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謀士說

    其實,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都是相互牽制的,沒有五國伐齊就沒有長平之戰。

    戰國中後期,東方最強的是齊國,西方最強的是秦國,南方最強的是楚國,北方的趙國還被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壓制,連首都都被佔領了,強大不起來。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圍魏救趙”,魏國的主力還在魏國,損失不大,主將龐涓被活捉。趙國和魏國和好,魏國撤兵,齊國把龐涓放了。又過了幾年,魏國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魏國與齊國在馬陵幹了一仗,從此魏國主力全軍覆沒,從此一蹶不振,齊國逐漸成為超級大國。

    所以,北方的三晉已經無法與秦國國作對了。燕國在偏北一隅,國內出現了子之之亂,齊國趁機進攻燕國,差點把燕國滅了。後來其他國家介入,燕國保住了,但是燕國卻成了齊國的仇人。後來,五國伐齊,就是齊宣王趁燕國內亂,攻打燕國。燕華人對齊國懷恨在心。不過此時的燕國,已經殘廢了,對齊國的威脅不大。但是,齊國對秦國的威脅可大了。

    齊閔王繼位以後,插手南韓內政,齊閔王支援公子糾,驅逐幾瑟。幾瑟逃到楚國,當時楚國內憂外患,並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齊國和楚國形成聯盟之勢。這對秦國來說,是個阻礙。因為當時的齊國已經很強大,秦國要攻楚,齊國必援救。為了破壞齊楚聯盟,秦昭王派張儀將楚懷王戲耍了一番,齊楚聯盟也被破壞。後來楚懷王被扣押,死在秦國,在齊國做人質的公子橫回國繼位,幾次對秦作戰都失利了。所以,中原能與秦國抗衡的就只有齊國了。

    當時,中原流行合縱,齊閔王在陳珍的建議下率領三晉抗秦,由於趙國中立,三國伐秦第一次不太順利,第二次齊、韓、魏直接打到函谷關,秦昭王割地求和。齊國這次,如果再深入,秦國估計就掛掉了,只可惜,他目光短淺。所以,錯失了統一六國的機會。此後,齊國代替秦國成為六國懼怕的物件。齊閔王使秦國不敢出函谷關,所以齊國又對燕國虐待了一遍,燕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並加深了彼此的矛盾。齊國戰勝了燕國,並幫助趙國滅了中山,趙國從此強大了。燕昭王為了向齊國報仇,派間諜蘇代到齊國,並離間齊國與趙國的關係,慫恿齊國吞併宋國。

    齊閔王十三年時,秦昭王約齊閔王稱帝,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並瓜分世界。當時其他諸侯國都很害怕,蘇代為了破壞秦齊聯盟,建議齊閔王取消帝號,聯合五國伐秦。齊閔王聽了蘇代的建議果然取消了,聯合五國伐秦。其實,五國各自都有小算盤,五國破壞秦齊聯盟,齊國想借助五國削弱秦國以準備滅宋。後來,五國聯軍到達秦國,秦國取消帝號,割地求和。目光短淺的齊閔王,迫使秦國割地以後,不久滅了宋國。齊國霸權達到巔峰,六國的矛頭便指向了齊國。

    所以,燕國抓住機會,聯合五國在樂毅的摔了下很快攻佔了齊國首都,只剩下兩座城池沒有攻下來。後來,齊國在田單火牛陣的攻勢下復國。但是,齊國從此一蹶不振,中原各國再也沒有力量獨自抗秦。

    戰國後期,趙國雖然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軍力強大。但是,趙國沒有獨立抗秦的能力,在歷史上也沒有稱霸,曾經的楚國、齊國在歷史上都稱霸中原有根基在。而三晉又不和,所以齊國衰落以後。秦國只要穩住了齊國,其他國家可以一一攻破。所以,五國伐秦對戰國的格局影響是最大的,後來秦國滅其他五國,齊國無動於衷就是因為五國伐齊的原因在裡面。

  • 2 # 木頭男

    五國伐齊是公元前280年,燕國名將樂毅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雙方激戰於濟西無果聯軍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齊國田單趁機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換掉樂毅,結果聯軍大敗,導致五國伐齊的成果禁失,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

