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杳杳無歸期

    唐太宗三皇子李恪可以說是個悲劇,身負隋唐兩朝皇室血脈,可以說血統無比高貴,但境遇卻是悲慘無比,即使他被唐太宗李世民誇獎為"英果類我"。那麼為什麼這麼優秀的李恪不能繼位?

    第一個原因就是李恪不是嫡子,不是長孫皇后所出,這也就意味著他得不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我們看無論是舊太子李承乾還是跟李承乾爭的死去活來額的李泰,亦或是後來繼位的李治,他們都是嫡子,都是長孫皇后所生養的,所以天然就能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血統,他的外公可是隋煬帝楊廣啊!這滿朝的大臣都是靠著造隋朝的反才發達的,結果大家最後打來打去,發現隋煬帝的外孫當上了皇帝,這會嚴重威脅唐王朝的統治。

  • 2 # 小龍女5505

    李恪文武全才可惜不是嫡子又負兩朝血統其母又是煬帝之女所以註定是他生在皇家的悲哀不能成為太子即使再優秀也與皇位無緣.

  • 3 # 林城—布衣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

    李恪的生母是楊妃,而楊妃是隋煬帝楊廣之女,這使得李恪有前朝皇族血統。這是長孫無忌等眾臣強烈反對立他為太子的原因和理由。

    李恪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吳王。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而感到惋惜。

  • 4 # 碧山雲起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最欣賞也最引以為傲的兒子,說李恪“英果類我”。毛主席評價李世民時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毛主席實際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李世民沒立李恪為太子,主要是長孫無忌從中作梗的結果。

    李世民在太子李承乾牽涉謀反案被廢黜後,曾一度決心立李恪為太子。他曾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治懦弱,別說治理好國家,能否守得住我大唐江山都很難說!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堅持主張不可以立李恪,只能立李治。長孫無忌擺在桌面上的最充分的理由當然是“國祚都是立嫡長子”,說不出口的最關鍵的理由是李治是他的親外甥。透過不正當手段“宣武門之變”上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在經歷了太子李承乾步自己後塵牽涉謀反的慘痛教訓後,確實也需要建立和恢復歷朝歷代皇位傳與嫡長子的法定傳統,於是儘管不情願也不甘心,但還是立了自己並不看好的李治為太子。順帶說一下,長孫無忌在李世民上位的“宣武門之變”中起了關鍵作用。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長孫無忌則位列第一。長孫無忌的話在李世民耳朵裡相當有分量!

    但長孫無忌勸諫李世民不立李恪的一番話,令此後的長孫無忌總是心有餘悸,因為李恪確實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長孫無忌害怕李恪的報復,也害怕李恪對自己外甥李治的皇位構成威脅。於是逮住一個機會,授意房遺愛誣告李恪謀反,最終李恪蒙冤被殺。臨死,李恪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 族滅!”長孫無忌的下場恰如李恪所言,身死異鄉,“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假如沒有長孫無忌的從中作梗,英明果敢的唐太宗很有可能就傳位給了“英果類我”的李恪。果真如此,大唐王朝的執行軌跡一定會繞開武則天那一段女人君臨天下的歷史走向!你說呢?

  • 5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因為李世民是長孫無忌的傀儡,李世民立誰為太子必須長孫無忌說了算。

    以上是開玩笑的,下面正經說。

    除了年紀大,參加工作早以外,李恪有什麼優勢?如果你是大臣你有什麼理由不支援李治而去支援他?

