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萍子心晴

    心理學與成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發現和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而想要獲得成功,首先也要了解自己,知道你自己最渴望和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是要弄清楚成功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應該怎樣獲得成功。例如成功的構成要素之一是自我意識,我們可以透過自我意識的過程獲得自我認識,重新審視我們的價值觀、個性、興趣和技能等,從而讓我們找到前進的方向。

    《成功的心理學》這本書就是一本以成功為主題的心理學教材,出版以來已再版5次,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賦予成功新的內涵,讓我們在認識自我和不斷自省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成功。書中配有的真實案例、大量清晰的圖表和相關的貼士及活動,幫助我們自己總結和實踐,我們能透過切實的應用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想要成功,首先要明確的是成功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正如哲學家拉爾夫·艾默生所說:“與我們內心的東西相比,在我們後面和前面的都是小事。”

    在本書中,作者丹尼斯·韋特利認為成功是個人的成就,來自於你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它不是任何其他人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剝奪。

    作者還指出,成功的構成要素有七個,分別為自我意識、自我引導、自尊、積極思考、自律、自我激勵和積極關係。我把這七個要素歸納為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瞭解“我是誰”,二是明確“我要去哪裡”,三是該怎麼去。

    成功的七個要素中,第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它解決的是關於“我是誰”的問題。自我意識也就是關注自我的過程,包括個人的價值觀、個人品質、技能和興趣。發展自我意識,要求我們要深入接觸自己的價值觀,發現自己的強項並確定自己的夢想。瞭解你的價值觀很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做出人生選擇的依據。關於價值觀,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講的是一名傳教士去到一個貧困的國家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當他正在清洗一位麻風病患者時,有兩個外國遊客看見了,其中一人就對另一個人說:“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做這種事。”傳教士聽到了,抬起頭回答說:“我也不會。”顯然,這個傳教士看重的是金錢以外的東西。

    確定了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之後,又如何發現自己的強項?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瞭解你的個性,二是發現你的興趣,三是培養技能。書中就有相應的練習幫助我們評估自己的個性特徵、技能和興趣,並把它們和各種職業領域聯絡起來。當一份工作是遵循自己的興趣,能運用自己的技能,並表達自己的個性時,我們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更滿意。

    成功的第二個要素是自我引導。自我引導是制定明確的目標並向其努力的能力。它解決的是“我要去哪裡”的問題。作者認為,每一個設定合理的目標都應該遵循SMART原則,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實現的、Realistic現實的、Time-related與時間相關的。例如我想減肥,那麼我的目標可寫成:我將控制我的飲食和每週去健身房三次,每次一小時,以期在今後的三個月內減少5斤。這個目標是具體的、現實的和與時間相關的,也是可衡量的、可實現的,因此是合理的目標。

    設定好了目標,我們還可以把目標寫下來,製作成目標卡片,時常溫習,以此不斷提醒自己集中精力去實現目標。在行動時,我們還應定期檢視並調整我們的目標。

    知道了“我是誰”,明確了“我要去哪裡”,接下來就是“該怎麼去”的問題了。成功的七個要素中,剩下的五個要素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障礙和困難,這時自尊和積極思考、自我激勵就很重要。為了更好地掌控我們的生活,自我約束和資源管理(時間管理和金錢管理)必不可少,而與他人良好溝通,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也會使我們的成功之路走得更順利。

    這五個要素中,自尊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基本品質之一。它指的是信任並尊重你自己。高自尊的人是自信的,他們相信自己值得成功和快樂,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困難所阻攔,反而會把挫折當作是加倍努力的激勵。而低自尊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會產生“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情”的感覺,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也不快樂。他們很看重他人的看法和評論,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和行動傷害。

    高自尊有利於我們取得成功,那麼我們怎樣提高自己的自尊呢?作者在書中給了我們這些建議,一是提升自我期望,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和設定並完成一系列越來有有挑戰性的SMART目標是很好的辦法。二是學會喜歡自己,接納自我,包括缺陷和所有一切,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三是要應對問題而不是逃避,當我們應對了某事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的自尊就會提高。四是戒除比較的習慣。與他人的比較,無論向上比還是向下比,都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如果把真實的自我與理想中的自我比較,兩者之間的差距太大,也會影響我們的自尊。五是運用積極的自我對話,給予自己讚美和鼓勵樹立自尊。

