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抖股

    不會,鞋子是用來穿的,作為親眼見證喬丹巔峰的一代人,感覺除了喬丹鞋就沒有鞋子值得炒,而喬丹鞋又可以大量復刻,批次生產,炒鞋不如開戶,買nike的股票來得穩妥

  • 2 # 一眼看財經

    正方意見:不會,因為鞋子是用來穿的,就算我崇拜喬丹、科比、杜蘭特等等這些球星,熱愛他們穿過的球鞋和球衣及品牌,但我只把它們作為一種愛好進行收藏。

    反方意見:我會參與其中,在這個資本的時代,它就是機會,有機會為何不抓住。等機會錯過了後悔來不及,現如今錢雖然不能買到一切,但沒錢是萬萬不行的。

    正方意見:炒鞋是一種資本遊戲,是一種炒作,是一種泡沫經濟。泡沫一破,資本一離場,吃虧的是你。

    反方意見:任何市場從開始到發展都是有風險的,但最開始進入的都賺到錢了。

    正方意見:就像股票,幣市最後賠錢的人最多,鞋市最終有謝幕的一天。

  • 3 # 許靖

    不會,壓根不懂,都不知道這是炒啥呢?鞋子是用來穿的,消費品,怎麼也成了金融工具了呢?難道這個不可以無限量生產嗎?

  • 4 # 順風逆勢者

    先給大家說個段子:

    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結果80後跑去炒房了;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結果跑去炒幣了;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結果00後跑去炒鞋了… 一雙鞋一天暴漲15倍。

    雖然是段子,但也確實反映了一種現象,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興產物出現,很多事物以常理來看待是無法思考的。還沒弄懂比特幣的時候炒鞋又開始盛行,但是錯過了比特幣的我一樣會錯過炒鞋的市場,因為不熟悉的投資我都不做。

    國內湧現的炒鞋亂象已經驚動到了央行,也警示了“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如果說收藏鞋子當作一種興趣愛好我可以接受,如果冠以資本的名義內心多少還是有牴觸的。一雙鞋子經過各種炒鞋平臺的發酵,一雙一千多元的鞋子可一搖身一變成為三四萬的奢侈品,這還不是最讓人驚訝的,更讓人吃驚的是竟然還有人會接盤。

    我想炒鞋比炒股更刺激,炒股日內有漲停板制度,炒鞋一天之內甚至可以翻上十多倍,這群人主要以學生為主,不得不說現在的學生學生真有錢。我們也有看過這樣的新聞,某某學生花所有壓歲錢買一雙AJ1,接盤的原來是這群人。

    品牌方是炒鞋市場的幕後推手,以耐克、阿迪達斯最為明顯,他們以限量製造或者明星加持的方式製造噱頭打造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流通的方式主要是透過高價倒賣,就看誰是最後的接盤俠了?

    關於炒鞋市場的走向會不會像當年炒蔥、炒蒜一樣一地雞毛,我不知道。但,對於炒鞋市場我並不看好。巴菲特說“如果一項投資,你不想擁有它二十年,那你一刻都不要擁有它。”有些人看到什麼火熱就想炒什麼,一會p2p,一會比特幣、一會炒鞋,反覆折騰,最後錢消失了都不知道虧在哪裡?

    做投資最重要的一點是隻做自己能看懂的市場,股票交易也一樣只做自己看得懂的交易機會,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

  • 5 # 股市蝦談

    肯定不會參與。

    同樣都沾一個炒字,但是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炒鞋,先不說合不合規,單從群體來看他參與的人都太少了,稀裡糊塗砸在了手裡都不知道,讓你哭笑不得,何況自己對炒鞋是真不感興趣。

    再說炒股,起碼群體大、幾億股民、合法合規,雖然大多數都虧,但是至少基本上你想撤隨時就能撤(跌停、停牌、終止上市除外)。

    一入股市深似海.............

  • 6 # 麥子財經

    炒鞋炒鞋,只要是炒,就會讓產品脫離本身的實際價值,就有贏家和輸家。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想自己是最聰明的,在高點出來,殊不知,你成為最後接盤俠的機率相當大。

    一、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炒鞋的始作俑者就是這些國際名牌的廠商,人家搞得是飢餓營銷,玩的是品牌戰略,攢了個局,讓你往裡鑽。這個局裡,有品牌商,主要是為了擴大品牌知名度;有主力莊家,能控制鞋源,能動用資金拉臺價格,是炒鞋鏈上主要的獲利群體;有黃牛黨,賺的是一手鞋到二手平臺的差價,賺的是辛苦錢;再有就是“韭菜”小散戶,基本就是被宰割的命,最後虧錢的就是這個群體。

