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智教育
-
2 # 三年級的虎子同學
其實心理素質不好的原因還是因為對自己沒信心,其實只要踏踏實實的做好就是最棒了,慢慢調整盡力就好,慢慢就好了
-
3 # 跨界電商木子
初三學生面臨畢業,特別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為等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面對種種壓力,特別是升學的壓力,出現了較多的心理問題,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質呢?木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家長
需要尊重鼓勵孩子,加強心理溝通。隨著中考的不斷迫近,孩子們埋頭苦讀,盡心盡力,奮發用功,同時又在一次次的模擬考試中飽受著挫折與痛苦。他們在矛盾和失敗中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關愛、支援和幫助。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民主、友好、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因此,家長應當採用點頭、微笑、傾聽,與孩子心理溝通,給孩子以積極的評價,適時點撥、鼓勵和引導。尤其對於學習效果不太理想的孩子,要經常不斷地積極評價,以喚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2、老師
關注學生心理,融洽師生關係,引導學生找準定位,科學合理複習,幫助其樹立信心。指導學生心理調節的方法,引導學生克服不良心理傾向。因為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在初三一年中在學習上突飛猛進,這是不現實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制定好學習目標和計劃,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從而找到學習的信心。要多的給予他們安慰和關懷,給他們以細緻溫暖的心理安慰與疏導,使他們較快的振作起來。
3、學生
科學的安排生活、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有機結合,減輕學習壓力。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減壓方法,舒緩自己緊張的情緒。針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的狀況,學生一定要學會自我除錯,及時放鬆自己,如透過體育活動或者泡熱水澡,與家人、朋友聊天,抽出一些時間出遊等方式宣洩自己的壓抑情緒。
加強孩子心理素質,需要家長老師還有孩子本身共同協作努力。希望木子的答案能夠幫助大家。
-
4 # 樓臺明月
人們常說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好”,大多是指平常學習挺好的,一到大型考試就體現不出應有的水平這種情況。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知識結構不足夠紮實,知識運用不足夠靈活學生面對大考會心理緊張,這是普遍的情況。任何一個第一次面對中考或高考的學生,因對考試高度重視,走進考場前,都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事實上,這種敬畏之心,使學生精力高度集中,有助於學生順利完成考試。但是有一部分同學,一到大型考試,就表現不出平常的水平來,人們通常認為是過度緊張造成的,我卻覺得大多還是源於知識結構不足夠紮實,知識運用不足夠靈活。
(一)知識結構不足夠紮實
學生小李,天資不錯,學習也很勤奮,因為從前耽於玩遊戲,成績一般。後來,在老師教育、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他一改從前的壞習慣,開始塌下心來認真學習。透過努力追趕,上學期三次月考,小李的成績表現比較平穩,均在班上十名左右。但升級考試,小李在班上僅考到二十名。家長很困惑,明明平常成績上來了,怎麼一到大考又退後了呢?
分析,建議:
我跟家長分析,三次月考,考查的均是某一部分的知識,綜合性沒有那麼強,但期末考試,綜合性強,考查的知識點也多,小李從前的知識漏洞就影響了他的成績。我安慰家長,並鼓勵小李,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不斷夯實基礎,彌補知識漏洞,你的學習一定會更上一層樓。聽了我的話,家長和小李都表示,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知識運用不足夠靈活。
學生小鐘,學習態度很端正,作業也很認真,平常語文成績都在120上下(滿分150)。但是我發現,對於做過的題,因為她的認真、勤奮,再考時,成績大多不錯;而一旦都是新題,且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題目,她的表現馬上會打折扣。這說明她掌握知識,大多靠記憶,靠經驗,一旦需要獨立思考、靈活運用,能力就不夠了。
那麼怎樣解決知識運用不足夠靈活這個問題呢?
