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挑戰打卡

    在這裡特別友情提醒這位家長:最好不要在孩子上小學前,想方設法提早教孩子學算數、識字、拼音、英語等課程。因為國家教委有規定,特別強調:禁止一切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班,提前教孩子學習小學課程。國家教委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規定,是經過對7歲以前兒童腦力發展規律以及多年教學實踐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提前教孩子學習小學課程,會阻礙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動性,容易造成孩子煩躁、厭學情緒。

    這位家長怕孩子馬上讀小學,適應不了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想提前教孩子學習簡單小學課程,跟大多數家長一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裡我還是要勸誡家長:不建議你自己教孩子學習拼音。目前小學一年級語文課程,把拼音課程學習已經從上學期修改到下半學期學習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問題。想想: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很難學懂拼音的47個字母運用,更何況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呢?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見得非要具體學拼音、學加減法、學識字,這些具體課程學習可以等孩子上小學後,老師在正規的課堂上去教。您可以先培養孩子專注力,上學前孩子有了一定的專注力,根本不愁孩子上學後學不會字詞句拼音等課程。

    如果可以,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引導孩子做好以下幾點訓練即可:

    一、每天抽十分鐘時間,教孩子握筆的正確姿勢,逐步教孩子在田字本上學會寫數字0-9,學會寫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提、彎鉤即可。

    二、每天抽二十分鐘給孩子講繪本故事、童話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讓孩子複述繪本故事。孩子如果愛聽故事,可以每天輪流幾個故事交叉反覆講,直到孩子要求講新故事為止。

    三、安排孩子每天有體育鍛煉時間,半小時左右即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光要重視他們的文化課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注重

    孩子的身心健康。

    祝孩子健康成長,快樂長大!

  • 2 # 米媽談教育

    《不用字卡,四歲半識字3000+,我們是怎麼做到的?》

    《1-4歲堅持閱讀,我們的收穫遠超想象》

    《親身實踐,做好這三步,讓孩子愛上閱讀》

    二、在環境中認字。在外面看到的路牌,廣告等等,都可以順便就教孩子認字。我不主張用字卡,太死板了。從認字的效率來講,也不及閱讀和在環境中認字。

    三、識數以及加減法。大班的孩子,識數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了。加減法怎麼教,我建議您給孩子買個磁力畫板,或許家裡已經有了。我們是在磁力畫板上教回的加減法。這種畫板寫出來的字是彩色的,而且擦拭非常方便,做完了一抹就又是一張白紙,可以節約紙張和鉛筆。用處非常大,算術畫畫寫字教拼音,我孩子都是用的這個。一開始可以教簡單的十以內,帶點趣味性。比如:1+9=? 2+8=?3+7=?4+6=?5+5=?6+4=?7+3=?8+2=?9+1=?可能孩子做完以後就會發現,結果都一樣的。後面再慢慢教兩位數+1位數。先把加法做熟了再教減法。也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比如彩色的小棍或是其他的。我們教的時候基本上沒怎麼用道具,剛開始孩子還是會掰手指,但後來就逐漸過渡到心算了,現在做兩位數的加減如果有進位退位有時候會算錯,我們就把豎式演算法教給了他。沒事的時候,或者是帶著孩子晚飯後出去散步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數步數玩兒,一人說一個數,一直接下去。就是數到幾百都沒關係,練習孩子對數的感覺。也可以在沒有做算術的時候,像做遊戲一樣隨口問孩子,這個可以鍛鍊孩子的反應能力,也能鞏固剛教過的算術。可以就問頭天剛教過的題目。如果孩子能回答上來,家長一定要給予實質性的讚揚,比如說:哇,寶貝真厲害,昨天教的今天都還能記得上來3+5=8,真得太讓媽媽感到意外了!那媽媽再考考你,5+3又等於幾呢?我只是舉了一些例子,您還可以再想想有哪些方法。原則就是要靈活,讓孩子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學習這些知識。以後才不會對學習感到厭倦,要讓孩子覺得讀故事和算術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 3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關於如何教加減法

