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有晴天

    綠皮書這部影片一共包攬了奧斯卡三項大獎,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講述的是一名很有名氣的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要到南下開音樂巡演會,僱了一個白人託尼做當他的司機。要知道當時的社會,黑人是沒有地位可言的。

    這部影片的高明之處,就是具有創新元素,又通俗易懂。導演把將嚴肅的黑人平權話題,用一個幽默滑稽,又輕鬆自在的方式表現出來,把種族歧視拍成了喜劇片,在豆瓣取得8.5分的好成績。

    這部電影主要是透過一些細節,化解了種族之間的矛盾,讓我們看到了跨越種族的友誼,讓人覺得溫馨感動。

  • 2 # 峰凱娛樂

    上世紀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林肯頒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並且獲得勝利而告終,然而在這場戰爭獲勝後,黑人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放和爭取到平等自由的政治權利,相反很多黑人在短暫的自由之後反而回到了原來的奴隸主家庭繼續成為奴隸,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並且在外部反而受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於是種族隔離法應運而生,法案規定黑人不能與白人同住一個酒店,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公交車上只能坐黑人專用位置。經過上世紀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的鬥爭之下才在1965年廢除這個法律

    不管如何,《綠皮書》還是值得大家去觀看的,這部影片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上世紀美國60年代所經歷的真實社會,也值得我們去反思和了解背後的故事。

  • 3 # 鼕鼕先生

    一個混跡夜總會的義大利裔白人,接受了一份特殊的短期工作——護送一位黑人音樂家,去美國的南方各州開展巡演。

    故事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初,馬丁·路德·金們風起雲湧的時代,此起彼伏的黑人平權運動衝擊著整個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各州的種族隔離制度。

    與此同時,3K黨的恐怖依然瀰漫,保守的白人群體對黑人的仇視愈加強烈,雙方的對立情緒空前高漲。

    一場看似尋常的音樂巡演之旅,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危險。

    白人男子除了開車,還要兼任保鏢,為自己的僱主——這位著名的黑人音樂家保駕護航,幫他解決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麻煩。他能可以依靠的,只有一本綠色封皮的《黑人旅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裡面標註了各地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和餐館。

    種族的隔閡,階層的差異,兩個人一路上發生了不少衝突,也遇到了很多狀況,齟齬不斷。

    艱難時,倆人也互相支撐扶助,漸漸放下了成見,最後收穫友誼。

    這就是電影《綠皮書》的故事。

    故事是很普通甚至於老套的情節,可在電影中你會發現它與其他電影的差異是從每一個人物的自我塑造和情節中穿插的小對話所體現出來的。

    黑人話題本該是一個包含更多戲劇衝突,填塞更多充沛情感的電影。但它偏偏選擇了剋制,選擇了相對平淡。沒有把鏡頭一直對準黑人的苦難與不公,沒有一本正經地板著面孔,也沒有去做太多煽情。大眾並不能從電影中獲取飽含熱淚的感動,或者是難以抑制的憤慨,反而會被一個又一個小幽默所觸動。

    音樂家的一本正經,司機的油滑痞氣,他們的性格碰撞出關於人與人關係的無窮趣味。當所有人都覺得要一本正經嚴肅地談論這場歷史,去表達黑人群體的憤懣與控訴的時候,《綠皮書》反而變成了一部溫暖散漫的輕喜劇。

    所有心願一一達成, 偉大旅程圓滿終結,一段真摯的跨越了種族可以銘刻於歷史的友誼就此誕生。

    電影以流暢的、平緩的、娓娓道來的態度,讓人無比舒適地觀看和理解了這個關於包容,及和解的故事。

    與其說它是部關於黑人的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破除刻板印象的電影。因為即使是“白人歧視黑人”,本身也存在著某種刻板印象。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輕描淡寫沒反映出那個時代黑人的痛苦和艱難,在罪惡面前過分曖昧,失去了應有立場。

    但我覺得不用一成不變的立場去解讀那個時代,不以苦難抒發苦難,以同情替代同情,未嘗不是對那些,人那些事的另一種尊重。作為一個異國觀眾,以這樣抽離的姿態去欣賞這部電影,不考慮其中的黑人元素,沒有歷史的牽絆,沒有政治正確的影響,只是被這樣簡單故事而有趣的人物所影響,在這乍暖還寒的時節去擁抱一份溫情,未嘗不是一次好的選擇。

