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醫路有你

    對於暈厥的病人,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發現這種病人那麼首先需要排除心源性,例如心律失常、器質性心臟病以及某些心肌病變和先天性心臟病。

    1.心律失常,當心髒起搏或傳導障礙導致一定程度時可發生暈厥,例如嚴重的心動過緩,心率小於30~35次/分,或心動過速,如心率大於150~180次/分,均可引起心臟泵血量受影響,引起腦組織缺血而發生暈厥。

    2.流血排出受阻,因心臟器質性改變可發生心排血急性機械性梗阻,引起暈厥發作,這種暈厥通常在勞力時發作,稱之為勞力性暈厥。如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瓣狹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心房粘液瘤、大面積肺栓塞、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

    3.心肌病變或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導致心臟收縮力下降,心排血量下降,可伴有嚴重的心律失常和房室傳導阻滯。代表疾病如心肌梗死。而先天性心臟病,代表的疾病如法洛四聯症。

    其他型別的暈厥,如非心源性暈厥,腦源性暈厥,血液成分異常引起的暈厥,精神疾病導致的暈厥

    一個人無端端暈厥,那麼肯定是有病因的,查明病因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必備的檢查也不可或缺,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也越來越多的疾病有望被攻克。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一般發病後在短時間內甦醒,醒後無偏癱、失語和口眼斜等後遺症,但部分嚴重者,昏厥時間較長,甚至一厥不復而亡。

    厥證,古有寒厥、熱厥、陰厥、陽厥、煎厥、薄厥、暴厥、大厥、屍厥、風厥、太陽厥(躁厥)、陽明厥(骭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首厥、臂厥、四厥、瞀厥、痿厥、氣厥、血厥、痰厥、食厥、色厥、蛔厥等多種名稱,或從病因病機特性命名,或從病證表現命名,或從六經歸屬命名,而後世醫家有以厥證統之者,或有以中惡統之者,亦有以類中風統之者。近代則大多以厥證命名。

    本病可見於西醫學多種疾病,如低血壓、低血糖反應、癔病、痰液阻塞氣道、急性過敏反應、高血壓腦病等,凡以厥證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篇內容辨治。

    【病因病機】

    厥證是由外感六淫或穢毒之邪,內傷七情、飲食、勞倦、失血、亡津,氣機逆亂,升降失常,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誠如《證治匯補·厥》雲:“人身氣血,灌注經脈,刻刻流行,綿綿不絕,凡一晝夜,當五十營於身,或外因六淫,內因七情,氣血痰食,皆能阻遏執行之機,致陰陽二氣不相接續,而厥作焉。”

    一、病因

    1.外邪侵襲

    機體卒感六淫或穢惡之邪,氣機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即可發為昏厥。此即《素問·繆刺論》所謂:“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如屍,或曰屍厥。”六淫致厥,其中以中寒、中暑為多。中寒之厥,多發於嚴寒之時或高寒地區;中暑之厥,多發於酷暑季節;穢惡之厥,多發於入廟登塚,或深入礦井之內等。

    2.七情內傷

    七情內傷,最易氣逆。或惱怒氣結,或所願不遂,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火上逆;或大怒而氣血並走於上,氣機逆亂,以致氣血陰陽不相順接而發為厥證。此外,平素膽怯柔弱之人,若突遇外界強烈刺激,如突遇災難,或驚聞巨響,或見鮮血噴湧等,亦可發為昏厥。

    3.飲食勞倦

    飲食不節,積滯內停,轉輸失常,氣機受阻,可卒然窒悶而厥;或飽食之後,驟逢惱怒,氣逆夾食,上下痞隔,亦可致厥。如《證治準繩》所言:“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皆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此內傷之至重者。”元氣素虛者,如過度飢餓,以致中氣不足,腦海失充。此外,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陰陽氣血暗耗,也是導致昏厥的原因之一。若性事過頻,縱慾竭精,精卻於下,陰氣上衝,可發為色厥。