    李恪本身並沒有很出眾,就連當時也沒有太多人惋惜他。李恪的形象光輝起來應該還是因為《大唐情史》《貞觀長歌》這些電視劇。

    但事實上,歷史上的李恪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政績,和庶弟們相比,比李祐、李愔、李惲固然有餘,但比李貞、李慎就費勁了。和嫡兄弟們就別比了,那是欺負人。

    李貞、李慎都因為行政出色,被百姓尊稱為“紀、越”。

    李恪沒有政績倒也罷了,甚至還因為打獵踩莊稼、和乳母兒子賭博被彈劾,削戶三百。如果削戶三百不是一次而是每次,李恪的封戶已經從八百削到二百了,連公主都不如了。因為犯了這些錯誤,安州都督的官職也給罷了,就地做安州刺史,一做就是十多年,唐太宗從來沒想過重新任他做都督。可以說在成年皇子裡,李恪李愔的待遇算墊底了。

    李恪還有個出色的岳父楊譽,竟然在省內追逐宮婢,楊譽的兒子還惡人先告狀,幾乎委屈了好人。

    雖然史書說李恪“有文武才”,可我們從來無從得知李恪有什麼文學作品和戰功。“善騎射”應該沒什麼問題,但這在當時是基本技能,甚至女子都可能會,連這都拿出來說,簡直未必是加分項了。

    雖然唐太宗曾說自己想經常見到李恪,只是家國事殊為了避免他多想不得不遣他就藩,但一旦輪到身份更敏感更可能有奪嫡心理的嫡子李泰、李治,就真香了;

    雖然唐太宗曾對李恪說“我怕你驕奢,就不送你珍玩了”,但一旦輪到李承乾、李泰,又真香了。

    史書還說唐太宗曾評價李恪“英果類我”……我覺得如果兩個人差不多,但其中一個被評價過“英果類我”而另一個沒有,則前者勝過後者。但這個加分項也僅僅是加分項,具體分析的話,太水。

    古文“常”通“嘗”,太宗“常”稱讚李恪類己,指的是曾經,而不是經常。

    李承乾、李泰相繼出事後,唐太宗為了立李治,秀自殺綁架大臣們同意,而且他當時找的大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沒有一個有必須反對立李治的理由。

    過了大概半年,唐太宗和最不可能同意的長孫無忌私下說了一下:“我擔心李治太年輕了,李恪怎麼樣啊,他英果類我,將來也許能保全你。” 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厚,很好啊,舉棋不定乃敗,何況儲位?” 前面我已經說了,李恪比其他庶弟還是有餘的,李祐已經謀反死了,李愔被罵作不如禽獸,李惲的品行也好不到哪裡去;李貞、李慎雖然出色,但當時年紀和李治差不多,並沒體現出本事來。唐太宗這時候提李恪,不代表李恪多優秀,而是除了他實在沒人了。

    長孫無忌反駁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說李恪哪裡不合適。根本沒人把李恪的母親是誰、外公是誰當回事。

    先前李泰見李承乾倒了,圖謀奪嫡而去嚇唬李治的時候,根本沒把李恪這個哥哥當競爭對手。

    說李恪像自己又怎麼樣,唐太宗手把手教李治處理政務的時候還“數稱其善”呢,哪個含金量更高更管用?

    唐高宗登基後不久,就發生了房遺愛事件。房遺愛咬李恪,長孫無忌順水推舟讓李恪去死了。

    但誰說這不是唐高宗想見到的呢?

    《冊府元龜》記載,房遺愛不服:當初紇幹承基告發李承乾就免死了,我告發了吳王,為什麼不能免死? 唐高宗答:你是駙馬,和紇幹承基不一樣。且告吳王反事,無乃晚乎!

    為了避免大家覺得像民科網文,重點我引用了原文並加粗了。再看唐高宗為哥哥等人求情,崔敦禮以法不容情駁回,嗯……會演。

    唐太宗臨死要李泰父子不來奔喪,其實是基於李泰的敏感身份對李泰的保護。房遺愛事發時,李泰已死,李恪成為了唐高宗兄弟中身份最敏感者,又無根基,殺雞儆猴震懾宗室正好。正好謀反者們圖謀擁立的,就是唐太宗兄弟中最年長的李元景。李元嘉又有才又是房遺愛姐夫,房遺愛可沒找他。

    這批人死後不久,唐高宗就用他們被抄沒的家產做射禮的彩頭。真正死於謀反的李元景的司徒一職,由最年長的皇叔李元禮繼任;李恪的司空一職,由李勣繼任。

    至於史書說“海內冤之”什麼的,量產的套話爾。我們要先事實後評價。就連李林甫死了,也是海內以為冤。李恪臨死詛咒長孫無忌的時候,也不知道是不明白唐高宗才是黑手呢,還是知道了也不敢罵呢?