    當然,除了自尊之外,其他的四個要素:積極思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和積極關係,也不同程度地幫助我們向著成功的道路前進。每個人都會有美好的或糟糕的經歷,我們應該學會積極思考,關注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而不是在糟糕的經歷上浪費過多的時間。成功不是馬上發生的,不管我們的計劃如何完美,我們都需要自我約束來保證我們的計劃付諸行動,我們要學會做一些必要的改變和擺脫惡習,譬如做事拖拉、遲到、過量飲食等等。為了維持動力,我們還應進行自我激勵,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正視慾望和恐懼,要讓自己保持前進的力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我們應改善自己的溝通技能,如運用有表現力的詞彙、清晰真誠、表示尊重等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並學會有效地處理衝突,與他人保持友好的關係。

    如果說什麼樣的心理學能夠給我們帶來成功,閱讀《成功的心理學》這本書,我們將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啟發。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我們都可以切實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關鍵是我們要透過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來認識自我,找準方向,確立目標。並且在前行中努力運用各種方法克服障礙,從而獲取我們想要的成功。

  • 2 # 解釋者

    瞭解一下心理學的瓦拉赫效應: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瓦拉赫在剛上中學時,他喜愛文學,於是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希望他成為一名大文豪,誰料一個學期後,老師的評語是:“瓦拉赫很用功,但是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而後,父母只好讓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赫不善於構圖,也不會潤色,不久又得了一個全班倒數第一。老師給的評語是:“你沒有繪畫藝術之才。”

    許多的打擊讓瓦拉赫和他的父母傷透了心,於是少年的瓦拉赫自暴自棄,在學校中成為了絕大部分老師眼中不可造就的笨學生。

    而幸運的是,化學老師發現了他的閃光點: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於是就鼓勵他好好鑽研化學。

    果然,得到老師重視的瓦拉赫變得格外用功,不久,他在同學中的成績單遙遙領先,被化學老師評為“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從此,瓦拉赫在化學研究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自此心理學瓦拉赫效應就指的是:每個人的智慧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智慧最佳點,使智慧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爾德透過研究發現,人類具有七種智力: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身體動覺、空間關係理解能力、人際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研究表明,每個人這七種智力發展並不平衡,往往是在某些方面較為突出。馬雲也承認自己並不擅長技術也不懂網際網路金融,從而經營自己擅長的企業管理目標定位和人文開發,讓阿里巴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很多人在某個方向拼命努力了很久都沒有取得成功,很可能是選錯了奮鬥方向,沒有抓住自己潛能中優勢的一面,反而向著自己不擅長的方向去努力,這樣往往很難成功。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在人生的座標系裡,一個人如果站錯了位置,用他的短處而不是長處謀生活的話,那會異常的艱難甚至可怕,他可能會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淪!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說過:“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你會學到很多生活、工作、戀愛方面的實用心理學技巧,讓你事半功倍)

  • 3 # 淺歌千里

    心理學有很多派別了。所以對“什麼樣的心理學能夠帶來成功”這個問題,如果把關注點放在“什麼樣的心理學”上面,那我的答案是“人本心理學”。

    其實心理學七大主要派別中,除了早先的沒落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流派,其他的流派,比如精神分析,雖然有些觀點為後來的心理學家詬病,但它的很多概念還是滲透到其他心理學的主流之中,沒有截然分開。人本心理學代表者馬斯洛和羅傑斯,他們的理論給人感覺可能更“積極”、“Sunny”一些,比較有以人為本,溫柔的激勵人前進的力量。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有四個方面:(1)強調人的責任;(2)強調“此時此地”;(3)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4)強調人的成長。

