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著名流浪詩人
-
2 # 一惑館長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文、賦、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其《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他的詩詞佳句讀起來,非常有畫面感,能夠帶你入境入情。在這裡列舉了他比較有代表的詩詞。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根據傅藻《東坡紀年錄》記載,這首詞應當作於宋元豐元年,作者蘇軾當時任徐州知州。看到“響繰車”、“賣黃瓜”等農村初夏的生活景象,作者創作了這首富有小情趣的詞。
《南鄉子·東武望餘杭》
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根據蘇軾自己的作的小序可以看出,這首詞是蘇軾即將離開杭州前往密州任職時寫的一首酬唱之作,唱和的是他的好友楊元素。全詞寫得感情真摯,讀來不禁動情。全詞大致意思是我移任杭州後回望餘杭,只看見海天相接,雲水兩茫茫。如果哪天能夠完成我功成名就的心願,我還鄉時一定陪你狂飲大笑三萬場。到時候我們不要再去傾訴別後的離殤之情,痛快的暢飲從來都是別有緣由。今夜提著清冷的燈火送你歸去,走過河塘,我看見那個落淚像哭楊祜墮淚碑的人原來是你楊元素啊!
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來都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是齊梁的華麗辭藻,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蘇老的這首詞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原來一首送別詞可以寫得如此傳情,古往今來,能夠此水平者,數人而已。
《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詞應當是熙寧十年(1077年)在徐州任上所作,但尚有爭議。這首詞又是作於中秋之夜,看來蘇軾和中秋還是特別有感情啊,而且中秋之夜也寫出了不少好詞。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和弟弟蘇轍久別重逢後共賞中秋之月的情景。但是想到此時此夜的場景就像那中秋之月一樣不會永遠美好,今夜月圓,明夜自然月缺,不知道明年的中秋月再圓時,我們會在飄零分散在哪裡。表達了作者欣喜轉悲的思想感情。全詞境界高遠,語義綿長。
最後的“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對仗的極好,恐怕擅長律詩的杜甫、李商隱在此亦不能過也。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創作的時間、地點及主旨有多種說法。比如地點,一說作於杭州;一說作於黃州;一說作於儋州。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正如“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來無限悲涼之意,盡寓其中。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和地點都有爭議。有說作於惠州、有說蘇軾罷定州知州知英州的途中所作。至於時間,有說作於宋元豐三年、有說紹聖元年、也有說作於紹聖二年,總之,眾口紛紜。這是一首傷春的婉約之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擅婉約。上闋主要寫時光流逝的傷感,亦寫景,亦抒情,手法不拘一格。下闕寫院裡有佳人,卻無緣一見,多情卻遭到無情的對待,心生悲哀,全詞意境婉轉,清新中流露著哀怨,婉麗中帶著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作者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在三月七日這一天,作者和朋友們一起去出遊,忽然下起雨來,大家都覺得很狼狽,唯獨自己不覺得,蘇軾正是透過記述這樣的一件小事,表達了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蘇軾一生貶謫不斷,他曾經說:“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些都是他人生旅途上一個個艱難的驛站,若是沒有曠達樂觀的態度,恐怕早就像柳宗元一樣在貶謫之中就魂不能歸故里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於宋熙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因為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當時掌權的是改革派,我們在在這裡先不討論蘇軾的政治思想正確與否。因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現,蘇軾於是請求外放,於熙寧四年(1071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又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做知州。當時作者蘇軾已經和弟弟蘇轍七年未見了,在中秋之夜,蘇軾通宵暢飲大醉之後,作了這首詩,先圍繞中秋之夜的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各種悲歡離合之情上升為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性問題,表達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內心世界,但他又在詞中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最後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真誠祝願。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 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根據此詞的題目可知是創作於蘇軾再密州任職期間,具體的時間應當是熙寧八年冬。
作者像歷代的仁人志士一樣,想親歷沙場,為國殺敵,保護國家和百姓的安定與安全。這個時間的蘇軾剛過了不惑之年,應當不算老,可是蘇軾卻自稱老夫,這其實是他擔心不能儘早地為國立功就老去的原因。整首詞有好幾處都是感慨光陰易逝,如“老夫”、“鬢微霜”、“馮唐”等,其實都表達了東坡渴望保家衛國的心願。全詞氣象恢弘,胸中豪放之氣溢於言表。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創作背景:蘇軾十九歲時與十六歲的王弗結為夫婦,才子佳人,新婚燕爾。可是在王弗二十七歲年就去世了,這對蘇軾的精神和身體都是一個打擊。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正月二十日的夜晚,做夢夢見了妻子王弗,於是寫下了這首詞。這是一首悼亡詞,很多人把這首詞推為悼亡詞中的第一。以我看來,當之無愧。全詞寫得纏綿悱惻,字字血淚,表現了作者對妻子去世後綿綿不盡的思念。上闋主要寫妻子逝世十年來自己的悽苦生活,再想象那遠在千里之外的孤墳,作者更加感到淒涼了,此時此刻,他還擔心即使相見,妻子也認不出這個風塵滿面、鬢髮如霜的人了,屬於寫實;下闕主要記述了夢見妻子的整個過程,屬於寫虛。
