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旺旺旺可愛

    1.汨羅不滅的永恆-----紀念屈原 一個生命 滲入了一條長江 深情的牧笛 汨羅的灘歌 一曲桔頌清辭 在生命的長河裡久久盪漾 一個詩魂 沱回水系與筆端 開中華詩歌之先河 歌不完長江流水意 訴不盡濤濤歲月情 一個情懷 心繫離騷長悠悠 怎能平你胸中的憤懣 情寄天問每悽悽 怎能知你茫海天愁 又寄向哪裡?一個心願 拋棕子划龍舟 以歌當哭 是華夏兒女的思念 插菖蒲燒茱萸 以求平安 是萬千百姓的祝願 落落的詩魂 綿延了千古的足跡 悠悠歲月 見證了詩魂永生 你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高貴品質 震撼了楚王朝的大廈 千江萬河為你鳴箏彈琴 汨羅你生命源頭 汨羅你不滅永恆 2.世人皆醉我獨醒,一魂渺渺赴汨羅.千帆競發餵魚粽,楚舟側畔千帆過

  • 2 # llk

    1、《汨羅殤》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中,我唯一沒有去好好觸碰的是屈原。

    即便每年都不會落下端午節,每年都少不了去品食甜糯糯的粽子,但就是不曾細細研讀過他的作品,甚至,故意有些逃避。

    逃避的原因有很多,一開始因為那艱深晦澀的《離騷》,語文課上要求整篇背誦的痛苦記憶猶新,至今我都認為讓學生去攻克那麼遠古的文字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對文意的不理解和難以產生的共鳴是現在學生學習屈原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原因,是我在終於似懂非懂的瞭解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後,他於詩作及人生經歷中永遠纏繞的刻骨之愁,讓我在讀慣了李白的浪漫後有些無法接受。

    屈原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嫉恨和猜疑中度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似乎中國是有著許多充分的理由去忽略一個詩人。

    諸侯並起,雄主爭霸,殺伐暴戾才是那個年代應該有的主題。可是,在一片冷漠的劍戈交錯中,就真的不允許哪怕一點點詩意的斑斕嗎?

    因此,讓我索性放下最初的印象,來對這位偉大的詩者做一番恭敬的聆聽。

    《九歌》應該算是屈原的成名作了,這部根據民間祭神的樂歌改編而成的詩作,向來以華美著稱於中國文學史,也讓屈原的名聲傳到了楚懷王的耳朵裡。於是屈原被封為左徒,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屈原不過二十歲出頭。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個具有無限才情的年輕人,這時必然要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於是為了楚國富強,屈原開始謀求變法。

    屈原變法的內容從很多方面與商鞅的變法相似,主張削弱舊貴族權利,舉賢授能。這段故事即便放在今天我們也會猜到結局,屈原的這些舉措勢必觸動了貴族的權威,於是,屈原被流言包圍,被懷王疏遠,從精神上被處以一次流放。

    這裡便包含著郭沫若筆下那個很有名的故事,張儀使楚,以重金收買鄭袖等人充當內奸,陷害屈原,隨後屈原便遭流放。

    我對於屈原被流放的這段經歷寫的很簡單,但屈原本身所經歷的卻一定不簡單。我相信對於屈原來說,真正痛苦的不是被驅趕的身體,而是被放逐的忠心。

    像屈原這樣的詩者,我總認為還是不要參與政治的好,詩人太浪漫,政治太現實,當以浪漫的靈魂去招惹現實,靈魂必定跌的粉碎。

    屈原正是重複了中國大多數文人的悲劇,他們把自己作為文學家的品格寄託於無情的政治,而政治恰恰無法給這種品格以滋長的土壤,因此最終結出苦澀悲情的果實。

    但很可惜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文人終生都在顛沛中掙扎,他們幾經彷徨,他們在精神上一次次遭受重擊,在人生即將垮掉的時候,又往往用自己僅存的文化力量去做最後的反抗,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屈原選擇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我想那應該是一個天空也尤為陰鬱的日子。濤濤汨羅江水,也應該翻滾的更加壯闊,為了一具即將覆滅的高貴的文化軀體。

    事實上,屈原投江是在楚國國都被破的第二年。那麼,我們很容易猜測到這一年來屈原可能經歷的精神折磨,對家國復興的無望,對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對人生意義的疑惑,這是最後禁錮了屈原希望的三道枷鎖。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化造詣及家國氣節都足以令人仰望。

    儘管從現在的角度講,屈原負累一生的國在今天的意義上根本不算一個獨立的國,但對於後世的百姓來說,什麼家國情仇,什麼殺戮征伐,在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面前都已不那麼重要,我們懷念並一直守護的,是文化的豐碑!

