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哈哈哈

    李白戶籍有問題不能科舉,一輩子想當官都沒機會,給人當幕僚都得低三下四的求人家。最後好不容易聞名天下被皇帝當倡優養,寫寫詩作作文,根本就不讓你幹正事好嗎?就好比一個被人才市場拉黑的人,又不能創業,你讓他怎麼辦。仕途堪憂啊。

    李白是富二代!對一個老農來說,一年好收成就是幸福,對明星來說,天天吃香喝辣也還不滿足,追求不同,評價不同。

    李白的詩其實大部分是想象。話說人家劍術全朝第二,詩篇更是號稱天下第一;謫仙人的名號不是誰都能配得上的。為物質生活不足而愁,李白為仕途不順,抱負難展而愁,都是一樣的人生苦悶,只不過層面不同而已,《紅樓夢》裡那樣的貴族家庭,也有說不出的煩難啊,只不過你不在那個層面而已。

    李白放在現代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高富帥。可不可憐暫且不論,最起碼李白鬱郁不得志是真實的。對於一個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一身才學的李白來說,五花馬 、千金裘、金樽美酒並不能作為李白的精神寄託。也許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我們畢生的追求,榮華富貴、錦衣玉食,談笑有鴻儒,但是對於李白這樣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輕而易舉的東西,總是得不到應有的珍重,得不到的才永遠在騷動。所以李白的內心是不安分的,李白想的是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民,繼先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志向不達,內心鬱悶,寫這篇文章發發牢騷。

    李白令人喜歡的就是這股傲嬌氣,明明很牛逼還整天寶寶不開心。李白的才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比不上,所以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體驗來代入他。

    如果你是猛虎,一斤肉就是塞塞牙縫,如果你是螞蟻,此生無憂。文章憎命達。李白是頂級的詩人但不是頂級的文人。頂級的文人是要入世的,像蘇軾,王安石那樣。文人可以為天地立心,繼先聖之絕學;也可以為民生立命,開萬世之太平。沒人規定文人必須入世,出世入世都有它的意義所在。蘇軾王安石說,你才是文人,你全家都是文人。人家主業是改革家是能吏。對別的詩人也許是對的,但是李白是那種無論順境逆境獨有千古絕唱的人啊!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處丘。像李白這樣豪邁灑脫的人,不一定要非要身處逆境,身處不幸之中,才能寫出好詩吧。自古無愁難成句。杜甫基本還不如李白......人家一度還在政治中心當金絲雀。我想起了辛稼軒的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前面說的那麼雄壯激昂,後面這最後一句真的讓人唏噓不已。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連孔子都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建功立業的古人人喜歡五柳的很多。韓愈言:“不平則鳴。”就是如此吧,只有被生活所傷的往往才令人動容。否則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吧。來自太白大神的悲傷,更讓人無奈。的確是方向不對。但沒辦法,他那個時代成功的定義太狹隘。

  • 2 # 無限風光

    前幾天看到一位網紅教授的影片,評價李白也就詩才文才出名,政治才能並不突出,而且性格狂傲,放蕩不羈,不是做官的料,我感覺很對。

    李白小時候學習有“鐵杵磨成針”之說,應該是比較刻苦努力,可成年之後卻遊遍天下,結交朋友,卻沒有去參加科考,不知是怎麼回事?李白的詩最出名的莫過於風景的描繪,不像當時的杜甫,所做之詩都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該說李白對當時的社會,各階級的人們並不瞭解。

    學而優則仕,由於詩寫的好出名了,便想著當官,可當官和寫詩不一樣,當官就是和人打交道,持才傲物,不搞好人際關係,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裡,鬼才相信你會當上官。

  • 3 # 文史老火湯

    李白政治前景不好,不能怪高力士或玄宗,而是因他的才幹和性格不適合混官場。

    他在詩文上是很有才華,但不見得有政治才幹。唐玄宗是一個老江湖了,不可能看不出來,如果李白真有理政之才,他也不會放過的。宰相姚崇、宋璟都是玄宗破格提拔的。

    李白的性格也很高傲,情商不高。你可以說他是侍才傲物。這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在官場上就不妥了,畢竟誰也不想跟一個傲氣的人共事。特別是這個人如果還是你的下級的話。所以李白被排擠是註定的。

