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明末之期,除了李自成之外,還有兩大勢力——吳三桂和多爾袞,這三個在明朝覆滅後登上歷史舞臺,大綻異彩的軍事領袖,開始攪弄風雲,意圖奪得天下。

    其實本來李自成的第一步是成功了,他已經打進了都城,逼得崇禎自縊,結束了明朝歷史,要是他能在此基礎上好好著手治理,或許還不會亡得這麼快。不過他到底還是農民出身,見識太過狹隘。

    他和大將劉宗敏一起,挑選了許多美女,整日沉浸在鶯歌燕舞中,根本無心接管滿朝文武和政務。自從進入京城後,李自成就過於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艱苦的時候意志滿滿,一旦得了點甜頭,就開始沾沾自喜起來了。好不容易得來的果實還沒完全掌握,他就開始放縱玩樂,導致軍隊人心渙散,大順朝在無形中土崩瓦解。

    而在他入主京城之後,掌握關寧鐵騎的吳三桂本來是想投靠他的,最後卻也是因為李自成的荒唐和狹隘而打消這個念頭。

    起初李自成也想招攬吳三桂,還送了吳三桂許多的糧食和銀子,吳三桂也答應歸順,並且已經踏上了去往京城會面李自成的路上。

    哪知在半路上,傳來了吳家被抄的訊息,李自成追贓助餉,吳三桂全家都遭了殃,包括他的父親吳襄也被劉宗敏抓去打了個半死,還有他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強行侵佔。於是走到一半的吳三桂,憤怒地調轉馬頭,回到山海關,降了多爾袞。

    有人說這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其實美人陳圓圓也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已,她和吳襄一樣,都是家庭因素。吳三桂並不是戀愛腦,他清楚地知道在自己家被抄了的情況下,自己再去歸順,也只是死路一條。

    再說了,如果李自成誠心招撫,為什麼還會縱容自己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拷打自己全家?還做出霸佔人妻這種事。而且就算這些事是劉宗敏自己擅作主張,那麼等到吳三桂回京,李自成又將對他作何交代呢?他會為了李自成而放棄自己的大將劉宗敏嗎?按李自成的性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已成定局,可見李自成的算盤並不簡單,留軍殺將,這或許才是李自成一開始就想好的結局。

    再者,李自成入京後耽溺於勝利的果實,搜刮財物,搶美女,不作為也是事實,李自成登上巔峰的一刻,也是走向敗勢的開始。

    吳三桂也不是傻子,這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怒火中燒,憤然轉向也是很正常的選擇了,隨後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展開大戰,雙方僵持之下,吳三桂求助多爾袞,八旗軍隊來助,李自成一舉崩潰,撤出了京城。

    不過在失敗之際,李自成為了洩憤,殺了吳家三十幾口人。1644年,虛榮又自欺欺人的李自成,在逃亡中還順便舉行了一個登基大典,取國名為大順,而第二天就逃出京城了,臨走前還放了一把大火,燒了紫禁城和各個城樓。

    一年後,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滿清追得走投無路,最終在湖北死在一個農民手下。不得不說,李自成就是一個經不起勝利考驗的流寇英雄,他確實有遠大志向和過人膽識,但又無法自我把持,小富即安,目光短線,失敗也是必然的。

  • 2 # 戀戀紅塵714

    在明清之際的大舞臺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

    吳三桂堪稱美男子。吳三桂祖籍江蘇高郵,瀰漫著水氣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卻是在風霜凜冽的遼東長大。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龐上兩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條挺拔的鼻樑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漢的英風颯氣。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間那股端凝沉穩之氣,竟如深潭靜水,灩瀲襲人。

    古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年少成名的吳三桂曾在北京短暫逗留。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裡,有著傳奇經歷而又風姿俊逸的他幾乎引起了轟動。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們都以結識他為榮。他兼粗豪與文雅的氣質使名動京師的大詩人吳梅村十分傾倒,為他留下了“白皙通候最少年”一句。

