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先生GL

    劉邦奪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兩個:

    1:確立了“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則爭雄天下,退則據關而守”的戰略。因為此戰略,所以劉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項羽必敗,但是隻要性命在,大後方都能送過來糧草士兵,從而東山再起。這也是蕭何被列為漢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還是會得到天下,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因為環顧四方諸侯,有這樣大戰略,而且佔據這樣的地利條件的領袖的確是很少,劉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當然,項羽也有大後方,也有大戰略,那就是佔據彭城這個四戰之地,便於四面出擊,誰不聽話就打誰。從這個戰略就可以看出,項羽的確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質。彭城雖然便於出兵天下,但是卻易攻難守。在兵力佔優勢時,可威懾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勢,就容易被圍剿。彭城戰略決定了項羽出兵只能夠速戰速決,一旦被拖入戰爭泥潭,打起了消耗戰,則容易後方起火,陷入被圍殲的命運。後來,楚軍糧草被彭越切斷,彭城被韓信佔領,根據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項羽的失敗乃是典型的戰略失敗。他不是戰死的,而是困死的。雖是猛獸,無奈落入陷阱,利齒又有何用。

    戰略的背後是政治意圖。劉邦的戰略部署,反應出其欲一統天下的構想,這個構想應該是在第一次“破武關,入關中”時成型,不然又如何會有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的氣魄。因為有了更長遠的計劃,所以才能克己以爭取天下民心。相對而言,項羽則短視的多。一進入關中,就讓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風。至於後來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政治方針,只是想做個天下諸侯的霸主而已,誰不服就打誰。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項羽只是個戰無不勝的戰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細胞少的可憐。如果項梁未死,他叔父二人應該可以蕩平天下吧。

    2:注重外交,善於結盟,孤立了項羽。不得不說,劉邦十分善於結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對付最主要的敵人。T原來屬於項羽的力量,比如張良等最後都加入了劉邦的陣營。與其說劉邦做得好,不如說項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劉邦挖牆腳。項羽過於篤信武力,剛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別人臣服於他,畏懼他。所以諸侯對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雖然怕,卻是心懷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勢重時,其他諸侯還不敢輕舉妄動,一旦虎落平陽,新怨舊恨一起爆發,恐怕諸侯就是欲除之而後快了。他既缺乏從根本上讓各路諸侯依附自己的意願,又怎麼會花費心思浪費在這些勢力上。武力壓制他們好了,誰反叛就滅了誰!只是想不到,壓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強!劉邦則相反,不是靠武力壓制,而是以“利”誘之。靠著利害分析,項羽的“大棒”外交最終難敵劉邦的“胡蘿蔔”外交了。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終使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 2 # 丁川優品

    我認為中國曾經有過一段絢麗的歷史—楚漢相爭,韓王劉邦與人傑項羽爭天下,當時天下很多人都不看好劉邦,覺得他只是一個無賴、草寇,怎麼可能會一掃天下,項羽乃是項燕之後,一身武藝縱橫天下。怎奈最終還是四面楚歌,被劉邦擊敗,劉邦奪得了天下後,建立了漢朝,在他即位期間也是天下太平,到底為何劉邦一個小小泗水亭亭長的出身也能一統天下、封皇稱帝?

    我覺得有幾點特別重要的君王品質,他劉邦都具有!

    禮賢下士是首要的,劉邦就是因為善聽人言才能在楚漢相爭後期屢戰屢勝,先是獲得了蕭何的跟隨,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時候也不放棄他;後來又是感動了張良,使張良留下來輔佐他一統天下,要不是張良,恐怕劉邦的命早就在鴻門宴的時候交代了;最後又是重用韓信,即使他出身卑微還僅僅是剛入夥的,但他堅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麼對待身邊的人,哪會不被他感動,於是紛紛都來投靠他,最後定下這局面

    第二是劉邦特別重信義,曹操曾經說過忠義可能不僅僅是忠義,更像是一把殺人的利器!

