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康足已

    兩個原因,一是裝甲部隊挺進得太快,需要等待步兵跟上來,二是戈林大嘴巴,說第三帝國空軍完全可以解決掉包圍圈的英法聯軍

  • 2 # 不沉的經遠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A集團軍群司令部接到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報告,不少於5個師的敵軍在幾百輛坦克的配合下向他反擊(實際上是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坦克連的區域性反擊)。

    其次此時德軍由於裝甲部隊進展太快,步兵和坦克已經脫節,而且前線的16個師分別屬於兩個集團軍群的四個集團軍,指揮上也有點混亂。

    所以在5月24日希特勒視察A集團軍司令部時,指揮官倫斯德向希特勒提出讓距離敦刻爾克不用的裝甲部隊暫時停止進攻,等待步兵上來。

    希特勒表示了贊同,認為裝甲部隊應該保留下來,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所以希特勒最後下達了裝甲部隊停止進攻的命令,但是同時他要求B集團軍群繼續對敦刻爾克進攻,空軍也應當加強空襲力度,防止英軍逃跑。

    所以希特勒並不是放棄對敦刻爾克的進攻,而是根據前線的情況改變了攻擊方式而已。

    但是B集團軍群並未能加緊進攻,而盟軍的反擊也被證明是烏龍事件,18集團軍司令部也開始逐步理順前線指揮順序,統一指揮進攻部隊,,所以5月26日希特勒就下令裝甲部隊恢復進攻。

    但是此時盟軍已經在敦刻爾克附近建立了一條比較穩固的防線,德軍進攻速度並不順利,包圍圈內大部分部隊順利撤走。

  • 3 # DDG的老船塢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有關德軍5月24-26日暫停進攻令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N次了,再重複就跟嚼過N次的口香糖一樣毫無味道了,這裡就說一個時間和範圍的問題。

    首先看圖我們來捋一下時間線,第一張圖是5月16日到21日的態勢圖,第二張是5月21日到6月4/5日撤退結束的態勢圖,我們知道暫停進攻命令是5月23日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下達,5月24日希特勒背書並且正式執行的,5月26日英軍開始從敦刻爾克撤退,當天希特勒就取消了暫停進攻令,第二張圖可以看出,5月26日當天英法聯軍還沒有完全撤入敦刻爾克防線,要到5月28日,英法聯軍才完全收縮排敦刻爾克防線,此時距離撤銷暫停進攻令已經兩天了,也就是說,實際上英法聯軍是頂著德國陸軍的進攻收縮排敦刻爾克防線的。

    第二點,暫停進攻令只適用於左翼包抄的A集團軍群克萊斯特裝甲叢集,而從北線正面進攻的B集團軍群從未暫停過進攻,而A集團軍群的步兵也一直在努力推進追趕裝甲部隊,所以根本不存在德軍沒有用陸軍進攻的問題,而是除了裝甲部隊暫停了兩天之外,德國陸軍其他前線部隊一直在努力進攻,只是收效甚微而已。

    所以說,根本不存在德軍把英法聯軍壓縮在敦刻爾克而不用陸軍直接進攻的問題,而是德軍裝甲部隊暫停了兩天,失去了乘虛行進間佔領敦刻爾克的戰機,給了英軍48小時時間從北線抽調兵力構建敦刻爾克防線,並且B集團軍群也未能施加足夠的壓力拖住英法聯軍,從而讓英法聯軍能夠有組織的逐次收縮排敦刻爾克防線,而一旦敦刻爾克防線完全成型,德國陸軍就再也沒有能力在英法聯軍完成海上撤退之前打破它而已。

  • 4 # 精英出鞘

    在宏大壯烈的二戰史上,如果哪一刻能被稱為驚心動魄的話,那就非敦刻爾克戰役莫屬了。當時,狂飆突進入法國境內的德軍裝甲部隊從三面圍上,將40萬英法軍隊逼到了敦刻爾克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眼看就要送出最後一擊。

    然而也正是這個時刻,德陸軍部隊出人意料的停止了進攻,最終使得數以十萬計計程車兵成功逃回了英倫三島,併為日後的反攻埋下了伏筆。而對此事發生的原因,後人曾做了不同的猜測,綜合起來,大抵有以下幾個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二戰初期的德國裝甲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強,在經歷了一系列進攻後,當時的德裝甲部隊其實已經有點後勁不足,如果再貿然突進,許多陸軍指揮官會擔心他們陷入泥沼,反而丟掉前期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優勢。

