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四娛樂搞笑
-
2 # 良人一品
1.萬曆皇帝,在權謀方面比不上嘉靖。同樣是不上朝,但嘉靖能夠牢牢掌控朝局,嚴嵩年輕時候也是少年才俊,頗具正義感,但最終被嘉靖一手調教成我們現代人所唾棄的奸臣。嘉靖想辦事,他可以操控首輔幫他。萬曆則不然,和廷臣直接斷裂,只是躲在深宮裡面和鄭貴妃小兩口商量對策,這兩人能折騰出什麼好點子出來?簡單的說,萬曆沒有在大臣中尋找盟友。這能成什麼事。關於挖礦,我的天!我真佩服萬曆,他居然繞過整個官僚集團,派太監下去,這要是能成功,那還得了。而且這件事導致萬曆名聲臭了不少。他還把太監派到國外,去踩點哪裡有礦,導致那地方的華僑被當地政府大規模屠殺,結果就是萬曆一聲沒吭。我的天,你想想,這挖礦足以讓他身敗名裂,怎麼還能成功?
2.不僅是明朝,很多朝代都是這樣。戚繼光之所以倒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張居正牽連。張居正之所以死後這麼慘,是因為他生前太牛逼。張居正改革,得罪太多人了,連皇親國戚都得罪。最主要是還是萬曆,張居正死後,小人們很快明白了萬曆的意思,就開始群起攻擊張居正。政治打擊,總能找出一萬條理由,當屎盆子從人身上扣,張居正被羅列的罪狀,這個沒提的價值了,說主要的,在封建王朝,做臣子的,最好別太牛逼。我猜張居正活著的時候千防萬防,估計他自己也沒料到死後會成這樣。
3.後金崛起之時,對明朝皇帝的評價"不過生於深宮婦人之手",很不削。不是明朝中後期,皇帝不能武。從建文帝,這種形式就開始了,江山,朱重八就已經幫子孫打下來了,孫子們只需做守成之君便可。朱棣是個例外,他是戰場上殺過來的人。自此,皇帝的培養就從來把軍事培養扔一邊。宋朝,重文輕武,但明朝也是,只不過沒宋朝嚴重。比較熱愛軍事的,正德皇帝,群臣對他的態度:這小傢伙整天不務正業,算了,你玩的開心就好。
4.關於鄭和下西洋,說法很多,但開闢商路,這是最不可能的。鄭和下西洋一次又一次,結果是群臣越來越反對。這不上開闢商路,為國家帶來利益,而是一件極其勞民傷財的事。試想,鄭和下西洋是如果為了商業,會搞成這樣,每次下西洋,都未給國家帶來商業利益,支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一個正常的國家,一次兩次,這種高投資低收入的商業行為就會停止了!但明朝呢,依舊還在轟轟烈烈的搞,搞的民怨沸騰,群臣反對,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合商業規則。我感覺可能的原因,一是尋找建文帝。二是由於朱棣帝位來路不正,他就想方設法用豐功偉績包裝自己,換的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明朝滅亡,財政是很大原因,還有民族糾紛,君臣離心,官員與人民又反目成仇,各種常年積累下來的內傷,一句話,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了,即使不是小冰河期導致的天災,我估計明朝也是快完了。打字太累就不詳細一一敘述了。我的天,手指好累!