    李恪做了十多年安州長官,當時唐高宗朝中已有出身安州的大臣郝處俊、許圉師,後來都做到宰相,郝處俊更是曾公然反對武則天攝政,並非明哲保身之輩,安州富商彭志筠富到可以為朝廷大量捐布,但都沒想到為李恪申冤、贖罪。李恪的胞弟李愔受牽連被廢黜,當時李愔的下屬夏侯絢的墓誌卻赫然寫著“荊吳構逆”。就算夏侯絢被迫和朝廷保持一致,墓誌也可以只聊荊不聊吳,但還是把吳寫了上去,合著這位志主根本不認為李恪冤枉。

    唐高宗兵權從未失手且一紙詔書就拿下長孫無忌,從來就不是長孫無忌的傀儡。

    就算大家都是以謀反罪名冤死的了,也有區別。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沒多久就回京做官、襲爵。而李恪雖然被追封為鬱林王、立廟,但親王追封為郡王……諡號也沒有。唐高宗找了一個旁支李榮繼承李恪的爵位,而李恪的親生兒子還在嶺南吃荔枝聞瘴氣。後來武后當朝,李恪長子李千里百般討好武后,加上李榮正好獲罪,才終於得到襲爵資格。李恪被殺時,他的四女兒才六歲,因為牽連,被幽禁於唐高祖獻陵,四十二歲了才受封信安縣主,出嫁做官員的繼室,當時是689年,已經是武后掌權時了。

    李恪的後人有一些出色的如將軍李禕、宰相李峴。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李恪的兒子李璄、孫子李祗、曾孫李峴、李嶧、李巘都擔任過宗正卿,這個官職顧名思義就是管理皇族宗室檔案的,所以……略陰暗地揣測一下,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李恪在史書上沒什麼乾貨,卻能得到那些褒義詞了。

    最後再說一個細思恐極的細節:

    唐太宗曾告誡李恪:當初漢武帝立昭帝,昭帝的哥哥燕王旦不服,霍光殺之,你是為人臣子的,不可不引以為戒!

    然而他臨終又叫長孫無忌做唐高宗的霍光。

    彷彿這個做爹的一手操控了兒子的悲劇結局,連主刀的人都指定好了。如果他想保護李恪,應該像保護李泰那樣用心,至少應該叮囑新皇帝保全李恪,甭管新皇帝應不應,工作總要做。但他只叮囑李治要保全李泰。其實他還叮囑李治要保全長孫無忌,但李治不回答,彷彿也已經預定了長孫無忌的結局。

    後來李千里的墓誌關於家世的部分,用第一人稱表述大概是這樣的:

    我太爺爺是唐高祖,我是吳王一房的男嗣,唐高宗是我叔叔。

    至於我爺爺是誰,我為什麼不提他,自己猜去吧!

  • 6 # 暗夜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李恪,無論是處事還是性情都與李世民最為相似!然而,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擇李恪作為太子呢?

    其實關於選李恪為太子一事,李世民也不是沒想過,只不過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最終放棄了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李恪非嫡子的出身,且其生母身份敏感!

    我們知道,唐代是一個氏族式的社會,這種社會在繼承問題上有著嚴格的體制與規則,其對於皇權繼承人的選擇上更是如此。

    按照當時繼承人的選擇標準:嫡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所謂嫡長子,也就是李世民的正妻——長孫皇后所生育的大兒子——李承乾。

    那麼,在嫡長子李承乾被廢之後,新太子的人選也應該從嫡子中產生!也就是在長孫皇后所生育的另外兩個兒子——李泰與李治中二選一!

    而像李恪這種非嫡子出身的皇子,正常情況下已經沒有了競爭太子之位的資格!

    除此之外,李恪的生母楊妃乃是前朝隋煬帝之女——如意公主!如此身份與出身,怎能不引起朝堂的敏感?如此之般,更是增加了李恪成為太子的難度!