    4.失血亡津

    因創傷出血,或生產大量失血,以致氣隨血脫,神明無主,或因大汗吐下,氣隨液耗,均可出現厥證。

    5.劇烈疼痛

    疼痛傷氣,並可導致氣機逆亂而卒然昏僕。《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洩,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臨床上除寒邪疼痛致厥外,創傷、氣滯、瘀血疼痛等,也可引起氣機逆亂而發生昏厥。

    6.痰濁內盛

    痰溼內盛之人,如痰濁一時上壅,清陽被阻則可發為昏厥。其中,形盛氣弱之人尤為多見,若平素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聚溼生痰,阻滯氣道,氣機不利,日積月累,痰愈多則氣愈阻,氣愈滯則痰更甚。《丹溪心法·厥》指出:“痰厥者,乃寒痰迷悶。”陳士鐸《辨證錄·厥證門》也指出:“肝氣之逆,得痰而厥。”

    二、病機

    厥證的基本病機總屬於氣機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正如《景嶽全書·厥逆》所言:“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情志變動最易影響氣機執行,輕則氣鬱,重則氣逆,逆而不順則氣厥。氣盛有餘之人,驟遇暴怒鬱悶,氣逆上衝,而發為氣厥實證;虛弱膽怯之人,陡遭驚駭,清陽不升,而發為氣厥虛證;肝陽偏亢者,若惱怒氣逆,則血隨氣行,逆亂於上,發為血厥實證;大量失血,氣無不附,氣血不升,發為血厥虛證;暴飲暴食,氣機阻隔,發為食厥;痰盛之體,痰阻氣道,氣機不通,發為痰厥。

    厥證所屬臟腑主要以心、肝為主,涉及脾、肺、腎。心主神明,主血脈,肝主氣機疏洩,肝氣逆則全身皆逆,氣機逆亂,升降乖戾,氣血或並走於上,或失亡於下,則陰陽不相順接,神明失主,而厥證成矣。脾主健運,主水溼之運化,肺主氣,朝於百脈,若久病肺虛痰濁內盛,或水溼不運,積聚成痰,痰阻氣道,均可成厥。腎為元氣之根,若失血失精,氣血不升,則腎之元氣亦將無根,而神明無元氣之充養,便成厥矣。

    厥證的病理因素以氣逆、血瘀、食積、痰濁、暑熱、寒凝為主。正虛則以氣血虧耗、精氣過耗為多。病理性質與平素體質及病因病理有關,氣盛有餘,氣逆上衝,血隨氣逆,痰濁上壅,食隔中焦者多為厥之實證;素體氣虛、大量亡血、失精多為厥之虛證。然隨病之進退,虛實之主次也可發生變化。

    本病多因於氣機暴然逆亂,氣血陰陽不相順接所致,若氣血陰陽得以順接,則可轉復,神志甦醒,但厥之重症,陰陽氣血離亂衰亡,亦可厥而不復至亡。尚有體弱氣血大虧之人,或可反覆發作厥證,當予重視。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後無口眼斜,無肢體偏廢,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症者,為本病的主要特徵。

    2.部分患者發病前或有頭暈、面色蒼白、出冷汗等先兆症狀。

    3.發病前有暴怒氣極、勞倦過度、暴飲暴食、大病、手術後、失血後等病史、誘因可資參考。

    二、病證鑑別

    1.癇證

    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其典型發作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或小便失禁,移時甦醒為特徵。輕則一過性精神恍惚。病有宿根,反覆發作。每次發作,病狀相似。厥證與癇證雖然皆有卒然昏僕,但病作之後喉中發出異常叫聲和反覆發作等為癇證所獨有。如周學海《讀醫隨筆·風厥痓癇》說:“厥有一愈不發,癲癇必屢發難愈者。”

    2.中風

    中風以口眼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為特徵。厥證與中風均可出現卒然昏僕,但厥證之昏僕,無口眼斜、偏廢不用,甦醒後也無後遺症。周學海《讀醫隨筆·風厥痓癇》說:“風之為病,其傷在筋,故有口眼斜、肢節痿緩之象。厥之為病,其傷在氣……故氣復即醒,醒即如常而無遷延之患。”

