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侃史

    首先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春秋五霸是在周天子的預設之下形成的,就是說,當時的天下還是周的天下,所以這些諸侯很強,強到震懾諸侯天子,但是成不了王,這是一個基本概念。

    其次,之所以諸侯那麼多國家,他們可以稱為天下的霸主,就是他們在國家的發展使用了正確的戰略,就拿齊桓王來說吧,這個是一個非常的厲害的霸主,當時組織了國家聯盟,在管仲的幫助下,幾乎可以稱霸天下啊,但是受到管仲的思想的引導,最後只是霸主,這是春秋第一位霸主。

    估計後期王者也是受到管仲的思想,所以基本沒有稱王的,僅僅稱霸,大家要知道,管仲可以說是百家之主啊,所以他的思想影響後期霸主,倒是也非常的正常。

  • 2 # 不讓胖的吃雞腿

    春秋五霸之所以稱他們為五霸,自是有其原因的。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毫無疑問的五位霸主,而他們也不是同時存在的,而是在五個時期名震整個周王朝的王者。

    春秋五霸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所以我們不甚瞭解其存在的意義,在這裡我來做一個類比,其實春秋五霸的作用就和東漢末年的曹操差不多,“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在宗法上是佔據正統意義的,周天子成為他們的傀儡,他們的意願即代表了國家的意願,其他的諸侯國沒有能真正抵抗他們的強盛和影響。

    春秋五霸其實真正的說法應該是春秋五伯,伯即為諸侯之長,有會諸侯、朝天子的責任,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如今關於春秋五霸的具體任務並沒有蓋棺定論,而是存在兩種較為主流的說法:

    其一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其二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學習的是川教版的歷史課本,上邊所表述的春秋五霸是第二個版本,因為經過課本的先入為主,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的。但是這兩種版本既然得以列出來,那麼裡邊的人物必定都是威震一方、聲名赫赫的一代英豪,我們不妨看一下他們的事蹟:

    齊桓公

    齊桓公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公子小白了,也是春秋五霸的首位,當年和自己的兄弟爭奪王位,即位之後還不計前嫌的任用了管仲,實現了齊國的中興和富強。

    當時戎狄頻頻侵犯周王朝,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和賞賜,使得齊桓公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周王朝的霸主。

    宋襄公

    宋襄公曾在齊桓公死後幫助平定了齊國的內亂,並繼承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然後還有著讓國之美的美譽,雖然光芒不如齊桓公耀眼,但是也是一代名王。

    晉文公

    晉文公便是大名鼎鼎的公子重耳了,曾流亡在外十九年之久,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之下復位,對內發展經濟,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對抗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成為了五霸之一,並奠定了晉國百年的基業,不可謂不英明有位。

    秦穆公

    說起秦穆公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手下的臣子我們定是在熟悉不過了,因為在初中我們都被其支配過,那便是在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大名鼎鼎的百里奚了。秦穆公在位時奠定了秦國發展的基礎,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條件,雖有爭議,但是忝為春秋五霸之一,也算是恰如其分的。

    楚莊王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當事人,楚國最靠譜的一個君主,春秋五霸之位自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吳王闔閭

    前期的超級猛人,手下的伍子胥名聲赫赫,誰人不知,這也讓吳國成為了江淮一代的強大國家,雖然最後被勾踐幹倒了,但是也不愧於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

    不用多說,勾踐恐怕是最有故事的一個君主了,越國和吳國的愛恨情仇是說不清的,而勾踐才是真正的超級猛人,把吳王闔閭打廢之後不久便被其兒子夫差打垮做了吳國的俘虜,勾踐悲慘的亡國了。

    但是勾踐不惜親嘗夫差的糞便以謀得他的信任,最終成功回到了越國。勾踐經過勵精圖治、臥薪嚐膽,成功光復越國,並且利用美人計使西施離間夫差,夫差錯殺了伍子胥之後便註定了吳國的滅亡。

    最終勾踐也是成功滅掉了吳國,幹掉了兩個吳國君主的狠人,作為春秋五霸,自是理所應當。

    綜上所述,無論是哪個版本,春秋五霸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象徵,這兩個版本的霸主們都實現了自己國家的強盛和富庶,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使得,所以他們也是深深影響力中國的的歷史,直到今天也為我們所津津樂道。

