的紈絝子弟。而入關後由中原漢人組成的綠營兵由於在清朝的軍事體系中一直處於受歧視的地位,因此也缺乏戰鬥積極性。在晚清歷次內戰外戰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已不是八旗和綠營,而是地方武裝自行組建的團練,這樣一來就潛伏下了地方勢力做大的隱患。為什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各省立即群起響應,其實就是因為清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已然失控。

    清朝在康熙、雍正年間的吏治還不算太糟,尤其是雍正皇帝對貪腐幾乎是零容忍,然而自乾隆年間起清代吏治迅速腐敗——這一時期誕生了中國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除了貪腐之外人浮於事的行政不作為現象也日益突出:晚清官員要麼就是光說不練卻叫囂得比誰都厲害的請流派,要麼就是奉行多磕頭少辦事原則的尸位素餐者,真正能做實事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空談最是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先後製造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案並強制中原百姓剃髮易服,加之隨著清朝吏治日漸敗壞後各種苛捐雜稅橫徵暴斂,這就使清代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異常尖銳——整個有清一代林爽文起義、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各種反清鬥爭層出不窮。事實上清朝的殘暴統治不只是針對漢族,在同一時期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等民族也紛紛發動反清起義,這些起義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清朝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下割讓了香港、澳門、臺灣、青島、威海、廣州灣、旅順、大連、外東北、西北巴爾喀什湖等地。《南京條約》賠款六百萬。《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此外清政府還將關稅、鹽稅等主權大量出賣給列強。列強的侵略加重了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刺激了國內民眾的反抗,這也是加速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至於天災歷朝歷代皆有,然而當天災發生在國家肌體依然腐爛的時代就會更加慘烈,因為國家的救災效率被嚴重削弱了:1877 — 1878 年的丁戊奇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造成1000餘萬人餓死,另有2000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這些生計無著的流民極其容易鋌而走險落草為寇,從而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清廷被推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改革。(很多人以為是因為不改革或改革晚才被推翻的)不搞新政不會垮那麼快。

    鴉片戰爭離洋務運動中間隔了二十年,而且洋務運動只是後人命名,其實不能算是改革,只是少數大臣自發的一些改良舉措。戊戌變法勉強算是改革了,不過也是形式大於實際,之所以那麼快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改革措施完全不切實際。預備立憲本身是清廷真正的改革,新政的其中一個方面。

    這玩意兒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說的,不改革可能還不倒,一改革就倒了。但是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沒有洋人那點新玩意兒。有人也認為按照中國三百年一大亂、一百年一小亂的治亂迴圈規律,經太平天國這一鬧騰清國也就丸了。

    要不是辛亥革命,鴉片提前四十年就被絕了,新政一個重要成績是禁毒。(袁項城也起了一定作用推翻滿清的功臣,靠孫中山發動那些小規模的起義沒用,六鎮新軍才是決定性的力量)起碼要等太后死了,太后在推動變革和守舊派博弈,保持滿漢平衡,新舊平衡,甚至帝后平衡。光緒太廢柴而已,慈禧不得不管。

  • 5 # 坐古談今

    清朝滅亡是封建社會必然的宿命,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1)清朝滅亡跟少數民族性質無關,清朝作為第三長的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這一性質關係不大

    清朝滅亡和和漢人封建帝王政權漢宋唐明等一樣,時間長了必然會喪失政權。這是人性和權力沒有制衡下的必然結果。

    擁有權力的封建統治者覺得總比普通人看得多、學得多,更聰明、更有知識、更有力量。因此,在對待老百姓反抗問題上總覺得“小事兒一樁”。一個普通的“原住民與客家人”的矛盾,竟然醞釀成為太平天國運動;武昌一座城市的新軍起義,竟然成為燎原之火。

