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嬙遙度天際
-
2 # 大明湖畔的二狗
歷史上第一個暴君是誰已經不可考了,但最有名的歷史上的第一位暴君是夏桀,作為暴君排行榜上的第二位人物帝辛,他與他的女人妲己的故事被永遠地寫在了《封神演義》這部小說裡,不過,書裡的是文學的演繹,那麼真實上的妲己和帝辛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商王朝
美人妲己
關於妲己的出生有那麼兩種說法,一是說妲己的父親是諸侯蘇護,而是說妲己來自於一個有蘇氏的部落,因為有蘇氏犯上作亂,紂王率兵平定,將妲己作為戰利品帶了回來。
但不管是哪種方法找到的妲己,重要的是這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最終登堂入室,成為了殷紂王的寵妾。
紂王是後人對他的惡諡。他本名為受,是商王帝乙的少子,史稱帝辛,帝辛天資聰穎,有一身神力,根本就不是那《封神演義》說的那樣酒囊飯袋。
帝辛繼任大統之後,重視農桑,將商國打理得井井有條,又帶兵攻打東夷,把商朝的實力拓展到江淮一帶,國土面積大片增加。
以帝辛的前半生來看,被稱為一代明君一點都不為過,可是他的後半生偏偏遇上了妲己這麼一個女人。史書上記載妲己美貌絕倫,又能歌善舞。
荒廢國政
英雄了半輩子的帝辛,遇到了這麼個女人,自然為她折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妲己喜歡跳舞,紂王就放“靡靡之音”給妲己伴舞,妲己伴隨著這悠揚的“靡靡之音”翩翩起舞,嬌豔誘人。紂王看得都痴了,哪裡還管得上什麼國家大事。
為了妲己,紂王大興土木建造了酒池肉林。每日每夜,紂王都會和妲己一起,到鹿臺看風景、看月亮、數星星。一邊喝酒,一邊玩樂。
紂王的這種行為,很多大臣都很是不滿,然而在比干被殺,箕子被囚之後,這種聲音也越來越少了。
周國發展
而在千里之外的岐山下,武王姬發恨得咬牙切齒,摩拳擦掌,對著商朝的都城暗自發誓,不滅殷商,誓不為人。
至於姬發為什麼對帝辛有那麼大的仇恨,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姬發的父親是周文王姬昌,是一個聖人,被帝辛囚在牢裡七年之久,帝辛還把姬發的哥哥伯邑考給殺了,做成肉泥給姬昌吃。
文王回到周國之後勵精圖治,無時無刻不想著反攻商朝,以報大仇,可是商朝畢竟是大國,雖然腐敗,而且不得民心,但是軍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周文王最終是沒報成大仇,含恨離世,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立馬站了出來,告訴大家說,我一定會為父親和哥哥報仇的。
就這樣,武王在位期間招攬了大批賢才能人,而帝辛沉迷於酒色,曾經盛極一時的商朝已經是日落西山之勢。
滅商建周
公元1046年,武王姬發做好一切攻打商都的準備,終於可以揮師東進,直取商都。在距離朝歌七十公里的地方,周武王舉行了一場誓師大會,《牧誓》列舉了紂王了很多罪狀。
要說這周武王的歷史應該是語文老師教的,很多罪名都是莫須有的,但說起來卻真的激昂慷慨,紂王在周人的眼中成為了想要毀滅世界的大惡魔,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
紂王沒想到周國會攻打自己,自己的主力部隊還在其他地方,根本調不過來,只好將城裡的奴隸組裝起來,湊了17萬人的軍隊,以一字長蛇陣殺向牧野。
為什麼是一字長蛇陣呢?因為這些奴隸都是被強行擄來的,打心裡就不想跟著紂王賣命,所以紂王的軍隊剛到牧野,還沒開打,大批奴隸就歸順周軍,向紂王打過來。
紂王一生戎馬,怎麼也沒有想到仗會打成這樣。只好逃回了朝歌,也沒有管妲己,自己走向了高高的鹿臺,點了大火,將自己的身軀和大商數百年的基業,盡付於一炬。
周武王兵不血刃,殺進朝歌,而那位亂國妖妃的妲己也被周人所擒,梟首於市。
至此,建國數百年的商朝灰飛煙滅,成為了歷史。商朝正式建立,開始了自己八百多年的統治。
-
3 # 陽光初起時
我們都知道,在牧野之戰,周人一舉攻破了商都朝歌,紂王愧對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 於是自殺謝罪,然後統治中原600年的強大商王朝就這樣滅亡了。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商朝滅亡不但是周人蓄謀已久的結果,也是商王居功自傲的代價,更是朝代更替的歷史必然。
