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紅愛唱k

    賈寶玉是《紅樓夢》是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滿懷理想和激情,傾其心血和財力創造的藝術形象,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全新的不朽典型。他“聰明靈秀”但無意於對貴族家庭之身揚名,他追求平等自由,尊重他人的個性,熱愛女性,對她們充滿了博愛之情。對賈寶玉的性格特點分析,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看:一、追求平等和自由,尊重個性。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他說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與此相連,他憎惡自己出身的家庭,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亦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鬥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賈寶玉受時代的侷限,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出路,他要擺脫貴族社會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貴族階級。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劇性的嚴重矛盾。他的理想無疑是對封建主義生活的否定,卻又十分朦朧,帶著濃厚的傷感主義和虛無主義。賈寶玉對個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現在愛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聽從父母之命,取決於家庭的利益。可是賈寶玉一心追求真摯的思想情誼,毫不顧忌家族的利益。他愛林黛玉,因為林黛玉的身世處境和內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蘊了生活環境裡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動、使他親愛的客觀與主觀的特徵。他和林黛玉的相愛,是以含有深刻社會內容的思想感情為基礎的。反之,這種愛情與封建主義的矛盾,又成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點和弱點,日益發展他進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援力量和推動力量。這個以叛逆思想為核心的愛情,遭到封建勢力的日益嚴酷的壓迫。按高鶚的續寫,林黛玉將淚盡而逝,賈寶玉將在她去世之時與薛寶釵結婚。薛寶釵的性格和婚後的生活使他徹底絕望,他終於棄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虛無之中。二、熱愛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對女性有博愛之心。《紅樓夢》反覆寫了賈寶玉熱愛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對女性有博愛之心這些特徵,有時還用神話(如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故事,“太虛幻境”的描寫)和誇張的筆墨(如“抓周”試志,對劉姥姥信口開河信以為真)渲染強調這一特徵。他還沒有出場之前,別人就介紹了他七八歲時說的孩子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後來書中又寫他這樣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他對許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對於活人,連畫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對許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發生苦惱。有一次,當林黛玉和史湘雲都對他不滿的時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無趣”——“目下不過兩個人,尚未應酬妥協,將來又欲何為?”又一次,當晴文要和襲人吵鬧的時候,他就傷心地說:“叫我怎麼樣才好呢?把這個心使碎了,也沒有人知道。”雖然透過“齡官畫薔”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時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淚,但他喜歡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並沒有改變。這就是魯迅所概括的:“愛博而心勞”。也如警幻仙子所說的“意淫”。這樣概括和形容賈寶玉的性格特性,不單因為賈寶玉生長在少女群中,多所眷愛,而且他的愛並非只是男女之愛,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對周圍不幸者的愛。所謂“愛博”或雲“博大的愛”似應包含兩層意思:其一,這種愛是廣義的,包括親近、愛戀、體貼、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這愛所及的對像也就是比較廣泛的。不限於黛、釵、湘,也包括晴、襲、紫鵑、鴛鴦、平兒、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頭,等等。惟其“博愛”,所以“心勞”。設想賈寶玉心目中僅有一黛玉,他哪裡至於如此勞碌!為人擔憂,代人受過,替丫頭充役,這類事在賈寶玉的“行狀”中簡直多不勝舉,俯拾即是。三、思想叛逆。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賈寶玉背叛了“男人應該事業有成”的性別角色意識儒家文化觀念下的理想男人應該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賈寶玉是被其所屬家庭寄予厚望的一個人物,賈政等人對寶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舉業”,平步青雲,光宗耀祖。然而,賈寶玉一生鄙棄功名利祿,最恨所謂“仕途經濟”。這種“不思進取”,是與傳統社會性別角色對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馳的。在賈寶玉那裡,與功名相對的,是“風月詩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樂。第五回寫寶玉跟著秦氏找午睡之處,先進上房,見掛著一幅畫和一副對聯,畫為《燃藜圖》,畫的是劉向勤學苦讀,而對聯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寶玉忙說:“快出去,快出去!”對功名厭惡到這種地步。誰若勸他走經濟之途,他就斥之為“混帳話”,亦可見其性情。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說充分描寫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環境和他的具體境遇的各方面特點,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長的主客觀原因。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醜惡和腐朽無能,使他因自己生為男人而感到終身遺憾:另一方面,少女們的純潔美好又使他覺得只有和她們在一起才稱心愜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家塾的內容和風氣是那樣的腐朽敗壞,那些循著這個教育路線培養的老爺少爺們是那樣的庸陋可憎,他對於封建教從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家裡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孃丫環。那些圍繞著他,各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他的丫環,才是他的啟蒙老師。丫環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由於社會地位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在賈寶玉的生活裡,她們和那些世俗男性為主幹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聰明和愚蠢,純真和腐朽,潔淨和汙濁,天真和虛偽,善良和邪惡,美好和醜陋。賈寶玉在這樣的環境裡,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愛情傾向。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已經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創造的石頭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個通靈寶玉究竟實質是什麼。原來問題的核心是:賈寶玉處於榮國府繼承人的地位;他的“聰俊靈秀”的天賦,使這個貴族家庭對他寄於特別高特別殷切的希酬要求;賈寶玉不願走封建家庭給他規定的人生道路,但又對自己“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感到悔恨;他是富貴閒人,希望在自由自在,任性逍遙,但有“愛博而心撈”“無事忙”就像警幻仙姑所說的:“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他不僅絲毫無意於立身揚名、治家經國,而且他對那個家、國已經徹底絕望,並走上背叛的道路。“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這個人物就是處在這樣糾纏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謂頑石幻化通靈寶玉,無非就是對於這種糾纏不解的矛盾的解釋。這就是說:賈寶玉的本質,對於封建貴族家庭來說,本來只是無用的頑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賦,卻又使他在貴族家長心目中是“寶玉”。真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民街十三年