    說人本主義“Sunny”,舉個例子就知道了。比如精神分析主義和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義則認為人是有自主能力的,可以改變自己,如果不能,也是由於身體的侷限。但是事實上,每個流派的心理學,都是幫助人認識自我的科學。人越瞭解自己,就越容易獲得成功。

    最近讀的《成功心理學》這本書,通俗易懂的講了關於成功,你可以做的事情——喜愛自己,理解自己,建立高自尊,積極思考,發現強項,自我激勵,戰神困難,從內而外全方位掌控自己的生活。

    本書作者是丹尼斯·韋特利(Denis Waitley)博士,他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是人類行為學博士,也是全國自尊協會的創會主席,當選國際著名演說家協會成員,是“人的表現和潛力”領域著名的專家和發言人,同時著有多本心理學著作。

    揀選三個方面的內容分享一下。

    一.全盤接受自己

    全盤接受自己,就是既認清自己的缺點,也要看清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積極思考。從外貌,到內在,即便長得不夠好看,性格有些不足,也不會影響你喜歡自己,理解自己。這是獲得成功的前提。

    全盤接受自己的人,會對自己有更客觀的評價,理性認知幫助他們在面對挫折和批評的時候,保持高自尊,不會一蹶不振或暴跳如雷。

    而高自尊,是成功者普遍具備的一種素質。

    “我們對自己外貌的感受是我們全部自尊的首要指示。”

    建立高自尊,可以試著從修煉外在開始——接受自己的外在,無論高矮胖瘦,然後在老天給你的天然皮囊的基礎上,讓自己變得更好。

    今年初上映了一部《奇蹟男孩》,有著“可怕”外貌的小男孩和朋友在餐廳吃飯,朋友問他:“你沒有想過去整容?”他回答說:“ 哥們,這就是我整容後的樣子,我可是拼了命讓自己這麼帥的。”那一刻,他的自信和樂觀,讓他變得真的很帥!從外貌開始,當你認可自己、喜歡自己,你的自信心,自尊心會慢慢得到提升,你展現出來的言辭、談吐、態度,會讓你看起來更加自信迷人。

    所以,要喜歡自己,停止一切否定自己的言語,用積極的語言和自己對話,消極的對話是我們的自我批評,除了消耗我們的能量沒有其他益處;要修復消極的自我形象,建立高自尊。

    二.找到方向,恰當的目標

    成功在不同人的心裡,標準應該是不同的,如果人人的夢想都是成為巴菲特,並且都能真的成為巴菲特,那巴菲特還是巴菲特嗎?認識真實的自己,瞭解自己真正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從而制定合理的目標。這個目標符合自己能力,不會因為理想目標與現實目標差距太大,打擊自尊心;這個目標也遵從自己內心,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他人。

    最近我參加了一些寫作課程,這些課程都會建立學習群,然後同學們就會在群裡交流。開始的時候,看到有同學發了寫得很好的書評啊,講書稿啊,甚至還有分分鐘幾萬閱讀量的爆款文案,還有的同學已經寫過幾本小說,也有的簽約了各大平臺。大量這種資訊湧來的時候,就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因為身邊的人很牛,天天耳濡目染,就覺得自己也很牛,然後時不時的幻想著自己也分分中講書稿就出來了,多年來想寫的小說也指日可待了,好像這些並不是遙遠的夢想。可事實上,對於我來說,它們此時還僅僅是夢想而已。

    所以,書中講的,要誠實面對自己,找到真實夢想這一點,不僅僅是要和自己內心對話這麼簡單,有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有清醒的頭腦,避免自己在集體中的無意識狀態,無意識的低估了或者高估了自己。這也就說,要有恰當的目標。

    那麼,怎麼發現自己真實意願和強項呢?丹尼斯提出了“人格自畫像”的方法。

    人格,是特質的集合,而特質,就是“無論所處境況如何,都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性格”。特質來源於基因與環境,無所謂好壞,在《韋氏詞典》中,描述人格的詞語,更是多達18,000個,這麼多詞語,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概括,就是“開放性,自覺性,外向性,隨和性,情感穩定性”。用這五個方面的詞彙,就可以描繪出一個人完整的人格。同樣,《成功心裡學》這本書中,也有對應的問卷,或者叫測評量表,幫助你找到自己的人格特質,看看你究竟適合從事哪方面工作。

    三.目標與障礙

    目標設定要同時包涵長、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是精神燈塔,給你前進的動力。但如果你發現你現階段做的事情都不能幫你實現長期目標,那說明你需要做出改變了。短期目標,可以利用長期目標來倒推,就是把目標分解細化,堅持完成段目標,就越來越接近長期目標。

    那麼,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遇到障礙怎麼辦?