-
3 # 春生秋死
在晚明清軍入關的時候,滿打滿算只有八萬五千的兵力,而明朝當時卻有著四百萬以上的兵力,但是最後明朝還是被滅亡。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因為在明朝的中後期,軍隊腐敗十分的嚴重,軍中什麼都可以靠錢來買。軍中有錢者可以“買閒”,比如搞急行軍幾十公里之類,太累體能吃不消怎麼辦?沒事,只要你交錢就可以免於訓練,呆在軍營裡睡大覺,或是逛窯子都可以。
至於軍官剋扣士兵糧餉,就更多了,朝廷發給士兵的軍餉,軍官都要雁過拔毛,有時候毛拔掉一半,士兵窮困得跟叫化子似的。叫化子軍隊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了,還能保得了朱明王朝的性命?笑話。
另一方面,對那些因為飢餓而逃跑計程車兵,軍官並不阻止他們逃亡,反引以為利,有時故意懲罰士兵,逼他們逃跑,這既可貪汙軍餉,又可向逃亡士兵索取賄賂。在這樣的苦役盤剝之下,士兵們較好的出路是逃亡。等朝廷真要用兵開戰時,皇帝拿著花名冊一看,滿以為是百萬雄獅,其實早就被軍官們掏空。
“滿軍入關的時候,只有八萬五千兵力。漢族的兵力是多少呢,李自成的鐵騎部隊有一百多萬,加起來漢族的武裝力量在四百萬人以上。可是八萬人打四百萬人,卻如入無人之境。因為你腐敗了,四百萬人也就是一堆臭肉,不腐敗,八萬人也能變成一把剁肉的刀。
最後,甚至連李自成放清入關,還有好多官員。最終的明朝滅亡,是因為大批官員的背叛所導致的。
-
4 # 孤舟釣江雪
明朝亡國最壯烈?對這種觀點我只能呵呵!
明朝的對手是誰?是後金,或者說滿清。滿清只有幾萬兵馬,實力很強嗎?不強!
明朝的滅亡雖然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導致的。但即便如此,以南明的實力,如果大家齊心協力、不搞內訌,像南宋一樣實現劃江而治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結局如何呢?短短2年不到南明也跟著滅亡了。在抵禦滿清的南下過程中,南明小朝廷期間沒有一次正確的決策,沒有打贏過一次戰役(投降的可真不少),而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卻很多!
正因為如此,滿清手起刀落就把南明給滅了。南明的滅亡,簡直就是兵敗如山倒。除了一個史可法,也沒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連滿清政權自己都沒想到可以入主中原,還好意思說壯烈?
其實我認為亡國最壯烈的是南宋。南宋的對手是誰?是蒙古啊!當時的蒙古可是歐亞大陸上最牛逼的勢力,號稱“上帝之鞭”,建立四大汗國,其勢力向西達到了多瑙河附近,用了5年就幾乎統治了整個歐亞大陸,簡直就是所向披靡、見誰滅誰!
可是,即便是如此強大的蒙古,滅南宋也是足足用了45年。期間,南宋的抵抗非常的激烈,表現要比南明好的多,戰也打的慘烈的多,最終因為實力確實相差懸殊而被滅掉。一座釣魚城就曾阻擋蒙古大軍30年,蒙古大汗蒙哥還戰死在釣魚城。後來的襄陽同樣抵禦蒙古大軍6年之久,直到彈盡糧絕才被攻下。元軍南下期間,僅文天祥的勤王兵就抵抗了3年,雖然兵敗,但打的很慘烈。
另外,南宋滅亡的時候,陸秀夫帶著衛王趙昺寧死不降,最後一起投海自盡(先把自家妻兒趕下了海!),此舉比起崇禎被李自成逼著在煤山上吊可壯烈的多!畢竟跟著崇禎一起自盡的只有一個太監而已,大臣們都開城門去了,這也叫壯烈?