    五國伐齊早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齊國這個東方大國的衰落,以及最初抗秦聯盟的分裂。齊國發現其他四個國家居然與秦國聯合攻擊自己,這就造成了後期秦國滅六國時,齊國基本上是作為看客,坐等看著其他國家滅亡。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比五國伐齊晚了20年,這一次其他幾個國家是坐看趙國被秦國虐殺,國力喪失殆盡,燕國更是趁火打劫,曾經的東方霸主齊國則一旁看笑話。長平之戰前期,趙國是六國中唯一在軍事上可以抗衡秦國的國家,長平之戰五國選擇坐壁上觀,不思唇亡齒寒的道理,造成了趙國迅速衰落,秦國一家獨大,最終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搞垮了東方兩個強國,這兩次會戰的聯動造成的負面結果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最大。

  • 3 # 歷史哨聲

    題主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想問:趙國和齊國,哪個更能對抗秦國。因此對導致趙國和齊國戰力被殘滅的長平之戰和五國伐齊哪個影響更大更關注。

    因此,這個問題更應該是:在戰國時候,趙國和齊國,誰更有能力抗衡秦國?

    個人感覺:秦趙兩國,像是今天的美國和俄羅斯。秦國國力強,戰力強,橫行六國,如如同美國。趙國國力一般,但戰力強,地區內獨霸,但其他地區弱勢,如同俄羅斯。

    換到秦齊兩國,論國力,齊國強盛過秦國,戰力和秦國稍強。桑丘之戰秦國戰敗而向齊國稱藩臣則可以證明。因此,齊國更像是今日的美國,整天搞五國合縱這種聯盟攻打秦國。秦國則是今日的俄羅斯,國力比起齊國還是差了一點。

    要衡量趙國和齊國在對抗秦國上誰更強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衡量這些指標:

    1、經濟國力。

    趙國的經濟情況難以得知。但從趙靈武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可以得知趙國文化有兩重特性,既是一種華夏文化,又是一種戎狄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個結果,具有開放、進取、包容的特性。因此可以得知趙國的經濟既有農業耕種,也同時保留遊牧民族生活習俗。但從邯鄲城人口的興盛來看,趙國經濟重心是南部,北部基本是遊牧民族生活方式。

    齊國因為靠近海邊,盛產鹽,因此商業貿易非常興盛。比起趙國半農耕半遊牧的經濟模式,齊國僅在貿易商就比趙國繁盛得多。

    秦、齊、趙三國做一個比較:秦國是從戎狄向華夏轉變,尤其是以商鞅變法完成脫去戎狄外衣;齊國是資源大國、依託商業貿易成就霸業;趙國是從華夏轉向戎狄,強化自己的戰鬥力。

    2、國內政治。

    這塊就看變法情況。秦國商鞅變法是建立一個高效率但機會平等的社會。趙國胡服騎射是“中體西用”思想的簡單做法,僅僅注重于軍事能力的提高而不涉及其他改革。齊國的改革比較受人忽視,但鄒忌的“論琴四時”則提供了齊國變法的主題思想——君主溫和、官吏清廉、政令考慮周全、施政大小相益而互不損害。即齊國和秦國相反,齊國治國不僅是以律法施政,更注意考慮律法對人民利益的影響。從現在來看,齊國的體制是一種開明政治體制。

    3、軍事能力。

    秦國的軍事能力就不必說,基本上已經被認為天下無敵。趙國和秦國在戰國早期並不接壤,因此無衝突。

    齊國的軍事能力,從桑丘之戰秦國戰敗並俯首向齊國稱藩臣來看,齊國的軍事能力稍高秦國一籌。擊敗楚國主力的垂沙之戰,就是齊國和魏國的合力。秦國只不過是偷桃子而已。從表面上來看,秦國擊敗楚國佔據楚國很多地方。但齊國在東部和楚國的作戰記錄也不錯。從歷史來看,楚國東部計程車卒,比西部計程車卒戰鬥力更強:項羽軍、七國之亂的吳楚軍、曹操的青州軍、唐朝時的徐州、蔡州兵等。楚國西部在歷史上出名的兵種似乎沒有。

    趙國戰力的提升,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就是滅中山國。如果中山國沒有被滅,趙國是不能也不會和秦國對抗。這是趙國除了胡服騎射這個原因之外戰鬥力得以提升的另外一個原因。

    要評論齊國和趙國哪個國家戰鬥力更強就非常簡單——齊國和趙國的交戰記錄。齊國能夠兩次滅燕,但趙國從來沒有大舉奪取過燕國土地。從齊國和趙國的交戰記錄來看,在五國伐齊之前,趙國基本上沒有能夠從齊國手中佔有什麼便宜。即便是五國伐齊後,趙國也只是能攻佔幾個齊國城邑,最後還因長平之戰向齊國求助而歸還給齊國。