    春秋五霸,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3 # 步蘭香407

    謝邀,回答這個問題,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東周末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周天子已往無能力掌控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之“華人暴動“,北方戎人的入侵,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使之統治局面進一步失控。幽王歿,平王即位,政局進一步動盪不安。周朝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西北)己殘破不堪,戎人遍佈王畿各地,周平王遑遑不可終日。於是於(公元前770年)在各路諸侯的護衛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平王東遷“。始周王朝便稱東周。周王朝的恢復和東遷完全依靠諸侯的勢力,而諸侯也趁機迅速登上了政治,軍事舞臺,填補權力真空,成為中原的決定性力量。東遷以後,周王室對諸侯的實際控制基本喪失,殘存的尊嚴和名義上權威也被諸侯攫為已有,全天下處於分裂割劇的狀態。

    東周初年,周天子統治下的大小諸侯多達一百二十多個,由於周王室失去對他們的控制,他們便各自為政,利用自己手中掌握政權,開始了春秋混戰,在混戰中一些較強的諸侯國不斷吞併小國,逐漸澎脹起。兼併戰爭連年不斷,烽火四起,最先稱霜的是齊桓,然後各地大的諸侯國相繼稱霸,最後形成“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爭雄的局面。史稱“春秋五霸”。

  • 4 # 秦嶺深山隱士

    春秋時期,沒有五霸這一說,所謂的“春秋五霸”是後世史官結合這一時期的特點,給五個實力強大諸侯冠以霸主之名,因為他們行使了類似於周王朝“伯”的權力。

    周王朝疆域廣闊,千里之外,天子無法實施管轄,因此就沿用商王朝的統治方式,賜策命一些諸侯為方伯,統領這一區域的諸侯,代天子管理祭祀,處理諸侯內部事物,征伐戎狄侵擾等。伯通霸,伯主逐步演化為霸主。

    早在周王朝東遷之前,衛國就被授予方伯,統領東方諸侯。

    春秋時期,周王室權力衰弱,無法對諸侯內部事務實施管轄,因此就冊封實力強大的諸侯為伯,借天子的名義以強制弱。

    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而在所謂的五霸中,只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三人受到周王室的策命,他們才是真正的伯主。

  • 5 # 枕籍經史0

    春秋五霸,一般人理解,是春秋時的五個霸主。

    什麼叫霸,字典裡是這樣解釋的:依杖權勢或武力欺壓他人的人或集團。

    春秋時的這五個霸主,不就是依仗國力強大欺負其他小國嗎?實際上,這個認識是錯誤的。春秋五霸的“霸”字,不是霸主的“霸”字那麼講,而是“伯”字的通假字。

    春秋五霸,實際上是“春秋五伯”的意思。

    什麼叫“伯”,伯,就是“方伯”,諸侯之長的意思。周朝實行分封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齊桓公等五霸,實際上就是周天子委任的這樣的“方伯”。

    再者春秋數百個諸侯國,能代天子守四方而討伐不臣的諸侯國國君為霸主,該國為霸國。霸主要有實力讓周王室及大部分諸侯國承認,以取得天子冊封與諸侯會盟認同。霸主有時間性與唯一性,在同一個時間段天下只有一個霸主,他代天子守四方伐不臣!

    春秋時期先後有多位霸主:齊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玆甫、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熊旅、吳王姬光、越王姒勾踐!其中前五位被稱為春秋五霸,後兩位只是區域性霸主,且時間很短,不被廣泛接受!

    戰國三十多個諸侯國,比較大的諸侯國是秦、齊、楚、魏、趙、燕、韓,他們合稱戰國七雄。之所以稱為七雄而不是七霸,

    原因有:

    其一,

    他們不替天子守四方伐不臣,而是彼此兼併; 其二、

    他們同時並存,爭鬥兩百多年,談不上某一國為霸主,強弱變化很快;

    其三、

    各國都想統一天下,而不是當霸主,所以霸主的名號他們不稀罕,也不採用!