-
5 # 正量螞蟻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朝代的興亡也有一定的規律。一個王朝的覆滅不外乎經濟的匱乏、軍事的軟弱、政治的腐敗、君王的昏庸等因素,拋開千篇一律的客觀因素,從主觀因素入手則更易瞭解亡國曆史的真相。明朝可以說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之一,亡國也最為悲壯。
明朝統治時間共計276年,其統治時期無論國力如何,卻從未向任何外方割讓一寸土地,為進行任何妥協式的和親,即是在明英宗被蒙古軍俘虜後,明朝也未做出任何讓步,明英宗更是寧死不降,這是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可以說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至少在對外方面。當年崇禎皇帝不願被俘自懸於煤山之上,並留遺言“朕死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是何等的壯哉。
明朝後期政治的腐敗,經濟的匱乏已使他很難回到當初的輝煌,面對清軍和李自成的兩路大軍,雖有部分將士臨陣倒戈,但也不乏誓死抗敵的忠貞之士。然病入膏肓的明朝再多的掙扎已是徒勞,在堅持抗清38年後畫上了自己的句號。
提到明朝的滅亡就不得不提其悲壯的結局。據文獻記載明朝滅亡時自殺殉國的官員竟近萬人,大學士兼太子太傅孫承宗全家七十口殉國、盧象升、史可法、劉宗周殉國、還有的官員全家自沉船死於海上、周皇后帶領嬪妃集體自殺,就連宮中太監也掀起自殺的浪潮。民間“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更是可歌可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感慨明朝滅亡悲壯之時,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才更值得深思。
-
6 # 沒有跨不過溝
明朝的滅亡為什麼最壯烈?
一、“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堅守了數百年的傳承如果去看明朝歷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朝廷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會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會割地賠款。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皇帝不幸被俘,哪怕被後金軍打到北京城下,不論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絕不遷都。
崇禎皇帝煤山自盡
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看如隆武帝戰死沙場,看如紹武帝被俘,絕食自殺。沒有一個是軟骨的,如果崇禎當時對後金割地賠款...但是沒有如果。明朝終其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最後被滿人打敗,是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二、自國變以來,明朝並不缺乏偉岸的人格也不缺乏英雄傳奇,更不缺乏滾燙的鮮血。在史書上我們可以看到史可法、倪元路、範景文等他們所體現的精神力度不說放在明末,就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道撕裂夜空的光芒。眾所周知,中華有四德,“忠孝義節”,明朝的統治者也從國家層面開始褒獎和推動,在社會全面鋪開,弘光政權幻滅後,殉國者成批的湧現,甚至明亡後的移民現象幾乎持續了一個世紀才消散。
史可法紀念館
三、滿清統治者再明末清初頒佈“剃髮易服”令,喊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除漢族的衣冠服飾。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漢人成年後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鬢盤在頭頂。
1645年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之後僅存53人倖存,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嘉定人民為抗清反剃髮鬥爭最為激烈,分別於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稱“嘉定三屠”。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
有地方日誌和第三方的資料記載了“崑山大屠殺”城中被屠十之四,沉河墮井者十之二,倖存者不足十之二;“廣州大屠殺”子遺無留,逸出城者,擠之海中;“常熟大屠殺”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等等...
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乎被殺盡。所以為什麼要說明朝亡的壯烈,用鐵骨錚錚的風骨、不屈意志、屍山血海打出來的。
-
7 # 風土人情話魯山
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而明朝最後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天災,全是人禍。
明朝能延續到崇禎皇帝時期,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明穆宗病歿後,年方十歲的萬曆皇帝繼位,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大臣張居正和馮保共同處理朝中事務,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明朝這段時期發展的還是挺不錯的。
