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書香潤童年
當媽媽發現,一直以來,乖乖的寶寶開始愛發脾氣,媽媽就會很頭疼。寶寶脾氣為什麼這麼大?媽媽該怎麼辦呢?
其實,寶寶發脾氣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是有的小孩脾氣大一些,有的小孩比較溫和,與先天遺傳或者環境教育有關。這個時候的小孩,性格沒有完全定性,不能單純的以為是寶寶脾氣暴躁,性格不好。
兩三歲的寶寶,是發脾氣,不聽話的高峰期,這個時候的寶寶,自我意識初步形成,她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能準確的表達,或者他們的想法很危險,是錯誤的,不被認可。那麼達不到寶寶的目的,他們就會發脾氣。
首先,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千萬不能以暴制暴,或許這是壓住寶寶脾氣最快的方式,但是,寶寶很會模仿,或許,她模仿你,潛意識認為發脾氣是對的,以後脾氣越來越暴躁。大人對寶寶以暴制暴,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讓寶寶安靜,停止亂髮脾氣,有可能導致寶寶以後膽小怕事。從而產生一些不良的負面性格。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們要弄清楚原因,瞭解寶寶為什麼發脾氣,再嘗試著與寶寶溝通,寶寶如果想法是對的,可以表示贊同,寶寶錯誤的想法要告訴寶寶,給予糾正,三歲左右的寶寶,已經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了,所以要多溝通多交流,正面引導。
-
3 # 愛的魔方轉圈圈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和說明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第一點就是要從孩子的自身方面來探究。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來看,他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情感已經開始萌芽了。面對一些東西和事物,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或者是身邊的長輩讓他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就會與之相對抗。而孩子還小,在語言系統方面還不夠成熟。因此他會藉助自己的肢體動作和本能的動作,哭和鬧來對抗,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一旦小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動作,大人就要開始慢慢的進行引導他們了。可以多給他們看以前調節情緒的書籍。還可以慢慢的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此外,另一個方面還有可能是因為寶寶生病造成的。有可能是因為最近這些天天氣變化的比較快,一會冷一會熱,寶寶受了風寒,鼻子和喉嚨非常的不舒服。再加上季節的因素,寶寶的消化系統的也不會很好。一旦他們的肚子有一些不舒服,這個時候她們也是非常容易哭鬧的。
第二點是要從外界因素來進行探究。一個三歲的寶寶,他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而且寶寶天生就會比大人敏感很多。如果,你們家來了親戚或者是寶寶不認得的人,這個時候也會引起寶寶哭鬧。如果,你和自己的愛人,在家裡總是吵架的話,聲音和嗓門一大,也會驚嚇到寶寶。另外,如果家裡面有人吸菸的話,對寶寶也是不好的,刺鼻子的菸草味會讓寶寶的鼻子和喉嚨異常的難受,會引起他們大聲的哭鬧。
最後一點要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面來看。有的父母喜歡溺愛孩子,一旦他們想要某件東西不給他們的話,寶寶就會大哭大鬧。因為他們的心得不到滿足,自然而然地希望透過哭鬧來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容易讓他們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
總之,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容易哭鬧的話,大家一定要找到根源,然後從根源來解決問題,這樣就比較有用。還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哭鬧千萬要有耐心,不能夠太煩躁了,要不然也會影響孩子的心情。
-
4 # 旺寶家
家有“暴脾氣”的寶寶,估計會是大多數家長們最想說的話題了,特別是接近三歲的寶寶,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慾望都更加強烈,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變得更加突出了。
說個我身邊的例子吧,閨蜜有個困擾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和先生都是溫順和善的良人,怎麼就交配出了屬地雷的孩子,一點就炸?每次她談到此處總是一臉想要把娃塞回去重生一遍的不甘心,除了安慰她孩子是來增加家庭人口型別多樣性的,我還本著專業精神跟她列舉了孩子發脾氣的無數種可能:表達能力不足、秩序敏感期、渴望關注、感到挫敗、缺乏規則、情緒週期等等,她一一對照後她表示理解,但是依然無法接受這個暴走娃娃的暴脾氣。
✎無論你不哭泣還是發脾氣,我都愛你。儘管很多家長已經嘗試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開始用共情等正面管教的方式應對孩子的脾氣,但是在大部分家長的眼裡,發脾氣仍然意味著任性、胡鬧、不懂事、被慣壞了……總之對家長來說它是負面的、是令人沮喪的、是亟待解決的,這或許就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最大的障礙。我們一定要明確,接納不僅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技巧,更重要是疏導我們的困惑,換個角度看情緒,它確實沒有那麼糟糕。