    第三則是他特別理解別人所做的事,常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在他投靠項羽時期,他的物資特別的匱乏,他計程車兵一個個吃了上頓沒下頓,於是就有個士兵去偷了項家軍的吃的,但不幸被抓住了。後來被他的領頭領了回去,準備押入大牢。正巧遇上劉邦,劉邦問他犯了什麼事,那個士兵的領頭邊說偷盜,偷了別人的食物。劉邦忽然特別嚴肅的問偷了誰的?回答說是項家軍的,他毫不在乎的下令放了他,他只說了一句話:“沒偷老百姓的算什麼,沒事,只是偷項家軍的而已,沒吃的我還搶呢!”就這一句話,便讓原本不滿他的弟兄們一個個都甘心為他賣命,很理解自己的弟兄們。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個人認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非常在乎人民,他知道自己如果對人民不好,他便就像暴秦一樣被推翻!所以,他無論什麼時候,都非常在乎民生。在他還是沛公的時候,駐紮在沛縣,他手下唯一的副將雍齒姦淫婦女,他卻沒有姑息,哪怕自己只有這一個會帶兵的!後來要不是因為那個被姦淫的婦女出來澄清她是自願的,並且幫他求情,恐怕他就真的被腰斬於大庭廣眾之下了。自那件事之後,劉邦便下令士兵不得出營,怕的就是會騷擾到沛縣的百姓們,如果人民都容不下他們的話,他們就真的無路可去了……

  • 3 # 歷史名將錄

    劉邦原本是一個潑皮流氓,年過四旬從勉強做上了一個泗水亭亭長,充其量也就是現在的鄉鎮公務員,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竟然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從而奪得了天下。

    劉邦自己也曾經說過,論打仗的謀略,他比不上張良,治理國家也比不過蕭何,領兵打仗也不如韓信。但是劉邦一個普通人能夠善用於各種各樣的人才,並且將他們的優點集於一身,便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劉邦這個人豪爽大方,對自己手下都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所以在當時很多將領都願意跟著劉邦一同出生入死。劉邦雖然這個人生性傲慢,但是他卻從諫如流,凡是蕭何給他提的建議,劉邦都會遵守。

    貪財好色的劉邦打入咸陽之後,看到宮中有著很多金銀財寶,這時劉邦很想拿走這些金銀珠寶,但這時蕭何卻告訴劉邦千萬不能貪這些錢財,否則他會失掉人心,於是劉邦聽了之後,便直接放棄了這些錢財。

    劉邦進入咸陽之後,立即與百姓們立下約法三章,從此之後劉邦便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於是劉邦便可以在關中坐穩了。

    劉邦在打仗之時用人不疑,重用韓信,並且拜韓信為大將軍,並且授予他幾乎全部的軍權,這也讓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卻不能在項羽手下帶兵打仗的韓信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機會。這時韓信對劉邦感恩戴德,所以打仗都是拼盡全力的去打。以至於出現了後來的十面埋伏、背水一戰這些經典的戰例,最終打敗了項羽這個最大的對手,並且奠定了漢朝成功的基礎。

    反觀項羽,貴族出身的他根本看不起韓信這樣受過胯下之辱,陳平的地痞流氓之輩。韓信在當時投奔項羽時,項羽在鍾離魅力薦之下,才勉強給韓信一個執戟郎中的工作。要知道執戟郎中是一種中看不中用的官職,雖然可以知道最高決定,但是卻沒有任何發表意見的權利,所以像韓信這樣在帶兵奇才都不被用,那麼項羽的失敗也是必然了。

    項羽這人非常優柔寡斷,原本項羽得天下是非常容易的,可是經過項羽到這裡之後,反而實力越來越弱。其實在鴻門宴之時,項羽完全可以將劉邦除去。那時項羽手中有40萬軍隊,打敗劉邦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項羽卻念在往日的兄弟情誼,在自己的優柔寡斷之下將劉邦放虎歸山,從而也導致了項羽以後在垓下被困,自刎烏江的下場。

    並且項羽這個人十分自大,甚至是非常自負,以至於最後他身邊的人才都棄他而去,甚至最後他的亞父范增都棄他而去。

    但是劉邦則不在意這個,因為他本身出生就不是太好,所以韓信領兵打仗厲害,他就把軍權給韓信,張良治理國家是把好手,他把張良作為謀士,所以劉邦在當時是集天下所有英才於一身,這樣的劉邦怎麼可能打敗不了孤身一人的項羽呢?