    再者,清朝立國達268年(1644—1912),是第三長的朝代,時間已經不短了。第一名是漢朝長達424年;第二名唐朝289年;第三名明朝276年。

    (2)清朝的直接失敗亡於面對中西方對決,拖延改革,如果更快地進行西方式君主立憲,很可能延長壽命

    統治階層的戰略短視主要源於自身過高地估計形勢,從而不願意向反抗階層妥協。清政府不是過快立憲而是慢了。過去有人說立憲過快導致失去軍權、政權。其實,東南互保時期清朝中央就失去了控制力。

    光緒實行的“百日維新”向日本學習改革,是一種“日式偽”君主立憲,天皇、皇帝都擁有很大權力,它們和德國一樣,君主仍然具有強大力量。

    但是,慈禧等人覺得傷害了自身利益沒有同意。進而“八國聯軍”“辛丑條約”之後,進行的“新政”也並非是真誠的,還是不想“退出權力核心”。

    若清廷能更大膽地進行改革,清廷會可能延長壽命,但其沒有進行大膽改革,從而滅亡符合統治階層戰略短視的一般規律。

  • 6 # 科技文化鄭軍

    晚清的中國已經開始現代化程序,所以清朝滅亡完全不同於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以前王朝都是遇到天災人禍窮死的,清朝則死於它最富的一年。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十個月,稅收兩億八千萬兩白銀,是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上最多的一年。是康熙朝平均數的幾倍。軍費一年能開一億兩白銀,當時世界上都是前列。

    晚清滅亡充分反對了生產關係必須符合生產力,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這條鐵律。新政以後十年翻一倍多的新經濟,王朝體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再加上攝政王臨門一腳,該軟著陸的時候還收權,最終激起民變。

  • 7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興亡直到今天都熱度不減。

    1、小農經濟的解體

    辛亥革命雖然不溫不火,但是卻創造了歷史上所有反抗者都不曾達到的奇蹟,即在推翻清朝後,徹底埋葬了封建帝制。其後即使經歷了袁世凱和張勳復辟這樣的鬧劇,民眾唾棄帝制的態度依然保持了空前的統一。

    之所以形成如此的態勢,其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基礎的變動,即小農經濟的解體。

    鴉片戰爭後,雖然對於清朝而言只是損失了2100萬西班牙銀元,丟掉了一個香港島,被迫增開了5個通商口岸,看起來危害並不大。但是其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從鴉片戰爭之後開始,大量的西方商品進入清朝,對小農經濟開始了瘋狂的衝擊。

    在鴉片戰爭之前,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男耕女織的家庭生存模式構成了中國生產力的一個個細胞。因為生產模式高度封閉,因此對於市場的敏感度相當低,廣大農村也變得空前穩定,這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希望看到的。

    但是當大量西方商品湧入,由於是機器生產,西方商品產量大且價格低,最關鍵的是商品質量還比家庭自己生產的產品要好。以布匹為例,英國的布匹比中國農民生產的土布更輕薄且更耐用。

    加上英華人在戰爭後控制了清朝的海關,將關稅壓得特別低,這使得英國洋布有了更大的價格優勢。在大量洋布的衝擊下,小農經濟家庭紛紛破產,成為無產階級。

    從戰國時期開始,小農經濟就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民眾最大的慾望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至於是誰當皇帝,他們並不關心,反正都是一樣的納稅服徭役。而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侵略的深入,從沿海到內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這樣的生活圖景。

    當從牛馬一樣的生活跌落到牛馬不如的生活時,這些失去一切的無產階級成為反抗意志最堅定的階層。

    一直以來,清朝都不是一個深得民心的王朝,依靠八旗加綠營的蠻力對民眾進行的挾持,終歸會因為民眾的覺醒而逐漸削弱甚至名存實亡。當隨著列強入侵,所有底層民眾都走投無路時,清朝的統治就進入了倒計時。

    2、統治集團的離心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王朝,清朝的統治者深知如何建立統一戰線。在成為滿漢皇帝的同時,清朝皇帝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正是因為超強的組織能力,清朝成為融合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等的多元制帝國。