    人物戀情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閒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群,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裡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藉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表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著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敘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衝冠一怒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陳圓圓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據說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梅村所拒絕。

    發現後裔

    三藩之亂後,吳三桂家族遭到清廷追殺,其後裔長期湮沒無聞。21世紀發現貴州岑鞏馬家寨吳氏家族為吳三桂後裔。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在吳周王朝行將就木之時護送陳圓圓等人躲避到雲貴交界地帶,並悄悄來到岑鞏縣安身隱藏。吳三桂遺體被其大將馬寶秘密運到黔東南,最後將其葬在岑鞏馬家寨。這個事實經過滕紹箴、李治亭等清史專家的考察而被確定。

    相關爭議

    降清爭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宣告“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髒,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髮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兵敗如山倒。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軍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區域性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裡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訊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清搬兵的招數。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反叛失敗

    反叛之初,在他看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勝八旗,而揭起反滿的旗幟,可以爭取廣大漢族士民的支援,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

    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其次,由於此時清兵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吳三桂的估計相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最後康熙帝經過八年的鬥爭,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亂。

  • 3 # 品茗讀史

    前言:1644年4月,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在山海關被吳三桂與滿清的聯軍擊敗,一路潰退,直至撤離了北京,走向最終的覆滅。那麼,身為漢人的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滿清呢?

    吳三桂是明朝末年鎮守遼東的著名將領;他在抵禦清軍的戰爭中立下過功勞;而且,吳三桂及其部下的將士們與清軍進行了長期的殘酷戰鬥,與滿清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按照常理來說,吳三桂絕不會投降滿清的。

    但是,歷史就是如此的詭異。吳三桂投降了滿清,並且充當起了滿清政府中國的急先鋒。究其原因,我認為有這麼兩點:

    1.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進入北京以後,還沒有完成從農民起義軍到封建統治者的華麗轉變。

    李自成及其部下仍然依照一貫的思維,殺富濟貧;擄掠官紳階層,逼糧逼餉。

    李自成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的慣性思維上,沒有認識到建立封建王朝需要得到官紳階層的擁戴和支援。

    本來,李自成進軍北京,一路上各地官員聞風而降,形勢一片大好。由於明朝朝廷的腐朽不堪,人人都認為明朝該亡,應該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來取代它。所以,不光貧苦百姓,就連官員、地主階級也都期盼著李自成趕快建立新王朝,穩定統治秩序。

    但是,李自成一進入北京,大順政權的主要領導層完全沒有認識到爭取明朝文武官員的重要性。不僅沒有采取得力措施去爭取明朝官員的支援,反而對他們進行了瘋狂的拷掠清算,逼迫他們交出財產,追贓助餉。

    李自成大順政權的追贓助餉政策,嚴重地侵犯了官僚階層的切身利益,使得他們對李自成充滿了仇恨。

    北京拷掠官員的訊息迅速傳開,致使吳三桂等原來已經準備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官員大失所望,紛紛開始另謀出路,想方設法要與李自成為敵了。

    2.李自成大順政權直接侵犯了吳三桂的切身利益。

    李自成也是作死。既然你要招降吳三桂,那麼就應該採取措施,大力優待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而李自成竟然聽任部下對吳三桂的家庭進行肆意侵犯。結果就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抓去刑掠,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將領劉宗敏霸佔;吳三桂在北京的家庭財產被搶掠一空。

    吳三桂得到逃出北京的家人帶來的訊息,自然是憤怒萬分,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從此不再抱有幻想。因而,為了自保,也為了復仇,才開始派人聯絡滿清,洽談合作事宜。

    而滿清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雄才大略,他馬上就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迅速兵臨山海關,迫使吳三桂完全投降了滿清,成為滿清的忠實鷹犬。