❶發脾氣是健康的階段表現
人類的大腦有三個管家——理智腦,情緒腦和自主神經腦,對於外界刺激,情緒腦往往比理智腦反應迅速。而對於3歲前的寶貝來說,情緒腦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10歲以前情緒腦仍然更為強勢,一般要到20~25歲以後理智腦中控制情緒調節的前額皮質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對於情緒腦主導的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健康的情感宣洩手段,大腦發育正常的孩子都是有情緒的,從不表露情緒的“乖孩子”往往是在憋著自己的情緒,這對生長髮育期的孩子來說反而是危險的訊號。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曾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中國古代中醫智慧也提到“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應該適當“縱容”孩子的一點小脾氣。
❷發脾氣是一種信任
有一次,小區樓下的媽媽們聚在一起吐槽孩子的壞脾氣,其中有個媽媽說的話讓大家都沉默了,她說“真羨慕你們的孩子會衝你們發脾氣,一年前我把孩子打 ‘乖’了,這一年他一次脾氣都沒有衝我發過,也很少交流,你們可能覺得我瘋了,但我真的太希望他再發發脾氣。”我們沉默是因為,當孩子不再對我們表露情緒,這很可能意味著,他也不再愛我們了。
很多媽媽跟我抱怨,孩子在公開場合老老實實,在家裡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如果孩子的“橫”不是特別嚴重,我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一個連自己的窩都不敢有一點點“橫”的孩子一定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對父母是不抱信任的,對自己是否被愛是懷疑的,他覺得只有乖才值得被愛,這恐怕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❸發脾氣從來沒有無理取鬧
同事家的兒子一直是個還蠻乖巧的孩子,最近也開始一言不合就鬧脾氣,前幾天逛商場的時候,孩子手裡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瞬間就炸毛大哭,媽媽用共情安撫他“我知道冰激凌掉了你很不高興,你還想吃對嗎?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好嗎?”趕緊給他又買了一個,塞到孩子手裡,結果被一把甩到地上,媽媽極力剋制自己想要暴走的衝動,繼續透過轉移注意力安撫他“你看那邊的小火車多好玩啊,想不想試一下”,還是不靈!孩子越溝通越兇,甚至滾到地上撒潑,家長完全搞不清孩子到底想怎麼樣!結果就把孩子一頓胖揍。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但孩子還真不是無理取鬧,冰激凌掉了或許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炸彈其實早就已經埋下,就像前段時間深夜逆行被交警攔下崩潰大哭的男子,讓他崩潰的不是被交警罰,而是積壓在身上的壓力突然爆發了,孩子也是一樣,讓他發脾氣的不是冰激凌而可能是最近家長缺失的陪伴、無理的冤枉或者草率的敷衍,他們只是藉著冰激凌在抗訴不滿,打了孩子,孩子此刻可能因為害怕而止住了脾氣,但是它不會消失,或許下一次糖果掉地上的時候它就會再次爆炸。
❶壓抑和指責
“你再哭鬧,我就不要你了”
“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哭鼻子的,好孩子是不會發脾氣的“
家長用威脅孩子或者用標籤綁架孩子,讓他們覺得被搶了玩具感到委屈是不對的,輸掉了比賽感到沮喪是不對的,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感到生氣是不對的,因為恐懼和討好的心理讓他們有情緒也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壓抑就是在不斷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也逐漸否定自己,壓抑真我,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一味去討好父母。
但是不把生活的陰暗情緒慢慢緩釋出來,終有一天它會長成一隻反噬孩子的怪獸。學霸吳某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完美孩子“,報送北大,GRE成績全球排名前5%,拿到波士頓offer,同學中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任何缺點,然而就是這個“完美”的孩子精心策劃,手段極其殘忍地弒殺了自己感情很好的母親,在逃期間,他詐騙、嫖娼極近墮落。壓抑到底的人生就像彈簧一樣觸底反彈,他用最極端的方式撕掉了自己的完美面具。
❷忽視情緒,迴避問題
小岑搶了別人的玩具,對方家長又把玩具搶了回去,孩子因此哭鬧不止,媽媽看到了覺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對,就任由孩子哭鬧而和其他家長繼續閒聊,她說“讓他自己哭一哭就好了,長長記性”。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向父母發出尋求幫助的訊號,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辦,所以哭鬧,媽媽此刻卻無視孩子的需要,迴避孩子面臨的困境,孩子不知道怎麼錯了,不知道要怎麼做,能長什麼記性呢?他記住的只是“媽媽不愛我了”。
❸理性訓導,大講道理
“寶貝,你這樣做不對的,媽媽告訴你…”
“比賽總有輸贏,這次輸了沒關係,但發脾氣就是你不對了...”