1.學會審題
閱讀題目要求時,要把字字句句送到腦子裡,然後明確問的是什麼,再認真思考怎麼回答。
比如根據要求填寫詩文:李商隱的《無題》中借神話傳說表達對思念之人的關切之情的句子是 , 。 有的同學只看到“思念”,沒有注意到“關切之情”“借神話傳說”,便填寫“春蠶到死思方盡,蠟炬成灰淚始開”;有的同學看到了“對思念之人的關切之情”,也沒注意到“借神話傳說”,便填寫“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講課時,明明說了,“蓬山”是傳說中的仙山,“青鳥”是神話傳說中為西王母傳遞資訊的神鳥。這就是因為不會審題造成的學過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
2.獨立完成新題、拔高題
對於不善於獨立思考、靈活運用的學生,適於用新題、拔高題訓練,並要求他們獨立完成。至少也要經過冥思苦想後,再點撥思路。這樣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對考試的期望過高學生大考考不出本身具備的水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家長或學生本人對考試期望過高。因為期望過高,孩子太想考好,考試時心思容易遊離,精力不集中,一些非常簡單的題目,都會出現低階錯誤。
比如曾有一個女生,她媽媽對她要求非常嚴格,考不好就會諷刺、挖苦,用語非常刻薄。女孩學習很認真,語感也不錯,平常語文成績挺好的。但考試時,她唯恐自己做錯了,題讀得非常慢,甚至會把要求反覆地讀,結果某次考試,作文沒寫完。再一次,怕題做不完,題目不再反覆讀了,作答在心裡反覆思忖,就把詩文填空寫成了“馬作的盧飛快,馬作霹靂弦驚”。捲髮下來,我指著錯誤給她看,她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至於心裡選的是C項,紙上落的是D項,這樣的失誤,在她是很常見的。
應對策略:
鑑於她的情況,我跟她好好的談了談心。鼓勵她放開膽子,考試盡力就好,別把結果時刻放在心上。那樣反而容易“欲速不達”。我又約她的家長來,跟她說了說孩子出現的問題,建議她跟孩子相處多一些平和、認可、鼓勵;考前不要加壓;尤其是孩子考砸了,內心不管多焦慮,也要裝作雲淡風輕的樣子,讓孩子慢慢放下包袱。
家長聽從我的建議後,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根據孩子的知識疏漏,我也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一些補充練習。孩子的考試狀態慢慢正常後,我又對孩子進行了一點抗壓訓練,現在,小姑娘是皮實多了。
先減壓,再補漏,有了信心再加壓,這是我對考試時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採取的措施。
考試次數少,考試經驗不夠豐富懼考的另一因素,就是考得太少,考試經驗不豐富,考試體會不夠多。現在很多學校採取以考代練的方式進行訓練,學生天天在考試:當堂考、章節考,周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得多了,經驗豐富了,心也不那麼敏感了,而把注意力放到時間分配,節奏把握,知識漏洞的彌補上來。
大考前,有經驗的學校會進行數次模擬考,模擬氛圍,模擬考場,模擬試卷。學生們透過數次模擬,適應了考試環境,平和了考試心態,看到試題也不再頭腦一片空白。這樣,就比較容易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結束語:學生大考考不出日常水平,學生、家長可以和老師多交流,找原因,想辦法,積極應對。相信,只要日常打好知識基礎,輔以相應的心理疏導和考試訓練,考試時再拿出一份平常心,孩子一定能正常發揮,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的。
回覆列表
初三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應對
初三學生不同型別:1。信心型(成績好的) 2。迷茫型(一般,升學迷茫) 3。放棄型(基礎差)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家長與老師是配角
一、初三學生的心理特點
進入初三,隨著中考升學壓力的增大,學生無論在身體上、心理上還是價值觀念上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心理特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點:
1.思維能力空前提高
經常提出各種問題,不輕易接受成人的觀點,愛爭論,特別希望獨立地解決問題,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比較偏激。
2.理想壓力空前增大
想進重點的慾望陡然提升,其他同學能進重點我也想進重點。
3.理想熱情大打折扣
幾次考試不理想就自暴自棄,一點點小小的打擊就萎靡不振,丟掉早先的理想。
4.異性交往有所分化
無性別友誼更加牢固而且專一,但個別同學開始思慕起某個特定的異性,進入“早戀”狀態。
5.自私叛逆日益強烈
易怒、暴躁、不聽話、和家長有對立情緒,甚至自殘。
6.厭學情緒繼續激化
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都有問題,不聽講、不願意寫,只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7.自我管理兩極分化
有些孩子已能把握自己,有的孩子則完全不能自我管理。
二、初三學生的行為特點
1.心理浮躁
這類學生學習成績還不錯,但對於學習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情緒波動比較大,學習的態度隨心情變動,常會顯露出自以為是。成績掉下來後,就更會自暴自棄,最終一落千丈。這類學生一定要跟蹤的比較及時,適時瞭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多作對話工作,否則也是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心痛的型別。
