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星68421911

    白面書生虞允文,他指揮了關係南宋國運的“采石之戰”而名揚天下。虞允文一戰成名。毛澤東在評價這段歷史時,特意批註:“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之前,默默無為,官職是中書舍人,十足的文官。而他的對手,則是大名鼎鼎的金國皇帝完顏亮。史稱“海陵王”。本來沒有多大機會當上皇帝的完顏亮,他是金太祖庶長子完顏宗乾的第二個兒子。他一貫結黨營私,野心勃勃,窺視皇位。在金熙宗登上帝位後,金國內部發生互相殘殺的政變。金兀朮在政變中受到金熙宗重用。金兀朮大開殺戒,剷除異己。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掌握了軍政大權,成了金國最有實力的人物。金兀朮死後,派系鬥爭並沒有停止。金熙宗對此豪無對策,以致於更加多疑。經常因為小事濫殺大臣。朝中人人自危。有一個人趁此時蠢蠢欲動。這個人就是完顏亮。完顏亮利用群臣的恐懼和不滿,與幾位大臣密謀,又收買了金熙宗貼身護衛等人,在宋紹興十九年十二月的一天夜裡,完顏亮等人闖進皇宮,殺死了在位十四年的金熙宗。完顏亮自立為帝,又殺了熙宗的許多親近大臣。完顏亮嚮往南宋繁華,一直有吞併之心。公元1161年九月,經過多年經心準備,完顏亮御駕親征,發兵四十萬,號稱六十萬人,分四路進攻南宋。此次侵宋,金國內部大都反對,完顏亮殺了反對的太后徒單氏,太醫祁宰等人,激起了金國上下的普便不滿,人心浮動。導致了完顏亮日後被殺的禍根。宋金戰爭全面暴發,南宋起用老將劉琦擔負江淮防線的抗金重任。南宋淮西主帥王權不戰而逃。南宋臨安一片慌亂。宋高宗嚇得要乘船入海避敵。宰相陳伯康堅決反對,宋高宗才下定了抗戰的決心。任命了一幫文官主持抗戰大局。這其中就有虞允文。公元1161年十一月,金軍攻下淮南,直抵長江,準備從採石渡江。採石宋軍主帥李顯忠還沒有到任,群龍無首。一萬八千多人無人指揮。而長江北岸,金軍漫山遍野,兵戈耀眼,宋軍都心生畏懼。就在這關鍵時刻,虞允文出其不意的登上歷史的舞臺。虞允文,四川人,官宦子弟。四十五歲才中進士。個子高,長相威武。南宋立國,靠的就是長江天險。完顏亮已經準備渡江。虞允文看宋軍沒有主帥,就自告奮勇,主動擔負起抗金的重任。虞允文做了戰前動員,激勵部下。命令各部騎兵列在江岸不動。水軍船隊分列東西,一對駐守中流。其餘埋伏在小港。金軍的每條船上坐了密密麻麻的人,人擠得都無法動彈。成了宋軍的靶子。宋軍人少,船體靈活。宋軍以強弓射擊金軍,船上的金兵大多被射死。有少部分金兵已進至長江南岸,虞允文親臨前線指揮,宋軍與金軍展開激戰。金軍渡江不利,但人多勢重,完顏亮親自督陣,雙方一直僵持到天黑。金軍以舊無法渡江。此時,有三百從其它戰場潰敗的宋軍被虞允文收隴,虞允文發給他們旗鼓兵械,讓他們從後山轉出來,一路大聲吶喊,搖旗擂鼓,虛張聲勢。金軍以為宋軍的援軍趕到 ,開始退兵。虞允文命士兵們用強弩射擊,金兵大敗。虞允文在第二天,派水師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再次打敗金軍。燒燬金軍渡江的戰船。成功的阻擊了金軍渡江的步伐。這就是著名採石大戰。採石大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完顏亮在渡江失敗後,金國發生政變,金世宗即位。完顏亮在行軍途中被手下大將暗殺。采石之戰後,虞允文名動天下。宋高宗稱他為“裴度”,當即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充江,淮,荊,襄路宣撫副使。不久之後,又任川陝宣諭使。宋孝宗上臺後,虞允文被任命為宰相。公元1172年,虞允文被派到四川整軍備戰。虞允文在四川日夜奔忙,積勞成疾,在公元1174病死在任上。時年六十四歲。虞允文死後,宋孝宗看到虞允文給他留下的全部是精兵,動情不已。宋孝宗下詔,贈虞允文太傅,賜諡號“忠肅”。虞允文胸懷大志,立志收復中原,他為官二十幾年,忠於國事,是朝中最堅決的主戰派。他舉賢任能,推薦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人。虞允文死後,對宋孝宗的打擊很大,失去最有力的支持者。朝中大多數人都反戰主和。使宋孝宗失去了收復中原的鬥志,從此不提北伐。