    還有李白的政治眼光也堪憂,居然會把寶押在永王身上。

    李白如果專心做一個詩人也就罷了,偏偏有政治野心,不過話說回來,那時候有才的人哪個沒有政治野心?杜甫都整天想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呢。

    不過如果李白的官運亨通,可能留下的優秀詩作可能會少很多,說不定做不成“詩仙”。對李白個人來說,政治失意是不幸,但對中國文化來說,卻是大幸。

  • 4 # 司馬通鑑

    李白話劇,濮存昕扮演李白

    李白的政治前途一點也不暗淡。

    李白一生總共兩次做官,第一次做官是在唐玄宗年間,這時候的李白已經是個仙氣飄飄的中年男人,運氣爆棚了。

    1. 李白的詩名,天下聞名,包括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對李白的詩也是刮目相看。

    2. 李白歷經年少時,懷才不遇的境遇,對做官這個事,興趣不大,改學道,正在學道這事兒,被道友推薦,玄宗賞識,被安排在翰林院,平時就給唐玄宗起草外事文稿,這個起點已經很高了,而且當時的唐玄宗很重用李白,仕途前途光明。

    但李白在翰林院待的時間,不長,攏共幹了兩年,李白就已經厭倦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李白對朝堂有了新的認識,比如這時候的唐玄宗已經開始享樂生活了。

    唐玄宗的一生分三個階段

    前期唐玄宗勵精圖治,治世明君,中期唐玄宗感覺自己已經了不起,已經是一代明君,開創了盛世偉業,所以飄了。晚年的唐玄宗可謂悽慘,遇到了安史之亂,皇位被兒子登基,自己還沒死,挺尷尬一事。

    李白正好趕在唐玄宗中晚期,不大顧朝政,而朝局大臣中,比如高力士四處兼併土地,成了當時的房地產大拿,為自己斂財,這一切李白都看在眼裡。

    李白對皇帝的態度是“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說皇帝只知道玩;

    對當時的大臣的態度是“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

    而對整個朝局的態度是“徒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說縱然有名臣相助,也沒得救了。

    而對自己的態度則是“區區精衛鳥,銜術空哀鳴”,說精衛填海填不滿,把自己比喻精衛,能力有限,只能空哀鳴。

    所以李白選擇了離開長安,退出朝堂,遠走江湖,重新學道去了。

    至於李白和高力士之間的恩怨,《新唐書李白傳》確有篇幅,說李白讓高力士脫靴,戲弄高力士。

    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新唐書李白傳)

    這裡把責任推給了楊貴妃,事實上,李白離開長安那一年,44歲,也就是公元745元,而這一年,唐玄宗才把楊玉環封為楊貴妃,也就說李白離開那一年,楊貴妃才成為楊貴妃,李白已不屑為官。

    歷史學家也認為,這不成立,因為《新唐書李白傳》是宋朝人修纂,也有說,李貴妃封妃的時候,李白已經離開長安,所以不成立。

    再結合近些年對高力士印象的改觀,高力士遠非宦官那麼簡單,尤其是《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對高力士的歷史形象,也有了新的認識。

    結合這些細節,推測李白和高力士可能存在李白看不慣高力士的行為,當然李白的性格,又有多少人能入他的眼?再者李白的政治眼光也不見得多高明。

    否則安史之亂之後,李白也不會投靠永王,結果被永王連累發配,說明李白的政治主張和眼光不咋地。

    李白的政治前途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李白從來不是迷戀政治官位的人,他對當官這事並不多在乎,但他一心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且是那種很仙氣的抱負。

    李白的偶像是戰國時期的說客魯仲連,魯仲連有兩次牛逼的行動,都是在大軍壓境情況下,魯仲連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退兵,解決當時國家的燃眉之急,求萬民於水火。

    這都沒啥了不起,關鍵是魯仲連退兵後,不做官不要報酬,而是逃避封賞,做個江湖自由人,這才是李白想要實現的抱負,很仙氣的抱負。

    為什麼李白在後期會跟隨永王?

