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淮聖手
-
2 # 海洋195797220
靠的是後面有人幫忙,壯膽。一個民族和團體有了膽,行動起來的行為就有了底氣,戰爭中會越挫越勇。往往會敗的國家在行動前總是把目光盯住第三方-美國。美以關係特殊,一方認為是忠實者,一方甘願馬前卒。所以在武器攻防上也佔有一定先天優勢,因為我們誰都知道美國的軍事工業和軍工軍事武器政策-靠的就是以軍火為主贏得國力發展。
-
3 # 薩沙
其實也不能說以色列有多厲害,只是阿拉伯人太弱。
我們拿第4次中東戰爭的戈蘭高地戰役為例。
贖罪日戰爭,是阿拉伯人突襲,以色列人措手不及。
以敘利亞攻打的戈蘭高地為例,阿拉伯人投入了3000多輛坦克裝甲車。
其中第一輪突破的,就有1500輛坦克和裝甲車,其中坦克600輛。
由於猶太人做夢也沒有想到阿拉伯人會在齋月進攻(阿拉伯人從早到太陽落山不能吃飯和喝水),戈蘭高地沒有什麼防禦力量。
以色列在一線僅有60輛坦克!
1973年10月6日,敘利亞首先用600門大炮和100架飛機長達55分鐘的火力急襲。
隨後,敘利亞軍隊集中了3個師共6萬人的第一梯隊,在600輛T-54/55坦克掩護下猛撲向戈蘭高地以軍陣地。
然而,這1500輛坦克裝甲車,竟然被一條深達10米的複雜反坦克壕溝阻攔。
因為無法越過壕溝,敘利亞坦克由此止步。
這邊,以色列用火炮和各種反坦克武器,想著壕溝邊的敘利亞裝甲部隊猛烈攻擊,後者損失慘重。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反坦克壕溝並不費以色列臨時挖掘的,存在了很久。
然而,敘利亞人進攻之前,竟然沒有認真準備快速突破的方法。
好在,蘇制裝甲部隊都有工程車輛。於是,敘利亞的架橋坦克和工程車冒著猛烈的炮火,架好了幾座陸橋。
然而,由於以色列炮火的封鎖,不少工程車被摧毀,陸橋只有區區幾座。
於是,大量的敘利亞坦克,只能一輛輛的開過陸橋,被埋伏好的以色列坦克挨個幹掉。
更要命的是,以色列人聰明的將壕溝一側加高。這樣勉強透過簡易陸橋的敘利亞坦克,必須向上翻過壕溝,這就將坦克最為脆弱的腹部暴露在火炮下。
對付區區60輛以色列坦克,敘利亞人久攻不克。
無奈之下,敘利亞指揮官開始蠻幹。他們將一些被擊毀擊傷的坦克裝甲車,直接退入壕溝,將其填滿。然後,讓坦克從它們上面強行開過去,這樣就增加了不少突破點。
就為了突破這個小小的反坦克壕溝,敘利亞人花費了長達5個小時,損失400輛坦克裝甲車,接近一線部隊的三分之一,非常慘重。
由此可見敘利亞人的軍事素質,連及格都談不上。
相比,後續以色列的第7裝甲旅在格蘭高度血戰4晝3夜,全旅只剩下不到10輛,平均每輛上炮彈只剩下3~4發。
期間,以色列人坦克堅持作戰。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敘利亞坦克,以色列坦克往往從2300米一直打到雙方距離20米。
面對6倍數量的敘利亞坦克,第7旅堅持到最後,擊毀了4倍數量的敵人坦克。
戈蘭高地坦克大戰,敘軍損傷坦克1150輛,以軍損傷250輛。
看看,就這麼亂打,能贏嗎?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每次中東戰爭其實阿拉伯敗的方式都有些不一樣,說起來頗有意思。
第一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能取得勝利,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不團結以及自身的封建落後;他們無論是戰場作戰還是外交活動都顯得散亂無組織,讓猶太人多次絕境逢生,還越打越強。再加上以色列人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阿拉伯人大多隻是為了霸權和搶劫,根本不是幫助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怎麼會獲得勝利呢?