    齊秦兩國鼎立之時,齊為東帝,秦為西帝。兩強國不稱東西二霸而稱東西二帝,就充分說明了霸主理念在戰國不吃香了,所以以後就沒用了,

  • 6 # 沒有跨不過溝

    春秋五霸,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而“春秋五霸”指哪五個,說法不一。

    如《左傳》、《孟子.告子下》、《史記.諸侯年表》等,記載五霸為: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白虎通》則把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稱為五伯。

    《漢書.諸侯年表》又把齊恆公、晉文公、宋襄王、秦穆王、吳王夫差稱為五霸。《荀子》則把越王勾踐列位五霸之一。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對春秋時期哪些諸侯國可以稱霸主並定論。其原因在於後世對於“霸”的標準理解不一致。有的以成敗而論,邵雍說:“宋襄公圖霸而力微,卒為楚所敗,此不足論。”有的以尊王攘夷為標準,“率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白虎通》。

    西周末期由於周幽王昏聵被犬戎殺死,面對犬戎的猖獗、諸侯國離心離德,平王被迫東遷。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共主尊嚴,急速衰退,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朝奴隸制度處於“禮樂崩壞”的境地,封建諸侯相互之間的關係亦因此解體。列國兵爭不惜,因此招致異族戎狄侵凌之禍。

    在此局面下,便有霸者崛起,當時的霸業,便是諸侯間的一種新團結。霸業最先創於齊,後則為晉。

    齊恆公即為於公元前685年,他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促進了齊國強大。齊恆公率軍擊退為禍中原的戎狄,又阻止楚軍北上,他的威信大增。公元前651年,齊恆公大會諸侯在葵丘會盟,簽訂盟約,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恆公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恆公 網路片圖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而後又改善了與曹、衛的關係,孤立楚國。楚國大怒,發兵伐晉,晉軍退避三舍,誘敵深入,然後集中齊、秦、宋等盟國軍隊,全殲楚軍。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踐土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晉文公正式成為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晉文公

    後來,宋、楚、秦、吳、越都被稱過霸主,但有如宋有名無實。所謂的霸主是把當時華夏諸侯國重新團結起來,依舊遵守西周王室規定下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儀,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如此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當時國際間的同盟團體。(可以看成現在的聯合國)

    名義上尊東周王室為共主,實則處理一切國際糾紛與推行國際法,其權都是霸國任之。遇有戰爭,經盟主召集,組成聯軍,聽盟主指揮作戰。同盟國遇到敵寇,均可向盟主或同盟國乞援。遇外交爭議,皆由各國申述於盟主國,聽後仲裁,爭議一方不服仲裁,盟主國可以主持聲討。當時許多諸侯國,完全靠了這個國際組織,保持他們對內外的安全達於百年以上。

    在當時對參加如此等同盟事業的,在北方則為戎狄,南方則為楚國。戎狄大多是遊牧部落,與諸夏農耕生活不同,文化較低。楚國則在江、漢之間,與北方諸侯相隔亦遠,亦不願加入同盟,自受約束 。後來諸戎狄,經同盟國壓制,獨南方的楚國,吞併漢水、淮水一代的小諸侯,變成一個特別大的國家,與北方諸侯對持,時起鬥爭。到後來楚莊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楚莊王曾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傳春秋》,靠武力,無法併吞北方諸夏諸侯國,亦要加入,以得任盟主為條件。當時,曾舉行過一次極有名的弭兵大會(前546年),即楚國加入,國際同盟團體所召集。楚國以外,西有秦國,東有吳國和越國,亦模仿楚國先例而,先後加入同盟,而為其盟主。

    從公元前770——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300年間,會盟曾起到過積極作用,然而中後期,會盟與盟約的作用越來越有限,到最後完全不起作用,春秋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較大的國家,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

  • 7 # 兔先生的vlog

    春秋五霸指的就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

    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有學者認為是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細心的讀者朋友是不是一眼看出了,五霸裡面其他都是公(齊桓公、秦穆公......)而只有楚稱為王(楚莊王)?原因是前面幾位都是周王室的封國,而楚國不是,楚國當時是南方的一個大部落,後來自立為王,強行加入中原的爭霸。

    為何五霸稱之為五霸?他們的稱霸事業又是如何發展的?