    因為永王當時的主張,就帶兵把安史之亂叛亂的胡人趕出去,這件事意義重大,在李白看來,如果把造反的胡人趕出長安,那無疑等同於一次光輝的歷史時刻,但李白算錯了棋,永王最終目的是想乘亂起兵自己來當皇帝,可惜李白的小算盤打錯了。

    李白的政治前途一點也不暗淡,只不過,不是李白想要的人生。當然了,如果李白一直在長安做著他的翰林院,也許後人,也就不會把詩仙的名號留給李白。

    李白離開長安後,寫下了《將進酒》和《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千古名篇,更加仙氣,少年成名的李白以詩文動天下,那麼晚期的李白,才真正奠定詩仙的歷史地位。

    所以說,李白的政治前途並不暗淡,只是李白自己的選擇,和他的性格原因並不合適在朝堂做官,和李白真正的抱負相距甚遠。至於是否被高力士陷害就更談不上了。

    參考文獻,李白傳

  • 5 # 穿插游擊隊

    李白的出身很神秘,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姓什麼。“李”這個姓是他父親在路邊看到一棵李樹以後隨手選的。從一些資料裡,我們可以推斷他祖上在隋代的時候被貶去了現在的中亞或西亞某地。到了唐中期,也就是李白很小的時候,一家人違反禁令偷偷跑了回來。因為犯忌,李白從來不太願意談起童年的事情。

    我們能確定的是,李白從五歲到二十幾歲這段時間一直待在四川,雖然後來再也沒回來,但他一輩子都在懷念這個地方,把這裡當成故鄉。想想《靜夜思》裡那句“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唐代原本),詩裡的“山月”就是他所思念的故鄉,多山的四川。

    在李白的自述裡,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道家的書了。這是他後來會親近道家的原因。他還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歲能寫很漂亮的大賦,可見李白小時候有深厚的文史積累,這是成人之後出仕做官的基礎。

    李白修道和從政這兩個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時代的學習裡初步形成的。

    年輕時的李白很有進取心。離開四川以後,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和大多數唐朝人一樣,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不過,就算有求於人,李白的態度依然狂傲。比如,他給韓朝宗的文章中說,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麼厲害,至於能不能認出我的厲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求人還這麼狂,誰會願意幫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當然不太順利。一直懷才不遇,他不得不調整了自己的目標,轉向了隱居修道。

    隱居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戰爭或者仕途不順時常見的退路。後來的幾年,李白都在跟隱士交往,一起談道。他說自己要超然物外,實現道家理想。當時的李白在學道這方面也做出了一點門道。他結交的都是名重一時的道家人物。但因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這些仙長們當回事,跟七八十歲的老前輩也都是平輩稱呼。

    這是因為,做官和學道都不是李白的終極目標。不管哪條路,對他來說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李白說,要是出山從政,我就去跟王公貴族分庭抗禮,要是隱居山林,那也要傲視所有隱士。他對官爵和錢財不感興趣,他只是想展現才華、實現抱負。最好一上來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後再飄然歸隱,在人間留下一個神仙救世的傳說。說到出仕,他不認同屈原的愚忠,他說:我絕不會為了政治自殺,眼前還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謝安一樣隱居就是了。而說到歸隱,他又不認同陶淵明,他說:陶淵明大好的男兒,卻一輩子隱居耕田,荒廢了自己的才華,也不值得去學。