我梳理一下第一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聯軍的情況:
埃及:國王法魯克獲得了“阿拉伯聯盟首領”的地位,他急於表現自己,不斷的壓制當時比較強勢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並透過支援巴勒斯坦領導人侯賽尼的方式,強化自己的權威。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是“阿拉伯聯軍總司令”存心霸佔巴勒斯坦的土地,建立“大約旦王國”,這也讓盟國們不願意賣力——合著你當皇上我們去白打天下?想得美!
巴勒斯坦:領導人侯賽尼形同小媳婦,夾在“聯盟首領”和“聯軍總司令”中間兩頭堵,他的目的是佔領全巴勒斯坦,猶太人統統擰成麻花!丟進死海!死啦死啦的!
敘利亞:敘利亞也是個心存瓜分之意的國家,它想趁火打劫,在阿卜杜拉的軍團到來之前,搶先吃掉巴勒斯坦北部。
伊拉克:當時的伊拉克啥都沒說,老大們讓幹啥就幹啥。
黎巴嫩:同上,拉來湊數的。
看看,阿拉伯聯軍其實根本沒把小小的以色列放在眼裡,他們沒把以色列當大威脅,主要的國家都存在著瓜分巴勒斯坦、打劫猶太人財富的想法,更像一群強盜作案前的攤贓。
上圖.巴勒斯坦戰士
當時的兵力是多少呢?截止1948年5月中旬,阿拉伯聯軍總兵力僅2.15萬人,這裡面光埃及就派出了1萬人,而以色列則動員了3.15萬人,在6月時他們增兵到6.5萬人,而阿拉伯人卻一直到後來都沒有增兵超過以色列。
戰爭開局阿拉伯聯軍還是佔據很大優勢的,他們甚至佔領了耶路撒冷舊城,但新城卻因為特拉維夫以軍的拼死增援而一直維持了下來,之後便迎來了第一次停火。
許多人可能有疑慮,阿拉伯人也太老實了吧,讓停火就停火?之前開戰也沒見這麼聽話呀?
這不奇怪,因為阿拉伯人也是強弩之末了,別看紙面資料打得好,佔據了優勢,實際上他們兵力沒有以色列多,互相統屬又亂七八糟,各懷異心的酋長們矛盾越來越大,還發生了軍火嚴重不足的問題,能不接受停火麼?
上圖.鏖戰中的以色列國防軍
以色列人在停火期間幹了一件大事,他們將國內此前那些軍政組織,諸如“伊爾貢”、“萊希”、“帕爾瑪赫”等強硬取締了。經過整編與政治統一後的以色列國家上下高度一致,迅速的產生出不同以往的戰鬥力。
這裡面還有個插曲,後來的總理貝京,當時是“伊爾貢”的成員,他趁停火搞了一艘5000噸的貨輪,從法國拉來了900“志願軍”和5000杆步槍、250挺機槍,結果讓本古裡安的國防軍炮轟了。這次事件被稱為“阿爾塔列娜號事件”,表面看很令人寒心,但這種“猶太人向猶太人開炮”卻實際完成了“攘內必先安內”的結果,維護了以色列的高度統一。它為新生的以色列帶來的良性轉變,遠比那些國外輸送來的武器更值得。
說白了就是:就算走私軍火,也得政府來幹!
實際上巴以雙方都沒有遵守停火協議的內容,都在瘋狂的增加物資和接收軍火,到7月9日雙方再次開戰,準備妥當的以色列軍隊與沒啥改進的阿拉伯聯軍表現出明顯的不同,特拉維夫南邊的埃及軍隊被打退到內格夫,加利利等地和盧德國際機場也被佔領,以軍一口氣拿下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圖.以色列的帕爾瑪赫戰士後來都收歸了國防軍
阿拉伯人還想上,結果美、蘇干預的停火協議又下來了,7月18日雙方進入第二次停火。這段時間以色列人開始瘋狂的擴軍,他們接受了美英法蘇加德等許多地方的所謂“志願者”,還拿到了許多來自捷克、瑞士、美國、墨西哥、義大利的二戰坦克與槍炮。
與此同時,阿拉伯人內部已經鬧翻天,第一次開火各方暴露了野心,第二次開火則打掉了士氣,因此各有異心的聯軍分裂日趨嚴重。還傳出了“約旦國王阿卜杜拉要與猶太人媾和”的流言,阿拉伯人內部的自我矛盾日益超過他們與猶太人的矛盾,隨後上演了一出《新三國》式的智鬥。
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1.埃及國王法魯克表示支援巴勒斯坦領導人侯賽尼,並在加沙建立“全巴勒斯坦阿拉伯政府”。
2.約旦國王阿卜杜拉頓時反擊,拉了一票巴勒斯坦和約旦的“知名人士”在阿曼開會,這幫公知當堂宣佈全力擁護阿卜杜拉,加沙政府是個垃圾!