    是的,文化的力量就是這麼奇怪,文化的締造者也因此顯得奇怪,奇怪到那麼不為世人所理解。

    讀過屈原的作品,很多人會從字裡行間感覺到一份貴族的氣息,一份屬於文人的自負。這種自負在那樣的楚國必定得不到理解,這也導致了屈原和中國其他文人同樣的悲劇境地:

    一個理想化的文學家,他的志向和人生選擇總是超前的,這種超前以文化為底蘊,以蓬勃的創作精力和政治抱負作為手段,在歷史的潮流中與命運抗爭。

    而當抗爭失敗,或是在抗爭的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支援,那麼文人那顆柔弱的心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理想幻滅的痛楚,走向毀滅便成了一種必然。

    這種悲劇很遺憾的在屈原身上率先上演,但屈原僅僅是作為起點,而後的幾千年,千千萬萬的中國文人幾乎都走向這一深淵,貶官的文化現象由汨羅江旁的縱身一躍開始,終於成為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這或許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紀念屈原的原因,他的憂國憂民,他的上下求索,更因他身上那些文人共有的氣質、遭遇。在官本位盛行的古代中國,文化的存在既輝煌又可悲,而締造文化的那些遠去的背影,他們的氣節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屈原的氣節也正是眾多文人所具備的氣節,中國文人最可敬的地方,是把自身的文學修養上升為一種文化人格,構成這種文化人格的一個基本要素便是寬闊的胸懷和艱辛的生命長度。

    他們所附著的年代給予了他們特殊的生命長度去體驗生命情緒,體驗生命的薄厚,最後轉換成文字,繼續活在後人的口耳相傳中。

    我們尊敬這樣可歌可泣的文化人格。在最早學習《離騷》時,我一度將屈原最後的命運粗淺的定義為愚忠,現在想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

    如屈原一般的文化人格,在政治與文學的矛盾無法統一時,離去,可能才給了世人一個真正的答案——文化氣節,永遠不能讓位於政治;文化人格,永遠要以不朽的狀態完成屹立。

    公元前278年,汨羅江岸,殤歌一闋。六十二歲的老人毅然決然,或許,稍稍停留,看一眼自己創造的文化,那樣高貴,不屈不饒。末了,再無遺憾,從此退出了政治的舞臺,攀上了文化的巔峰……

    2、“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屈原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思想上,還在於他的詩歌創作上。我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橘頌》。

    那是我還沒走進大學門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河南大學(當時的開封師院)自己油印的《屈原作品選注》,那是手刻寫的,字型非常工整,裡面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卜居》、《漁夫》幾個部分。

    我當時看了裡面所有的內容,《橘頌》更是成了我刻骨銘心記憶之一的作品。

    《橘頌》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它作品大都是後期的),不論從情調還是內容來看,都獨具一格,全詩通篇洋溢著樂觀開朗的氣息和蔑視一切的氣概。

    更為重要的是,屈原以借物寓志的手法,透過對橘樹熱情洋溢的讚美,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國文學史上,《橘頌》堪稱為千古詠物之始祖。

    在描繪橘樹的形象時,說它“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這不僅描繪出橘樹的生機勃勃的外在形象美,從中也反映出他舉賢授能的思想。

    在刻畫橘樹的性格時,說它“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一句是贊橘的內在品質和崇高的精神,這是橘樹長成後的氣節,也印證了屈原的一生。

    “獨立不遷”是屈原最可貴、最難得的志向,這與他以後的作品思想形成了一體。詩的最後表達了以橘為友為師的願望:“願歲並謝,與長友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這,更是作者在讚美自己正直無私、橫而不流的精神。