    李白的偶像是戰國時代的說客魯仲連。這位魯仲連一生有兩次很光輝的出場,都是在大軍壓境的戰場上,用三寸不爛之舌緩解了劍拔弩張的局面,解決了當權者的問題。和一般的忠臣不一樣的是,魯仲連沒跟任何人訂立有終身效力的契約,而是周遊列國跟各個國君做朋友,事情辦成了也不要報酬——為了逃避封賞,他甚至一路奔逃,說與其富貴卻要屈於人下,他寧可窮而自由。這就非常符合李白在出仕這個環節的想象。魯仲連的結局是浮槎東海,“海上”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符號,從秦朝開始,東海就是神仙家嚮往的聖地,這又很符合李白學道的志向。你看,這位魯仲連正義又有才幹,既成功又自由,簡直就是李白理想人格的化身。

    你看,李白跟大部分中國古代的文人氣質很不一樣。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杜甫只想踏踏實實做事,但李白卻是處處都要拔尖。李白的追求,是一飛沖天,就像他在詩裡說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海水。”要飛就一飛沖天,就算不飛落下來了,也能顛簸滄海。這是李白不踏實的地方,但也是他可愛的地方。他毫不掩飾傲氣,自己本來就比別人都牛,又有什麼可迴避的呢?

    李白是一個沒有家鄉的人。他就像空降到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目標,就是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他特別自信,他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和世人對立的位置上,有一種一般儒家文人沒有的輕狂勃發的自由。對他來說,任何別人定義的成功都不算什麼,他要實現的是自己定義的成功。這種狂傲讓他的詩裡沒有絲毫的自我懷疑,有一種蓬勃而出的強大力量。

    但是,李白的狂傲性格也決定了他的命運。中年的李白,兩個人生理想,他都實現了。他來到了權力的中心,也在修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登上頂峰,他看到風景並沒有讓他感到滿足,李白的熱情使他不甘於寂寞,李白的純真卻又使他不能妥協。

    晃悠了大概七八年。李白學道的時候認識的一位朋友,向皇帝舉薦了他。李白成名很早,詩文很有名氣,雖然沒當成官,也算是個小名士。皇帝聽過他的名聲,正好又有人推薦,就索性邀請他入京了。想起來也很有趣,他想當官的時候沒有官當,但真的要去長安了,卻反而是學道的朋友促成的。這不能不說是命運使然,他的兩種追求第一次交叉了。

    李白這次去長安,排場很大,皇帝親自迎接,說了一些很謙恭的話,這完全滿足了他對從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國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非常高的起點。

    來到朝廷後,唐明皇讓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書》,也就是後來小說裡常見到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了——這個故事進了戲文,連韋小寶都拿來跟楊溢之吹噓過,說:“唐明皇手下有個什麼學問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來,只嚇得眾蠻子屁滾尿流。”可見它流傳之廣。提筆安天下,和魯仲連的口舌平亂感覺有點像。

    這麼看,李白似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除了寫了一兩次有價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裡好像就沒有其他的正經事了。你可能聽過一些傳說,像是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之類的,好像他天天都在發酒瘋。但實際上,李白過的就是普通官員的日子,一樣得早早起床小步跑進宮門,晚上太陽下山還得待詔回家。

    在這幾年裡,李白對自己一直嚮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認識。他看到高力士他們四處兼併土地,佔了京城近一半的房產。當權的人不學無術,皇帝也是“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只顧著玩。他擔心政治上要起變亂,說“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也直接指責了唐明皇“徒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說,縱然有名臣在側,也是救不了了。而他自己呢?“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精衛填海既然永遠填不完,就只能叼著小草棍滿腹悲哀了。

    他上班的翰林院是個文人扎堆的地方。他名氣大,受皇帝重視,性格又不好,誰都看不上,當然就老有人給他小鞋穿。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我本來是這麼自由自在的人,卻天天被一群狹隘的人嘲諷。

    這樣的日子,他怎麼受得了呢。也就兩年多,他就堅持不住了。到達了權力中心,卻發現自己什麼人都救不了。這時候,學道的想法又開始佔上風了。救不了天下,那我還是先救自己吧。李白最終離開了長安,回到了江湖。

    李白長安之行是不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呢?