從商朝的政治環境來說,商王帝辛在執政後期,因先後攻破了周邊的多個小國而變得驕傲自滿。為了讓自己戰功赫赫的事蹟可以彪炳千古,他花費巨資建鹿臺,浪費了很多物力財力;而且他也開始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大臣的忠言,施行酷刑,濫殺無辜,朝野上下對此噤若寒蟬,百姓敢怒不敢言。再加上他常年對外用兵,特別是在對東夷的戰爭中,已經連續二次大的軍事行動而沒有成功,後來又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的東夷之戰,彼時可謂國力國庫雙雙虧空,而連年戰爭,致使民間的生產作業遭受了很大破壞,老百姓民不聊生,經濟工商業製造業也幾乎處於癱瘓狀態,這時候商朝國破民窮,這些因素無形中都給周人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從周朝的發展背景看來,周人在很早以前都想吞併商朝的領土了,據《竹書記年》記載,在紂王父親統治的那個時代,周人就對商開始了攻伐,而文王剛開始的戰略佈局就是謀商、克商,但由於商周實力懸殊,周人沒辦法才委曲求全向商臣服。周國歸降後並沒有閒著,他們一方面把軍事戰略轉向西北戎狄、南方漢江流域擴張,而且還取得了很大成績,史書記載當時周國在江漢與江淮流域是“天下三分其有二”,不僅如此,周國還控制了潼關崤函一帶的天險,基本上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了,因為周朝的勢力越來越大,商王害怕了,才有紂王囚姬昌的故事。另一方面,周國假借商王讓其討伐九邦的命令,對很多支援商朝的小邦進行了討伐,透過數年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基本上剪除了商朝周邊的附屬小國,大大削弱了殷商的軍事實力!再者,周國施行了一系列保境安民富國強兵的施政方針,對內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獎勵耕作,鼓勵生育,施行仁政,籠絡民心;對外大肆宣揚商王的昏庸無道暴虐兇殘,在諸侯和百姓中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另外周國還積極加強士兵操練,增強軍事實力,並且嚴肅軍紀整頓軍容,保持了較好的作戰能力。
從朝代更迭的歷史層面而言,商朝經過600發展,其政令、制度、經濟、國力等方面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彼時商王帝辛也沒有能力和精力一下子把這些困擾解決,再加上連年戰爭、疾病、災害、賦稅等因素的影響,商朝的好多貧困農民走向破產,全華人口銳減,而隨著土地的荒蕪和耕民的減少,商朝的收入也相應減少,民弱則國窮,民窮則國弱,商朝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而周國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這種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在商朝的百姓心中有了很真實的對映和嚮往,商朝人心向周已是歷史必然,既是周國不來侵犯,商朝也會發動自下而上的起義和政變,這是中國幾千年王朝更迭的歷史必然性。
總體來說,武王伐紂一夜滅商的背後,是周人長達百年的佈局。於是,在商朝主力陷入東夷之戰的焦灼中無法自拔時,周國的主力部隊突然來到了朝歌城外,一場驚心動魄之戰就在牧野展開了。
-
4 # 歷史的瞧客兒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商紂王時期商周的實力對比。
第一,經歷六百年統治的商朝確實論單個國家實力確實是最強的。但是請注意商朝是分封制國家,華夏大地上有無數的部落和諸侯。當西伯侯聯合各個諸侯部落時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第二,由於商紂王的殘暴無道,對內殺死比干等一群忠臣,運用殘酷的刑法統治,導致人心渙散。
第三,對待分封的諸侯國不施以仁政,運用武力鎮壓。尤其在對待西伯侯的問題上,不僅抓走,更是將西伯侯長子伯邑考製成肉醬。導致各諸侯國無不人心惶惶,都有了反叛之心。