2.力不從心
這類學生對自己有要求,也有目標,學習勤奮刻苦,但成績總不理想。有的時候表現為憂鬱,怯懦自卑,信心不足;又有時表現為煩躁不安,患得患失,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也有的甚至表現為偏激、嫉妒、神經質。有時還出現了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失眠頭暈等現象。這類學生多集中於女生和性格內向的男生,他們常為自己的成績不能提高而苦惱不已。
3.欲速則不達信心屢遭挫敗
這些同學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他們(包括家長)希望自己的成績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能提高一二十名,期望能從別人那裡得到一種輕鬆快捷,並且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大的學習效果的方法,這些同學都希望透過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對中考的信心,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達不到期望的成績,產生出較為嚴重的挫敗感。學習上急功近利。
4.作息時間不當學習效率不高
一到晚上便“挑燈夜戰”,結果早晨不能按時起床,即便勉強起來,頭腦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課堂上伏桌睡覺。很多同學在上半學期還能挺住,下學期還沒有到考試的日子,身體和心理就出現了嚴重的損壞,不得已要放棄學習活動。所以家長要儘量讓孩子在晚上10:00左右睡覺。“勞逸結合,保證睡眠。”不是我們學習不努力、要偷懶,是為了能夠保證我們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能量,學習不是誰用的時間長誰就一定能夠成績好,學習重在方法和效果。
5.攻關不下情緒焦慮
一些初三同學表示,他們深知這一年的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時候發現,自己所得到的成績和付出的努力並不成正比,有的學科再怎麼去“攻”它,成績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試都弄得“灰頭土臉”(數學、物理、化學中的中等難題怎麼弄都是一頭霧水),久而久之,對這門學科只能束手無策了,甚至放棄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嚴重的還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心態,更談不上什麼學習興趣。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注意一點就是把時間用在難題上的同時,也要花一點時間在基礎知識上,尤其是一些成績好的學生更容易犯這個錯誤。其實,中考的考試基本知識就佔了75%,選擇題、填空題考的都是基礎知識佔了卷面的6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個基本知識點,在保證基本知識少丟分的情況下,我想剩下的25%的綜合題和難題,你也會拿到一些分數的,這樣你的試卷的總分就會很高。所以學習是要講策略的。
6.不知如何應對家長的壓力
不少學生說:“父母對我們真的非常關心,生活上無微不至,學習上千叮嚀萬囑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們感到關心的背後,有一股巨大的壓力。
當然對家長來說,“望子成龍”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強,長大有出息,在社會上能夠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滿的生活,並且有相當數量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心理學上稱為未完成情結。他們往往以自己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告誡孩子,要把握機會,考入重點高中,贏在“起跑線”上。這些想法都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但對孩子來說則是超負荷的承受。
三、造成這些學生心理特點及行為的原因
我覺得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溫室環境
溫室環境使初三學生的心理普遍地帶有“脆弱感”。現在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日益寬裕,即便經濟不寬裕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儘量滿足。家長對教育有體驗、有迫切的要求,但有誤解。許多家長對孩子是寵愛有加,寧願自己苦點、累點也不願讓孩子受丁點的委屈,習慣於以包辦一切來替代對孩子的教育,而學習恰恰是無法替代的,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誤區。
什麼叫溺愛?即刻滿足孩子的要求,見不得孩子難受委屈就是溺愛。不幸的是我們很多人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溺愛。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定會有這樣一個意識,“以個人為中心”。盲目自大盲目尊,很難融入社會(班級學校也是社會、建立家庭後也是矛盾重重)。
2.不切實際的目標追求