經過十來年的努力,張居正將明朝朝著國家富強的角度扭轉和改進,這勢必觸動了當朝權貴、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於是採取各種卑劣手段對張居正進行栽贓陷害。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因病去世,年五十八歲。由於張居正生前是明代唯一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萬曆心中十分猜忌,加上奸臣誣陷,萬曆皇帝對死去的張居正進行了秋後算賬。張居正被掘墳開棺戮屍,後人被抄家、拘禁、拷虐。沒有了張居正等人的輔佐,萬曆開始沉迷酒色,常耍酒瘋,許多宮女和太監被活活打死。荒唐的舉止,導致朝政日益腐敗,邊防不備,民變此起彼伏。又加上萬歷皇帝立儲導致朝黨紛爭火併,嚴重的削弱了明朝朝廷的實力,曾經強盛二百餘年的大明王朝,短時間淪落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
當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曾經十分得寵的太監曹化淳,被義軍收買,私自開啟城門,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了北京皇城。當時,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明朝皇帝崇禎曾下詔要求各路大將火速進京勤王救駕,但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居庸關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平賊將軍左良玉等人,眼看大順軍隊摧枯拉朽,各自都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消極怠工,懶得勤王,以便在李自成得勢之後,率手握的重兵投奔大順,以便撈得個高官甚至爵位。
而當時尚矇在鼓裡的崇禎皇帝,面對日漸沒落的大明王朝,仍一如既往的主持著清政。而到最後,崇禎皇帝居然成了孤家寡人,於是日暮途窮的崇禎皇帝斬殺了自己的妻兒,隨後自縊在煤山古槐樹下。
曾經強大無比威震海內外的大明王朝就這樣以末代皇帝崇禎自縊煤山而淒涼謝幕,留給後人的是一曲悲情千古的輓歌。
-
8 # 最後的騎兵90
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末年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逐步覺醒,再加上前宋朝亡國屈辱,明朝在面臨亡國時表現出前所未有抵抗精神。雖然改變不了最終結果,明朝才是當之無愧最偉大王朝。
1368年,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在南京立國,大明——象徵著光明驅逐黑暗,明軍完成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拯救萬民於水火,結束了蒙元殘暴、黑暗的統治。
不可避免的是任何王朝都會從強盛逐漸沒落,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軍事實力江河日下,衛所制逐漸遭到破壞,面對外敵也從進攻轉為防禦。
崇禎皇帝繼位後,明朝形勢更加嚴峻,內有李自成叛亂,外有女真族寇邊。
崇禎皇帝有心重振大明,卻是病急亂投醫,曹文詔、洪承疇、孫承宗、滿桂等一大批忠良沒有合理任用,政策朝令夕改,無所適從,朝堂上幾乎沒有真正為國為民的大臣,最終在1644年,被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自殺殉國。
明朝總兵吳三桂勾結滿清入關,南方各地藩王自立,扛起抗清復國大旗,甚至曾經的反明起義軍也拼死抵抗滿清。
從弘光到永曆,抵抗一直不間斷,從史可法、李定國、夔東十三家,在以吳三桂為首的叛徒和女真人的屠刀之下,哪怕在永曆帝慘遭殺害,明朝軍民仍不放棄抵抗,雖然沒能改變最終結果。
明朝或許存在各種問題,但對待外敵上,以血還血,不割地,不賠款,不甘做亡國奴絕不屈服的抗爭精神,在三百多年後與抗日戰爭何其相似!
明朝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遼闊,而是明朝自身浩然正氣,哪怕頭斷血流,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這才是大明王朝的偉大。
-
9 # 史海聽雷
一、從中國封建王朝來看,明朝是中國古代唯一“天子守國門,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君王死社稷”的有骨氣的封建王朝。
明朝並不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明朝是中國古代唯一“天子守國門,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君王死社稷”的有骨氣的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由於,明朝與民國之間夾著滿清,所以,現代人看到的《明史》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篡改。其中,清人對明朝極盡汙衊之事不勝列舉,所以,在許多朋友眼中,明朝似乎是一個很窩囊的朝代。
實際上,只要我們仔細推敲歷史資料,就會發現:其實,明朝最有骨氣,絲毫不亞於漢唐。中國歷史上共有九個大一統王朝: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
其中秦、晉、隋國祚都很短,雖然都終結了長期的亂世,但很快就又一片混亂。元和清在當時來說屬於異族當政。宋朝連年戰亂,苦苦支撐,整一個民族血淚史。
而唯獨漢、唐、明並列為中國最強盛、最具影響力的三個朝代,被稱為“強漢”、“盛唐”和“烈明(或說剛明)”。
明朝國祚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九個大一統王朝中所僅有。無論遇到多大的壓力,從未向外族低頭,永遠昂首,這就是最有骨氣的大明王朝,稱之為“烈明”。
可不論明英宗還是崇禎帝,幾場在京城打響的大戰中,都為後人展現了“天子守國門,君王與江山同在”的風采。而當大勢已無法挽回,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又說出了怎樣的話呢?我們不妨對比一下。
大明覆滅已成定局,崇禎遺書:“朕自己摘下冠冕,用頭髮遮住臉愧對先人,賊子們可以隨意蹂躪我的屍身,但不要傷害任何一個老百姓!”