    3.昏迷

    昏迷以神志不清為主症,昏迷病人在發作之前,多患有較重疾病,昏迷之後,病情明顯加重,昏迷時間較長,在短時內不易甦醒,醒後常有較重的原發病存在。這與厥證在發作之前一如常人有所區別。

    三、相關檢查

    血壓、血糖、腦血流圖、腦電圖、腦幹誘發電位、心電圖、頭顱CT、MRI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與鑑別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厥證的辨證首辨病因,次辨虛實。

    1.辨病因

    厥證的發生,常有明顯的病因可尋。如氣厥虛證,多為平素體質虛弱之人,厥前有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飢餓受寒等誘因;血厥虛證,則與失血有關,常繼發於大出血之後,或長期慢性失血;氣厥、血厥實證,多形體壯實或平人,發前無任何不適,而發作多與精神刺激密切相關;痰厥好發於恣食肥甘,體豐溼盛之人;食厥多發於暴食之後;酒厥發生於暴飲之後;暑厥多在夏季久暴烈日或高溫作業之時出現;色厥則發生於縱慾無節者。瞭解病史,察明病因,於辨證十分有益。

    2.辨虛實

    厥證辨證,當分清虛實。一般而言,實證者大多素體壯實,常突然昏厥而氣壅息粗,喉間痰鳴,牙關緊閉,脈多沉實或沉伏;虛證者多平素體弱或失血、操勞過度,表現為昏厥而氣息微弱,張口自汗,膚冷肢涼,脈沉細微。

    二、類證鑑別

    1.辨氣厥之虛實

    氣厥多與情志變化有關,若素體強壯,或稟性急躁者,卒遇情急暴怒之事,氣逆上攻,見突然昏僕,牙關緊閉,氣急息粗,多屬實證;而素體不強,面色少華,聲低氣怯者,遇緊張、恐懼、勞累、飢餓等而暈僕,多屬虛證。

    2.辨血厥之虛實

    血厥實證常發於煩惱鬱怒時,多伴見面色紅赤,口唇紫暗,脈象弦緊;血厥虛證,或為大出血之後,或為吐、咯、衄、便血遷延反覆,或崩漏不止,或體弱多病,氣血無以生化者,多伴面色萎黃無華,口唇爪甲色淡,神倦,舌淡,脈細。

    三、證候

    (一)氣厥

    1.實證

    症狀:形體壯實,或平人之體,多素性爭強好勝、急躁易怒,卒受精神刺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氣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脈沉或沉弦。

    病機分析:本證為肝氣鬱結,氣機上逆所致。氣壅心胸,阻塞竅機,故見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噤拳握;肝氣上逆,氣機鬱閉,肺氣不宣,則呼吸氣粗;陽氣被鬱,不能外達則四肢厥冷;氣閉於內,肝氣鬱而不暢,則見脈沉或沉弦。

    2.虛證

    症狀:素體不強,發病前或有緊張、恐懼、疲勞、久立等病因,而突發眩暈昏僕,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質淡,脈沉微。

    病機分析:本證多因元氣素虛,加之悲恐、疲勞過度、睡眠不足,或飢餓、受寒等因素誘發,中氣下陷,清陽不升,腦海不充,一時氣機不相順接,而發為眩暈昏僕,面色蒼白,氣息低微,正氣不足之證。

    (二)血厥

    1.實證

    症狀:多於爭吵惱怒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舌紅,脈多沉弦。

    病機分析:本證由於暴怒使肝氣上逆,肝陽暴漲,血隨氣升,上蔽神明,因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舌紅,脈象沉弦,皆為氣逆血菀於上之象。

    氣厥實證和血厥實證,病因近似,臨床表現也有相似之處,但血厥實證面赤唇紫,手足溫和,與氣厥實證面口唇或如常人,手足逆冷有所區別。由於氣血關係密切,病變時常相互累及,故這兩種證型多演變成氣血同病之證。臨證時既要注意兩者的聯絡,又要分清主次。