    我們傳統家庭教育在數學的學習上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只注重“數”而忽略了“量”。

    比較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往往比較重視的是對孩子進行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運算,比如常見的四則運算。

    但是我們做父母的非常容易忽視的則是讓孩子去理解“量”的變化。

    我舉一個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小例子:

    同樣是教會“1+2=3”如果我們只是透過這種數字之間的運算,那麼對孩子來說他們更多時候其實是在“記憶”。但是如果你透過各種各樣的事物進行演示,比如給他一個蘋果並且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是1個蘋果”,然後再給他兩個蘋果同時告訴他“再給你2個蘋果”,最後問他“你有幾個蘋果了?”。通常孩子的做法一定是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蘋果了,然後告訴你“答案”,但是你需要糾正他應該用完整的方式來回答你“有3個蘋果”。最後你可以在一個蘋果的下面寫上“1”,邊上的兩個蘋果下面寫上“2”然後再寫“=3”,然後再跟孩子重複一遍“1個蘋果加2個蘋果等於3個蘋果”。

    如此一來我們看看這個學習的過程:

    1、這就是所謂的數學“抽象思維”最最基礎的訓練。

    2、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了“量”的理解,原來數字背後代表的是“量”的變化。

    3、透過準確的描述練習使得孩子的“數學語言”更加規範。

    4、不再依賴“記憶”,透過形象的數量變化過程讓孩子真的懂得數字背後的變化,而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邏輯思維”的訓練。

    當然了,我們不可能所有的數學題目都要透過這種方式去教孩子,這個工作量也太大了,而且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的學習方式本來就是兼顧到了抽象思維上和羅輯思維的訓練,所以孩子是可以透過之前的學習方式輔助其對新學的內容的理解,而這個過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在跟孩子講的時候語言要表達的準確一些。

    除此之外,建議在開學之前的這段時間裡題主可以考慮做如下幾件數學學習的事情:

    1、認識圖形,可以藉助積木、七巧板等事物,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單獨買點教具,同時注意語言表達要準確,比如“邊”、“周長”、“面積”等等。可以透過組合的方式讓孩子嘗試拼出不同的圖形。

    2、可以給孩子買個魔方,注意對“稜”、“頂角”等準確的描述以及重點讓孩子想象一下需要多少個正方體可以組成這個魔方、這個魔方有幾個面、每個面由幾個小的正方形組成等等——如果未來你們會去學奧數的話,你會知道做這個學習的好處。

    3、可以透過一定的激勵獎勵方式或者“比拼”方式讓孩子每天堅持做一些一年級計算題,初期可以不對速度做太高的要求,主要是正確率,慢慢的孩子熟練之後一定要要求孩子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越快越好——不同的孩子激勵的方式不同,這個結合自己孩子來選擇的。

    4、不要阻止孩子掰手指輔助計算。

    5、可以帶孩子去發現一些計算上的“規律”,如“好朋友數”(為湊十法準備)1和9、2和8等等。

    6、教孩子認識指標鐘錶,能準確的讀出時間來,慢慢嘗試“還差幾分鐘到幾點”等訓練;

    7、教孩子認識RMB,建議為了衛生起見可以自制或者買點玩具紙幣,然後透過做遊戲,比如家庭買賣這樣的互動教會孩子如何使用。

    8、對於長短、輕重這些量可以讓孩子拿尺子各種的量,拿秤各種秤並且記錄。

    9、買本一年級應用題天天練帶孩子去一起做做,識字量是孩子的最大障礙,提前訓練有助於開學後的學習。

    內容有點多,其實還有一些但是我覺得上面的恐怕這個假期你也做不完,而且有些內容實際上開學之後做也行,比如RMB、時鐘、魔方等這些內容。

    我這裡都說出來只是想提醒你一下,還有很多內容我們都可以一邊玩一遍學的讓孩子理解甚至掌握。

    關於認字

    看到題主有說自己的孩子已經在學拼音了,不知道學的如何了。

    如果孩子拼音學的還不錯已經能夠進行拼讀的話那麼建議帶著孩子去讀帶有拼音的課外書,如果孩子拼音還沒有達到這樣的能力,那麼就無所謂有無拼音了,當然,用帶拼音的其實也挺好,因為也可以輔助孩子鞏固、運用拼音。