    二、李世民對於子孫相殘的忌諱!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如何得到皇位的!他所發動的玄武門政變雖說為自己奪得了天下,但同時也在世間留下了弒兄逼父的罵名!

    此等兄弟相殘、血親相殺之事,在李世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是未曾釋懷的!特別是到了晚年,年老的李世民自然是極度的忌諱與擔心自己的子孫後代也會像自己一樣走上那條爭權之路!

    李世民的這種憂慮更是在前太子李承乾造反、李泰威脅兄弟之後達到了極致!

    然而,身處帝王之家,又如何能夠保證自己的皇權平穩過渡?又如何保證自己死後新皇帝能夠善待其他兄弟?

    最終,在長孫無忌等重臣的建議之下,李世民為找到了一個能讓皇權平安過渡同時又能保全其他子孫的人選——李治。

    李世民知道,以李治溫順的性格,其繼位之後,是斷然不會對其他兄弟施以毒手的!

    與此同時,性情、處世都與李世民極為相似的李恪,自然不可能成為李世民心中太子的最佳人選了!

    三、朝中重臣的主張!

    雖說選擇了李治作為太子,但是李世民的內心其實是極度不放心的!

    李治性格上的懦弱讓得李世民極為擔憂,他擔心自己死後,新繼位的李治跟本守不好這李唐江山!

    因此,直到最後,李世民在太子人選問題上都依然存在猶豫!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問道:“李治性格太弱,我擔心他守不好國家。李恪與我極為相似,我要是改立李恪為太子,你看如何?”

    李世民的如此想法,自然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反對,並表示:“太子李治賢良溫順,是可以守好國家的。更何況立太子一事至關重要,怎能隨意更改呢?”

    如此這般,李世民內心剛剛萌生出來改立李恪為太子的一點微弱念頭也被澆滅了,而李恪也就徹底的與太子之位無緣了!

  • 7 # 嗔痴歷史觀

    其實,唐太宗李世民不選李恪做太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李恪不符合繼承製度還有尷尬的身世,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人支援他。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為你細細分析如下。

    一、繼承製度不允許

    李恪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文武雙全,李世民說李恪“英果類我”,對李恪十分關心喜愛,可是李恪始終不能成為太子,因為當時唐朝的太子繼承製度是“立嫡以長不以賢”,可是李恪根本就不是嫡出,而是庶出。

    當時嫡出的有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本來一開始太子就是李承乾的,可是李承乾隨著年齡增長,足疾越來越嚴重,最後形成瘸子的樣子,朝中有些大臣議論他的形象,也建議李世民換一個太子,可是李世民從來沒有動搖過。

    李承乾“不作死就不會死”,明明知道自己形象有問題,他還喜歡突厥文化,在東宮大搞突厥盛宴,並且偷偷養了一個男寵“稱心”,李世民知道後很生氣,就叫人把“稱心”處決。李承乾不理解李世民的良苦用心,還不依不饒,在東宮祭祀“稱心”。

    這些讓李世民已經對李承乾有些絕望,逐漸對李泰關心多一些,畢竟李泰為人聰明,知書達理,李承乾看到後,很擔心李世民會把自己廢掉,就先下手為強,聯合李元昌、侯君集等想謀反逼宮上位,結果被李世民搶先發現,一場謀反還沒有開始就宣告結束。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元昌以及侯君集都被處決。李承乾死後,按照繼承製度輪到李泰,可是李泰一邊大表忠心,一邊又威脅自己弟弟李治,最終引起李世民反感,沒有立李泰為太子。

    李泰過後,嫡子只有李治,我們來看看李治,他安分守己,還被李世民認為仁義孝順,當然沒有理由不讓他做太子。

    二、身世尷尬

    李恪是李世民與楊妃所生的兒子,在李世民所有兒子中排行老三。楊妃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恪是隋朝皇族的後代,這樣一來,李恪的身份註定就是一個悲劇。