    2.虛證

    症狀:多發生於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婦女暴崩、外傷等大量出血之後,或大汗、吐下之後。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四肢震顫,目陷口張,自汗膚冷,呼吸微弱,舌質淡,脈芤或細數無力。

    病機分析:本證因大量失血、亡津,血海空虛,髓海失養,故突然暈厥;血不榮於面,故面色蒼白,口唇無華;氣血不能達於四末,筋失所養,則四肢震顫;營陰內耗,正氣不固,故目陷口張,自汗膚冷,氣息低微;舌淡,脈細數無力,均為血虛之證。

    氣厥虛證和血厥虛證,病理性質均屬於虛,均可見明顯的呼吸氣短,乏力倦怠,脈弱無力等氣虛證侯,但氣厥虛證,多發生於平素氣虛之體,而血厥虛證則多發於大量失血之後,兩者在病因上明顯不同,問診仔細應不難鑑別。需注意的是由於氣血互根,失血之證,若氣隨血脫,則可演變成氣血兩虧之證。

    (三)痰厥

    症狀:多溼多痰之人,素有咳喘宿痰,劇烈咳嗽或惱怒之後,突然昏厥,喉間痰鳴,或嘔吐痰涎,呼吸氣粗,舌苔白膩,脈象沉滑。

    病機分析:素體多痰溼,復因咳劇、惱怒,痰阻氣逆,閉阻氣道,神竅不利,故突然昏厥,喉中痰鳴,嘔吐痰涎;痰阻氣滯,氣機不利,故胸悶息粗;而舌苔白膩,脈象沉滑,皆為痰濁內盛之徵。

    (四)食厥

    症狀:暴飲暴食後,突然昏厥,氣息窒塞,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脈象滑實。

    病機分析:此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滯中脘,胃氣不降,氣逆於上,閉塞清竅所致,故突然昏厥;胃腑濁氣,壅於胸中,肺氣不利,故氣息窒塞;食滯內停,胃氣不利,則脘腹脹滿。苔厚膩,脈滑實為食滯不消,濁氣不降之候。

    (五)酒厥

    症狀:縱飲不節,飲後昏倒,輕者猶能知人,重者神志昏迷,或煩躁,或痰涎如湧,或氣喘發熱,脈滑數。

    病機分析:酒性慓悍滑疾,瀰漫周身,麻痺經絡,氣衝上頭,矇蔽神明則言語不清,煩躁,昏迷;酒性辛熱,令陽氣過亢,則身熱息粗,脈滑數;嗜酒之人,飲食不節,脾胃溼盛痰聚,酒食痰濁交阻,則痰涎如湧,發為酒厥。

    (六)暑厥

    症狀:酷暑炎熱之季,勞作奔忙,未有防護,頭暈頭痛,胸悶身熱,面色潮紅,繼而卒僕,不省人事,或有譫妄,舌紅而幹,脈象洪數,或虛弦而數。

    病機分析:感受暑邪,氣熱鬱逆,上犯頭部,故見眩暈,頭痛;氣熱蒸迫,邪熱內閉,則見胸悶身熱,面色潮紅;暑邪犯心,矇蔽清竅,則卒然昏僕,甚至譫妄;舌紅而幹,脈象洪數或虛弦而數,乃暑熱傷津之象。本證現多歸屬於“中暑”門。

    (七)色厥

    症狀:男女同房後,或二三日後,發生昏厥,或伴暴吐,鼻衄,四肢逆冷,汗出,氣喘等。

    病機分析:本證多發生於中年之後。多因縱慾竭精,精竭於下,氣脫於上所致。

    (八)中惡

    症狀:不慎步入某種穢濁或特殊環境,忽然手足厥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口俱緊,昏暈不知。

    病機分析:此證多系正虛之體,冒犯穢惡之氣所致,如進塚、問喪,或入地窖、礦井深處,環境惡劣,空氣不良,精神緊張,或因毒氣侵襲,而發為本證。

    【治療】

    一、治療思路

    厥證乃急候,當以及時救治為要,以厥回神醒為期。而具體治法則需分病因虛實分別處之,氣實而厥者,理氣降逆;氣虛而厥者,益氣扶正;血瘀而厥者,祛瘀降逆;血脫而厥者,速收其散亡之氣;因痰、食、酒、暑、中惡等致厥者,則分別予以豁痰開閉,消食和中,解酒化滯,祛暑清心,闢穢開竅之法。色厥暴脫宜益氣固脫,若陰竭於下,則予益陰歸原。