    全首詩來看,屈原對橘樹進行了擬人化的讚美,是詠物言志的典範。它結構分明,由“物”的外形美寫到它的內在美;由物及人,整個詩的思想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真正體現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詩歌創作原則。

    對屈原的讚美無需多說,我只是想在此借屈原的詩作來反省一下我們的詩作。

    我在“好心情”上經常看詩,有一些詩作我實在不敢苟同。

    明明很清楚的東西,卻被作者寫得糊里糊塗,幾句能表白的東西,卻被拉成“長篇大論”,完全失去了詩語言的凝練與含蓄美,失去了詩明朗的意境,更是失去了作品的思想性。

    端午節,我們懷念屈原,不能只記得他跳汨羅江,只記得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後期思想,對一些文學愛好者還要多記一記他的《橘頌》,多瞭解一些詠物詩的寫法,多瞭解一些寫詩做人的要領,多寫出一些語言美和思想美結合的好作品。

    3、吊屈原文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唿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蹠、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譯:

    賈誼做了長沙王的太傅,已經由於被貶謫離開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過湘水的時候,就寫了一篇賦來憑弔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能之臣。

    遭受讒言的誣陷而被放逐,作了離《離騷》這篇文章,文章的結尾說:“算了罷,國家沒有一個正直賢能的人,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啊”於是就跳到汨羅江自殺了。賈誼我追念感傷這件事情,藉此來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詞句說:

    恭敬地承受這美好的恩惠啊,到長沙去做官。途中聽說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羅江自殺了。到了這湘江後寫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憑弔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間無盡的讒言啊,乃至毀滅了自己的生命。

    唉!唉!遭逢的時代不好啊。鸞鳥鳳凰躲避流竄啊,貓頭鷹卻在高空翱翔。宦官內臣尊貴顯耀啊,用讒言奉承阿諛的人能得志;賢才能臣無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卻鬱郁不得志。

    世人都認為卞隨、伯夷惡濁啊,認為盜蹠、莊蹻廉潔,(認為)寶劍莫邪粗鈍啊,鉛質的刀鋒利。

    慨嘆抱負無法施展,屈原你無故遇禍啊!這就好比是拋棄了周鼎,而把瓦盆當成了寶物啊;乘坐、駕駛疲牛,使跛驢作驂啊,反讓駿馬吃力的去拖鹽車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是不會長久的。

    慨嘆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這樣的禍難!

    總之:算了吧!整個國家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啊,一個人獨自憂愁抑鬱能夠和誰說呢?鳳凰飄飄然向高處飛去啊,自己本來就打算遠走高飛。

    效法深淵中的神龍啊,深深地潛藏在淵底來保護自己;棄離了蟂獺去隱居啊,怎麼能夠跟從蛤蟆與水蛭、蚯蚓?

    我所認為珍貴的東西是聖人的神明德行啊,要遠離汙濁的世界而自己隱居起來;假使騏驥也能夠被束縛而受羈絆啊,怎麼能夠說與狗和羊有分別呢?

    盤桓在這樣混亂的世上遭受禍難啊,也是您的原因。無論到哪裡都能輔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戀國都呢?

    鳳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閃耀出的光輝才降落下來;看到德行卑鄙的人顯出的危險徵兆啊,就遠遠的高飛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溝啊,怎麼能夠容下吞舟的巨魚?橫行江湖的鱣魚、鯨魚,(出水後)也將受制於螻蟻。

    4、吊屈原文

    後先生蓋千祀兮,餘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羅兮,攬蘅若以薦芳。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華蟲薦壤兮,進御羔袖。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堇喙以為羞兮,焚棄稷黍。岸獄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塗藉穢兮,榮若繡黼。榱折火烈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咸池。

    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寘瑱而遠違。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針石而從之。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

    立而視其覆墜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貳。沈璜瘞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文章。託遺編而嘆喟兮,渙餘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揮霍夫雷電兮,苟為是之荒茫。耀誇辭之黨朗兮,世果以是之為狂。

    哀餘衷之坎坎兮,獨蘊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芊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爾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俞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譯:

    在先生死去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啊,我再次被貶逐乘船來到湘江。在汨羅江畔尋找先生的遺蹟啊,採摘了杜蘅杜若向你祭獻芳香。願你在冥冥之中能體會我懷念你的心情啊,讓我榮幸地向你傾訴衷腸。

    先生不肯屈從世俗啊,只遵循自己的政治主張。國家殘破動亂啊,你遇上的世道就像長期生了重病一樣。華貴的禮服被丟棄在地上啊,卻喜歡穿那羊羔皮做袖口的 粗劣衣裳。母雞咯咯亂叫啊,孤單的公雞嘴巴卻被捆綁。

    粗俗的民間歌曲圍著欣賞啊,卻捂著耳朵不願聽那高雅的廟堂樂章。把有毒的鳥頭鳥喙當作美好的食物啊, 卻焚燒拋棄真正的食糧。明明是牢獄卻不知躲避啊,卻放著宮殿不去住。

    隱在汙泥裡坐臥在骯髒的地方啊,卻榮耀得像穿上繡著花紋的禮服一樣。房屋的椽子燒斷 了,烈火熊熊燃燒啊,卻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讒言巧語喧囂刺耳啊,卻把它當作上古名樂來欣賞。

    把諂媚討好點頭哈腰的小人啊,看成比西施還漂亮。把治國良言當 作奇談怪論啊,反而避開用美玉把耳朵堵上。得了重病還瞞著不承認啊,就是請來名醫俞跗、秦緩也沒法想。

    為什麼像先生這樣令人欽敬的人 啊,還偏要磨礪針石去醫治那不可救藥的創傷?

    正像仲尼被迫離開魯國啊,還依依不捨說“讓我慢慢離開這個地方”。柳下惠奉行“直道”啊,又到哪裡去才能實現 他的主張?

    現在世上的人議論先生啊,都說為什麼遭受這樣的痛苦還關懷楚國的興亡。

    通達事理的人高明特異啊,本來就為知識淺薄的人不敢想像。拋棄祖國追求個 人的私利啊,

    我知道先生決不會這樣。站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國家滅亡啊,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無論是得志或失意志向都不變啊,始終信守大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何況先生是那樣忠心耿耿啊,寧願赴死心也不會兩樣。沉入水中埋在土裡的美玉啊,誰能說就暗淡無光?香草雖然被貯藏起來了啊,怎會因時間久而失去芳香?

    先生的容貌雖然不能看見啊,但是讀你的文章仍像見到你一樣。捧著你的遺作感慨嘆息啊,我止不住眼中的熱淚直淌。

    你指斥星辰追問怪異啊,又哪能挽救國家的 崩潰滅亡?你為什麼要驅動雷霆啊,只因為希望在那茫茫宇宙中能找到你的理想。你的文章詞藻華麗充滿著幻想啊,世上的一般人果真以為你在發狂。

    感嘆我內心的 不平啊,暗自滿懷憤怒而更加悲傷。想當初先生如不寫下這些文章啊,後世的人又怎麼把你敬仰?

    既然愛國的熱情在你的內心激盪啊,要強壓它也不能久長。從羋姓 到屈姓楚國的同宗貴族有多少啊,為什麼獨有你為國擔憂內心像在燃燒一樣。

    我感嘆現在做官的人啊,有誰把時政的好壞放在心上。享受國君的俸祿惟恐不優厚啊,只是擔心自己在官場中不能青雲直上。

    離開京城我心情鬱結默默無言啊,因為已實現不了我的主張。既然這種苟且偷安的風氣無法除去啊,想起先生的遭遇我的鬱結心情可以暫時丟一旁。

    5、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

    屈原,是一本大書,可以讓我們代代翻閱而不能盡其義。物質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卻永在生長,且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蔭庇滋養著吾國吾民的精神家園。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簡單地說,既是對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對士之“棄天下如棄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時也標誌著另一種觀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驚的是,正是這樣一位向君權表忠的人,一種桀驁不馴的個性精神卻表現得尤其強烈而突出。正是這種矛盾現象,使得屈原幾乎在所有時代都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離騷》中的句子,充斥著“恐”“太息”“哀”“怨”……騷者,哭也!為時光哭,為生命短暫哭,為短暫的生命裡不盡的痛苦、失意哭。

