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氏建材249

    一個民族的崛起,必須要出現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就像毛主席一樣,把一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舊中國凝結起來,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 2 # 北京精神病六院蔡主任

    党項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原處青海、甘肅一帶,過著原始遊獵生活。6世紀末,党項族處於氏族制的末期,父權制已代替了母權制。隋朝時,拓跋寧叢接受了隋朝封賜的大將軍官號。唐初,党項人與唐朝政府關係密切,唐朝在其駐地設定了幾十個羈縻州,以酋長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國姓“李”。

    唐後期,党項族因受到吐蕃壓迫,逐步內遷,其結果是生產明顯地發展,部落日趨繁榮,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同時,隨著對外掠奪和對內加重剝削,產生了對立的兩個級,部族內部的奴隸制形成了。一般認為,党項人的奴隸來源於:俘掠奴隸、買賣奴隸、債務奴隸和罪犯奴隸四種。党項族奴隸制形成後,迅速向封建制過渡。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881年党項族的大首領率領蕃、漢合編的隊伍,加入鎮壓起義。

    事後,唐僖宗升其為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再次賜姓李,並讓其統轄夏、綏、銀、宥四州地方,使党項人更多地接受了封建的影響。

    北宋削弱地方割據勢力時,對夏州政權感到棘手。恰好在這時,夏主繼棒因不能解決家族內部的矛盾,便於982年率族人親自朝見宋太宗,願以獻出四州八縣地方為條件,換取留居京城的權利。這一舉動遭到族弟繼遷的反對,他們集合武裝,開始了反抗宋朝的鬥爭,擴大了自己的統治地盤。

    1031年,元吳繼位,他在其祖、父兩代的基礎上,準備建立西夏王國。擴建宮城,廣營殿宇,還通令全國,簡化禮儀制度。

    1034年在對宋朝用兵時,先後佔領了肅州等地,穩定了自己的統治。公元1038年,元昊自稱大夏皇帝,首都在興慶,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大夏建國表明西夏封建化過程的完成,西夏最盛時管轄十二州,包括今寧夏、陝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古一部分地區。

    元昊建國以前,党項人多聚族而居,一家叫做一帳,小族數百帳,大族千餘帳,族帳的首領多是世襲身份。元昊建國時,薯仿宋制建立官制,官分文武班,掌管軍、政、財、文、監察事務。

    各機關的長官由蕃、漢人擔任,但党項貴族仍占主導地位。西夏的地方行政編制,分為州縣兩級,還有郡、府的設定。為了分別貴賤等級,他們還規定了文武官員平民的服飾,並且初步建立了司法制度,西夏的軍事制度帶有濃厚的奴隸制殘餘。

    党項人作戰勇敢,宋夏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西夏經常佔優勢。党項族在開發祖國的西北地區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西夏的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農業產品以大麥、稻子、蓽豆和青稞為主。從事農耕生產的以漢人居多,西夏政府重視水利灌溉,採用較為先進的耕種技術,還廣泛使用牛耕。但由於種植面積不大,西夏的糧食不能自給,或靠賑濟借貸,或以移民就食。

    党項人、吐蕃人、回鶻人以畜牧業為生,馴養的牲畜以羊、馬、牛。畜產品除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外,還可到內地漢族地區進行交換。

    西夏的手工業部門主要由官府掌握,技術熟練的工匠由官府來控制。利用牲畜皮毛為原料的毛織氈毯製造業,是各地普遍的家庭副業,製品除日用外,還是外銷的名貴商品。他們重視兵器製造,冶鐵技術較高,“夏人劍”曾獲得好評,被譽為“天下第一”。

    在西夏政府中設有文思院,它是皇家工藝製造局,以後又有工技院、刻字司、造案司、等管理機構,分工較細,製作水平較高。

    西夏與宋、遼、金貿易往來非常密切,邊境上設有榷場,作為稽查貨物、徵收商稅、交換物品的場所。宋朝常以瓷器、漆器等,交換西夏的牲畜、名馬、等物品。這些物品中只有茶葉,有厚利可圖。西夏的青鹽是宋邊境人民喜食之物,也是西夏政府的重要財源。