日本佔據東北後,滿清統治已失去了最後的尊嚴,溥儀為了皇帝的虛名,竟然說道:“不論日本人在東北屠殺多少人,也不管他們搶走多少煤和糧食,他們不讓我繼續做清朝的皇帝,對於這一點,我是無法甘心的。”
二、無論從王公將相還是普通布衣,明朝殉國死難人數之多、抵抗之強、遺民之多都是歷朝最強烈的。
明朝不但君主有一副硬骨頭,就連臣子們都繼承了一身傲骨。
崇禎不知道的是,早在京城淪陷的前一日,忠於明朝的大臣們便已掀起了殉國的浪潮,他們比自己的君主更早一步走向死亡,以此表達殉國之志。未死在北京之劫的忠臣們,大多在南明政權時期以身報國。
當起義軍攻入皇宮時,守備內宮的太監們頑強抵抗,與起義軍殊死搏鬥,無數太監慘死在亂刀之下。而殉難“比率”最高的,卻是明王朝皇宮裡的宮女們,城破之夜,選擇自殺殉難的宮女,先後多達數百人。直叫諸多降將降臣羞愧萬分。
崇禎自殺後,明朝亡國了嗎?並沒有。接下來的南明旗幟不倒,繼續反抗清朝。即便是南明亡了後,也一直不斷有反清復明的聲音。
公元1645年,清軍多鐸率軍圍困江都,史可法率四千親兵堅守孤城,在面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下,他誓死堅守,與揚州軍民共存亡。多鐸五次致書於他,許以高官厚祿,勸其投降,史可法拿到書信後沒有拆封,而是直接投入火盆焚燬。
後來清軍攻破揚州城,多鐸再次勸降史可法,史可法大笑一聲說:“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於是壯烈殉國。史可法死後,清軍進入揚州城,由於百姓依然堅決抵抗,結果惹惱了清軍,他們開展了瘋狂屠殺,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這跟當年南宋滅亡10萬人跳海一樣,都是英雄,可歌可泣。可見大明的確讓人紀念,明沒有漢朝的傾國傾城,也沒有唐朝的浪漫開放,更沒有沒有宋朝的感性多情,但她一身傲骨,就已經留在歷史的洪流中。
清軍南下,崑山城陷,死難者四萬餘人。清人筆記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本朝開國時,江陰城最後降,……時城中積屍滿岸,穢不可聞,女子齧指血題詩‘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永曆皇帝死於昆明的時候“城中士民‘皆垂淚,有慟哭失聲者’,時逼死坡腳有法華庵,庵內十八尼姑聞朱由樃殉國,即自焚庵內。
到了南明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死相殉的人就更多了,在此稍微列舉:
十四歲舉義,十六歲犧牲的夏完淳;
七十一歲高齡起兵,八十四歲在廣東文村自焚的黃公輔;
以典吏微職率領江陰全城抵抗清軍八十日的閻應元;
性格狂放不羈卻出任南明官職,廣州城破後抱琴而死的鄺露;
在廣東舉義,延緩清軍進攻桂林的南明“三忠”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
“錦心繡口”、“秀眉明目”,巷戰犧牲的嶺南才子黎遂球;
無守城之責而與瞿式耜同死桂林,面斥漢奸的張同敞;
從事長達二十年艱苦卓絕的抗清鬥爭,最後慷慨就義,被歷史學家顧誠譽為“幾乎無可挑剔的完人”的張煌言;
領導嘉定抗清,城破被殺的侯峒曾父子三人以及自縊的黃淳耀兄弟二人;
在大陸上堅持明朝正朔時間最長,在永曆帝被殺以後依然頑強不屈抗清,最後一直到康熙三年在茅麓山重重被圍、兵疲糧盡、自焚而死的李來亨。
還有前面提到的馮夢龍,在清兵南下時以七十高齡奔走反清,順治三年(1646)春被清軍所殺。
而當時另一位通俗小說家、“二拍”作者淩濛初已經在1644年淮安抵抗李自成軍隊的戰鬥中壯烈殉國,死時已六十多歲。
此外,如絕食而死的大儒劉宗周,泣血而死的李定國,服毒殉國的宋應升(宋應星的哥哥),投水自盡的陳子龍、夏允彝、祁彪佳等。還有成千上萬名字都已經湮沒的人物,數不勝數。
