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得時候回來
-
2 # 何必·矯情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學習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一、現狀透析:隨著科學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筆者在聽課、觀摩活動中發現這些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明顯得提升了,無論哪一堂課的設計理念都不外乎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幾個字,但由於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1、教師行為拘束化在大力倡導課改的今天,許多教師不由得發出了內心的感嘆:這課是不知道該如何上了?聽了許多新課改的講座、報告後,深知自己的教學行為應努力改進,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可越學越覺得縮手縮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體體現在:(1)不敢多講,學生缺少有效地引導在新的科學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講得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談講色變。大多數示範課、觀摩課、評比課,以“少”講為原則。過去老師講得口乾舌燥,現在老師當聽眾,當看客,當啦啦隊員,一堂課下來,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科學教學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一味地形式化趕時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卻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落實,教師的美好設想卻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於教師的“沉默”,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有效地引導。(2)不敢多評,學生缺少即時的評價在提倡“自主學習”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特別地活躍:善問、善答,顯得特別主動,在聽課、觀摩活動中,學生有離開位置的,站起來高舉雙手的,都可以見到……筆者在閒聊中曾聽到一位科學教師抱怨說:“我班的學生上課時特別會說,一提問,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學七嘴八舌,我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儘管是這樣,教師還是不敢對學生說一個“不”字,生怕戴上一個“不民主”的頭銜,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至於學生缺少一種良好的課堂常規訓練,適得其反。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們也不泛見到,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師科學、正確評價學生這一環節,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反而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2、教學方式“表演”化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科學教學,這種“單打”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過去。目前一些科學課堂上,講臺變成了“舞臺”,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做實驗、在活動中學習等成了一種“時尚”。應說,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有助於教學實效的取得,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強化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聽到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多多,蹦蹦跳跳,熱熱鬧鬧,一節課中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件操作、影片演示、實驗操作等,像擺“滿漢全席”似的“一盤盤、一碟碟”往上端,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倒是新奇了一陣子,開心了一陣子。但由於聲像等手段的頻繁出現,反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體味和親歷探究,所以說,教師要恰當地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濫用,也不能反客為主,像熱熱鬧鬧的演戲一樣走過場。3、合作學習形式化為了改變科學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狀,新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對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的學習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引發爭論、提高效果。但是現在的老師片面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沒有獨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分組討論,相當一部分課堂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佈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小組裡,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鐘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像這樣,不考慮是否必要採用分組討論,且頻繁分組,課堂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一盤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討論中老師放棄了適當引導點撥的機會,有的由討論書本內容轉移到討論其它方面去了,這種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時尚,其實是對新科學教學價值觀的扭曲。二、具體反思:根據以上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所出現的現狀,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是: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指導策略促使學生自奮其力,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但並不是教師應成為看客,成為旁觀者。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評價、教師的引導應該把握個度。如有些公開課、優質課的教學教師想法設法順應預先埋設好的思路,而學生偏偏就不隨著教師的思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擊西,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序,而教師也是隨著學生一會兒當看客,一會兒當聽眾,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堂卻顯得有些亂糟糟。若這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點拔、引導,學生就不難從生活實踐、觀察實踐、動手實踐中提取有效資訊,課堂效果也會大為改觀。在平時,我們反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對教師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隨機應變,組織好,並即時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要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要為之。