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眼小主

    思考缺乏邏輯,其實就是想得太淺。簡單一點講,就是平時意識不到自己是不是在思考(通常所說的“神遊”),或者經常想不明白的人。不過要想一開始就能想得深刻,還是需要一些方法加上經常訓練。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讓職場新人一生受用的邏輯思考力》一書主要闡述什麼是真正的邏輯思考力,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運用邏輯思考力。如果你能在新入職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快人一步踏入職場升值的路上,恭喜你!

    作者大島祥譽,Senju Human Design Works董事長。曾在麥肯錫公司從事新事業開拓戰略、公司戰略以及經營戰略的制定等諮詢專案。這本書是作者為我們講解麥肯錫新人培訓中最精華的部分------邏輯思考術。

    麥肯錫邏輯思考術主要由兩個基本要點組成:批判性思考+邏輯性展開。

    批判性思考是整個邏輯思考力的核心。主要目的是透過自己深刻洞察確定問題的本質。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王戎。他七歲的時候,有一天,和一幫小朋友出去玩,被路邊的一棵李子樹吸引了,樹上掛滿了李子,很是誘惑人。除了王戎看著不動,其他的小朋友都一哄而上,跑去摘李子。有人問王戎,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樹上結滿了熟透了的李子,而且李子樹又長在馬路邊,但是沒人摘,一定是不能吃的苦李。所以要做到批判性思考,首先要不流於表面看事情,不掉入人云亦云的圈套,每件事情都有其背後邏輯。換句話說,就是針對眼前所存的事物不斷地向自己提問:這是真的嗎?然後會怎樣?

    要想將批判性思考深入心中,鍛鍊是必不可少的。大島祥譽為我們提供了7個可用於日常生活中的鍛鍊方法:

    1、 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加具體些;2、 不要隨波逐流;3、 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其他事情;4、 衝動購物之前要思考;5、 區分事實和意見;6、 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自問自答7、 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

    掌握批判性思維,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中創造出自己的答案和獨特的見解。

    邏輯性展開(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

    前面所講的方法只是在自己頭腦中進行“邏輯思考”的方法。我們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得到其他人的贊同,還要做到把自己頭腦的“好想法”展現出來,並讓其他人知道我們的想法是有依據,有條理,並且有足夠的支撐資訊。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知道“好想法”是從哪裡得來的。

    大島祥譽在書中主要推崇金字塔結構——由一箇中心論點構點,底部一層層(用來支撐上級資訊)呈堆疊狀態。(如圖)

    展開金字塔結構的步驟1、 決定課題2、 考慮邏輯框架3、 明確思考(然後如何)4、 明確證據(為什麼?)

    有了批判性思考+邏輯性展開,才算是一個真正的邏輯思考流程。

    那麼有了強大的邏輯思考力,就萬事無憂了呢?

    NO,NO,NO,還缺一把神補刀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一般會認為,計劃已落地,至於能不能成功,就看上天定數了,這話聽著有點消極。在這裡腦補一個畫面:在會議上,你透過金字塔結構,把自己認為最完美的“好想法”展現在大家面前,並且也得到大家贊同。可是,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進展得順利或者不順利的狀況。例如,新產品銷售得太火爆或者滯銷。這個時候如果看上天定數,就玩完了。“神補刀”之指令碼法——就是針對各個書面的“對策”準備好備用方案,以備一時之需。

    “指令碼法”的具體做法:

    從順利進行和不順利進行的角度來考慮,準備2個備用方案(順利進行+備用方案和不順利進行+備用方案)

    大島祥譽說:如果沒有邏輯思考,商務就無法前進哪怕一毫米的距離。很多人覺得“邏輯思維”聽起來只是各類條條框框,還特別難懂。當你看真正瞭解“邏輯思考”之後,會發現只要把道理往深層想一想,就會知道“過不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了。

  • 2 # action

    導引:借寫作時缺乏構思和條理,說一說《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關於邏輯表現力的講述。

    那什麼是邏輯思維呢?來自百度百科的解答:“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撇開那些能力來說,所謂邏輯思維是對一件事有條理的思考,同時用有理有據的資訊支撐這個思考。比如工作上我們會寫建設方案,建設方案如何寫,我們會按照一個目錄(背景、現狀、目標、內容等)逐步展開,我們需要根據領導的思路,確定的目標,蒐集需求,編制材料來支撐這個目標,達到所需要的效果。而對於一篇文章來說,尤其是書評這類的議論文,寫作課上已經告訴我們書評的格式,但按照格式去寫每一部分的內容,卻需要用合適的素材支援主題,也要做到有理有據,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看得清晰。