    二、基本治法

    1.調氣降逆法

    適應證:氣厥實證。

    代表方:通關散合五磨飲子加減。前方辛香通竅,一般先取少許吹鼻取嚏,以促其甦醒;再予後方開鬱暢中,調肝降逆。亦可先予蘇合香丸或玉樞丹芳香辛散,宣通氣機。

    常用藥:細辛、皂角辛溫宣散,通竅醒神;枳殼、烏藥、木香、沉香、檳榔降逆導滯,順氣調肝;檀香、丁香、藿香、薄荷寬胸行氣,疏肝條達。

    加減:肝陽偏亢,頭暈、頭痛、面赤升火,加天麻、鉤藤、白蒺藜、石決明、磁石平肝潛陽;氣壅痰盛,喉中痰鳴者,加半夏、南星、橘皮、茯苓滌痰洩濁;或用膽星、浙貝、竹瀝、橘紅、黃芩清化痰熱;醒後仍鬱郁不解,夜寐不安者,加遠志、茯神、香附、丹參、酸棗仁等安神定志;心中躁擾,哭笑無常者或合用甘麥大棗湯養心潤燥。

    2.益氣固本法

    適應證:氣厥虛證及色厥暴脫證。

    代表方:生脈散(生脈注射液)或參附湯(參附註射液)或四味回陽飲。急救時可先予生脈注射液、參附註射液靜脈注射,繼則予生脈散、參附湯、四味回陽飲。生脈散益氣助陰;參附湯補氣溫陽;四味回陽飲補氣溫陽,益陰固脫。

    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制附片、炮姜溫陽散寒;山萸肉、麥冬、五味子益陰固脫;甘草補氣調和藥性。

    加減:氣虛汗多,驚惕者,加黃芪、白朮、龍骨、牡蠣益氣固表,收澀斂汗;氣血兩虛,心悸不寧者,加熟地、遠志、當歸、酸棗仁養血安神。

    3.祛瘀降逆法

    適應證:血厥實證。

    代表方:急用醋或童便火焠,取煙燻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兒童中段尿)。甦醒後用通瘀煎或通竅活血東加減。前者側重活血行氣,後者側重通竅活血。

    常用藥: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山楂活血散瘀;烏藥、青皮、香附、木香行氣開鬱;澤蘭、澤瀉活血利水;老蔥、鮮姜、麝香開竅,通經絡。

    加減:瘀滯較重可加三稜、莪術、五靈脂、地鱉蟲活血行氣;急躁易怒,少寐多夢者,加夜交藤、石決明平肝安神;兼風陽內盛而頭痛眩暈者,加鉤藤、菊花、白蒺藜、枸杞、生地、芍藥等柔肝息風。

    4.補氣攝血法

    適應證:血厥虛證。

    代表方:獨參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獨參湯獨用人參一味,功專力捷,意在大補元氣,收斂亡散之氣,所謂“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宜急予頻頻灌服,亦可予人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靜脈注射。當歸補血湯補血生血;人參養榮湯氣血雙補,從本調治。

    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以固脫;制附片、黃芪、白朮、甘草、炮姜溫陽益氣;當歸、熟地、麥冬、五味子滋陰養血固脫。

    加減:出血未止者,酌加阿膠、仙鶴草、藕節、茜草根等止血;或三七粉、雲南白藥化瘀止血;血虛心神失養,心悸少寐者,加酸棗仁、龍眼肉、蓮子肉、茯神養心安神;血少陰虧,舌質紅絳,口乾少津者,去附子、白朮,加沙參、黃精、石斛養陰生津。