    但是在鴉片戰爭後,這一切開始悄然改變。

    隨著列強侵略的深入,小農經濟破產,農民階級紛紛揭竿而起,比如太平天國,這嚴重衝擊了清朝的統治秩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朝不得不減少對漢族官僚的壓迫,允許漢人官僚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組織團練,鎮壓太平天國以及捻軍等農民起義。

    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清朝入關後,八旗腐化,綠營成為軍隊主力;清朝後期,綠營也廢了,團練成為軍隊主力。對於清朝而言,想要保持地方穩定,就必須倚仗漢人官僚,而權力一旦下放,就很難收回。而團練更接近於王朝後期的軍閥,擁有槍桿子的漢人官僚雖然沒有出政權,但是具備了和清朝滿族統治者叫板的能力。但清朝為了維護統治,又不得不坐視漢人官僚的壯大。

    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等漢人官僚發起“東南互保”,這說明高層漢人官僚已經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

    但是滿族統治者並不想被架空,慈禧也陸續發起預備立憲等工作,但是其攬權和打擊漢人官僚的意圖得罪了漢人官僚,導致高層漢人官僚和滿族統治者產生了巨大裂痕。

    鴉片戰爭之前,底層士紳除了剝削農民,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想要出人頭地,參加科舉,假如他們實現了鯉魚躍龍門,也就有了長期飯票。但是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這使得底層士紳出路被徹底堵死。因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他們相比於農民階級有能力進行投資或者置業,這使得他們逐漸成為憤怒的資產階級。

    雖然資產階級有軟弱的兩面性,但當清朝封建制度成為其發展的阻礙而他們又足夠強大時,他們就會發起對清朝的反抗!

    清朝的統治階層,由高層的滿漢官僚以及底層士紳組成,當滿族統治者將這些階級得罪了個遍時,清朝的命運已經註定!

    3、各國列強的拋棄

    清朝的滅亡,各國列強“功不可沒”。

    如果說1840年英國只是能讓清朝長長記性,那麼1901年《辛丑條約》之後,列強咳嗽一聲都有可能要了清朝的命。

    此時的清朝,因為從內到外所有的大權都落到了列強的手中,因此清朝完全成為列強殖民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但是列強從來就不是一心的,當沙俄想要侵佔長城以北的廣大區域時,美國和英國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面對列強並不一心的情況,清朝再次拾起“以夷制夷”的手段,比如在1904年主動引入日本勢力,透過日俄戰爭驅逐了沙俄在東北的勢力。最終日本取得了勝利,沙俄勢力被驅逐,東北避免了和外東北一樣的悲慘命運。

    由於列強在清朝利益切入點的不同,導致列強相互之間的扯皮攻擊不斷,這為清朝避免被瓜分打下了基礎。

    此時的清朝和各國列強就好像一僕多主,一條狗被十多個主人呼來喝去,很累。

    所以出於對清朝的“體諒”,列強決定不再對清朝呼來喝去,改成直接宰殺分肉。畢竟清朝一直遊走於列強之前,從某種意義上說,列強對清朝頤指氣使,清朝也利用列強的矛盾左推右擋,阻止了列強的貪慾,這讓越來越多的列強不再滿意。

    當大部分列強都無法驅使清朝實現自己的野心時,滅掉清朝就勢在必行。

    辛亥革命爆發後,列強再次保持了“中立”,坐視清朝被消滅,好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果不其然,袁世凱死後,中國很快陷入軍閥混戰的時期,中國再次四分五裂。

    列強的拋棄,是導致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當然,作為封建王朝,必然有自己的年限和壽命,因此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理工男讀歷史

    我還是喜歡用歷史週期律來解釋這些問題。我的答案是:根據中國古代王朝發展的歷史週期律,清朝已經到了該滅亡的時候,自然就滅亡了。

    所謂歷史週期律。

    我理解的歷史週期律,就是中國古代王朝在存在100年左右時間達到頂峰,盛世到來;之後各種社會矛盾開始積累,到200年左右就已經很難控制,進入帝國黃昏階段。也就是說,社會財富在不斷的增加,但社會分配的不公平越來越嚴重,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甚至已經嚴重到底層人民生存出現困難的地步。