  • 2 # 老農民嘮三農

    在南宋時期,有一位名將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這位名將含恨離世,他被冤枉,不過後來也為他平反了,在他死了之後,他的仇人就跪在他的墳墓面前。後來,有人做了一尊銅像,也是陷害他之人跪地的銅像,這個人就是岳飛。那你知道嗎?在那個年代,有一個能夠和岳飛平起平坐的人,甚至可以和岳飛相提並論,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虞允文。

    他可不是一位將士,而是一個文學者。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人,他卻創造了戰爭奇蹟,如果不是他的話,就不會有采石磯之戰,也不會讓南宋繼續存活將近一百多年了。當時,岳飛雖然特別的厲害,可他還是沒能夠完成使命,就離開了這個人世。在他那個時期,出現了一個少年,名字叫做虞允文。

    他是四川人,七歲的時候就能夠讀很多的經書,後來就考上了進士,但他一直都在學士院,沒有太多的名號,也沒有做過什麼事情。就這樣,到了後來發生戰爭的時候,才有了他的用途。那個時候是採石磯之戰,原本所派的主帥是李顯忠,可是李顯忠卻沒敢上任,虞允文作為同派去的參謀,就只能夠自己擔這樣的重任了。

    可是他卻沒有兵權,也沒有打過仗,那麼他該如何去帶領這些士兵打仗呢?他肯定不能夠做一個紙上談兵的人,要有真實才學,並且講出戰爭的原因和戰術才可以。因此,他就靠自己手中的糧餉,先調動軍人。要讓軍人知道,賞罰分明才行。

    再者,虞允文雖然不知道該如何作戰,可是他卻明白如何動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順利的調動了手下近2萬計程車兵,可是他們要面對的卻是20多萬人的敵軍。就在這個時候,虞允文看過地形,他決定要採取水中作戰。要知道水中作戰,可是宋朝佔領絕對的優勢。宋朝雖然不是特別的厲害,可南宋時期,他們的物資一點都不會缺乏,尤其是戰船。

    到了打鬥的時候,南宋的人全部都在戰艦上,可是敵人卻沒有那麼多的水中裝備。因此,他們在戰艦上面佈滿了各種火炮,輕鬆的就把那些陸地上的人都給殺了。緊接著,敵方也想要採取一定的行動,可最終還是沒能成功,就在這種折騰之下,敵方反而內部矛盾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再也不和諧,無法團結作戰。

    而虞允文就創造了這個奇蹟,他等到了戰爭的勝利,雖然他是一個書生,可就在他的帶領之下,才完成了岳飛都沒能夠完成的事情。

  • 3 # 國史記聞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大一統王朝都是名將輩出,但是國祚三百多年的宋朝歷史上被我們熟知的將領卻很少。其實,宋朝有一位文官,他一生幾乎只打了一場戰爭,卻被毛主席高度讚譽,並親筆題寫了“偉哉虞公,千古一人”,那麼他指揮的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呢?

    金軍大舉南下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在稱帝之後為了穩住自己的小朝廷就不斷地向金國求和,還曾經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收了韓世忠、岳飛等人的兵權,又犧牲了岳飛的生命而與金國達成“紹興和議”。但是這次和議帶來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稱帝之後就再次整飭軍隊準備大規模南下。《宋史》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亮以尚書右丞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樑於淮水之上,遂自將來攻,兵號百萬,遠近大震”,此時趙構唯一能夠想到的對策就是逃跑了,而宋朝部隊在常年的戰敗中已經消磨了鬥志。在完顏亮大軍兵臨採石之時,趙構又“成閔代(劉)錡、李顯忠代(王)權”,並派虞允文前往敦促李顯忠等人交割軍權順便犒師。

    敵我實力懸殊

    虞允文在李顯忠之前到達採石之時,看到的卻是“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的情形。其實出現這種情形去有原因的:第一、王權等人接受朝廷的詔令而去,當時奉命駐守的將士正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第二、將士們剛剛在王權的指揮下打了敗仗,士氣低迷;第三、敵我實力懸殊,要知道敵方是金國皇帝御駕親征,而且號稱擁兵百萬,咱才只有一萬八千人啊,這不是以卵擊石嗎!此時的虞允文其實也處於矛盾之中——他是奉皇帝之名前來犒師的,士兵們有沒有鬥志、這場戰爭贏了或者輸了又和他有什麼關係呢?但是現在大軍壓境,士兵們又沒有指揮官,我不能眼睜睜看著長江天險失守啊!他的屬下看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便提醒他:“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意思是犒師才是您的本職工作,要是越職指揮軍隊,萬一失敗了,責任就全在你一人身上!而虞允文則回答:“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採石磯大捷