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生方法選擇的決定權,對練習、作業的自主設計權等等,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2、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即時評價為前提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課堂教學的中心由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種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不妥行為:如不管學生回答得怎麼樣,完成得怎麼樣,教師總是用“好的”、“不錯”……加以讚賞;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如何,腳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師卻視而不見;不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沒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那兒高談闊論,教師卻聞而不說……久而久之,由於教師的“過多預設”,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別人”為中心,導致教學的負面效應。我認為評價既然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就應站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學生的高度,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加以讚賞,讚賞每一位學生見解的獨特性,讚賞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進步,讚賞每一位學生的質疑好學和對自己的超越。但評價不等同於讚賞,對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進行恰當的批評與點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即時評價中,既享受成功的體驗,又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真正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實效。3、自主學習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課程設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麼內容,教師一味地強調在合作中自主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這是在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教師問題一提出,不是讓學生進行“滿堂議”,就是象徵性地給點時間考慮。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一些學生說不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好當陪客、作聽眾,到時,把別人的思維成果據為己有,似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專等著去吃別人的“現成飯”,根本談不上自主學習。如我班有一學生王XX,平時作業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確率極高,期終檢測或評價時,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學生中,總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試著問她:“你平時的作業是抄來的嗎?”她說:“不是的,是和蔣XX一起討論出來的”。一問才知道,所謂討論,其實就是蔣XX(優等生)在侃侃而談,王XX在聽答案而已。該生平時在課堂上要求獨立解題時速度非常慢,而且作業也總是遲遲才能交上來,習慣成自然,做作業時,她總是依賴與蔣XX的“討論”來完成,個人的獨立探究能力顯得特別地弱,自主學習成了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也無法去“兌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捨得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動手實踐、傾聽、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歷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兌現答案或漫談閒扯的過程。如果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後,再進行展示、交流的話,自主學習的效果會更明顯。4、自主學習要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補充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資訊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其相關的連結點進行設計,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貼進學生思維實際,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經過原型啟發、動手實踐體驗、誘導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所提供的“眼口”進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合情入理地創造想象,提出智力挑戰,去獲取科學知識。課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一些課堂上還沒解決的問題,如在上完《蠶》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蠶寶寶的知識嗎?你想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書上查、網上查、向別人學習……)然後,將學生編成課外學習小組,並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及時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和技能。三、實施策略: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養成隨時反思、隨時改進的良好教學習慣,不妨採用以下教學策略: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要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侷限於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如:透過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嚴謹科學的資料說明等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構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實驗驗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總結,課後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課件“死海之謎”,聽了“死海之謎”這個故事後,此時教師適時抓住時機,有機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這樣適時設問,引領學生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教師真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接著教師出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和一大一小兩個杯子(液體也不一樣多),演示馬鈴薯沉浮。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提出什麼問題?大膽猜測,馬鈴薯的沉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指引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接著分組實驗進行現場驗證;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自主探究、實驗驗證環節,主動探究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不同有關,與液體的比重有關,小組彙報,師生小結得出:鹽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著再次出示課件“死海之謎”,指名學生進行解釋就比較容易了;最後注重課後延伸,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學到的知識有哪些用處?