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笑看三國風雲
三國孫堅能夠擊敗董卓絕非僥倖,完全是憑藉他個人卓越的軍事能力和優秀的軍事團隊配合,才在諸侯紛紛敗績的情況下,一枝獨秀。那麼孫堅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能力能夠擊敗董卓呢?我們一起仔細的分析一下,瞭解他具備哪些特點。
第一,孫堅本人的勇猛。
孫堅出身小吏家庭,父親是一個小吏,輪到他的時候,年僅十七歲也是一個小吏。職位雖小,但孫堅非常珍惜,在面對敵人的時候特別勇敢,打起仗來悍不畏死。
根據《三國志》孫堅傳,就記載了一個關於他的故事,充分說明了他勇猛的特點。
有一次,孫堅和父親乘船去錢塘江,遇到海盜搶劫過往行人的財物。海盜搶劫完財物後,在岸邊明目張膽的坐地分贓。來來往往的人看到後非常害怕,不敢靠近。孫堅看到後,就對父親說:“讓我來收拾這些人。”父親很擔心,就勸孫堅:“你一個人,不能蠻幹呀。”
孫堅二話不說,提起兵刃就向海盜走去,然後向左右揮手裝出指揮眾人包抄的樣子。那些海盜們看到孫堅怪異的行為,感到非常害怕,以為他在指揮人過來圍捕他們,紛紛奪路而逃,連搶劫來的財物也不顧。孫堅緊追不捨,不但奪回被掠奪的財物,還砍殺了一名海盜,此戰讓孫堅聲名大噪,從而被任命為代理校尉之職,從而獲取了更大的權力和機會,也讓孫堅看到了進階上層的途徑。
年僅十七歲的孫堅獲得了平生第一次進階的機會,充分的體現了孫堅的勇武和才智,為他日後打造個人優秀團隊建立了基礎。
第二,孫堅集聚了一個堅強的團隊。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孫堅本人勇冠江東,特別能打,那麼他親手建立起來的軍事團隊也不會是孬種。在孫堅起兵後不久,憑藉個人的魅力,在他的周圍擁有一大批追隨者,包括程普,黃蓋,朱治,韓當,徐琨等人,這些人無不是悍勇敢戰之士。
由此可見,正是有孫堅這樣勇猛的首領示範,其部下才能夠秉承敢打敢衝的頑強作風。整個團隊在這種精誠團結的理念下,才能夠無往不利,其戰鬥力就會遠遠強過一般的諸侯。
第三,孫堅及其團隊出身普遍比較低微。
無論是孫堅本人,還是其麾下的猛將,諸如程普,黃蓋,朱治,韓當,徐琨等人,他們出身都比較低微。在那個注重門第的東漢末年,寒門子弟,很難有比較好的仕途機會,頂多也就從事一些小吏的機會。對於他們這些武人來說,要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除了在戰場上拼軍功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出路可言,因此除了勇猛作戰,極力表現個人能力外,他們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達。
因此孫堅及其團隊為了獲得其他諸侯的認可或者說朝廷的認可,就不得不北上,和董卓的涼州軍對抗,企圖依靠擊敗董卓獲取軍功,從而達到建功立業,封妻廕子的目的。
正是因為孫堅本人以及團隊地位低微,而志向遠大,渴望建功立業,迫切希望在亂世中透過個人努力衝破階層壁壘,進入上流階層,因此在和董卓的戰鬥過程中特別努力,甚至悍不畏死也不為過。正是在他們的這種精神和勇武,在面對強悍的涼州兵的時候,一點兒也不遜色,這為擊敗董卓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第四,孫堅早年特殊的經歷。