不切實際的目標追求往往造成事與願違的“失落感”。因為生活過於順利,一切來得如此容易,學生對“任何成果的獲得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這個道理不懂,想獲得一分收穫卻不願付出一分耕耘,得不到時就像天塌了一般,捶胸頓足,於是出現心理障礙。
3.繁重的考前複習形成學生心理的重負感
初三是厲兵秣馬階段,學習競爭進入了白熱化狀態,若是一不小心名落孫山,就覺得前途無望,於是人人爭分奪秒,唯恐複習不周,甚至還有家長找家教開小灶加緊操練,怕的是貽誤終身。繁重的課業負擔不僅讓他們“身”累,更讓他們“心”累,此時,便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從而使他們對學習懷有“重負感”、厭惡感。
4.自我評估的片面性,導致自我意識產生偏差
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認識自我、確立自我形象的過程中,青少年學生由於心理尚未成熟,思維認識能力還在不斷髮展中,有時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缺陷,於是,在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控制中採取否定、消極的態度。有的習慣於對自己“全盤否定”;有的莽撞地為自己下了結論,“我不是讀書的料”;也有的因為對即將來臨的考試不抱希望而認定自己一生黯淡無光,從而對人、對事都採取迴避、退縮的態度,不敢嘗試;有的甚至對前途憂心忡忡,失去生活的勇氣。
5.單一的價值觀,造成了學生心理的恐慌
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少學生甚至家長的價值觀也具有片面性、單一性,把做大官、賺大錢作為價值取向的唯一標準,過分追求地位與金錢,片面追求物質的享受與感官的刺激,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感覺自己被社會所不容,產生一種心理的恐慌。
四、如何應對初三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
1.仔細觀察
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初三學生的情緒變化,像春天的天,一會兒Sunny明媚,一會兒細雨綿綿。因初三學生處在高度緊張的學習之中,情緒變化很大。孩子比以前更關心自己的內心世界,有時變得沉默,不願把自己的內心透露在外表。
家長要透過細微的觀察去了解孩子,必須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絕不是捕風捉影,家長的這種敏感是可以在實際鍛鍊中提高的。不妨從捕捉孩子的變化線索入手:
語言 孩子說話聲音忽然變輕,或聲調不如平時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詞說得讓你聽不清楚,或講話語無倫次,說明他是否隱瞞了什麼或因為撒謊而心虛。
表情 主要是眼睛,說話時不敢看你,或避開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態,或緊張或焦慮不安。
行為 行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寧,一看到家長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
夢 孩子告訴你他的夢的內容,比如做的噩夢,也許是他有什麼很壓抑緊張的事所致。
繪畫 孩子在草稿紙上的信手塗鴉有時也能反映一些資訊。
要細心觀察孩子,學會與孩子對話。家長每天與孩子朝夕相處,不可能對孩子的言行熟視無睹。孩子的內心隱秘總會透過種種跡象顯示出來。初三的孩子不再像兒童那樣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而喜歡把“秘密”藏在心裡,但這正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因此,做父母的要多關心孩子,多瞭解孩子,隨時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機,才能與孩子一起克服生理、心理上種種矛盾,順利地走過第二次斷乳期,順利地走過初三,做到防患於未然。
2.平等尊重加強交流
假如你能夠走進孩子的世界,到最後形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初三的家長經常問的就是“作業做完了嗎?考試得多少分”,很少有家長會問“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們班級發生些什麼事啊?”孩子興高采烈地和你講學校的事情,你要麼冷漠的不當一回事,要麼就是拐彎抹角回到學習的主題。回到他已經累了一天的學習上,孩子會怎麼想呢?例:擠公共汽車時,家長教育他,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坐這樣的車。不能分享學生的喜悅和失敗,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頓批評,考得好了,家長會很嚴肅的告誡他,不要驕傲,還有人比你更優秀。家長要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要麼就是他對你的話題感興趣,要麼就是你的話說到他心坎裡了,讓他感覺到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願意洗耳恭聽。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忽略這個道理,有意無意地用家長這一天然權威來替自己助威。
交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主動找你談話,若他能對你建立相當的信賴感,孩子會把他遇到的困難和你述說。另一種是你主動找孩子談話。此時,你只能先以試探性地的隨便談談,問他學習上的情況、同學之間的情況、老師的情況。在談話中發現學生的“觸痛點”。家長與孩子談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偏差:
場合不當 比如在飯桌上訓斥,或在人多的時候揭孩子的短處,數落孩子的不是。
願望錯誤 希望孩子全盤接受你的觀點,或按照你的要求發展,其實孩子和你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無條件認同你,顯然會加劇親子矛盾。
態度錯誤
要麼和孩子不說,要麼一說就是責罵、訓斥、諷刺的口氣。一個出走的孩子說,“我再也受不了我媽,她每天都在數落我的不是,好像我是他的出氣筒。”所以有話要好好說。出走信案例,每次放長假別人總是高高興興的,而我卻是提心吊膽,你每天做完家務總要責備我幾句,傷害了我的自尊心,弄得我很不愉快。其實,我已經夠乖了,我總是先把我力所能及的家務做完,然後就做作業、看書,可你就是不開心,我到底哪裡得罪你了。你總是說你太累了,是發洩。可你總不見的做完繁瑣的工作,便向你的老闆、同事、朋友發洩吧?我也是人,我也有我的自尊心,不是你要說就說的,我希望你能儘快改正這個缺點。我漸漸長大了,而你臉上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了,你別為我多操心,願你能永葆青春,永遠健康,永遠快樂,我走了。
內容錯誤
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一無是處,很有失敗感。想想有個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誰愛聽啊。
方式錯誤
單方面說教,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家長不自信的表現。孩子正處在發展中,他們的成長具有起伏性,反覆性,有的家長太急於求成,與孩子談話失去耐心,談上幾句就不歡而散。
3.不斷鼓勵
隨著中考的不斷迫近,學生們埋頭苦讀,盡心盡力,奮發用功,同時又在一次次的模擬考試中飽受著挫折與痛苦。他們在矛盾和失敗中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關愛、支援和幫助。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民主、友好、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因此,家長應當採用點頭、微笑、傾聽,與學生心理溝通,給學生以積極的評價,適時點撥、鼓勵和引導。尤其對於學習效果不太理想的學生,要經常不斷地積極評價,以喚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多一點和自己的縱向比較,少一點和他人的橫向比較,不要說“你看誰誰都比你考得好,你怎麼辦?”這類打擊信心的話語。在孩子取得點滴進步時,都不要不忘記給一點鼓掌、給一點喝彩(但應適度)。
4.適度壓力適度焦慮
壓力產生焦慮,焦慮可以變為動力,但前提是適度。人沒有壓力會“不思進取”,但過度的壓力會打垮人的身心。對於不少青少年而言,目前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孩子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這種壓力的產生是老師、家長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孩子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而使其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誠然,整個社會、整個學校都在比較的氛圍中,要家長、學生真正做到放棄比較,接納自己的確不易。
面對各種考試成績,為克服焦慮心理,家長要讓孩子首先看自己是不是有點進步。每一次考試失利之後都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鬱悶、煩躁。這種狀態至少損失一週的安靜複習時間,對複習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試都是進步的機會,發現問題,改善複習策略,減少錯誤才是根本。 其次,家長和孩子要理智地面對實際水平,訂立合適的目標。目標的訂立不僅僅使我們明確前進的方向,更要起到幫助我們堅強信心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
★有準備地進入每一堂課,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聽課。準備什麼呢?就是根據課程的安排,有針對性地預習弱項課程,預習時要弄清下一節課的內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確定出聽課的重點,課後再總結一下,歸納出所講知識的框架,然後做相關練習。
五、家長如何做好初三孩子的“配角”
面對學習這件事,毫無疑問孩子是“主角”,父母只是“配角”.那麼如何當好“配角”,是整個初三一年中,家長要仔細研究的。
1.耐心傾聽孩子的話語
要讓孩子先說想法,然後再一起探討。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誠意,如果父母把孩子當作朋友、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孩子才會把父母當成朋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令父母不滿意的地方,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成長中的不足,少一些抱怨,多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寬鬆的學習氛圍,多給孩子積極的鼓勵,不斷地讓他們去嘗試,甚至適當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不足,這樣反而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2.共同制定計劃很重要