    其次,是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德空軍,在對消滅敦刻爾克一帶的敵軍上擁有很大的信心,空軍與陸軍一強一弱之下,德高層才接受了空軍進攻、陸軍暫停的這一決定,並希望以此來解決剩餘的敵人。

    最後,當時的德高層仍對英國抱有一絲希望,試圖透過在敦刻爾克放水,以給這個搖擺的對手留下一絲善意,轉而能夠專心精力對付東邊的蘇聯。畢竟對於蘇聯廣袤的國土和龐大的人口,他們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一口吞下。

    總之,綜合以上因素以及其他一些誤判,勢在必得的德國軍隊最終放走英法士兵,併為日後的潰敗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筆者也想在這基礎上加一點,倘若當時德國陸軍全力攻擊,並非能夠取得全勝,畢竟背水一戰將激發士兵強大的戰鬥力,說不定還會出現反敗為勝的結局。

  • 5 # 吾評武願

    德國陸軍沒有在敦刻爾克全殲了英法聯軍,其實就像德軍沒有在斯大林格勒取得最後勝利一樣,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的。

    首先,元首就在5月24日下達了停止命令,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當然要執行,而且兵種司令官必須要領會領袖的意圖,戰爭並非單純地消滅敵軍,還有其他多種目的包含在裡面。就算是哈爾德下令向敦刻爾克開進,然而一線軍官都知道元首的命令,誰會理會一個小小的哈爾德呢?如果元首是大海,那麼這個所謂的哈爾德就是塵埃,沒有元首,他連一輛坦克都開不到法國境內,你信不?

    從面相學角度分析,哈爾德面相不善,不溫和,都沒有戈培爾那種忠誠,這樣的指揮官,元首要你何用?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必須聽從上級的命令,每個人都會有戰役戰略的判斷,但是不可能讓一名下士左右了上校的判斷,哈爾德相對於元首也是一樣。其他的盟軍五百門反坦克炮、750門高射炮和1200門大炮我都不考慮。我就說你哈爾德的地位問題。

    第二,從戰術角度分析,裝甲部隊儘管機動能力好,但是當時的裝甲兵必須是步坦協同,坦克的速度其實要關照步兵的速度,德軍上千輛坦克要機動到海灘,時間其實也是個大問題。

    第三,德軍的情報工作並不好,高層指揮官並不知道歐洲戰場上的英法聯軍部署情況,萬一在敦刻爾克東部某地,還有其他兵力伏擊怎麼辦?所以我設計當時的元首也有這個顧慮。

    第四,德國已經透過閃電戰戰術拿下了波蘭、阿登高地等地,陸軍的地位很高,其他軍種並不希望陸軍繼續搶功,這可能是敦刻爾克法軍生存的另一大原因。敵人內部的矛盾,往往都是我方值得利用的,這是金一南老師的觀點,用在敦刻爾克同樣適用。

    因此,看待敦刻爾克也不能使用單純軍事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中國總被批判,是因為它真的不好使,在任何年代都不好使。我們分析外軍戰例,當然必須要克服這種觀點,從而致敬偉人。

  • 6 # 鐵血戰史1927

    直接原因是德國的最高統帥希特勒下令暫停進攻,德國陸軍的各級將領沒有人敢違抗希特勒的命令。希特勒適合玩政治但不適合做軍事統帥,二戰中後期希特勒完全就是瞎指揮,經常繞過德軍總參謀部對戰場上的德軍將領下達命令。至於敦刻爾克希特勒為什麼下令暫停進攻,咱們接下來仔細分析一下!