    結語: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完全是因為李自成在北京對明朝官員的追贓助餉政策造成的。吳三桂本來是要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大順軍在北京的所作所為,深深地傷害了吳三桂這樣的官僚階層,由此他們認為李自成畢竟不脫“流賊”本色,不是能坐天下的真龍天子;於是,吳三桂等明朝官員紛紛起來對抗李自成。

  • 4 # 帝國中興

    吳三桂之所以歸順多爾袞完全是李自成自己造成的嚴重後果,他縱容手下大將劉宗敏荒唐行事,逼的吳三桂投降多爾袞。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縱容手下官兵大肆搶劫,逼迫士紳富戶交出錢財充作軍餉,甚至把吳三桂的家也給抄了,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覬覦吳三桂妻子陳圓圓的美貌強行將她霸佔,這樣的家門慘禍以及奪妻之恨對於吳三桂這樣的熱血男兒來說又怎麼能夠忍氣吞聲,無動於衷呢?為此在趕往北京的途中折返和多爾袞結成聯盟共同討伐李自成大軍。

    劉宗敏這個人本是一個打鐵的,而且手藝還不錯,在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經過陝西藍田時劉宗敏加入李自成的隊伍,劉宗敏這個人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是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深受李自成的器重,闖王高迎祥死後李自成接過大旗自封新闖王,率領大軍攻城略地。在潼關之戰中李自成大軍遭到明軍圍攻全軍覆沒,李自成只率領18個人逃往深山老林,而劉宗敏為了向李自成表示衷心竟然將自己的妻子兒子全部殘忍殺害,這樣的人簡直毫無人性。

    之後劉宗敏幫助李自成收拾殘兵,擴充隊伍,鍛造兵器,為李自成重新豎起大旗立下汗馬功勞。在隨後的歲月中劉宗敏跟隨李自成轉戰大江南北。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自稱新順王,封劉宗敏為權將軍。第二年李自成攻陷西安,改西安為西京,劉宗敏被封為侯爵,同年劉宗敏與李自成在北京會師,合力攻陷北京城,崇禎自盡,明朝宣告滅亡。大軍進入北京之後面對金碧輝煌的京城李自成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能力,這些人在京城大肆淫掠,《明史·李自成傳》記載:“賊大縱淫掠,民不勝其毒,縊死相望。”

    明朝滅亡以後李自成自感勢單力薄就準備歸順李自成,而且他的父親吳驤也給他來信讓他投降李自成,在吳三桂前往北京的而途中遇到很多從京城逃出的難民,吳三桂從他們口中得知他的家被闖軍抄了,父親被抓起來遭到毒打,老婆也被劉宗敏霸佔,頓時怒火中燒返回山海關,但他自己勢單力薄感覺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這才和多爾袞結成同盟,並在山海關之戰中將李自成一舉擊潰,劉宗敏最後被清軍俘虜並被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這個抄家奪妻之人凌遲處死,劉宗敏也算是罪有應得。

  • 5 # 爬到井口看天下

    吳三桂對李自成可以說是降而復叛,這其中有李自成泥腿子出身,缺少戰略眼光的責任(李自成只要讀讀《三國演義》就能明白抄沒吳家的後果,關羽在樊城鏖戰還羞辱給他後勤的糜芳、傅士仁,焉能不敗?),但關鍵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剝下那身道德外殼,向李自成投降還是向蠻夷的滿清投降,他都不在乎了,他現在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山海關一戰,吳三桂投降清廷,這個“惡果”他吃下去之後,以後的敗亡身死,身敗名裂的結局就不可避免了。

    覆盤一下歷史,看看吳三桂怎麼慢慢滑入“深淵”的。

    崇禎帝的上吊正中吳三桂的“算計”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終於要嚥下最後一口氣了。