3.以色列趁機在10月15日搶先出兵,一場“約夫戰役”劍指聯軍主力埃及,並把對方迅速的揍出了內格夫。
5.以色列國防軍又發動了“希拉姆行動”,打跑了敘利亞和黎巴嫩。
6.阿卜杜拉暗地裡與以色列達成了“默契”,停火了。
7.以色列國防軍發動“霍雷夫行動”,一路穿插到西奈半島,加沙圍城。
8.埃及軍隊向自己的“盟軍”求救,但黎巴嫩、葉門、沙特等一個都沒來救,伊拉克在旁邊“攻村”划水,埃及遂向以色列求和。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守住了國家而告終,他們甚至佔領了一部分埃及領土,還擊落了5架英國皇家空軍“偵察”的飛機,最後由於多國施壓才撤出西奈半島。此戰以色列陣亡6000人(平民2000),傷1.5萬,死亡人數佔國民總數百分之一。阿拉伯人陣亡1.5萬,傷2.5萬。
戰爭期間70多萬難民逃到了周邊各個阿拉伯國家,成為埃及、約旦、黎巴嫩、伊拉克等地的“巴勒斯坦難民”,僅黎巴嫩就跑去了10萬難民。雅法以前有7萬阿拉伯人,打完仗跑剩3600人,他們等於為以色列人讓出了大片的生存空間,也減輕了以色列內部的民族矛盾。
可想而知,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如何能對付一個上升的文明呢?
第二次中東戰爭很快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即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起因是埃及人要在尼羅河上修建阿斯旺水壩,他們找美英貸款,又受不了對方嚴苛的附加條件,所以怒火萬丈的納賽爾宣稱“這是西方對埃及推翻法魯克王朝的七月革命政權的進攻”,要“用手扒也要把大壩建起來”!
於是埃及政府直接把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埃及國有了,他們要用運河收入修大壩。
上圖.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
這種行為觸動了英國的根本利益,因此艾登首相暴跳如雷的表示:“這關係到英國的命運,我們哪怕訴諸武力也在所不惜!”很快他們就拉攏了美國,一起透過聯合國施壓,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
埃及當然不答應,甚至牽動了阿拉伯世界一起起鬨,於是英國拉著法國出兵了。以色列也就是這時候被拉進來充當打手的,他們出於自身國家安全考慮,不希望埃及過於強大,英法要懲罰埃及,以色列人求之不得。
上圖.英軍繳獲了一輛SU-100坦克殲擊車
所以,第二次中東戰爭其實是英國、法國、以色列一起進行的聯合戰爭,埃及人就算拉了幾個阿拉伯小夥伴聲援,又有大批蘇式武器墊底,實際也很難渡過這番劫難。
8天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中,以色列動用4.5萬軍隊兵分四路攻打西奈半島,頭頂上護航的是英法的戰鬥機,英法自己還出動了16萬兵力和100多艘軍艦,埃及人被打得節節敗退,陣亡人數達到1600人,傷4500人。而以色列僅陣亡189人,傷者不足900。
上圖。一隊空降兵在檢查美式吉普車
不過這第二次中東戰爭最終以英法以的停火撤軍結束,一來埃及人民的抵抗實在激烈,不好過度深入,二來全世界的反戰浪潮非常洶湧,倫敦人連自家首相府都衝擊了,三來阿拉伯人學會了“斷油”,再加上美蘇的反對,這場戰爭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戰爭的唯一得利者以色列,也收穫了“殖民者幫兇”、“侵略者”的負面形象,不過他們將之解讀為“任何大國想要在中東施為都無法忽視以色列”、“對埃及的戰爭贏得了邊境10年的和平”。
實際上有些說法認為: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並沒有收穫勝利,他們軍事上仰仗的是英法,而政治則是完敗。起碼納賽爾政權並沒有倒,納賽爾本人甚至成了阿拉伯的英雄。以色列這段時間還鬧僵了與美國的關係,失去了美國的援助,只能靠法國武器來支撐。
第三次中東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規模更小,被稱為“六日戰爭”。這次戰爭的起源略狗血,以色列興修水利,搞了個“北水南調”的“國家引水渠計劃”,結果阿拉伯人看到了,馬上出餿主意要把約旦河截留。