    二、現在炒鞋越來越方便了,炒鞋集團還開發出了交易軟體,炒鞋交易軟體上居然開發出了價格走勢圖。所以目前來看,炒鞋已經具備了金融屬性。

    華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日前下發了一份以《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為主題的金融簡報,其中明確提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其實防範此類風險。

    三、在這份金融簡報中,主要提到的了三大風險,一是“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三是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關注“小麥財經”,關注有意義的經濟生活】

  • 7 # 展風大俠hz

    感謝小秘書的邀請。炒鞋成為繼炒房炒幣之後新崛起的新玩法,其實這一說法本身我並不認可。炒房是伴隨著經濟的長週期發展而動的,炒幣是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現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並逐步形成的共識並因為價值不斷飆升而持續的;而炒鞋僅僅是風靡一時的遊戲而已。

    一句話:鞋傳不炒。

    我們知道,2019年有一陣子“鞋子”炒的火熱,其實也主要是侷限在90後為主的部分群體之中,因“球鞋泡沫”而吸引眼球。根據相關資料,一雙鞋最高峰能夠炒到30倍的。所以人家說“70後炒房、80後炒幣、90後炒鞋”。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於是乎,伴隨著炒鞋的噱頭,一大波轟轟烈烈的炒作和造勢活動也不斷的升級。其背後,說到底,是廠商、經銷商、黃牛、中間商、各種代理、明星、炒作者、粉絲、韭菜等各種群體炒作和“設局”的鬧劇,鞋子不為穿只為炒。甚至,相關的交易所和K線圖都出來。

    但近期因為眾所周知的訊息面因素(NBA),鞋圈市場開始了普遍的下跌,部分鞋子更是跌的“爹媽也不認識了”,天台再次站滿了炒作者。同時,近日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釋出了《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指出國內前期盛行的炒鞋熱,實為平臺“擊鼓傳花”,應防範風險。一針見血。

    再次疾呼:鞋穿不炒!小心風險。

  • 8 # 新研智庫

    網路上盛傳這樣一個段子,“70後炒房,80後炒股,90後炒幣,而95後選擇了炒鞋”。

    “炒鞋”已然成為最近一段時間各方媒體關注的焦點。

    真的是對一雙鞋的信仰支撐著他們無視颱風來臨嗎?或許,他們中的一些人,只是看中了這雙鞋背後的“炒鞋”市場。

    曾幾何時,買鞋已經成為“炒鞋”,成為承接2018年“炒幣”之後的熱門話題。

    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明知故問”欄目,為你剖析“炒鞋”的根本前提與基礎,並從買方、賣方及平臺方三個角度,全面解讀“為何炒鞋火了起來?”

    前提 --- “炒鞋”能賺錢

    “無利不起早”,這句話幾乎可以解釋任何商業行為,“炒鞋”也不例外。

    2018年,著名說唱歌手特拉維斯·斯科特和耐克旗下Air Jordan合作,一雙售價1299元人民幣的球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直線上漲至8000元。

    更早的2017年9月,Air Jordan和國際潮牌OFF-WHITE合作,推出OFF-WHITE·Air Jordan 1,每雙售價1499元,很快便被炒到12000元人民幣。

    當然,這些轉手即到的利潤在這雙世界上最貴的鞋面前,都只是個“弟弟”,下面這雙Air Yeezy2(Red October),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在網上成交。

    巨大的利潤空間,讓“炒鞋”具備了“炒”的價值。

    基礎 --- "炒鞋"有真實需求

    談及“炒鞋”,很容易就從批判的角度出發,而忽視了其背後的真實需求。

    “前瞻經濟學人APP”認為,“炒鞋”熱潮不是突然爆發,而是蓄積已久。

    根據多方媒體的持續觀察,“炒鞋”的參與者,多是Z世代,即在1995至2010年之間出生的人群。對於Z世代來說,“炒鞋”,或許只是他們愛鞋的衍生品。

    Z世代成長在1995年之後,經歷的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網際網路產業騰飛的時期,獨特的個性、鮮明的社會角色和多元的資訊獲取渠道,讓他們的消費決策更加偏向於情感與認知價值,而非功能價值。

    “現代人都需要一種身份認同”,這是鞋圈知名人士answer824的觀點,在他看來,鞋雖然貴,但能夠帶來身份認同,甚至具備社交屬性。

    在Z世代年輕人的觀念中,鞋子已經不僅是商品,而是一種文化符號,即使出現了超乎正常品牌溢價的附加價值,Z世代所產生的猶豫也要小得多。

    元璟資本高階投資經理張羅認為,“在必須品的消費上,95後的消費習慣沒有大的改變,而在個性化消費上卻更捨得花錢。一個熱愛旅遊或虛擬偶像的年輕人,會把錢都花在這上面,而其他地方卻省吃儉用。”

    這種現實的需求基礎,讓以球鞋為代表的運動鞋市場蓬勃發展,根據Statistic資料,2016年,全球運動鞋市場規模已達到112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8%,遠高於同期運動鞋服市場增速;2018年該市場規模預計可增長至1213億美元左右。