第四,商周之間的大決戰在牧野,史稱牧野之戰,雖然商朝號稱有70萬軍隊,但都是奴隸臨時組成的烏合之眾,對比周朝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自然不可比擬,在加上國內百姓對紂王唉聲載道,早有反叛之心,所以早上姬發占卜出軍,晚上便佔領商都,所有商軍臨時反戈助力武王伐紂成功。
-
5 # 秦皇漢武
周朝滅商並不輕而易舉,反而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在商湯滅夏時,周還只是一個小部落,時常受到戎狄部落的攻打,於是古公亶父(周太王)率領周人遷徙周原(岐山),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之後,周部落才逐漸強大。
據《詩經》記載,有了穩定生存環境的周人,很快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周人打算取代雄踞中原的殷商。在周太王死後,其少子季歷繼位,季歷先後攻滅了程國、鬼戎,大敗義渠,隨後,自信心膨脹的他率兵攻打“燕京之戎”,兵峰直接逼近殷商的起源地。
對此,商王文丁大怒,將季歷殺死。這也是周人第一次嘗試挑釁強大的殷商王朝,此時距離紂王即位還有一百多年。
季歷死後,姬昌(周文王)繼位,據《竹書紀年》記載:“二年,周人伐商”,這也是周人第二次發起對商朝的軍事挑釁,這次軍事努力依然失敗了,結局是商紂王“乃囚西伯於羑里”。
面對屢屢挑釁的周人,殷商的處理方式依然是儘可能去安撫,因為在商朝統治後期,殷商的主要軍事威脅來自東方的夷人,對於西方的周人,因為中間還有崇國、黎國等忠於殷商的方國存在,所以,周人還無法渡過黃河攻入殷商腹地。
姬昌被釋放歸國後,再未發起對殷商的軍事進攻,他將主攻方向放在了剪除殷商羽翼上,先後滅掉密須、阮、共等方國,在其統治後期,又攻滅了黎國、崇國,周人進兵殷商都城的重要阻礙被解除。
面對周人的蠶食戰略,難道身經百戰的紂王沒有一點警惕嗎?事實上,在崇國覆滅後,紂王也感受到了來自西方的軍事壓力,所以,他將殷墟安陽以南的行宮朝歌升格為副都,並親自鎮守在這裡。當週武王帶著八百諸侯在此會盟打算渡過黃河攻打商朝時,意外收到了殷商主力在朝歌集結的訊息,所以,周武王藉口“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帶兵撤回。
周人的撤兵,讓紂王產生大意,將主力軍隊再次調往東夷,沒想到,收到訊息的周武王再次發動伐商戰役,這次軍事行動進兵神速,以至於聯軍抵達朝歌郊外的牧野時,紂王才收到訊息,兵力空虛的紂王不得不抽調奴隸作戰,結果,商軍大敗,殷商鼎革就此完成。
-
6 # 沉墨I方之城
周能滅商,並非輕而易舉,至少經歷三代周王才滅商成功,而強大的商王朝也並非亡於紂王的荒淫無道,反而是紂王進行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帶來了內部震盪,讓周有機可乘,從本質上來說,周滅商其實是奴隸社會制度變革的一種倒退,中華文明進步的一次嚴重倒退。
商朝是一個極度重視祭祀的王朝,我們現在看到的非常多的大型商朝青銅器,無一例外,全部用於祭祀,甚至是小如酒杯用具,都是祭祀用品,而且所有發掘的商朝鼎,全部用於煮食祭品,這些祭品大部分是人。
商朝重祭祀,無論大小事務,首先就是祭祀問神,那麼商朝的神權就很強大,有時候強大到了可以左右商王的意志,可以影響國家的決策。
既然有大型的祭祀,就一定會有祭司,夏、商、周每代都有自己的祭司,我們熟知的周王時期的比干、箕子(後來逃到北韓的並建國的那個)都是商朝最為重要的大祭司,他們不但掌管神權,還查收朝政事務。順便說一句,姜子牙也是大祭司,不過他是周朝開國的第一任大祭司。
商朝能夠國祚延續六百多年,有兩個重要的制度確保了王朝的延續性:1、諸侯拱衛,國邑一體;2、尊崇神權,以神抑政。其實這兩點很好解釋,總體來一句話就是,商朝統治者用大型祭祀來控制了神權,想各個諸侯以神的名義進行信仰控制,用軍事手段進行威逼打壓,從而達到王朝穩定發展的目的。
到了商朝末期,商王文丁與商以西的部落周產生了嫌隙,此時的周部落首領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他領導周部落佔據今天岐山一代,透過不停的吞併,蠶食,就把周邊的一些小部落給滅了,納他們的土地入周,俘虜其他部落的人為奴隸。