    也就是說,單打獨鬥,趙國從來沒有佔過齊國的便宜。但趙國不但有趙奢一戰擊敗秦軍,更有邯鄲堅守抗拒秦軍的記錄。即趙國戰力和秦國戰力相差無幾。

    從歷史資料來看,秦軍靠的是弩箭,趙軍靠的是騎射,齊軍靠的是訓練有素的技擊搏殺。

    4、外交合縱。

    戰國時期有5次合縱戰爭:

    1、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組織的由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秦國勝,齊國不參與;

    2、公元前296年,孟嘗君組織的由齊湣王主盟的齊魏韓三國攻秦,聯軍勝;

    3、公元前286年,樂毅組織的有趙國主盟的燕韓趙魏秦五國伐齊,聯軍勝;

    4、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組織的魏趙楚韓燕五國攻秦,聯軍勝;

    5、公元前241年,趙國龐煖組織的趙楚燕魏四國攻秦,秦軍勝。

    齊國組織合縱只有公元前296年這一次,並且擊敗秦國。趙國組織的合縱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287年趙國李兌和齊國蘇秦組織的五國攻秦但因齊國滅宋國而失敗,一次是公元前241年龐煖組織的四國攻秦。

    從組織能力上來說,趙國合縱攻秦的組織能力並不如齊國。

    總結,從國力來說,趙國半農耕版遊牧比不上齊國工商業;從國內政治來看,趙國胡服騎射不如齊國開明政治完善和全面;從軍事能力來看,趙國和齊國的交戰記錄不佳;從外交合縱來看,趙國合縱組織能力不如齊國。因此,在戰國時期,最有能力對抗秦國的是齊國,尤其是滅了宋國的齊國,絕對可以說是比秦國還強。

    齊國之所以一次被合縱攻打就被殘滅,而秦國四次被合縱攻打都沒有亡國,只不過是齊國沒有終南山和黃河來阻擋。五國伐齊的濟西之戰,參加的可是齊國全部的主力精銳,不能像秦軍龜縮不出。

  • 4 # 大秦鐵鷹劍士

    根據我對戰國曆史的研究,我認為長平之戰對戰國的格局影響遠遠大於五國伐齊之戰。長平之戰是決定秦趙兩國誰統一天下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五國伐齊只是燕國的滅齊之戰,其它四國參與其中只是為了分一杯羹。因此從戰略層面上講,長平之戰對戰國的格局影響最大,它標誌著秦國為統一戰爭進行了滅國大戰的嘗試,也預示著六國再無力抵抗秦國的統一程序。

    五國伐齊發生在秦宣太后主政秦國時期,當時的天下秦、齊是兩大霸國,各自稱西帝、東帝。齊宣王時代燕國發生內亂,燕太子姬職請齊國出兵平定子之叛亂,輔助自己取得燕國王位,答應割讓燕齊邊界的部分土地給齊國做酬勞。齊軍攻入燕國都城,斬殺子之逆臣,屠戮燕國王室,搶掠燕國平民,燒殺姦淫無惡不作,最後還將燕國都城一把火燒了。姬職當上了燕國王后,立志振興燕國,並向齊人復仇。

    姬職在燕國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賢士名將,學習秦孝公的求賢令一樣求賢。魏國名將樂羊的孫子樂毅、趙國名士劇辛等人前往燕國應聘求職,取得了燕昭王( 姬職)的信任,並委以重任。樂毅在燕國進行了變法,內容跟商鞅變法一致,只是深度與力度有所不及,並在遼東訓練了一支二十萬人的精兵。樂毅在燕國時,善待秦華人質嬴稷,並跟羋八子有一絲情愫產生;白起奉命來迎接羋八子與嬴稷時,樂毅從中幫助,使得嬴稷能順利歸國登上秦國王位。

    燕國變法二十餘年後,齊閔王趁六國合縱伐秦之時出兵宋國,吞掉了與三晉相接的宋國。此次合縱伐秦,齊國是合縱長出兵二十萬,三晉各出兵八萬、楚國出兵十萬、燕國出兵六萬,合計六十萬大軍,白起率四十萬秦軍迎戰。聯軍數量雖多,但是戰鬥力並不高,精銳都沒有派出來。這次合縱伐秦是多方面出擊,楚國從武關進軍,三晉從河西進軍,齊燕作為中軍直擊函谷關。