計劃要要詳細。學習效率的高低不在於學習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學習時的用心程度。互相交流而制定的計劃對孩子而言是比較容易實施的,也更具有實效性。
3.恰當使用羅森塔爾效應
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幾年來你們的教學表現,我認定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許多。這表明信心需要不斷地培養、暗示。但要控制信心爆棚,小心孩子們在成績成長的同時,會變得剛愎自用。家庭教育不能侷限分數是否優良,更要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幫助孩子學會耐壓抗挫
在初三階段,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三多一少”,即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休息時間少。除了質檢考、模擬考、畢業考和升學考外,小考小測月月有,甚至週週有,天天有,這時同學們難免會有成績不理想的情況出現,很容易情緒波動,對自己產生懷疑。
面對更概括、更抽象、更難於理解的課程學習,面對更激烈、更緊張的競爭環境,家長要鼓勵孩子樹立起一種吃苦意識、學習意識、中考意識,做好承受壓力、經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準備。其實,在大考前充分暴露自己的失誤是件好事,問題暴露得越多越好,發現了漏洞就及時補上。考試之後,看一下哪些不該丟分的地方丟分了,可以將這些題抄到一個錯題本上,將考查重點、易錯點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來,反覆思考、練習。不必太過於計較分數和名次。在課堂上都要緊跟著老師的節奏,與老師多交流,尤其是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問,不留問題過夜。
5.提醒孩子在初三下學期的“四個抓”
★抓錯題,建立錯誤檔案,找病根,尋原因,找規律,錯誤就變成財富,不斷總結錯誤,犯過的錯誤不能再犯,提高成績才會有把握。家長要幫助學校轉變孩子認為政治不重要、語文複習與不復習一個樣的錯誤觀念。敦促孩子養成整理學習資料的習慣,按學科的不同分門別類按時間順序整理好資料。
6.中考以前三個抓
大體思路是“抓基礎+抓漏洞+抓重點”。 這個時候不宜再做偏題、難題、怪題,應注重基礎。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合理規劃這幾天的學習。
7.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
決定孩子中考能不能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孩子的基本知識掌握狀況;★另一個是孩子的心理素質。有的孩子臨近中考或中考時拉肚子,有的孩子中考時感冒,有的孩子中考前和中考時睡不著覺。原因是太緊張、焦慮。家長情緒要穩定,把擔憂放在心底,把笑容掛在臉上,把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增強他的自信,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傾聽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支援,在孩子煩躁時坐下來聽他說說話,不要打斷和評判,讓他盡情宣洩心理垃圾,有的孩子平時成績很好,可是中考沒有考好,不是知識問題,而是心理的,緊張了,慌了,會的東西全忘了。家長有空閒可以多陪陪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散步,一起聊天。多談些易讓孩子心情輕鬆愉快的軼聞趣事。在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孩子身上往往過多地揹負家長的期望。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未能達到家長的期望值,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便是“遷怒”。往往不顧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顧孩子的主觀感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定位過高,使孩子在學校累,在家裡煩,身心俱疲。所以有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叛逆行為是家長的不明智之舉逼出來的。
和初三學生打交道多了,★有一點可以肯定,任何一個學生,只要上了初三這座橋,就沒有不願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終點的。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什麼水平的學生,面臨嚴峻的中考,人人心裡都有一個上緊了的發條。只要家長和老師能夠換位思考,時時給予鼓勵和信任,他們就會“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中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8.合理讓步,做一個睿智的監督者