    一、敦刻爾克港口周圍河道很多、土質又鬆軟,這種地形不適合德軍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推進。再加上當時敦刻爾克的惡劣天氣,導致路面泥濘不堪,本來土質就鬆軟,更加不利於德國機械化部隊的推進。反觀英法聯軍是防守一方,他們的坦克裝甲車完全可以用做陣地戰。而且英制坦克前面裝甲很厚,德國的三四號坦克拿其沒有什麼辦法。本身三四號坦克裝備的數量也不多,真要下血本擊敗英法聯軍,德國裝甲部隊也會損失慘重,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給予考量,真正下令暫停德軍進攻的首先是龍德施泰特,之後龍德施泰特極力勸說希特勒停止進攻

    二、1940年5月10,希特勒下令陸軍發起進攻。德軍陸軍在裝甲部隊3000多輛坦克的帶動下136個步兵師繞過馬奇諾防線對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發起進攻。德國裝甲部隊運用“閃擊戰”僅僅十多天就擊穿法國,擊潰英法聯軍,逼近英吉利海峽。四十多萬英法聯軍在八萬德軍的進攻下,撤退到敦刻爾克港口附近。至此英法聯軍依託敦刻爾克的地形構築防線。由於德軍裝甲部隊連續作戰十幾天,推進速度迅猛,導致後勤補給跟不上,裝甲部隊缺油少彈,而且由於閃擊戰迅速,陸軍的步兵師並沒有跟上來。而敦刻爾克地形又不利於裝甲作戰。希特勒也考慮到這個原因。

    三、赫爾曼-格林這個狂傲自大的大胖子拍著胸口對希特勒保證不需要陸軍部隊,只憑空軍就能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赫爾曼-格林是希特勒的好友,更是希特勒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赫爾曼-格林在希特勒面前有很大的話語權,格林的一番話讓希特勒也過於相信德國空軍。

    四、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著實有些許的曖昧。希特勒本意只是想迫使英國投降而不是佔領英國,英國有廣大的殖民地佔領英國並不划算。希特勒還想進攻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所以也並不想對英軍趕盡殺絕,避免兩線作戰。

    可能是上述四種因素最終導致希特勒聽取了龍德施泰特的意見,下令暫停進攻敦刻爾克,最終也貽誤了戰機,導致英法聯軍撤走了33萬有生力量。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

  • 7 # 鷹眼看事

    是納粹德國空軍司令格林元帥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就能解決英法聯軍的殘兵敗將。於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居然接受了格林的保證,下令陸軍圍而不攻。

    結果英國動員了所有軍艦,民用船隻,包括所有漁船,渡過英吉利海峽運輸幾十萬英法聯軍。有美國大片《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電影,真實地還原當時的驚險場景;上有德軍飛機狂轟濫炸,下有波濤洶湧的海浪,英法聯軍的將士爭先恐後地爬上船隻,許多官兵淹死在滾滾的海水之中。

    但是,最終大部分聯軍官兵,估計有三十來萬撤回英倫三島,成為幾年後諾曼底登陸戰的中堅力量。

  • 8 # 齊林居

    敦刻爾克: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

    敦刻爾克陷入德軍重圍的盟軍

    似乎逃不掉了!1940年5月24日,40多萬英法盟軍被逼退到法國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佛蘭德斯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隊只在10裡之外,兩軍之間幾乎毫無屏障。然而,被圍困的部隊終究獲救了。到了僅僅12天之後的6月4日,超過33.8萬名官兵在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行動中,安全撤回到了英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之一。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碑

    敦刻爾克,將永遠作為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而被銘刻在勇氣與不屈服的紀念碑上,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懼、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敦刻爾克,唯有奇蹟,才能改變歷史;能存活下來,才是勝利!影片《敦刻爾克》中的撤退場景

    在2017年,有兩部以敦刻爾克為背景的影片《敦刻爾克》、《至暗時刻》,分別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獎項。

    而英國名演員加里.奧德曼更憑《至暗時刻》中扮演的溫斯頓.丘吉爾首相角色,獲得當年奧斯卡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演獎。一切,就如他在《至暗時刻》中所說:“如果英國悠久的歷史必將終結的話,那就讓歷史隨著前赴後繼的犧牲,在這片土地上徹底終結吧。”“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重要的是堅持前進的勇氣。”敦刻爾克戰役地圖

    敦刻爾克戰役

    敦刻爾克戰役,又稱敦刻爾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26日—6月4日,盟軍在歐洲大陸所作的一次戰略性撤退。納粹德國軍隊在瓦解法國馬奇諾防線後快速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刻爾克(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一線,為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名為“發電機”行動。