    看完這部電影后相信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向周圍的人推薦這部電影,即便你知道一切都是套路,即便你在無數的好萊塢電影中見識過了這樣的故事,你還是會被如約而至的溫情所打動。

  • 4 # 影音大肚子

    一般取得比較成功成績的電影,很多都是取自真人真事的改編,《綠皮書》也不例外,兩位故事主角2013年才剛去世。鋼琴演奏家Shirley為了改變人心,一路南下,即使在白宮表演過兩次,也受白人邀請表演,但事實就是在被尊崇的同時因膚色也在被排擠,“有才華還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這條路還很長又極其艱難,而在現實中 Don Shirley 和 Tony Lip 在南方的巡演長達2個月,所遭遇到的危險也遠比電影中呈現的多得多。

    電影高潮在Shirley和Tony雪中車上的那一次爆發,也是整部電影中唐唯一的一次失控,“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麼,我到底是誰?”受盡歧視忍下了,但內心的孤獨卻無處排解,影片從群體排斥直抵個人的孤獨感,每個人看到這裡大概都會聯想到自己的種種。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氣,願你擁有勇氣。

    《綠皮書》的定位是喜劇劇情片,所以主題沉重中還有許多輕鬆幽默,一路上看維果·莫騰森和馬赫沙拉·阿里互懟貧嘴,在綠色復古汽車上,在美國美麗的南方風景中…… 一個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個活得像白人的黑人,比膚色更嚴苛的是階級。金錢,教養,藝術薰陶,口音,儀態,你克服了所有一切,卻克服不了膚色。你可以為上流社會演奏,享受掌聲和白宮,卻必須在雜物間更衣,在樹叢中如廁,在黑人中吃飯。為什麼要去自取其辱?因為他想去了解他的同胞所真正經歷的,去承受他不應該卻本來會承受的,這從北部向南部的旅程,是一個小型的耶穌受難路。最觸動我的,一個有尊嚴的人在被羞辱的時候,怎麼保持尊嚴。看著對方,背脊挺直,輕輕的說,I see ,就夠了。

    《綠皮書》裡有句話:“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恰巧我們成為了朋友,這不是緣分,是因為我們本就應該是朋友。”

    這句話的反面可以理解成,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如果我們在和某個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感到尷尬、厭倦、侷促不安,總想攀比、逞強、掩飾自己,說明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把這個人定義成朋友。

    朋友是世界上另一個自己,我們在彼此面前都摘下面具,舒服自在地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不會因為一點小問題就心生芥蒂。

    在美國在全世界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勇氣,需要溫暖,需要突破自己的力量,需要愛,影片表達出來的感動,鼓舞人的勇氣,就是美國這個資本社會大部分人所缺少的,所以這也是它取得巨大反響的原因。

  • 5 # 娛樂圈圈那點小事兒

    綠皮書是典型一部衝著奧斯卡去的電影。

    美國百年來 黑人 白人之間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這部電影也在諷刺上個年代黑人 白人之間的問題。

    電影故事老套,但是裡面的畫面,攝影手法絕對算得上一等。值得一看,核心思想,價值觀很好。奧斯卡得獎作品,不會差。

  • 6 # 河北農村桃子

    2019年的奧斯卡大獎已經落下帷幕,《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獎,名聲大噪。

    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慢慢放下偏見的故事。

    影片提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種族歧視,這個問題深刻於美國的歷史上,難以抹去。今天我們來扒一扒美國的種族問題。瞭解了種族問題,對於電影自然地你就有了自己的評判。

    有些華人總是羨慕美國,覺得美國發達,美國基礎設施好,美國有錢,美國民主,美國空氣質量好。

    疏不知這一切都只屬於美國白人的。美國的有色人種住貧民窟,沒有自己的住房,就連一切社會保險都和他們無緣。

    美國以種族主義立國,以屠殺1000萬印地安人獲得土地,以黑人奴隸制為基礎建立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

    在美國,黑人僅佔美國全華人口的13%,可是黑人的犯罪率卻遠遠超過白人的犯罪率。美國在押人犯中,黑人佔50%,成了最大的囚犯種族,而黑人被判謀殺罪的比例卻是令人吃驚的,是白人的七倍!