    這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開朝改元,旋即渡河東征,一路勢如破竹。這時,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喪失殆盡,吳三桂手下的三萬關寧鐵騎成了最後一張王牌。正月十九,崇禎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討調吳三桂入關事宜。這其實是飲鴆止渴的一步棋,吳三桂入關,就意味著撤去了滿洲人面前最後一道屏障:大明朝用吳三桂擋住了前胸,同時也把後背裸露給了敵人。面對這個難以決斷的問題,大明朝的官僚系統最後一次典型地表現了它的低效性。先是在皇帝焦急的注視下,滿朝的文武大員面面相覷,因為怕承擔責任,誰都不敢發言。後來,還是內閣首輔、大學士陳寅打破沉默,老相畢竟閱歷深厚老謀深算,他首先慷慨激昂地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同時又認為調兵勢在必行。老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卻等於什麼也沒說,可是滿朝文武卻大受啟發,紛紛按這個調子發言,結果調兵之議一議再議,遷延了一月有餘仍然沒個結果。

    李自成卻不必等待廷議的結果。這一個月之中,他的大軍已逼近畿輔。北京的陷落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有到這個時候,朝廷才下了最後決心。三月初,崇禎帝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入關勤王。

    面對平西伯這個尊貴的頭銜,吳三桂感覺不到一絲興奮。在等待朝廷決議的這一個月時間裡,他的心情應該比北京城內那些官員更為焦慮。

    從寧遠到山海關,距離是兩百四十多里,在當時,按正常行軍速度,兩天內可以到達。可是不知為什麼,這樣短短一段路,吳三桂的大軍竟然走了八天。是由於隊伍過於龐大以至影響了速度,還是出現了什麼特殊情況呢?這成了明清易代史上的一個謎團。

    俯視一下當時的情勢,這個謎其實並不難解。此時,大明朝的腹地已成魚爛之勢,大半領土已在起義軍的控制之下。李自成的軍隊連戰連捷,士氣正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能擋得住李自成的步伐嗎?根本不可能。吳三桂也許能在北京城下阻擋李自成幾天,卻沒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

    作為受恩深重的軍官,他應該與大明朝共存亡、相始終。問題是,現在只有終,沒有始;只有亡,不能存。如果天下勢仍有可為,他有可能做箇中興名將,拯大明於危難,扶大廈於將傾,不論有多少艱難險阻,吳三桂也不會卻步。可如果只是單純地送死,他實在沒有必要那麼興沖沖地自投羅網。

    當然,吳三桂不能按兵不動。如果他按兵不動,就會成為帝國和民族的罪人,就等於宣告自己是叛臣逆子。他可不想給天下人這樣的口實。所以,吳三桂選擇了這樣一個最佳方案:拖延。他擺出一副對朝廷盡職盡責的姿態,在行進的路上等待著大明朝的滅亡。等到明朝的滅亡成了既成事實,他的效忠物件已經不存在之後,他就有了道義上的行動自由。下一步的取捨,就輕鬆多了。

    吳三桂的算盤打得很準,正當他在勤王的路上緩緩行進之時,三月十九,農民軍攻陷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用一根白綾,給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打上了一個句號。

    得到這個訊息時,吳三桂剛剛走到河北豐潤,距京城尚有數百里之遙。他忙撤兵返程,率領大軍奔回山海關。

    吳三桂完全有理由相信,李自成會為這座關城開出一個大價錢。李自成會找上門來的。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而復叛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明朝覆亡後的第十天,李自成的信使到了。帶來了封吳三桂為侯的檄書,帶來了四萬兩犒師銀子,同時,還帶來了老父吳襄的一封信。

    切都按照吳三桂的設想到來了,尤其是老父的這封信。皇帝已經死了,可是父母仍然在,這就是吳三桂在這個世界上堂而皇之地活下去的理由。忠臣是做不成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效忠的物件,可孝子這冠冕堂皇的社會角色還可以繼續扮演下去,他的行為照樣可以獲得社會倫理觀念的認可。