    治療本證,尤當重視益氣,因有形之血難以速生,且養血之品多滋膩甘寒,易呆脾胃,氣血難以生化。

    5.行氣豁痰法

    適應證:痰厥證。

    代表方:痰在膈上者,宜急用鹽湯探吐,並用黑白醜、甘遂研細末,拌和麵粉作餅,貼足心;甦醒後,以猴棗散合導痰東加減。猴棗散重於豁痰開竅,導痰湯長於化痰行氣。

    常用藥:猴棗、羚羊角、青礞石、天竺黃豁痰息風;半夏、南星、川貝、茯苓燥溼化痰;陳皮、枳實、沉香、石菖蒲、生薑行氣破滯;麝香開竅通絡。

    加減:口角流涎,脈沉滑者,多屬寒痰,可用巴礬丸研細調水灌服;喉間痰鳴,面赤唇紅,脈滑數者,多屬熱痰,用白金丸研細調萊菔汁灌服。病人甦醒後,可服導痰東加減,並重視澄本清源。

    由於厥多夾痰,所以祛痰法不僅用於痰厥證,亦常用於其他各類厥證之夾痰者。陳士鐸《石室秘錄·厥證》說:“治法自宜攻痰為要,然徒攻痰而不開心竅,亦是徒然。方用啟迷丹。”方中半夏、人參同用,攻補兼施,則痰易消,氣可復;用菟絲子則正氣生,邪氣散;皂莢、菖蒲、茯神開心竅,使氣回而厥定;生薑、甘草和胃調中。立法遣藥,頗有巧思。

    6.消導開閉法

    適應證:食厥證。

    代表方:食後不久宜先予鹽湯探吐驅邪外出;再予神術散合保和丸加減。神術散理氣化濁,用於食積氣滯;保和丸健胃消食,用於飲食積滯。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藿香、蒼朮、厚朴、砂仁等理氣化濁;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溼;連翹宣散鬱熱。

    加減:腹脹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導滯通腑;呃逆嘔吐者,加竹茹降逆和中。

    7.解酒化滯法

    適應證:酒厥。

    代表方:急用鹽湯探吐,然後用梨汁、綠豆汁,濃茶交替灌之。繼用葛花解酲湯分消酒溼,和中健脾。

    常用藥:葛花解酒宣發,使邪從肌表而出;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水,使邪從小便而去;砂仁、白蔻仁、青皮、陳皮、木香、乾薑調氣溫中;人參、白朮、神曲補脾健胃。

    加減:酒溼熱化,溼熱內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症,當酌減辛溫之品,配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藥。或選用抽薪飲,方用黃芩、梔子、黃柏、木通、澤瀉清熱利溼,使邪從小便分利;枳殼行氣化溼;石斛、甘草生津止渴。此外,枳椇子善解酒毒,亦可配入主方中應用,或單獨使用。

    8.解暑清心法

    適應證:暑厥證。

    代表方:牛黃清心丸或紫雪灌服,白虎加人參湯或清暑益氣東加減。首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之處,以牛黃清心丸或紫雪等涼開水調服,繼則白虎加人參湯益氣清氣固脫;或清暑益氣湯祛暑清熱,益氣生津。

    加減:暴受暑邪,邪熱蒸迫於內,津液外洩,頭暈心悸,四肢無力,面色蒼白,多汗肢冷,卒然昏厥,治宜益氣固脫,急灸百會、關元、氣海,同時予服參附龍牡湯。暑邪傷陰,肝風內動,四肢抽搐,汗多口渴,眩暈噁心,脈象弦數者,治宜平肝息風,養陰清暑,方用羚角鉤藤東加減,可加西瓜皮、鮮荷葉、捲心竹葉以清心解暑。

    9.培本固元法

    適應證:色厥。

    代表方:獨參湯或加減一陰煎。前方益氣固脫,用於色厥暴脫者;後方滋補陰精,用於真陰衰耗,陰火上衝者。

    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培本固脫;生地、麥冬、知母、白芍、地骨皮滋陰清熱;熟地、龜板、炙甘草滋補精血。