    我覺得,也不盡然。李白畢竟是一個詩人,長安對李白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了李白一個重要的表達利器——就是音樂感。在民間的時候,李白寫詩就很重視學習民歌。來到長安以後,他偶爾要幫玄宗和貴妃寫歌詞,經常會接觸到梨園的絲竹名家,這群人可是代表了唐朝的最高音樂水準。這以後,他的創作又上了一個臺階,節奏感、音樂性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對比一下李白早期作品和離開長安後李白寫的名篇《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你就明白了。他處理詩歌節奏更加靈活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三個字,可以把詩的速度拉緩,就像瀑布下落之前,短暫的、平緩的水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李白的詩特別好,不只是因為口語,更是因為他在詩裡把音樂的美髮揮到了極致。

    不過,這都是後人的評價。對當時的李白來說,長安肯定待不下去了。他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於是離開歸隱。如果是小說,這就是一個完滿的結局了。不過這一年,李白才四十四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離開長安以後,李白碰到了杜甫。盛唐詩壇雙子星完成了交會。告別杜甫以後,李白重新開始學道。他在這段時間裡受了幾次《真籙》。真籙是什麼呢?是一種寫著天上諸神名字和符咒的檔案,需要由師傅傳授,算是一種身份認可——道教也是有自己的層次等級的,得到有名仙師的真籙很不容易。受了幾次《真籙》,意思就是他學道有了更強的進境,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他自己說,這段時間是“我閉南樓著道書”,天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身上的那股神仙氣質,就是在這段時間徹底形成的。

    如果去看李白這個階段的詩,你會覺得他的仙氣更濃了,他的詩裡,神話和想象的成分越來越大。而且,他能夠在時空的變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起筆,就能帶我們回到了上古時代。這種時空的變幻其實和道家的觀念有關。

    我們來一起讀讀他的一首《遠別離》。“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古時候呀,有娥皇女英兩個妃子。這句詩,氣息平緩綿長,就好像“從前有座山”這種開篇。接下來,這首詩就突然出現了變奏:“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從說故事突然進入了環境,“此離苦”三個字兩個仄聲夾一個平聲,又像釘子一樣把速度定下來。 然後是,“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渲染環境,故意用六字和七字交疊,情緒到達一個小高潮。整首詩裡,他一直主導著讀者的情緒。

    “誰人不言此離苦”,李白從神話入手,寫的其實還是人間的悲歡。仔細讀他的詩,你應該能感受到,他雖然有神仙氣質,卻也沒有斷絕和人間的情感聯絡。他覺得世俗社會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都很荒謬,但是又同情那些不得不在蠅營狗苟裡爭奪殺戮的人們。他在學道的同時依然在高處觀察著人間。他為百姓寫了很多詩,比如反對戰爭的《戰城南》,還有痛罵李林甫等人害死當朝名士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李白還沒辦法放下世俗生活的沉浮,沒辦法真的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對比一下他第一次歸隱那種“你們都看不上我,我還看不上你們呢”的孩子氣心態,你會發現,這時候的李白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打個比方說吧,假如人生是一場賽車比賽,李白已經從平地馳騁的階段,來到回彎下坡的階段,雖然看著好像沒有早先時候那麼爽了,但是有迂迴、有阻塞、有邊界,才更能看出他的駕馭能力。

    修道的神仙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安史之亂爆發了。對世界失望的李白,又燃起了使命感。晚年的李白,為了人民再一次參與政治,但最終窩窩囊囊地失敗了。他自己認為,他的人生兩個追求都徹底破滅了。但換個角度來看的話,這種承認,其實也是一種解脫。他跳出了兩種追求的束縛,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李白五十五歲那年,安祿山起兵攻入長安,唐明皇和太子分頭逃跑,一個去了四川,一個去了靈武,把長安城拱手讓給了胡人。

    國家危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雖然李白認為他追求的東西不在政壇,但他還是寫了很多詩歌表達對皇帝的不滿:我們上學的時候都背過的那首《蜀道難》就寫在這段時間。“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你大老遠地跑到四川來幹什麼呢?“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別留在成都享樂了,想想長安吧!這幾乎是憤怒地狂喊了。浪漫的神仙因為戰亂徹底嚴肅了起來,悲憤了起來。在人間被荼毒的時候,他才發現,雖然這個世界空無而沒有意義,但他依然愛這個世界。只要有興風作浪的人,世界上就有他李白應該站的位置。