《明遺民錄》作者孫靜庵所著《異史氏與諸同志書》中說:“又思宋明以來,宗國淪亡,孑遺餘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隱忍苟活,終身窮惡以死,殉為國殤者,以明為尤烈。”
朱義祿在《論黃宗羲與全祖望的“遺民”觀—兼論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中說:“對後世的影響而言,明清之際遺民是大大超過了宋元之際的。朱明德《廣宋遺民錄》羅列了四百餘人,孫靜庵《明遺民錄》雖達八百餘人,“而其所遺漏者,尚汗漫而不可紀極也。”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烈士與遺民數量最多,事蹟也最壯烈,但被刻意埋沒與遺忘的程度最深。現在的人但知宋亡的崖山,但又怎知明亡時類似崖山的壯烈數不勝數!
自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至1664年(康熙三年)的四十六年間,有名有姓背明降清的“貳臣”,有一百三十六人。但是,死於抗清殉明的忠臣孝子,卻多達三千七百八十七人。這個數字,不是明末遺民杜撰,而是乾隆清政府《勝朝殉節諸臣錄》的官方統計數字(勝朝,是指被滅亡的明朝)。
中華忠烈,真是不絕如縷。所有這些人,或為封疆大臣,或為布衣文士,國難之時,他們皆臨危不懼,挺身赴難,百屈不撓,殺身成仁。
這種冒死不顧、為義殉身的宏大景象,極大拓展了作為偉大民族的想象力和視野,已經定格為統一的大一統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核心。
透過歷史煙雲,我們可以看到層層白骨,累累血汙。這一場大浩劫,把中華最優秀的人物幾乎掃蕩略盡。這一場浩劫,彷彿做了一個歷史的大篩子,把骨頭最硬,品格最高潔,才華最特出的人物幾乎透過這個篩子消滅乾淨,餘下的除了少數隱姓埋名,深居不出,壯志未酬,忍辱負重的遺民,就只剩下助紂為虐的,苟且偷生的,懦弱無能的。
所以史家有云: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
從狹隘的漢民族觀點來看,明被滿清入侵即是亡天下,華夏從此進入黑暗的三百年,剃髮易服,衣冠禮儀喪失,大行文字獄,人民思想禁錮,由此進入愚昧時代,奴才思想橫行,華夏文化被篡改殆盡……
若真像一些人說的那樣,明朝已經喪失了民心,烈士們僅僅是因為清朝剃髮易服的暴政而起來抗爭,那麼反清復明的口號大概不會被提出來;就算被提出來,也不會持續那麼長的時間。漢朝有人造反,但不會有人打出反漢復秦的口號。唐朝有人造反,也不會有人打出反唐復隋的口號。民國倒是有張勳復辟,但張勳很快就成為過街老鼠、全國的笑柄。
所以清朝滅亡以後,很少有人紀念,更別談為清殉國了。但是對於大明,大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直很高,在大明滅亡以後,很多文人都寫文表達紀念。
-
10 # 芋頭170900173
南宋最後的崖山落日十萬蹈海最壯烈。明朝兩都都是一日破,殉國者也就是三位數。壯說不上的,烈主要是說皇族,特別是崇禎。大一統帝國的正統天子自盡殉國,上一次還是商紂王吧。逃亡的投降的禪讓的被殺的都有,但是自盡的,就這位了。君父自盡殉國,在儒家教育持續上千年之後,無異於一場道德地震。衝擊力現在人很難理解。
回覆列表
說起明朝的滅亡,似乎總有說不盡的悲壯:兩線作戰的困頓,天災人禍的折磨,卻是苦苦支撐到最後,終於以崇禎帝煤山悲情殉國告終。“不割地不妥協”的風骨,“天子守國門”的倔強,讓多少後世讀史者讀得心潮澎湃,情不自禁灑一把同情淚。
但是,明朝留給後世的反思,僅僅就是這“悲壯的感動”?不妨,就細細探究一下,明亡前後的一些“悲壯橋段”,每一幕悲壯景象背後,卻更有多少哭笑不得的事實,冷靜證明這個教訓:明朝,為何會亡?