    我這裡要跟你重點講的認字方法是可以無視拼音的認法——帶著孩子一起去讀繪本,當然,不是那種沒有字的繪本,也可以是孩子喜歡看的書,然後透過“指讀法”來讓孩子認字。切記!你的手指一定要指在每一個你讀的字上,而且你要去保孩子的眼睛是盯著你所指的字去看的。

    這個閱讀的過程不需要趕時間,其實每讀幾句你都可能需要停下來跟孩子講解一下,然後注意了!講解完了之後我建議你再用指讀法帶著孩子重新讀一遍。如此對孩子而言收穫會更大,而對字的認識也會更進一步。

    其實你也可以選擇使用語文課本帶著孩子讀讀、講講。

    這也等於是提前預習了。

    我的建議是無論如何儘量是透過閱讀的方式來進行識字學習。

    我家孩子沒上學之前我就是這麼帶著孩子去讀書的,結果孩子不但認識了很多字,而且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給他後面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上面就是我對題主提出來的兩個學習內容的一點經驗分享,需要提醒題主的是,我們學東西固然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但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動腦、動嘴、動手(筆)是非常重要的訓練,而且還有其他的一些好的習慣比如說坐姿、比如說握筆(實際上我個人並不太贊成太早學習寫字)比如孩子能夠坐的住多久、專注學習多久等等。這一切都會給孩子未來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而從內容上來看的話,僅僅是這點學習內容在當下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古詩詞、一些啟蒙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等、成語故事、歷史故事……不過也沒關係,後面都可以慢慢的安排,而且沒準以後你們還能遇到一位在這方面也有要求的語文老師,那麼學習來會更加省事兒一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無論如何我們先“上路”,先做起來,然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好了,與其同時,我們不妨再去思考一下還有哪些事情我們可以提前幫孩子一把,尤其是在學習態度、興趣以及習慣的養成上。

  • 4 # 莞爾手工坊

    家長教的時候,一定不要拘泥於一些方法,我感覺越是“自由”效果越好,藉助身邊隨處可見的東西,家長要有自己的方式,要區別於課堂,這樣才能使孩子興趣不減。

    先看加減法。

    我小時候學數數和加減法,記憶中有手指頭,還有一個媽媽用高粱杆穿起來做的小弓。掛脖子裡,一問3+2,低頭就撥弄。

    家長要理解加減法的意義,還有孩子明白數的順序很重要,12345,2比1多1個,3比2多一個……所謂加法,就是二合一,減法,就好像是分家,把一個東西拆成兩部分。加是變多,減是變少。知道了這些,接下來就是藉助隨處可見的東西進行訓練。

    你比如孩子吃葡萄,拿了一個,再拿一個是幾個,拿了兩個,再拿三個是幾個……諸如此類。家長用這種具象的方式入門,不用形成算式。以後老師會有成體系的方式,這樣用語言的方式也有助於提高理解能力,對以後解決問題有很大幫助。

    關於識字。

    我小侄女今年剛三歲,已經認識不少字了,而且是不用看圖的那種,之前問是怎麼教的,舅媽也沒怎麼刻意教過,經常帶她看書,或者是平常買她喜歡的東西經常會看貼的那個標籤,久而久之也就認識了,她第一次不看圖讀出了一字是在古詩書上,家人以為她是順的,然後寫了一個問她,竟然真的會,人家讀的是腦子裡的。我以前也教過幼小銜接的識字,短期內的是用一些順口溜學習長得很像的那些字,比如,大,天,夫,太……這樣來學習。

  • 5 # 藝奇學府

    看到題主提出來的困惑,想必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兒園了。

    的確,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時候適宜玩樂的形式渡過,而國家也有相關的規定。

    但也有不少父母會迴應,現在孩子都很聰明,如果不趕緊讓自己的孩子學的話會爬輸出起跑線上。

    但請問你們都想一下,究竟現在是孩子主動學習,還是我們要小孩學習?學習本無錯,但這理念一旦受到了外人的干預,是人都不喜歡這樣吧?