周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商王的注意,商王文丁沒有直接對周採取軍事行動,而且以賞賜之名招季歷入京,到了朝歌,文丁封季歷為“方伯”,並稱之為“周西伯”,伯就是老大,商王文丁就確定了周朝為諸侯之首的地位。
季歷雖然被封為方伯,但再也沒有回到周去,史書記載說商王文丁把他軟禁一段時間後,就把他殺了,那麼是怎麼殺的呢?殺了季歷後,為什麼周部落沒有激烈的反抗呢?
季歷不是尋常的死亡,而是被商王文丁作為最高等級的祭品,用於祭祀了。
用一方諸侯的首領來祭祀上天,彰顯天下人的誠意,祭祀行為是天下所有人都支援的,至於祭品的選擇,則由當時最高的大祭司來定奪。神權掌握在商王手中,商王文丁用了一種周人說不出的理由殺了他們的首領季歷,當時殺季歷的大祭司就是比干。
前面說了那麼多,只想表明一個觀點:祭祀很重要,天下人都認可,誰掌握了祭祀之權就有很大的利益和權力。
文丁死後,帝辛繼位。他就是被後人黑了三千多年的商紂王。商紂王上臺後,一改文丁的懷柔政策,對不服氣,不聽話的部落,直接進行了武力征討,而且他一上臺就很忙,一方面是征伐各地,收拾不聽話的小部落,他的國策發展主要想西發展,也就是征討東夷地區。
而在朝政上,紂王一改過去頻換祭祀,尊崇神權的做法,逐漸減少祭祀次數,加強了王權的統治,而且啟用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改革家——惡來,任用一些非氏族、貴族為朝中官員。
商紂王的改革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來說是一次重要的飛躍,如果按照紂王的思路發展下去,中國古代歷史至少可以提前五百年進入封建社會。但是他的這種做法引起了貴族們的強烈不滿。
減少祭祀次數,就變相了壓制了神權對王權的影響力;啟用非氏族、貴族人士為官,就打破了貴族長期佔據政權要職的傳統;透過法律手段,允許其他部落人民納入商朝土地,享受商人同等待遇,引發了商人的危機感。
紂王的改革引發了貴族們的強烈不滿,針對這些不滿,商紂王的手段很簡單,誰不滿就殺誰!比干,不但是當朝的大祭司,更是紂王的叔叔,他的強烈反對,引起了商紂王的極度反感。
既然你們那麼熱愛祭祀,那我們就把最為神聖的大祭司拿來祭祀上天吧,後世的人都知道比干被紂王挖心,其實比干只是被拿來當祭品祭祀了。
差點被祭祀的還有周文王,因為周在西部地區越來越強大,而且很過分,不但侵佔了很多商周邊的小部落,周文王自認強大,就對商進行了一次戰爭,結果被商紂王打得滿地找牙,最後周文王也被俘虜了,關押在朝歌。順便說句,《周易》就是周文王被關押在牢裡寫的。
商紂王也想用對付比干的方法殺了周文王,就和商王文丁殺季歷一樣,你們喜歡祭祀,我們就搞祭祀吧。周文王的兒子聽說後,就有三個兒子到朝歌主動請求紂王選擇其中一個兒子來替代周文王姬昌做祭品,商紂王就選擇了姬昌的嫡長子伯邑考為祭品,並放了周文王另外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一個是周武王死後輔政的周公旦。
姬昌和姬發回到了周,姬昌就把首領位置讓給了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為了避免自己還成為祭品,並且心懷仇恨,畢竟周部落三代人有兩代被祭祀了。於是姬發聯絡了商朝貴族階層,商朝貴族與姬發一拍即合,他們希望姬髮帶領周部落武裝推翻紂王的統治,另立商王。注意,是另立商王,並不是要改朝換代。
姬發勾結了商朝的貴族和神權份子,利用商紂王出征東夷期間,發動了對朝歌的突然襲擊,商紂王倉促應戰,在牧野一代,商紂王的軍隊由於被貴族們收買,倒戈一擊,紂王兵敗。
紂王后來在朝歌自殺,周武王姬發進入朝歌后,並沒有實現另立商王的諾言,但是為了穩定局勢,拉攏商朝貴族,確保神權的穩固,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祭祀,每次祭祀都用人為祭品,當然這些祭品基本都是其他部落的俘虜或者奴隸。
此時與周部落結盟的姜姓部落首領姜子牙成為了周的大祭司,每次非常重大的祭祀,都是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祭祀,據清華竹簡記載,一次祭祀中,周武王親自殺了60人作為祭品,而姜子牙親自殺了40人作為祭品。
周武王死後,殷商的貴族們進行了一次針對周朝的暴動,期望恢復商朝,重立商王,這次政變被周公旦強力鎮壓,並且一舉殺了商朝遺族,火燒朝歌,遷都到了鎬京。