    此役,德軍投入兵力約80萬人、盟軍約40萬人。盟軍總計68,000人傷亡、俘虜或失蹤,其中34,000人被俘、6艘驅逐艦及200艘以上小船沉沒。在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177架飛機被擊落(106架戰機、60名飛行員陣亡)。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德軍方面有10,252人陣亡、42,000人受傷、8,467人失蹤。德國雖獲得壓倒性勝利,但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近40萬名盟軍士兵傳奇般的撤離Continental。

    大英帝國透過這次史詩性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身經百戰的兵力,他們成為4年後盟國反攻歐洲大陸的根本。但盟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敦刻爾克海岸,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備戰,亦導致不列顛空戰初期的失利。德軍進攻波蘭

    戰役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借“閃電戰”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柏林宣戰,但英法聯軍主要守在馬其諾防線後,除了薩爾攻勢外,沒有積極出兵支援波蘭。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淪陷,此時英法兩國只是空洞的譴責德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出動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悄然繞過馬其諾防線,分成A、B兩個集團軍群大舉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西歐低地國家和法國。

    德軍的主攻,由左翼A集團軍群麾下強大的裝甲力量擔負,它們迅速穿越之前被視為坦克無法透過的阿登森林山區,朝馬其諾防線北端猛攻,這大出正向比利時進軍準備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盟軍所料。

    僅10多天時間,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腹地,直擊英吉利海峽岸邊,部署於法國北部的盟軍被圍困在佛蘭德斯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名英法盟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方向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此時成為盟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希特勒與德軍將帥

    希特勒命令德軍裝甲師“停止前進”

    當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朝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合圍,德軍裝甲師最近的坦克距離港口僅10英里之際,5月24日,勢頭正猛的德軍虎狼之師卻接到了元首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

    這道命令後來引起了很大爭議,很多二戰戰史學者認為這是希特勒在二戰時期不該犯下的戰略性錯誤之一。但從德軍統帥部角度而言,希特勒的“停止前進”命令也不無道理。

    首先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儲存已遭較大消耗的裝甲部隊實力。德軍統帥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完成最後包圍,盟軍反擊的戰果雖不大,但足以加重保守的德軍最高層將領對部隊損耗的擔心,而且快速突進的裝甲師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視察A集團軍司令部後,得出有必要令突前的裝甲師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

    其次,納粹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元帥誇口只憑空軍足以消滅包圍圈中的盟軍。

    還有,可能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是,元首擔心德軍會困於敦刻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地帶陷入陣地戰,從而無法快速阻截英法主力部隊的撤退。

    最後,一種推斷是希特勒有政治上的盤算,他有意放讓一部分英軍撤回本土,創造與英國議和的條件。

    但是不管怎樣,元首的命令受到了前線德軍裝甲師指揮官的反對,他們堅信應該繼續前進。

    結果,英法盟軍在德軍B集團軍的壓迫下被迫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欲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儘管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完成包抄。

    當時,盟軍正為生存苦戰,於是大力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帶的防禦陣地。到5月27日,德軍為阻止英法盟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有組織的頑強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盟軍得以遲滯德軍攻勢,並且為主力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的盟軍

    敦刻爾克大撤退過程

    1940年5月20日,德軍切斷了法國北部英法盟軍與南部法軍的聯絡,盟軍3個集團軍約40個師被分割包圍在法、比邊境的佛蘭德斯地區。隨後,德軍抵近英吉利海峽沿岸,盟軍被壓縮在寬50公里的敦刻爾克周邊濱海地區。

    其實早在5月20日,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子爵(John Vereker, 6th Viscount Gort)就提出撤退,希望每天撤退10,000人。5月26日,皇家海軍下令啟動撤退行動。

    但是英軍的撤退計劃面臨著嚴峻複雜的難題。德國空軍在敦刻爾克港區內擊沉許多船隻,威脅進出水道的安全;在附近海域出沒的德軍潛艇也大幅威脅水面船隻的安全;敦刻爾克西面的沙灘區水深不足,皇家海軍的驅逐艦和運輸艦隻能停泊在灘頭1英里之外的海面;而最嚴重的問題是,英國能夠動用的船隻數量實在太少。影片《敦刻爾克》撤退場景

    盟軍的撤退計劃由駐節多佛的皇家海軍伯特倫.拉姆齊中將指揮執行。他的第一個軍令是調動車輛,將食物和醫療裝置送往多佛,策應不日撤回的大批軍隊;接著,加緊建立通訊網,以維持海上行動的順利。