    可是說了這麼多,也意識到了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如何使用合適的素材支援主題,如何有理有據的展開描述呢?真的是一個頭疼的事情。然而直到碰到了這本書《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解開了心中的疑惑,打開了邏輯思維的大門,發現了原來這個世界還可以這樣思考。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本書的作者是高彬尚孝。他是全球戰略顧問,曾任職於麥肯錫、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業,他是美商諮詢顧問公司的常務董事,從事全球人力資源開發業務。目前他在邏輯思考、商務寫作與交涉等領域從事企業研習、培訓與寫作工作。而他著作的多本書,都是關於邏輯思考在不同方面的應用。 而為什麼書名多用麥肯錫?一是作者任職於麥肯錫,二是作為一個“老牌”的諮詢公司,對於邏輯思考的傳播更有說服力。同時“麥肯錫公司從1980年開始就把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作為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公司內營造一種平等競爭、激發智慧的環境。隨著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環境的變革和組織的發展對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於像麥肯錫這樣知識密集型國際著名大型諮詢公司來說,更是如此。為此,麥肯錫公司必須繼續致力於完善公司的學習機制和知識管理,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來源百度百科)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首先引入邏輯表現力(邏輯思考)的基礎知識,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資訊和主題,同時透過三個關鍵詞,主語、連線詞、具體性,逐一描述如何清楚的表達資訊,表達是為了輔助我們講述,所以如何有條理的講述一件事,就此引入主題金字塔、資訊金字塔結構,幫助我們搭建框架,最後介紹了SCQOR方法,告訴我們如何有結構的展開一個故事。

    邏輯表現力的基礎知識

    區分資訊種類,明確主題不是資訊

    首先什麼是資訊。資訊是有明確主語和謂語的一個句子,用來表達這是什麼。

    其次資訊是有分類的,這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部分。當你要表達客觀事實時,一般用的就是記述資訊,比如這裡有個藍眼睛,綠眼睛的貓;床單是單色調的;而當你要表達態度時,多為評價資訊,是帶有評判或比較的,比如這個貓好漂亮呀,或者單色調的床單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整個人變得特別舒服,或者我不喜歡這個城市,它讓人感到無趣;而當你要傳達他人應該做什麼時,這類資訊可以歸為規範資訊,比如綜上所述,你應該養只貓咪呀,或者你應該適應這裡的生活等等。(至於資訊對不對暫不討論,我們只看句子本身)。

    可以想象,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的溝通其實也在無意中傳達不同的資訊分類,而不同的資訊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跟一個人說話,因為他說話總是喜歡用應該,就是,這樣的字眼,當了解了資訊分類後就明白,其實他是在傳達一個規範資訊,然而對於聽這個資訊的人來說,如果他不認同,那麼這個資訊就會招來反感。而有時候說話說一半,讓他人陷入猜的境地,比如我們去問一個人在做什麼,他告訴你之後,你就沒有下文了,那麼他可能就會產生疑問,他問我是什麼意思呢?而如果我們瞭解資訊是有分類的,我們就可以採用記述資訊+評價資訊,比如得到對方的答案後,反饋一句,“哦,原來是這樣,那你好好玩呀。”

    當我們瞭解了資訊分類後才發現原來生活中不斷傳達的資訊,它本身竟然都有它的意義,而我卻全然沒有意識到。當我意識到後,就發現這個世界太奇妙了,到處都有著好玩的資訊可以供我們去解讀。

    而主題不是資訊,它不是一個句子,它可以是一個動賓結構,也可以是一個形容詞,以書名為例,比如財富自由之路、溝通的藝術、故事思維等都算是一個主題。

    主題傳達的是“關於什麼”,它是對所涵蓋資訊的一個抽象表達,因此主題限制了所要表達的資訊的範圍。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主題與資訊的匹配度,只有合理的匹配,才能夠做到有理有據,才能夠表達清楚一件事情。

    關注主語、連線詞、具體性,資訊表達更明瞭

    一篇清晰明瞭的文章,更容易讓閱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除了明確的邏輯主線外,資訊的表達也顯得格外重要,那麼如何做到清晰的表達資訊呢?《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分3部分講述這個問題,包括主語、連線詞、具體性。