    到了這個階段,整個官僚行政體系已經徹底腐敗,行政組織能力基本喪失,失去了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整個文官精英利益集團已經成為王朝肌體上的一個巨大腫瘤,失去了代替皇帝管理天下百姓的職責,反而變成整個王朝在為文官精英利益集團攫取自身利益而服務。

    任何朝代都有農民起義,只要不擴散,就說明當時的民生問題還只是在一個小的範圍內存在,矛盾還未積累到無法控制的程度。而朝代末期,往往是一個普通人領頭造反,就會掀起一場糜爛數省的狂潮。究其根本,就是社會矛盾積累造成的想要推翻現有統治的人群基數大幅度擴大,等這個數量比例達到一定程度,王朝滅亡就成為必然。

    至於是外敵入侵,還是宗 教煽動,或者是自然災害,都是表象,只是加劇了這種社會矛盾的積累,而非決定性的主要因素。

    到了這個階段,王朝能夠存續多長時間基本上靠偶然,運氣好了多活一些時間,運氣不好少活一些時間。就如人已經進入暮年,身體器官出現各種問題,可能會因為一次感冒或者一次摔倒就失去生命。

    清朝積累的各種內部矛盾與之前任何一個朝代相同,並沒有受到特殊虐待。

    滿清各種矛盾的爆發集中體現幾次農民起義方面。

    康雍乾盛世剛過,從乾隆年間就已經興起、並在嘉慶年間大規模爆發的白蓮教起義就給了滿清一次沉重的打擊;之後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農民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被逼無奈造反起義,整個江南都被捲入;包括清末的拳民興起引發的義和團運動,造成了整個北中國風雷滾滾。這些農民起義的興起和波及範圍,已經足以說明生存存在困難、想要推翻滿清統治的人群基數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

    同時,還包括土地兼併、生態惡化,列強經濟、宗 教、文化滲透和侵略,都是這些社會矛盾積累的結果。

    但這些矛盾並非滿清所特有,也並不比其他任何一箇中國古代王朝更嚴峻。

    尤其是外敵方面,滿清的運氣不算好也不算壞,壞的方面是有已經進入工業時代的英國等列強作為敵人,好的方面是真正對清朝抱有強烈領土慾望的只是沙俄和日本這兩個相對較弱的國家。這方面至少比宋朝面對連續三個巔峰遊牧民族要好得多吧?也比唐朝面對鼎盛時期且居高臨下的吐蕃,無窮無盡的突厥、回鶻騎兵,以及同樣處在擴張時期的大食好得多吧?

    因此,別抱怨外部因素有多困難,以中國的體量和積累,只要內部沒有問題,任何外部壓力都能解決。

    清朝時期為解決這些矛盾積累付出努力了麼?

    實事求是講,滿清統治者並未為解決這些問題付出太多的努力,至少是沒有從根本上採取解決這些問題的舉措,這就是後人最為詬病滿清的閉關鎖國。對於閉關鎖國,我個人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後果:

    首先,閉關鎖國帶來思想上的封閉。

    閉關鎖國切斷了滿清統治階層和民間有識之士與西方的聯絡。而西方剛剛處在工業文明初期,正是各種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時期,中國未能及時參與並從中汲取養分,導致在中國從古代跨入近代的這個關鍵階段失去了正確的思想指導,也就是未能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其次,閉關鎖國失去了對工業革命的深入瞭解機會。

    工業革命對國力的提升作用顯而易見,沿著已經取得突破的國家道路進行全面工業化升級是滿清當時的最優解決方案。就如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顯著提升並躋身列強行列。以中國當時的人口基數、國土面積、GDP、文化積累這些有利條件,在當時列強尚未開始大規模瓜分中國利益、尚未開始限制中國發展的情況下,是具備在清朝中後期使中國迅速實現工業化的可能性的;