    首先,我們先說說齊桓公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戎狄莫名其妙打了一頓後,威信從此一落千丈,各路諸侯拉幫結派,打架鬧事,這時,我們的第一代霸主橫空出世,齊桓公對外尊王攘夷,號召各路諸侯要忠於周王,對內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最終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但是齊桓公晚年就比較昏庸無道了,在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漸漸就退出了稱霸的舞臺。

    齊國退出爭霸,晉國當仁不讓的接下了霸主地位

    晉國,歷代經營,國富民強,實力在諸侯國中是僅次於齊國的,但是和齊國不一樣,齊國稱霸時,諸侯國是一呼百應的,但是晉文公呼風喚雨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個人默默跟他對著幹。

    這就是楚國,楚國從南方一個巨大部落,自立為王,一心向往中原,時刻夢想北上,終於公元前632年,晉國跟南邊的楚國狠狠地打了一仗,完勝楚國(晉楚城濮之戰),楚國當時也是很厲害的角色,所以晉文公一躍成為齊桓公後的第二個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晉文公稱霸前,晉國內亂不斷,反覆出現奪嫡事件,晉國的各位公子輪番向秦國求助,秦國的“公主們”都給他們嫁了個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晉之好”

    秦國可謂是掏心掏肺,可是晉國這個國家不太厚道,晉文公剛死,秦晉聯盟就瓦解,進入對抗時代,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可是晉國太強大,秦國兩戰兩敗,於是秦穆公掉頭轉向西邊的蠻族犬戎,沒想到東邊不亮西邊亮,秦穆公開疆擴土,稱霸了西戎。

    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沉迷聲色三年不問朝事,假裝昏聵,前597年,發生在晉楚兩國間的邲之戰,楚國和晉國在邲地展開激戰。結果楚軍重創晉軍,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宋襄公:政治霸主

    前面說的四位霸主都是實至名歸的,以軍事實力為基礎,最後我們說的這位,其實無論成就還是實力,都遠遠無法與前面四位相抗衡的,所以也是最有爭議,但是之所以宋襄公可以稱為五霸之一,我認為是他的政治地位。

    做為第一任霸主的齊桓公非常欣賞宋襄公,把太子昭託付給了宋襄公,齊桓公去世了以後,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君位,大打出手,鬧的齊國不得安寧,宋襄公帶著衛、曹、邾幾個小國,就像維和部隊一樣,來到齊國,平定了齊國之難,讓齊國太子昭當上了齊國君主。齊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平定了最強大國家的戰亂,使得宋國“國際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一時間被各路諸侯以“盟主”對待。

    所以說宋襄公的稱霸是政治上的,口頭上的,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曾一度被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

    總結:

    第一代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第二代霸主宋襄公

    齊桓公去世,宋襄公平定齊國內亂,扶齊國太子昭上位,成為名義上的二代霸主(僅僅是代理)

    第三代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城濮大敗楚軍,成為第三代霸主

    第四代霸主秦穆公

    本欲東進的秦穆公,兩次被晉軍擊敗,於是掉頭西征,反而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成為第四代霸主。

    第五代霸主楚莊王

    楚莊王假裝昏聵,三年不理朝政,韜光養晦,邲戰稱霸,一舉擊敗當時的霸主晉,成為第五代霸主。從此楚晉交替稱霸。

  • 8 # 山海經解密

    春秋五霸實際是五伯,不僅要有周天子冊命,而且有天子賞賜的祭祀用肉和弓箭等物。有兩種說法:(1),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此說法比較正統。(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首先在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並無爭議,爭議較大的是其他人選。先說宋襄公和秦穆公,實是周天子為了重德抑武為了盡最大的努力維繫天子權益所封。楚莊王原本蠻夷,可是在晉文公之後他飲馬黃河中原諸侯無人能敵,周天子實在是迫不得已封其為伯。至於晚期的吳越兩王相繼為伯,實在是禮崩樂壞到極致,周天子已無任何能力駕馭諸侯,封兩王為伯實是大家湊熱鬧而已。當時吳王也只是和晉定公平且齊國也很強大,只是齊晉相爭難分高下而已。