    由於西夏缺乏銅、鐵的資源,貨幣鑄造受到一些限制。西夏人的繪畫藝術水平也比較高,如在敦煌莫高窟中儲存的《打鐵圖》都是極為珍貴的藝術品,也是研究西夏社會的歷史資料。

    西夏人有自己的樂器,琵琶、簫、笛是他們祖傳的樂器,在漢族的影響下,西夏建國後,樂官參酌漢族樂書,更定音律,發展了西夏音樂。西夏建國之前,在元昊領導下創制了西夏文字。這種文字以漢字為基礎,結合党項語的特點,由集體創制而成。

    後頒行全國使用,在對外書信往來和醫藥、曆法、法律、文學等著作中都使用西夏文字,還編寫了西夏文的字典和詞典。

    總之,由於党項人善於吸取各族人民的文明,自身又吃苦耐勞,因此在促進社會發展和創造燦爛的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西夏在立國近二百年的時間裡,為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 3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這主要跟宋朝本身的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們知道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輕武的朝代,其實北宋年間也出現過許多能征善戰的名將,但是他們幾乎都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打壓,因為在宋朝武將在文官面前狗屁不是,文臣隨意打壓武將已經是常態了。

    宋朝不但打壓武將,而且宋朝由於過於集中的中央集權使得一但發生戰爭,軍隊不能第一時間接到指令而進行反擊,從而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發生戰事之後軍隊必須聽從宋朝皇帝的指令才能初級,從發生戰事到層層上交戰況,再到發號施令已經延誤了許多時機。

    除此之外,宋朝自身的政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宋朝建立初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下大力氣組建了禁軍部隊,當時的禁軍部隊不但重心而且戰鬥力強悍,為之後北宋抗擊遼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史書記載北宋初年的禁軍有19萬)。但在跟遼國多次征戰之後也損失慘重。

    此後北宋進一步擴大了禁軍數量,再加地方軍隊,總兵力達125萬人次,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算很多了,但是這125萬人次的戰鬥力跟之前的禁軍部隊相差較大,從而導致宋朝部隊戰鬥力反而日益下降。主要還是因為宋朝想用數量來代替質量,事實證明這麼做並沒有“卵用”,北宋數量龐大的軍隊還不是被少量的女真部隊摁在地上摩擦。

    持續增長的軍隊數量使得軍費總是不足,於是宋朝開始允許軍隊經商。誰知道軍費問題是解決了,但軍隊訓練廢弛,全都跑去賺錢了。這種武藝荒疏的軍隊,面對西北小邦西夏也屢戰屢敗(能打贏才怪呢),為此宋廷又要增兵,經費不足又讓各軍擴大經商,結果兵越多國力軍力卻越衰,這樣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這麼一看,雖然北宋富得流油,但是軍力是在太過牽強,最後走向滅亡也在意料之中了。