這下以色列能忍?當即就拿戰機和坦克把對方在河邊的工程機械給轟了。這還不算,以色列人與支援“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敘利亞又產生矛盾,戈蘭高地的敘軍炮擊以色列耕田拖拉機,以軍出動飛機反擊,與敘空軍在大馬士革上空大打一場,結果敘軍6架戰機被擊落。
上圖.六日戰爭中的“百夫長”坦克
敘利亞和埃及在蘇聯的情報挑撥下同仇敵愾,兩國迅速全國總動員,並拉動了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葉門、阿爾及利亞等國一同動員。最後,磨刀霍霍的阿拉伯世界宣佈關閉蒂朗海峽,這等於斷了以色列的出口門戶,因此以軍又一次先下手為強了。
當時的埃及雖然磨刀霍霍,但是他們並沒有真的想這時候開戰,所以在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發動的“慕克德計劃”中毫無還手之力,僅190分鐘就被炸掉189架軍機,晚上又被炸掉109架,讓埃及空軍全軍覆沒。
在以軍的狂轟濫炸中,阿拉伯英雄納賽爾的夢想化為灰燼,他的軍官甚至不敢向他彙報戰損,只說:“我軍再次大捷”。
隨後以軍突擊蒂朗海峽,傘兵空降後才發現這完全是笑話,埃及人根本沒封鎖,他們所謂的“封鎖”其實是廣播裡的嘴炮。
繼而以色列人與約旦又打了一場,約旦的侯賽因國王出於“信譽”,以及佔國內一半人數的巴勒斯坦民眾呼聲,堅持要與以色列人開戰,他還受埃及的嘴炮影響,覺得這次戰爭能打勝,卻沒想到埃及還沒開打就萎了。
上圖.耶路撒冷西牆下計程車兵,許多人是真的哭了,以色列隨後將之改為“哭牆”
以色列人在戰鬥中佔領了此前一直不敢碰觸的耶路撒冷老城,猶太人高呼奪回了聖地。繼而又開始第三場與敘利亞的廝殺,抱著大勝之威的以軍迅速佔領戈蘭高地,敘軍全線撤退。六日戰爭結束。
上圖.2017年以色列慶祝“攻佔耶路撒冷50週年”
這場6天的戰爭雖然時間短,但由於是現代化背景下的一次新型大戰,以軍的戰果極為輝煌,阿拉伯人傷亡數字達到3萬,僅埃及就損失11500人,他們損失了450架飛機和1000輛坦克。而以色列僅陣亡777名士兵和400輛坦克、40架飛機。
上圖.被俘的阿拉伯俘虜
戰後拉賓在希伯來大學的演講中表示:“猶太民族或許從來沒有體驗過戰勝和征服的感覺,他們幾乎無法適應眼前的事實。”
但說到底,“六日戰爭”完全就是隻打嘴炮的埃及碰上個上來就掄磚頭的瘋子,偏偏這個瘋子還挺厲害,這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完全是第三次戰爭帶出來的捻子,以色列不是打下了戈蘭高地麼?這裡本是敘利亞的土地,他們當然不樂意了,況且其支援的“巴勒斯坦解放軍”也差點因為“六日戰爭”而瓦解,好在上來個阿拉法特,算是維持住了局面。
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時代到來,他指出:“1971是埃及收回西奈被佔領土,恢復巴勒斯坦合法權益的決定性一年”。
於是1971年安然過去了,啥事兒也沒發生。
薩達特1972年又指出:“如果我們拿下西奈10釐米的土地並站穩腳跟,那麼東西方對我們都將刮目相看”。
於是1972年過去了,啥事兒也沒發生。
上圖.巴列夫防線前慶祝的埃及士兵
與三年磨一劍的阿拉伯人比起來,以色列這次確實麻痺大意了,“六日戰爭”的勝利讓他們過度膨脹,再加上摩薩德潛伏在薩達特身邊高階雙重間諜“女婿”誤導,以色列人以為劍拔弩張的阿拉伯人頂多靠飛毛腿和戰鬥機轟炸,他們沒有得到更先進的蘇聯武器前不會發動進攻。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同時進攻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也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埃及動用了4000火炮和250架戰機轟炸以色列,20分鐘即將伊軍的西奈指揮部、空軍指揮部、導彈基地、雷達基地、火炮工事化為齏粉。6小時後埃軍突破“巴列夫防線”並控制運河兩岸,以軍潰不成軍。敘利亞軍也同時突襲戈蘭高地,搶回了自己的地盤。
上圖.插旗的埃及士兵