    賈寶玉的思想和行為,個人讀書觀點淺談如下;首先賈寶玉的身世和出生就不一般,註定他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附合他身份的獨特性和鮮明感,思想上頑劣但不失天真,四蹄不勤少有人間負擔和壓力,是一個嬌慣著的“巨嬰”。至於行為,小說設定他的年齡段也僅僅定位於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置身優越的花紅叢中,他沒必要為正直青春年少而遭人漫罵買單。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是再尋常不過的。

  • 3 # 勇搏逆流

    一:對女性的尊重。封建社會男性把女性視為玩物,但是寶玉不同,他說:“我見女兒就清爽,見了男人便覺得濁臭逼人”。

    二:對做官發財不敢興趣。自古以來,人們嚮往追逐名利,寶玉卻對此不敢興趣,“山中高士晶瑩雪”的寶釵勸他讀點有用的書,他便對她看不起 ,黛玉從來沒有這樣勸他,他便引她為知己。

    三:對情的理解不同俗世,他是多情的,但是這個多情和西門慶的“多情”截然不同,寶玉是對女性親敬,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暱而敬之。

    四:對黑暗現實的反抗與看破 ,比如不讀書做官 ,不喜歡賈雨村看望自己,是因為他對這些人瞭解,不想與他們同流合汙,反之,他卻對小侍女關懷備至。

    五:總之寶玉在當時就如同一個“狂人”是因為他有了人性的覺悟,也正因為他“醒”得早 ,所以註定是悲劇。

  • 4 #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

    賈寶玉,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主要的人物,別號怡紅公子、絳洞花王、富貴閒人。由神瑛侍者脫胎而成,對絳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還淚一說,出生時口含一塊玉,是賈府的寶貝,他曾說“女兒都是水做的骨肉”,從小在女兒堆里長大,喜歡親近女孩兒,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世間少有的純純之愛。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也不安於封建統治者規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張”,所以,在常人眼中,賈寶玉既“無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實,這正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滿和反抗精神。