  • 4 # 人者仁義也

    一看就是太低估西夏人了。

    首先西夏所在的党項羌人部落一族在唐朝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太宗貞觀初年,党項羌人首領拓跋赤辭就前來依附唐朝,被唐太宗安置在靜邊等州,此後党項羌人就一直在這裡生存,當時有一隻部落來到了夏州居住,此後被稱為平夏部,平夏部的拓跋思恭在唐朝末年的唐僖宗時期討伐黃巢,收復長安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定難軍節度使的首府是夏州,統領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拓跋氏被賜給姓氏李,從此這些拓跋党項羌人的首領拓跋氏就改姓了李氏。拓跋思恭一家改姓李,李思恭去世之後,由於兒子早逝,於是夏州的兵將推舉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接班,從此定難軍節度使開始由党項羌人李家世襲,在朱溫攻破李茂貞之後踏入關中之後,李思諫投降了朱溫。李思諫去世之後,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繼承定難軍節度使的位置,但是部將夏州都指揮高宗益密謀作亂,殺了李彝昌。夏州的將士不服高宗益,他們起來殺了高宗益,立李彝昌的族父李仁福為定難軍的首領,李仁福也是李家的那一套,對於中原的強大政權俯首稱臣,不敢說不,但是李仁福去世之後,李彝超繼位,當時的後唐明宗想要處理藩鎮問題,於是強令李彝超移鎮延州,李彝超不服從命令,後唐明宗派人征討,結果大敗,從此之後李家在定難軍節度使的世襲徹底穩固,中原的朝廷開始失去對於定難軍的管理。李彝超去世後,弟弟李彝殷接班,李彝殷去世後,李光睿繼位為定難軍節度使,而西夏的開國奠基人李繼遷就是李彝殷族孫,李光睿去世後,已經是宋太宗在位的時候,此後兒子李繼筠繼位,李繼筠去世後,弟弟李繼捧繼位,李繼捧因不能解決家族內部矛盾,就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親率族人入京朝見,自願獻出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地方。但是李繼遷不肯入京,藉故逃離。

    其實在唐朝開始到宋朝結束,由於拓跋党項人的近兩百多年建設,他們所佔據的平夏地區非常富饒,其中包含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再加上李氏家族長達幾百年,數代人的在定難軍的世襲傳位和統治,實際上這種統治十分牢固。

    李繼遷此人十分勇猛,曾經和十幾個騎兵出門打獵,當時有一隻老虎衝了過來,李繼遷當場射殺老虎,他沒有和李繼捧一起逃走,只是跑到了距離李氏家族統治核心的夏州東北三百里外的地斤澤中,聯絡一些羌人,戎人開始試圖奪回夏州,但是屢戰屢敗,被宋朝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宋朝的北方的敵國契丹發現了李繼遷,覺得可以扶持李繼遷從西北方向進攻宋朝以此牽制宋朝在東北對於遼朝的進攻態勢。於是契丹人大力支援李繼遷,甚至把公主嫁給李繼遷,遼朝的援助使得李繼遷的勢力膨脹,李繼遷開始大力襲擾宋朝的西北邊境,後來又圍攻靈武,宋太宗曾經下令讓十州都部署李繼隆出環州,容州觀察使丁罕出慶州,殿前都虞候範廷召出延州,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張守恩出麟州,五路進援靈武。但是都是無功而返,最終在宋真宗時期,宋真宗把銀、夏、綏、宥、靜五州從名義上賜給了李繼遷,從此西夏有了立國的基礎。此後李繼遷把吐蕃人,回鶻人都給拉攏到一起,西夏的建國力量主要這就是這些人聯合建立起來的。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李繼遷最後被吐蕃人羅支設計中箭傷,最後由此病死。

    李繼遷去世後,李德明繼位,李德明由於年幼對於宋朝畢恭畢敬,李德明去世之後,李元昊繼位,李元昊就是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改革西夏的政治制度,對外攻取瓜、沙、肅三州,同時創立了西夏文字,同時和宋朝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四次戰役,攻滅宋朝的西北精銳數萬人,但是自身也受到了損害,於是李元昊最終選擇議和。於是西夏就開了在歷史上的征程。

  • 5 # 柚子愛歷史

    作為少數民族的党項人之所以能夠建立西夏,稱雄西北,與宋遼三分天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利用唐末中原亂局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迅速擴張勢力範圍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羌族的一支,也被稱為“党項羌”。党項人真正擁有自己的地盤並登上歷史舞臺正是在唐朝末年。唐僖宗時為平定黃巢之亂,召集各地武裝勤王,作為宥州刺史的党項人拓跋思恭奉命出兵,參與平叛,被唐僖宗賜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唐朝滅亡以後,中原又陷入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分裂狀態,各地政權如同走馬燈一般不斷更換,各地武人政權要麼忙於平定內部驕兵悍將的反叛要麼互相殺伐,自顧不暇,誰也沒有精力去幹涉西北的地方政權,党項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權存在如歸義軍等一一併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時,党項人已成氣候,轄境包括夏、銀、綏、宥、靜等五州之地,掌握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地方政權。