    第一,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的道路上充當的永遠只是一個指路人,我們要運用合適的方法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就像題主一樣,在想親自教孩子學數數、拼音真的很nice!但如果孩子是接觸過、接觸不久的,我想你需要創造一種氛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地學習。第二,順其自然。讓孩子無意識接觸到相關知識會比專門的學習吸收更好!無論家裡,還是在外界父母可以留意相關內容引導孩子發掘相關思考。對於拼音來說,個人認為不要系統去訓練,在幼兒階段讓孩子多聽永遠是利大於弊的。

    希望回答能解決題主的疑惑,另外我們現在也有相關幼小銜接的內容,可以多多關注~

    藝奇只做一件事,關於美的養育

  • 6 # 熊娃大變身

    不要刻意的教會孩子記住什麼,在孩子還沒有正式進入一年級前,所以的教育都要建立在與孩子玩樂的基礎上來引導,孩子能夠記住多少算多少。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幼兒教育就是在幼兒遊戲中展開的。玩耍、遊戲是這時期最具吸引力和啟發性的活動。

    給你分享一個在玩樂中學加減法的方法,既不會超前教育,也能讓孩子輕鬆掌握住知識。

    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專屬遊戲:貼花遊戲

    遊戲目的: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遊戲名稱:貼花得數,收數得趣

    遊戲人數:2人或多人都可以玩

    遊戲說明:兩人一起玩【貼花】遊戲

    1、家長用A4紙分成10份,分別在10張小紙上面寫好1/2/3/4/5/6個數

    然後折起來備用。

    2、用彩色紙剪成小花模樣(兩種),一朵一朵分的,每種顏色準備30朵就夠了(用於10以下加減法,遊戲用)

    3、一個小黑板或者小白板,掛在牆上(不要黑板或者白板也行,只是建議用,因為有利於給孩子培養學校上課的場景,讓孩子潛意識裡面愛上學習)

    遊戲細則:

    1、兩人輪流抽揪(摺好的紙)來貼花,誰先在種黑板上貼滿顏色一樣的10個花,誰就可以把花收起來放在自己的口袋,最後比比誰收到的花兒多,誰就贏

    2、花的顏色誰都可以使用.

    3、用抽籤的方式,比如:

    家長抽到3,就拿3朵花(藍色的)貼在黑板上

    接下來到孩子抽籤

    如果孩子抽到5,就拿5多花(紅色的)貼在黑板上

    再輪到家長,如果家長又抽到5,這時就可以拿5朵(紅色的)貼在孩子的5朵後面,於是就得10朵花了。這時家長可以在黑板上寫上5+5=10,然後收起10朵紅色的花。

    接著如果孩子再抽到4,這時就可以拿4朵(藍色的)貼在家長的3朵後面,就得7朵,家長繼續在後面寫上3+4=7,還差3朵?

    再輪到家長,如果家長又抽到6,這時就可以拿3朵(藍色的)貼在家長後面的7朵後面,然後再拿3多紅色的貼在孩子的後面,並在孩子的後面寫上10-3=7,在自己的後面寫上3+4=7+3=10,然後再把這10多藍色的花收走放進自己的口袋,這樣一輪下來,就基本上讓孩子瞭解了遊戲規則,然後刺激孩子贏。引導孩子算10以內的加減法。

    遊戲獎品:獎品一定要有誘惑力,想想平時孩子喜歡什麼玩具,或者其他什麼,就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做獎品(不管經濟如何,都不建議不要用太貴的獎品)