“悲壯景象”1:勇赴國難的“戲精”
明朝滅亡的喪鐘,是在崇禎十七年正月敲響:這一年的正月份,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改元永昌。正月初八,剛過完年的李自成率領兵馬出兵山西,急火火朝著北京殺來。大明王朝的生死時刻,到了。
大難臨頭,明朝大臣們的表現,也是一如既往的“穩定”——分分鐘亂作一團,嘰嘰喳喳吵得崇禎頭炸。但就在頭炸的崇禎抹眼淚時,大學士李建泰,卻當場一聲鏗鏘豪言:“臣家曲沃,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請提師以西”——皇上您別哭,老臣這就傾家蕩產湊軍費,帶兵上前線跟李自成拼了。
這麼“慷慨赴國難”的表現,當然把抹淚的崇禎又感動的淚嘩嘩。正月二十六日,崇禎親自送李建泰出征,還祭拜太廟,大宴群臣,給李大學士臨機專斷職權。那天從北京的午門到正陽門,滿是兵甲鮮亮的衛隊,然後鼓樂齊鳴間,李建泰披紅簪花,請出尚方寶劍,帶著崇禎最後的家底部隊,開始了這場悲壯的出征。
可表過決心後的李建泰,出征後就磨洋工,沒幾天就躲進保定城不出來,最後乾脆投降了農民軍。崇禎最後的家底,就這麼給糟蹋了乾淨。“慷慨赴國難”?分分鐘變跑路。
參考這前後表現,李建泰的“戲精”水平,著實登峰造極。但更重要的是,崇禎,就吃這套。
“悲壯景象”2:血戰到底的周總兵
李自成從山西猛撲北京的路上,退守寧武關的山西總兵周遇吉,這位昔日在抗清戰場上屢立戰功的鐵漢,僅憑數千殘兵,就在寧武關硬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殺得李自成傷亡數萬,直到彈盡糧絕後壯烈殉國。這場戰事最慘烈階段,李自成一度都想放棄進攻退回陝西。最後殺進北京城後,李自成麾下的老兵老將們,還是想起周遇吉就後怕:他鎮復有一週總兵,吾安得至此。
可除了血染沙場的周遇吉外,李自成這一路衝殺,沿途的明軍,卻是紛紛望風披靡。到平陽時,平陽知府張璘直接歸降。二月初八,太原守軍直接開啟大門迎闖王。三月李自成剛到大同城下,大同總兵立刻投降。宣大總督王繼謨召集部下到關帝廟盟誓,剛發誓沒幾天,部下就發生譁變,不但投降了李自成,還把王總督的財產搶個精光。
河北的真定府鬧的就更過分,李自成軍隊打到真定時,巡撫徐標決心堅決抵抗,他直接砍死了大順軍勸降的使者,要和闖軍決一死戰。但是,手下計程車兵卻完全不給面子,更可怕的是,他們直接當場兵變,綁了巡撫大人推出西門斬首示眾。真定隨即失陷。
這樣一個人心喪盡的王朝,就算多幾個周遇吉,又能怎麼救?