初三的學習生活是緊張而忙碌的,而玩的誘惑也是很強烈的。所以,家長要深刻領會勞逸結合的含義。學習固然重要,但適宜的玩耍以及交友,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最有益的。何況,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是以適度的玩耍和交友來釋放一部分情緒並獲得人生的體驗。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玩電腦,那就和孩子約定週六、週日有幾個小時可以盡情玩;有的孩子喜歡打籃球,那就放孩子出去半天,與自己熟悉的球友馳騁球場;有的孩子喜歡看電視,那就在固定的時間讓他看上一段自己喜歡的節目……
9.相信學校相信老師
到了初三尤其是下學期,家長更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學校、老師、學生的目標是一致的,學校和老師甚至比家長更關注學生的成長,只是方式上不一致。家長經常到年級裡找老師聊聊,聽聽所有任課老師對學生的建議或評價,可能有助於你在幫助孩子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同時也有助於進入良好的家校互動。一個良好的充滿理解的互相支援的氛圍,必定會給學生帶來許多益處。我做初三班主任以來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家長給學校和老師一個支援,學校和老師會給學生及家長更大的支援。孩子在初三的成績很重要,但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還是不能松。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及早作全面瞭解,家長千萬不要情緒化。
10.蒐集中考資訊
孩子平時忙於各科學習,家長們要多看報紙和電視,多關注、瞭解最新的中考形勢,並向有關學校和相關部門諮詢中考政策資訊。每年都有一些家長,因為對學校瞭解不夠,導致孩子升學後,又覺得學校不適合,只得轉學。★在每年四五月份的時候,許多學校都會舉辦招生諮詢會,家長要留意參加,會上可以蒐集一些學校相關資料,實地瞭解高中學校的情況,並分析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報考。
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後,各個區縣一般會對初三生的成績進行全區排名,分析出上示範高中、一般高中的大概分數。家長要及時關注這次排名資訊,準確瞭解孩子學習情況,以便選擇志願時作定位參考。
六、初三孩子“早戀”的應對
為了既能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交往,又避免早戀,有必要把孩子青春期異性交往發展特點作些說明。孩子青春期的異性交往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朦朧期
女孩子從九歲到十一歲左右,男孩子從十歲到十二歲左右,是性意識的朦朧期。對性別差異比較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採取疏遠和躲避的態度。而對成年的異性,又往往表現出過分的親暱和依戀。
2.愛慕期
女孩子在十一歲到十三歲左右,男孩子在十二歲到十四歲左右。此時,男女孩子在一起覺得有意思,異性之間互相觀察、欣賞的興趣增加,注意異性的談話、表情、動作。而且開始注意自己的服飾、舉止,想給異性留下好印象。對於異性之間的接觸,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浮想聯翩。然而,此時異性之間的好感是泛泛的,沒有具體物件。
3.初戀期
女孩子從十三歲到十五歲左右,男孩子從十四歲到十六歲左右。這時,男女孩子的性機能都已成熟,內心開始萌發初戀的“幼芽”,在年齡相近的異性中,發現較喜愛的物件,給予特別的注意與關心,寄予特有的期待。這一階段,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4.鍾情期
就是很專一地傾慕、愛戀某個異性。這個階段一般在初中末時,男孩子比女孩子晚些。此時,往往出現“痴情男女”,一旦傾心相愛,便不顧一切。由於涉世未深,對人生沒有充分認識,往往陷入低階的趣味之中而難以自拔。一旦受挫,會意志消沉,產生厭世心理。有的還可能走上放縱自己的道路或者輕生。
家長要了解這種本能的慾望是無法避免,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這是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實屬自然。只要孩子不能夠變為中性人,這種現象就必然在孩子青春期顯示出來。關鍵要看學生交往的意圖以及老師和家長處理這種事件的技巧。
來充當傾訴和獲得心理安慰的物件;這在成年人中間是屢見不鮮的,因為和同性別的人傾訴只能得到理解,而與異性別的人傾訴才能感覺到安慰。
這三種情況中,對第一種應該態度鮮明,果斷限制;對第二種則需要在開啟其心結的基礎上耐心撫慰,使其找到正確的發洩渠道;而第三種需要慎重對待,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先定了性,再看孩子們的交往,家長就能適當做出一些讓步,給孩子一定的交往空間,以利於初三的學習生活。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弄清楚只是“好感”還是“早練”。千萬別把孩子推向戀愛。一位心理學家說得好:“聰明的家長總是走在孩子的前面或跟在孩子後面,愚昧的家長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面”。孩子能跟你傾訴最好,如果不講,就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變化,或留意捕捉孩子言語間流露的資訊,但不要捅破,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可以陪孩子散散心,似乎無意識的聊起別人的事,藉助他人的情感故事有意識地引導,目的同樣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