    換做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帝和臣子,都不會同意讓前朝皇族的後代成為太子,萬一哪天李恪被人蠱惑來個“反唐覆隋”,那這麼多年的努力不是白白浪費了。

    三、無人支援

    李治成為太子,背後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長孫無忌支援,長孫無忌是李治親舅舅,而李恪因為身世的尷尬,根本沒有開國功臣願意支援他,從而導致勢單力薄,根本不可能成為太子。即使成為太子,也終將引起朝臣不滿,發動政變顛覆一切。

    哪怕李恪沒有成為太子,長孫無忌依然還對他虎視眈眈,最終透過房遺愛、李元景、薛萬徹、柴令武等人的謀反事件,無端將李恪和李道宗牽扯進去並且處決。因為長孫無忌還是擔心李恪會影響到李治的統治地位。

    結語

    李恪從出生的一天起,就註定沒法成為太子,並且他的一生,也像一個悲劇一樣,留給後人的,除了嘆息也就是嘆息,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又能怎麼樣呢?

  • 8 # blnt

    唐太宗最後選擇的是李治,李治去世後武則天掌權誅殺李氏宗親,慘現歷史悲劇,那麼唐太宗為何不選李恪為太子呢?

    唐太宗不選李恪為太子的原因

    第一,不符合宗法制度

    唐朝時期,門閥世家的權利權利大,他們維護的是孔子儒家禮制思想,特別是山東大儒影響力巨大,其中宗法制度也是其奉行的圭臬,而且唐朝重視儒家文化,從科舉制可見一般,唐太宗在位期間增加了明經一科,明經就是一些儒家經典。所以按照宗法制度,李恪是沒有資格做太子的,因為他不是嫡出,不是長孫皇后所出,乃為庶子。如果立李恪為太子,會遭到朝廷文武大臣的反對,遭到山東大儒的反對,特別是文臣,世代受禮教思想的影響,不會允許這種違背祖制的事情出現。

    第二,前車之鑑

    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導致李世民痛失愛子,所以所立之人必有仁愛之心,李恪性格最像李世民,殺伐果斷,為達目的不辭手段。如果立李恪,那麼李世民的嫡子就危險了,李治李泰都難以保全,他不想再經歷玄武門類似的事件。李治比較軟弱,有仁愛之心,所以立李治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第三,長孫無忌勢大,支援李治

    如果立李恪必然會遭到長孫無忌的強力反對,朝廷必將再掀起內亂,朝廷政局動盪這是唐太宗最不想看到的,並且朝中主要支援的是李治,李恪上位,皇位未必能坐得穩,到時候恐生政變。

    第四,李恪乃楊貴妃之子

    前朝的隋煬帝的外孫,這樣的身份比較尷尬。為避免李氏江山落到外姓手裡。

    第五,太平盛世,李治比李恪更適合繼承大統。

    太平盛世的君主最重要的是仁德,愛民。李治擁有仁愛之心,但李恪雖聰明,但卻不夠仁愛,如果換做是戰亂之年,無疑李恪更適合,事實也說明唐太宗的選擇是正確的,李治創造了另一個治世局面。

    第六,立李恪,其他皇子便會蠢蠢欲動。

    李世民兒子眾多,如果立李恪的話,會讓同是庶子的皇子產生奪權的想法,既然都是庶子,奪位就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可以打著維護宗法制度的名義號召天下。難免會造成社會動盪。

  • 9 # 某羨我

    唐太宗在位期間,在選擇帝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唐太宗遇到了同樣的難題。唐太宗有14個兒子,當中最厲害的那個當屬第三子李恪。可惜李恪因為自身的血統問題,由始至終都無緣太子和帝位,最後還慘遭陷害而死。

    李恪的生母不是什麼普通的名門望族,正是隋朝亡國皇帝隋煬帝的女兒楊妃。隋煬帝有記載的女兒只有兩個,長女南陽公主嫁給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次女楊妃就嫁給了唐太宗。