    二、制定“聯絡豪右”的基本國策,將西北地區的強宗大族團結在自己周圍,共同對抗外敵

    西夏立國之初,西夏開國皇帝李繼遷採納親信張浦的“走避漠北, 安家立室, 聯絡豪右, 捲甲重來”(《西夏書事》)的建議,把西北地區分散的、作為獨立實體存在的細封氏、野律氏、房當氏等八個強大的氏族集合在拓跋氏周圍, 形成党項貴族的地方政權,以便與宋、遼等政權對抗。

    由豪右組成的党項宗族, 既是党項社會的基本組織 , 又是一個經濟實體。正是有了這支力量的支援,西夏地方政權才得以鞏固和加強。

    三、精銳的軍事力量和優良的武器製造技術

    西夏能夠建立和維持,與其自身卓越的軍事力量密不可分的。西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共分為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

    侍衛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大約有3萬人,主要是負責對京畿興慶府一代的守護和維持,其兵源主要來自於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選拔的強健勇士,是西夏帝國的精銳部隊。其中的重灌騎兵“鐵鷂子”更是精銳中精銳,是一支令周邊的宋遼等國都非常頭疼的武裝力量。

    地方軍為也就是各地的駐軍,是國家的軍事基礎,大約有50萬人,主要構成是步兵與騎兵的混編。西夏採用全民皆兵、軍民一體的軍事服役制度,戰時作戰,平時耕作。

    擒生軍是西夏的一支特有兵種,因其主要任務是生擒捕捉奴隸故而得名,編制大約有5萬人,專門負責攻堅克難的苦戰和機動性強的突襲作戰,到西夏中後期,擒生軍逐漸成為軍隊的中堅力量和國勢保障。

    另外,西夏帝國的武器製作技術也是極為精良,其所產的刀劍和鎧甲在宋遼被譽為“天下第一”,鋒利和堅固無比,而遠端兵器中的“神臂弓”更是威力驚人,聞名遐邇,為後來宋帝國所仿製。正是軍力和武器的雙重保障,才使得西夏在宋遼兩大強國的夾縫中得以生存。

    四、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

    西夏控制的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 ,北控大漠”,境內大多為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區,沙漠、荒漠、戈壁和山地佔據了全境的大約三分之二還多。經濟基本上就靠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兩大農業區,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薄弱,甚至不能自給自足。

    但是有利也有弊,西夏境內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任何強敵在進攻西夏時,一旦陷入無盡大漠,光是後勤補給就是一個無解的致命問題,再加上與宋遼接壤的國境周邊幾乎都有山巒阻隔,如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形成了天然的防守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五、靈活高明的外交手腕

    西夏能與宋遼兩大強國三分天下,屹立二百年而不倒,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主要依賴其高明靈活的外交政策。

    党項人以地緣優勢為基礎,在保障自我生存上,時而聯遼抗宋,時而聯宋擊遼,可以說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當遼和北宋相繼滅亡後,又審時度勢、義無反顧的倒向金王朝,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大的主動和利益。

    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就是最大程度的將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聯動起來,利用宋遼之間的矛盾,靈活使用兵力,且不斷吞食弱小的鄰邦,擴充自己的國力。這種一體兩面的國家政策,正是西夏牢牢屹立於西北,稱雄一時的根本。

  • 6 # 倔犟的蝸牛

    西夏王國,從公元1038年建國,到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先後與遼、北宋、金、南宋政權鼎峙,屹立於西北地區達190年之久。