    齊軍統帥孟嘗君田文得知齊閔王發兵宋國後,深知三晉與楚國都會不同意,到時訊息傳來他們可能會合殲齊軍,所以戰役打響後齊軍直接撤退,命燕國軍隊斷後;楚國春申君黃歇在進攻受挫後直接退兵。不知情況的三晉聯軍被秦軍包了餃子,二十四萬將士全數戰死,燕軍半數戰死。此戰後三晉跟齊國結下了深厚的大仇,他們向齊國索賠,齊閔王只說,分文不給,不服來戰。三晉打不贏齊國,又怕秦軍復攻,也就忍了!燕、楚兩國都不敢向齊國索賠,所以伊闕之戰的最大贏家是齊國。

    燕國趁齊國成為天下公恨之時,樂毅派出人四處聯絡各國反齊,他自己親自來秦國救援。宣太后為了報答樂毅之情,同時也為了削弱齊國,故同意派兵參戰。秦國一參戰,三晉連忙同意參戰,他們想瓜分被齊國佔領的老宋國,以及部分齊國領土。楚國雖然表面同齊國結盟,實則派兵北上,想佔齊楚之間的三百里土地。五國伐齊徹底將齊國打殘了,幾於亡國;不過最後燕昭王死了,樂毅被新燕王撤職,齊國又死而復活,反擊了燕國,從此齊燕兩衰。

    長平之戰前,山東六國只有趙國有實力統一天下,因為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已經很強大了。齊國、魏國、楚國、燕國都已衰敗了,天下只剩秦趙兩大強國。因此長平之戰時,只有秦趙兩國對戰,其它四國兩不相幫,因為兩虎相鬥,群狼只能遠遠的躲著,以免傷到自己。長平之戰秦軍六十萬,趙軍五十萬,雙方百萬大軍對磊三年,最終三個月展開決戰,趙軍慘敗。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天下的實力已然具備,六國聯手也不能擊敗秦國,秦國可以數次失敗,但是六國一旦失敗就必定亡國。

  • 5 # 歷史百家爭鳴

    長平之戰,是秦趙的一次大交戰,在這次戰役中,秦國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使得趙國徹底暴露在秦國的軍隊之下。五國伐齊,是燕國樂毅聯合其他四國對齊國的一次作戰,使得齊國只剩下幾城,極大的削弱了齊國的實力,齊國就此衰微。那麼,這兩場戰役中,哪個對戰國格局影響最大?

    個人覺得應該是長平之戰,因為趙國與秦國是鄰國,趙國是秦國出關逐鹿中原的障礙,秦國打贏了趙國,才能順利的出關,要是在長平之戰沒有對趙國進行毀滅性的打擊,秦國會受到趙國的制約,它的統一程序就會放緩。五國伐齊把秦國的強有力競爭對手給弄下去了,使得東方六國沒有能夠與秦國匹敵的,但齊國當時已經是老木已朽,它的實力與新興的秦國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也有人說齊國沒有被打趴下,就能支援趙國,但這幾乎不可能,齊國只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為捱打的只是趙國,並不是齊國,秦國打趙國著急的只是趙王,並不是其他君主,他們沒有能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要是能想通也不會置趙國於危亡而不顧。

    五國伐齊幫秦國除掉了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但五國不除的話,齊國對它們也沒有多大作用,因為齊國只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齊國只需從兩虎相爭中獲利就行,它哪裡會無私地幫其他國家不受侵害,畢竟它與秦國沒有接壤,並不擔心自己的安全。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五國伐齊對於整個戰國格局的影響是最大的,長平之戰對於整個戰國的走勢是影響最大的。

    格局的意思就是,整個戰國各國的分佈,各國的強弱等等。可以看到五國伐齊之前,當時戰國正處於中期階段,這個時候楚國,秦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幾個國家,特別是齊秦兩個國家,當時楚國都不敢惹齊國,齊國佔領了楚國的淮北之地,楚國也是沒有吭聲的。燕,韓魏趙等國就不用說了,如果齊國滅宋之後,沒有五國伐齊的話,那麼誰執牛耳還不一定呢?這個時候就是整個戰國走勢很不明確,強國太多,弱國也太多,相對來說都比較平衡。誰也沒絕對的優勢。

    但是五國伐齊之後,打破了這個平衡,秦國開始有了一統天下的優勢,長平之戰是把優勢變成了勝勢。五國伐齊之後,當時算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齊國一夜之間成為了三流國家,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資本了。這個時候整個戰國的格局發生了變化,秦國開始一步步走向了巔峰,沒有了齊國,這個時候趙國,楚國都不足以撼動秦國的地位,所以當秦國在打其他國家的時候,誰也不敢插手。斬首韓魏聯軍24萬,楚國敢出手嗎?後來到了自己頭上的時候,楚國國都都被攻破了,這個時候趙國開始崛起了,但是也沒有敢惹秦國。如果齊國在的話,秦國就完全不敢如此的放肆。所以說五國伐齊打破了戰國的格局,破壞了平衡。