本來以色列這次很有可能會被踩死,但危急關頭美華人直接插手救了他們,美國透過前線阿里什機場緊急空運了大量坦克、大炮等武器。在美國等同參戰的行為下,薩達特猶豫了,他在自傳中表示:“美國和以色列身前的大敵,蘇聯是身後拿刀子的人”。
埃及的猶豫致使他們停止了擴大戰果的機會,一個星期內都在運河周圍不動彈,這下坑死了敘利亞隊友,以軍集結重兵優先攻略戈蘭高地,一鼓作氣擊退了敘利亞,連約旦國王侯賽因的派來助戰的一個坦克旅也跟著完蛋了。
上圖.觀看戰情的薩達特
這樣,腹背受敵的以色列徹底解套,他們開始靠著美國新裝備與埃及來了場坦克大戰,4天的戰鬥過後,埃及損失坦克200輛,繼而被以軍反攻,敗退連連。
這裡以色列與美國又打了手“默契牌”,美國操縱聯合國停火,於是埃及、敘利亞都停火併退出了陣地,但以色列卻堅決不停,靠著時間差再一次發動突擊,佔領了不少土地,甚至猛攻蘇伊士城。不過在埃及人的英勇反擊下,以軍傷亡慘重,不得不接受停火。
上圖.倫納德·科恩向包括阿里爾·沙龍在內的以色列軍人唱歌
這次戰爭以色列陣亡2687人,傷7251人,損失坦克840輛,飛機103架。埃及陣亡5000人,損失坦克1100輛,飛機223架;敘利亞陣亡3100人,損失坦克392輛,飛機118架。
埃及人在這次戰爭中佔領了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以色列卻也佔領了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敘利亞完全是一點好處沒撈到,還丟了440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世界再一次透過石油武器影響了國際社會,並且強力的聲援了埃及、敘利亞的反以戰爭。
上圖.敘利亞向媒體展示在戈蘭高地俘虜的以色列官兵
雖然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軍事勝利,但“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樣被打破,戰後以色列一直維持的經濟上升也被打斷,貿易、工業日趨艱難,更因為阿拉伯世界的漲油價,整個世界都開始了70年代初的經濟大衰退。美國也意識到“一味偏袒以色列只會被孤立”,從而再次調整了外交策略。
這場戰爭以色列真的勝了嗎?不見得。軍事上的勝利很明顯是國際政治干預的結果,而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也迅速陷入了非常無奈的窘境。
第五次中東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即“黎巴嫩戰爭”,這是一次以色列失去民心的戰爭,軍事上的勝利無法掩蓋政治上的失敗。
這事兒說起來有點繞,簡單概括吧:
“十月戰爭”後,以色列也有點怯場了,雙方都開始和談。
比如厚道的約旦國王侯賽因,他就打夠了,特別想結束身邊的亂局。
但是恐怖主義也在這時開始大盛行,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解”組織盤踞在約旦,頻繁跨境襲擊以色列。
侯賽因說:大聖收了神通吧,別躲我家放炮啊。
“巴解”根本懶得搭理,逃難到約旦的巴勒斯坦難民特別多,與約旦人可以分庭抗禮,侯賽因是誰咱不認識。
但侯賽因國王與以色列勾搭的事兒被他們看見了,於是便密謀刺殺他,事敗。
感覺感情受到欺騙的侯賽因派兵圍了難民營,揪出阿拉法特一巴掌扇了出去,驅逐了全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員。
因為這事兒影響較大,作為阿拉伯領袖的埃及納賽爾總統不斷斡旋,到處滅火,結果累死了,阿拉伯人失去了話事的頭頭,一團混亂。
放了單飛的阿拉法特率軍1萬5千轉進黎巴嫩,依託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繼續建造老巢。
上圖.巴解戰士
1975年,黎巴嫩內部因為教派衝突打起內戰,遍佈難民營的黎南部更是沒人管,阿拉法特趁機把地盤霸了下來,形成了以貝魯特為中心,輻射黎巴嫩南部的“國中之國”。
敘利亞一看:還有這種好事?地盤說霸就霸?那我也出兵...局勢更加混亂。
1978年,“巴解”恐怖分子又製造慘劇,劫持特拉維夫公汽,殺死30多乘客。
以色列再次暴怒,對忍無可忍的“巴解”實施了跨境打擊,反正黎巴嫩也沒人做主了不是?