    我們先說說具體性。如果一篇文章總是停留在上層建築,說著之乎者也,卻從來不給出解釋,對於讀者而言,那讀起來真的是痛苦,因為沒感受,所以無法理解,而如果可以適度的將資訊用具體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很容易讓對方有深入奇境感,感知到,從而可以很好的理解要表達的內容。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舉得再形象不過了。比如當你描述”我們家的哺乳動物真的是太吵了“,我們使用的是抽象的表達,描述為哺乳動物,可是對於別人來說,並不清楚這個哺乳動物是什麼,而如果表達為”我們家的小迪太吵了“,這個描述又過於具體,小迪是誰,不熟悉的人並不知道,而如果描述為”我們家的小狗真的是太吵了“,對於大多數人就可以正常的理解了。所以一個句子是否表達清楚需要我們將資訊處理為具體化的資訊。

    其次連線詞。然而一篇文章是由多個句子組成的,所以使用恰當的連線詞,可以讓對方更容易的接收到資訊。比如以下的2個句子,:

    主題不是資訊。主題不是句子。 單個句子看沒有什麼問題,可是整體要傳達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加入連線詞後,資訊就可以很好的表達出來了。比如可以加上因果的連線詞,調整為主題不是資訊,所以主題不是句子。就可以傳達出兩者的關係。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書中提到了高彬邏輯連線詞表,可以參考這個表,在表達資訊的時候,有意識的去使用,同時加入連線詞也可以刺激我們的邏輯思考,思考我們要如何表達更明瞭。

    而刺激我們思考的方法還有一個,那就是使用及物動詞去描述資訊,《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把它歸到了主語這一節。

    經常使用及物動詞去描述資訊,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這類似於元認知能力,思考我們是如何思考的。對於元認知能力,當時的理解只是知道,而透過《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的描述瞭解到,可以透過及物動詞的使用,也就是用行動者做主語描述時,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比如書中舉得例子,門要關了,如果我們改為乘務人員要關門了,我們可能會主動思考,乘務人員為什麼要關門,接下來還有可能會思考,乘務人員怎麼關門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因為行動者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態度,有想法,所以會刺激我們的思考。

    當然《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關於主語這一部分,除了刺激思考外,也需要我們在資訊中明確主語,這樣不易引起對方的誤會,一個句子中主語不易超過3個,同時主語和謂語的距離要儘量靠近,資訊才能更明瞭。

    設計邏輯主線,採用正確的論證方法填充資訊

    句子的清晰表達很重要,但是一個清晰的主線更加重要。就好比蓋房子,裡面的裝飾很重要,但是如果之前沒有一個好的設計,裝飾再好,也只是東拼西湊,毫無美感可言。《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的金字塔結構說的就是設計圖的事。

    金字塔結構一般分為三層,包括主要、關鍵和次要,根據層級的關係,可以分為並列型、直列型。《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介紹兩類金字塔,主題金字塔、資訊金字塔。

    主題金字塔類似於邏輯樹,也可以理解為目錄,它包括主要主題、關鍵主題、次要主題。

    主要主題一般為1個,最多不超過2個,就像一本書,書名可以看到整本書的主題,比如《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從書名,可以看到2個主題,分別為邏輯思考、文案寫作。主要主題太多,會沒有聚焦感,整本書或文章也會顯得很散。

    關鍵主題,一般為3個,最多不超過7個,就像《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就羅列了7章,可以看做這本書的關鍵主題。而在關鍵主題中,我們可以使用書中提到的MECE技巧,來確保關鍵主題明確,清晰,沒有遺漏。MECE全稱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直譯為相互排他性,集合網羅性,也叫做“不遺漏,不重複”。如何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呢?書中提出了幾種方法: 1是積累素材,2是建立“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在相似事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就像想象力不是憑空出來的,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中衍生出來的,創意也不是憑空出來的,是在原有的資訊基礎上進行的重新組裝出來的,所以為了讓關鍵主題沒有遺漏,我們可以去搜集現成的分析結構,比如說到“企業戰略”的主題,關於它的關鍵主題現在叫做3C,包括企業自身(Company)、競爭者(Competitors、顧客或市場(Customer),在已有的積累上去應用。對於“其他”,可以理解為,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無法分類時,把它歸為其他,比如我們收集資料時,有些可以歸為理財類、心理學、兒童教育等等,但也有一些我們覺得好,但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這個時候可以歸為其他,當其他裡面內容足夠多時,我們再將裡面的內容抽象出一個主題即可。