如果把馬鈴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會浮起來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設問、傾聽、實驗、驗證幾個層面,而是把思維、行為、情感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參與。因而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2、注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決定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學的基本內內容、基本思路,我們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要改變把課本當“聖經”的現象,對學習材料的提供,要經歷由零碎到系統、由單調到既激發興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進過程。一些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學習材料,可進行大膽地處理,另外選擇一些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或乾脆組織學生自行參與材料資訊的提供,從中探究學習並理解知識點,用新課程的理念與觀點來使用舊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的:◆ 最初材料的選擇我首先製作配有音樂的鳥的生活幻燈片(杜鵑吃蟲、黃鵬喂雛、喜鵲壘巢、貓頭鷹捕鼠、孔雀開屏、老鷹捕蛇、燕子捕蟲等)用於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鳥的生活,進而激發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的慾望,以便順利地進入對鳥的本質特徵的探討,同時還作為後面進行愛鳥教育的材料。◆ 第一次試教後,我們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犯了不少錯誤。評議會上,老師們提出了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意見,大家認為課的引入,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研究鳥的情境,激發研究興趣,又要能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於是,我們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雞、鴨、鵝等學生看起來似鳥非鳥的動物,使學生看完幻燈片,頭腦中能立刻產生“到底什麼是鳥”的問題,並迫不及待地要弄清這一問題。◆ 第二次改進後發現改進後的材料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在研討的過程中又暴露出新的問題:學生說“羽毛就是鳥身上的毛”、“上面有絨”等,而沒有注意羽毛的結構和分佈。於是在第三次教學時,增加了材料正羽、絨羽各一隻(供教師用)、兔毛八束(供學生用),並在討論羽毛時讓學生觀察鴿子的羽毛。同時在網頁製作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如愛鳥、護鳥方法,鳥中之最等,以方便學生自由點選,查閱更多有關鳥的科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不是按照書本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恰當地對教材進行改進與處理,始終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物、栩栩如生的網頁展開探究學習。因為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又是他們自主提取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就特別感興趣。由於注重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3、注重探究過程的親歷與反思(1)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知識,設計開放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驗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利於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科學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對呼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並注重學習中學生對科學程式、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滲透學習和接受,按認識的程式充分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開展探究活動,即讓學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為了使學生的興奮點落在“吸進的氣體和撥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上,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吸進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撥出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的動畫情景,使學生在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很快想知道:“吸進的氣體和撥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親歷探究與創造、實踐與觀察、抽象與歸納、發現與應用等一系列科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科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科學結論的確定性。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自然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反思探究過程無論是哪一節課的最後,我覺得教師都有必要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這樣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和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科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科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4、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學習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並行、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細胞的活動,激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強烈求學欲。如師生間坦誠的合作交流、評價,學生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很真誠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中,就連學困生也會減少學習的畏懼心理與牴觸情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因為暫時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髮自內心地去體會和感悟。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課前一週,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我是怎樣出生的”這一話題進行了資料收集,收集的途徑是:查閱有關書籍、上網查詢、對父母等有關人士進行訪談。事先,學生們就這一話題提出了許多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對生命的孕育充滿了興趣,但有時又顯得不好意思。