    既然父母家小還有那日夜思念的陳圓圓都在李自成的手裡,為了父母的生命,犧牲自己的名譽情有可原順理成章。

    在大明他是平西伯,到了大順他就是歸命侯。寇賊殺了皇帝,寇賊就成了皇帝。從行腳僧起家的朱元璋可以做明太祖,那麼,同樣用血汗掙得天下的李自成為什麼不能順天應命撫馭萬民呢?這就是吳三桂給自己找的理由,雖然冠冕堂皇。

    吳三桂點齊兵馬,把山海關交給大順農民軍,踏上了第二次西進的征途。

    四月初五,當吳三桂來到永平以西的沙河驛時,突然遇到了從京城裡逃出來的家人。這個家人因多日逃亡形同乞丐,一見到吳三桂就痛哭失聲。原來,大順軍入城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贓助餉,剝奪高官顯宦們的家財來解決財政困難。吳襄雖有招子降順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鉅富的吳府,現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蕩蕩。並且家人告訴他,陳圓圓現在已是李自成駕下“權將軍”劉宗敏的人了。

    吳三桂等於像被人當眾打了一頓耳光。瞬間漲得血紅血紅。有生以來,沒有人這麼侮辱過他!吳三桂一把拔出腰間的佩劍,刀光一閃,面前的桌案已經被劈成兩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

    吳三桂率三萬大軍像一頭髮怒的雄獅直撲山海關。守城的農民軍還不知是怎麼回事,已被襲殺殆盡,而聞訊應援的白廣恩部,剛剛接近關城,也遭到痛擊,竟然全軍覆沒。

    一場激戰之後,吳三桂在狂怒過去之後,他發現自己真的無家可歸了。

    投降滿清,家族被滅,徹底淪為瘋狂

    憤怒很快就過去了。冷靜下來的吳三桂又恢復了理智,而他的理智是出眾的。他迅速判明瞭自己的處境,他不甘於處於被打擊被剝奪的地位。

    順治元年(164年)四月十五,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了“亡國孤臣”吳三桂的投降書。

    這時,山海關已經被李自成的大軍團團圍住了。李自成這次親征,不光帶了六萬大軍,而且還帶來了吳三桂的父親。

    他知道吳三桂是有名的“孝子”,他希望吳襄能發揮比六萬大軍更大的作用。到了山海關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吳襄在陣前致書勸降。可是這封勸降書對吳三桂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吳三桂現在不需要什麼臺階來下,李自成那裡已沒有他落腳的地方。李自成收到了這樣一封回信:父既不能為忠臣,桂亦安能為孝子?桂與父決,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旁以誘三桂,不顧也。

    這冠冕堂皇的措辭讓李自成無話可說。他知道,再和這個人費口舌不會有任何意義了。大順軍向這座著名的關城發動了猛烈的攻勢。

    當多爾袞的大軍到達城下時,這座關城已是岌岌可危。激戰已進行了一天夜,大順軍的攻勢越來越猛,有的地方,已攻上了城牆。吳三桂焦急萬分,可是老謀深算的多爾袞卻一點也不著急。他望著吳三桂那神情焦慮的臉,不慌不忙地提出,吳三桂得先剃髮改服,他才能出兵。

    吳三桂確實沒想到這一著。不過,他沒有猶豫片刻。不就是把頂發剃掉,腦後梳一條豬尾巴似的古怪辮子嗎?不就是穿上那身難看的蠻服嗎?他已經拋棄了帝國,拋棄了父母,拋棄了名譽,他還在乎這幾根頭髮嗎?!他已經不再在乎什麼了,不堅持什麼了。事實上,他已經這樣做了。

    在一片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中,吳三桂頭頂上的一縷縷頭髮,飄落到地上。心理學家說,外表的變化對一個人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滿洲人在征服中國的過程中,所到之處,堅決要求被征服者剃髮改服,即使逼得這些人再度反抗也在所不惜。而許多本來已經投降的漢人,僅僅為保住自己的髮式,卻再次選擇了死亡。因為雙方都明白,這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上的改變這實際上是為精神舉行的葬禮。這種改變,意味著徹底放棄了人格獨立,徹底放棄了價值體系,把自己變成異類。

    吳三桂的精神世界終於放棄了最後一點依託。

    多爾袞終於同意出兵了,不過他命令吳三桂為先鋒出城去衝擊敵陣。這樣,既可以檢驗吳三桂的誠意,又能目睹大順軍的實力,以便他隨後實施有力的突擊。

    吳三桂只能從命了。他現在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了一條狗,那麼,就像狗那樣地去賣命吧!