    而次要主題是支撐關鍵主題的,就像書中的節,就可以自由的發揮,但一定是可以涵蓋在關鍵主題內的。 確定主題後,依據主題採用資訊金字塔的結構搭建內容,支撐主題。

    資訊金字塔也分為主要資訊、關鍵資訊、次要資訊,可以採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進行資訊設計,而採用不同的資訊種類,也會採用不同的推論方法,而不同的推論方法,決定了金字塔是並列型還是直列型。

    如果自下而上,相當於我們拿到了很多資訊,要對這些資訊做總結或抽象,就衍生出結論法(得出總結)和摘要法(抓本質)。結論比較好理解,總結一句話就好了。對於摘要法,就類似於抓本質,比如奔跑吧兄弟有一集中,baby要學掌舵,教練教她調整船頭方向,當教練說,握槳的手往左,船頭往右,就會感覺記起來比較費勁,而當抽象為一句話,兩者方向相反就好容易記住了,再比如剛學會開車,對於倒車,朋友一句話就讓我記得特別牢,你想讓車屁股往哪個方向,你方向盤就往哪個方向。

    如果是自上而下法,則就需要採用理由法和詳述法。理由法就是下層的資訊是上層資訊的理由,解釋為什麼是這樣,而詳述法則是具體化,具體描述。其實這在我們讀文章的時候很容易遇到,有的一段文字,一上來先告訴你結論,然後後面的資訊就是來支撐這個結論,而有的則是一上來先說原由,慢慢引出結論。

    我們提到邏輯思維要有理有據,當我們明確了主題,如何一步步推匯出這個主題呢?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資訊種類,採用不同的推論方法。

    若資訊為記述資訊,則採用因果法、實證法。若為評價資訊,則需要羅列評價條目、評價標準,以此得出結論。若為規範資訊,則需要採用預估對方採取行動的方式來描述。 而不同推論方法,決定了金字塔的型別,若採用因果、評價、預估對方行動的方法,則會推匯出一個直列型的金字塔,因為直列型金字塔,每個層級都有邏輯關係;若採用實證法,則會推匯出並列型。

    如何有結構的展開一個故事

    這裡介紹了SCQOR的方法。

    透過設定狀況、發現問題、設定課題來確定故事的基調,匯入要表達的內容,引起對方的共鳴,相當於書評的破題,引題; 而克服障礙則是文章的核心,用來闡述如何解決,相當於書評的亮點解讀; 解決收尾,相當於總結,得出一個結論。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的基礎知識到文案的展開,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講解,雖然看似簡單,卻給我們寫作提供了最基礎的知識體系,讓寫作更加流暢。

  • 3 # 寒不語

    思考缺乏邏輯,是因為腦袋裡沒有邏輯,或者是邏輯混亂。我這裡有一本有毒的邏輯書,您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有用的邏輯學》這本書是一本關於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的,或者經常聽到的邏輯謬誤的鑑定手冊。全書分型別列出了常見的87種邏輯謬誤,讀罷全書,你可以在與別人說話時和聽到某些待考證的傳言時,運用書中的方法,甄別其中的錯誤,跳出邏輯的陷阱,找到進入理性思考大門的鑰匙,在生活、工作與學習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無往而不勝。

    《有用的邏輯學》作者梅森·皮裡是亞當·斯密研究所主席,曾為密歇根州希爾斯戴爾學院哲學與邏輯學榮譽客座教授,希爾斯戴爾學院在2008被評為美國上市的最佳文理學院。作者常以專家身份出現在CNN和BBC電視節目中,出版超過40本專著,包括《提高你的智商》、《福爾摩斯IQ全書》和《謬誤大全》。

    生活中的邏輯謬誤,不認真思考,很容易掉進別人給你設下的邏輯陷阱,所以熟悉常見的邏輯謬誤,可以幫助我們不會在別人的花言巧語中迷失自己。下面我列舉了4個比較常見的邏輯謬誤。