    注意,他詩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開始從“人”的角度、“人”的立場來表達憤怒,提出訴求。

    我們知道,《詩經》中的憤怒,往往是道德憤怒,是集體的憤怒;而屈原的憤怒,雖然也有道德的支撐,但卻是個人的憤怒。

    屈原很執著地向我們訴說著他受到的具體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滅,楚懷王如何背叛了他,頃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蘭與靳尚如何讒毀他……

    從他的詩中,我們讀出了人生的感慨,讀出了人的命運,讀出了一個不願屈服的個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個保持個性獨立意識的人所受到的壓迫,甚至迫害。

    如果說,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詩經),其人生感受的尖銳性大有折挫而略顯遲鈍的話。

    那麼,怒形於色,被班固批評為“露才揚己”的屈原,則以其“發憤以抒情”(《惜誦》),“自怨生”(司馬遷)的詩歌,向我們展示了當個性在面對不公平與傷害時,是何等的鋒利而深入。

    這種鋒利,當然是對社會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內心的血淋淋的開剝。偉大的個性,便從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餘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叩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

    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淚流滿面的詩人;一個時時在掩面痛哭的詩人;一個面向風雨“發憤以抒情”,對人間的邪惡不停詛咒的詩人;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藁,行吟澤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

    《詩經》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個人的意義,阻礙了個性的張揚。它入世的深度恰恰減少了個性的深度。

    而屈原,在以不堪一擊的個體面對命運時,他的個性在絕望中顯示的高度、深度與完美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國古代,像《離騷》這樣華麗的交響樂實在太少。單從篇幅上講,它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篇。作為抒情詩,能展開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歎服屈原本人思想和個性精神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點。正是由於他自設情節,使得一首抒情詩才能像敘事詩那樣逐層開啟。抒情詩有了“情節”,也就必然是象徵的、隱喻的。

    所以,象徵和隱喻也是《離騷》的主要藝術手法,比起《詩經》的比興,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統性設喻,與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設情節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不管怎麼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覺得,《詩經》之偉大,乃是整體之偉大,如果拆散開來,就每一首詩而言,可以說精緻、藝術、有個性,但絕說不上“偉大”。

    “偉大的詩人”須有偉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後人;須有絕大的藝術創造,可以標新立異,自成格式,既垂範後人,又難以為繼。應該說,在這兩點上,屈原都當之無愧。

  • 3 # 仙人闆闆20344346

    1、《汨羅殤》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中,我唯一沒有去好好觸碰的是屈原。

    即便每年都不會落下端午節,每年都少不了去品食甜糯糯的粽子,但就是不曾細細研讀過他的作品,甚至,故意有些逃避。

    逃避的原因有很多,一開始因為那艱深晦澀的《離騷》,語文課上要求整篇背誦的痛苦記憶猶新,至今我都認為讓學生去攻克那麼遠古的文字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對文意的不理解和難以產生的共鳴是現在學生學習屈原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原因,是我在終於似懂非懂的瞭解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後,他於詩作及人生經歷中永遠纏繞的刻骨之愁,讓我在讀慣了李白的浪漫後有些無法接受。

    屈原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嫉恨和猜疑中度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似乎中國是有著許多充分的理由去忽略一個詩人。

    諸侯並起,雄主爭霸,殺伐暴戾才是那個年代應該有的主題。可是,在一片冷漠的劍戈交錯中,就真的不允許哪怕一點點詩意的斑斕嗎?