    “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他想收復中原,想去殺了安祿山,想為百姓做點事情。他接受了唐明皇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璘的邀請,加入了他的麾下,開始了他的第二段從政生涯。你看,這時的李白並不要求地位和身段,也不再擺世外高人的架子了。作為一個快六十歲的老人,他這次從政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去長安更多是為了自己個人成就,而這次,他完全是為人民勇敢地站出來的。

    你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要加入永王的陣營,而不直接像杜甫那樣去投奔太子呢?這是因為,李白主張迅速反擊,把胡人趕走,好趕緊解救淪陷在長安的人民。而太子,也就是唐肅宗卻一直在靈武一帶龜縮不動,儲存實力。李白心裡根本沒有什麼所謂君權神授,每飯不忘君的儒家思想。他很實際,誰能做事情,他就幫誰。他不覺得皇帝有什麼了不起,被皇帝看重又有什麼了不起。他只覺得唐明皇和唐肅宗非常不負責任,直接把江山和百姓拋棄給了胡人,只有永王想救百姓。

    後續的發展其實我們都知道,唐肅宗怕永王做大,下詔命令他放棄東南,迅速回四川去侍奉唐明皇。永王不想放棄本來大有希望的陣地,沒有聽命。在皇室的判斷裡,這就是謀反啊。唐王朝對外打不過,對內卻不含糊,三家節度使包圍,不到兩個月,永王就被消滅了。李白也被抓了起來。

    李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永王被定性為造反,李白當然也就成了從犯。他先被關押,再被營救,最後流放去了夜郎。杜甫得不到李白的訊息非常著急,曾經寫過很多詩思念他。比如“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從這些詩句裡,你應該能感覺到杜甫的真情,也應該能想到,李白這段日子,過得很苦。

    走到三峽的時候,李白被赦免了。“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以後他又活了三年。這三年裡,他不再對政治抱有幻想,也不再願意修道了。“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兩個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時宣告失敗。他最後怎麼死的呢?有人說他病死了,有人說他去水裡撈月亮淹死了,也有人說他就沒死。無論如何,在我們掌握到的歷史裡,李白的一生只到這裡為止。這年,他六十二歲。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李白的一生實在是不太成功。他追求了半天,最後什麼都沒得到,死的也窩囊。但是,站在歷史的維度上來看,李白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經歷了出仕和歸隱之間完美的迴環,跟宋代詞人晏殊那樣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深度和廣度。他能站在兩極人生的高點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過常人。詩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

    李白把自己理想的人格,變成了自我畫像,然後用詩不斷描畫這個形象,在歷史上留下了像神仙一樣灑脫自在的形象。詩的價值從來就不是紀實文學所要求的真實還原,而是讓詩人與讀者在一個能輝映現實的幻境裡,尋找到一個高於自己的自己。

    我們說他是詩仙,其實並不是那種瀟灑高歌,看開一切的狀態。某種意義上說,仙就要是經歷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最終超越這些痛苦。

    《李白傳》

  • 6 # 溫和的長者

    原則上,高力士的讒言在唐玄宗的耳邊還是有點作用的,但不是主要因素。在玄宗心目裡,李白只是一個詩文天才,是他在王朝裡豢養的最好的皇家御用文人之一而已,高力士的讒言頂多使血統高貴皇權傲驕的玄宗堅定了對李白的人事安排。然而,李白卻不僅僅只想做個舞文弄墨的皇族高雅玩物,他有更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希望自己能在仕途上一展雄才偉略,當李白充分認清玄宗對他的任用理念時,知道在朝廷裡自己永遠沒有施展更大才華的機會了,所以,他黯然離開長安,周遊華夏大地,廣結益友,尋求新的能夠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最終,他一步步滑向皇家王權明爭暗鬥的是非漩渦,給自己文才磊落的一生蒙上了一層仕途失意政治荒誕的陰影。