    1. 重音的陷阱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母親告誡我們不應該對窗戶丟石頭,所以我們可以對窗戶扔些金屬塊。例子中孩子們就犯了重音謬誤,母親強調禁止丟石頭,而孩子們卻誤認為強調“排除”的部分,從而認為其他部分是可以認可的。重音是一種口語謬誤,書面語中強調語氣的地方通常使用斜體字,或者引述支援此言論的人的語錄。在發言中,任何未思慮周詳的強調都很容易冒犯他(她)人,同時暗示你未對細節思慮周全。這項謬誤在於強調語氣所造成的弦外之音。

    重音謬誤的產生緣於不同音高的變化會影響事實的傳達,對語意扭曲的程度則更具字詞重音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即使一個簡簡單單的片語,稍稍改變重音,也可以明顯表現出不同的意義。如:我們都知道皆生而平等,但沒有理由將投票的權利賦予每一個人。(事實上,我們大概知道人生而平等,但是“生”而平等意味著他們無法平等太久。)

    在聽別人說話或演講時,要注意不要被說話者的重音所支配,透過熟練的使用重音謬誤,你可以不受別人透過重音刻意歪曲事實的控制。

    2. 最強的人組成軍隊,就是最強的軍隊

    最強的人組成軍隊,就是最強的軍隊嗎?很抱歉,不是,這只是美好的願望罷了。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合稱謬誤,認為對某類別中的個體成員而言成立的事實,對整個類別也成立。有些名詞可以指代整體組成的部分,但把整體的某一部分等於整體這一觀念是錯誤的。

    當我聚集了所有最強的人到軍隊中,他們就成了最強的軍團。這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軍隊的力量取決於它計程車氣和團結精神,更不用說 它的速度。作戰能力和補給能力這一類集體屬性。就像一個由才華橫溢組成的管弦樂團就不一定是很好的樂團,因為演奏時可能每個人都忙於個人秀了,而不顧整體的配合。團隊是一個獨特的整體,它可能具備其中每個個體都不具備的性質。把整個團隊當成個體,就會導致謬誤。

    3. 只要能救人性命,那就值得。不,不值得

    人們會說:“哪怕只能就一個人的性命,那也值得。”有些時候人們會覺得“人的生命是無價的”,這時情感比理智更讓人信服。但問題是,舉國之力來拯救一個人的生命,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這樣的代價也是無法承受。一個人的生命對於他的愛人或者父母這樣的至親而言可能是無價的,但對於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來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不認識你,你有什麼事與我何干,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想法處處可見。

    假想你是一名電車司機,你的電車正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行駛,你發現在車軌的盡頭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於剎車不靈你無法讓車停止而在軌道盡頭有一條分叉,在那條分叉路上只有一位工人。這時你可以選擇把電車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卻救了另外五位,這時你將怎麼做?別無選擇,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和很多人一樣,大多數人會選擇撞向那一位工人。我們在衡量拯救一個人需要付出的代價時,應該考慮到有多少人會失去生命。

    4. 說三遍就是對的?

    我們先來看一段對話:

    “可是老師,那不是我乾的!”

    “但馬冬梅,這把彈弓是你的。”

    “可是老師,那不是我乾的!”

    “而且有人看到你撿起了石頭。”

    “可是老師,那不是我乾的!”

    這樣的對話可以無休止的進行下去,除非對方使出殺手鐧,以訴諸武力的方式速戰速決。這段對話中馬冬梅再三的重複不是她乾的,她想透過不斷重複企圖說服老師,或使老師疲乏放棄追究。這樣的謬誤其實是訴諸心理因素,而不是訴諸理性。再三重複利用不斷重複,增加觀點被接受的可能性,這裡存在一個完全錯誤的假設:一再重複的事情更有可能是真的。

    我們童年時聽過很多諺語,比如“三思而後行”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分工合作更有效率”和“廚子太多煮壞一鍋湯”等等相矛盾的諺語,這一切都說明了簡單的再三重複謬誤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當別人再三重複每一句話時,你需要警惕他是否想透過重複的謬誤來歪曲事實。

    以上的4個邏輯謬誤是不是很有趣?《有用的邏輯學》這本書對於謬誤的分析具體完整,作者文筆詼諧幽默,諷刺辛辣,常常從一件小事中看出背後蘊藏的巨大陷阱。這本書教你如何看穿謬誤、避免謬誤,甚至利用謬誤從常見的言語中給對手挖出邏輯漏洞,在辯論時,讓你的話語字字鏗鏘有力,充滿戰鬥力,可以說這本書真的是一本有毒的書。

