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嚴格來說“閉關鎖國”除了單純的關閉所有貿易口岸並阻斷對外交流(包括科技、人文、經濟、思想)以外,更重要的還有在軍事上只採取自我防衛策略,並對他國和周遭變化不干涉的對外政策。對此,國際上對這種國家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孤立主義國家”。

    但是以此標準來說,清朝顯然不符合“孤立主義國家”的標準。其實清朝本來就沒有閉關過,也沒有鎖國過。清朝在後期由於效益上的考慮,逐漸關閉了江蘇、浙江、福建三地所有海關,唯獨開放廣州海關,並實行重關稅。但並不能因此就給清朝扣上“閉關鎖國”的帽子,而且廣州港的吞吐量,在清末時期達到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之最,哪來閉關鎖國之說?

    實際上,清朝“閉關鎖國”是當初英國鴉片商給清政府扣的帽子,為的是抗議茶葉出口和鴉片進口之間的重關稅。

    但是我們話又說回來,清末時期的一些政策確實導致了與外界交流的匱乏,使得人們沒有睜眼看世界已經翻天覆地。可是我覺得這個更大的鍋應該是儒家中庸之道來背,而不是說關閉幾個港口的這種政策背。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當然有關係,卻不是主要關係。

  • 2 # 光芒萬丈34957

    閉關鎖國的本質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不以為然。

    康熙時中國是對外開放的,解放了臺灣,用荷蘭紅衣大炮打敗了沙俄,開放了廣東口岸,那時中國是開放的,知道與國外的差距。

    乾隆驕傲自滿,開始閉關鎖國,關閉了各口岸,排斥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封建經濟的改造,落後於時代發展。

    到慈禧太后時代,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已全面落後於工業時代,可還是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不接受現代化工業製造,以手工工業對付流水線作業,手工產品沒法跟以機器化生產的外中國產品競爭,大刀長矛無法跟機槍大炮相比。

    可慈禧就是不願相信西方的新技術,還死守祖訓,採取愚民思想,拒不開放國門,接受西方開放思想,認為西方思想是洪水猛獸,將會動搖中國政體,不想學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還民以權,讓利於民。

    英國外交大臣接觸過慈禧後,向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彙報說,清政府封閉,愚民,思想落後,用貿易打不開中國大門,只能用武力開啟,就發動了對清戰爭。

    清政府的大刀長矛輸給了機槍大炮,被迫開放口岸,實行洋務運動,可效果不好,因為是國有為主,不讓利於民,只有張之洞在湖北做的好,武昌軍工廠是現代化軍工廠。

    當華人知道西方工業文明的好後,迫切需要清政府改革開放,可慈禧卻採取,寧於友幫,不予家奴國策,就是不想放棄對漢人的鎮壓和愚民政策,才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推翻了滿清政府。

  • 3 # 攀登的岩羊

    有很大關係,閉關鎖國使自己變成一個井底之蛙,西方有先進的議會民主制和蒸汽工業革命時,清朝還皇帝獨尊臣民愚眛生產力低下經濟文化落後的境地,還自以為是的以天朝大國之居,不知以經落伍了百年,當西方列強用船堅厲炮敞響封閉的大門時,才想改變,但封建保守以型成大山一座,要想徹底接軌先進事物,必須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才能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使中國繁榮昌勝。

  • 4 # 張賜宏

    清朝的閉關鎖國的本質是經濟的自給自足性,還有是滿人為了應付漢人的反抗和東南沿海的騷擾而形成的。

    清朝因為閉關,它使中國丟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使中國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至使中國在世界上落後了。清朝的落後捱打和閉關鎖國的關係很大,如果不閉關,外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就能進入中國,中國就會強大起來,人民生活就會提高,也不會導致清朝後期的落後捱打的局面。