    1、叛逆思想

    賈寶玉作為榮國府嫡孫,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繼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醜惡、腐朽無能、庸陋可憎,使他因自己生為男子而感到終身遺憾。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他對於封建教育的那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家長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孃丫鬟。那些圍繞著他,各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啟蒙老師。丫鬟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由於社會地位卑下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在賈寶玉的直感生活裡,她們和那些以世俗男性為主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尊重與玩弄,聰明與愚蠢,純真與腐朽,潔淨與汙濁,天真與虛偽,善良與邪惡,美好與醜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

    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逐步擺脫了社會勢力和貴族惡習的糾纏和吸引。

    封建勢力的一次較大的鎮壓是王夫人發動的抄檢大觀園,逼死晴雯,攆走芳官、四兒、司棋,大觀園最終轉入冷落淒涼之境。賈寶玉目擊晴雯等的悲劇和大觀園的劫難之後,拋掉對封建勢力的幻想。他用血淚寫成的《芙蓉女兒誄》,無異於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書。

    賈寶玉極其輕視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封建等級制度。賈環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規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但寶玉卻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賈環他們並不甚怕他。儘管被賈環有意用滾燙的蠟油燙傷,他也要為賈環打掩護。他對僕人沒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壞封建秩序。對茗煙“沒有沒下,大家亂玩一陣”;撕扇子使晴雯轉惱為笑;金釧受辱身死,寶玉念念不忘,不顧給鳳姐過生日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處灑淚祭奠。因此,也有人說賈寶玉這個形象所體現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

    賈寶玉主張人人平等,尊重個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與此相連,他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他說:“可恨我為什麼生長在這侯門公府之家,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富貴二字真把人荼毒了。”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現。

    2、尊重女性

    賈寶玉其實並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母腹中開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兒。他為女性唱頌歌,唱悲歌。

    賈寶玉的秉性溫柔,對女兒有著由衷的崇拜,他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認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所以他“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寶玉身上,這不是什麼病態的心理。寶玉身上雖然有著一些脂粉氣,但他仍是一個可愛的小夥子,是一個外在的秀氣與內在的率真完美結合的英俊少年。他的氣質與對女兒的讚美崇拜,更多地表現出對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對那個充滿了濁臭氣息的男尊女卑時代的抗爭與顛覆。

    賈寶玉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邊長期接觸那麼多聰明美麗的青年女性,看到她們受到不應有的輕視,看到她們的地位是那麼屈辱,命運是那麼悲慘,對她們又愛又敬,為她們又悲又憤,回過來就更對“峨冠博帶”的“鬚眉男子”深惡痛絕。寶玉的這種情感,正是源於內心深處對女性的尊重。

    中國社會青年女性的悲劇,早已演出了一千多年,直到曹雪芹才把這個悲劇寫出來,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他把女人當做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這是悲劇。在《紅樓夢》的藝術世界裡,就是寶玉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劇。

    何其芳曾經指出寶玉這個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情”。但是寶玉的“多情”不是西門慶式的獸性佔有,甚至也不是晏小山、納蘭容若那種“多情”所能比擬,寶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魯迅說“暱而敬之,恐拂其意”。惟其“暱而敬之”,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把她們每一個人的悲歡哀樂、榮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關心注念當中,這就叫做“愛博而心勞”。

    寶玉就是這樣的“愛博而心勞”。比所愛者本人還要操心,還要憂深慮遠,自然是“而憂患亦日甚矣”。幾千年來被否定的女性的價值,僅僅在寶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來,幾千年來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劇,也僅僅在寶玉眼前拉開了大幕,所以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獨寶玉而已。”

    3、賈寶玉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

    賈寶玉有與封建主義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寶玉週歲時抓取“脂粉釵環”的舉動,,十來歲時是“異常淘氣”,居然還說出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的“混話”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民主主義精神的完整輪廓和雛形。