公元186年,也就是孫堅31歲那年,涼州邊章和韓遂作亂,東漢朝廷派司空張溫統領大軍征討叛亂。張溫鑑於孫堅勇猛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就上表朝廷,讓他作為自己的參謀參與軍事。此時的董卓歸屬於張溫麾下,協同消滅叛軍。正是這段和董卓共事的經歷,也讓孫堅對董卓有了清醒的認識,瞭解董卓的為人和志向,更重要的是熟悉涼州軍打仗的風格和作戰特點。
孫堅的這段經歷為日後擊敗董卓的涼州軍,積累了良好而豐富的經驗。
第五,孫堅個人優秀的軍事素養。
打仗僅靠個人和團隊的勇武是無法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更多還需要依靠統帥靈活而多變的指揮藝術,才能讓團隊保持持續生存下去的機會。假如只知道硬打硬拼,不知道變通,即使短時內取得勝利,一旦遭遇危及,很容易全軍覆沒或者一蹶不振。
在陽人一戰中,孫堅充分利用了涼州軍和幷州軍之間的矛盾,趁他們不防備的情況,抓住有利時機,發動突襲擊敗胡軫大軍,並且陣斬大將華雄,讓董卓軍聲勢大減,產生對孫堅軍的畏懼情緒。
在隨後的交戰中,孫堅接連擊敗董卓和呂布,同樣充分利用了董卓軍大部已經西遷,無心戀戰的心態,從而多次創造了擊敗董卓軍的機會,這體現了孫堅個人優秀的軍事素養。
總而言之,從以上五點可以看出,孫堅能夠擊敗董卓完全憑藉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悍勇的作戰能力以及優秀的團隊。正如陳壽評價的 “勇摯剛毅”那樣,這才讓他有機會多次擊敗董卓,為兒子孫策和孫權鼎立江東打下了基礎。
-
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關東諸侯聯軍在面對董卓的時候大都存了儲存實力坐觀成敗的心思,十八路諸侯中當時只有曹操和孫堅是奮力前進的,但是曹操當時實力欠佳被董卓打的大敗,而孫堅卻一往無前大敗董卓,一直攻打到洛陽,是整個反董卓戰爭期間最亮眼的諸侯,其他諸侯的表現和孫堅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提。
孫堅其人孫堅,字文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閥,孫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這也就是為啥好幾代光榮三國志系列裡面孫堅都有一本孫子兵法,直接統率加10,很是厲害。
孫堅早期任縣吏,黃巾起義時,孫堅自行招募兵馬與黃巾軍作戰,屢立戰功,因功被封為烏程侯。之後孫堅不斷髮展軍隊,積攢錢糧。之後董卓亂漢,孫堅聞知,拊膺長嘆大為憤慨,孫堅隨後率領所部兵馬到達魯陽,與袁術相見。袁術於是和孫堅聯手,又表奏他為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於是,孫堅就在魯陽休整部隊,厲兵秣馬,準備進軍討伐董卓。
有不少人說孫堅當時是袁術的部下,其實不實,孫堅和袁術是聯合關係,只是袁術家族四世三公,袁術的勢力、官位和家族背景都遠在孫堅之上,因此孫堅在聯合中自然是處於附屬地位的,但是孫堅只是名義上歸屬袁術,實際上獨立性極強,對自己的軍隊有絕對的控制權。
公元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各群雄都推舉袁紹為盟主。
但是各地群雄大都裹足不前,只有孫堅、曹操率部作為先頭部隊奮力向前,而孫堅也即將揚名立萬於天下。
一敗董卓,斬殺華雄孫堅、曹操一開始進展順利、勢如破竹,但是由於其他聯軍遲遲未至,董卓派大將徐榮、李蒙部突襲孫堅、曹操部,孫、曹軍隊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而曹操也幸虧曹洪讓坐騎才得以逃脫。