綜上來看,周能夠輕易的滅商,其實是紂王改革過於猛烈,沒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和關係,導致了商朝統治階層發生了分化,最後被周部落推翻。 -
7 # Ad哥哥
自夏開始到清,悠悠千載,一個個王朝在神州大地崛起,一個個王朝又在神州大地消失。誠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商朝自建國以來,代代相傳17世31王,統治中原六百年,儼然行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帝國政權。為何會在牧野一戰亡國,將大好河山委於人手呢?
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歷史中,才發現周朝滅商的過程,絕非區區“輕而易舉”四字便可形容。
一商王朝的助攻周朝能夠推翻商朝,第一個要感謝的必然是商朝的數代昏君。沒有他們的努力,商王朝也不會形成眾叛親離、天下皆反的局面。
商朝自中丁帝以後,一些人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以及諸弟兄的子嗣。因此相互爭鬥,致使朝局混亂,天下動盪。史記中記載:
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一個王朝由盛轉衰,國勢漸弱、諸侯離心便是滅亡的前兆。
而後雖有盤耕中興,但也只能回春一時,腐朽的商王朝早已然積重難返。紂王在位時,空有武治,在內政方面處理的一塌糊塗。且紂王更是個荒淫無道的主。
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所謂酒池肉林,便是出處於此。並且紂王不用賢臣,以致朝堂之上盡是諂媚之徒,天子眼下結是阿諛之輩。如此怎能治理好國家?結果導致了百官愈發怨恨,諸侯愈發背叛,百姓愈發難忍的局面。
亂世出英雄,沒有人會忍受一個殘暴不仁的王朝。於是鳳鳴於岐山,西周興大軍弔民伐罪,一戰亡其國。
如果殷商廣興仁政,愛臣愛民,天下諸侯怎麼會反他?一片盛世中,起兵就是作亂,又怎麼會成功?因此商王朝的暴政,是西周起兵的先決條件,也為西周滅商提供了最好的助攻。
二 民心所向歷來都有一句話,得民心得天下。這句話也被歷朝歷代賢明的君主引為經典。
因為奪取天下,乃至坐天下,僅憑軍事力量還遠遠不夠。百姓看似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他們的支援卻是一個政權存亡的關鍵。何為天下,百姓萬民才是天下。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便是對皇權跟百姓關係做了最好的詮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商周這場王朝更迭戰中,民心向著誰呢?自然是西岐。跟紂王的無道不同,西周一直在廣興仁政:
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民心所向,方能一呼百應。西周盡得民心,是他能滅商的第二個原因。
三 收攬人才,如虎添翼商朝暴政,讓周朝有了起兵的理由。民心所向,讓周朝有了起兵的資本。但紂王不會將江山拱手相讓,想要改朝換代還得透過戰爭的方式來進行。
戰爭不光是爭刀真槍的對決,更是陰謀陽謀的計策。而想把這兩者發揮到極致,都離不開出類拔萃的人才。
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因此歷來君主在贏民心的同時,都恨不得天下英才盡為己用,以助成不世基業。
便如大才姜尚,文王封其為太師,武王拜其為師尚父。可見西周對人才的尊崇。姜尚也沒有辜負西周兩代人的厚望,在滅商之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群公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得一將而安天下。西周有呂尚這樣的人才相助,自然是大事可期。對比殷商,忠臣義士遭屠戮,庸才鼠輩委大任,焉能不敗?