1981年10月,埃及薩達特總統遇刺,原因是他與猶太人講和,埃及的法律也違反了“教法”。
以色列在薩達特的葬禮上對美國國務卿透露了“加利利和平行動”,準備對“巴解”開戰。
1982年,以色列駐英大使阿爾格夫遇刺受傷,兇手系巴勒斯坦人,這為以色列出兵找到了藉口,他們咬定是“巴解”動的手。
上圖.進軍貝魯特的以軍
1982年6月5日,以色列空襲貝魯特,隨後出兵10萬,在裝甲群的掩護下殺進黎巴嫩。
聯合國要求以色列退兵,以色列置之不理,拔除了大量“巴解”陣地。
但前進的以軍撞上了同樣在這裡摘桃子的敘軍,雙方在黎巴嫩東部交火,打了一場現代著名空戰——“貝卡谷地之戰”。
敘利亞大敗虧輸,損失30架戰機,以軍0傷亡。
6月8日,以軍遭遇幾個難民營中武裝分子的激烈抵抗,遂發動了殘酷的殺戮。
6月9日,敘利亞空軍捲土重來,再次挑戰以軍,被擊毀29架戰機,多為mig-21和23。
包圍貝魯特後的以軍,又在卡路恩湖殲滅了敘軍一個坦克旅,敘利亞即接受停火。
但阿拉法特不死心,繼續煽動巴勒斯坦難民,8月11日,以軍開始了對貝魯特西區的無差別轟炸,居民區、醫院、難民營、幼兒園都遭到打擊,還發射了白磷彈。
13個小時的轟炸後,阿拉法特表示為避免平民受到牽連,將撤出貝魯特,條件是以軍不得入內。
21日後,12544名巴解人員撤往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士兵則迴歸貝卡谷地。
上圖.黎巴嫩基督教武裝慶祝巴希爾·傑馬耶爾當選總統,然而他幾天後就被人炸死
事情沒完,黎巴嫩長槍黨得到沙龍默許後,進入貝魯特兩座難民營,對難民進行了40個小時的大屠殺。
9月29日,以軍撤退,黎巴嫩由美、意、法組成的多國部隊佈防。
這是一次力量懸殊的戰爭,以軍傷亡3000人,陣亡368人。巴解陣亡6000餘人,敘利亞傷亡1000餘人。黎巴嫩50萬居民失去了家園,1萬多人死亡,1.5萬人傷殘。
這次混亂的“第五次戰爭”為黎巴嫩人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連巴解組織也為此內疚。以色列人也收穫了“屠夫”的形象,他們消滅了大量巴解成員後,不僅沒有遏制住恐怖主義態勢,反倒催生了更多的極端主義分子,可以說得不償失。
還是那句話,軍事上的勝利不代表真正的勝利,以色列的勝利固然有其民族性中堅毅、頑強的一面,但也有許多事情是透過猶太人固有的狡猾來完成的。可以說戰爭規模一大,以色列人馬上原形畢露。之所以他們能在中東大殺四方,不是有大國撐腰,就是跟在帝國主義身後當尾巴,要麼就是欺負弱小,真正的大戰他們打得也不見得比阿拉伯人高明多少吧。
-
5 # 蘇綻
中東國家與以色列的五次戰爭中,以色列之所以全勝,而阿拉伯國家之所以全敗,並不完全是阿拉伯國家的整體實力不如以色列,而是以色列並不是一個國家在作戰。在以色列背後,還有很多國家,並且都是世界強國。
換句話說,阿拉伯國家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一直在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或者強大的國家聯盟在進行戰爭。這種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怎麼能勝出?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為主導的阿拉伯國家,對戰的是建國僅一天的以色列。但是,以色列的背後,卻是蘇聯和美國等整個西方世界。在這一場戰爭中,蘇聯直接派出數萬蘇聯軍人,持全副蘇式武裝加入以色列一方作戰,戰後這一部分蘇聯人也加入了以色列籍;而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也對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財力和裝備支援。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如何與以色列對抗?