孫堅遭到這次大敗,幾乎喪生,但孫堅意志堅定,一路收集散兵,進佔太谷陽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孫堅恢復了往日實力。
董卓聽說孫堅又恢復實力,便派大將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華雄為都督,帶五千人馬去攻打孫堅,劃重點這裡面有呂布還是副帥主帥是胡軫,胡軫大軍攻擊孫堅拒守的陽人不克,晚上休整的時候,孫堅率城中將士乘夜來襲,胡軫軍大亂,丟盔棄甲,十分狼狽。全軍潰敗,胡軫、呂布倉惶敗逃,都督華雄被斬殺。
孫堅一敗董卓軍,斬殺董卓大將華雄,大敗胡軫、呂布。
汜水關溫酒斬華雄?不存在的,孫堅斬殺的。
董卓親征,二次慘敗,呂布再敗孫堅的勇武威猛讓董卓深為忌憚,於是派部將李傕前往勸說,想與孫堅結為婚姻之好,並且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在利誘面前,孫堅一身正氣,嚴詞拒絕,之後孫堅率部隊挺進到距離洛陽九十里的地方。
董卓於是親自帶兵與孫堅交戰,雙方在洛陽附近正面決戰,結果董卓大敗,遭到孫堅重創,死傷枕籍,董卓留下呂布掩護斷後,自己向長安方向逃竄。孫堅帶領大軍,進攻洛陽,與呂布再次接戰,呂布依然被打的大敗放棄洛陽,孫堅大軍進入洛陽。
再劃個重點,呂布又被孫堅打的大敗。
戰神孫堅孫堅一路前進一直攻入洛陽,讓囂張不可一世的董卓逃亡長安,洛陽收復主要就是孫堅的功勞,其他諸侯駐足觀望,而曹操雖然積極但是一開始就被打殘了有心無力。
董卓軍的主力就是被孫堅擊潰的,率領孤軍與董卓正面交戰,屢戰屢勝,殺華雄,二敗呂布,董卓親征也被打的大敗,孫堅帶去的部隊並不多也就一萬來人,而和董卓軍作戰主要就是正面血戰克敵,孫堅之勇可比項羽,行軍打仗所向睥睨,不愧是孫武的後代。
董卓曾曰:“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將當時名氣、官職都不算很大的孫堅和當時最強的群雄袁紹、袁術、劉表相提並論,可見孫堅之勇讓董卓也甚為歎服。
-
4 # 小小的酸奶
很多隻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認為在諸侯討董的時候,孫堅除了斬殺胡軫這個將領外,然後就被華雄擊敗,後來就沒他什麼響聲。但是在正史上,孫堅是唯一一個與董卓勢力死磕的諸侯,並且獲得不小的成績。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侯討董共有10位諸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而曹操是作為張邈的附庸,孫堅是作為袁術的附庸。
而這些諸侯中真正與董卓交戰過的諸侯有:張邈、王匡、袁術。因為孫堅是與董卓交戰最激烈的人,而孫堅當時算作袁術的人,因此將袁術算為攻打董卓之人。
《三國志·武帝紀》: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韂茲分兵隨太祖。《三國志·董二袁劉傳》: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銳觽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從戰鬥結果上看,曹操被徐榮殺了個大敗,王匡的軍隊也是死傷無數。只有孫堅在對陣董卓軍的時候佔據著上風,還斬殺其大將華雄,只遭受一場敗績,損失大將祖茂。那麼為何孫堅能夠戰勝董卓軍呢?