    史書關於李恪生母楊妃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她的生卒年、公主封號、生平經歷等一無所知,到底是政治聯姻嫁給唐太宗,還是隋朝亡國後被迫嫁給唐太宗,也未能考證。能夠肯定的是,楊妃嫁給唐太宗之前,唐太宗已經迎娶了結髮妻子長孫皇后,所以楊妃嫁給唐太宗的時間晚於唐太宗迎娶長孫皇后的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早於李恪出生的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也許是李恪有著隋唐兩朝的皇室血統,他自幼文韜武略就表現得比其他皇子技高一籌,唐太宗對李恪的寵愛程度,不亞於對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唐太宗曾經不止一次公開稱讚李恪:“吳王恪英果類我!”意思是吳王李恪英明果敢,很像唐太宗(吳王是李恪的爵位)。

    唐太宗在第一次選擇太子的問題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嫡長子李承乾,並且親自花心血培養李承乾。最初李承乾勤奮好學、循規蹈矩,是一個合格的太子,但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承乾突然變得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甚至做出僱兇刺殺自己老師和弟弟的不法行為。公元642年(唐太宗貞觀十六年),李承乾起兵謀反失敗,唐太宗終於下決心廢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在第二次選擇太子的問題上,唐太宗原本想選擇嫡次子魏王李泰(李泰在唐太宗所有兒子排第四),但李泰曾經密謀搶奪太子之位,唐太宗放棄選擇李泰。於是,唐太宗打算選擇第三子李恪,但遭到了宰相長孫無忌的極力反對。雖然唐太宗知道因為李恪不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才反對立李恪,但唐太宗最終還是放棄選擇李恪,選擇了長孫無忌力薦的嫡三子晉王李治(李治在唐太宗所有兒子排第九)。

    後來唐太宗認為李治性格軟弱,恐怕不能守住大唐江山,很想廢掉李治改立李恪。李恪不僅英明果敢,而且寬厚仁愛、循規蹈矩,朝中上下對李恪大多是稱讚不已,但仍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極力反對,最終唐太宗還是放棄這個想法。不過從此以後,長孫無忌深深忌恨李恪,一直想找機會剷除李恪。歷史也證明了唐太宗的眼光非常準,大唐江山在李治手中丟掉,變成了武則天的武周江山。

    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發生了著名的“房遺愛謀反案”,唐高宗命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利用手中職權,趁機陷害李恪參與謀反,結果李恪就在牢獄中被長孫無忌迫害至死,年僅34歲。

    在後世的評價中,對李恪的評價大多是高度稱讚。毛主席經常會評價一些歷史人物,對李恪的評價是:“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意思是毛主席對李恪是高度稱讚的,但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卻誤聽長孫無忌,沒有立李恪為太子,可以說是糊塗一時。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立嫡,立長,立賢是古代皇室的繼承製度。皇帝,大臣基本上都會遵循這種制度。如果,有誰想突破這種制度,就會被群起而攻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免。

    一,李恪為什麼不能被立為太子。

    按古代皇室的繼承製度,只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才有資格繼承皇位。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氏,長孫皇后的兒子有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的母親是楊氏,是楊廣的女兒。

    這樣看來,以繼承製度上講,李恪是無緣於皇位的。然而,事情也有例外,就是所有嫡子都不在的時候,庶出子才有希望。

    李承乾和李泰為了太子之位,爭的是雞飛狗跳,但最後卻都無緣皇位。看似李恪頭上那片雲天,有云開日出的跡象。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個李治,雖然,李治排行第九,但卻是嫡子。

    李世民也曾說過:李恪最象他。這種象應該包搞像貌,身材和氣質,心胸。也就是說,李恪從各方面都象李世民。難怪李世民很喜歡他。但是,嫡子和庶出就象一堵高牆嚴密地把李恪擋在門外。

    二,背後的勢力,也決定了李恪不能被立為太子。

    庶出子也不是不能立為太子,皇帝勢弱,庶出子背後有強大勢力支撐的情況下,就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前期,由於李承乾,李泰是嫡子,朝中的大臣紛紛黨附在他們的門下。沒有人看好李恪這個庶出子。他的門下基本是門可羅雀,所以,也就談不上有什麼勢力。

    李承乾,李泰倒臺後,首席宰相長孫無忌,儲遂良,李勣等立刻把李治推了出來。即便,李世民看好李恪,也是無可奈何。為什麼這麼說呢?