    如果誰日子過得好,沒有人願意去犯罪。黑人作為美國的少數族裔,卻成了被判刑犯人中的多數種族,這已經絲毫不能用“黑人智商低於白人”來簡單解釋。就算黑人智商和白人有差異,但科學已經證明,人種之間的智商差異不能被無限放大。

    黑人令人吃驚的犯罪率只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由於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包括教育歧視、就業歧視、社會保障方面的歧視等等),黑人在美國社會已經被嚴重地邊緣化,就算餓不死也是過著極為憋屈的生活;二是美國司法系統存在嚴重地系統性的對黑人歧視性判決。

        美國的司法體系大家都清楚,它和大多數大陸法系的國家不一樣,大陸法系的國家對罪犯的定罪判刑權在法官手中,可是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其定罪權卻不掌握在法官手中,而是掌握在一個藉口司法民主的陪審團手中。

    在美國司法體制中,有兩類可以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人,第一是律師,第二就是陪審團。

    美國的陪審團不但是白人,而且是白人中的富人,其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一個白人殺死一個有色人種,想讓陪審團做有罪判決幾乎不可能。

    可能有些人說這是由於美國警察權力過大造成的,可是美國警察一但打死了白人,後果就比打死黑人嚴重得多。曾經一個澳洲女子在美國被警察打死,那警察就沒那麼逍遙了,直接抓起來,連警察局長都被問責。

        不要以為美國的種族歧視僅僅針對黑人,美國的種族歧視針對的是所有的有色人種。

    2011年一名美國警察打死一名黑人,事後把自己的執法用槍扔在被打死的黑人車裡,想偽裝現場弄成黑人自殺的假象。案件引起公憤,警察也被抓了,可是沒多久就放出來。之後就是一拖再拖,一直拖到2017年,偷偷判成無罪。最後被媒體捅了出來,然而,接下來的事依然是那樣,黑人遊行,白人種族主義政府鎮壓。

    這就是美國的種族主義,很顯然,本次《綠皮書》的創作團隊,從取材上,正是緊緊靠攏了這一重大社會問題,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7 # 老肖侃娛樂

    在今年2月份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的電影《綠皮書》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該片的名稱來自於上世紀一本叫《黑人司機綠皮書》的旅遊指南。這本書在美國上世紀銷量十分火爆,每年出版一次,該書的主要內容是幫助美國黑人司機在上世紀60種族隔離年代的時候如何在美國南部地區找到願意接受黑人住宿和用餐等等服務的酒店或餐館。電影描寫的是了一個叫託尼·利普的白人司機,接受一位黑人鋼琴演奏家唐的邀請,以司機兼保鏢的身份護送唐去南方巡演一路上發生的故事。

    種族隔離時代的美國社會

    上世紀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林肯頒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並且獲得勝利而告終,然而在這場戰爭獲勝後,黑人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放和爭取到平等自由的政治權利,相反很多黑人在短暫的自由之後反而回到了原來的奴隸主家庭繼續成為奴隸,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並且在外部反而受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於是種族隔離法應運而生,法案規定黑人不能與白人同住一個酒店,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公交車上只能坐黑人專用位置。經過上世紀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的鬥爭之下才在1965年廢除這個法律。

    劇情中所體現的美國社會細節

    唐在一場演奏會之後由於心情不好的原因跑到了一家白人才能進去的酒吧,結果被當地幾個持槍的小混混截住羞辱毒打一頓,最後是託尼跑到酒吧才把他救出來。

    唐在一場演奏中間想去上廁所卻被主辦方要求不能去白人的廁所,只能去一個外面的簡陋的黑人專用的廁所。

    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兩人一起跑到了一個叫做飛鳥酒吧的地方,唐還在酒吧即興彈奏了一曲,最終影片在這裡到達最高潮,兩人的和解也是黑人與白人的和解。

    不管如何,《綠皮書》還是值得大家去觀看的,這部影片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上世紀美國60年代所經歷的真實社會,也值得我們去反思和了解背後的故事。

  • 8 # 北極熊大大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在1962年的紐約,意裔美華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為世界級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反映種族歧視這類政治正確的電影並不罕見,時至今日,這類題材依舊能引起巨大反響,不禁讓人反思:

    美國真的已經進入「後種族」時代了嗎?黑人家庭的孩子真的能享有平等權利而無人再考慮其膚色?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中提出的種族平等夢想在 21 世紀初真的實現了嗎?