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孫堅擅長軍事。一支軍隊的統帥會不會打仗,會極大地影響這支軍隊。看秦漢爭霸時期,就是項羽極其會打仗,才能夠有眾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同樣的,孫堅也是一個很會打仗的人。
孫堅很早就顯現出他的軍事天賦。年僅十七歲的孫堅就可以憑藉自己的機智斬殺海賊。進入官場後,到諸侯討董之間,孫堅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鬥。平許昌、破宛城、討西涼、滅區星。基本是全勝。
第二,孫堅對董卓軍較為了解。上面提到孫堅曾經討伐過西涼,當時西涼邊章、韓遂叛亂,朝廷派遣司空張溫帶兵平叛,而當時張溫麾下就帶有董卓與孫堅。就是在這個時候,孫堅才對董卓有所瞭解。不僅如此,孫堅當時認為董卓這個人不服從命令,建議張溫斬殺董卓,但是張溫沒有聽從。
就是上述兩點,當孫堅再次面對董卓軍的時候,孫堅從容面對,談笑自若,這就是孫堅對自己有著充足的信心。而董卓軍也就小勝孫堅一場,之後被孫堅打的敗績連連,而董卓更是企圖用聯姻的方式想要與孫堅罷兵甚至結盟。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我們都知道曹操也是一個兵法大家,但是他當時會遭遇大敗也孫堅以勝利結尾,造成兩人完全不同結果的原因主要是:
孫堅經歷的戰事要多於曹操;
孫堅比曹操更瞭解董卓;
孫堅的軍隊都是嫡系,跟了孫堅很長時間,戰鬥力不俗,而且對孫堅很忠誠;曹操的軍隊剛招募沒多久,戰鬥力不強,此外還有其他諸侯的軍隊,統屬不一;
-
5 # 倔犟的蝸牛
在回答問題以前,我想先看一下董卓把持朝政後,為什麼會遭來地方勢力聯合討伐?
東漢朝中的三股勢力東漢後期,出現了一項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皇帝登基時都很年幼,沒有能力處理朝政,這時候的朝政就落到了太后家族手裡,即外戚集團。
等到皇帝長大了,就想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利,但外戚集團肯定不太樂意,那皇帝怎麼辦呢?
皇帝就不得不找跟自己很親近的宦官幫忙。
宦官們自然是很樂意的,能為自己的主子分憂,那是求之不得。
於是宦官們上跳下竄,出謀劃策,將外戚集團打倒。
有皇帝撐腰,宦官集團很快就將朝政權利抓到自己手中。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現象,即皇帝年幼登基,朝政大權為外戚集團掌控,而等皇帝長大,朝政大權又為宦官集團把持。
這種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掌朝政的現象一直持續到桓、靈二帝。
但是,在這兩股頭等勢力鬥爭的同時,還有一股勢力也存在其中,只不過這股勢力一直處於被打擊或拉攏狀態,那就是官僚士大夫集團。
它們一直在夾縫中生存,誰強跟誰,沒有出頭之日。
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滅亡在漢靈帝去世後,宦官和外戚的矛盾終於到達了頂點,兩者展開生死相搏。
宦官集團按照漢靈帝的意思準備立董太后之孫劉協為帝,而何皇后的弟弟大將軍何進,卻扶持何皇后之子劉辯登上了皇位。
外戚大將軍何進掌握朝政後,聯合太傅袁隗之侄袁紹,殺了大宦官之首蹇碩。
其餘大宦官嚇得跑到何太后身邊祈求庇護,何太后應允。
何進不願得罪姐姐何太后,便聽從袁紹的建議調四方之兵入京,逼何太后殺大宦官十常侍。
這時何進的主簿陳琳對何進諫道:
“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後漢書》
只不過何進沒有聽從。