    西夏是以党項羌為主體的多民族王國,本名大夏,宋人稱為西夏。

    一、党項羌的來歷及活動範圍

    《隋書•党項傳》中對党項羌的早期活動記載如下:“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千裡,處山谷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織氂牛尾及鈷劷毛以為屋,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轉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氂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檣。”

    党項羌是活動於中國西北地區的羌族中的一支,直到南北朝末期才初露鋒芒,他們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地方。

    党項羌各部落按照氏族中分化出來的家族結為部落的,各自分立,不相統屬。當時党項羌中的著名族姓,有細封氏、費聽氏、 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族。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在党項羌中起主要的領導作用。

    公元6世紀末,隋文帝統一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紛亂局面。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党項羌有千餘家歸附隋朝,次年他們的大首領拓跋寧,率領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定居下來,隋朝政府給予大將軍的官號。

    後來党項羌曾一度起兵反叛,被打敗後又紛紛降附。

    唐朝初年,党項羌的活動範圍擴充套件到“東距松州,西達葉護,南抵畚桑、迷桑等羌,北臨吐谷渾。其活動中心也轉移到青海附近。

    貞觀三年(629 年〉,党項羌的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領部落歸附唐朝,唐在其居住區設立軌州,授予刺史官職。其他党項部落聞風歸附,唐又設崌、 奉、巖、遠等4州。

    而另一名党項族首領拓跋赤辭,因與吐谷渾王室通婚,在唐大將李靖率軍攻打吐谷渾時,協助吐谷渾與唐軍作戰,兵敗後請降。唐就其原住居區,分設32個羈縻州,任命歸附的部族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受松州都督府節制。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了隔離和拆散吐蕃和党項之間的聯絡,便把党項羌部落遷到銀州(今陝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陝西靖邊)以東地區,將原設在陝西的靜邊州都督府由慶州移置銀州。綏州(今陝西綏德)、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也連續遷徙來了大批党項羌人, 當時把居住在慶州一帶的党項部落叫東山部落,居住在夏州一帶的叫平夏部落。後來建立西夏政權的拓跋氏就是平夏部落中最顯赫的大族

    二、党項羌割據一方

    唐初,党項羌的大首領拓跋赤辭和侄兒思太降唐。思太死後,他的職位由兒子守寂承襲,被唐玄宗封為西平公,安史之亂中,守寂因戰功被唐攉為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後贈靈州都督。他的孫子拓跋乾暉曾任銀州刺史。到乾暉的孫子拓跋思恭時,又佔據了宥州(今陝西靖邊東)。

    拓跋思恭佔據宥州後不久,唐王朝就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拓跋思恭率領蕃漢合編的隊伍,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爭。唐僖宗為嘉獎其戰功,升任他為夏州節度使,賜姓李,封夏國公,統輔夏、綏、銀、宥 4州地方,夏州李氏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紛爭不已,政權更迭頻繁,夏州李氏偏居西北。採取了“保全實力”的方略,乘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從公元907〜960年,在50 餘年中對先後統治中原的梁、唐、晉、漢、周各政權,以及盤據在河東的北漢政權,名義上保持了“臣屬”關係。而這些政權由於本身的根基不穩,內顧不暇,也就刁慣地承認了李氏享有的一切特權。

    公元933年河西諸鎮皆言党項羌連結契丹,後唐害怕李氏與契丹勾結,威脅自己統治,明宗李嗣源於是決定乘其新喪之機兼併夏州,派5萬大軍前往接收夏州地區。

    党項羌進行頑強抵抗,後唐進攻夏州百餘日,久攻不由於士兵厭戰,士氣低沉,糧運艱難,唐軍被迫撤圍退走。

    經此一役,夏州李氏獲得了後唐遺棄的大批武器裝備,增強了實力,中原各政權再也不敢對其小視了。

    公元949年,後漢政府將靜邊劃歸党項羌,李氏轄區增為5州。

    這時的党項羌已經完全可以割據一方了。

    三、党項羌與北宋朝的爭奪立國之本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公元982年,党項羌主李繼捧無力解決家族內部紛爭,率領族人到開封朝見宋太宗,並獻出銀、夏、綏、宥四州八縣,留居京師。