    4、遊戲懲罰:輸了就掃地地,倒垃圾,不許看電視等,需要孩子力所能及的處罰。

    5、這種遊戲可以不限玩的人數,可以2個孩子玩,也可以和家長人或4人一起玩。人越多效果越好。

    6、這種遊戲還可以改摘取,比如本來有多少個蘋果,摘掉幾個還剩幾個,最後誰的蘋果被摘完或者誰摘的最多,誰就贏等變換著玩。

    6歲以下的孩子本身成長規律的原因限制,他們的數學學習更依賴於對實物的實際操作。

    所以,在數學活動中家長或者是幼兒園的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能夠直接操作的材料,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數學經驗,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對數字的敏感度和數學興趣。

    大部分6歲以下的孩子離開了對實物的“分”、“合”操作,還是很難理解數的“加”、“減”的實際意義。

    這個遊戲的每一次操作都有不確定性和多種可能性,能激發孩子的思維。同時,“貼花”遊戲又具有競爭性,能引發孩子的上進心,在實際的操作中不斷挑戰自己,保持濃厚的興趣。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以“拿”和“收”的方式,更清晰直觀地感知和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理解數的加減的實際意義,這樣的學習方式更符合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透過遊戲,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靈活多變性,引導幼兒在實際遊戲中理解數量關係

    6歲以下的孩子,成長規律正以表象過渡到抽象,實物的學習培養更有利於接收,在日常生活、遊戲情境中進行的實物操作和練習越多,所獲得的數學經驗就越多,也就越容易理解抽象的數概念。

    2、注重情景性,讓孩子在遊戲中積累數學經驗

    將數學目標融入情景,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使原本枯燥數學培養成為有趣的遊戲活動。

    3、體現過程性,幼兒的數學學習過程和他們的思維發展過程是一致的。

    在遊戲過程中幫助孩子發展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中要把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作為目標,而不是把獲得數學結果作為目標。

  • 7 # 悟空志願

    我家孩子今年9月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我來回答一下題主這個問題吧。

    題主提這個問題,有大機率是因為自己家的孩子上的是公立園所,因為從私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上小學前,多數已經能夠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也可以透過拼讀認字,看書。這都源於私立幼兒園更多的教孩子一些知識性的東西。

    一、私立幼兒園為什麼會教孩子更多的知識性的東西?

    在私立幼兒園,校方會基於以下幾個角度,教孩子不少知識性的東西。

    家長的要求。私立幼兒園的費用通常是比較貴的,家長花了那麼多錢,學校啥也不教,說不過去;院方招生要求。給孩子選幼兒園,很多家長都會問教的咋樣,如果有家長反映教的一般,那麼學校的口碑就不大好,影響學校的招生,影響私立學校的利益;私立小學的要求。很多私立學校入學,都需要對孩子進行筆試、面試。當然這裡邊也會包含,知識性的東西,如果表現一般,好的私立學校也是不會招收學生的。

    六月份的一天,身在成都的死黨給我打來電話,說到“孩子今年上小學不,如果上,那就需要早做準備,因為他現在就面臨的小孩上小學不好上的問題。”聊天中,他還說道,他家孩子報了一所私立學校,沒有面上,學校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考察,能夠報上名的孩子的比例大概是1%,這個比例比很多省份的985高校錄取率都低。

    二、很多父母為什麼會選擇讓孩子讀幼小銜接?

    每年暑假,很多父母都會選擇給孩子報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中銜接,現下這都成為一種潮流了。那麼為什麼很多父母會選擇讓孩子讀幼小銜接呢?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公立園所教授的課本知識少。很多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兒園,在公立幼兒園老師教孩子的知識性的東西比較少,當然這也是符合國家規定的。但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來自私立幼兒園,相比較公立幼兒園的學生,私立幼兒園的學生在進入小學前,會學習更多的知識性的東西。父母擔憂孩子上小學學習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進而缺乏自信心,厭學。一個班級裡有學過一年級知識的學生,也有沒有學過的,學過的,再學習時候,就比較容易,也能跟的上老師的進度。沒學過的,學起來可能會吃力些,家長擔心孩子學不好,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通常90%的學生學懂了,老師就會開展新課教學。現在一年級每個班級的班容量都有40-50人,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三、家長如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認字以及拼音。