Ad說綜上所述,周朝成功滅商是多方面共同努力下來的結果,絕不是區區“輕而易舉”四個字能概括。古代幾千年的歷史,改朝換代雖從沒間斷過,可又有哪一朝是輕而易舉拿下天下的?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從這些終被替換的王朝身上,我們又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1 為人君者必須愛民如子。有百姓的擁戴,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沒有百姓的擁戴,空有帝王架子,又怎能長遠?人心向背是戰爭成敗的決定因素。
2 為人君者必須嚴於律己。國無君不立,一個君王是一個王朝的靈魂跟支柱。身為人君者,必須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一個賢德聖明的英主。如果都像紂王這樣倒行逆施,天下焉有不反之理?
3 招賢納士任用賢能之臣。打天下需要人才的佐助,守天下同樣需要人才的輔佐。朝堂上若盡是賢臣幹吏,律令分明。自然是天下昇平,國泰民安,又怎麼會輕易亡國?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殷商也好,西周也好,俱往矣。那個封建的社會早已一去不返,活在當下的我們必將砥礪前行。
-
8 # 千史千尋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沒錯,《詩經·大雅·大明》中這段說的,就是發生在三千多年前的“牧野之戰”。
在此次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先派人亂商軍陣腳,後親率軍隊徹底打亂其陣型,最後在對方隊伍中的奴隸和戰俘的倒戈之下,周武王趁勝追擊,最後商紂王登鹿臺自焚,商朝由此滅亡。
顯而易見,這場以少勝多的牧野之戰是商朝被滅的直接原因,接下來我們從商朝和周朝不同角度出發,再分析下其中更深層次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一、商朝方面從商朝角度看其滅亡原因,我們從其對外戰爭、階級矛盾、飲酒成風等方面展開分析。
1、頻繁的對外戰爭
由於氣候的變化,以及對銅、食鹽等戰略物資的需求,商朝調整了對外戰略的變化,屢徵東南成為了其一貫的國策,這在商紂時期達到了頂點。
對此,《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曾說“紂克東夷而隕其身”,意思是商紂因為征伐東夷而斷送商朝天下;另外,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記載著,商朝在帝乙和帝辛(商紂)時期頻繁征伐夷方。
長期的對外戰爭確實使這些被征伐成功的小國成為了商朝的屬國,但隱患也隨之產生。因為奴隸主的剝削和賦稅盤剝,導致這些屬國的奴隸們與商朝統治階級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另外有些屬國並沒有心服於商朝,所以這兩者之間也有著矛盾衝突。
連窮兵黷武嚴重損耗了商王朝的國力,也使得國家勞民傷財,後方空虛,更是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
這便是商滅亡的主要原因。
2、階級矛盾激化
這裡所說的階級矛盾是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它包括兩方面,即平民、奴隸和商朝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商朝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
(1)平民、奴隸和商朝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商朝後期,以商紂王代表的統治階級貪婪殘暴,平民、奴隸不斷被剝削和壓榨,奴隸更是逃脫不了殉葬的命運,這一切無疑引發了平民和奴隸們的反抗,激化了社會底層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民心背離,最終隨著民眾根基的倒塌,商朝走向了衰亡之路。
(2)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自商朝中期,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導致了“九世之亂”事件的發生。