    劉邦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他能夠知錯就改,並且重用一批文人,為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得不說的是,身為一個小亭長劉邦,竟然得到天下這麼多英雄好漢的愛戴,也可以說劉邦身上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人去學習的方面。

    當初劉邦起兵之時僅有這3000人,甚至各方面都不如項羽,但是憑藉劉邦用人和智謀最終奪得天下,所以說劉邦的成功,離不開他手底下那幫為他賣命的兄弟們,劉邦的成功也值得我們後世去研究。

  • 4 # 浩然文史

    引言:

    秦因其暴政迅速失敗,歷史迎來劉、項爭雄的楚漢戰爭。劉邦何以成功?滅掉項羽之後又怎樣應對新一輪的挑戰?劉邦性格里到底有怎樣的素質,讓他從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隨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秦失其鹿,劉項爭雄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以摧枯拉朽之勢兼併了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但秦政過於嚴苛,橫徵暴斂,二世又過於無能,無法收拾局面。“天下苦秦久矣”,隨著陳勝吳廣在漁陽點燃火種,全國各地義軍蜂起,秦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群雄逐鹿於中原。所謂:“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山東群雄中,勢力最大當為劉邦與項羽。

    劉邦劇照

    劉邦與項羽都是楚人,而楚人相比他華人民,對秦人的仇恨更加沉重。楚人與秦人的風俗差異是最大的。秦人自商鞅變法以來,奉行嚴酷的法家思想,以嚴刑酷法治民。而楚國疆域遼闊,治理也相對寬鬆,楚地人民生活很自由。秦法與楚俗形成一對尖銳的矛盾。而秦在滅楚戰爭中,也遭受了楚人堅強的反抗。楚亡國前,楚南公斷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楚地響應陳勝、吳廣的號召最為積極。

    (楚漢傳奇 項羽形象)

    人們看待歷史時,經常會割裂歷史,僅把劉邦、項羽放在楚漢相爭的歷史環境中。但如果我們細究劉邦的生平,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卒於前195年,享年71歲。而秦於前223年滅楚,前221年統一六國,而於前207年滅亡。所以劉邦在33歲之前,屬於楚國治理之下,佔他生命的近一半。而他為秦民僅有14年。前209年,他48歲時,拉起反秦大旗。項羽出生於前232年,24歲隨叔父項梁起義。這樣來看,我們就能更好探究劉邦與項羽的思想與經歷,而且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劉邦與項羽成敗的原因。

    項羽劇照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正是他的年輕導致的心高氣傲、他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造成了他的悲劇。而劉邦作為一個經歷戰國亂世、秦世興衰的長者,更能在合適時候做出合適的選擇。劉項成敗之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代不斷有人探討。但我們還是來聽聽劉邦自己與群臣探討的作出的總結:“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二、六國復起到郡國並行

    太史公司馬遷總結秦漢之際的史事時,說道:“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決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柞,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擅。”陳勝吳廣本是一介草民,但有鴻鵠之志,感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面對暴政揭竿而起。但由於勢力的薄弱以及秦應對的迅速,很快就失敗。但陳勝一呼而天下應,不光楚地之人迅速地響應,韓、趙、魏、齊、燕各國的舊貴族也紛紛乘亂復國。

    雖然六國都有反秦之師,但楚無疑是其中最強的,也是出力最多的。項梁起兵後,擁立楚王的後裔楚懷王,楚懷王成為六國反秦聯盟的盟主,進行反秦的總指揮工作。楚懷王曾與眾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源自楚地的劉邦拔得頭籌,先佔據了關中之地。而此時,項羽正在鉅鹿與秦軍主力進行作戰。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贏得了反秦之役的關鍵性勝利。所以頓時聲名大振,驚動天下。項羽沒有稱帝建立大一統國家的野心,他只是想恢復戰國時期群雄並立的局面,區別是群雄要臣服自己,西楚霸王有高於其他王的地位。於是,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為義帝,廣封諸侯。因其強勢,劉邦只好向項羽屈服,首封為漢王,由關中遷徙漢中。