    因此,讓我索性放下最初的印象,來對這位偉大的詩者做一番恭敬的聆聽。

    《九歌》應該算是屈原的成名作了,這部根據民間祭神的樂歌改編而成的詩作,向來以華美著稱於中國文學史,也讓屈原的名聲傳到了楚懷王的耳朵裡。於是屈原被封為左徒,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屈原不過二十歲出頭。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個具有無限才情的年輕人,這時必然要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於是為了楚國富強,屈原開始謀求變法。

    屈原變法的內容從很多方面與商鞅的變法相似,主張削弱舊貴族權利,舉賢授能。這段故事即便放在今天我們也會猜到結局,屈原的這些舉措勢必觸動了貴族的權威,於是,屈原被流言包圍,被懷王疏遠,從精神上被處以一次流放。

    這裡便包含著郭沫若筆下那個很有名的故事,張儀使楚,以重金收買鄭袖等人充當內奸,陷害屈原,隨後屈原便遭流放。

    我對於屈原被流放的這段經歷寫的很簡單,但屈原本身所經歷的卻一定不簡單。我相信對於屈原來說,真正痛苦的不是被驅趕的身體,而是被放逐的忠心。

    像屈原這樣的詩者,我總認為還是不要參與政治的好,詩人太浪漫,政治太現實,當以浪漫的靈魂去招惹現實,靈魂必定跌的粉碎。

    屈原正是重複了中國大多數文人的悲劇,他們把自己作為文學家的品格寄託於無情的政治,而政治恰恰無法給這種品格以滋長的土壤,因此最終結出苦澀悲情的果實。

    但很可惜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文人終生都在顛沛中掙扎,他們幾經彷徨,他們在精神上一次次遭受重擊,在人生即將垮掉的時候,又往往用自己僅存的文化力量去做最後的反抗,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屈原選擇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我想那應該是一個天空也尤為陰鬱的日子。濤濤汨羅江水,也應該翻滾的更加壯闊,為了一具即將覆滅的高貴的文化軀體。

    事實上,屈原投江是在楚國國都被破的第二年。那麼,我們很容易猜測到這一年來屈原可能經歷的精神折磨,對家國復興的無望,對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對人生意義的疑惑,這是最後禁錮了屈原希望的三道枷鎖。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化造詣及家國氣節都足以令人仰望。

    儘管從現在的角度講,屈原負累一生的國在今天的意義上根本不算一個獨立的國,但對於後世的百姓來說,什麼家國情仇,什麼殺戮征伐,在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面前都已不那麼重要,我們懷念並一直守護的,是文化的豐碑!

    是的,文化的力量就是這麼奇怪,文化的締造者也因此顯得奇怪,奇怪到那麼不為世人所理解。

    讀過屈原的作品,很多人會從字裡行間感覺到一份貴族的氣息,一份屬於文人的自負。這種自負在那樣的楚國必定得不到理解,這也導致了屈原和中國其他文人同樣的悲劇境地:

    一個理想化的文學家,他的志向和人生選擇總是超前的,這種超前以文化為底蘊,以蓬勃的創作精力和政治抱負作為手段,在歷史的潮流中與命運抗爭。

    而當抗爭失敗,或是在抗爭的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支援,那麼文人那顆柔弱的心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理想幻滅的痛楚,走向毀滅便成了一種必然。

    這種悲劇很遺憾的在屈原身上率先上演,但屈原僅僅是作為起點,而後的幾千年,千千萬萬的中國文人幾乎都走向這一深淵,貶官的文化現象由汨羅江旁的縱身一躍開始,終於成為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這或許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紀念屈原的原因,他的憂國憂民,他的上下求索,更因他身上那些文人共有的氣質、遭遇。在官本位盛行的古代中國,文化的存在既輝煌又可悲,而締造文化的那些遠去的背影,他們的氣節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屈原的氣節也正是眾多文人所具備的氣節,中國文人最可敬的地方,是把自身的文學修養上升為一種文化人格,構成這種文化人格的一個基本要素便是寬闊的胸懷和艱辛的生命長度。

    他們所附著的年代給予了他們特殊的生命長度去體驗生命情緒,體驗生命的薄厚,最後轉換成文字,繼續活在後人的口耳相傳中。

    我們尊敬這樣可歌可泣的文化人格。在最早學習《離騷》時,我一度將屈原最後的命運粗淺的定義為愚忠,現在想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

    如屈原一般的文化人格,在政治與文學的矛盾無法統一時,離去,可能才給了世人一個真正的答案——文化氣節,永遠不能讓位於政治;文化人格,永遠要以不朽的狀態完成屹立。

    公元前278年,汨羅江岸,殤歌一闋。六十二歲的老人毅然決然,或許,稍稍停留,看一眼自己創造的文化,那樣高貴,不屈不饒。末了,再無遺憾,從此退出了政治的舞臺,攀上了文化的巔峰……