    決定於完顏亮決戰到底之後,虞允文派間諜渡江偵察,得到的訊息是金軍昨日已經殺馬祭天,約定明日渡江了,並且他此時也得知了對面金軍的兵力——“時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虞允文剛剛布完水軍陣型之後,完顏亮便已經派數百艘戰船渡江而來,而宋朝軍隊則在中路“海鰍船”的衝擊、側路戈船的突襲之下幾乎將金國戰船全部擊沉,金國士兵“半死半戰”。而此時恰好又有自光州潰敗而來的宋朝軍隊,虞允文命他們手持宋軍旗幟,從採石磯山後繞出,讓完顏亮誤以為是有宋朝大軍來援。隨後,宋朝軍隊又開始以勁弩射擊。金國水軍在損失四千餘人之後開始撤退,而完顏亮則惱羞成怒,將這些敗下陣來計程車兵全部處死(敵兵不死於江者,亮悉敲殺之,怒其不出江也)。渡江不成,完顏亮只得放棄採石磯,帥軍前往瓜州。

    採石磯大捷是宋朝反抗金國入侵中少有的大勝,徹底打破了完顏亮吞併南宋的幻想,這場戰爭在宋孝宗時期被錄入“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之中。而當時的名將劉錡在見到虞允文之後,拉著他的手說:“朝廷養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輩愧死矣!”一位儒生拯救了危難之中的南宋,也難怪毛主席誇他是“千古一人”了,而虞允文之所以能夠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就是源自於他的愛國熱忱吧!

  • 4 # 潯陽鹹魚

    虞允文能夠留名史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戰。

    可喜的是,虞允文憑藉此役的重大影響而名揚後世,遠超諸多前輩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為了“以少勝多”戰役、“力挽狂瀾”等等名詞的經典例子。

    【采石之戰示意圖,取自網路】

    可嘆的是,虞允文一般為人所知,僅限於此役。你如果問大部分知曉“虞允文”這個名字的人,他有什麼成就,估計除了能說出“采石之戰”這幾個字以外,也只能擠“抗金”、“愛國”之類的詞彙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許多人喜歡稱虞允文為“名將”。但就我個人而言,不認為虞允文是名將,更喜歡稱他為名臣,或者說是文臣掌兵者、文臣督師者,他本人自採石一役外,也幾乎未再親自指揮過軍隊。反倒是在四川時,虞允文以勤練銳卒為務,當然,這是另一說了。

    關於宋人以及後世史家對採石一役的評價,頗有過誇之處:

    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脫脫、阿魯圖等《宋史》)

    古今水戰,採石比赤壁尤奇且難。周瑜主將,而允文書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為犄角,而允文隻手也。(明人丘濬評)

    虞雍公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與張魏公相上下。(楊慎《太史升庵文集》)

    當然,還有一位偉大元勳的評點“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總之,從某種意義上說,采石之戰被過分誇大,甚至與淝水之戰、赤壁之戰相提及(當然,到底合不合適相提並論可以另做討論),虞允文也被越級拔擢,成為南宋一個時期的抗爭代表,這與韓世忠大儀鎮之戰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處。

    【虞允文塑像,取自網路】

    不過,虞允文被後人銘記,也不是沒有理由的。就像開禧北伐之中,宋軍的腐敗昏聵令人咋舌,然而,勇將畢再遇的“異軍突起”卻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一抹光亮,閃耀在這個昏沉苟且的時代中,所以,畢再遇肯定會,也應該被拔高。

    就拿現今對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樣,為什麼有穩定的“人設”(當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並沒有人設),就是因為他們最需要一種持續的、長久的吸引力,來一次次穩固“粉絲”群體對他們的喜愛。

    而把這個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說:初識史書中的虞允文,是因為采石之戰,但真正能讓人真心喜愛甚至研究“虞允文”這個人(或者說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戰。

    至少就我來說,初次驚豔的是虞允文以一介書生指揮弱宋兵卒大破金軍,之後持續讓我產生對虞允文興趣的,是虞允文一生的事蹟:出使金國的預見、采石之戰的勇於擔當,宣撫地方時的堅持抗爭,拜相後的拔擢、凝聚賢才及整頓國政,出督四川時的厲兵秣馬。