“九世之亂”因歷經九位帝王而得名,是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王位繼承混亂,又屢次遷都,致使商中期衰落、政局混亂、諸侯離叛的事件。
盤庚時期,商王遷都前後都遭到了阻撓和反對,可見其中商王和一些既得利益大貴族的矛盾衝突。
武丁時期,這種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依舊在繼續。
商朝晚期,尤其是帝乙和帝辛時期,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更是激烈。
《尚書·牧誓》中,我們可以借周武王從中指出的商紂罪狀而看到其中的內部激烈衝突。
這段的意思是,商紂對祭祀宗廟和神靈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管不問;不任用同宗後代,對罪惡深重的逃犯重用和信任,並委任他們為大夫卿士,讓他們粗暴地對待百姓貴族,在商朝違法犯罪。
我們從上段譯文可以看到,商紂的罪狀之一,是對祭祀宗廟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管不問。這裡指的是商紂為了維護、加強自己的王權而擺脫神權的牽制,這一行為勢必觸及舊貴族反對派的利益,由此會激化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而這也間接致使微子等貴族與商紂離心離德,最後投靠了周朝(其實對於微子等人,說好聽點是審時度勢、投奔周朝,說難聽點就是通敵叛國)。
罪狀之二,疏遠同宗權貴,重用他人,這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勢必會觸動奴隸主貴族們的切身利益,導致他們的眾叛親離,這無疑激化了商朝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加速了其滅亡的步伐。
3、飲酒盛行
商朝貴族酗酒,這從他們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出,他們都有青銅酒器隨葬,煮酒、盛酒、飲酒、貯酒、溫酒用的容器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可知當時的商人飲酒之甚。
商朝不僅紂王酗酒,百姓也沉湎於飲酒,對此《詩經·大雅·蕩》中就曾記載:
“諮女殷商,天下湎爾以酒,不義從式! 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可以想見,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和百姓每日飲酒、醉酒,國家怎麼能治理好?戰鬥力怎麼能增強?不僅不能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還會下滑。
對此,周武王拿商朝飲酒亡國作為教訓,規定當祭祀或慶祝時才可以飲酒,其他時間嚴禁飲酒,並以死刑相威脅。此項規定也從側面反映了全民飲酒是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二、周朝方面周文王“西伯”的任命,使其名正言順地發展勢力。在周武王時期,在提高自身實力的同時,也籠絡了諸多實力強大的軍事盟友。
另外,周人運用了合適的對商戰略。
周最早的對商戰略是“陽奉陰違”,積蓄力量暗地擴張勢力,而後文王伐商的失敗說明戰略措施不全面,於是進行了兩次戰略調整。
第一次調整,主要內容是與西北勢力結盟,拓展南方勢力,迂迴東出,這一戰略的實施增強了周的實力。“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勢力的崛起就註定了另一個勢力的隕落,前者指的是周,後者指的便是商。
第二次調整,主要內容是確保主力軍隊成功拿下王畿,又加之微子、膠鬲等人策反工作成效顯著,最後才得以一戰定乾坤。
在這一戰中,周武王借商紂帶主力部隊征討東夷之際攻陷了其政治中心王畿,瓦解了商政權,由此趁群龍無首再各個擊破殘餘勢力,這就是開篇所說的“牧野之戰”。