    :

    圖表1:2010-2018年全球運動鞋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具體到中國的運動鞋產業,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9-2024年中國運動鞋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運動鞋市場規模已達605億元,此後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預計2018年中國運動鞋市場規模達到1134億元。

    圖表2:2013-2018年中國運動鞋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

    簡而言之,正是因為Z世代消費觀念的轉變,讓“炒鞋”具備了需求基礎,讓鞋可以“炒”起來。

    造勢 --- 買方、賣方與平臺的攪局

    能賺錢,有需求,只是說明“鞋”的生意可以做,但真正讓鞋能夠“炒”起來,還在於買方、賣方與平臺方的“共同努力”。

    “前瞻經濟學人APP”認為,鞋類銷售一般都是廠家生產,然後透過下沉到各渠道的零售店面進行銷售,買來就穿,穿壞了再買,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但對於“炒鞋”來說,情況截然不同。

    買方 - 專業“炒鞋”。

    網紅茶飲的排隊盛況屢見報端,但買一雙潮鞋的排隊盛況,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6月30日凌晨3點,安徽合肥一家阿迪達斯店,數百名消費者排隊搶限量球鞋,現場一度失控,有人摔倒在地,有人破口大罵,一度引來警察介入。

    當然,自己花時間排隊還只是初級玩家,專業“炒鞋”的高階玩家自己不下場,而是遠端操控。

    在投中網在一次採訪中,有專做“炒鞋”生意的圈內人表示,線下品牌店排隊的浩蕩隊伍裡,500個裡有300個可能都是代人排隊,即使是商家採用線上抽籤、搖號的方式,頭部“炒鞋”者也可以養上萬個號來應對。

    就這樣,原本就數量有限的聯名款、限量款鞋子尚未進入正式流通階段就被一掃而空,最終進入“炒鞋”的大市場中。

    賣方 - 原廠與莆田系的聯合造勢

    在買方的積極運作之下,作為賣方,也加劇了這場熱潮的湧動。

    一般來說,賣方可以分為原廠與莆田系。

    原廠就是我們最熟知的耐克、阿迪、李寧等。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9-2024年中國運動鞋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資料,全球運動鞋行業集中度較高。2016年,全球運動鞋市場中,僅耐克和阿迪達斯兩個品牌的運動鞋營收規模就佔全球比重的29.64%,彪馬、李寧、安踏等品牌佔比較少。

    圖表3:2016年全球運動鞋市場營收佔比格局

    而根據“前瞻經濟學人APP”的觀察,目前被“炒”的品牌也主要集中於耐克、阿迪達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

    根據《今晚報》的分析,“炒鞋”縱然不是正常市場行為,但客觀上提升了產品的品牌價值,在消費者心中進一步鞏固了其有別於一般品牌的高階印象。既獲得了漂亮的銷售業績,又打造了高階的品牌形象,廠商樂見其成。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原廠本身就是“炒鞋”熱潮的推動者,聯名款、限量款、復刻款,這些都是原廠發售新品的典型行為,而這些款式也多是“炒鞋”的核心款。央廣網曾點評道,“現在的球鞋市場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買家、散戶在上面買單的現象。”

    出貨量上的限制,對“炒鞋”熱潮起到核心推動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莆田系的快速成長。

    “炒鞋圈”有個小段子,某一款球鞋,全球限量 15雙,而國內就要出售5萬雙。自然,這多出來的49985雙,都是造假的,業內多稱之為“莆田系”。

    據業內人士描述,“莆田繫有一條相當完整的造仿鞋和銷售產業鏈。品牌商新鞋上市之後,就能迅速產出原料和工藝相仿的鞋,逼真度可以達到什麼水平呢?你去找廠家驗證,廠家也沒有一個百分百能辨清的辦法。”

    根據中新經緯在幾位莆田系製造商中瞭解到的資訊,被炒至萬元的椰子鞋,高階仿貨售價只需要二百多,而數千元的AJ,在高仿商手裡1/3的價格也可入手。

    莆田系的入局,讓原本數量有限的球鞋市場猛然擴大,市場玩家更多,“炒鞋”熱潮持續擴大。

    平臺 --- 多方入局

    平臺,也就是指搭建球鞋交易的線上電商平臺。在這輪“炒鞋”風潮中,風頭正勁、收益最大的,就是平臺方。

    在海外,Stadium Goods、Grailed、StockX、GOAT 等組成的頭部平臺梯隊已逐漸穩定,其中,美國球鞋平臺StockX在2019年6月完成C輪1.1億美元融資,估值超10億美金。

    而在中國,球鞋、運動鞋服類線上平臺在資本的加持下也迅速成熟。

    4月,國內最大的球鞋平臺“毒”,完成來自來自DST的億元美金A輪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