    虞允文在他的時代,並不是唯一的抗爭派,但他在一個時代裡,確實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

    【網友自制畢再遇遊戲形象,取自網路】

    正如《宋史》所說:“(虞允文)早以文學致身臺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

    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種人格,一種理想與時代的抗爭,正是他的擔當,讓他與岳飛、畢再遇、孟珙、文天祥諸人並肩,成為了整個士人階層的先驅者,昏暗時代下的閃閃光亮,足以照耀整個王朝,流芳百世。

  • 5 # 漢史鉤沉

    翻開南宋的史料,我們能夠由衷感受到大宋的變化。南宋國力遠弱於北宋,但是名將卻代代輩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更是後世流傳最廣的南宋第一武將。其實,南宋還有一位乾坤巨匠,在採石磯一戰成名,得到了“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的評價。他就是出入將相的虞允文,南宋最知兵的文臣非虞公莫屬。主席十分喜歡讀史書,在讀到《資治通鑑》續本中虞允文的片段時,親手批註“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那麼虞允文為何可以得到偉人和《宋史》如此高的評價呢?這要從一場足以影響南宋國運的大戰說起,大戰的地點就在今天的安徽。在金國國君完顏亮統領下,金軍渡過了淮河,開始了又一次南征。兩淮的守軍,紛紛潰逃,一時間朝野大震,驚慌失措。

    此時,宋高宗趙構已經白髮蒼蒼,岳飛、韓世忠為首的名將,要麼身亡、要麼老邁,甚至連秦檜都已經病逝了。整個宋廷正處於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別說可以擊退金人的良將,就是議和的權臣都沒有了。大廈將傾之際,虞允文以一介書生的身份,接起了抗金重任。

    在安徽境內的採石,虞允文親眼目睹了宋軍的羸弱。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軍,整個宋營瀰漫著消極、散漫,甚至絕望的氣息。虞允文深知如此不能退敵,高臺之上,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言論。痛陳國仇家恨,朝廷恩養,鼓勵大家振作起來,抗金衛國。宋軍上下全都被那道:不算寬廣,但很偉岸的身影吸引住了目光。

    百人被刃,陷行亂陳;千人被刃,擒敵殺將;萬人被刃,橫行天下。

    兵書《尉繚子》中的片段,足以說明士氣、軍心對於一支軍隊決定性的作用。不到兩萬的宋軍,彷彿煥發出了昔日的光彩,除了今日的虞允文,他們太久沒有傑出的統帥了。採石磯一戰,虞允文指揮得當,一萬八千宋軍擊潰金軍十五萬,金國君主完顏亮狼狽逃竄。

    虞允文反應迅速,率軍果斷沿江阻擊,金軍無法北返。完顏亮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愚蠢的行為。金軍各部本就人心惶惶,他卻下限期令無法渡江,將領處以極刑。金軍內部發生動亂,完顏亮被部下殺害,金國南征不了了之。從此,宋金歸於平靜,南宋因此得到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度過了青黃不接的緊要關頭。

    有時候現實比小說更離奇,因為小說是在一定邏輯下創作的,而現實往往不需要。

    虞允文出入將相就是如此的驚豔世人,這個原原本本的書生,在朝中無良將的情況下,挺身而出。一度擊敗並致死金國國君完顏亮,一時間揚名大宋。各地百姓,爭相傳誦,人們親切的叫他“虞公”。這聲尊稱叫出了南宋人民的心聲,他們等一場真正的勝利太久了。

    我本想一生為政為民,可卻走上了平天下之路,虞允文就是這樣的人。在上書乘勝由兩淮北伐,被朝廷否決後。虞允文向趙構陳述利害,主張由川蜀北伐關隴。這一舉措得到了採納,虞允文、吳璘通力協作下,宋廷收復大半關中。

    但不久保守派力主放棄關中,偏安江南。拱手相送大片土地,宋金以大散關為界,互不侵犯。虞允文心血毀於一旦,自此,結束了領兵生涯。

    晚年的虞允文回到了家鄉四川,將川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他為官清廉,善於選拔人才,川蜀一度政治清明。百姓生活殷實,府庫充盈,川蜀狀況為之一新。他還很注重練兵,一改宋軍鬆弛軍備的陋習,川蜀在他的經營之下,漸漸兵精糧足。可以說:採石一戰,南宋安寧;川蜀新政,兵精民富。

    當川蜀面貌為之一新後,年過六旬的虞允文,再次籌備北伐事宜。可惜天不假年,收復中原的大業未興,虞允文已經與世長辭了。這個書生結束了亦文亦武,為國操勞的一生。整個宋廷對於充當中流砥柱的老人,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在宋史上寫下了“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的評價。