    賈寶玉的民主主義思想,最明顯的表現在他的對封建社會女性的“愛”上,即對於有些寒素和微賤人物的愛慕和親近,尤其是他對於女孩子的特殊的親愛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還是有一點狹隘的,他不敢與封建制度徹底的決裂;他從來不敢和封建家長正面發生衝突,對抗比較消極;還有當他苦於找不到思想出路時,就產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的虛無空幻的思想,所以說他的這種民主主義思想還是有它的侷限性。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思想者,他是作者對宗法禮教的背叛和對女性主義張揚的代言人。是作者對一切美好的讚歎和美好毀滅的悲傷的表現者。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這個時代終結的產物。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

    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在第三回中,借《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概括地介紹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所謂“愚頑”、“偏僻”、“乖張”就是指他不肯“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不願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我們知道:賈寶玉在榮國府是處於繼承人的地位,他的“聰俊靈秀”的天賦,使這個貴族家庭對他寄予了特別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僅絲毫無意於立身揚名、治國經家,而且他對那個家、國已經徹底絕望,並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親是那樣的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他不愛讀的書,偏偏要他讀;他不愛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愛和那些峨冠博帶的傢伙應酬,偏偏逼他出去應酬;他認為茫茫塵世,只有女孩子們的世界是一片淨土,他的父親總要把他拉出這片淨土,他的母親總要來摧殘這一片淨土,還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輩之流總要來汙穢、踐踏這片淨土。特別是,他愛的人,偏偏不許他愛;他不願結的姻緣,偏偏要他結。“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第五回]儘管家裡人逼著他去做這些事,他仍然堅持著不去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賈寶玉確實是背叛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統治階級眼裡是一個“混世魔王”、“孽根禍胎”。寶玉對八股文更是深惡痛絕,可以斥之為“餌名釣祿之階”,是“拿它誆功名,混飯吃”的工具,他認為程元理學等儒家的書,“都是前人無故生事”“杜撰”出來的。但寶玉平素卻“雜學旁搜”如飢似渴地閱讀《西廂記》、《牡丹亭》一類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說淫詞”。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銳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國賊祿鬼”;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將“仕途經濟”的說教斥之為“混帳話”。他明確地表示鄙棄功名利祿,平時更“懶於士大夫諸男人接談”,最厭惡“峨冠禮服賀吊往還之事”。而且還對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標準,“文死諫”、“武死戰”進行了批判,認為此“皆非正死”。寶玉不肯走當時一般貴族子弟所走的“學而優則仕”的“為官做官”道路。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

    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林黛玉給予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並且以同樣叛逆的“混帳話”來勸寶玉。

    賈寶玉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猶如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經歷裡,在那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多方面複雜的條件和因素給予他影響,發生作用,而於不知不覺中形成起來的。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認識到在男女關係方面尊重與玩弄、純潔與腐朽、美好真摯與罪惡虛偽的區別,從此他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在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

    賈寶玉是個半現實半意象化的人物。賈寶玉的性格特徵就是警幻仙姑所說的:“天分中生成一端痴情。”他的“痴情”,不僅表現在對林黛玉的鐘情,還表現在他對一切少女美麗與聰慧的讚賞,對她們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在大觀園裡,寶玉對女兒們關懷備至。如第三十回他看到齡官畫薔,就想到她“心裡不知怎麼煎熬呢?模樣這麼單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過來”。忽然一陣雨來,他首先想到的是提醒齡官避雨而忘了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淋溼了都不陣地。他對遭受欺凌的女兒更為體貼,一有機會便以自己的一腔柔情去撫慰那些受傷的心。如第四十四回,寫平兒受到賈璉和鳳姐的打罵,躲到怡紅院來。寶玉喜出望外,盡心服侍,精心為平兒梳妝打扮。平兒走後,他又感嘆不已:

    忽又思及賈璉惟知以淫樂悅己,並不知作養脂粉。又思平兒並無父母兄弟姐妹,獨自一人,供應恝璉夫婦二人。賈璉之俗,鳳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兒還遭荼毒,想來此人薄命,比黛玉猶甚。想到此間,便又傷感起來,不覺灑然淚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為乖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囫圇不可解”的瘋話、呆話,帶著點孩子氣的可笑的行為,包含著對封建社會視為神聖的“文死諫,武死戰”這類封建道德原則的蔑視,對仕途經濟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反抗,在瘋傻的言行中把神聖視為無稽,把幸福看作痛苦。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例如書中所說,寶玉特別討厭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章,可是全家人都竭力勸他、逼他去讀經寫文、謀取功名,後來就連林黛玉也在當時環境影響下勸說寶玉念四書寫八股,但是寶玉聽了雖也“覺得不甚入小,但隨著眾多親眷家人的再三勸導,隨著封建時代歷史潮流的不斷影響,尤其是抄家後家業破敗的境況下,這也就促使寶玉聽從了寶釵要他用功讀書“以博得一務,聊以安慰母親遭抄家的那顆破碎的心,因而他就參加了考試,果真中舉名列第七。但他赴考中舉之目的並非為了想當官,只是僅僅為了使抄家後的賈府門庭再度生輝,以使母親得到安慰。而後,就在他中舉之日,便立即棄官出家、離塵為僧,這卻又實踐了他那厭惡仕途、與封建統治決裂的決心 ,寶玉的這一結局,符合其從來厭惡官場、厭惡仕途,始終不為封建統治者效勞的那種叛逆者的個性。

    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他說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與此相連,他憎惡自己出身的家庭,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同時,他極力抗拒封建主義為他安排的傳統的生活道路。對於封建禮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盡力逃避參加士大夫的交遊和應酬;對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祿、封妻廕子,十分厭惡,全然否定。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亦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鬥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賈寶玉受時代的侷限,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出路,他要擺脫貴族社會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貴族階級。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劇性的嚴重矛盾。他的理想無疑是對封建主義生活的否定,卻又十分朦朧,帶著濃厚的傷感主義和虛無主義。

    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賈寶玉是《紅樓夢》中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

    另外,思想是一切社會活動產生的根源。 一個人,往往存在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生存,即是取得基本的生存生活資料,第二層就是個性的解放和發展。 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尤其是個人的解放和發展。

    我個人認為,思想也包括兩個層次,即存在思想和理念思想。我們所有的理念思想,即是我們在接受系統思想培養後有意或無意形成的並且經過自己想想和構成的思想國度,可以這麼說,我們的理念思想完全是臆測的,雖然它實際上是來源於客觀存在,但它擯棄了客觀現實中不利於其朝個人幻想良性方向發展的現象和存在(即醜惡的令人難以接受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這種理念思想是個人幻想的集中表現,尤其是它是完全脫離現階段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註定是要失敗的,或者說在現代社會存在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顯示思想的侷限性也正在於它的醜惡性,因為存在思想往往偏重悲觀和絕望,這種思想會導致個人自我的迷失和彷徨,因為在這種思想中,過多的社會存在關係對人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最大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但在個人本性(我相信人的本性總是在不斷的壯大和追求中的)的使然下,由成功事件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愉悅感卻始終比不上因失敗所帶來的絕望和痛苦感,因為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達不到目標的程式總是居多的。

    當這種悲觀思想的逐漸沉澱,絕望和悲觀佔據的層面會越來越多,以致樂觀積極層面的東西越來越少(但一般不至於完全消失)。 從上面來看,似乎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實際上,根據辯證法的思維,兩者是一種相互聯絡相互鬥爭的關係。

    必須指出的一點是,理念思想決不是憑空就產生的,雖然我曾提到它是完全臆測的,但臆測的物件首先要來源於社會實在。人的思維考慮是不可能脫離自己所在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已然存在的被認知的一切。理念思想,說到底,不過是社會實在的一種難以捉摸的衍生映象。