    2、“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屈原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思想上,還在於他的詩歌創作上。我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橘頌》。

    那是我還沒走進大學門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河南大學(當時的開封師院)自己油印的《屈原作品選注》,那是手刻寫的,字型非常工整,裡面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卜居》、《漁夫》幾個部分。

    我當時看了裡面所有的內容,《橘頌》更是成了我刻骨銘心記憶之一的作品。

    《橘頌》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它作品大都是後期的),不論從情調還是內容來看,都獨具一格,全詩通篇洋溢著樂觀開朗的氣息和蔑視一切的氣概。

    更為重要的是,屈原以借物寓志的手法,透過對橘樹熱情洋溢的讚美,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國文學史上,《橘頌》堪稱為千古詠物之始祖。

    在描繪橘樹的形象時,說它“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這不僅描繪出橘樹的生機勃勃的外在形象美,從中也反映出他舉賢授能的思想。

    在刻畫橘樹的性格時,說它“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一句是贊橘的內在品質和崇高的精神,這是橘樹長成後的氣節,也印證了屈原的一生。

    “獨立不遷”是屈原最可貴、最難得的志向,這與他以後的作品思想形成了一體。詩的最後表達了以橘為友為師的願望:“願歲並謝,與長友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這,更是作者在讚美自己正直無私、橫而不流的精神。

    全首詩來看,屈原對橘樹進行了擬人化的讚美,是詠物言志的典範。它結構分明,由“物”的外形美寫到它的內在美;由物及人,整個詩的思想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真正體現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詩歌創作原則。

    對屈原的讚美無需多說,我只是想在此借屈原的詩作來反省一下我們的詩作。

    我在“好心情”上經常看詩,有一些詩作我實在不敢苟同。

    明明很清楚的東西,卻被作者寫得糊里糊塗,幾句能表白的東西,卻被拉成“長篇大論”,完全失去了詩語言的凝練與含蓄美,失去了詩明朗的意境,更是失去了作品的思想性。

    端午節,我們懷念屈原,不能只記得他跳汨羅江,只記得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後期思想,對一些文學愛好者還要多記一記他的《橘頌》,多瞭解一些詠物詩的寫法,多瞭解一些寫詩做人的要領,多寫出一些語言美和思想美結合的好作品。

    3、吊屈原文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唿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蹠、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譯:

    賈誼做了長沙王的太傅,已經由於被貶謫離開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過湘水的時候,就寫了一篇賦來憑弔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能之臣。

    遭受讒言的誣陷而被放逐,作了離《離騷》這篇文章,文章的結尾說:“算了罷,國家沒有一個正直賢能的人,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啊”於是就跳到汨羅江自殺了。賈誼我追念感傷這件事情,藉此來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詞句說:

    恭敬地承受這美好的恩惠啊,到長沙去做官。途中聽說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羅江自殺了。到了這湘江後寫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憑弔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間無盡的讒言啊,乃至毀滅了自己的生命。

    唉!唉!遭逢的時代不好啊。鸞鳥鳳凰躲避流竄啊,貓頭鷹卻在高空翱翔。宦官內臣尊貴顯耀啊,用讒言奉承阿諛的人能得志;賢才能臣無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卻鬱郁不得志。

    世人都認為卞隨、伯夷惡濁啊,認為盜蹠、莊蹻廉潔,(認為)寶劍莫邪粗鈍啊,鉛質的刀鋒利。

    慨嘆抱負無法施展,屈原你無故遇禍啊!這就好比是拋棄了周鼎,而把瓦盆當成了寶物啊;乘坐、駕駛疲牛,使跛驢作驂啊,反讓駿馬吃力的去拖鹽車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是不會長久的。

    慨嘆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這樣的禍難!

    總之:算了吧!整個國家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啊,一個人獨自憂愁抑鬱能夠和誰說呢?鳳凰飄飄然向高處飛去啊,自己本來就打算遠走高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