    從虞公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真正的:書生拜大將,今生不文弱。除了早年有限的幾篇詩詞歌賦,盡是上疏朝廷,整軍經武、革除弊政的筆跡。在南宋傾覆之際,他沒有棄筆從戎,而是選擇了化筆為劍、指點江山。

    虞允文用亦文亦武的一生,和極富傳奇色彩的採石磯大捷,贏得了歷代至高的評價。主席很少誇讚士大夫,但對他親筆批註“偉哉虞公,千古一人”。這是對一個山河飄搖之際,挺身而出、敢為天下先的儒將最大的肯定。很多也和虞允文一樣的仁人志士,共同譜寫出了南宋時期,漢人最後的氣節與血性。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中國通史綱要》

  • 6 # 葦說定製化運營

    歷史的滾滾長河中,不知有多少位名臣猛將應勢而起,寫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話。自古以來,文臣治國,武將安邊,涇渭分明,可是南宋時期卻有這麼一個五品文官,臨危受命,擔負保家衛國之責,他就是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

    紹興議和,南宋朝廷以岳飛之死換來一段短暫的和平後,朝野上下無心悔過,仍舊夜夜笙歌,皇室貴族陶醉於偏安一隅,是以軍備廢弛、無力禦敵。

    反觀金國,完顏亮成功篡位後野心勃勃——抱著“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夢想,盤算如何一舉吞併南宋。紹興議和過後還不足二十年,海陵王完顏亮調兵遣將,親率六十萬大軍揮師南下。

    儘管有金國使節施宜生暗示金兵即將攻城,南宋朝廷上下紛紛準備應敵,但無奈民心還是士氣都早已一落千丈。金兵南下,淮河防線守將王權望風生逃,將逃兵散,城中守衛不攻自破,金兵輕易拿下江北重鎮揚州與和州,而南宋的殘兵敗將一路撤退,逃過長江,到了長江南岸的採石磯。

    金軍氣勢如虹,終於驚醒了江南醉生夢死的宋高宗。既驚又怒,宋高宗急忙將王權撤職,派李顯忠代其職務,與此同時,命丞相葉義問至前線鼓舞士氣。丞相葉義問也懼怕金軍威勢,於是指派下級官員虞允文奔赴前線。

    虞允文,一介書生,彼時已年過五旬,時任中書舍人,即宰相秘書一職,此前與打仗作戰之事毫無交集。

    官大一級壓死人,虞允文匆匆趕往前線。此時完顏亮率領幾十萬大軍已經抵達北岸,飲馬長江,時刻準備渡江。而南岸的宋軍只有區區一萬餘人,軍心渙散,雪上加霜的是,宋高宗新任命的主將李顯忠尚未趕到,全軍上下人心惶惶,似乎金軍南下一舉吞併南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主將未至,金軍卻隨時有可能揮師南下,從未上過戰場甚至不曾碰過刀槍的虞允文沒有溜之大吉,責任和使命讓他挺身而出,面對士氣低迷的宋軍,他召集諸將整頓軍隊,激勵大家“朝廷養了我們三十年,我們難道不能一戰報國嗎?”將士們深受感動,紛紛表示願意在虞允文的帶領下與金軍決一死戰。

    其實虞允文只是奉命勞師,並無督戰之責,也有好友勸他“別人壞的事,你何必來背鍋?”虞允文對這種說法嚴詞斥責,“江山有危,社稷有難,我怎麼能躲避?”真真是鐵骨錚錚的一條漢子!

    於是,沒有半點帶兵經驗的虞允文帶著僅僅一萬餘宋軍與對岸數十萬金軍展開了一場決戰。雖然沒有實戰經驗,但虞允文頗有排兵佈陣的天賦,他深知金兵不習水戰,抓住這一致命弱點後他將宋軍分為五隊,一隊精銳將士駐紮在江中,兩隊佈置在東西兩岸,另外兩隊作為預備隊藏於小巷。

    果然,剛部署完,長江對岸的金軍已經開始大舉渡江!宋軍在虞允文的帶領下殊死抵抗,江中的一隊將士利用宋軍船大且士兵水性好的優勢頻頻撞擊金軍的船隻,金軍勢弱,士兵倉皇而逃,宋軍趁勢而上,燒燬敵船無數,這一戰,金軍大敗!

    得勝之後的虞允文並沒有放鬆警惕,他料到完顏亮戰敗之後定不會輕易罷休,必然會找機會從別處渡江。結合地勢分析之後,虞允文連夜趕往瓜洲,及時地在瓜洲南岸堵截了完顏亮的大軍!完顏亮連連受挫,惱羞成怒,嚴令部下進攻,且違令者斬!