    障礙,包括內部障礙和外部障礙。內部障礙來自我們自己,或者是目標本身。如果我們對外部障礙,比如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從內心認同的話,那外部障礙也會轉為內部障礙。

    正確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會幫我們解決這些困難。

    1. 反省目標,是否是真正取悅自己的目標。

    2. 思考自己是否是完美主義者。有時需要非完美主義者的精神,先做到30分,再完善到80分,甚至一百分。有“開始”很重要。

    3. 透過冥想、鍛鍊、音樂的健康方式解決壓力

    4. 將關注點放在“我為什麼憤怒”,保持鎮靜,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主張,消解憤怒。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所以,有時候不是你不能成功,而是你走錯了方向。

  • 4 # jessicafeng

    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莫名的焦躁,無論是我獲得了自己心儀的職位,還是工作完成得到了認可,總覺得自己無法獲得平靜、安心,連好好享受閒暇的時間都做不到。只要我去看小說或者電視劇,內心總是充滿譴責,但回到書桌前看專業的書籍或者培訓影片又心不在焉,收穫甚少。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自我懷疑和糾結中浪費了,直到我閱讀了《成功心理學》這本書。

    《成功心理學》是由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與管理專家丹尼斯·韋特利所著。丹尼斯是人類行為學博士,全國自尊協會的創會主席,總統職業教育理事會和國際家長協會的顧問,國際著名演說家協會成員,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醫學理事會的心理學主席。他所寫的《成功心理學》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或者成功學雞湯,它在每章開篇以一種講故事的形式來預設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某一類問題,然後用測試、練習和個人日誌等小工來幫你認清自己,確定自己有無這類問題,沒有問題則明確你的強項,若有問題則積極面對,解決問題,很具有個人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

    《成功心理學》一共有8章,涉及了心理學的關鍵概念,並呼籲讀者運用自我意識和批判的思維來考察自己的夢想、價值觀、興趣、技能、需要、認同、自尊和人際關係,並設定以個人的成功願景為基礎的各種目標。我主要把它們可分為心理和成功兩個方面。心理方面包括自我意識、自尊、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等。成功方面包括目標與障礙、積極思考、資管管理和人際溝通等。

    萬事萬物總是相互聯絡,心理和成功也是相互作用的,類似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心理是一個人反躬自省,對自我整體的把握認識,更多側重於你這個人;成功則更多地意味著你所處於的外部世界給你多少認可,側重於你的行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獲得了成功,依然活得不夠開心,而部分人可能沒有達到世俗的成功標準,但他每天活得很幸福。因為心舒坦了,整個人就會舒坦。而當下太多人過於追逐成功的行為與標準,並沒有好好認清自己的心,精神跟不上身體的步伐,自然會產生各種不適。

    對於《成功心理學》這本書,一方面我重視它在心理方面帶給我的影響。透過這本書我首先了解到要認清和喜歡現在的自己,而不是因為我的行為符合設定的標準或者世俗的標準。這點在自尊這一篇章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在該篇導語中說到“允許自己失敗,你將更有可能成功。”現實中我們害怕失敗,但越害怕失敗就越會關注失敗,進而在現實中給自己設立了很多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因為這些約束不是發自內心,導致我們經常拖延,不能完成任務,自我評判,進而影響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追究根源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失敗,更多是源於我們的低自尊,怕承認自己就是這麼普通的人,怕承擔不起失敗的後果。在這一章的測試中,我發現並認可了自己的低自尊,承認這一點不容易,但一旦承認了心裡就會鬆了一口氣,甚至疲憊感都減少了。一直以來,我不喜歡自己,而是我做了什麼以及做得多好才喜歡、認可自己。透過閱讀《成功心理學》這本書,我學會了給自己更多寬容。