    宋太宗自然求之不得,立馬派人前去接收,但遭到李繼捧族弟李繼遷和李繼衝的反對,遂集合部眾,起兵反抗。

    李繼遷失敗後逃走,但由於党項羌長期佔據陝西、河套地區,在此有很強的威望和號召力,所以李繼遷逃走後不久又聯絡其餘諸部建立反宋聯盟。

    公元985年,李繼遷詐降,斬殺宋將曹光實,隨後一舉攻下銀州。

    公元986年,宋軍北伐遼國,李繼遷趁機聯遼反宋,與遼軍東西呼應,夾擊宋軍,次年攻佔夏州,宋軍大敗。

    公元997年,宋太宗去世,李繼遷求和,宋真宗授予李繼遷定難節度使稱號,據有李氏舊地,如此,党項羌又獨霸了西北一方。

    李繼遷看出了宋朝的軟弱,不久又攻打靈州。

    靈州,位於夏州西側,倚負賀蘭山,帶引黃河,它的西面便是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故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隨後,李繼遷想盡取河西之地,便又率軍攻打麟州,結果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不得不撤軍。

    宋朝為了抵禦李繼遷的侵襲,派通曉軍事的文臣錢若水為並代經略使,加強幷州方面的防禦力量,繼遷看到無廉可乘,便回軍西向,將進攻的重點轉向河西,發動了對臣服於宋王朝的河西諸部族的攻擊。

    宋朝的袖手旁觀導致河西地區盡失

    所謂河西地區,據《宋史•夏國傳》記戴,包括黃河以西的 9個州郡:“河西之州九:曰興(今寧夏銀川)、曰定(今寧夏平羅 縣東南)、曰懷(今銀川東南)、曰永(今寧夏永寧〉、曰涼(今甘 黹武威)、曰甘(今甘肅張掖)、曰肅(今甘肅敦煌東)。”

    也就是說,河西之地其主體部分為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 及玉門關、陽關等地,還包括今寧夏的銀川、平羅、水寧等地。

    佔據了河西,西可以進取中亞,北可以阻止發佔草原上游牧民族與西南諸民族的聯合。

    河西宜牧宜農,是重要的屯田畜牧之地,中原王朝的重要裝備物資戰馬,主要從此獲得。

    對党項來說,能否佔據河西,同樣具有極重要的軍事經濟意義。

    一 是夏政權初建,所佔“靈、夏、綏、銀,地不產五穀糧食米,佔領此地可以獲得大量的糧食和戰馬。

    二是,河西諸部都臣服於宋朝,佔領河西便可以斷絕河西諸部與宋朝的聯絡,可以使自己進攻宋朝時沒有後顧之憂。

    為了佔據河西之地,夏曆經三代,大約用了 30多年的時間,終佔領河西地區,奠定了其西夏立國的基礎。

    四、西夏王國的建立

    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李德明繼承了他的統治。

    公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為了緩和對外矛盾,鞏固內部統治,迫不及待地招撫李德明。。

    李德明因新立未固,加上連年對宋戰爭也給党項族造成很多困難,人民死亡嚴重,在此形勢下,表示願意與宋和好,釋放了俘虜的宋人, 次年雙方訂立了和約。

    和約的訂立對於李德明穩定自己的統治,加強對新佔領地區的控制,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中,李德明一方面保境息民,注意發展生產;一方面又利用各種手段,從宋朔得到優厚的經濟利益。

    李德明在位時期議和宋遼,內求生息,党項羌實力日益雄厚。

    李德明死後,兒子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博覽群書、雄心壯志,立馬改變了父親和宋朝的關係,決定攻宋。