    題主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題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有一定的認識基礎的。但教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可完全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教,還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那麼家長如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認字以及拼音呢?我們逐條來看。

    (一)、家長如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

    現在幼兒園大班(學前班)教孩子數學時,用的方法是“湊十法”和“破十法”(也叫“借十法”)。

    “湊十法”和“破十法”分別用於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退位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也就是小學一年級上學期,數學要求掌握的限度了。

    “湊十法”和“破十法”之所以要和10聯絡,是因為我們是十進位制動物,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交流都是以10為單位,這一點區別於計算機的二進位制。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什麼是湊十法”和“破十法”。

    1.湊十法。

    (1).“湊十法”用於20以內的進位加法。核心思想是轉化思想——將20以內的進位加法轉換為孩子們熟悉的10加幾的題目。對於10加幾,孩子們是出口成章的

    “湊十法”的關鍵在於湊,怎麼湊?如何湊?

    我們來看“湊十法”的口訣——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9+6=?

    先把6這個相對比較小(這裡具體和9比)拆分為1和5,然後9和1相加湊成10,再和5相加。

    再看8+4=?先把4這個相對比較小的數拆分成2和2.然後8和2湊成10,再加2.

    (2).湊十歌。

    有一天我家姑娘放學回來,口裡哼著歌,我問唱什麼,孩子說“湊十歌”,老師教的。”現在分享出來,希望對題主有用。

    3.“湊十法”具有很強的規律性。

    “湊十法”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不僅用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不進位的情況下有也可以用。

    例如在計算13+6的過程中,先把13分解成為10和3,然後3和6相加等於9,再加上前邊的10,等於19.

    下面是幾個“湊十法”練習的而例子。

    4.學習“湊十法”的前提是學會2-9分解

    學習“湊十法”的前提是學會2-9分解通常情況下,學習2-9的分解,用輔助學習工具——計數棒。計數棒是以實物的形式讓孩子理解每個數的含義。以下影片截圖是我家孩子去年的學習2-9的分解情況。

    2.破十法

    (1).“破十法”也叫“借十法”,用於20以內的退位減法。核心思想是轉化思想——將20以內的退位減法轉換為孩子們熟悉的10減幾的題目。對於10以內的減法,孩子們算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湊十法”的關鍵在於湊,怎麼湊?如何湊?

    我們來看.“破十法”的口訣——看大數,分出10,減小數,加剩數。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15-6=?

    在計算18-6時,先把15拆分為10和5,然後用10減去6得4,再和5相加得9.這就是破十法。

    (2).破十法的規律

    具體請看下圖。

    應用上面的圖片中的規律,比如說17(十幾)-8=?就是7(幾)+2=9。

    (3).幾個“破十法”的例子

    13-8=?14-9=?

    學習“破十法”,有個難點就是,思路分解裡本來算的是減法,怎麼分解的時候又出現了加法。在這裡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加是因為將大數分解了,分解成10和幾,10和幾的和是大數。具體看上圖的紅框。

    學習加減法可以用教學錢幣或者真實的RMB和孩子玩購買物品的遊戲,透過遊戲激發孩子學習加減法的興趣。

    【注意點】:父母切不可用自己的辦法,教孩子加減法,不然正式學的時候,孩子就會有了定向思維,不好接受老師的教法。另在教孩子的時候也可以把單位帶上。比如說7個蘋果吃掉3個蘋果,還剩4個蘋果。

    (二)、家長如何教孩子學習認字。

    關於教孩子學習認字,個人認為可以按照漢字的象形學習,同時加以簡單的故事書鞏固學習。在孩子認識拼音後,可以讓孩子讀拼音認字。下面就我家孩子的學習過程具體的說一下。

    1.學校組織象形學習——憶像識字。

    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學校就用了一套比較好的識字教材——憶像識字。孩子和我都十分喜歡在這裡推薦給大家。我拍了幾張圖片,大家看一下。