    另一方面我對成功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定義。成功到底意味著什麼?每個人對此有不同的答案,但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的答案嗎,還是簡單地不假思索按照世俗的標準,去追逐更多的物質財富和享受。想得越明白才能走得更明確,不必把時間浪費在自我懷疑和左右徘徊中。只要方向對了,就能不斷地靠近目的地。閱讀《成功心理學》後,對我來說,成功意味著充實有價值的自我以及豐富柔和的互動,然後就是按照適合自己的規劃慢慢地堅持和練習。

    心理越是健康、舒坦越能幫助自己成功,哪怕是自己現在不成功,你也會覺喜歡現在的自己;反過來成功也有助於你認清自己的心理,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分清這是由外部激勵促使你成功還是因為這是發自你內心想要獲得的成功,從而更好地認清自我。《成功心理學》讓我不再陷於自我懷疑或自怨自艾,而是在歲月靜好的感受中找到自身的平衡進而在平穩向上中努力使自己成功,遇見更好的自己。

  • 5 # 立夏時節

    首先,得先定義你認為的成功是怎樣的?

    成功是個特別光鮮亮麗的詞,美麗得好像伊甸園中央那顆蘋果樹的果實,可是,極少有人知道那是什麼味道。即便如此,人性中總有對成功的渴望,那是生命的原始動力。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想,世俗所謂的成功到底是什麼?我該怎麼描述它?到了下筆那一刻卻詞窮了,先說一個例子吧。

    大部分人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它講述成功的銀行家安迪·杜弗倫涉嫌槍殺妻子及其情夫,進入肖申克監獄服刑,經過20年的努力和等待,安迪最終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堅持逃離了監獄重獲自由的故事。

    有的人會說,這和成功有什麼關係?明明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也沒有深刻的印象,何況把這個故事平移到現實中會發現漏洞百出根本不可能。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待電影的眼光和感受、收穫。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不僅講的是對自由的追求,更是對“成功”這個詞的完美詮釋。

    之所以有這個觀點,是因為我剛剛看完的一本書:《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

    這本書的作者丹尼斯·韋特利(Denis Waitley)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是人類行為學博士,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與管理專家,同時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勵志演說家。韋特利先生是“人的表現和潛力”領域中世界著名的專家,《財富》500強企業高階行政人員培訓導師。

    如作者所言,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教科書,還是一本工作手冊。它的結構非常特別,除了常規內容的闡釋,每一章都有引出內容的案例、引導讀者思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表格和練習題,讀者可以在讀完內容後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完成一些評估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所以,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你如何理解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循序漸進引導你真正實現成功的書。

    其次,得看看你是否同意書中的觀點。

    《成功心理學》共有九個章節,可分為三個部分,內容層層遞進,分別講述了:

    一、 如何正確認知成功;

    二、 如何進行自我評估,找到自己的夢想和方向;

    三、 如何積極行動,實現屬於自己的成功。

    丹尼斯·韋特利博士在前言中說:“這本書讓你積極地去界定什麼對於自己來說才是正確的。”

    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引導讀者運用自我意識和批判思維,主動積極的考察自己的夢想、價值觀、興趣、技能、需要、認同、自尊和人際關係,並設定以個人的成功願景為基礎的各種目標,在大量的練習中接近理想。接下來的內容確實是這麼做的。

    書本的第一章就明確指出了成功的定義。成功意味著一生的個人成就,它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

    要實現成功有幾個要素:

    1) 自我意識

    2) 自我引導、自尊、自律、自我激勵

    3) 積極思考

    4) 積極關係

    這些內容就涵蓋在後面的章節中,逐層推進的闡釋了作者的觀點。

    自我意識讓讀者走進內心感知自己的感覺和情感,明確自己的夢想和價值觀,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強項。