    不料完顏亮部下見宋軍來勢洶洶,士氣高漲,且完顏雍已在遼陽登基,收付不少勢力,為避免腹背受敵,部下密謀刺殺了完顏亮,帶著殘兵匆匆退去,一代梟雄殞命長江,南宋至此轉危為安……

    岳飛一死,虞允文一介書生仍以命抗金,可南宋當初的抗金名將在多年的富貴榮華中早已磨滅了當年的壯志雄心,是以戰功無一及此書生!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南宋大臣虞允文,血戰採石磯,以文官之軀,立下武官的不世之功,精於政事,才學兩全,可以說是南宋少得的人物。下面請聽日航君來為您分析虞允文。

    一、血戰採石磯

    虞允文的前半生因為受到秦檜的迫害,因此不得重用,到了秦檜死後才漸漸發跡。當時金國完顏亮篡權,為彰顯自身武功,發動金國幾十萬大軍伐宋,引發了宋極大的震恐,正是在這種外患的情況下,虞允文脫穎而出。

    當時完顏亮的大軍抵達採石磯一帶,而原先的統帥王權獲罪免職,而新的主帥李顯忠尚未到任。而虞允文作為勞軍的官員正好在採石磯一帶,此時作為文官的他,毅然擔負起了武官的責任。

    虞允文先是鼓舞軍隊士氣,他說:“大家現在不抵抗,要是城破了,我們能往哪裡跑?現在我們有長江天險,而金軍不善水戰,我們可以死裡逃生!更何況朝廷養兵多日,今天為什麼我們不能血戰呢?”在虞允文的鼓勵下,士兵們重新振奮了士氣,在採石磯一帶與金兵血戰,最終一萬八千名宋軍大破十五萬金軍,取得了採石磯大捷。

    後虞允文又與完顏亮在鎮江府大戰,再次大敗完顏亮,完顏亮大怒,要求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不然處死。在多次失敗和完顏亮的暴政下,金軍發生內亂,完顏亮被殺。宋與金議和,虞允文成功幫大宋度過了這一次災難。

    此次戰鬥後,虞允文在朝中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也因此獲得了很高的聲望。

    採石磯之戰

    二、蜀地為官,朝廷為相

    後虞允文蜀地為官,建設城池堡壘,積極整頓軍隊和民兵,縮減軍費開支,為蜀地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與蜀地大將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事,配合吳璘北伐中原,連續攻克鳳翔、鞏州等地。後來因為朝中阻力,被迫退兵。

    在這之後虞允文入朝為官,做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可以說是軍政一手抓。同時他大力提拔有能力計程車人,如楊萬里、周必大、趙汝愚等人,在人才舉薦方面頗有建樹。

    最終虞允文因為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65歲。

    三、虞允文的才學

    虞允文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太過突出,因此很多人都忽視了他的才學,作為一個憑藉科舉考試走出來的人才,虞允文字人的才學還是非常過人的。

    在文學方面,他主要是寫奏疏類的散文,頗有王安石等人的風采。如做《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另有《辨烏賦》和《誅蚊賦》,另有《詩文集》十卷。可以說是學富五車的人才了。

    在書法方面,虞允文字人是一位較有成就的書法家,有作品《適造帖》、《鈞堂帖》等流傳於世,書法被人評價為“詞語詳雅,氣象雍容”。

    四、總結

    毛主席評價虞允文:偉哉虞公,千古一人。不得不說,就虞允文在政治、軍事、文學方面的造詣上看,千古人物,可能只有寥寥幾人能與他相提並論。因此虞允文名留青史也不是怪事。

  • 8 # 歷史雲頂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出現了近二百多個朝代,從堯舜禹到大清王朝,這些朝代中有繁盛一時的朝代也有平庸無奇的朝代,但是它們都各有優點。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較長的國家之一,宋朝時期文化、經濟水平都達到了一個高度的發展水平,然而在軍事政治上卻停滯不前或者說愈加退步。

    宋朝是緊接著五代十國的時期,因為前者長期混亂的原因,導致宋朝朝勢動亂薄弱。在對外戰爭上也出現了很多對宋朝不利的事情,因為與金國長期的混戰鬥爭,出現了割地求和的局面,此時還出現了許多奸臣出賣國家,還使民族英雄岳飛白白喪失了性命,然而繼岳飛之後,又出現一位民族英雄,出現了一個名為虞允文的文官,從而將宋朝執政的時間增加了數百年。