    5月27日,戈林元帥的空軍猛烈轟炸敦刻爾克,將港口炸成一片廢墟,盟軍撤退艱難。英國海軍軍艦又因吃水深,無法靠近海灘,撤退速度較慢,第一天只撤出了7,000多人。

    此刻,危局正如影片《敦刻爾克》中兩位皇家海軍軍官的一段對話:“丘吉爾想帶回多少人?丘吉爾想帶回三萬人,拉姆齊想帶回四萬人。可這片海灘上有四十五萬人,我們盡力而為吧。”

    倫敦當局最樂觀的估計是,能夠將45,000名部隊於德軍佔領海灘區前安全撤出。然而以第一天的作業效率來看,至少要40天才能將所有人員撤離。影片《敦刻爾克》中趕來救援的英國民間小快艇

    情急之下,拉姆齊中將緊急呼籲英國平民火速提供船隻,加入到海上營救行列。一夜之間,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應召而來,他們駕著超過850艘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四家遊艇、內河船隻等,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炮火打擊,穿梭於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之間,將一批批盟軍官兵送回英倫三島。

    同時,丘吉爾首相命令英軍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來支援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

    5月28日,敦刻爾克地區惡劣的天氣,阻止了德軍空襲,近17,000人撤離。德軍發覺盟軍開始撤退後,立即加強地面攻勢,並從空中和海上攻擊英法運輸船隊。

    在影片《至暗時刻》裡,見證這慘烈一幕的是丘吉爾首相從倫敦白廳作戰室給前方發去的一道冷酷的電令:“致尼科爾森准將及三十旅全體將士,你們每存活在世界上一小時,都是對敦刻爾克我軍的最大支援,很遺憾,你們不能撤退。我重申,你們絕不能撤退。”拼死阻擊德軍重兵的英國士兵

    英軍竭盡全力地堅守其東、西側戰線,以保持向海峽沿岸撤退的通道,並加緊部隊登船工作,各式各樣的小船充當擺渡,還將卡車沉入海中,作為海灘延伸入海的登船棧橋。德軍投擲的炸彈在海邊沙灘上爆炸威力大減。

    5月29日,撤出了47,000人,每小時有2,000名官兵被送離法國海岸。

    5月30日,霧氣導致能見度降低再次阻止了德軍突襲,盟軍撤出近50,000多人。

    5月31日,撤退人數達到68,000人。登上軍艦準備撤回本土的英軍官兵

    德軍沿著敦刻爾克的包圍圈在逐步縮小,卻無力遏止盟軍加快從海上撤走部隊。英國皇家空軍為掩護地面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展開空中掩護,強有力的反擊了德軍空襲。德軍空軍的攻擊雖造成慘重損失,6月1日,仍有60,000多人撤出。

    因為德軍持續空襲和日見逼近敦刻爾克海灘的炮火,6月2日起,撤退轉而利用夜間發起。其後3天,盟軍利用黑夜的掩護每天將26,000人撤往英國。

    6月4日,德軍總攻敦刻爾克,擔任殿後而來不及撤退的40,000名法軍不幸被俘。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開始至6月4日結束,歷時9天共有338,226人從法國撤至英國。其中英軍約215,000人、法軍約95,000人、比利時軍約33,000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聯合動用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各種艦船861艘,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炮火擊沉。大家捨生忘死,短短10天就把近34萬大軍從危急存亡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後的反攻儲存了精銳戰力。涉過海灘艱難走向救援戰艦的盟軍

    在撤退中,英法盟軍將重灌備全部丟棄,撤回本土的部隊手中只剩步槍和數百挺機槍等輕武器。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盟軍共丟棄了近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000輛汽車、75,000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000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影片《敦刻爾克》裡,這些驚心動魄的歷險被高度濃縮成兩段對話。一次是一名英國陸軍軍官和海軍軍官在敦刻爾克海岸邊,“丘吉爾得到了他的三萬人,還要加上一些,三十多萬人。還不止,我要留下來幫助法華人。”另一次是死裡逃生回到英倫三島計程車兵和歡迎他們的英國老百姓之間,“士兵們幹得不錯,辛苦了。我們只不過是逃了生而已,這就不錯了。”發誓孤軍奮戰到底的丘吉爾首相