    (楚漢傳奇 韓信形象)

    但劉邦不甘心屈居人下,很快借義帝之死向項羽發動進攻。劉邦進攻霸主項羽,必然要聯合其他諸侯。進軍過程中,他一面派說客遊說和拉攏,一面則借武力來使之屈服,促使戰爭迅速的推進。雖然戰爭不斷向著有利於劉邦的一面發展,但是劉邦卻也面對著許多難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很關鍵,幾百年諸侯林立的局面使人們心中對於王、侯的執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追隨劉邦建功立業是為了封王封侯。但劉邦心底是不想恢復諸侯的,他想建立秦一樣的大帝國。但現實使他不得不屈服,第一個向他拋來的大難題是張耳請封。張耳、韓信率軍攻破趙地。隨即劉邦命韓信進軍齊地,但韓信卻以士卒疲勞為藉口按兵不動,同時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半年後答應了這一請求,放棄了在趙地復置郡縣的想法。

    但隨即他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韓信勢力的不斷壯大。韓信的勢力已經壯大到可以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方士蒯通就曾勸韓信據齊地而自立,韓信因與劉邦的情誼而拒絕。但劉邦卻始終對韓信持有複雜的情感,韓信在攻破齊地之後,上書劉邦說齊地情況複雜,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以便有權壓制齊地的反抗。劉邦收到訊息之後破口大罵,張良踩了劉邦的腳一下予以暗示。劉邦馬上轉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劉邦是極不情願的,但為了時局還是勉強接受。

    三、從異姓王到同姓王

    劉邦戰勝項羽之後,並沒有達到最終目的,因為關東異姓王林立,讓他如鯁在喉。劉邦曾想建都於洛陽,但是張良和劉敬向他上書說明關東諸侯的威脅和關中守備的好處,才讓他改變主意。劉、張二人一致認為關中具有地理優勢,可以“東制諸侯”。劉邦初稱帝之時,建立的並不是像秦始皇一樣統治天下的秦式帝業,而是同項羽一樣號令天下的楚氏霸業。

    (楚漢傳奇 張良形象)

    劉邦致力於削弱併除掉東方的諸侯,他最初的想法是廢諸侯而立郡縣。韓信在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之後,劉邦便在齊地改設郡縣。臨江王共驩反叛之後,也在其地改置南郡。但現實漸漸讓他放棄了這一想法,因為六國故地的確不像他想的那麼容易直接治理。韓信在請封時講道:“齊人變詐,難以郡縣治之,而必須立王。”這是託詞,卻也是事實。六國故地幾百年傳統的治理習慣,難以透過制度迅速調整。而且剛剛覆滅的秦就是前車之鑑,齊、楚、燕、趙之地與秦風俗迥異,卻通用秦法,所以這些地方反抗最為激烈。因此,劉邦再次順應時勢做了妥協,中和的改異姓王為同姓王。

    《史記》記載:“高祖已定天下,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盧綰是劉邦的發小,與劉邦的生日在同一天,在群臣看來,他不是像其他王一樣是功臣,而是劉邦的親近,對劉邦想封他為王感到不滿。但燕王臧荼反叛之後,劉邦御駕親征,故意給盧綰積攢戰功,以給他封王。平定戰亂後,劉邦如願封盧為燕王,在不受他人要挾下第一次自封諸侯王。這是劉邦進行的一次試驗,封自己的親信,而非功臣宿將為王。

    (楚漢傳奇 劉邦形象)

    在封盧綰為王成功之後,劉邦開始大力剷除異姓王,同時大肆分封劉氏宗室為王。從高祖五年始,劉邦先後剷除了燕、楚、梁、淮南等異姓王,僅留一個勢單力孤的長沙王吳丙。“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分別為: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劉邦為了鞏固這一形勢,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漢建立了西部為郡縣,東部為諸王國的郡國並行制。

    文史君說:

    劉邦本是楚地一小民,壯年遭遇楚亡國之事,臨近暮年,投入反秦的事業中。早年複雜的經歷與豐富的人生經驗,讓他在與項羽的爭雄中,成為最終贏家,威加海內。但劉邦在戰爭中,必須拉攏其他諸侯和籠絡功臣宿將,尤其是對大將韓信的處置。面對郡縣理想和功臣請封,他最終妥協,廣封異姓諸侯。待他權勢穩固後,試圖取消諸侯。但是幾百年封建諸侯的傳統以及各地形成的不同風俗,加之秦代覆滅的教訓還在眼前。現實使他再次妥協,廣建同姓諸侯王。劉邦臨終之際,呂后請名醫為他治病。他大罵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而正是他的知天命,通人事,靠這六個字,才讓一介布衣的他手提三尺劍,成為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9月。

  • 5 # 漫步在竹林

    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他的優勢是什麼?

    劉邦一介草民,早年間還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那麼這樣一個絲毫不懂兵法的市井無賴為什麼能夠一舉起兵,甚至在楚漢之爭中取勝,最終建立強盛的漢王朝稱霸天下?!

    我想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無論背景或實力都更為強勁的對手取得勝利,想必與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關。

    一,利用人們迷信思想,造出″斬蛇″之說,來樹立個人天子君王地位,引大眾追隨。

    劉邦斬蛇說:

    蛇,俗稱小龍,在史書上對劉邦的出生有一段這樣的記載。一日,劉邦母親在河邊睡覺小憩,突然就在夢中與天上的神仙相會了。正在此時天氣大變,只見雷電交加,昏天暗地,劉邦父親馬上跑出去尋找劉母,來到河邊,只見一條巨大的蛟龍盤臥在夫人的身上。劉父馬上把她叫醒,帶其回家,誰知正是從那時起,妻子就懷孕了,正巧將劉邦在蛇年生下,於是劉邦自打出生起便與蛇有著不解之緣。

    後來劉邦成年後,有一次帶著一隊人在逃亡時,由於酒醉便在路中揮劍斬死了一條巨大的白蛇。隨後隊伍路過時看見一位老婦人坐在路邊痛哭,聲稱她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幻化成一條白蛇橫在路中,被炎帝的兒子斬殺了。起初眾人並不信婆婆所言甚至有欲責怪其胡說八道,誰料此時老婦人竟於一瞬間消失了,眾人大驚這才紛紛上前向劉邦稟報。劉邦酒醒聽聞此事心中大喜,眾人也紛紛覺得劉邦是將王之命,於是更加忠誠地敬畏他,前來跟投靠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據悉劉邦每次躲於深山林中,他人總能看到其頭上有云氣凝結能憑此找到他,正巧順應了秦王所說的東南向有祥雲王氣。後人也普遍認為,當初劉邦斬殺的白帝代表的是秦王朝,炎帝之子將白蛇斬殺即說明了劉邦有朝一日推翻秦王朝,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二,禮賢下士,知人善用,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

    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於亂世,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統一王朝。劉邦的成功,除了他敢於鬥爭、善於學習、能夠在戰鬥中成長外,還因為他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能夠把一大批傑出人才團結在自己周圍。《史記高祖本紀》載,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劉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領導藝術。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會帶兵的韓信,他敢放手給兵;善於謀略的張良,在他手下能夠運籌帷幄;會管賬的蕭何,他能放手給錢。他用人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

    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領導的最高水平。

    孔子講施政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不動的,要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

    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看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在這支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但是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率領的是一個雜牌軍,他劉邦是一個草頭王。劉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

    劉邦用人的第三個特點是招降納叛

    在劉邦的隊伍裡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來,歡迎你來。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陳平。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