  • 7 # 武威堂後裔

    李白詩中俯拾皆是的他對於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誇。他一再標榜自己有管晏、魯仲連、諸葛亮、韓信之才,但縱觀其一生,我們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紙上談兵和仕途上接二連三的失意。雖然入宮初期李白確曾在政治上顯過身手,協助皇帝“製出師詔”,但終於沒有看到他的一篇象樣的“策對”、“奏疏”,沒有看到他比較系統的輔政綱領。

    進宮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硯,有時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裡,“戲萬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宗在內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經對高力士說“此人(李白)固窮相”, 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間也經常縱酒狂醉,這種人性格,不適合官場。

  • 8 #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李白這種才高八斗的人,本身骨子裡就有一種高傲,桀驁不馴,清高,不受拘束等特點,而這種特點恰恰是走仕途作官的大忌!唐玄宗什麼人?他開創了"開元盛世",把大唐王朝推向了巔峰。這在封建君主時代,可是會自認了不起的(雖然前人基礎好)。試想一下,兩個高傲的傢伙能尿到一個壺裡才怪!這跟高力士進不進讒言沒有一點關係。據我所知,高力士可是有史以來很著名,很正派的一個宦官,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的稱號。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位李白先生:

    唐玄宗晚年的時候寵愛年輕貌美的楊貴妃,並把他的親近都封了官。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天都在宮裡飲酒作樂,這時間一長啊,宮裡的一些老掉牙的歌詞都聽膩了。他就想在宮裡找人給他填些新詩詞,就這樣,賀知章推薦李白進了宮。

    這個李白啊,自稱"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人家也是貴族後代好不好?)。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今天的巴爾喀什湖南),五歲的時候,他父親才千里迢迢拖兒帶女回到內地。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廉鄉(又稱青蓮鄉)定居下來。~這李白與蘇大學士可是我們四川最具文化影響名人哦。

    李白從小天資聰穎,五歲時就能通六甲(不是身懷六甲哦),十歲時讀遍諸子百家的書,連佛經,道書他也讀。20歲前後李白就遊歷了四川的名勝古蹟,並作了《登錦城敬花樓》,《白頭吟》,《登峨眉山》等名詩。~擱現在可直接參加《最強大腦》選拔賽了。

    雄偉壯麗的山川開闊了李白的視野,養育了李白廣闊的胸懷。豪邁的性格和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李白決心像歷史上有些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他又不願像當時讀書人那樣走科舉入仕的道路,而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學問,品德或者聲譽一舉成名。~誰年輕不作點不切實際的夢呢?

    公元742年,李白應召入宮,十餘年間的願望終於在這一天要實現了,李白簡直有點飄飄然了。於是他口中吟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高高興興的去見唐玄宗去了。李白到了長安以後,被安置在翰林院,以才華出眾經常為皇帝起草詔命。或陪著皇帝出遊,寫些宮廷題材的詩文。陪伴之餘,則在繁華的長安市上游冶飲酒(這傢伙最好這一口,據說一次能幹掉兩斤二鍋頭)。賀知章"金龜換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對他們的飲宴狀況,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有生動的記載,李白的風采最為出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世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看看,牛Ⅹ不?居然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讓你當官才見鬼了。

    由於他本人的桀驁不馴,不但官僚顯貴容不得他,就連唐玄宗也打消了重用他的念頭,把他晾在一邊。李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經過一番思索,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就這樣他懷著怨憤而又眷戀的心情告別皇帝,告別京城,這時距應召入宮才三年時間。他的名篇《蜀道難》,《行路難》,《月下獨酌》以及一部分《古風》都寫於這個時期。

    李白最牛叉的時候,在皇官是什麼樣子呢?下面用個圖片說明:

    離開京城的李白,又結交了很多當時的文人墨客,飲酒作詩,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也是他的創作高峰期。著名的《將進酒》就在這一時段寫出的,大概有十年時間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淪陷,整個國家陷入混亂之中。此時的李白已經年近花甲,他認為此天下大亂之際,正是壯士立功之時(也不想想自己年齡,文化人就是感性)。他進永王李璘的幕府,玄宗幸(逃)蜀(不管事了),太子即位稱帝。安史之亂還未消停,皇家兄弟又先幹起來了,結果永王戰敗,李白進了局子,然後被流放,差點殺頭。~作詩就作詩,喝酒就喝酒,你哪是玩政治的料?這不,差點小命沒了。

    最後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高興的不得了,立馬寫下了一首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是不是很舒服的趕腳?