第二次中東戰爭中,雖然蘇聯和美國都沒有參加。但是同為世界大國的英國和法國參加了,英國、法國、以色列先發制人,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對埃及為主的阿拉伯國家進行了打擊。這一次戰爭,一來是以色列等國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二來英法兩國也是絕對的世界大國,阿拉伯國家還真的難有反擊之力。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方面倒是勢均力敵。因為這一次戰爭,以色列的背後是美國等西方國家,而阿拉伯國家的背後則是蘇聯。蘇聯對阿拉伯國家提供的各種資源,並不亞於以色列一方。只不過,這一次戰爭,以色列同樣先發制人,而阿拉伯國家由於處於被動地位,且戰略戰術過於落後,同時聯盟內部並不穩定,最終慘敗於以色列;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埃及為主導的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發起的第二次主動戰爭。戰爭初期,阿拉伯國家取得的成果非常明顯,前兩天基本上完全壓制了以色列。但是關鍵時刻美國出手了,除了提供大量物資支援以外,還對以色列提供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同時給予以色列精確打擊的資訊,以色列最終反敗為勝。
第五次中東戰爭則相對較簡單了。這一場戰爭,阿拉伯國家中至關重要的埃及並沒有參加,而是以色列對抗黎巴嫩、敘利亞、巴解等國家和組織。相比較後者的整體實力,以色列一方可以說處於絕對的壓倒性優勢。因此,這一場戰爭,以色列一方取得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次中東戰爭以後,阿以之間再也沒有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了。這幾場戰爭,也奠定了中東地區現在的地緣格局,以及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國家地位。
-
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阿拉伯國家很是尷尬。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開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就先後進行了5次戰爭,彼時的阿拉伯國家總數達22個,面積達131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個億。但是面對面積只有2.6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900萬的以色列,卻表現得一塌糊塗。
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幾乎沒有打贏過任何一場中東戰爭,即便某些戰爭前期取得大勝,也很快會被以色列反殺。
1、好隊友勝過千言萬語
中東作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這也意味著中東國家從一開始就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當然,阿拉伯帝國除外。
所以,歷次中東戰爭本質上是代理人戰爭,各方背後的靠山決定了戰爭的規模和持續時間。
作為以色列的後臺,美國當然是給力的老大哥,除了給給錢給物給技術,還操縱聯合國給以色列的反敗為勝爭取時間,比如第一次中東戰爭美國操縱聯合國迫使阿拉伯國家停火四周。
在以色列和阿拉伯死磕的難忘歲月,總能看到星條旗的身影,雖然美國沒有直接給阿拉伯國家砸炮彈,但是停泊在中東近海的航母艦隊不斷給阿拉伯國家心理壓力,不僅如此,這些航母艦隊還為以色列提供情報,對阿拉伯國家訊號進行干擾。
可以說,美國的全方位支援,是以色列能夠活下來,並且越戰越強的根本保證。
反觀阿拉伯國家,雖然身後站著世界上最大的紅色帝國蘇聯,但蘇聯對阿拉伯國家的支援永遠是差強人意,除了援助一些落後武器裝備,蘇聯還自鳴得意地在中東充當調停人角色,號召阿拉伯國家保持克制,比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前,為避免和美軍直接衝突,蘇聯約束埃及“不要先開第一槍”,然後埃及聽信了蘇聯的指揮,被以色列打得屁滾尿流。不僅如此,蘇聯還在埃及被吊打時袖手旁觀,撤回了打著支援阿拉伯國家旗號開進地中海的艦隊。