    但是真正影響整個戰國走勢的還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之後天下再也沒有誰可以和秦國相抗衡了。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雖然很強大,但是隻要是趙楚魏等等聯合起來的話,還是有機會打贏的,但是長平之後,即使這些國家聯合起來也很難和秦國抗衡了,如果不是秦昭襄王不聽白起的,邯鄲之戰不敗的話,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肯定會提早很多年的。

    長平之戰秦國直接把優勢變成了勝勢,直接決定了戰國最後的走勢,這個時候其實對於整個格局拉說沒有太大的影響。最後也是不出意外,秦國僅僅幾十年後就統一了六國。

  • 7 # 慵懶國王

    我認為是五國伐齊的影響大於長平之戰。五國伐齊改變了天下走勢,因為楚、趙在秦國眼裡都只是強敵,而齊國是決定它能否統一天下最關鍵的因素。

    五國伐齊開了一個壞頭,寓意著戰爭更加殘酷,將進一步升級。五國伐齊大家的目的地各不相同,但在一件事上是達成共識:齊國已經成長為超級大國,尤其滅掉宋國後將更可怕,天下間沒有別的國家沒被它揍過了。所以,五國伐齊是一場國際集體打壓。

    燕國只是為了政治復仇,秦國是為了消除齊國霸權,韓趙魏是因為齊國獨吞宋國分贓不均引起的,楚國就是趁火打劫。

    這場戰爭,燕昭王、趙惠文王、秦昭王(此時由宣太后決策)、齊閔王是當時四大名王。還有讓屈原氣地投江的楚頃襄王,這些都是這場戰鬥的決策大佬。

    五國伐齊由燕國挑頭,秦國號召。齊國內部有蘇秦做間諜,魏國有孟嘗君拉一幫齊國貴族保持中立。燕國派出樂毅為五國聯軍上將軍,統帥燕國全國兵馬,趙國派出廉頗攻陽晉,秦國派出國相魏冉從陶丘進軍齊國(陶丘是秦國的飛地),楚國派出大將雍齒進軍淮北,甚至殺死了齊閔王。至於韓、魏方面派出的主將是誰不得而知。

    這場戰鬥,標誌著東方徹底走向沒落,趙國接棒也不過是迴光返照,給了大秦帝國崛起最強大的時機砝碼。

    二、齊走向了合縱聯盟的對立面

    經歷亡國事件後,讓齊國心灰意冷,閉關鎖國,不問世事。讓合縱聯盟徹底少了最重要的成員,徹底改變了國際格局。以前,齊國是東方的老大,說一不二。然而,後面的三次五國攻秦,齊國都不再參與,甚至還與秦國結成了盟友,讓齊國徹底倒向敵方陣營。

    當六國被秦國打得哭爹喊孃的時候,齊王建正高高興興地在咸陽做客。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缺糧,於是向最近的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加理睬,不予支援。合縱聯盟第五次五國攻秦失敗後,轉頭向秦國盟友齊國撒氣,對齊國來說不痛不癢。

    秦滅其他五國時,齊國隔岸觀火。即便五國哭著求著齊國出兵,即便齊國周邊聚集大量六國反秦力量,齊王建也不理睬,最後還痛痛快快地投了降,雖然他的下場也不好,但就不想和六國合作。

    即便是秦末六國復國後,田氏家族也不積極參與滅秦大業,主要就是固守老祖宗的基業。八十年前的事記得比誰都清楚。

    三、長平之戰從開始就是個定局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決鬥,其他五國都在吃瓜看熱鬧,巴不得兩國兩敗俱傷。而南韓早已撤出上黨,根本不敢管這擋破事。所以,這場戰爭走向並不影響東方六國的生死存亡。最多是趙國可能國破家亡。

    即便是邯鄲保衛戰,魏國、楚國本意就不願出兵。一個是信陵君為了姐姐竊符救趙,如果魏趙沒有姻親關係,不大可能出兵。一個是毛遂拿著劍逼著楚王籤盟約,楚王為了身家性命和信譽才派春申君出兵救趙。可以說,東方其他五國都不看好趙國,也不願意救趙國。