何進召集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河內太守王匡領強弓弩兵前來;令東郡太守橋瑁屯兵城皋,武猛都尉丁原火燒孟津。
如此情況何太后猶不同意誅殺十常侍。
何進升袁紹為司隸校尉,令董卓等使持驛上,欲進兵平樂觀。
何太后這才害怕,於是讓十常侍去何進府上謝罪。
如此機會,袁紹再三勸何進此機一舉殺掉十常侍,何進卻又不同意。
隨後,何進進宮,卻被十常侍反殺而死。
袁紹獲悉何進被殺,於是帶兵關閉宮門,不分少長賢惡,殺盡宦官兩千人。
大宦官張讓挾持皇帝劉辯出逃,結果也被逼迫投河自盡。
此時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全部覆滅,京城權利出現了真空期。
董卓動了誰的乳酪如此大好機會,若司隸校尉袁紹在此時能控制住京城局勢,主持大局,董卓說不定就沒機會禍亂京城。
只可惜,袁紹雖帶兵殺了宦官集團,卻不能掌控大將軍何進之兵,導致這些兵報仇之後無人領導,都投靠已到城外董卓去了。
同時,這也是因為這些官僚士大夫集團沒有統一的領導者在此時可以站出來,所以是一盤散沙。不像宦官集團預設都是以大太監為首,外戚集團都是以皇帝外公或舅舅為首,有領導者就很容易凝聚起來。而官僚士大夫集團位高權重三公九卿卻互不統屬,各自為政。
董卓,隴西豪強,帶兵十年,弓馬嫻熟,在與西羌的對戰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成為涼州軍閥。
董卓收了何進之兵,又誘使呂布殺了丁原,吞了丁原的幷州之兵,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洛陽城就此落入了董卓手中。
董卓掌控朝政後,為了徹底消滅外戚勢力,就以皇帝劉辯痴呆為由,廢掉劉辯,另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不久,董卓又殺掉何太后,至此外戚集團被連根拔起,徹底覆滅。
董卓為了把持朝政,就大肆封賞、拉攏官僚士大夫集團。
可惜這些官僚士大夫並不買賬,他們好不容易等到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斗的兩敗俱亡,就此可以出人頭地之時,怎麼會容忍董卓這種外來下層豪強鳩佔鵲巢。
於是在廢劉辯立劉協為帝之事上,官僚士大夫集團堅決反對,可惜他們沒有統一的領導,又沒有兵,只能看著董卓專權行事。
眾人見事不可為,在京城沒有發揮餘地,便紛紛蟄伏下來,老一輩官僚繼續留京,年輕一輩則等等出逃外地。像袁紹、袁術、曹操等紛紛外出關東。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官僚士大夫集團反對董卓主要是因為董卓出身下層豪強和他們不是一路人,其次是董卓的專橫跋扈軍人作風讓他們不能安心為官,最後才可能是為大漢江山社稷。
我們設想,如果當時累世三公的袁紹家族控制了朝政,會有大批人站出來反對嗎?估計各路諸侯都會睜隻眼閉隻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東漢王朝或許還可以延續。
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地方諸軍的聯合以及與董卓的較量
十八路聯軍圍董卓袁紹逃回家鄉後,聯合當地勢力反對董卓,董卓知道袁紹家族威望高,便任命袁紹為渤海郡太守,又封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
可惜這些官僚士大夫階層之人根本就看不起董卓等下層人,不認可董卓的示好,繼續暗中策劃討伐董卓。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 豫州剌史孔油、充州剌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同時起兵,軍隊各有數萬,公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行奮武將軍。以“誅除國賊”、“並赴國後”為旗枳,討伐董卓。