這些話乍一看其實都沒錯,但是說錯了場合就變成了低情商的表現。盧梭也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用成人的思維和語言方式和學齡前的孩子講道理,幾乎等於對牛彈琴。此外,在氣頭上,任何人都聽不進大道理,試圖透過講道理緩解暴脾氣通常是姿態很好效果很差,溝通的質量70%由情緒決定,30%需要有道理,但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看到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而不是透過講道理把他先推到了對立面。
❶無條件地接納情緒
這裡的無條件接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承認情緒是無法消滅的。
貝爾·格里爾斯在《荒野求生》中說:
有時候,負面情緒會突然排山倒海地洶湧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沒,試圖阻擋這些情緒反而會讓你備受煎熬,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這些情緒所攜帶的能量,利用它來強化求生的決心。
情緒這條大黑狗是殺不死的,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和它相處,活在它之上。
第二,允許孩子發洩情緒。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去適當地哭泣胡鬧,我們不用去阻止,而是靜靜地陪伴或者擁抱他們,給他們哭鬧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間,等他們發洩完,自然會平靜下來,並慢慢意識到哭鬧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允許”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是安全的,讓他們知道“我有情緒,但我依然足夠好,我值得被愛”。
❷引導合理地表達情緒
允許孩子發脾氣,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任性妄為,甚至肆意破壞。孩子的情緒比語言發展要快,他們的情緒困在小小的身體裡,不會說話或者詞不達意,只能訴諸於最直接的發脾氣,我們理解這種原始的方式,但是孩子們需要引導進化,學會用合理的方式紓解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詞“覺知”,當孩子覺知到自己的情緒,情緒就被紓解了一大半。當孩子突然爆發脾氣的時候,尤其在公眾場合,最好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又安全的環境,讓他先脫離旁人圍觀的尷尬環境,降低他的羞恥感和憤怒感有助於他恢復平靜,讓他更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等他稍加平復,我們再引導或者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失敗了,你現在感到很沮喪對嗎?”,“可以和媽媽說分享你現在的感受嗎?”
我們還要給孩子介紹更多元的排解情緒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跑步追逐、互打拳擊,或者來一場枕頭大戰,各種運動或者健康的娛樂方式都是發洩情緒的手段。
❸預防和減少發脾氣的機率
情緒就像一個一邊注水一邊防水的泳池,除了釋放也要減少注入,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時多給予孩子足夠的眼神關注、擁抱輕吻以及陪玩,把容易引誘孩子的危險物品都收起來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提供一些選擇,讓他們的自尊得以發展,培養他們的能力感,讓他們體驗成功和挫折,豐富他們的生活,孩子發脾氣的機率就會隨著他們的認知發展和經驗積累得到改善。
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對他的態度,影響我們對他做出的行為,進而激發他的情緒。對待孩子的脾氣,有一個辦法是通用的,那就是保持耐心,很多時候不是耐心沒用,而是我們的耐心還遠遠不夠。
-
5 # COPOZZ
感謝誠邀。
幾乎每個2—3週歲幼兒都會不時耍一些脾氣。在孩子身體不舒服時表現的更多見,但對於身體健康的幼兒來說,也一樣會發脾氣。很多年輕父母有時非常不解,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發脾氣呢?