    比如上圖中的“人”字,一個人站著叉開腿,很形象。還有頭字,頭上的兩點是兩個小孩子的小小的腦袋,很形象,也很有趣。

    透過上邊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字和形相關聯,符合孩子形象記憶的特點。透過它,孩子們即喜歡記憶,又不容易忘記。

    2.讀一些簡單有意思的故事書。

    為了孩子能夠認字,我給孩子買了很多故事書,其中一部分故事書涉及的字不多,而且多是簡單字。透過讓孩子讀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認字。我記得孩子讀《尼莫海洋歷險記》不錯。家長朋友可以去圖書館,書店幫孩子選購。

    3.億像識字和卡片結合方式。

    製作一些卡片,可以採用家長提問的方式或者孩子翻牌的方式,讓孩子透過卡片記憶文字。

    4.讀注音版故事書。

    當孩子拼音學到一定水平後,可以讓孩子透過注音版故事書,學習認字。我家孩子現在處於這一階段。上週末我和孩子到圖書館借了3本書。書都是孩子自己選的,其中兩本《安徒生童話》有300多頁,到目前只剩一本《安徒生童話》,200頁沒有讀。另外我還給孩子在小區的繪本館辦了卡,孩子想看什麼書就借什麼書。

    在這裡我想對題主說,孩子喜歡什麼書,就讓孩子看什麼書。不要以家長的意志為主導,考慮孩子喜歡什麼。前段時間我家姑娘迷上了動畫片《葉羅麗戰士》,我就給她買了一套葉羅麗戰士的書,孩子很喜歡,沒幾天就全讀完了。

    (三)、家長如何教孩子學習拼音

    首先家長朋友麼要對拼音,學拼音有個正確的認識——拼音是學習漢字的一種輔助工具,就像行走不便的人的柺杖。

    家長教孩子學拼音,要知道一年級拼音學習的內容、拼音學習的標準、拼音發音的方法。

    1.拼音學習的內容。

    小學拼音學習主要學習聲母表、單韻母、複韻母以及整體認讀音節。2.拼音學習的標準。

    拼音學習的標準:

    是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的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熟記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拼音認識漢字。

    這是拼音教學的教學標準,家長不可人為拔高標準

    3.拼音發音的方法。

    在教孩子學拼音的時候要教孩子拼音的發音方法,每個聲母、單韻母、複韻母、以及整體認讀音節的發音方法。

    說到這裡,家長朋友們要注意了。我們國家地域廣博,方言繁眾多,對拼音的發音也是各有“特色”。家長在自己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否則教孩子很可能就教的是錯的。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是重慶的,他對"f",和"h"分不清。比如說“飛機”,他會說成“灰機”。而且上了大學。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也沒學會。

    對於某些拼音,如果吃不準,家長可以搜尋拼音教程。

    對於拼音學習,沒有什麼捷徑可言,唯有多讀、多寫,四字真言。父母教孩子,要教就教的標標準準的。

    拿我們老家的人學拼音為例,我們那裡的人,前鼻音和後鼻音分不清楚。比如說白雲正確的拼音是bai yun,我們經常讀成bai yong.當然這個具有地域特色。題主和其他家長朋友也要注意自己的“家鄉發音”,避免從一開始就教給孩子錯誤的發音。

    書寫拼音或者漢字的時候,不要一味的給孩子加量,要保質。哪怕一個拼音、漢字只寫一行,讓孩子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寫好。

    【結束語】:對於自己教孩子小學一年級的內容,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家長有充足的時間、一定的教授能力、以及相關的教學資料。同時學習加減法和認字、拼音,有一定的難度,加之家裡沒有學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自己教孩子很考驗家長。若真想自己教孩子,就要多考慮,從遊戲、實物圖等形象思維教學方面多考慮。多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才能更樂意去學習,學的更好,學的更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養的文竹怎樣安全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