  • 4 # 元維

    我是民間科學哲學土匪,謝謝你的邀請。看來你的大腦總是在做圓周運動,你的思維應該變得稜角分明,慢慢就會形成齒輪了。在當今這個時代,你要想搞科學探索,僅有專業的科學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把其它科學知識,相互串聯起來去思維,而這種相互串聯的依據,就是科學資訊。記住: 科學知識與科學資訊是有區別的。一位美國學者曾這樣寫道,資訊:未來的邊界。願你在今後的學習中,要不斷加強齒輪運動,但有時符合邏輯,卻違背實際,所以圓周運動也很重要啊。

  • 5 # 愛就碼碼字

    《邏輯思考力》這本書共分5個章節,分別給讀者介紹了:什麼是邏輯思考力?培養邏輯思考力的7大基本方法;如何進行邏輯思考?如何進行邏輯寫作?如何進行邏輯表達。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一定有過很多憋屈的經歷,明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但不被人相信,甚至被人當成騙子。原因就是我們的表達沒有邏輯,沒有辦法讓人信服。

    有的時候,我們碰到一些問題,怎麼都想不通,只能乾著急,生悶氣,背後的原因也是我們不懂邏輯思考。那麼透過閱讀《邏輯思考力》這本書,並把書中介紹的方法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可以說,這本書值得每一個人去認真地讀一讀。

    《邏輯思考力》這本書的作者西村克己,是日本的邏輯思考大師,專注於經營戰略、技術經營、戰略思維、邏輯思考和專案管理等領域的研究。

    一、用正確的邏輯解決問題,你的煩惱就少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不要給我講那麼多,我只看結果。

    我不在乎過程,我只在乎結果。

    曾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土財主看到人家蓋了一座房子,特別漂亮,尤其是三樓的空中花園,他特別喜歡,他也很想蓋一個那樣的空中花園。於是,就花錢請來了當地最有名的工匠。工匠接了他這個活後,開始召集人馬打地基,土財主看後,很不高興,對工匠說:師傅啊,你不要浪費時間打地基,一樓二樓也不用蓋,直接給我蓋三樓,我就喜歡那個空中花園呢!

    工匠聽後,對土財主說道:老爺,可是沒有一樓和二樓,哪來的三樓呢?

    土財主一聽,很生氣,把工匠趕跑了,還罵人家,說人家是個圖有虛名的草包。

    這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有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呢?比如,你喜歡一個人,就恨不得人家立即也喜歡你,可是你都沒有創造機會,讓彼此相互瞭解和熟悉,人家憑什麼對你一見鍾情呢?

    因為這種急於得到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的錯誤心態,導致我們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煩惱。而懂得運用邏輯去思考的人,都會明確解決問題的過程。

    那麼,碰到問題時,正確邏輯是什麼呢?其實,解決問題,就是一個不斷改善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7個步驟:

    第一步:發現問題,確定改善的主題。在這一步,重點是把目標明確化。比如,你決定每天寫一篇文章,並堅持21天。那麼,你要明確每篇文章多少字,寫什麼領域的文章,為什麼要寫這些文章,寫完這些文章,你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第二步:分析現狀,探明問題原因。比如,你明確了寫文章的目標,第二步就要分析自己當前的能力,比如你的寫作能力,你的知識儲備,你的時間,等等這些條件是否滿足,如果有不足,就要查詢原因。

    第三步:找到達成目的的方法。根據在第二步中查找出來的原因,對存在問題逐個進行分析,並找出克服困難的辦法。

    第四步:整理歸納查找出來的原因和總結的方法,確立改善方案。對第二步查找出的原因,和第三步總結出的方法進行分類總結,然後形成一個系統的,條理清晰的,可行的改善方案。

    第五步:實施改善方案,確認改善效果。把方案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並注意每天總結,是否達到方案中規定的目標,確定方案中明確的原因和解決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和實際情況相符。

    第六步:跟蹤效果,效果不佳就改善方案,再實施。在實際行動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地覆盤,檢驗方案,修正方案,然後再實施。就像我們開車一樣,必須得根據不同的路況來調整我們的駕駛策略,才能安全地達到目的地。

    第七步:直到改善成功,解決問題。當我們達成了最初確定的目標,就說明成功了。這時候,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經驗。同時,也必須慶祝一下你又實現了一個新目標。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表達?提升你的說服力。