● 發脾氣的原因
進入兩週歲以後的幼兒發脾氣有很多原因,比如挫敗感、疲勞、飢餓、憤怒,或者恐懼,都有可能誘發幼兒發脾氣。還有來自於父母的原因,比如父母脾氣的暴躁,有些年輕父母脾氣非常不好,經常在孩子面前不會收斂自己糟糕的脾氣,甚至有時夫妻雙方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比如有的孩子本沒有做錯,但是由於父母缺乏耐心,或者自己有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這很容易讓孩子學會模仿父母的這種脾氣。我以前曾經寫過幼兒第一反抗期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eb54.html,希望年輕父母重新讀一下,只有弄懂了反抗期的真正含義,你才能有意識做好引導幼兒情緒的工作。
● 解決幼兒發脾氣,或者說“不”的方法
當幼兒發脾氣時,做為父母你最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幼兒的負面情緒所影響。這時你要做的事,就是認真觀察幼兒,想想剛才他沒有發脾氣之前在做什麼事?或者你說了什麼話?或者別的什麼原因誘發幼兒心裡的強烈不滿,才導致幼兒發起了脾氣。
現象一:是個人要求得不到滿,比如幼兒吃某種食物時,吃完了,還要。要求買新玩具,不給就發脾氣。
解決辦法:可以採取延遲滿足法,溫和地告訴孩子:“你已經得到你要的東西了,這次只能給你這麼多。”“如果你能做一個好孩子,你表現的非常好,媽媽會下一次滿足你的要求。”或者“過幾天,給你買”。如果孩子仍堅持要,你就不要再理了。再理,他就得理不饒人了。同時可以採取注意力轉移的方法,比如要去別處,你一走,孩子馬上就要跟上,就顧不上再想剛才的事了。
現象二:是幼兒正在專注地玩耍或做什麼事,大人不問原由就打斷了幼兒,引起幼兒情緒上的不滿而發脾氣。
解決方法:年輕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孩子注意專注的保持,當孩子正專心地玩耍或者做某事時,你不要輕易去打擾,如果確實有需要,可以來到孩子身邊,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孩子。當孩子感覺身邊有人,抬頭看你時,這時注意力就從玩兒中轉移出來。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提示,比如說:“寶貝,再玩兒一會兒,我們就要去別處了(我們去吃飯)”,這種提示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同時根據幼兒注意力專注的時間,你只需要耐心等待一會兒,孩子很快就會從一件玩具的專注上轉移(暫時玩兒夠了)。這時你要及時抓住時機,引導孩子跟著你去做其他的事。
現象三:是幼兒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時,別的小朋友動了他的玩具,幼兒出於“護”玩具而爭搶,爭不過時就會發脾氣。
解決方法:對於護玩具現象,年輕父母儘可能不需要參與調解,幼兒適當有一點受挫感並不是壞事。對於來家裡玩耍的小朋友,可以讓孩子從自己的玩具中選擇一兩樣,然後告訴他:“你的好朋友玩兒完後,並不會帶走,只在我們家玩兒。”這樣說孩子就放心了,如果看到別的小朋友玩兒的很開心時,你的孩子可能會參與過來搶玩具,這時你可以帶另人一個小朋友換一個地方,再給他找玩具玩耍,以防止你的孩子搶玩具,讓另一個孩子哭鬧不止。
現象四:是大人不小心破壞了孩子正在做的積木玩具,孩子看到自己的“成果”受到破壞,會非常憤怒而發脾氣。
解決方法:年輕父母可能會經常欣賞孩子搭建起來的積木玩具,但一定要養成小心謹慎的習慣。因為你即便把不小心碰倒的積木造型恢復原狀,孩子認為那也不是先前自己的“成果”,反而會哭鬧不止,這時你道歉也沒有用。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說要去別的地方,並做出要穿衣服,穿鞋子的樣子,幼兒這時就會想著跟你走,而不再哭鬧了。
現象五:是幼兒在電腦和電視前正看動畫片,由於父母擔心時間過長會影響孩子的眼睛,要求他離開電腦、電視前時,孩子沒有盡興,而大發脾氣。
解決辦法:在允許孩子用電腦或者電視看動畫片之前,一定要和他約定動畫片的個數,不要約定時間,幼兒不懂時間長短。選擇動畫片時家長要心中有數,像央視少兒頻道一集動畫片只有十幾分鍾。可以告訴幼兒看完一個動畫片就結束了,要麼你來關電視,要麼媽媽來關電視,你選擇一下。當孩子有了選擇之後,就會自己去做了。
現象六:是幼兒不願意爸爸和媽媽離開自己,由於分離焦慮而發脾氣。
解決方法:上面已經說過了,做為年輕父母一定要提前一段時間,告訴孩子以後爸爸媽媽要出去工作,你在家裡有誰在陪伴你,到時你和爸爸媽媽說再見就行,你就最棒的寶貝。注意,一定要把和孩子說再見的動作明確地做出來,讓孩子逐漸適應。爸爸和媽媽下班回來後,要和他有一個擁抱一個動作,並且要自信而從容地和孩子說:“我愛你,寶貝!”“聽奶奶(阿姨)說,你今天表現特別棒,來親一下寶貝!”這些話都可以進一步堅定孩子認為爸爸和媽媽非常愛自己的信心。
現象七:是幼兒由於生病,身體不舒服,服藥時因為藥不合自己的口味而發脾氣,拒絕服藥。