    加減:陰竭於下,火不歸原,吐血、鼻衄而昏厥不醒,病勢垂危者,可用鎮陰煎。

    10.闢穢開竅法

    適應證:中惡。

    代表方:蘇合香丸或玉樞丹,急用薑汁調服或用醋炭燻法,甦醒後用調氣散合平胃散調之。

    常用藥:木香、白檀香、丁香、白芷、白豆蔻、砂仁、香附、藿香、蘇葉、沉香、蘇合香芳香行氣,闢穢化濁;蒼朮、厚朴、白朮、茯苓健脾化溼。

    加減:偏寒者加蓽茇、高良薑溫中散寒;偏熱者加水牛角或牛黃清心丸清心解毒。

    此證首當使厥者迅速撤離有害環境。而暑厥因暑溼穢濁之氣鬱閉,清竅不利,其證類似中惡表現,可參照本證治療。

    三、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生半夏末或皂莢末,取少許吹入鼻中,使之噴嚏不已,凡屬氣厥、痰厥、暑厥、中惡之實證者,均可用之。

    (2)石菖蒲末吹入鼻中,桂末納於舌下,並以菖蒲根汁灌服之,功能通竅醒神,用於氣厥、痰厥、中惡之實證者,此方名通鼻散。

    (3)將燒紅之炭塊置於碗中,澆食醋於上,氣味大出,近鼻使嗅之,具開竅醒神之效。

    2.常用中成藥

    (1)安宮牛黃丸: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用於熱邪內陷心包之熱厥證,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抽搐,舌質紅絳,脈數。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丸,研末灌服或鼻飼,每日1~2次。

    (2)蘇合香丸:功能與主治:溫通開竅,解鬱化濁。用於中寒、中惡實證,症見突然昏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或感觸穢惡之氣,痰壅氣閉,胸腹滿而冷。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丸,研末灌服或鼻飼,每日1~2次。

    (3)玉樞丹: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開竅止痛,化痰消腫。用於治療瘟毒時疫、痰厥、瘡癰腫毒等病。症見頭暈胸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喉有痰鳴,嘔吐痰涎,四肢厥冷,頭重如裹,胸悶脘脹,便溏洩瀉。此外,毛囊炎、丹毒也可用本品治療。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成人1.5g,3歲以下小兒每次0.3g,4~7歲兒童每次0.6g,每日2次。外用治療瘡癰癤腫,可用醋調外敷。

    (4)猴棗散:功能與主治:袪風除痰,清熱定驚。用於急慢驚風,夜啼驚跳,痰涎壅盛,嘔吐乳食等。用法與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2支,每日2~3次。

    (5)藿香正氣水:功能與主治:解表和中,理氣化溼。用於中惡證甦醒後,胸膈滿悶,腹痛嘔吐,或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而見惡寒發熱,頭痛,舌淡,苔白膩等。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支,每日2~3次。

    3.針灸治療

    在厥證的搶救中,針灸簡便迅捷,是重要的急救措施。針刺能開閉通陽,多用於閉證。針刺常用穴位為人中、內關、百會、素髎、十宣、十井等。邪實閉盛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灸法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作用,常用於脫證和寒邪阻閉之證。常用穴位如百會、神闕、關元、氣海、足三里。運用灸法時,還可加一些藥物作熨敷,以增強療效。如用吳茱萸和食鹽炒燙,布包熨臍下;或以鹽填臍中,蓋蒜或生薑艾灸;或以胡椒粉納臍中,以膏藥封上,熱熨。

    四、臨證勾要

    1.分清標本緩急

    厥證為急症,起病急,來勢猛,搶救乃第一要務,問清病因是關鍵,辨清病因及虛實,有的放矢,可厥回竅開,患者甦醒後,還需辨虛實而調理,以防再發,尤其是氣虛、血虛證者,或體弱多病或失血亡津,非一時之功可愈,當從本治。

    2.注意病證的動態變化

    厥證若救治及時,一般短時甦醒,但厥之深者,亦或一厥不復,痰厥、血厥之虛實諸證等尤當注意,應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呼吸、脈象、體溫、血壓等,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救治。