    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說話,卻還是被人誤會。

    我們總是在開口說話前想了又想,但還是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我們總是一片好心被人當成驢肝肺。冤不冤呢?冤,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害人之心,全都是利他之心。也不冤,因為我們的表達沒有邏輯。

    不管是什麼情況,只要是表達不清楚,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因為急於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結果導致表達混亂,忘了擺事實,講道理。結果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講的話,可信度不高,有點像是信口開河。

    所以,要想表達清楚,提升說服力,在開口說話前,要做好3項準備工作。

    第一,不要急於表達結論和主張,以免表達情緒化。很多人講話時,很容易情緒化,好像只要是從他嘴裡說出來的話,別人就得相信。否則就是不相信他的人品。

    比如,他想告訴別人某個牌子的手機特別好用,他總是急於對人家說:你就買這個吧,這個好!如果人家問他:到底哪裡好!他就覺得人家不相信他,就會帶著情緒說道:就是好,我說好就是好,信不信由你。

    第二,說話時顛三倒四,雲裡霧裡,別人無法理解你到底是什麼意思。有時候,我們和人交流時,發現自己講了半天,但別人似乎無動於衷,不知道你到底是什麼意思。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兩個字:分解。怎麼分解呢?我們可以把要表達的資訊進行分類,然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表述。

    通常來講,有條理而且容易說服別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告訴對方,目標是什麼。

    然後,再告訴對方,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有什麼優勢,又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最後,再和對方講,為了把優勢發揮出來,同時解決那些問題,順利實現目標,我們的方案是什麼樣子的。

    第三,不要主觀臆斷,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擺清事實,用案例和資料說話。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觀點是基於判斷,而不是基於事實。而且,我們也確實會把主觀判斷和事實混為一談。比如,看到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大家都說這個蘋果好,一定很甜。一是因為蘋果又大又紅,二是因為大家都這麼說,所以就算連蘋果都沒有看到過的人,也會說誰誰誰有一個很甜很甜的蘋果。

    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所以我們會被虛假廣告欺騙,甚至被欺騙了還要免費為騙子打廣告、樹口碑。比如,那些所謂的神醫,還有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經過一些人的包裝、炒作,就有很多人真的信了,一傳十,十傳百,假的也傳成了真的。

    同理,很多真相也會被傳成假像,很多好事也會被傳成壞事。所以,我們要做到言而有信,最起碼講話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憑自己的主觀想象,隨意發表觀點。

    三、為什麼總是犯同一個錯誤?不愛問為什麼

    俗話說:聰明的人,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

    但事實是,幾乎所有人都時不時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這難道說,我們都是笨蛋嗎?當然不是,我們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犯錯誤時,總是急於祈求得到原諒,或者急於降低錯誤帶來的損失,而很少問問自己,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

    說白了,不管是祈求原諒,還是急於降低因錯誤帶來的損失,都是在逃避錯誤。錯誤已然發生,請求原諒無可厚非,總不能一輩子糾結於這個錯誤,要是這樣,那我們都沒辦法活了。想辦法減少損失,也是理所當然,傻子才會在錯誤面前聽之任之,讓損失隨意擴大,正常人都會想辦法亡羊補牢,將功補過。但是,反省犯錯的原因,同樣重要。不反省,我們就不會長記性,就會在下次碰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會抱僥倖心理,認為上次的錯誤是運氣不好。

    比如,某某兄弟是一名司機,他出車從來不喜歡檢查車,經常車開半路不是保險燒了,就是輪胎沒氣,或者水溫高了,或者機油不夠了,有時候甚至還會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熄火了,什麼原因?沒油了,你說可氣不可氣?

    為什麼他開個車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因為每次車子出了問題,他都沒有反省過,他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總是把問題歸結於運氣不好,或者輕描淡寫地歸結於自己疏忽大意了。沒有深刻的反省,所以他總是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我們碰到事情,一定要多問問為什麼,然後停下來思考一下。思考時,最好是用“有”和“沒有”來對比一下。比如,你要去旅遊,到底要不要帶充電寶。“有”帶和“沒有”帶,分別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剛才,我們講到了:為什麼總是犯同一個錯誤?不愛問為什麼。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是愚蠢的,但我們卻經常做這樣的事。要想減少犯同一個錯誤的次數,就必須得養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學會反思、反省。反省時,最好從正、反兩方面去進行對比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嶽不群自宮練劍,也不能扭轉華山派氣宗“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