解決方法:幼兒生病時,情緒會更得特別敏感而脆弱,並且有多疑現象。這時做為父母給孩子的安慰絕不可以過多,否則會養成孩子嬌慣的心理。要做到合理的安慰,鼓勵他做一個勇敢的人。有些年輕父母在孩子生病時,總是不離左右,或者抱著,或者揹著,或者不停地問候孩子感覺怎麼樣?當你問候過多時,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病的很厲害,我需要特別的照顧。”“我生病時,爸爸或者媽媽就必須要陪伴我在身邊,並且寸步不離。”“我生病時,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等,面對幼兒這種從心理上因為生病而過度依賴現象,年輕父母必須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要保持鎮靜和從容,不要表現過過於驚慌甚至是無助的情緒表現。現在孩子已經兩週歲多了,按理說你已經掌握了幼兒生病時需要照顧他的一切細節和步驟。
對於幼兒覺得藥的品味不對不願意吃藥時,絕不要糊弄孩子。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把放在桌上的藥開啟包裝,把藥放在杯子裡,然後幫助孩子把涼(溫)白開衝入藥中,這樣做,是讓孩子親眼所見並自己動手的同時,確信不是媽媽把藥的味道給弄的怪怪的。對於需要輸液的情況,一定要提前給幼兒做心裡安慰和引導,告訴孩子輸液可以好的很快,雖然扎針時稍有點點痛,但和打疫苗時沒有什麼兩樣,因為你是一個勇敢的好孩子,你肯定會做的非常出色。透過鼓勵讓幼兒戰勝膽怯心理。
現象八:是幼兒被送到一個陌生環境,比如送去保姆家,幼兒不願意在陌生環境下待著,也會發脾氣。
解決方法:對幼兒初次接觸的陌生環境,年輕父母一定不要放下孩子就走,而是可以選擇在一個週末或者假日的時間裡,陪伴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做適應。有幾天下來,幼兒就在有爸爸或者媽媽陪伴的情況下,熟悉和接納了陌生環境。然後再根據情況離開孩子,離開前要說“再見。”“媽媽下班後會及時趕回來接幼兒。”讓孩子做到有心理準備,而不會誤認為“爸爸和媽媽不愛我了”“媽媽,不要我了,他走了”“他們離開我了,我想見到他們”“我非常想他們,如果他們不要我怎麼辦?”等等。
-
6 # 重燃生命之火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來說一下。因為前段時間也發現我女兒變得越來越愛發脾氣了,年齡也是馬上三歲了。
女兒從小到大都是一手帶大,行為規範我都比較在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壞習慣,也很乖巧聽話。可是前段時間不管你讓她幹什麼,都是說我不要。連以前每天都順順利利,養成習慣的睡前洗漱都執行不了,一說洗臉刷牙就各種撒潑耍賴不去。別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寶爸不明所以,覺得孩子跟變了一個人似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孩子突然哭著驚醒,嘴裡還說著:媽媽你別走。我才突然驚覺,原來孩子的改變,我佔了很大的原因。
那一夜,把孩子哄睡以後,我進行了一下自我的反思,發現最近我的脾氣也變得有點暴躁了。因為好不容易熬到了把娃送幼兒園的年齡,想著終於出去可以找工作改變現狀了。結果事與願違,找工作因為各種原因屢屢受挫,心情煩躁。還有孩子上幼兒一個多月,感冒了兩次,在家呆了半個多月更是讓我心焦難受。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或者有些無理取鬧時,我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好幾次衝孩子發火。雖說事後很後悔,給孩子道了歉,但是肯定會孩子心裡產生影響。而且面對孩子不服從指令,勸導無效且開始哭鬧的時候,我也缺乏耐心跟她溝通,採用了任由她哭鬧我走開不理會的方式處理,也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第二,孩子剛送去幼兒園不久,還沒能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過了一開始的新鮮感以後,後來也開始鬧情緒了,每天早上都哭著不想去。對孩子來說,分離焦慮也讓她變得焦躁,愛發脾氣,每次早晨把她交到幼兒園老師的手裡的時候,她都是哭喊著媽媽不要走。
在孩子剛上幼兒園還處於分離焦慮的階段,原本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可是恰恰相反,我卻因為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讓她在入園分離焦慮的同時,回到家又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才變得敏感暴躁,恐慌,愛發脾氣。
以前女兒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喜歡你。可是最近她有時候會說:媽媽,我不喜歡你了。我才感受到孩子最近心理受了多大的委屈。最近我也做了自我改變,珍惜孩子在家的每時每刻,做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關心,讓她知道媽媽依然愛她。這兩天孩子明顯也有了改變,發脾氣次數變少很多。