    其次,理念思想可以為存在思想提供非常豐富的佐劑,因為理念思想的天馬行空,給與存在思想的,就不單單是我們的狹小的故有思維空間,理念思想可以將這個空間儘可能的擴大。 當我們提到理念思想和存在思想時,有一個詞必須被提及,那就是自由主義,自由注意在幾個世紀十分流行,經久不衰,但對於這個詞,哲學界一直沒有一個認同的統一定義。

    我個人比較贊同這樣一種說法:自由主義首先要解釋的是兩個關係,即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還有自己與社會或者說是政府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歸根到底,就是現實和思想的關係,這個關係的重點就是自我的心靈是否能解放,心靈是否解放對自由主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心靈上的解放,一切自由主義都不存在。

    至於心靈的解放,能否解放,關鍵在於思想,尤其是理念思想。 至於自己與社會和政府的關係,無非是消極和積極的態度,積極的話,可以爭取與政府合作以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消極的態度,顯然不可取。 思想,不論是理念的還是存在的,都對個人的日常社會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或者說是決定作用,存在思想注重的也許是基本層次的行為,而理念的思想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但是,不得不說,理念思想和存在思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階段差異,而且人不可能消除這種差異,以在一定時間內從存在思想飛躍到理念思想。畢竟這中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以現代中國思想為例,市場經濟30年來,,在思想上,各種因素爭相影響我們的原有思想體系。

    這種市場開放所帶來的衝擊完全的全面的,而且“野蠻”的。由於我們之間長時間裡處在一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中,長期的民族懷疑感和自卑感,與一種媚外感在這樣的衝擊之下又顯露出來,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建立的強硬的,強權的卻又脆弱的思想體系被衝擊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我們在傳承了幾千年的關係性和權利性思想鼓動下,三十年(1949--1979)所培養出來的紅色思想體系轟轟作響了! 那麼我們的思想是來源於何處的? 教育!尤其是學校的教育! 雖然我們一直在接受教育中的中國現在的主流思想,但在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很悲哀,這還是事情,雖然素質教育好多年前就在說。

    ),學生,充其量不過是應試者,因為不論是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是以分數來評判學生的優劣,以至於到最的就業也是成績做主(在同等其他條件下),這樣的大條件下,我們的教育和學生都淪為了應試的機器,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在接受初等教育的同時也接受著各種各樣的培訓,但這種培訓基本上都是根據長者的意願來進行的,大部分沒有選擇可言。

    被培養者的思想教育在強權下慢慢柔化,思想的自由也無從談起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思想的形成過程和模式,在初等教育時期就已經形成一定的格式,在日後的所謂發展中,也只不過是一條路上的衍生。本來,我們的思想應該來源於經過挑揀的有利於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現實存在,這種現實存在的反映應該是和我們的思想,還有完全的存在相關係的,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中的思想的來源,全然不顧這種現實存在和真實的現實存在之間的關係,教條式的,書面化的,僵硬式的教育模式讓我們的思想也愈來愈僵化和程式化。

    這樣形成的思想是脆弱的,在真正的社會現實下,很多表面的,非主流的表象對我們的思想的衝擊是十分強悍的,這導致我們的思想很容易就被扭曲。 如果上升到文化層面來說,當代中國存在一部分人群體性的理念的滑坡,這種現象是十分可怕的,不容置疑的是我們中有些人集體思想沉淪,無目標化。

    這些與我們在短時間裡經濟上有了巨大發展但思想教育的缺失有關。尤其是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因為近幾年的高校擴招,大學生群體性的文明水平明顯下降。因為外來文明的衝擊和自身文化的迷茫性導致高等教育出現了大面積的平庸。

    因為我們自身的良知水平和道德標準的不明朗,人們的思想更容易變得脆弱和不堅定,加上諸如媒體界的定向問題,社會思潮的混亂,至今沒有一種真正的主流思潮來反省,在陣陣惡性迴圈之後,種種社會問題的浮現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紅樓夢》?害尤二姐流產的胡庸醫,是不是王熙鳳請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