    我們長大的過程是從自我過渡過無我的過程,從全世界都要圍著我轉到知道我只能去適應這個世界,也許我們的內在需求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丟棄的吧。

    韋特利博士說,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不要尋求“應當”是什麼,而是尋求實際是什麼”。要準確瞭解自我知覺,識別情感意識,並在夢想和價值觀上確切的展現出來。

    這句話對我來說特別打臉。因為我經常會說,哎這事不能怎麼怎麼樣,這事應該怎麼怎麼樣……誰告訴我不能,誰告訴我應該?其實我也說不清楚,只是遵循一套行為模式。可是這套行為模式真的正確嗎?它讓我感覺舒服嗎,快樂嗎?

    我想絕不止我,每個人安靜下來問問自己的心的時候,都很難說每天按照慣例去做的所有事都讓自己很開心,感覺很幸福。

    這就是個問題了,成功既然來自於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那麼我們每天循規蹈矩做的所有的事並沒有讓自己感到多有意義,既然沒有多少意義,我們怎麼可能感到真正幸福和快樂,沒有幸福和快樂,何來成功?(P10 快樂是真正成功的一個重要收穫。)

    每天活生生的生活,仔細詢問下來居然和我“實際”想要什麼沒有多大的關聯,這是多麼大的諷刺!這明確告訴我們,你的方向從來都不對,怎麼可能走到終點?

    瞭解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還要評估自己的長處和強項,然後在此基礎上給自己設定目標,合理設定目標有五個重要特徵,就是SMART。

    S(specific)——具體性

    M(measurable)——可衡量性

    A(achievable)——可實現性

    R(realistic)——現實性

    T(time-related)——時間相關性

    SMART目標給出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設定目標時要實事求是,保證自己努力後可以做到,這才是真正接近夢想的第一步。

    就像我每個月工資3500(根據每年的收入不斷挑整,這是目前的標準),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每月存下來2000元,其餘的放在流動資金中用於日常支出。這個月可能只花了1000元,下個月就有多一些錢可以花。其實這就是我工作第4年可以獨自承擔一套房子首付的根本原因,我每個月保證有一部分錢是固定儲存下來的,當然這裡面也有大額支出的需求、理財的意識和過程,都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我在設定目標的過程中,不會想著要有馬爸爸那樣的收入,因為根本不符合SMART目標中的任何一個標準,目標永遠都要立足現實圖發展。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那些沒有實現或者沒法實現的夢想,是否是因為設定目標這一步出了問題。

    如果目標設定的沒什麼問題,實現不了可能就是後面的問題,比如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出現各種障礙,怎麼克服障礙、面對壓力就是接下來許多章節的話題。

    我把作者接下來的六章內容稱為實現成功的“工具”,它告訴讀者應該怎麼做,主要可以分為內在準備和外在準備兩方面。

    內在準備是心態選擇,如提高自尊以完全接納自我、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自我約束以掌控生活和學會批判性思考、自我激勵克服恐懼。

    外在準備是行為選擇,如合理管理時間和金錢以達到目標、使用有效溝通方式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這兩個方面大致可以對接我非常推崇的觀念——知行合一。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並且能夠堅持去做,才能最終收穫想要的成果。

    雖然這些章節的內容論述並不是那麼深刻和全面,比如第六章自我約束就沒有《如何戒掉壞習慣》更詳細,第八章資源管理中對於時間和金錢的管理就沒有專門論述時間管理和教授理財的書籍深刻,第九章溝通和人際關係更比不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 看出人外》。

    不過它給我最大的思維衝擊就是對於成功的定義和認知,以及如何去自我覺知、自我接納,因為我始終相信思想引導著行動,如果方向和方法是錯的,費多大勁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這和在工作中收穫不了充實感、找不到可心的結婚物件是一個道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得到任何東西你都會挑刺。

    再次,怎麼看待書中對於成功的解讀。

    回到《肖申克的救贖》上來,我怎麼從電影中看到成功的呢?