所以,孩子的改變,有可能是因為孩子自我意識變得強烈了,有自己的思維與主見了,也有可能是因為她對家人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讓她變得恐慌害怕了。只有真正弄清楚孩子改變的原因,才能及時化解,幫助孩子走出陰霾,變得越來越好。
-
7 # 亦可育兒
孩子在2~3時歲是進入發脾氣的高峰期。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但是由於表達能力有限,自制力也比較差。因此當他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表達不出來,父母又不理解,他們就只能透過發脾氣來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愛發脾氣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發脾氣是孩子們自身發展規律的必然階段,所以說並不是孩子變“壞”了。
那麼寶寶發脾氣都有哪些原因呢?1.家長過度溺愛。
很多家庭裡五六人大人圍著一個寶寶轉,對於孩子的愛那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因此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就怕委屈了孩子。每當孩子的要求家長不同意時,就透過發脾氣、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家長總是抱著等孩子長大一點就好了的心理,不斷地向孩子妥協。
長期如此,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只有發脾氣就能解決問題,孩子也因此容易形成脾氣暴躁的性格。
2.不被理解,求關注。
一般孩子三歲後慢慢地就有自己的思維,對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由於他們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完善,當他想做的事,因為表達不清,父母又不理解他的意圖時,就會急得跺腳、生氣,對父母發脾氣。
3.遇到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時,也會產生挫敗感。孩子從2歲起就開始快速的成長“自我”,他們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控事情的願望。若是中途因能力有限或是父母的阻礙而無法掌控事情,那麼他們就會很沮喪、很氣憤,因此透過發脾氣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4.模仿大人。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因此,如果父母遇到不順時,總是以發脾氣的方式來發洩,那麼孩子就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喜歡用發脾氣來解決事情。可見,孩子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會折射出父母的影子。
5.寶寶身體疲倦。
有些三歲的寶寶不需要午睡了,但是體力可能不能支撐他們長時間玩耍,所以當身體勞累時,寶寶就容易出現易動怒的現象。
瞭解了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後,父母應該怎麼做呢?1.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給予適當的小懲罰。
孩子在大發脾氣的時候,這時候給孩子大講道理根本起不了作用。最好的做法是不理他,讓他自己冷靜冷靜。等孩子不良情緒發洩完後,再跟他講講道理,跟他講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比如可以給孩子指定的地方進行罰站等。
2.多與孩子相處,多關注孩子。
由於2~3歲的孩子詞彙量有限,有時想表達的想法表達不出來或是被大人誤解,會讓他們很抓狂。像這種情況的話,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與孩子建立個約定,用幾個關鍵字的手語來表達。
父母可以用下這種方法,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當然,在孩子用手語指某個事物時,父母可以跟他說這個東西叫什麼,可以讓孩子學著說,慢慢地孩子也就懂得表達了。
對於比較需要被關注的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不要敷衍了事,而是要停下手下的事情,好好的聽下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樣會讓他們更開心、快樂,發脾氣的情況也就逐漸變少了。