    在此之前,李元昊已經娶了遼國公主為妻,成為遼國駙馬,有了靠山。

    李元昊經過幾次試探,認為宋人:將愚不識干戈,兵驕不知戰陣,器械朽腐,城郭廢頹”。從而更加堅定了攻宋的決心。

    公元1035年,李元昊為掃除西部近鄰對自己攻宋的牽制,派軍2. 5萬人進攻吐蕃大首領嘀廝囉,在失利之後,改變打擊目標。

    公元1036年,發兵攻佔瓜州(今甘肅安西縣 東南)、沙州(今甘肅敦煌縣西)、肅(今甘肅酒泉),不久進據蘭州。李元昊透過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佔領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吐蕃與宋朝的聯絡。

    元昊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使正式立國稱帝的條件已經成熟。

    公元1038年,李元昊上表宋朝,藉口派人到五臺山供佛,偵察瞭解宋河東路虛實,並同各部落首領歃血為盟,相約大舉向宋進攻,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元昊於這年十月築壇受冊,稱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號大夏。任命了文武官員,同時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祭祖活動,西夏國至此正式宣告成立。其統治區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抵大漠,共轄18州。

    五、西夏與宋的戰爭及議和反覆不斷

    宋仁宗在得知元昊稱帝建國的訊息後,大為惱怒,多次召叢集臣商議對策。拖了幾個月,宋仁宗才決定絕和問罪。

    而李元昊早已做好了戰爭準備,他在稱帝前後,即整編軍隊,訓練兵馬,鞏固邊防,剷除異黨及確定了攻宋方略,同時,還透過使者,商人以及重金收買宋朝官員等手段,列探宋朝政治、經濟、軍亨等清報。

    因此西夏對宋朝“山川之險夷,國用之虛實,莫不周知”。

    而宋朝,則不把李元昊放在眼裡,依舊以大國強軍自持。

    於是,宋夏一交兵,李元昊就牢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與宋的延州、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戰役中,打得宋軍損兵折將,一敗塗地。

    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的接連失利,極大地震撼了宋王朝的統治。

    為應付西夏進攻,宋王朝不斷擴充軍隊,使軍員額突增至125萬人。供養數目龐大的軍隊,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統治者千方百計地加緊搜刮民脂民膏,廣大下層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不時的爆發農民起義。

    幸好宋政府從屢戰屢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調整邊帥人選,起用范仲淹、韓琦等名重一時的大臣,這才抵擋住了李元昊的不斷進攻

    在夏、宋僵持之下,遼國卻趁火打劫,指責宋“營築長堤,填塞隘路,開決塘水,添置邊軍”,有意想破壞盟約,並讓宋割讓晉陽及瓦橋關等十縣土地,不惜開戰。

    宋朝無奈,只能以增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讓遼國停下。

    遼國收到宋朝的錢財,也不願看夏繼續做大,也就勸夏王朝停戰。

    李元昊雖不願,但也不能得罪遼國,否則將會陷入兩個大國的夾擊,只能答應下來。

    公元1043年,李元昊派人赴宋京開封議和,宋朝為了維護國內統治,解決內部農民起義就答應了議和。李元昊向宋朝“要請十一事”由於交涉範圍廣泛,雙方意見分歧很大,因此使者往返,時斷時續,雙方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討價還價,和約始告訂立。