  • 5 # 恬然滋味

    “閉關鎖國”,這個詞一聽就感覺有些沉重。好像是專門為我“老大帝國”準備似的。

    但是,我相信歷史以後應該記一筆”特朗普式美國版閉關鎖國”。

    這個”特朗普式美國版閉關鎖國”,是特朗普們為永遠第一的美帝國量身定做的反向的閉關鎖國。

    這裡說一下閉關鎖國。

    簡單理解就是關門閉戶不與外界同人煙。當時,英國佬說 你不買我鴉片,你這麼大的人群你不願意買我鴉片。不願意與我自由貿易。那不行!你這個是“閉關鎖國”。自決於世界貿易體系之外。我代表先進文明放幾炮敲醒你的腦袋。

    後來就理解說是“孤立主義”。說“孤立主義”是閉關鎖國的本質。

    我講”特朗普式美國版閉關鎖國”,就是從這個出發判斷的。

    為什麼呢?

    現在特朗普說,全世界除美國以外,都少買多賣賺美國的錢。不行。我要開啟你們的國門敲開你們的錢櫃。

    特朗普要敲開全世界的國門。把以前貿易賺的美國的錢都還回去。

    從“孤立主義”來說,美國一個懟全世界。特朗普還得意洋洋宣稱貿易戰容易獲勝。這樣的美國不是越走越遠嗎?

    這個忙著去砸全世界大門的傢伙,首先是個閉關鎖國者。

    最新訊息,英國女王已向世界發出號召,呼籲對抗世界人民的公敵。

  • 6 # 唆咯密

    閉關政策是封建專制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其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阻止封建經濟解體。它使中國丟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使中國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同時也使清朝逐漸走向滅亡。

     第一,妨礙了華人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清政府對西方國家的科學、文化、技術等,閉目塞聽,不願意學習瞭解,甚至舍其所長而取其所短。知識分子依然死守舊例舊制,埋頭八股,脫離現實,與世隔絕。可悲的不是我們的落後,可悲的是我們把自己鎖在一個自己編織的美好世界裡不能自拔。

      第二,阻礙了生產和技術的發展,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清朝閉關政策還嚴重地阻礙及其他主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出口貨物中茶葉佔有很大的比重,主要產於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禁止了就近從海上出口,必須運往廣州再出口,經過長途運輸,不僅時間長,茶葉容易變質,而且被沿途的關卡層層敲詐勒索,增加了成本,顯然對茶葉生產的發展是個障礙。

      第三,嚴重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生成。中國自明朝中葉後就閉關了,至清朝更為嚴重,死死地限制了對外貿易,限制造船出海,資本的原始積累,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在閉關政策下是何等艱難,這樣的環境之下資本主義萌芽更加茁壯成長。

      此外,清統治閉關國門是防止外華人“滋擾生事”,卻阻斷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商品貿易往來,使原本的稀疏的資本生產不復存在,這種辦法是狹隘的、落後的。閉關國門只能使自己在經濟上不斷萎縮。沒有起到抵擋外國“滋擾生事”的作用。

      第四,對西方殖民活動起過一定的防衛作用。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海上走私和海盜侵略沿海地區的行為,對外華人的侵略者的活動,具有一定防衛作用。但這不是防止侵略的辦法。

      資本主義的本性就是要侵略其他國家,中國能不能抵禦外來侵略,而決不能依靠這種政策來改變侵略者的本性,更無法阻礙侵略國家力量的增長。閉關鎖國只會作繭自縛,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扼殺中國的生機和進取精神。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閉關鎖國的表現特徵,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政治上的孤立主義,軍事上的消極防禦,在文化上的保守主義。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乾隆皇帝曾經說“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繼承自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海禁”政策的推出與明朝立國時的複雜的政治鬥爭形勢有關,也是明朝政府希望壟斷對外貿易,增加國庫收入的一種措施。隨著明朝海洋力量的壯大,最終在隆慶時取消了“海禁”,政府鼓勵民間貿易,從中課稅,此舉也大大促進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明朝官方貿易團:鄭和)