到了第四次中東戰爭,蘇聯想要維持中東不戰不和局面,不願為阿拉伯國家提供進攻性武器,直接導致蘇聯和埃及鬧翻。
面對以色列和美國的沆瀣一氣,阿拉伯國家表示自己真是瞎了眼。有這樣的隊友,能打勝仗才是怪事。
2、豬隊友只能一言難盡
雖然中東戰爭本質上是美蘇兩大陣營的博弈,但對於代理人的阿拉伯和以色列而言,這些戰爭的意義又是完全不同的。
作為強行搬來的釘子戶,以色列深知自己的危險處境,在這個熱情的沙漠,如果不表現得火辣一點,那麼以色列的命運將會非常悲慘。
換句話說,每次中東戰爭對以色列而言都是關於生死存亡的國運之戰,因為敗了就一無所有,勝了才能活下去。
但阿拉伯國家沒有這樣的感覺,事實上除了土地被搶走的巴勒斯坦,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同仇敵愾大多是逢場作戲,他們對以色列的痛恨,完全是真主不爽,自己則是個替天行道的角色,這樣的態度使得阿拉伯國家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拼盡全力。
自阿拉伯帝國覆滅,因伊斯蘭教內部的分裂,阿拉伯國家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不斷激化,而除了宗教衝突,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領土矛盾同樣尖銳。
更要命的是,因為阿拉伯世界沒有特別突出的大國,這使得各國都想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比如薩達姆、比如卡扎菲,這就讓阿拉伯國家長期在爭霸的撕逼中瘋狂內耗。
而因為群龍無首,阿拉伯國家在面對以色列時從來不能形成合力,作為阿拉伯世界領頭羊的埃及甚至主動和以色列媾和,這讓阿拉伯世界更加內訌不止。
這樣的阿拉伯國家,完全就是1+1<2的局面,而同期的以色列早已在美國的支援下迅速鳥槍換炮,成為中東地區裝備水平最高的國家。
不僅如此,外患不止的以色列還全民皆兵,這讓阿拉伯國家更加難啃。
一直以來,阿拉伯國家都沒有消滅以色列行之有效的辦法,落後的指揮水平加上拙劣的戰略思想,使得阿拉伯國家除了能夠在突襲中佔據優勢,在後期的戰爭中完全沒有還手之力。相比於阿拉伯國家的突襲,持久戰無疑更有效果,但各懷鬼胎的阿拉伯國家,沒有這個耐心。
所以,打敗甚至消滅以色列,對於阿拉伯國家而言何其難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以色列總人口還不到1千萬,在這個小不點的周遭,阿拉伯國家達到22個,總人口達到將近3億5千萬。如果單純從人口來說的話,阿拉伯國家要滅掉以色列的話,應該沒有什麼困難度才對。可是,二者至今打了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並沒有被整趴下去,甚至還生存得比以前好。有網友很驚訝地表示,這是多麼神奇的一樁奇聞啊!
其實,以色列能夠存活到現在,靠的是自身實力,不管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以色列都表現不差。先說一下軟實力,在亞洲這個大家庭之中,以色列的經濟競爭力是第8位,至於以色列最為自豪的科技領域,目前排名的位置是在第二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色列的軍力可以達到前14位,這種軟實力是完全可以震懾住周遭那些阿拉伯國家的。
說完了軟實力,那咱們可以聊一下硬實力。就以年輕人當兵這件事情來說,他們政府要求年滿18歲就必須服兵役,不管你的背景多麼地強悍,都不可以當逃兵,更不可以找理由迴避服兵設的公民義務。曾經有一個以色列年輕人在美國留言時,被當地人問到為什麼以色列這麼重視服兵役。當時的這個年輕人很激動地表示,因為他們生活非常地艱難,所以每個以色列人都想要找機會貢獻一下自己。
除了前面所說到的服兵役之外,以色列的全民皆兵,也是很關鍵性的一點,當大家看到人們以色列人手一支槍的時候,這種國家安全意識以及個人安全意識,那是相當之高的,也正是這樣子的一種高度安全感意識,才使得在中東戰爭之中,以色列仍然能夠保證勝多敗少的戰績。一個只有800萬左右人口的國家,人家的國防教育做到這種程度,這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