“悲壯景象”3:毀家紓難的老百姓
明朝大廈將傾下,真沒有人願意挺身救國?至少,缺錢缺紅眼的崇禎帝,當時發動京城官民為國捐錢時,卻也上演了動容一幕:一位六十多歲的北京老百姓,淚流滿面來到戶部,捐出了畢生積蓄的四百兩白銀。錢只是杯水車薪,卻見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古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可比起這些淳樸忠良的百姓來,那些手握大權的明朝“精英”們呢?發動大家捐款時,崇禎皇帝為了樹立榜樣,第一個要求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捐款,周奎卻堅持說自己沒錢,在周皇后苦苦哀求之下,周奎才出了一萬三千兩,還拿了周皇后的五千兩私房錢。
首輔魏德藻只願意捐獻500兩白銀,大宦官王之心也僅僅只捐了一萬兩,後來李自成進京之後從周奎手裡抄出來現銀53萬兩,從王之心處抄得15萬兩,從魏德藻家裡打出來了一萬多兩。
有這樣一群執掌明朝最後命運的“名臣”,真不知,辜負了多少慷慨報國的“忠信”。
“悲壯景象”4:手刃奸賊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兵臨北京的李自成,開始大規模攻城,明王朝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以《烈皇帝遺事》記載,那晚的崇禎帝,親手拿著三眼火銃,帶著一群太監在北京城裡亂竄,想要殺出一條血路來。身邊一個叫張殷的太監,卻是關鍵時刻添堵:“賊若果然人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皇上您彆著急,李自成打來後,我們帶著您投降就行,保您不死。
如此“直白”賣皇帝的行為,崇禎帝也沒說話,當場抄起劍來,把張殷太監捅了個稀巴爛。這也是他十七年執政生涯裡,又一個“勇敢”時刻:親自手刃奸賊。
可是,崇禎帝不知道,以《懷陵流寇始終錄》裡記載,此時想“賣”他的太監,何止一個張殷?好些太監早與農民軍串聯,連投降書都寫好了。就等著破城後帶路來抓崇禎。在位晚期時信用太監,連城池防務都交給太監的崇禎,生命最後時刻,還在被太監盤算著賣。
用太監都用成這樣,如此用人水平,崇禎又怎能救得了大明?
“悲壯景象”5:君臣齊殉難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打進北京的李自成,在景山的一顆槐樹上,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屍身上穿著普通的藍袍,白綢褲,一隻腳穿靴,另一隻脫落。旁邊留書一封: “朕自登極,十有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就在崇禎帝悲情殉難的同時,也有許多明朝臣工,以生命證明了對這個王朝的忠誠:大學士範景文,狀元劉理順,戶部尚書倪元璐,太常寺少卿吳麟徵,左都御史李邦華等人,都選擇了壯烈殉國。以至於農民軍打到吳麟徵家門口時,都不敢進門,只在門口感嘆“好男子,真忠臣也”。耿耿風骨,連敵人都敬重!
但比起這類悲壯抉擇來,京城裡的上千大小京官們,卻是醜態百出:熱心功名的官員們迫不及待的到闖軍那兒拜碼頭。少詹事項煜當眾揚言,自己就是管仲、魏徵。翰林庶吉士周鍾給李自成出謀劃策說:“江南不難平也!”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 大順政權的丞相牛金星對考功司郎中劉廷諫說:“公老矣,須白了。”劉廷諫厚著臉皮分辯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這些官員一日不做官便是白來了人間。
這類荒唐場景,正如明末文學家馮夢龍,那聲含淚痛斥:尚何面目偷息於天地之間。
可這坑貨扎堆,離心離德的一幕,不恰是明末幾十年來,各種荒唐的逆淘汰造成?
大明王朝從崇禎皇帝接手爛攤子開始,到最終滅亡的十七年間發生了什麼,都在這最後的幾十天裡得到了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