    宋朝在領土、歲幣、貿易、青鹽等方面做出讓步,夏王朝則在稱號上做出讓步。

    宋夏和約議定後,李元昊用“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並送達“督表”。

    同年十二月,宋廷派出冊禮使,賜元昊“夏國主印”,宋、夏議和至此告成

    在隨後的時間裡,兩國雖沒有爆發大的衝突,但西夏總是不時的侵擾邊境,令宋朝很是頭疼。

    至宋神宗時,宋朝在對遼國戰爭中取得了較大的優勢,同時,由於改革,國力也有大幅提升。

    公元1081年,西夏發生政變,夏主秉常被囚,宋神宗遂決定出兵30萬討伐西夏。

    可惜宋朝的主將才能不濟,這次宋朝又以失敗而告終,折損無數,宋神宗銳氣盡失,不再攻打西夏。

    不久,宋神宗去世,次年夏主秉常也死去。兩國又陷入了和平時期。

    公元1090年,西夏求和,要求歸還蘭州,宋朝不允。

    公元1091年,西夏出兵大舉攻宋熙和、蘭岷等地,被宋軍擊退,次年,又出兵攻打環州,被宋軍擊敗。

    公元1096年,夏梁太后和國主乾順親率50萬大軍進攻,取金明寨。

    公元1098年,夏梁太后和國主乾順親率40萬大軍圍攻平夏城。結果被宋軍擊敗,俘其勇將嵬名阿埋和監軍妹勒都逋等,西夏為之震動。

    隨後宋在新佔領地區建立西安州(今寧夏海 原縣西)和天都寨(海原縣南)。宋佔有這一地區後,天都與熙河邊面相接,所包括幅員蓋千里,河東、 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使得宋、夏遂以沙漠為界,夏宋對峙形勢為之一變。

    公元1099年,夏梁太后卒,遣使告哀於宋,上表謝罪,求復通好。同時透過遼從中斡旋,宋哲宗才答應了西夏的求和。

    宋徽宗即位以後,雙方戰事仍時有發生。

    公元1114年宋派童貫為陝西經略使,總領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熙河六路軍事。童貫繼續推行“出寨進築”的策略,步步進逼,西夏形勢更是日益危殆。

    公元1119年,西夏被迫央求遼出面請和,宋朝才下令全線停戰。

    就在形勢逐漸轉向宋朝時,不久後,卻發生了“靖康之變”,宋朝被迫南遷,才使西夏得以繼續維持其偏處一隅的統治。

  • 7 # 醉看天下論古今

    我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國家,党項人又稱党項羌,與當時青海地區吐谷渾一樣,都是由鮮卑貴族族統治廣大羌族人組成的部落。不同的是吐渾谷的統治階層是慕容鮮卑,党項統治階層是拓跋鮮卑,兩部上層有婚姻聯絡,党項曾依附吐渾谷,後受吐蕃威脅,遷至夏州一帶。

    唐朝未年天下大亂,党項人首領拓跋思恭參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唐王朝賜姓李,封夏國公,並領有夏州一帶五州地盤,為西夏開國奠定了基礎。

    到宋朝時,因李繼捧到汴京朝拜太祖時,要將四州獻給朝廷,遭到族弟李繼遷反對,後李繼遷反宋自立。李繼遷狡猾多詐,頗有膽略,為了自保,還與契丹結成了聯盟。他抓著宋朝雖富不強的弱點,時叛時降,不但讓宋朝承認了自己的獨立,還從宋朝獲得了大量的財物賞賜,從而坐大做強了。

    宋朝本身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以儒教治國,以道教修身,信奉“修德服遠",提倡仁義待人,無為而治,因此,對外族基本上是綏靖政策,只要你滿足我天朝的虛榮,不過分地搗亂就行。

    另外,當時宋朝自身比較富足,暖飽思淫慾,自然也沒有外戰的要求和膽量。何況,還有一個契丹在東北邊虎視眈眈呢!

    雖然西夏狡兔三窟,但他一直反覆無常玩邊緣遊戲,不但與宋朝經常作戰,而且與契丹也打了起來,使本來就不強的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最後,終於又因降後復叛被蒙古兵滅國。

    西夏滅亡後,國民大多融入蒙古、漢族和藏族中了,蒙古軍中的唐兀家、藏族中的木雅人及現在西北一部分李姓和拓姓,就是西夏人的後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玻尿酸能保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