    清朝立國後,面臨的政治、軍事鬥爭的形勢更加複雜,一直到1683年,清軍已經入關40年後,臺灣才被收復。因此清朝的“海禁”政策要比明朝嚴厲的多,明朝晚期興起的遠洋貿易一度中斷。頻繁的戰爭也摧毀了東南一帶的經濟基礎,重新建立起來的經濟再次回到了小農經濟的窠臼裡。

    臺灣收復後,清朝也開放了海禁,但是管理經濟事務,顯然不是清王朝的特長。清王朝對出海貿易的中國商民,嚴厲限制武器彈藥,甚至糧食物資都有定額,這使得原本屬於中國勢力範圍的南海逐漸成為了歐洲武裝商船橫行的法外之地。清朝面對著日漸囂張的洋人,沒有主動進擊,而是選擇了消極防禦,在沿海口岸,大造炮臺,並且嚴禁沿海居民與洋人接觸。這種措施,一定程度有自衛的意義,但是中國的貿易河航海事業遭到重大挫折。之後僅有廣州開埠,雖然貿易量大為增加,但是中國水師的海上力量日漸衰退。

    (清王朝海防的消極防禦)

    晚明時曾有葡萄牙人協助明軍作戰,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發展差距還不是很大。隨著清王朝海洋勢力的衰弱,以及由明朝的積極防禦到消極防禦的政策轉變,華人開始關起門來做起了買辦生意,歐洲人的武裝商船跑馬圈地,成為海權時代的主角,新的海洋遊牧民族。清王朝建設的“海上長城”防線太過漫長,防不勝防。

    因此,如果僅以對外貿易而言,清王朝確實沒有閉關鎖國,至少還有一個廣州通商。所以英華人攻擊清王朝閉關鎖國,影響了他們做生意,用大炮轟開清朝國門,這是惡人先告狀。但是,如果以對外交流而言,清王朝的對外貿易僅是買辦生意,貨物是茶葉、絲綢、瓷器之類,卻不見有西洋各國的“奇技淫巧”,這種交流是單向的,缺乏效率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清王朝封閉保守的治國策略,才是“閉關鎖國”的實質。

    晚明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了200多年後,到清朝末年還是萌芽——原因何在?是抑商重農的國策造成的,影響很大,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使得中國的工商業發展陷入了停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受到制約。

    2、使得王朝統治者妄自尊大,不能睜眼開世界,以“天朝上國”自居,封建統治更加閉塞保守。

    3、中斷了晚明以來的實用之學的同時,阻斷了西方的近代科技傳進中國,晚明時期的《天工開物》等竟成禁書,中國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上,開始落後西方世界。

    閉關鎖國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其背後的施政邏輯才是根本。

    (美國以孤立主義融入世界)

    以美國為例,曾長期盛行“光榮孤立”,但是美國與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甚至還成了發源地。美國的“閉關鎖國”,是貿易保護主義,其背後的施政邏輯是開放、進取的,因為美國沒有隔絕在世界之外。

    而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卻是杜絕了這種文化交流,使得中國成為了“文化孤島”。即使小農經濟發展至頂峰,在工業時代到來的文明代差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

    在這個意義上,清王朝的閉關鎖國背後的保守、封閉、消極的施政原則,才是導致清王朝落後的根本原因。形成這樣的政治理念的原因,與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過於看重“華夷之防”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 8 # 異域邊緣

    閉關鎖國的本質是整個國家得了抑鬱症,只想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個人玩。歷史上每個強盛的王朝都是自信與開放的,不會因為小小的邊患就放棄與外界的交流。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只有擁有這樣的氣魄才能展現出一個大國的氣象。

    唐朝以後,中原就喪失了包容天下征戰四方的氣度,整個漢民族都開始變得保守,忍辱求全起來。雖然之後蹦出幾個敢於征戰的英主,但是他們只勃起與一瞬間,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大趨勢上是不斷的走弱,到了清朝末期已經弱到讓自己的學生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按倒地上摩擦摩擦。