    長孫無忌是大唐功臣,首席宰相,其旗下無形中有眾多朝臣的支援。儲遂良是後起之秀,代表朝臣的新生力量。李勣是碩果僅存的軍方老牌勢力的代表人物。這幾個人基本代表了大唐的朝堂勢力。而且,他們的理由又非常的充分,那就是立嫡。

    在有就是,當時的李世民剛被太子之位的爭鬥弄的焦頭爛額,精疲力盡了。更何況,李世民的身體也是每況逾下。即便,他有心立李恪為太子,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當李世民剛露出口風,有意立李恪為太子時,長孫無忌立刻以不符合皇室繼承製度的為由頂了回去。雖然,李世民說出:怎麼,因為李恪不是你親外甥,這樣的話,長孫無忌也不示弱。可見阻力有多大。

    綜上所述,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實在是情非得已。另外,他也怕,如果,他強立無背景,無勢力的李恪為太子,他百年以後,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真是那樣,他就是死了也不會的暝目的。

  • 11 # 夜溶月

    李世民不立三兒子李恪為太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李恪不是嫡出

    唐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這樣的破壞規則者、晚唐那些被太監擁立的皇帝除外,唐朝在和平穩定時期是奉行這條原則的。

    長孫皇后生的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嫡子,他們有繼位資格,除非這三個兄弟不在了才輪到李恪。

    李世民最重視三個嫡子。

    二、元老重臣、國舅長孫無忌反對

    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女兒,身份高貴,《舊唐書》稱李恪“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

    母親是前朝公主對李恪而言絕對不是減分項。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李世民當面責備李承乾,李承乾稱自己是受了四弟李泰的逼迫陷害。

    李世民為了保全三個嫡子,聽從長孫無忌等人的勸告,立了善良厚道的九子李治為新太子。

    不久,李世民擔心李治仁厚軟弱不是當皇帝的材料。他找來長孫無忌商議,想改立李恪。

    長孫無忌堅決反對。

    李世民不高興的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外甥?這孩子英明果斷很像我,你怎麼知道他將來不能保護國舅一族。

    一番話把長孫無忌逼到牆角。

    長孫無忌反應也快,他回答:事情反覆無常必定失敗。何況是立儲君這樣的大事。

    這頂大帽子扣下來,李世民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不再提換太子的事。

    李恪是大唐悲情皇子之一。

    李世民14個兒子,李恪和李泰天分最高。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記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

    《新唐書·鬱林王恪傳》記載,“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

    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繼位。

    長孫無忌借高陽公主、房遺愛謀反案,把李恪牽連進去,絞殺李恪。

    李恪臨刑前大罵長孫無忌“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一語成讖!

    幾年後,長孫無忌被武媚娘鬥倒,全族被滅。

    李恪被平反,追封為鬱林王。

    這樣的結局,當初一心扶立李治覺得李治好控制的長孫無忌萬萬沒有預料到吧。

    老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從來高難問!

  • 12 # 庫充村人

    書上說是長孫無忌反對。

    根本在於李世民一直沒拿定主意!

    承乾出事是沒有安全感,魏王得寵入駐禁宮,這是李世民造成的,沒拿定主意是用承乾還是用魏王;承乾謀反,魏王奪嫡,李世民氣的要死要活,哭天喊地,剛用李治沒兩天,又覺得“生兒唯恐如羊”,吳王恪“英果類我”,你剛認識他嗎?剛瞭解嗎?用李治也沒拿定主意!

    不過這次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太宗長記性了:承乾沒安全感,小事;高宗沒安全感,小事;你要是讓長孫無忌沒安全感,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高宗得立太子,長孫無忌壓上了重注!如果吳王繼位,長孫無忌就完了。長孫無忌從開始追隨太祖太宗,貢獻多功勞大,最重要的是瞭解大事小事,清楚李家底細,好事壞事都參與,足智多謀,絕不是承乾那種小孩遊戲水平!有他支援也能支撐李治地位,所以才不折騰了。事實證明長孫無忌對李治初期穩定起到了決定作用!