    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1940年6月4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來到下議院發表了名垂史冊的《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演講。談到敦刻爾克的歷史意義時,他說:“但是我們必須十分慎重,切不可將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贏得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次援救卻孕育著勝利。”影片《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

    在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的國家淪為納粹佔領區的至暗時刻,丘吉爾以慷慨激昂的戰士姿態,向自己的人民、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和全世界,雄辯的表達了大英帝國將獨自奮戰的不屈決心。他說:“即使是歐洲的大片土地和許多文明古國已或即將淪於蓋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納粹機構之手,我們也不會氣餒,也不會屈服,我們要堅持到底,我們要在法國國土上作戰,要在各個海洋上作戰。”

    對即將迎來的不列顛戰役,丘吉爾發誓:“我們的空軍將越戰越強,越戰越有信心,我們將不惜一切犧牲捍衛中國本土,我們要在灘頭作戰,在登陸地作戰,在田野、在山上,在街頭作戰,我們在任何時候決不投降,即使整個英倫島或大部分土地被佔,我們飢寒交迫,我們所有由英國艦隊武裝和保護的海外帝國也將繼續戰鬥。直到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到了,新大陸將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舊世界,解放舊世界!”

  • 9 # 戰爭之王

    希特勒其實在當時只是暫停了兩天而已,之後又繼續了對被圍英法軍的進攻。而希特勒之所以讓部隊暫停,主要是以下的考慮。

    等待後續部隊。當時德軍裝甲部隊推進速度過快,步兵部隊被遠遠的拋在後面,敦刻爾克地區多為水網等這樣的環境,缺乏步兵支援的裝甲部隊單獨作戰非常吃虧。而且此時後勤補給同樣滯後,因此此時裝甲部隊等前沿部隊戰鬥力不足,需要等待大部隊基本趕到再繼續作戰。

    儲存實力。如果不等大部隊趕到而貿然發動攻擊的話,德軍裝甲部隊這個希特勒的心頭肉勢必會損失慘重。在後續的作戰計劃中,裝甲部隊還要扮演重要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無論如何希特勒都是要暫停進攻的。

    最後就是戈林的保證了。當時德軍推進過快,戰功基本都給陸軍拿走了,德國空軍沒有太大的戰果。而如今幾十萬英法軍聚集到了敦刻爾克,戈林稱僅需德國空軍就能徹底殲滅這支龐大的敵軍,希特勒自然選擇相信戈林,這任務先交給空軍執行。

    最終德軍再次開始發動進攻時,面對英法軍後備部隊的防線,已經不能快速突破了,而在這寶貴的時間內,英法軍隊大部隊成功撤離回英國本土。

  • 10 # 阿斗不傻

    敦刻爾克,從不是愚蠢,其實愚蠢背後是聰明!

    閃擊波蘭後的納粹德國,一時志得意滿,在吞併波蘭後將兵力向西線集結。面對陳兵百萬只待出發的德國大軍。英法兩國軍隊還在馬奇諾防線之後,愜意悠哉的享受美食,坐看盟國覆滅的他們。從沒想過自己將接受同樣命運。德國可不是善茬,1940年5月,德國將早就準備好的“黃色方案”搬上臺面,開始又一次閃擊。

    5月10日,利劍出鞘,以7個裝甲師為先導的德軍,開始新一輪閃擊,正面佯攻側翼突破,繞過德法邊境,閃擊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淪陷,之後德軍直指法國,同年5月20日德軍先頭部隊就已佔領佔領重地阿布維爾。5月24日,德軍包圍加萊,進抵格臘夫林。

    就這樣,無數驚慌失措的英比法聯軍,被三面圍困在敦刻爾克這樣一個狹小的三角區域。

    四十萬聯軍,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徒呼奈何。唯一希望就是海路撤離,可此時德軍裝甲軍即將抵達敦刻爾克。

    沿運河列陣的他們,早就擺好衝鋒架勢,只等最後圍殺戰開始。

    哪知道在5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居然緊急下令,要求德軍裝甲叢集在運河邊待命停止追擊,開戰到現在勢不可擋的德軍閃擊軍團就這樣面對著驚慌失措的敵軍停下腳步。這道命令如救命稻草,看見稻草那有不抓的,停止進攻當晚,英國總動員。“發電機計劃”啟動。從英國本土動員的各類船隻850餘艘開拔而來。

    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僅用十天不到,40萬聯軍就這樣溜走35萬,德軍也一路呆滯,看聯軍跑路。

    也因此,這事件成為二戰未解之謎,如此多聯軍居然跑了,誰該負責?