    想想是多麼的悲哀,中央大國既然抑鬱到靠閉關鎖國來維持自己的尊嚴。可是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大清王朝的那扇破門根本不堪一擊,既然人家都破門而入了,那對於這群持槍搶劫犯只能是束手就擒了。於是乎一系列的賠償條約就接踵而至,沒辦法打不過就只能賠償賠償再賠償。

    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全民神經質了,徹底的否定了自己民族存在的必要性,甚至到了連使用漢字都是恥辱的地步,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先哲都變成了垃圾,有些人恨不得能重新脫胎一次也變成藍眼睛黃頭髮的品種。中華文明已經從巔峰跌落到了谷底,已經跌無可跌了,在這段谷底屈辱偷生的時間裡逐漸開始奠定起中華文明再次復興的基礎。

    一場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中華文明再次復興的第一塊基石,從此之後開始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規模建設,當今的中國的飛速發展使得復興的大廈建設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今天的中國已經逐漸從歷史下降的大趨勢中走了出來,華人也逐漸擺脫了抑鬱的狀態,開始以開放包容來擁抱全世界,這可是強者的胸懷。

  • 9 # 夏有涼風61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短期內對國家有利,但長時間的國家封閉性政策,對科技、經濟各方面都裹足不前,沒有了發展方向,自認為有兵甲十萬,有大刀長矛就覺的很強大的樣子,隨著英華人發動的鴉片戰爭,用洋槍洋炮打破了滿清的這一政策,大清也因閉關鎖國這一政策走向了衰落,到了割地賠款,讓西方列強蹂掠的地步。

    因清的閉關鎖國,使得沒有及時吸收西方科技、工業,首先在保衛國家的武器上就差了西方列強好多,所以被西方列強揉捏,清朝的落後和閉關鎖國政策是有直接原因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捱打,是有著必然的聯絡的。

  • 10 # 老虎他爹

    首先,認為清代落後捱打源於閉關鎖國,這是一個刻板印象,最早源於西方人的看法,以後被中國學者採用,成為後來不斷革命的合法性依據之一。

    首先,要承認,清朝確實有過閉關鎖國的一些做法,但絕不徹底。

    其次,閉關鎖國並不必然導致國家衰落,清政府後期的開放在今天看也是空前的,卻沒帶來什麼好的結果。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清朝滅亡源於國家能力下降,不足以應對社會變化,閉關鎖國只是誘因之一,並非決定性因素。

    其次,清朝為何閉關鎖國。

    1、清廷在初期像明朝一樣,也是比較開放的,宮廷中有大量傳教士。

    明清兩代,欽天監長期由西洋傳教士把持,相當於一直由外華人當部長。

    後因耶穌會與其他派之間產生矛盾,被告黑狀,說華人祭祖、拜孔子是偶像崇拜,嚴重違背了基督教義,羅馬教廷裁定耶穌會做法錯誤。

    圖片說明:明清兩代,西洋傳教士長期把持欽天監監正(相當於部長)這一職位。

    其時耶穌會在中國已有許多信徒,包括順治皇帝,如果不是好色,忍受不了一夫一妻制度的話,他也會加入天主教。

    圖片說明:清朝皇帝順治視德國傳教士(當然,當時還沒有德國)湯若望為義父,曾在一年內12次拜訪湯若望住宅,並躺在湯若望的床上,和他聊自己看上了哪個貴族婦女。在湯若望的勸說下,他一度準備入教,但對一夫一妻制度不認同。

    羅馬教廷的裁決傳入中國後,康熙曾多次寫信申辯,至今信件仍儲存在梵蒂岡,可羅馬教廷一旦決定,就不可能更改,而康熙皇帝本人每天都要祭祖,自然絕難接受這個安排,所以下令禁教。