這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瞭解自己的生長曆程中,體驗到生命是可貴的,並樹立熱愛母親,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識到科學、社會、人三者密不可分,對生命、對親情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把一個人的情感體驗無聲地感染給全班的每一位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合作面,有些學生能在相互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重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求得創新。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新課改革程序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昇華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摸索新方法、新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對自主學習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將開闢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讓自主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
3 # 說文寫作
這得看是具體什麼樣的班級,什麼樣的老師,這種把課堂交給學生的課堂,是值得倡導的,但是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真正的的課堂是,以學定教,看似老師不教,實際上卻是很有難度的課堂。
如果沒有理解這種課程精神,單純的一上來就把課堂完全給學生,這個時候,課堂的效率是沒有的,課堂的最高境界才是老師不講或者少講,而這個時候,孩子們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孩子們的能力提升是怎樣來的呢,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訓練過程,也就是說,孩子們,需要不斷的練習鞏固,指導方法,可能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學期兩個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最終,才能夠做到這樣。
所以我們對待老師不講或者少講這樣的課堂,應該全面客觀的理解並,不是說課堂我就應該這樣上,而是說具有了這樣的水平才可以。
這裡的能力者,包括老師和學生都得有這樣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上好這樣的課堂,否則單純追求這種形式上的大放手課堂,那麼最終只是表面熱鬧,而把學生給耽誤了。
所以說,要看我們班級具體情況,要看我們平時對孩子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否達標了。
達標以後我們再循序漸進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課堂。
回覆列表
一、 使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 一堂課中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並非難事,這在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中也不少見,但要使課堂上每個學生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卻並非易事。從 2004年開始,我們針對當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有不到 1/3的學生能與教師的課堂講授同步學習,2/3以上的學生處於厭煩、焦慮、消極應付狀態,課堂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課業負擔和因考試造成的心理負擔日漸加重,直至惡性迴圈),總結提升本地和外地課堂教學改革經驗,開發並由點及面地推廣應用了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讓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的目標。 所謂自主,就是在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的選擇以及資訊蒐集等方面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學科不同,內容不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不同,有讀書、有思考、有練習、有實驗、有操作、有觀察,也有必要的切磋交流。 所謂互助就是基於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小組內外的互動、合作、交往,由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檢查學生。互助的意義不僅是學習上的互相幫助,互相制約,實現共享共贏,更重要的是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上的相互影響、制約及共同發展。互助大大增加了學生說的機會、交流的機會、思維碰撞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和鍛鍊的機會。互助的積極性也不是 自然而然產生的,這需要小組文化建設、規則建設和學生對小組的歸屬感、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塑造。 學習型課堂變以教為主宰為以學為主體,變個體學習為主為以互助學習為主,變先生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 概括起來講,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改革了課堂結構,調整了教學關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生動起來。我們曾做過一項樣本 100人的問卷調查,開始,喜歡新的學習方式的學生佔 52 ,兩個月後同樣的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學生上升到 69 ,三個月後,再次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的達 88.6 。數字的變化反映了學生逐步適應的過程,也反映了新學習方式逐步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到了學習帶來的愉悅。二、面向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不僅能顧及到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顧及到學生的認知差異。認知差異最主要的是學生學習認知前提(經驗、智力、能力等)的差異,這些都表現為學習中遇到問題的不同。學習認知前提實質上是學習的起點,學習從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是保證學習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學習中隨時解決屬於學生 自己的問題是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信的必要條件。自信是一個人的生命活力之源,學生缺乏了自信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必然導致學校生活質量不佳,生命活動質量下降,其主動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自主一互助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因為學生 自主學習的實質是基於他們自身已有的經驗重建和意義生成,學習中的問題可以隨時透過互助、交流、共享和思維碰撞進行解決。“各個學生的經歷和生活體驗不同,每個學生按照 自己適合的方式學習,透過 自身體驗達到預期目標。”①布盧姆認為,教學策略“必須與處理學習者個別差異的某種方式相結合,即把教學與學習者的需要與特徵聯絡起來。”②使教學從每個學生的起點開始和隨時解決屬於學生自己的問題是保證教學適應既定學習者的程度的重要內容,也是使教學與學習者的需要與特徵聯絡起來的有效方式。面向學生的認知差異,還包括有效反饋矯正策略。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以其特有的自主一互助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保證了頻繁反饋和及時矯正。它的課桌凳擺放不是固定的秧田式,而是:體現了互助特徵的多樣性。在自主學習階段既有學生之間隨時地交流互助,也有集中地反饋矯正;在交流合作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揭示問題、解決問題;在展示提升階段除了展示成果還要展示問題;在反饋落實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反饋矯正。