    宋朝時期朝廷混亂腐敗,皇帝更是能力平庸,許多奸詐小人便趁機禍亂朝綱,正是宋朝的軟弱無能給予了金朝大舉進攻的機會。公元1161年,此時的金朝國力強盛,軍隊更是十分兇猛,皇帝更是揚言要帶領軍隊一百天將宋朝的國土踏平。宋朝皇帝趙括十分慌亂,此時的朝廷隨著岳飛的死亡、早已沒有了可以與之抗衡的將軍,在宋朝朝廷內一片慌亂的時候,金國皇帝已經帶領軍隊直逼宋朝要地和州。此時的和州將軍早已逃命不知所蹤,所以便讓在一旁護送援資慰問士兵的虞允文臨時帶兵上陣。

    虞允文風姿綽約、極其擅長寫文作詩,為人寬厚善良、具有沉穩之氣。虞允文在收到皇帝命令之時,內心十分平靜,面對金朝15萬大軍,並沒有絲毫的怯弱之情。他告訴手下僅有的一萬八千個宋軍,這一場戰爭不僅代表著宋朝的危亡,更是牽連著你們的父母兒女,你們忍心讓你們的家人變成金朝的俘虜嗎?那麼我們拿起武器向前拼死一搏吧!虞允文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話振奮了宋朝的軍隊,他們不再萎靡不振、膽小怕死,他們眼看著作為一介文官的虞允文都有如此節氣,宋兵們同仇敵愾、為了朝廷與家人向前與金兵決一死戰。這一場以少勝弱的戰爭揚名於宋朝史上,僅有18000人的宋軍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虞允文帶領著宋軍大勝15萬金軍,這場戰役被稱為採石大捷。金朝首領完顏亮眼看著這即將到手的宋朝天下,回想起曾發下一百日踏平宋朝的誓言,氣憤不已的他將手下的大將全數絞殺,最終金軍兵變將完顏亮殺害。

    虞允文的勝利不僅僅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宋朝天下,更是打破了朝廷腐敗萎靡的風氣,是宋朝一等一的大功臣。

  • 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虞允文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出於強烈的愛國熱情,作為一個文職官員卻越俎代庖行主帥之事,成功地指揮了采石之戰,使南宋同胞免遭金國蹂躪,使南安免於亡國的命運。

    一、戰爭背景

    金國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後,經幾年準備,在公元1161年,調集四十萬大軍想一舉滅宋,海陵王親率主力由河南、安徽南下。

    其時,南宋主和派秦檜、万俟萵已經死去,主戰派勢力抬頭,宋高宗任命病中的老將劉錡任淮東路總指揮、王權任淮西路總指揮,領兵抵擋金軍。王權上任後就尿了褲子,終日和妻妾抱頭痛哭,生怕再也不能見面。他假借勞軍的名義,將家中財寶裝了好幾大船運走,屯兵和州,再不敢前行。朝廷嚴令他進兵,這位老兄才像烏龜爬般慢悠悠挪到廬州,還沒站穩腳跟,聽說金軍逼近,他就連夜逃走,丟失淮南大片土地。劉錡因病退守揚州,向朝廷求援。高宗一方面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督師,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一方面令人準備好船隻,一旦戰敗從海上逃跑。

    十月,海陵王抵和州,拆房造船,準備渡江。新任宋軍主將葉義向想逃走被部下制止了。

    黑雲壓城城欲摧,虞允文趕到和州南岸的採石,他的心中充滿了憂傷、憤怒,他知道:現實不是林黛玉,不會因為憂傷而風情萬種。他決心抵抗到底。

    二、戰前動員。

    他來到前線,立即把潰散計程車兵重新加以整編。他對戰士們說:金銀和官職正在等待有功之人,誰肯出力保衛疆土,朝廷決不會虧待他。大多數士兵都想保家衛國,經虞大人一宣傳鼓動,士兵們紛紛發誓一定要勇敢殺敵立功。有人好心勸虞公:你只負有勞師之責,別人丟下的爛攤子,你何苦來替他擦屁股?虞公叱道:國家已危在旦夕,你怎麼能勸我逃避保國的責任?虞公勇挑重擔,對防務嚴密佈置。親率衛兵沿江觀察形勢。他見江北金軍已築一座高臺,兩邊豎兩面絳紅大旗和繡旗,中間張黃羅傘,海陵王正偷窺南岸。據探子報告:前一天,海陵王宰白馬、黑馬各一,誓師渡江,並承諾先渡江的部隊每人賞黃金一兩。虞公手下萬八千人,寡不敵眾。虞公令大營堅守不動,兵船分五隊,兩佇列大營東西兩側,阻擋敵船登岸衝擊大營,精兵駐江中流,內伏奇兵,準備衝撞敵船,兩隊藏附近小港中作預備隊,以備不虞之需。