    這還要說到韋特利博士在第一章中給出的成功的概念。他說:

    “成功意味著一生的個人成就。個人成就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這種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剝奪。它需要你冒險、克服挑戰,並讓你的最佳資源——你自己——發揮最大潛能。

    成功是一個歷程,而不是終點。它應當包括內省、思考你所重視的事物,並探索對你而言有意義的人生道路。”

    入獄的安迪在20年中嚴格地遵循著這個成功定義,他在完全沒有選擇權的生活中“創造了一種有意義的感覺”。

    雖然瑞德告訴他600年也鑿不通越獄通道,但是不重要,他繼續在探索;雖然瑞德說監獄是一個體制化的過程,但是不重要,他有自己的堅持;雖然典獄長用權力威脅壓制他,但是不重要,他有自己的技能。

    安迪在第一次敲下牆壁石塊的時候知道自己終有一天能逃離嗎?他在其他所有人都安然接受命運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堅持終有意義嗎?

    也許有,也許沒有,也許他什麼都沒想,只是在做。

    Just do it 。這個信念來自於他的價值觀,夢想,自我堅持,根源於他的內在自我。

    所以他才會對獄友說:“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從進入肖申克到逃離肖申克,20年,這是一個生命歷程,卻不是他生命的某一個終點。

    安迪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

    如何透過自我覺知堅持價值觀和夢想——始終嚮往自由;

    如何透過擅長的技能獲得特權——利用專業金融知識獲得尊重和利用價值;

    如何保持自尊以不淪為不道德之人——不向雞姦犯低頭;

    如何積極思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以保持信念——始終抱持希望;

    如何自我管理、溝通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影響環境和氛圍——與瑞德和獄友和諧相處,堅持寫信獲得政府資助建立監獄圖書館。

    所有這一切,他只是在做,而只是在做,就是一種成功。一種堅持自我以獲得想要的意義的成功。

    最後,要思考丹尼斯·韋特利博士在《成功心理學》中給出的成功是追求生活和工作意義的定義,對個人的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從來沒看得起“只是在做”這回事。

    我和大部分人一樣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實現心中的理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理想總跟著生活在變,所以成功從來都觸控不到,內心始終都焦慮抱怨,彷彿世界欠我們一百吊錢一樣。

    可是看完丹尼斯·韋特利博士的這本《成功心理學》,我突然間釋然了。就像書本的副標題——發現工作和生活的意義——所說的那樣,在生活中發現對於自己來說有意義的感覺,就是成功,它從來不是固化的賺多少錢、做成多少事、有多少資源、到達多高的平臺。

    我想起剛和Charles先生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只要有一天我們結束異地生活在一起人生就圓滿了,後來事情順利解決了,我還是接著為其他事鬱悶,覺得工作了無生趣,別說什麼成功,幸福都離我很遠很遠呢。

    可是按照書中的觀點,我為了解決異地問題一直努力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各種知識,找尋一種當下在堅持的意義,不就是成功;我一直在用心的經歷生活,沒有把結束異地當做生活的終結,不就是成功;我在這些年努力的過程中找尋自我、堅持價值觀、發現特長、自我反思、管理時間和金錢等等,不就是成功。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一次次體會到成功所暗含的感覺和意義,卻因為不自知而不懂得珍惜。

    韋特利博士在前言最後一句話說:“不要為找到“正確”的答案而擔憂——唯一正確的答案是,忠於你自己的、真實的並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所支援的答案。”

    原來成功,不是外在世界和他人告訴我們的答案,而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渴望,不因弱小單一而灰暗無意義。

    至此,我終於找到感動我很多年的那句話的原因,就是保爾·柯察金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說的: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人生就如肖申克的監獄高牆,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沉淪,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體制化。人人羨慕高牆外的天空和Sunny,但是沒多少人知道要堅守內心的希望,更沒多少人懂得要“毫無意義”的堅持。

    生活的藩籬是無形的,但是引領人衝破藩籬奔向成功的,只有內心對於意義的渴望,和永不停止的腳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過年的?皇宮是怎樣慶祝春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