    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賞——因為這個事很費商量,就這麼著把封功臣的事拖了下來。有一天,劉邦在宮殿裡面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他就問旁邊的張良:子房,那些人在說什麼呢?張良說:陛下您不知道啊?他們正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你不要亂講,天下剛剛安頓下來,謀什麼反啊?張良說,原來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後,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都是你的親信,比如像蕭何這些人,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受了處分。現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係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或者甚至於會被陛下找一個碴子給“咔嚓”了呢?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兒商量謀反。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問:“為之奈何?”——子房你說該怎麼辦呢?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係呢又非常地惡劣?劉邦說,有,有一個叫雍齒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可是他功勞太大,朕又於心不忍。張良說,好了,請您“急封雍齒,以示群臣”——請您趕快封賞雍齒。劉邦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即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齒都封了——大家都知道這個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連他都能封侯,我們這些人都該放心了。這叫什麼?這就叫不計前嫌。這叫做獎賞分明。

    劉邦用人的第五個特點是坦誠相待

    我們知道人才最需要的是什麼?尊重。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多發點薪水也不錯。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麼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訊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請大王想一想,您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過他。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問了這樣的問題: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實力,能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很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然而,就是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而前提就是,每件事情劉邦都能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就會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信任和尊重,這些人就會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坦誠相待,這確實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值得借鑑的經驗。

    劉邦用人的第六個特點叫做用人不疑

    做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那邊過來投*劉邦後,就得到劉邦的信任,這讓很多劉邦手下的老人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到劉邦那裡說陳平的壞話,這些去舉報的人給了陳平這樣一個罪狀,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盜嫂受金,反覆無常”。但經過“調研”,劉邦覺得陳平雖然有一些德行上的過失,但他的才能對於此時的自己來說更加可貴。於是,劉邦向陳平認錯,請他繼續留在軍中。

    正是由於劉邦這樣的信任,陳平才願意為劉邦效力。劉邦和陳平曾經有個談話,劉邦問,你看我們現在和項羽處於一個膠著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請先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出奇制勝,儘快地結束這場戰爭呢?陳平說,項羽多疑,我們可以使離間計,砍悼項羽左膀右臂;於是有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離間計;還有劉邦被困滎陽,陳平用婦人喬裝誘敵之計等等。

    劉邦用人的第七個特點是論功行賞,激勵將士建功封爵,從而助他奪天下。

    所以說,劉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木″。劉邦帶兵不和韓信,謀略不如張良,理財不如蕭何,計策不如陳平,但他能夠把天下傑出人才集結在自己周圍,為他所用,這種卓越的領導才能是他取得天下的重要優勢。

    三,其他

    戰略上的優勢,如堅守″以關中為根椐地,進則爭雄天下;退則椐關而守″的主導思想。使他得以反覆東山再起,最終奪取勝利。

    還有注重外交,善於結盟,愛民約法,豪爽大方,從諫如流等等,都是他作為帝王的責質,也是他取得天下的優勢!

  • 6 # 墨染畫81054630

    劉邦能成功的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1.在那個年代有被逼無奈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押送勞役延誤工期是要掉腦袋的,所以被逼無奈而造反,這首先是其在成功路上邁出重要的第一步。

    2.劉邦知人善任,知道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給手下人盡其才展其能的機會,這樣天下有才之士都盡歸旗下,文有張良、蕭何,陳平等人,武有韓信,樊噲,周勃等人。對於劉邦,毛澤東的評價算是公允,稱其是“皇帝裡面最厲害的一個”,是一個“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最後劉邦勝,項羽敗,不是偶然的。劉邦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3.劉邦善於馭人之術,很好的駕馭各種文臣武將。

    4.劉邦善於籠絡人心,進入咸陽城不破壞一草一木,落得仁君稱號,天下歸心。

    5.劉邦做人坦坦蕩蕩,做事當機立斷,毫不拖泥帶水,並能知錯就改,毫不藏著掖著。對於一個政治家,糾錯絕對比面子更重要!

    6.換言之,劉邦的成功跟項羽也有絕大的關係,項羽出生在貴族世家,他極要面子。

    如果換做你,是喜歡喜怒形於色,口無遮攔,心地寬鬆不貪酷的劉邦,還是喜歡動輒瘟怒,殺眼不眨眼的霸王項羽?