這些都說明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已經建立了有效的教學反饋矯正系統。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面向學生的認知差異,保證教學從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需求,並把反饋矯正落到實處,使一大批學生,增強了自信,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學習上的後進生明顯減少,優秀率明顯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有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從 2003年開始嘗試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構建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堅持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認知前提,學習質量和效率得到明顯提升。不僅如此,在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極大發展。現在這個班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管對課本還是對教師從不盲從,總喜歡問為什麼,回答問題和發表見解時,不管教師有沒有要求,總要說明理由,這已成為每個學生言必有據的良好習慣,而且小組團隊精神極強,如果組內出現掉隊的學生,他們總要千方百計地幫助掉隊學生趕上。實行新教學方法一年後,每次考試,不管是期中、期末還是學年考試 ,這個班的優秀率經常是百分之百。這並不是因為這個班的學生原來就基礎都 好,智力都好,相反,班內有兩名智力偏低的學生,基礎很差,剛開始實驗時,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卻還不會計算兩位數以上的加減法。在小組同學的激勵幫助下,這兩名學生到六年級時,學習成績已穩定在八十多分以上。 三、發展師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公民要從學校教育開始,但依靠傳統課堂這一任務是很難完成的。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要求問題 由學生 自主提出,概念由學生 自主概括,規律由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文字由學生自主解讀,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作業由學生自主選擇、自主佈置和自主評價等。毫無疑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比如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一課,過去是老師講證明的過程,用一種標準圖形和一種證法,講完了就是練習應用。這樣做簡單,但學生有的懂了,有的不懂,懂了的也不深刻,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沒學到手,能力也沒有多少發展,做起應用題來還是不會,到時候還得老師講 ,而且學生更沒有從中品嚐到求知的樂趣。現在,老師讓學生自己動手,透過補割拼接圖形(以長方形面積公式為基礎)探索出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小組都有屬於自己的方法,方法有八種之多,學生非常自豪,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能力上去了,做應用題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教學相長,伴隨著學生的變化,教師職業信念和職業行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常規教學下,教師按固有程式,日復一 日,年復一年,每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的行為,既缺少研究發展的動力,又缺少研究發展的平臺,既無生機又無活力,體驗到的是乏味、無耐和重負。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為教師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動力、途徑和展示 自我的平臺,使教師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非常迅速地成長起來。四、塑造小組文化班級生活包括課堂生活和課後生活,是學生在校賴以發展的主要環境。創設和諧、民主、寬鬆和充滿活力的班級生活環境,對於豐富學生的社會角色體驗,學習做自己所處群體的主人,在班級民主管理中形成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同時發展 自主創新能力,起著最直接、最敏感、最有影響力的作用。在實施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中,以學習小組為集體學習的基本單位,構建了學生在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小組集體文化,改變了以往以同一性為特徵的班集體建設,創設了多元、開放和充滿合作、交流、競爭、選擇的學生生活環境,形成了能為每個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舞臺的、具有內在凝聚力和群體個性的、由學生自主 管理、生動活潑的班集體。 1.創設小組文化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員。 歸屬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學生對歸屬感的需求更強烈,對歸屬感的滿足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設小組文化氛圍,打造小組團隊精神,有利於滿足學生對歸屬感的迫切需求。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都創造了不同的小組文化。有的圍繞小組共同的信念,確立了個性化的組名,並且創作了組歌,釋出了小組宣言;有的共同設計了象徵著團結奮進的小組吉祥物;有的共同創作了一幅畫來體現他們的共同信念。學生自我表達的共同信念其理想境界之高,連教師們都自嘆不如。有的倡導創新精神,有的倡導個性張揚,有的倡導團結奮進,有的倡導共享共贏。每個小組都有 自己的格言作為信條,有的小組還建立了組報,每月一期,宣傳、表彰和激勵自己。小組內部規則建設是小組文化建設的重要內 容。組規是達成默契的共同追求的體現,體現了孩子們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組規由孩子們自我制定,並且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內容涉及文明守紀、課堂表現、紀律、創新成果等多個方面。 雖然每個小組都有屬於自己的組規,但都融進了現代社會的文明,把“平等參與”、“機會均等”等作為內部行動準則。組內實行分工負責制,除組長、副組長外,設紀律檢查員、體育衛生執勤員、噪音控制員、時間調控員等,而且實行輪換制、問責制,用流動牌制控制強勢學生班內發言次數等。 除了組規建設外,為了培養學生的歸屬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各個學校還創新了很多措施,比如班內定期開展的以小組為單位的各類有趣文體科技競賽活動和遊戲活動,強化對小組的評價,淡化個人評價等。個人的行為表現如衛生、紀律、學習成績、作業情況、文明禮貌、交際交友、課堂發言、組內表現、合作狀態等項評價都與小組的評價掛鉤。2.實行小組自治管理,讓每個學生在 自主管理中成長。 小組自治管理,解放了學生的頭腦,開發了學生潛能,培養了學生自主獨立意識和民主觀念。小組成員由組長按異質原則和雙選擇原則選取,最後由班主任調控,內部分工由組內協商確定,小組內部規則由組員民主制定,對小組內部組員的評價和小組自身的自我評價由小組根據既定原則和評價標準進行。自學的方式、討論的方式、反饋矯正的方式由組長帶領組員協商決定,組長可以自行決定召開總結會、反思會、批評和自我批評會、經驗交流會和開展各類活動,確定幫扶物件,研究幫扶措施,實施幫扶行動等。有時為有利於幫扶後進生,組內可以自行調整座位。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不僅滿足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顧及到學生的認知差異,不僅保證了教學從每個學生的起點開始,建立了有效的教學反饋系統,而且實現了每個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發展了師生的探究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區域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提供了經驗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