    遇赦以後的李白又做了很多詩。如《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豫章行》,都是不朽詩篇。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一詩中,他這樣描寫廬山: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竟然還能寫出如此豪壯的詩句。從古到今能有幾人?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頑強而執著的追求著驚世駭俗的功業。一直到臨終,他還寫了一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是上天賜給人們的偉大詩人,他的豪放與無拘無束註定他是為詩而生,不是走仕途的料。學會了仕途的厚黑,就不會有這麼多流傳千古的名作了。這又豈是一個高力士進不進讒言所能改變的?自古以來,文人骨子裡天生的清高(別提低調俱樂部)就很難在仕途有大前途!倘若有,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純粹的文人了。

  • 9 # 老汪談琴

    因為君主專制就是這樣啊 沒有高力士 唐玄宗也是到了晚年自以為是糊塗了 同時李白本人不適合這種專制制度下的官場

  • 10 # 溪流湘園

    李白的政治前途暗淡,歸結於唐玄宗聽信高力士讒言是片面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與李白兩人預期錯位造成的。

    玄宗召李白進宮的目的是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供自己享樂,而決非為治國理政尋求獻言獻策的人才。

    李白在宮中首尾三年,前一年多的時間裡,“聖恩浩蕩”,可謂風光無限。他日食內宴,夜宿殿中,玄宗對他十分重視,朝臣們不敢怠慢。在民間留下了“御手調羹”、“太師磨墨”、“力士脫靴”、“醉草蠻書”、“走馬入宮”等鬧劇。在宮裡吃喝玩膩了,又擠身社會,跟一幫阿諛奉承、溜鬚拍馬之輩稱兄道弟,斗酒贈詩……確實是“閱盡人間春色”、“嚐遍世間美食”、“醉遍長安酒樓”。

    因為入宮不久,表面上玄宗皇帝表示對李白很重視且有濃厚的興趣,而實際上想籍此昭示天下:我玄宗很重視人才,有才之人快來投奔我。玄宗宣李白入宮的目的就是陪自己吟詩作賦、命題作文、陪酒詩宴而已。(有如此一個才高八斗、借酒高歌的“趣人兒”陪侍在旁,還能籍詩賦幫自己逗得貴妃娘娘盡情歡笑、盡興侍樂,玄宗當然高興)。因此,玄宗任其“放浪張狂”而不加約束。

    李白進宮的目的是想一展才華,實現人生抱負。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初夏,李白被召入宮,供職翰林。他自以為遇到了勵精圖治、安邦治國的好皇帝,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神采飛揚,籍盼一展才華,得到重用。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玄宗已經腐化墮落,“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一味貪圖享樂,荒淫奢侈,沉溺聲色。李白再怎麼放下清高、厚著臉皮盡其才華謳歌玄宗為“明主”、“英君”、“聖皇”,都無法打動只知道尋歡作樂的玄宗,還不如好好寫幾首新詞賦博貴妃歡笑來得實在痛快。時間一長,玄宗對李白那些歌頌宮廷生活的應景詩賦因無新鮮感已失興趣;對李白酒後放浪形骸、不修邊幅開始厭煩;特別是對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恃才傲物、睥睨群臣的行為十分不悅;加之以高力士為首的朝臣落井下石、誣衊誹謗(在高力士本人,還有藉機報復,打擊陷害之意),終於,李白被玄宗冷落了。

    李白壯志難酬,淚灑長安。

    綜上所述:這才是事實真相,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睿想殺司馬懿,擔心其謀反,為何還封他為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