3.多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說出發脾氣的原因。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時,由於自身能力不夠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特別是重複多次後,會讓他們情緒很崩潰,很容易就發起脾氣來。這時父母可以參與其中,教孩子如何做,鼓勵孩子再做一次。這樣一來,即使孩子看完父母做完後,孩子還是不會,也不會那麼難受,因為有父母的參與,會讓他們覺得不是自己一個孤軍奮戰。
4.父母要以身作則。
記得在《少年說》裡看到一期孩子吐槽爸爸,他說我爸總是自己手夾著煙,嘴裡吞雲吐霧,然後對著我說,兒子,這菸害人不淺呀!你可千萬不要學啊!相信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這樣的能勸說根本沒有說服力。孩子肯定會想,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我做到呢?
對於孩子發脾氣亦是如此,父母想要培養孩子能夠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亂髮脾氣,著先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在遇到不順的事情時,要冷靜思考,積極地解決問題,相信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處事態度。
5.吃點東西或是建議孩子休息一下。
對於孩子因為疲倦或是飢餓而發脾氣時,父母可以給孩子喂點食物、喝點水或是吃點水果,然後讓孩子休息一下。試想一下,我們大人在睡眠不足或是血糖降到最低點時,是不是也很容易脾氣暴躁呢。
對於孩子發脾氣,以暴制暴最不可取;對於孩子身體裡藏著的情緒能量,我們要學會接納他,幫助他,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能力。
-
8 # 幼兒教育
3歲寶寶已經會說話會走路了,這時候應該給寶寶講一些故事,教寶寶認識一些基礎的數字和認識更多的物體,平時有空應該多陪寶寶溝通和玩耍,這樣子年輕媽媽才會更加地瞭解寶寶,而3歲的寶寶沒有耐心喜歡發脾氣這怎麼辦呢?
3歲寶寶沒耐心愛發脾氣怎麼辦
平時的話可以多買點益智玩具,像拼圖這些的,讓他慢慢的去學,要告訴他要怎麼做,建議年輕媽媽站在他的角度多想想,瞭解他的需求,對他的需求及時做出迴應,不管他如何發脾氣,都要溫和平靜的面對他,並適度給他一些安撫。
為什麼3歲寶寶容易發脾氣
由於年輕媽媽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年輕媽媽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年輕媽媽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
每次發作平息後,年輕媽媽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3歲寶寶發脾氣是比較正常的現象,那是因為年輕媽媽會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小孩子還不是很會表達自己的不滿,所以就會透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而年輕媽媽的溺愛也會導致寶寶容易發脾氣,有時候應該把寶寶隔絕在一個房間裡面,讓他知道發脾氣是沒有用的。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回覆列表
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正是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孩子會傾向自己做事、不願意聽家長的要求,比如自己吃飯,自己走路等等,家長如果來幫忙,會因為不願意而表現出一些肢體抗拒,如果您家孩子是這種情況,那麼建議您在保證孩子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放開雙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並且同時鼓勵孩子,表揚他,這樣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自理能力。
如果不是上述情況,而是遇到一些原則性的事情,孩子不願意聽話,表現出抗拒,您需要耐心的教導,讓孩子瞭解界限在哪裡。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您先不要跟他講道理,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對不對?”之類的迴應,讓孩子知道您看了他的情緒,等孩子逐漸平靜後問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耐心的教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