    3.痰濁、瘀血為第二病因

    痰濁、瘀血為機體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的病理產物,可由外邪、飲食、情志等多種病因所致,並且又能成為導致他病的病因,在本病中,即成為痰厥、血厥等證的病因,此亦常被稱作為“第二病因”。

    4.關於屍厥

    《儒門事親·卷四·厥十二》有云:“若屍厥、痰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以湧而醒。次服降火益水、和血通血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瘥者。若其餘諸厥,仿此行之,慎勿當疑似之間便作風氣。相去邈矣。”可資借鑑。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靈活選用開竅成藥從速救治

    中醫藥寶庫中有一批效優便用的開竅醒神成藥,大體分為涼開、溫開兩類,涼開法以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牛黃清心丸等為代表,可用於熱閉、痰熱閉阻、瘀熱內閉等;溫開法以蘇合香丸、玉樞丹等為代表,主要用於寒閉、痰濁閉、痰瘀內閉等,發病後辨清病因、病性,立即給藥,多可快速起效。然需注意,此類藥物藥性較猛,只可短期運用,中病即止,不可久用。開竅法適宜於邪實之證,不宜於正虛之證,若邪陷正虛,內閉外脫,當開閉與固脫並進,不可一味破散。此外,開竅類藥多屬辛香走竄及重鎮之品,孕婦當慎用。

    2.血厥實證伴腑熱上衝者可合以通下瘀熱

    血厥實證,若伴有腹部硬滿,大便數日未行,可合以通腑瀉熱之品,如生大黃、枳實、芒硝等,以冀瘀熱之邪下行,使邪有出路。

    二、驗案舉例

    蘇某,女,30歲。生產時失血頗多,此後遂時感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近來工作較勞累,數次發生突然昏僕,面色蒼白,汗出,稍時自醒。刻下面色萎黃無華,頭暈,乏力,氣短,神疲,食納平平,月經量少色淡,週期尚準。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沉弱無力。氣血虧虛,治當補益,十全大補東加減。處方:黨參15g,黃芪30g,當歸10g,熟地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朮10g,茯苓10g,肉桂3g,仙鶴草15g,阿膠(烊衝)10g,陳皮6g,神曲12g,炙甘草3g。

    守方連服2個月餘,昏僕未發,面色漸紅潤,精神漸增。

    【預後及轉歸】

    厥證之轉歸主要有三:一是陰陽氣血不相順接,進而陰陽離絕,發展為一厥不復之死證。二是陰陽氣血失常,或為氣血上逆,或為中氣下陷,或氣血痰瘀等邪氣內閉,氣機逆亂,但尚未陰陽離絕。此類厥證之生死,取決於正氣來複與否及治療措施是否得當。三是各種證候之間的轉化,如氣厥和血厥之實證,可轉化為氣滯血瘀之證;血厥虛證,可轉化為氣隨血脫之脫證;氣、血、痰、瘀等邪氣鬱閉之極,可以致厥,但亦可轉化為內閉外脫之證。

    關於厥證的預後,發病之後,若呼吸比較平和,脈象有根,表示預後良好。反之,呼吸微弱,久久一息,甚則鼻中無氣,為肺氣已絕;或見怪脈,或如屋之漏;或若蝦游魚翔,或人迎、寸口、趺陽之脈全無,為心氣已絕;或手冷過肘,足冷過膝,唇口指甲青黑者,為陰陽之氣嚴重不相順接。這些均表示病情危重,預後不佳。

    【預防與調護】

    厥證的預防重在平時之調攝,保持情緒穩定。素體不足,氣血虛弱或大病失血者,要注意調養生息,勞逸結合。盛夏高溫作業者,要採取有效保護措施,預防中暑。飲食有節,房事適度。

    一旦發生厥證,應及時送醫院救治。有條件者亦可就地先急救處理,如指壓人中,氣厥、血厥者迅速給服糖水等。如發生在烈日之下或高溫環境,應及時把患者移至陰涼通風之處。如發生在嚴寒的野外,應及時把患者移至暖室之內,注意保溫。若有喉間痰鳴者,要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牌照發放了,作為普通人有什麼風口可借,請大俠指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