東坡是豪放詞的代表,但是作起這樣的婉約詞來也是不遑多讓。實在很喜歡這首詞,姑且把它排在第二。
《念女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創作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此時的蘇軾已經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了。他黃州期間,遊於赤壁磯,有感於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於是作了這首詞。這首詞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非常高,是蘇軾的代表詞作之一,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先從描寫長江的壯美入手,接著追憶古人,熱愛大好山河、仰慕古人功業,進而感慨自己早生華髮卻蹉跎了歲月。
俞文豹在《歷代詩餘引吹劍錄》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有一個幕善歌,東坡於是問他:“我詞何如柳七?”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確實,唯有關西大漢高唱方能表現出東坡詞的豪放之氣。
-
3 # 尋味靖羽
作為一個華人,可以沒聽說過蘇軾、蘇仙、子瞻、和仲,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但應該是聽說過蘇東坡的。
作為一個華人,可能背不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句子應該還是耳熟的。
就算前面的都不知道,“東坡肉”總該是聽過的吧。
蘇軾,世稱蘇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記載的作品就有三千多首,但這並不算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蘇軾最大的成就是推動了詞的變革,是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全面改革之人。從晚唐、五代一直到他的那個時期,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豔科”。柳永雖專心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沒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但蘇軾卻是真正地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社會地位和發展方向。
對於蘇軾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曠世之作就不多說,倒是想和朋友們分享幾首他非常接地氣的作品:
其一、《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其二、《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水平有限,請老師們接著推薦其它更好,更有趣的作品。
-
4 # 今天開始讀書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代: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收藏下載複製下一首完善
宋詞三百首,宋詞精選,婉約,中秋節,感嘆,人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裡,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
酒並非好酒,常因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著北方。
註釋
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新涼:一作“秋涼”。
風葉:風吹樹葉所發出的聲音。鳴廊:在迴廊上發出聲響。《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葉鳴廊聯想到人生之短暫。
眉頭鬢上: 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髮。
賤:質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盞”,酒杯。▲
-
5 # 看觀YANG
蘇軾的詞要說動聽的話,恐怕要說《水調歌頭》。千百年來被人們傳唱至今,是因為其內容充滿了對美好願景的嚮往。也體現了這位大家的情感細膩之處。下面跟大家說一下我對這首詞意境的理解:二三兩白酒下肚至微醺。心中的感慨和問題都一下湧上心頭。《於是問:明月是何時才有的,我端起酒杯問青天,不知天上的宮殿現如今是哪一年》。人在失意的時候,最嚮往天上無憂無慮的神仙。2.《我欲乘清風去天上,又恐怕用美玉砌成的月宮,不接受我這個凡夫俗子。》這是讀書人的秉性啊,總是怕這個怕那個。3.《明月轉過硃紅色的閣樓,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我。》這裡的用詞與心理的意境貼合得相當完美,不愧是大家。4.《明月無恨。所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會圓。人們的悲歡離合,月亮的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難以周全。5.《但願相隔千里的親人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人在鬱悶的時候和有什麼事情想不通的時候,讀一兩遍,這首詞可以開朗很多,舒服很多。
-
6 # 青鳥whn
提起蘇東坡在華人的心中可謂是“摯愛”,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蘇東坡,就可以聽到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 最是人間真情味
蘇東坡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但如果細細讀來,發現也不盡然,他並沒有在世人眼中那麼灑脫,也有深情的一面,特別是寫給亡妻王弗的那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終是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夢到在小屋窗下梳妝的妻子,一如當年模樣,這麼多年了你去哪裡了,我現在蒼老的讓你都認不出來了,兩人相顧無言,只有淚眼相望…… 感情熾烈而沉痛,字字情真,句句意切。 寥寥數語,便讓人為之動容,溼了眼眶,幾百年的光陰流轉,今天讀來仍叫人感動不已。
二. 得夫如此何所求
在今天這個冷漠的社會里,縱使夫妻之間也很少有這種如此長情的人了,今天結婚了,明天就又離了,這種事比比皆是,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夫妻泰國旅遊,為了妻子的財產,不惜將懷著身孕的妻子推下了幾十丈高的懸崖……還有那妻子重病在床,丈夫捲了救命錢跑了……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實,不由人扼腕,比起幾百年前的古人,我們自愧不如。所以得夫如當蘇東坡還有什麼所求啊。