    6月,國內第二大球鞋平臺Nice也完成D輪數千萬美元融資。據相關VC透露,投後估值已經接近6億美元。

    “炒鞋”熱潮的持續高漲讓資本和創業者加速湧入,賽道也變得異常擁擠,毒、Nice之後,還有get、UFO、鬥牛、切克等等。

    這些平臺的快速發展,便捷球鞋買賣的同時,更是極大豐富了球鞋市場的玩法,客觀上也助推了“炒鞋”熱潮。

    此外,某些平臺還支援“雲買鞋”模式,即鞋子放在平臺寄售,A買家買入該鞋子之後,旋即可以繼續寄賣,B買到之後,再度轉手寄賣,如此一來,便可以實現無論多少輪交易,鞋子最終還是在平臺,和期貨一樣,炒的只是一個擁有權。

    這類“鞋買不穿”的“雲買鞋”的行為,除了一輪高過一輪的鞋價,也給了平臺方一些操作空間。

    這種操作雖然無從證明其動機,但至少說明在“炒鞋”熱潮之下,原本只是提供資訊展示和購買渠道的平臺方,有著超乎想象的騰挪空間,只要平臺方有意識,就可以為“炒鞋”熱潮助勢。

    結合以上分析,“炒鞋”熱潮能夠興起,有錢可賺是前提,球鞋愛好者的真實需求是基礎,而在“專業炒鞋者”、原廠與莆田系的造勢以及第三方平臺的助推下,原本只是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已經演化成為一種類金融產品。“炒鞋”市場的未來究竟如何,“前瞻經濟學人APP”也將持續關注。

    以上就是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對“為什麼“炒鞋”火了起來?”這一問題的全部解答。文中資料圖表部分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9-2024年中國運動鞋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此報告及更多行業市場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可在前瞻經濟學人APP內查閱獲取。好問千金,一答知新,更多明知故問,就在前瞻經濟學人APP。

  • 9 # 知識廚子

    針對你的這個問題,就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冷敬分析,醫語戳破的張敬醫來給你解答: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無論炒啥,都不外乎透著一種投機取巧,希望透過大勢賺他一筆。目的是好的,方法不可取,別被這些忽悠人的事情左右,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啥不提倡跟風

    炒鞋的趨勢硬起來,我們看看歷年的各種風潮,你會發現,等我們發現是趨勢的時候,以為還會很久。一進入後就被套牢,那些說賺到錢的除了有的確實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外,其他的都是為了配合炒作估計說出來,引起我們上當的把戲。還有什麼各種虛擬幣,挺有傳說各種賺錢的傳奇。但是他們如何做到這不步的,沒人會說實話,都是為了宣傳說的神乎其人。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接盤俠。好讓自己脫手,這些都是擊鼓傳花的遊戲,你要看看你能不能玩得起?你能在關鍵時刻收手嗎?

    你要看看你適合嗎?

    不是所有的趨勢你都要跟著走一遭,如果不能冷靜的分析哪些是自己適合的,哪些不是自己適合的。都是一股腦扎進去,等待你的除了賠錢,不會有任何其他收穫。華為就是很好的例子,認準的事情就是去做精做深。網際網路時代,按理說網購不錯,但是你看華為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不被外界的吸引力所吸引。

    最後總結:

    外界誘惑很多,就看你自己如何把握?成敗全在自己的內心是否貪婪,貪得無厭的最終會被自己的貪婪所毒害。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才不會被別人忽悠。

  • 10 # 多多說錢

    不會加入其中。

    因為央行定調炒鞋本身就是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風險性極高。

    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

    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再加上操作黑箱化,這些炒鞋平臺很可能跑路,一旦“跑路”,便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這屆90後不僅帶熱了“炒鞋”,還帶熱了“炒裙子”,儼然一副萬物皆可“炒”的跡象。

    現在炒裙子,1000多元購買的裙子轉手就賣4000~5000元,原價300多元的玩偶揹包二手也要上千元。

    之所以會出現價格轉手就翻倍,除了這些裙子本身工藝比較複雜,出貨時間比較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些裙子圈子小眾,但有一條嚴格的鄙視鏈:

    買日牌的看不起買國牌的,買高價的看不起買便宜的。

    買白菜款的就成了鄙視鏈的底層,被稱為“白菜鬼”。

    所以這就造成了這些裙子的炒作空間。

    其實這些“炒作”其實和當年的炒紅木、蜜蠟、文玩核桃、普洱茶並無太多差異,只不過現在參與進來的人年輕化,網際網路化罷了。

    這些炒作品都差不多有一個共通性,供給幾乎可以無限,但需求卻並不會同步增加。

    所以一旦熱度退去,這些東西的價值便可見一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號玩家》中到底有哪些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