    圖片說明:康熙初年,欽天監漢官與在華西方傳教士發生了一場“曆法之爭”。透過這場爭論,康熙帝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性。他大膽起用傳教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頒佈了著名的“寬容敕令”,公開解除禁令,允許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然而,禮儀之爭的爆發,卻使局面迅速逆轉。1721年,康熙下令禁教。

    羅馬教廷要求所有在華傳教士撤離,康熙則希望他們留在宮廷繼續服務,願意為他們提供安全保證。所以很多傳教士藉口沒收到教廷的統治,在中國故意拖延時間,有的人20年後才走。

    其中曲直,一望即知。

    2、清廷對民間管理更為嚴格,堅持一口通商

    其實明代對民間管理就比較嚴格,主要是為了防範倭寇,而西洋人進入東亞海域後,初期也是半商半盜,造成很大社會紛擾,一方面是為了綏靖地方,另一方面是擔心百姓通洋,所以清朝規定只能廣州一口通商,因此地易守難攻。

    但廣州口岸服務設施較好,稅收也比較低,與其他國家相比,清廷遠遠算不上最保守的。、

    圖片說明:雖然廣州十三行體制有保守、低效率的一面,但後來證券交易所也採用了類似的代理模式,從整體看,十三行體制也有其優點。

    其三,為何西方人認為清廷閉關鎖國

    主要問題在馬戛爾尼訪華,馬戛爾尼自認為很容易成功,卻遭遇慘敗,回去後大量著述,他的作品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對清廷要求他下跪這一點,他進行了重點渲染,給西方人留下強烈印象。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美國的國父之一傑斐遜說:中國和英國的戰爭表面上是為了貿易,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清朝皇帝要求所有人都對他下跪,這是文明對野蠻的戰爭,英國有必要教訓一下中國。

    圖片說明:因談判失敗,馬戛爾尼對清廷評價極低,寫了大量刻薄的語言。在上世紀20年代前,中國學者很少注意到此事,後來在張政烺等先生的介紹下,此事才引起中國學者的關注,並基本採信了馬戛爾尼的看法。然而,今年研究卻表明,馬戛爾尼文章中很多記述與史實不符,只是單方面的意見。

    傑斐遜對第一次鴉片戰爭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林則徐燒過鴉片,卻匆忙下了結論,可見馬戛爾尼的影響多大。

    在今天,絕大多數外華人提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外一般稱為第一次中英戰爭),都不知道還有林則徐燒鴉片這件事,認為就是新文明和舊文明之間的對抗。

    事實上:乾隆在見馬戛爾尼時,同意只行單膝跪禮,後在承德又見了一次馬戛爾尼,特意指出,可以不跪。此前乾隆見俄國使者,也特意提出不用行跪禮,同時要求清廷使節見俄國皇帝時,必須三跪九叩。

    圖片說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廣東水師與英商船曾多次發生衝突,每戰必敗。中英之間產生衝突後,關天培偽造勝利記錄,林則徐此時已準備調離,不僅不揭穿事實,反而大加渲染,騙過了道光皇帝,關天培因此被賜予巴圖魯的榮譽頭銜。

    乾隆之所以對馬戛爾尼很傲慢,因為此前他給駐紮在西藏的福康安寫信,得知廓爾喀兩次入侵西藏,均由英華人充當將領。乾隆特意追問,這個英吉利是不是馬戛爾尼的那個英吉利,得到福康安的肯定答覆後,乾隆的態度逆轉。

    此段可參考著名漢學家歐立德的《乾隆帝》一書,他說,福康安迴應的紙條在美國檔案中發現了。可稱鐵證。

    其四,清廷確有責任

    當然,清朝作為專制帝王,為了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確實會採取一些自私自利的做法。、