結語綜上所述,商朝的滅亡不是簡單的“牧野之戰”這一直接原因所導致的,而是有著深層次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等,這其中包括了連年對外征戰、階級矛盾、全民飲酒等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除此之外,其滅亡也少不了周朝崛起與強大這一重要因素。
享國近七百年的商朝隨著歷史年輪的碾壓已化為了塵埃,但歷史年輪也是向前滾動的,周朝接過了歷史前行的接力棒,自此開啟了其八百年的統治時代。
-
9 # 無名史者
之所以周朝能輕而易舉滅掉統治中原六百年強大的商王朝,有多方面的原因。
1、周朝重視農業周朝起源於渭水流域,始祖是個著名的農師,一直輾轉於渭水流域,後來不堪忍受其他異族的侵擾,遷居到陝西岐山一代。
這裡土壤肥沃,十分利於發展農業,再加上週自身擁有的農業技能,幾十年間就發展成為一個富強之國。
2、與商朝聯姻,兼收幷蓄善於學習,兼收幷蓄,這在任何朝代、任何個人上面都是變強大的重要途徑之一。周朝大力發展農業,後來有了自己的宮室和宗廟。周文王開始就與商超聯姻,這一方面贏得了周朝繼續壯大自身的時間,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周人對商文化的兼收幷蓄。
如果說周人以前比較野蠻,在商文化的開化下開始走向文明。一方面農業發達,另一方面社會文化又有了很大的發展。此時的周朝更加強大了。
從此之後,周朝就開始了東向發展之路,先後吞併商朝的多個諸侯國,此外還有不少諸侯國自動歸附。
3、商紂王昏庸無道這也是歷代王朝覆滅最常見的套路。
助紂為虐,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其意思,可以看出商王紂不得人心。在周攻打商都城時,紂王第一反應就是回宮自焚而死。
群龍無首,周朝長驅直入,順利拿下商。
4、商朝東征外族,實力大減在商周牧野大戰之前,商朝曾因征服東方外族,大大損耗國力,等到周朝大舉進攻時,幾乎無抵抗之力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內憂外患,周朝能輕而易舉滅掉統治中原六百年強大的商王朝,有以上這幾方面的原因。
回覆列表
對於商朝的滅亡,歷來看法不一。據《尚書-酒誥》記載,商朝的滅亡是源於紂王的殘暴和暴政,但是《尚書-酒誥》是滅商功臣周公旦所作,這其中的真實度有多大,未可知也。也有學者認為,實力相差懸殊的周朝滅商是小機率事件,是周人趁紂王數萬大軍在開疆擴土東征淮夷、王都空虛的時候趁機滅了商朝。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可備一說。但從殷墟的考古發掘中來看,已經延續了400多年的商朝,自從盤庚遷都殷墟站穩了腳跟,都城權利中心穩定,使得商朝的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直到滅亡前,也未見衰落的跡象。
殷墟從一期到四期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
古代的改朝換代一般是腐朽的舊王朝被先進的新興勢力取代的,盛極而衰,衰極而亡,如商湯滅夏,秦人代周等等。但據考古學家考證,殷商王朝在滅亡前並沒有衰落的跡象。考古發掘表明,殷墟從一期到四期,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衰敗跡象,殷墟晚期的都城規模並沒有收縮,反而是在不斷向外擴張,從墓葬來看,殷墟的人口數量也在增加。此外,殷墟發現的鑄銅遺址,到殷墟末期的時候,規模更大。
反觀周人,周滅商前是一個文化落後的農耕小國,自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時期,才“脫戎俗”從“戎狄之間”遷居西岐,早期周文化地區沒有成體系的文字,滅商後周才學習了商朝的系統的文字。
據考古資料顯示周滅商前,先周文化雖然已經跨入青銅時代,鑄造技術達到一定水平,但還遠不如殷商的青銅鑄造業發達。到目前為止,周原和豐鎬地區還沒有發現一件藝術水平很高的先周青銅器。
此外,周武王滅商後,因殷人眾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說明這是少數對多數的統治,周人的人口數量還是處於絕對劣勢的。所以說周人從“脫戎俗”結束群居生活開始“築邑定居”開始才短短2、3代就能顛覆發展了400多年的商王朝,實在是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