    長平之戰本身就是一場消耗戰,秦國此時已經無比的有底氣。背後有三大糧倉,佔領區有大量兵員可以徵集。而趙國本來就一窮二白,靠著梟戰爭吃飯。再加上趙國糧草不濟,運輸困難,很難長時間支援。

    趙國此時動用了邯鄲圈所有的力量,再加上南韓上黨的降軍湊出45萬人,廉頗在長平堅守三年,已經消耗掉趙國大半國力了。趙王坐不住了,要換將的原因與此也有很大關係,必須轉守為攻,速戰速決。

    這場戰爭,趙國喪失了45萬大軍,喪失了上黨天險。而秦軍也損失過半,這個數字要說道說道。因為這場戰爭秦國正規軍只有20萬人,還得加上秦王在河內郡(搶來的)動員的15歲以上的青壯們圍堵趙軍。

    所以說,這場戰爭,秦國主力未損。即便是邯鄲之戰潰敗,秦國依舊未動搖根本。過了兩三年,又出函谷關收復了之前所喪失的土地。

    四、東方六國的魔咒-稱霸不過三代

    中國有富不過三代之說,對於東方六國來說也有稱霸不過三代的魔咒。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起於魏文侯,魏武侯,終於魏惠王,前後近百年。戰國第二個霸主齊國,起於齊威王、齊宣王,終於齊閔王,前後近七十年。

    戰國第三個霸主趙國,起於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終於趙孝成王,前後近四十年。而楚國、燕國也有此情況。唯獨秦國有六世餘烈而不衰,可惜二世而亡。

  • 8 # 天天故史匯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決戰,此戰之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力量遏制秦國,最終被秦國一一平滅。而五國伐齊是由燕國發起,秦國號召的一場戰爭,此戰將當時的第一強國齊國打落,齊國自此變成一個二流國家。兩場戰爭對戰國局勢變化都有巨大的影響,但五國伐齊對局勢甚至於對秦國來說,意義更加重大。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發生時,五國伐齊已經結束了二十多年,齊國衰落之後,東方六國中齊魏楚都已經衰落,此時就剩下北方的趙國還對秦國統一天下有阻礙。趙國自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力量變得強大,趙惠文王時期,多次打敗秦國。時間來到了趙孝成王時期,秦國攻打南韓,南韓計劃將上黨送給秦國求和,上黨卻投降了趙國,趙國和秦國由此槓上了。

    秦國派出王齕,趙國派出廉頗,兩方大軍在上黨開戰,趙國先是敗了兩戰,直到長平之後才立住陣腳。廉頗堅壁清野,秦軍無可奈何。秦國轉變策略,從內部動手,散佈謠言,趙孝成王初登王位,又因為趙國國力所限,對廉頗的堅壁清野策略心有不滿,希望趙括能夠速戰結束戰爭。

    此後的結果造成了趙國的衰落,雖然此後廉頗、龐乘、李牧擊敗齊燕,但趙國的實力再也恢復不到從前,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能夠對秦國構成威脅的國家了。

    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的重要原因就是齊國的實力已經一家獨大。齊閔王依仗著前幾任齊王的積攢,雖然在國內施政暴虐,但對外作戰卻勝利頻頻。秦昭襄王和齊閔王共稱東西二帝,但齊閔王很快就在蘇代的勸說下去除帝號,並帶領著韓趙聯軍攻擊秦國,一度攻入函谷關。此時齊國雖然將秦國擊敗,但無奈齊閔王目光短淺,沒有順勢徹底削弱秦國,之後齊閔王又將目光瞄上了宋國。滅掉宋國之後,齊國捅了簍子,燕昭王聯絡諸侯,秦國也過來主動湊熱鬧,一共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並在樂毅的帶領下將齊國打的只剩下兩座城池。之後燕昭王半路撒手人寰,後繼的燕王和樂毅有矛盾,用騎劫替代樂毅,最終齊國復國成功,但此時的齊國實力大損,無法再參與諸侯間的爭鬥了。

    對局勢的影響

    五國伐齊時前,戰國七雄中的楚國已經衰落,只有秦國和齊國東西稱雄,齊國一度壓制秦國,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敵人。長平之戰前,齊國已經被打落,但此時還有趙國阻擋秦國。趙國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阻礙,但因為趙國綜合實力還是差秦國一截,所以當秦趙兩國打起消耗戰時,趙國最先熬不住了,所以才有了趙王替換廉頗,趙軍全軍出動,最終被圍,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