    無疑,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無賴之嫌,但是,別忘了,他極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為人大度,心胸豁達,且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極難得的領導才能,屬於優秀政治家必備的良好素質。

    更要命的是,恰恰是劉邦的“痞”,導致了項羽的“盲”。

    毫無諱言,一向殘暴好殺的項羽只要願意,曾經有無數機會可以幹掉劉邦。但為何獨獨對劉邦網開一面?

    不要說天命論,這種藉口也太上不了檯面。

    項羽之所以一再姑且劉邦,最大的原因就是劉邦身上“流氓”的標籤。在高貴傲慢者項羽眼裡,劉邦這種人是絕對成不了事的,幹掉他反而會汙了名聲。

    毋庸諱言,與“鞭撻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劉邦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資本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既沒有潼關、崤山之險,也沒有關中、巴蜀之富,更沒有秦國那樣一支“鐵血軍團”。但就是這樣一個帶有濃重“流氓”習氣的劉邦,笑到最後,與其為人做事是分不開的。

    簡單來說,就是劉邦會做人。

    相比同期,可與劉邦一較高下的項羽、韓信、英布,包括更低檔次的蕭何、張良、彭越,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不小的缺點。

    一句話,劉邦能最終勝出,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做人坦坦蕩蕩、做事果決無比的真小人!

  • 7 # 以馬內利很多

    劉邦早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社會人,膽大心細,他周圍的人都比較喜歡他的。雖然他自己遇事總是問身邊的人怎麼辦呀,就是那句為之奈何,可他善於觀察,瞭解身邊的人,知道他們的優點,會用人,可以說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了出來,對他的宏圖霸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8 # 米瑞話影視

    一個人想要成功,三個要素不可或缺:天時、地利、人和。與項羽相比,看似沒有任何優勢的劉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後,根本的原因是他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

    天時:陳勝吳廣起義為劉邦後起奠定基礎;劉邦先入關中,約法三章,收買人心

    陳勝吳廣起義,已經撼動了秦王朝的統治根基,大大削弱了秦朝統治者的力量。可以說,陳勝吳廣的失敗給了劉邦一個絕佳的可乘之機。劉邦在起兵之後,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子,慢慢成長為統帥一方的將領。

    《史記》有言:“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王”。而事實上,正是劉邦先入關中,並與老百姓約法三章,收買人心。一先一後,可能結果就完全不同。入關之後,蕭何還四處收羅秦朝遺留下來的各種圖冊文書,掌握天下山勢地形。

    掌握先機的劉邦,還適時進行宣傳造勢,樹立劉邦的至尊無上的形象。讓百姓們認為劉邦有天子之相,為劉邦創設牢固的群眾基礎。

    地利:劉邦在南鄭養精蓄銳,後火速還定三秦,佔領關中大部地區

    項羽分天下時,故意把劉邦分到南鄭,企圖把劉邦封鎖在邊險地區,實際上卻給了劉邦休整的時機。南鄭土地肥沃,地域遼闊,對於實力還不能和項羽相抗衡的劉邦來說,休養生息再好不過了。

    另外,項羽還把關中要塞分給了三個秦國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關中地區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屬於軍事上的要塞之地。項羽如此分配,這等於將關中拱手讓給了劉邦。此後,劉邦迅速還定三秦,佔領了關中大部地區。

    反觀項羽,他坐擁彭城,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楚漢之爭爆發後,北有齊王的軍隊,西有劉邦的漢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項羽兩面受敵,一退再退。

    人和:劉邦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特別是在楚漢爭霸的後期,跟隨劉邦的人才蕭何、韓信、張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最先是蕭何來投奔劉邦,在他最落魄的時候,蕭何不離不棄,心甘情願做他的副手;張良是傑出的戰略家,全靠張良出謀劃策,劉邦才一次次脫離險境。劉邦還重用經歷過“胯下之辱”的韓信,即使他出身卑微,還做過項羽的手下,劉邦統統不計前嫌,堅守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則。

    在蕭何、張良和韓信,“漢初三傑”的輔佐下,劉邦終於後來居上,一舉打敗志得意滿又一意孤行的項羽。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心是最根本的資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的天下也是由此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的人類會發展到可以環遊宇宙的程度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