    1、嘉慶十年,俄國戈洛夫金使團來華,因懷疑對方見了嘉慶後不會三跪九叩,結果將其轟回,中俄差點爆發大戰。

    2、在今天看來,廣州體制中有一些可笑的因素,比如不許洋人帶女眷進入廣州,不允許洋人在廣州長駐,必須透過制定行商貿易,不允許學漢語,等等。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底線都被突破,清朝最大的問題是國家能力差,規章制度很少落實,所以專制壓力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但漏下來的空間都被貪官、豪民所徵用,百姓受害更多。

    圖片說明:清代政府壓抑過大,導致社會死氣沉沉,導致發展不充分。圖為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師留下的當時影像。

    3、放鬆武備。清軍依靠八旗,對綠營不信任,給予的經費少,訓練也不足夠,八旗衰落後,清廷整體軍事力量不足。

    4、火炮技術落後。明清戰爭被認為是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過渡的關鍵之戰,因為戰爭推動,中國火器發展達到了世界頂峰,但隨著長期和平,古代社會的專業分工不夠,沒有科學家這一職業,所以火器研發長期停滯。特別是清廷為了保證中央對地方優勢,採取了隱瞞的方式,不對外公開火器的技術資訊,將軍作戰,得向朝廷申請火炮,打完仗再交回,這就抑制了武器的發展。

    圖片說明:清代大量火炮成了擺設,像這種不能左右轉動、無法瞄準的炮,基本是用來作為號炮、禮儀慶典用炮,沒有實戰價值。

    5、不懂國際法,鬧了很多笑話。

    總之,清廷是專制者,非常擔心民間與外界的交往,由於它在管理上比明朝有進步,責任制度更清晰,所以清朝在鎖國程度上要更強一點。

    其五,解除閉關鎖國並未挽救清朝滅亡

    在列強壓力下,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廷開始解除閉關鎖國機制,從開放程度看,在當時世界已屬絕無僅有。

    1、關稅極低,打擊了民族產業發展。

    2、海關由外華人把持,成了國中之國,雖然有效徵稅,但使大量洋貨得以廉價傾銷到中國來,民族產業遭遇沉重打擊。

    圖片說明:清代末期海關總監赫德,實為國中之國,優點是效率較高、非常廉價,最多時,赫德率領的海關上交的收入相當於清政府收入的1/4。但缺點是洋貨進入中國只有5%的關稅,而中中國產品出口卻要承擔30-40%的關稅,即使是不同地區之間商品流通,也需要交納10-20%的厘金,這樣等於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產品一旦打上海關標誌,賣到其他地區反而比中國商人自己販運要便宜,這就構成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

    3、各地出現租界,完全採用外國法律,這些租界政府不容易進入,給革命黨、反對聲音等提供了巨大活動空間。

    圖片說明:租界雖然在衛生、秩序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侵害國家利益,特別是租界治安依然要依靠本地人,而本地人可以與黑社會勾結,這樣在所有租界中,其實都出現了黑惡勢力,成為社會頑疾。從長遠看,租界的存在未必有利於國家發展,上世紀60年代,曾有統計表明,租界地區綜合發展速度只是母國發展速度的1/5而已,可隨著大量租界、殖民地被收回,發展速度反而下降,如何評估它的價值,至今仍存許多紛爭。

    4、傳教自由。這雖然有積極的一面,但一些農民利用教會壓榨同夥,而教會可以左右地方政府決策,教民享受更大利益,這是引發義和團運動的重要原因。

    5、大量使用外國顧問,引入西洋機器等。

    清朝的開放缺乏中央統籌,多由地方督撫發動,這為後來軍閥割據提供了基礎。

    開放當然是正確的,在全球化時代,尤其應該如此,但在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應該有一個相對高校、公平的機制,一旦這個機制失效,則國家能力就有可能下降,最終無以約束,只能走向新的大混亂。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不應以提高國家能力為名義,加大聚斂,畢竟公平、合理、信譽等軟因素也是國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這些,只會窮兵黷武,那肯定也不行。

    如何有效提高國家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大話題,並不是一改就靈、一看就靈,在圖紙上拼湊一下制度更新就能實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到迷茫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