這也是看似豪放,實則多情的蘇東坡長久不能讓人相忘的原因……
-
7 # 翕張文章耕耘者
要從蘇軾的許多經典詞作中選取最上乘、最喜愛之作確實很難。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恢宏,激情飛揚,令人興奮不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江夢》,借典故抒發為國殺敵愛國情懷令人提氣……在他的詞作群中挑選,猶如置身翡翠寶石中,樣樣愛不釋手。如只能選一首,只能忍痛割愛其他,捧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改豪放風格,婉約思愁氣氛瀰漫在朗月夜空中。詩人把人間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尋中,反映詩人複雜矛盾的思想情感,表現對生活熱愛的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正能量是此詞長久雋永閃爍的生命力,也是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的精神營養。此詞落筆瀟灑,流暢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意境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
8 # 聽雨136826316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豪,世稱蘇東坡。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
他的詩、詞、散文成就非常高而且能書會畫,不過他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胸懷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樂觀與豁達。
蘇東坡一生仕途不順,經歷坎坷,數次被貶。密州、杭州、黃州、惠州、儋州、常州、潁州、湖州……等等州縣都是蘇東坡被貶寓居之地,可謂顛沛流離,令人聞之嘆息!
雖然政治失意,人生坎坷,但蘇東坡卻以一顆灑脫豁達之心坦然面對。從他的詩詞中便可窺見一二,如“江海寄餘生”之超然、“詩酒趁年華”之豁達、“休將白髮唱黃雞”之灑脫,都是蘇東坡心境的寫照。
在蘇東坡諸多的詩詞中,我最欣賞他的這首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己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拋、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人生的浮沉,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詞人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起起落落,榮辱成敗,莫不是一陣風雨一陣晴。都說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Sunny總在風雨後。可是Sunny也好,風雨也罷,都只是人生的經歷。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彈冠相慶也好,唉聲嘆氣也罷,都不能改變即成的事實,何不隨遇而安?歸去,無悲無喜,我心安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9 # 嶽之嵐
謝邀。既然是大文豪,最好的、最能體現他風格的詞當屬《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詞的創作上,蘇軾是一個新的流派創始者,開創了宋詞"豪放派”。蘇詞最主要的創作特色是以詩為詞,擴大了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豐富了詞的語言和風格,是文學史上公認的大家。對於豪放派有這樣形象說法:"柳永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下面重點解讀推為豪放詞風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作者在神宗元豐五年寫的,此時蘇軾已47歲,因反對新法被貶謫在黃州。
開頭兩句,登高眺遠,面對長江的感受、江山人物合寫,風格雄渾、蒼涼,中含暗轉,似塞實通。接下來暗轉赤壁之戰,正面描摹赤壁古戰場風景,石曰亂,空可穿,濤曰驚,岸可拍,雪可卷,虛字運用極其生動而又精確,可謂出神入化,大家手筆。眼前所見,美不勝收,故總贊之"江山如畫”。
由這千古常新的壯麗江山,遙想起在歷史舞臺上風起雲湧的眾多英雄豪傑、風流人物。尤其是對周瑜的瀟灑風度,優閒沉著性格及輝煌戰功的實寫,在詞人筆下,英雄形象非常飽滿。此處"羽扇綸巾"指周公瑾,而非諸葛亮。張孝祥有詩云"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橫槊,興廢兩悠悠。”宋人多以"羽扇”句指周瑜。
最後,由"故國神遊"轉入自抒懷抱。江山依舊,人事已非,自己尚未成就功業,華髮已生,引發"人間如夢"的感慨,在讚賞江山、人物之餘,不免趨於消極,但這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精神。
在藝術上,這首詞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將不同的,乃至於對立的事物、思想、情調有機地融合在一個整體中,這裡面有對當前的景物與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對生活的熱愛、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與達觀、消極人生態度的融合,有豪邁的氣概與超曠情趣的融合。
這首詞對後世影響深遠,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等深受影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影響最深的是《三國演義》裡開頭詩,楊慎的《臨江仙》多用借鑑。
-
10 # 秀才啃詩詞
大文豪蘇軾是北宋文壇上的最璀璨的明星。是宋詞的領袖,豪放派的創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歷來被文壇上稱為文學家、大文豪這個桂冠是實至名歸。因為他在詩詞、散文、雜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是當代文壇名家、一枝獨秀。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令多少文人墨客望洋興嘆。是文壇上一面錦繡旗幟,熠熠生輝。是中國文壇史上的一代宗師、萬世典範,他的名篇佳作將與祖國山河同在、日月同輝。東坡大文豪的詞作不勝列舉,名篇佳句層出不窮。對樓主說的蘇軾大文豪的詞作都非常喜歡,憑心而論我對他的崇拜程度甚至於超越了詩仙李白。原因就這麼簡單,李白除了詩歌可以與蘇軾平分秋色之外。其餘沒有一項與蘇軾媲美的。