“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飆揚雲會,萬里相赴”。--《三國志·文帝紀》
聯軍企圖依仗其軍隊數量優勢,組織北、東、 南三線包圍洛陽,其部署是:
北線,以袁紹與王匡進駐洛陽以北之河內郡,韓馥留鄴城,向袁紹等供應軍糧;
東線,以劉岱、 張邈、張超、橋瑁、袁遺、鮑信與曹操等統率十數萬兵進駐洛陽以東之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孔他進駐潁川(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南線,以袁術、孫堅、張諮等進駐洛陽以南的魯陽(今河南魯山)。
為應對聯軍的攻打,董卓在洛陽外圍的防禦部署為:
洛陽北,以一部兵力駐守黃河岸邊孟津、小 平津一線,
洛陽東,派兵守成舉、滎陽、轅轅關、太谷關一線。
洛陽南,派兵駐守廣成關、 伊闕關一線。
構成三面環形防線,企圖依託上述險隘,阻止聯軍進攻。
聯軍失敗原因第一,聯軍臨時組建,戰力低。
聯軍雖然聲勢浩大,人馬眾多,但基本都是臨時拼湊,戰鬥力極低。
北線,河內太守王匡率其泰山兵進駐小平津 (古黃河渡口,今河南鞏縣西北),企圖渡過黃河,進攻洛陽。董卓決定尋殲王匡,以威攝聯軍,令疑兵佯渡平陰(古黃河渡口,今河南孟津東北黃河南岸),精兵秘密從小平津北渡,繞擊王匡側後, 在渡口北岸大破王匡,王匡幾乎全軍覆沒。
東線眾人見王匡慘狀,都不願出戰,曹操勸說眾人無果,便孤軍獨進,企圖西據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待機進攻洛陽。曹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汴水間,同董卓中郎將徐榮遒遇,交戰不利,身中流箭,利用夜時逃走。
如此可見,聯軍的戰力和董卓的北涼兵相去甚遠,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第二,諸路兵馬各懷異心,不損失兵力。
東線聯軍眾將畏懼董卓強悍,在王匡失利後無人發起進攻。曹操再三勸,也不見有人願意出頭,氣的曹操孤軍奮戰,差點回不來了。
東線張邈等人不採納曹操意見,整日只知吃喝,等眾軍將軍糧吃完,便各自解散,東路聯軍瓦解。
南北線的袁紹、袁術也害怕董卓,駐足觀望,甚至還不願別的牧守成功。
如孫堅在陽人城大捷後,袁術害怕孫堅取得頭功並佔據洛陽,竟取消對孫堅部的軍糧輸送。
第三,聯軍沒有匡扶社稷的決心
聯軍盟主袁紹等在軍事簡單的失利後,便起了歪心思。
他與東線眾將商議說:獻帝年幼,如今受制於董卓,被迫遷都於關中,我們也不知道獻帝是否還在不在人世。不如我們大家推舉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與董卓相抗。
此舉東線眾人深以為然,不過卻遭到曹操、袁術還有劉虞本人的堅決反對。
曹操道:“你們向北面劉虞稱臣,我獨自尊奉西面的獻帝。”
袁術不同意是因為劉虞年長,不好控制。
劉虞說:“你們這是謀逆!”堅決反對。
韓馥又再次勸說劉虞,讓劉虞領尚書事,以天子名義,分封官爵。
劉虞道:“你們若都如此心思,我便逃亡匈奴,不再理會中原之事。”
袁紹等人才作罷。
其實,袁紹等人如果果真實施此舉,等於他們和董卓就是一樣的,擅自廢立,並且廢親立疏,走得比董卓還要遠。那麼他們討伐董卓的旗幟也就不成立了,也就更沒有理由討伐董卓了。
可見袁紹等人,救國勤王都只是表面功夫,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爭權奪利,沽名釣譽來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