  • 13 # 榮耀歷史

    簡單幾點,

    1.李恪不是嫡出,嫡長子繼承是封建王朝一個鐵的紀律,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李世民是明君,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2.李恪的母親是楊妃,隋煬帝的女兒,身份很敏感,一方面不能讓朝野的隋朝遺民再形成一股勢力,也要顧忌李唐王朝的工程,他們推翻了隋朝,會不會害怕李恪繼位了處理自己。

    3.李承乾,李治背後的龐大利益集團,他們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他們舅舅是長孫無忌,是根紅苗正的關隴貴族,他們代表的是關隴豪族的利益。在初唐,這些貴族的力量是能左右皇帝人選的。

    4.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繼位已經是對皇位的繼承製度造成了很大破壞,負面影響很大,李世民心知肚明,後來太子李承乾造反就是最好的證明。想要李唐國祚永久,作為既得利益者,李世民必須要維護皇位繼承製度,就更加不會立李恪為太子。

  • 14 # 虛空幻史

    很多人眾說紛紜,一般總結下有兩種原因。

    第一種。李恪的生母是楊妃,楊妃是前隋楊廣的女兒。也就是李恪是楊廣的外孫,他的血脈中有前隋的血脈,按血統來說地位尊貴,李世民也說過,英果類我的判斷。但壞就壞在唐朝是取代了隋朝建立的。朝堂包括皇帝本人都曾經是隋朝的臣子,後來都是造反的。萬一李恪登基後哪天想起來了清算找誰說理去。所以,李恪從生下來就失去了上位的資格。

    第二種。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是患難夫妻,感情深厚,大舅子長孫無忌更是自己的堅定擁護者。從第一個太子李承乾做下的很多荒唐事都沒能令李世民廢掉他,不僅因為太子之位不能輕易廢立。更有與長孫皇后的感情在。最後仍然選擇了長孫皇后的另一個兒子李治。當然,這也是長孫無忌暗中操作的結果,但令他沒想到的事反噬來的太快。他曾經控制的棋子已經變成了下棋人。

    皇帝,朝臣都不同意李恪登位,除非他造反,不然比登天還難。

  • 15 # 路遙lgy

    古代,繼承王位的人,首先要有資格做太子,只有做了太子才有可能是皇位的繼承人。但是,太子只有嫡出兒子才會有機會。這是從漢朝傳下來宗室法規。是為了免除宗室的爭鬥,為了政權的穩定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即使他的生母是隋煬帝的女兒,公主,也沒有資格做太子?因為,李世民登基後,立的是長孫皇后,按宗法規定,只有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才是嫡出,才有做太子的權利。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最終,也是因為皇室太子之爭,太子位被懦弱的李治繼承。

  • 16 # 破乞

    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太宗覺得太子李治過於仁弱,私下對長孫無忌說:“你一再勸我立李治為太子,可他過於懦弱,恐怕他不能守護好江山社稷,怎麼辦呢?吳王李恪(李世民與楊妃所生,不是長孫皇后的兒子。)英武果斷,很象我,我想改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執意爭辯,反對改立太子。太宗不高興了,說:“你反對,不就是因為李恪不是你外甥嗎?”無忌堅持說:“太子仁義厚道,真正是守成之君;太子的位置意義非同尋常,怎麼可以輕易更改呢?”太宗於是不再堅持。既然覺得不立李恪了,他就覺得有必要警告一下李恪,大概他還是擔心李恪效法自己當年的玄武門事變。十二月初六,太宗召來吳王李恪對他說:“父子雖是至親,但你要是一旦犯罪,也是國法不容。歷史上,漢朝已立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暗中謀反,霍光寫了一封信就能殺了他。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為誡!”估計李恪聽後也是一身冷汗,自此規規矩矩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三國各勢力具體人物表,要姓名所屬人物、字,要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