    當時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倫斯德將軍和哈爾德姜坤對此是怒火中燒,他們將責任怪在希特勒身上,說希特勒命令打亂前線佈置。

    根據戰後解密資料看,真相併不如此。

    根據丘吉爾回憶錄,其實這個命令出自倫斯德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德軍司令部戰爭日誌記載為證。5月24日早,希特勒曾來到倫斯德司令部,當時倫斯德對希特勒建議說。

    “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裝屮師應停止前進,等候步兵部隊接應”,

    希特勒認同建議,認為裝甲部隊應保留,以便進攻法國南部軍團,並說盟軍被包圍區域地帶太小,會防礙陸軍活動,就在那天晚上希特勒以最高統帥部名義發出正式命令。

    而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則把矛頭指向戈林,他在日記中憤怒的說:“統帥部發的命令莫名其妙,裝甲部隊因為元首命令,完全停下!消滅包圍圈中的敵軍,居然要留給空軍幹!”

    由此可見,希特勒其實也是受到了空軍司令戈林建議的影響。那麼戈林到底說過什麼?原來戈林也參與了希特勒的決斷,他建議希特勒

    “由空軍單獨消滅被包圍敵軍”!

    如此聰明的希特勒為何會接受這樣一個明顯不理智的決定?

    我認為這時希特勒考慮應該如下。

    第一:軍事上

    (1)敦刻爾克地形,不利於坦克叢集活動,如果讓坦克叢集作主攻,大量犧牲將在所難免,所以等待後續步兵增援是有必要的。

    (2)敦刻爾克因狹小集結太多聯軍,但聯軍重型火力還成建制存在,大量軍隊駐紮下的敦刻爾克就如堡壘。這樣的刺蝟不如用空軍去拔。

    (3)法國南方叢集正在集結,並在巴黎附近構築防線在敦刻爾克停滯太久,會讓德軍銳氣還有裝備受損,不利佔領法國的最終目標實現。

    第二政治上

    (1)希特勒最終作戰目的並不單純,在他看來佔領法國沒問題,但徹底打敗英國難上加難,於是他想的是以戰促和,和英國達成諒解,這和赫斯飛往英國謀求議和是遙相呼應的。

    (2)希特勒內心不願意這場勝利只有陸軍參與,因為陸軍的將領們與他們的元首處於不同階層,而這也是後來黨衛軍越來越受到重用原因。德國國防軍並不完全信服希特勒指揮。

    (3)敦刻爾克地區有很多日耳曼人聚居區,居民多是納粹支持者, 他們響應希特勒號召,準備把佛蘭德斯變成納粹王國與德意志遙相呼應,殲滅戰如打響,這些日耳曼人聚居區將成焦土,這也是希特勒不願看到的。

    恰恰在這時戈林請纓,要求空軍解決敦刻爾克盟軍。希特勒看這樣情勢,綜合考慮後,命令空軍單獨進攻聯軍。

    這就不需要寶貴裝甲部隊冒險,對佔領整個法國大戰略有益,也可以讓不斷翹尾巴的陸軍收斂言行,還能借助空軍輝煌勝利,樹立納粹黨與元首權威。

    於是希特勒在戈林不斷保證下。批准這一方案,可惜的是,那幾天天氣實在不好在加上皇家空軍全力搏殺,戈林失敗了。

    預感聯軍大舉撤退的希特勒,在26日夜晚,才發出繼續追擊命令,但為時已晚,穩陣腳的聯軍早就以逸待勞,德軍裝甲部隊在敵人重兵集結,還有不利地形影響下,也沒有過往威風,只能眼睜睜看著聯軍一點點撤退。

    真實事情就是如此,那麼敦刻爾克奇蹟,誰有責任?戈林有,希特勒也有,但和完全佔領法國大戰略比,其實敦刻爾克失敗,並非不可接受。而證明就是凡爾賽宮,那屈膝投降的法華人,還有那著名的車廂。

    那麼希特勒愚蠢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口版蘇-57將首展,F-35也不斷外銷,為何唯獨F-22A捂的嚴嚴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