    第三,閉關鎖國限制了民族工商業自行發展的可能。

    滿清統治者的保守和封閉,以及對自身統治地位的執著,使其對民間資本向工商業轉移、進行對外商貿合作抱有極大戒心。因此,對於民族工商業自行發展不但沒有鼓勵和支援,反而有諸多的限制。加上官僚行政體系的層層盤剝,以及列強的工商業產品傾銷,不但男耕女織的傳統小農經濟被破壞,已經萌芽的中國資本主義小苗苗也越來越萎縮,等到洋務運動就徹底被碾死,失去了自下而上改革的可能性。

    因此,閉關鎖國使滿清在政治體制、工業革命、私人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自我限制,阻止了能夠保證社會相對穩定的主動改革、改良,於是就只有接受被動的被革命的命運了。

    教科書上說的是有道理的。

    按教科書上的論述,“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清政府又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中國未能與時俱進,取得與世界同步的發展。中國從明朝中期以後逐漸落伍了。”人教版《中國古代歷史》高中選修教材

    去掉“封建”這個不恰當的詞彙,核心的話是“專制制度束縛”,“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閉關鎖國”。這個觀點與我的說法是一致的。

    首先是專制制度束縛,也就是明清開始越來越僵化的儒家治國理念。明末本來已經開始產生思想方面自我改良的苗頭了,但被滿清入關打斷,並在滿清手中達到了頂峰。這就造成了採用傳統儒家思想治國的弊端仍然存在,歷史週期律依然起效;

    其次是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王朝發展到中後期,擴張停止、人口增長、社會分配不公平逐漸體現。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達不到滿足大多數人,尤其是底層平民的物質需求,更別說什麼精神文化需求了。這個過程中,歷史週期律或者專制制度加劇了社會資源再分配的不公平,進而進一步阻礙生產力發展;

    第三是閉關鎖國,也就是未能及時從走在前列、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學習到有益的知識,停止了主動改變這一切的行動,失去了拯救自我的機會。

    而滿清政府被迫開始的洋務運動並非思想上的改變,也非對中國的工業化改造,更是採用官辦工商業的方式限制資本主義發展。而洋務運動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尚且不足填飽日益增長的利益集團的胃口,更無法給社會再分配製度帶來有益的改變,因此最終失敗就是必然的。

    總之,清朝滅亡在自身不斷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上,且滿清統治者的閉關鎖國加劇了這些矛盾的積累。最後的結局,滿清統治者該知足了。

  • 9 # 手機使用者54474743501

    獨裁者都是認為自己的思想正確,沒有團隊合作,沒有老百姓發言權,導致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眼光太近,坐井觀天,不知天大。

  • 10 # 青年史學家

    清朝的滅亡是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相作用的一個結果。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清朝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都是非滅亡不可,只是時間遠近的問題。

    清朝入關之後,採取的是和中國傳統王朝一樣的統御之術。既是一樣,那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中國曆代王朝都會面對到的宿命,那就是統一的大王朝三百年左右就會走向滅亡。

    清王朝在乾隆後期就已經開始敗象盡顯,財政困難,軍事衰頹,到乾隆退位的時候,清王朝國庫裡面還僅僅剩下兩百多萬兩的存銀。

    乾隆朝之後,清王朝就一直走下坡路,到了道光朝後期,內亂外患盡顯。但是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卻沒有能力去駕馭這個局面。

    因為清朝的皇帝從咸豐朝開始就已經不再是正常繼位了,連續三個皇帝不能正常生育,這是非常反常的,一個女人掌控中國政局長達47年,除了皇帝之外,清朝的王爺們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公器私用。

    所以,清朝越來越運轉不下去了。

    到了20世紀初,清王朝滅亡的偶然性因素也出來了。特別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後,清王朝的局勢失控。

    因而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在清王朝內部的野心家袁世凱,清朝在野計程車紳以及革命黨的共同作用之下,清王朝走入歷史,其過程有很強的偶然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描寫描寫父子情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