孫堅勝利的原因第一,孫堅突出的軍事才能
殺伐果斷孫堅率兵北上討伐董卓,到達南陽後,下公文給南陽太守張諮,請他供應軍糧。
張諮認為孫堅不過是鄰郡的一個太守,他無權調發我們的糧餉,於是,對孫堅不加理睬。
孫堅也不惱怒,還設宴款待張諮,酒酣,孫堅的主簿進來稟報:“前有文書傳給南陽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軍用錢糧尚未備足,請將他逮捕交付主簿問個明白。”
張諮見勢頭不好,想要離去,但四周已佈滿士兵,根本無路可走。
一會兒工夫,主簿又進來向孫堅請示:“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討,請按軍法從事”。
即令部下將南陽太守張諮推出軍門斬首。
南陽郡府官員大為震驚,從此,孫堅的部隊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孫堅對不作為的官員從來都是毫不客氣,對前面荊州刺史如此,對現在的南陽太守也是如此,該殺的絕不姑息。
膽略過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天,孫堅想進軍討伐董卓。出發前,他派長史公仇稱帶兵去催促軍糧,為此,他在魯陽城東門外集合官屬,設帳飲酒,給公仇稱送行。
董卓聽說孫堅要起兵,派東郡太守胡軫引兵赴魯陽迎戰。
孫堅正和部屬飲酒談笑,胡軫的先遣騎兵突然襲來。
孫堅命令部隊整頓陣容,不得妄動,自己則飲酒談笑自若。
敵人的騎兵越來越多,孫堅這才慢提起身離開席位,引導將士們有條不紊地進入城內。
孫堅對部將們說:
“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
胡軫見孫堅兵馬整齊、紀律嚴明,鬥志旺盛,不敢攻城,遂撤兵離去。
孫堅臨危不亂,以靜制動,不戰而屈人之兵,顯示了其過人的膽略。
身先士卒在南線,孫堅決心向董卓洛陽發起進攻,駐軍陽人(河南汝陽東北)。
董卓部中郎將胡軫率步騎5000,來攻擊孫堅。騎督呂布,卻與胡軫不和,散佈假情報,故意誤導並驚嚇胡軫的涼州軍。孫堅見機親率荊、豫軍出擊,在陽人大破胡軫,斬其都督葉雄,取得聯軍首次勝利。
隨後,孫堅進軍太谷(靈帝所置洛陽八關之一,在洛陽以南35公里), 同董卓在諸皇陵間戰鬥,董卓戰敗。
董卓留下呂布掩護,自己轉守澠池和陝城。
孫堅揮兵,進攻洛陽,與呂布接戰,呂布最終不敵而敗走,孫堅大軍進入洛陽,取得勝利。
第二,孫堅一心報國的赤子之心
在諸路地方勢力聲討董卓之時,遠在荊州之南的長沙太守孫堅響應號召,領兵北上討伐董卓。
同時在聯軍諸路兵馬踟躕不前時,孫堅卻領軍一路北上直逼洛陽。
在取得陽人大捷後,袁術怕孫堅打敗董卓,佔領洛陽,便停止對孫堅提供軍糧。
當時,孫堅駐地陽人距離袁術所居魯陽一百多里,孫堅便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
說:“我所以如此獻身不顧,上為國家討伐逆賊,下為將軍報家門私仇(董卓殺了袁家在京的五十多口人)。我孫堅與董卓並無刻骨仇恨,而將軍您卻聽信小人撥弄之言,居然對我起懷疑!”
孫堅接著說:
“現在大功即將告成,然而軍糧卻供應不上。這形勢,跟吳起灑淚西河,樂毅功敗垂成,完全一樣!請將軍明察、深思,早做決斷!”
袁術馬上下令給孫堅調撥軍糧,孫堅立即回營。
董卓深知孫堅才能,懼怕孫堅的勇武威猛,派部將李傕前往勸說,想與孫堅結為婚姻之好,並且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
在利誘面前,孫堅一身正氣,他義正辭嚴地說:
“董卓大逆不道,蕩覆王室,如今不誅其三族,示眾全國,我死也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和親嗎!”