憑心而論,蘇軾的兩首詞今日都可以入圍。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是千古絕唱。但我更愛《水調歌頭》。因為其間產生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和"但願人常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句。為了表示對大文豪的尊敬還是讓我們重溫一次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佳作罷。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創作背景】這首詞作於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官任密州太守,其時與其愛弟蘇轍己闊別七年之久。更兼政治上的失意和不順心,正巧又值丙辰年的中秋佳節。面對此情此景,下筆如有神的蘇大文豪怎麼會無動於衷呢?於是對月思人,妙筆生花,舉酒對月,盡情抒懷,乘醉而歌。一首描寫中秋之夜的千古名作便橫空問世。至今傳唱不絕。難怪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足以證明本詞的含金量。【賞評】作者上闕寫把酒問天對月,發欲昇天之奇思妙想。可又擔心高處奇寒不如人間溫馨。一波三折,抒發了詞人因政治上的失意想一下子超凡脫俗,遠離塵世,俗仙欲醉的蓬萊客生活,然而又產生對人間的無比熱愛,深深的眷戀。使作者心理作用在這種錯縱複雜的矛盾狀態之中,難以抉擇。
下闕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產生無限慨嘆,人生之中,好事往往最難全,不盡如人意。古往今來也是一樣,常常令人宛惜,甚至心酸。進而自然而然激發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聲願望。只希望普天萬民永遠健康長壽無恙,無憂無慮,和諧共處,共享盛世帶來的榮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怕相隔千山萬水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在這裡表明詞人對相隔千里之外的骨肉兄弟的一片深情以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更是對天下人的衷心祝福。這也是本詞的最高境界,離明超凡之處,"高處不勝寒"由此可見一斑。
【總結】該作品構思精妙,立意新穎。敘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且情感豪放奔騰,充滿了浪漫主義詩詞的情調。風格超曠風逸,集中表現了詞人開闊灑脫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高尚品格。全詞構思奇特獨到,結構嚴謹無華,蘊含深廣清遠,通篇妙語連珠。透過對"天上"虛無縹緲的月宮仙境的幻想,著力表現了"人間"現實社會中自己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和迷茫,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和認知。本詞寫作特點:語言如行雲流水,一片汪洋。理性情趣大融合,哲理名言警句橫飛,千古傳唱。不僅是大文豪蘇軾的詞中精品,也是宋詞中首屈一指的一座巔峰。
回覆列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出自北宋詩人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其古詩全文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註釋】
⑴江城子:詞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⑶十年:指結髮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應念平聲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孤墳:孟棨《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其妻王氏之墓。
⑹縱使:即使。
⑺塵滿面,鬢如霜:形容飽經滄桑,面容憔悴。
⑻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⑼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軒:有窗檻的小屋。
⑽顧:看。
⑾料得:料想,想來。腸斷處:一作“斷腸處”。
⑿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翻譯】
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縱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我已經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在小屋視窗你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流出淋漓熱淚灑下千行。料想得到我當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岡
【賞析】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裡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這首“記夢”詞,實際上除了下片五句記敘夢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
“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呵!王弗逝世轉瞬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及兒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想念,但絕不是已經忘卻。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而此詞寫得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作者索於心,託於夢的確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唸中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
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淒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盈。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裡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種表現手法,有點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說自己如何,反說對方如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悽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語)。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蘇東坡對於王弗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都不覺要落淚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