    吳三桂的人馬出城了。四月二十二,從早上到晚上,他率領大軍衝鋒陷陣,連殺數十陣。清人彭孫貽在《平寇志》中這樣描述道:

    三桂悉銳鏖戰,無不以一當百。自成益驅群賊連營進,大呼,伐鼓震百里。三桂左右奮擊,殺賊數千。賊多數鱗次相搏,前者死,後者復進,賊眾(三桂)兵寡,三面圍之。自成挾太子登廟崗觀戰,關寧兵東西馳突,賊以其旗左縈而右拂之,陣數十交,圍開復合。

    四月二十三,山海關大戰後的第二天,吳襄在永平范家店被斬首。四月十六,吳家滿門三十餘口在北京二條衚衕被殺光。

    雖然早已知道這樣的結局,但是當他面對眼前到處僵臥的親人屍體時,吳三桂還是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刺激。親人的血,湮滅了他最後一絲猶豫和顧慮。

    他已心硬如鐵,沒有什麼可以再軟化他。從山海關之戰以後,他像發瘋一樣對李自成窮追不捨,終於在望都和真定之間追上了。一場昏天黑地的廝殺之後,李自成扔掉所有輜重婦女,狼狽逃走,陳圓圓終於又回到吳三桂手中。這是吳三桂用一個家族的性命換來的女人。

    以“惡”補“惡”,踏著同胞的屍體位極人臣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他所著的《康熙帝傳》中說:“事實上,韃靼人(滿人)在征服帝國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是漢人互相殘殺,加上漢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為了滿洲人去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

    吳三桂就是這些“最勇敢”的漢人中“最傑出”的一個。事實上,在大清取得江山的過程當中,平西王吳三桂在所有的漢人將軍中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一旦棄了道義信條,同胞的生命,在他眼裡就成了一具具成全自己功績的道具。出於一種特殊的心理,面對自己的同胞,他比滿洲人下手還黑,手段還殘暴。這裡面也許掩藏著這樣一個心理學的真實,那就是,這類舉動正是為了掩飾吳三桂內心的負罪感、恐懼感和痛苦。

    擊潰了李自成,他馬不停蹄,迎擊降清復叛的姜瓖,鏖戰榆林叛將劉登樓,敗明宗室朱森釜於階州,敗農民軍將領王永強於潼關,平定陝西,攻取四川,收復雲貴……他的馬蹄從關外一直踐踏到雲南,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在為滿洲人賣了十七年命之後,吳三桂終於獲得順治帝給他的報酬,吳三桂被封藩雲南,位享人臣之極。

    結語:凡夫為果,菩薩畏因,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惡人做惡事,一定會給自己找一個正當的理由。吳三桂表面上是因為陳圓圓被奪,與李自成有奪妻之恨,但根由是他自己內心的“惡”已經滋生,結出了投降清廷的“惡果”。這個“惡果”又逼著他做著一個又一個的惡,先是屠殺同胞,後又反叛清廷,其實這個“因”都種在山海關之戰。

    所謂“凡夫為果,菩薩畏因,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天道迴圈,報應不爽。

  • 6 # 雜趣雜論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李自成直指京師,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訊息後,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覆信返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我們從上敘可以這樣去理解吳三桂為什麼轉而又投降清:1、愛妾和家人被挾持;2、權衡利弊,政治利益;3、對李自成的內部統治能力質疑;4、被逼得走投無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滬漂或者北漂你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