當即下令向大谷進軍,部隊一直挺進到距離洛陽九十里的地方。
當孫堅打敗董卓,趕走呂布,進駐洛陽後,見到舊京空虛,數百里無煙火,惆悵流涕。他命令部隊清掃漢室宗廟,用太牢之禮祭祀,並修復了被董卓盜發的諸皇陵,表示了對漢室的忠貞。
第三,董卓軍的弱點不勝即退的打算當聯軍三面圍攻洛陽後,董卓就做好了不勝即退的打算。
他強令遷都,將皇帝和大臣們驅趕至長安,同時也強迫洛陽百姓一同前往,把朝政委任給在長安的司徒王允,自己在洛陽作應戰準 備。
董卓在做好軍事部署後,同時又作一旦洛陽不守後放棄的準備。
董卓在洛陽舉行大規模清野行動,搶掠財富,下令焚燒洛陽方圓百里地方,率兵瘋狂地燒南、北宮和宗廟、官府、 民房,又令呂布大肆發摑兩漢皇陵,及公卿冢墓,盜取寶物。
當孫堅率軍抵達洛陽城九十里之地,董卓親自引兵與孫堅交戰,結果遭到孫堅重創,他留下呂布掩護,自己轉守澠池和陝城。
在孫堅佔領洛陽後,董卓便率軍西去,退守關中。
由上可見,董卓在聯軍討伐開始,就做好了隨時棄守洛陽的打算,他並不想和聯軍鬥個你死我活。
董卓軍內部不和董卓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並留下了呂布,呂布與董卓的涼州軍不和。
董卓聽說孫堅進佔陽人,立即派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帶五千人馬,前往迎擊。胡軫性急,他部隊行到廣城,離陽人城還有幾十裡。這時天已經很晚了,人馬勞累,應當駐軍休息,養精蓄銳,然後再乘夜進兵,天明時分攻城。
但呂布不想讓他成功。於是,便誤導胡軫說:“陽人城中敵兵已經逃跑,應該快點去追趕,尋求戰機。否則,就沒有機會了。”
胡軫輕信,便率軍連夜進發,等到陽人城下,才發現城中守備十分嚴密。
這時,軍隊飢渴困頓,將士們剛剛解甲休息,呂布又令人傳佈謠言,說孫堅率城中將士乘夜來襲。黑夜中,眾將士不明真假,丟盔棄甲,擾亂奔逃。孫堅則乘勢出城追擊,大敗胡軫。
所以說,孫堅之所以能在陽人大捷,有一部分原因是呂布與胡軫的矛盾導致的。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出,董卓進京,霸佔朝政,令官僚士大夫集團淪為附屬,他們心裡很是抗拒,遂聯合討伐董卓。而聯合起來的他們缺乏統一領導,又各自為政,只想從中漁利,擴大自己的勢力,並不想真正與董卓廝殺。董卓出身下層豪強,並沒有君臨天下的野心與決心,故未戰便先謀退,所以與孫堅的交手也是能打則打,打不過則跑的戰略。孫堅,一心為國,渾身是膽,憑藉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能,拼死奮戰,終將董卓趕出洛陽。同時,我們在此次聯軍討伐董卓之中可以看出,成就大業的永遠是心懷天下,一往無前之人,曹操、孫堅,歷史在此時已經選擇了他們。(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回覆列表
為了討伐董卓,成立了十幾路諸侯!但是十八路諸侯表面和內心不和,各有各的算盤,根本沒人主動出擊,為什麼孫堅這麼積極呢?實際上孫堅和董卓是有私仇的,當年黃巾起義時,董卓和孫堅的樑子便結下了,在黃巾賊的平亂中,朝廷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董卓在姍姍來遲後還對張溫出言不遜,而孫堅因此跟張溫建議以軍法處置董卓,雖然張溫最後沒有處置董卓,但是董卓也因此恨上了孫堅,由此可以見,若是討伐軍沒有成功討伐董卓,最終若是讓董卓取得了勝利,那孫堅一定是被第一個處死的人,這也是孫堅如此拼命的跟董卓作戰的原因。
除此之外,孫堅殺敵並不單單是因為恩怨,更多的是因為軍功,在古代想要升官要麼察舉,要麼被徵辟,這兩種方式都是為士族所設計的,孫堅出身不高,想要升官難如登天。但是孫堅為了保證自己高升,只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軍功。當年孫堅越界平定叛亂,未經上司的允許,孫堅便主動去殲滅賊子,可見孫堅對軍功是多麼渴望。
董卓雖然此時佔領朝堂,但是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孫堅此時努力對抗,便是為了撈到更多的軍功。也正是如此,孫堅才得以更進一步,後來孫堅甚至還私藏玉璽,可見孫堅之所以認真戰鬥,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