  • 9 # 林子說歷史

    春秋時期,是我們古代第一個長期的亂世。而其中的五霸,是其中五個諸侯強國最強時的地位。他們之所以是稱霸,因為:實力強、強有限、未有一統概念。

    實力強這方面,說的是能稱霸者皆是實力強大之輩。

    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他們之所以可以稱霸,都是因為自己的實力,在當時是最強的那一個。所以實力強,是第一個原因。

    強有限這方面,說的是稱霸者雖實力強大,但強的也較為有限。

    當時的稱霸國,如齊國、晉國、楚國等。這幾個大的諸侯國在實力方面,都屬於是半斤八兩的程度。

    誰能稱霸,稱霸者只是稍強而已,並無絕對的可以一統的優勢,也就僅只稱霸。所以強有限,是第二個原因。

    未有一統概念,說的是在思想上只是想當大哥大而已,並無天下只有此一個大哥的想法。

    在當時看來,畢竟之前從沒有過大一統的思想。夏、商、週三朝,都是部落裡走出來的王朝。

    而大一統思想,是戰國時爭雄才有的,這才只是稱霸而已。所以未有一統摡念,是第三個原因。

    綜上所述春秋五霸,之所以稱他們為五霸,是因為他們:實力強、強有限、未有一統概念所致。

  • 10 # 老貓談史

    我來跟大家簡單說一下春秋五霸是指那幾位君王吧。春秋五霸中的五位君王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兩種說法都得到了人們的支援,但是相對來說支援第一種說法的人還是非常多的。

    公園前770年到公園前476年間是中國著名的春秋時期,周王朝建立之後周天子實行分封制度,將周朝的領地分封給了周朝貴族和有功之臣,分封制度從一開始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制度,分封制度的實施有利於維護周王朝的統治,更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分封制度使得各個諸侯國野心變得膨脹,他們已經不侷限於當一個普通的諸侯王了,而是希望成為諸侯霸主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隨著時間的發展,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威嚴,其地位一落千丈,為了提升權威,周天子反而依賴於強大的諸侯國,這也加劇了各個諸侯國的爭霸鬥爭。

    在爭霸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五位最為強大的君王,他們就是剛才說過的那五位霸主。

    齊桓公

    齊桓公可以說是最早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是齊國的第十五位君王。公子小白在齊國內亂時期與公子糾互相爭奪王位,小白勝出後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不但赦免名相管仲的罪過,而且重用管仲,在管仲的幫助下齊國國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齊國成為了春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齊桓公也成為了霸主。

    晉文公

    晉文公原名為重耳,重耳的前半生歷經了太多的磨難,好在在秦國的幫助下得以會到母國成為君王,重耳登基之後沒有絲毫的放鬆,他重用賢臣,大力發展農業和軍隊,而且對外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尊王攘楚,一度開創了晉國的百年霸業。

    宋襄公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國君,宋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效小國,而且我個人認為宋國再怎麼強大也比不上其餘的四個強國,宋襄公做的最為成功的事情就是平定齊國內亂,齊桓公死後,齊桓公的兒子互相爭奪王位,至此齊國內亂爆發,宋襄公聯合衛國、曹國等四國兵馬打到齊國擁立齊孝公為王,這一戰使得宋襄公的威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但是後來的宋襄公在討伐楚國的戰爭中兵敗身亡。

    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國最為著名的君王之一,秦穆公對秦國後世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條就是打敗西戎,極大的增加了秦國的國土面積,完成了之前數任秦國君王沒有完成的使命,在政治上,他重用百里奚和蹇叔,在他們二人的幫助之下,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一時間使得其它諸侯國家都不得不開始重視秦國。

    楚莊王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中原國家視為南蠻國家,這一點跟秦國非常相似,之前的秦國也被稱為蠻夷,楚莊王在上臺前期也是沒日吃喝玩樂,不顧政事,但是他後來聽從了大臣的建議,從此"一鳴驚人",他首先清除了一大批貪官奸臣,在政治上重用賢臣,在軍事上打理髮展軍力,他不僅使得楚國日益強大,威名遠揚,更為後來的華夏統一和名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9大手機廠商聯合推出的「快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