    趙國和齊國似乎都對秦國的東出造成影響,但趙國對秦國的影響比齊國小。齊國強盛時與秦國成為唯二的強者,多次和秦國的爭鬥中也能夠佔據主動,孟嘗君攻入函谷關就是明證。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強大,並在齊國衰落後,成為山東六國中阻礙秦軍的中流,但縱觀秦趙之間的爭鬥,不管是外交上的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事件,還是後來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多是秦軍主動,雖然秦軍在趙惠文王時期有失敗,但秦軍還是會不久後再次和趙軍開戰,反觀趙軍往往是防守反擊,雖然能夠擊敗秦軍,在六國中樹立威信,但久守必有失,最終就有了長平之戰,而趙國也從此元氣大傷。

    如果說五國伐齊是將秦國從眾強甚至第二強國變為第一強國的戰爭,那麼長平之戰就是秦國將身為老二的趙國徹底擊敗,使得秦國統一天下不再受到影響的戰爭,所以說五國伐齊對戰國局勢的影響比長平之戰更加巨大,那是秦國真正從戰國七雄中冒出來的一戰。

  • 9 # 目西

    當然是五國伐齊對戰國格局影響較大!

    五國伐齊是燕昭王和蘇秦為了報燕國之仇而長期籌劃的結果,從蘇秦籌劃到五國聯合伐起其中出現了險象環生撲朔迷離的合縱連橫策略,包括五國伐秦,五國伐趙,五國伐齊。其中只要有一條實行到底,就會整個改變戰國七雄的格局,使天下的局勢變的明瞭起來。

    當初蘇秦和燕昭王約定破齊方針是這樣的:蘇秦作為死間入齊,挑起齊和趙秦的矛盾,然後聯合趙秦攻滅齊國,燕國像是兒子一樣順從著齊國心願攻宋。而這整個計劃的核心就是齊國攻宋!

    蘇秦惡化齊趙關係

    公元前295年蘇秦入齊,向齊湣王提出了“與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因為宋國是當時非常富裕的國家,宋國的陶是當時最富裕的都市。秦國的魏冉趙國的李兌都對這塊肥沃的土地垂涎三尺!

    在齊湣王接受了蘇秦攻宋的建議後,燕昭王派了大將幫助齊國攻宋,可是就在燕昭王的派遣的將領張魁,到了齊國竟然遭到齊湣王的殺害,而昭王只能再次派遣蘇秦到齊國請罪。齊國攻宋頓時引起了趙國的不滿,韓徐為提議要聯合魏國(當時的魏相爭時齊國的孟嘗君)一起攻齊,並和魏國瓜分宋地,齊國的李兌這時候受了齊國的賄賂(把宋國的蒙送給李兌)打算聯合齊國。蘇秦再次入齊,勸說齊湣王不要給李兌蒙地從而惡化齊趙關係。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公玉丹之趙致蒙,奉陽君受之。王優之,故強臣之齊。臣之齊,惡齊趙之交,使毋予蒙。

    因為這件事兒,後來蘇秦去趙國遊說趙惠文王伐齊的時候,被人指出曾經秘密惡化齊趙關係遭到齊國的逮捕!

    蘇秦惡化齊秦關係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陽自立為“西帝”,為了和齊國連橫伐趙,派魏冉到齊國向齊湣王送來“東帝”的稱號,並相約一起伐趙。齊秦伐趙的計劃一旦實行,趙國就會滅亡,這對燕國大大不利。於是蘇秦又遊說齊湣王,如果齊國不稱帝那麼天下就會將矛頭指向秦國,齊國就可以合縱攻秦,這才是對齊國大大有利的!

    於是齊國取消帝號,以蘇秦為合縱長(也就是齊國帶頭)五國伐秦,五國伐秦就是為了激化齊秦的矛盾。而五國伐秦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因為韓魏齊三國因為都想佔領宋國矛盾很深,所以秦國取消帝號之後。五國合縱遂即解體,趙國率先向齊國發齊了進攻,隨後秦昭王向天下宣告與齊國誓不兩立,五國伐齊成為定局。

    從上面的曲折離奇的合縱連橫來看,當時齊趙秦三強並立,其中任意兩家聯合起來打殘另一家的都有可能,但是因為燕國的參與,讓趙和秦絕對不會成為其他國家聯合起來攻滅的物件,而只能是齊國遭受滅頂之災從而形成秦趙對抗的局勢。

    如果拋棄燕國和蘇秦,那麼齊和秦誰能活下來還不能確定,因為接下來的局面很可能是齊秦滅趙,然後齊秦在東西兩端把韓趙魏夾在中間!齊秦之間就很難發生像秦趙一樣的長平之戰。