    三、肉搏。

    剛佈置停當,北岸金軍殺來,海陵王親搖紅旗指揮,幾百艘敵船排山倒海船衝來,虞公下令避其鋒芒,稍微後退一些。這時,虞公親拍猛將時俊背激將:人人誇你膽略出眾,你還不奮起殺敵?時俊受主帥虞公激勵,揮動雙刀,大喊一聲:好男兒跟我來!帶頭殺向敵陣,殺死許多金兵。抵中流的宋軍海鰍船也飛快踏動車輪,在敵船中橫衝直撞,金軍的平底船速度慢、不堅固,沒多久就被宋軍撞沉:金們兵一半學游泳,一半逃回江北。正在宋軍、金軍酣戰時,從光州撤退的宋軍抵達採石,虞公授他們軍旗,讓他們從山後轉出,作為疑兵。金兵一愣,以為南宋援軍大舉到來,連忙撤退。宋軍派弓箭手用強弓硬弩一陣猛射,廝戰滅宋軍四千餘、俘五百餘、殺敵將七名。再加上那些逃回江北後被海陵王殺死的竟達七八千人。

    虞公犒賞將士,並提醒將士:海陵王明天定會捲土重來。他連夜調兵遣將,把一部分海鰍船調到上游,準備等敵人來攻時順流衝擊,又令一部把守險地楊林口。第二天,海陵王率三百多艘戰船來進攻。虞公堅決抵抗,並用火攻,燒燬三百多艘戰船。海陵王再敗,殺了造船的工匠,沿江往東北,到瓜洲準備渡江攻京口(鎮江)。

    虞允文料事如神,令採石守軍堅守江防,親率隊伍到京口,見船少立即下令改商船為腳踏車船,嚴防死守。海陵王見京口宋軍已作準備,又聽說宋軍已由海道北上,進入魯西地區,準備抄他們的後路。更糟糕的是後院失火,貴族完顏雍已經在東京遼陽府即位稱帝。海陵王憂心如焚,下令諸將三日必須打過長江,違者斬首。將領們被逼急了,商量幹掉海陵王,跟宋軍議和。第二天清晨,大將耶律元宜率將士攻打王帳,海陵王被亂箭射死。

    四、結局。

    在耶律元宜主持下,金宋議和,這路金軍北撤,其他幾路金軍也先後拔營北返。

    采石之戰,宋軍大勝,南軍得以繼續偏安,百姓免遭塗炭。虞公如戰國趙奢一戰成名,千百年來,作為民族英雄令人懷念。虞公允文永垂不朽!

  • 10 # 南方鵬

    文人領兵建有奇功,本就了不起,何況虞允文的一生忠君勤政愛民,深得人心,他的名垂青史,享名後世,與他的愛國情懷分不開,也是時勢使然,符合歷代的價值觀,無論何時,愛國情懷都不會過時。自然大受推崇,從宋高宗趙構賜給他《聖主得賢臣頌》的御書就已經定調,只有主上聖明,臣下的賢能才得以體現,趙構自詡聖主,虞允文成為賢臣,後又因孝宗是北伐主戰派,與虞允文的方略趨向一致,更為倚重他。

    於是虞允文以三寸不爛之舌,向軍士們展開激勵攻心,以家國親人召喚起他們的鬥志,又分析了長江天險的事實,以及歷代以它劃江而治,輕易擊敗強敵的事例,指出一旦此戰失敗,後果嚴重,親人無法生存,金兵南侵時的惡行歷歷在目,不戰無以圖存。一席話就把兵士們的熱血召喚出來,又帶來酒肉犒軍,士氣一下子上去了。而反觀金兵,完顏亮篡位當上國主,內部派別林立,人心不服,急需勝仗加持,兵力雖多犯了兵家大忌,採石一戰,虞允文帶領一萬多宋軍,硬生生擊敗了十萬之眾的金兵,扭轉了戰局。此戰加速金國上層分化,完顏亮內部亂起,被手下殺死。

    這一仗是宋金的關鍵戰役,時已重病臥床的老將劉錡也對虞允文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太慚愧了。也為孝宗後來的北伐之舉打了強心針,之後虞允文大信兩朝皇帝信重,參知政事及主政四川,都在為國家的強盛和收復失地而努力,他的大功大行,符合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得以歷代不衰,受到歌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避免白癜風出現擴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