  • 10 # 蟻史為諫

    五國伐齊是在樂毅掛帥,聯合了趙魏韓秦四國共同攻打齊國的戰役。

    齊國乘燕國內亂,侵略了燕國(名義上是幫助燕國平定內亂,實際上平定內亂後卻賴著不走了);其他諸侯國送回燕昭王,齊國被迫無奈才撤軍。

    所以燕國對齊國恨之入骨,在燕昭王勵精圖治下燕國不斷強大;相反齊國雖然強大卻到處樹敵,佔領趙魏韓大片土地;又出兵楚國和秦國,可以說是得罪了所有諸侯強國。

    公元前284年樂毅拿著五國相印(燕,趙魏韓,秦)共同伐齊。沒有多久就打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這兩座城池。

    後來因為燕國的老大換人,樂毅下崗導致三年的工作白做。最終以田單復國結束了五國伐齊這場戰爭。齊國雖然復國,卻從此國力大不如前;在七國中只能排在第二梯隊國家。

    五國伐齊後,能與秦國抗衡的只剩下趙楚兩國。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起因是秦國攻打南韓。南韓的上黨郡和國都被秦國軍隊一分為二,南韓這個棒子為了能夠生存所以把上黨郡送給趙國,挑起了秦趙兩國的大決戰。

    老將廉頗帶領軍隊去接收上黨郡,卻發現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下;在和秦軍打了幾戰之後退守長平。

    老將廉頗目的很簡單,長平離趙國首都比較近;軍用物資供應比秦國方便,在長平據守不出拖死秦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據守長平三年趙國老大掛了,廉頗下崗。

    公元前260年趙括上崗。趙括:趙國三號人物趙奢之子,從小天資聰慧熟讀兵法。但趙奢死前卻交代千萬不可讓趙括統領軍隊(因為他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把戰爭當成遊戲)。

    可是趙惠文王卻覺得這個人可用,所以把廉頗換成了趙括。最終結果就是趙軍損失40萬大軍,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透過長平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領導地位。從此戰國中再沒有一家能與秦國抗衡(從此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楚國雖大卻不尚武)。

  • 11 # 劉一千五

    不消說是長平之戰的勝負對於整個七國的力量均衡,來了個逆轉。

    秦趙間的較量,實際上就是六國與秦的較量。趙國一蹶不振,說明抗擊秦國的六國力量受到極大挫折。

    五國攻齊,就是撂開秦國,齊國與五國間的一場內部糾紛。勝負於雙方都不傷及根本。

    趙國亡四十餘萬,秦國亡十萬以上。但秦國勝了。

    齊國同其他五國打仗的損失都不大,充其量五國搶了些財物,糧食而己。而齊軍善跑,軍隊並沒損失多少,五國聯軍就更少了。

    由此看來, 秦趙長平之戰對戰國晚期的格局起到分水嶺的作用。六國抗秦的信心遭到沉重打擊。

    兩個陣營的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六個國家由此只好自保而己,而秦國的野心日比一日的膨脹,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征服山東的幾個國家了。

    以後的秦國與六國的幾場戰爭,都挽救不了六國被秦王政兼併的命運。

  • 12 # 骷髏王SNK

    都大 五國伐齊 弱齊 長平之戰 打崩趙國 鄢郢之戰 讓楚退出一線強國 秦一統天下 靠的是幾代人的努力 秦昭襄王時期 透過這一系列勝利 大秦君臨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 13 # 漿糊七號

    必定是長平之戰,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長平之戰,據說當時趙國總人口二百多萬,僅僅一個長平之戰損失四十多萬成年男丁,對趙國的打擊可以說是災難性的。而五國攻秦則知道的人少許多,五國攻秦開始對秦國有一定威脅,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幾國都想儲存本國的實力,連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尚且有此等心思,更不要說其他國家了,加上秦國縱橫捭闔談判拉攏打擊恐嚇等手段使出,五國不攻自破。在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戰國後期,真正強大的是秦國,老二就是趙國(楚國較遠),加上趙國和秦國地理位置比較相近,秦國的遠交近攻國策正好適合先打趙國,而之前強大的齊國在幾十年前被樂毅打的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因此把趙國擊敗會讓秦國的統一大業更加順風順水,戰國時期諸侯國的策略是滅國,春秋是稱霸,不滅國,最多賠幾個城池就完了。主要大環境不一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炎症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