    著眼本片,影片的基調是輕鬆愉悅的,讓人捧腹又兼具溫馨。

    第一個鏡頭就將我們帶入了60年代紐約繁華歌舞廳的歡快熱鬧當中。酒吧裡有人尋釁滋事,隨之我們看到一個身強體壯、行事果決的酒保 託尼·利普(維果·莫騰森飾)登場,一下子解決了麻煩。

    在「指環王」中優雅瘦削的維果,為了出演這個粗俗的壯漢角色,竟增肥了整整40斤,身材對比讓很多觀眾差點認不出來。他痛苦地回憶道,「我當時吃掉的披薩比一頭豬都要多」。

    託尼常年混跡酒吧,對這裡的人事瞭如指掌,憑藉著他圓滑的社交能力與暴力手段,混得如魚得水。為生計所迫,他有許多賺錢的小手段:偷藏起一位上流人士羅斯古德先生珍愛的帽子,在他急得發瘋的時候,前來邀功;和別人比賽吃漢堡贏錢……這個表面粗俗,卻懷有家庭責任心的男人,贏得了我們的好感。

    酒吧停業期間,他找到了一份私人保鏢的工作,為一位黑人音樂家——唐納德·謝利博士服務,負責保護他南下巡演途中的安全。

    電影把它的政治和反諷放在一起。託尼和大多數人一樣歧視黑人,但他意識到他需要這筆錢養家餬口時,接受了給黑人打工;伯明翰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謝利博士,並特地從亞特蘭大為他把斯坦威鋼琴運送過來,但卻不准他入席餐廳,聲稱「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了」。

    「綠皮書」是那個年代的黑人安全出行指南。表面上是為黑人提供便利,實則飽含歧視,沒有它黑人將寸步難行,受到羞辱欺凌。

    兩人按照規劃線路,尋找沿途的酒店。唐博士總是好似人生導師一般糾正著託尼的言行舉止——講話太多,車上吸菸,措辭粗俗,禁止賭博、偷竊等。

    一個是一舉一動透露著高貴氣質、人生態度堅定、道德水準極高的黑人鋼琴家;一個是舉止粗俗、文化鄙陋、愛吃炸雞聽流行音樂的白人司機。似乎兩人膚色倒置一下才顯得和諧,這打破了我們的固有印象。他們之間的相處也十分有趣。

    電影當中的歧視無處不在。小到扔掉黑人修理工喝過水的杯子、與給白人提供的服務區別對待,大到明目張膽在酒吧當中羞辱毆打黑人。謝利博士總是一言不發、默默忍受。面對託尼的質問:「你為何要忍受這些?」

    大提琴手奧列格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謝利博士本來可以留在北邊,在派克大街派對上廣受追捧,拿著三倍的錢,但他想來這兒。六年以前,在1956年,納金·高爾被邀請在伯明翰的市政禮堂演出,高爾先生是第一個受邀在白人機構裡演出的黑人。他剛開始演出,就有一大群人開始攻擊他,因為他演奏了白人的音樂。他們把他推下了舞臺,狠狠地揍了他。你之前問我,為什麼謝利博士要這樣做?我告訴你,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電影裡最好的一個鏡頭出現在謝利博士因同性戀行為被警察毆打,託尼用賄賂手段把他救出後,他獨自一人在酒店房間裡粉飾臉上的傷痕,眼睛裡閃著淚光,表情痛苦而堅忍。馬赫沙拉·阿里也因其出色的演技,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為何這樣一個擁有絕世天賦、恪守高尚行為準則、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的人要受盡這麼多委屈?

    接下來的一段更令人動容:謝利博士以為託尼要離他而去,提出給他升職加薪。託尼笑了,說他只是下樓拒絕他們而已。

    「我在紐約店裡幹了一輩子,我明白這個世界很複雜。」

    一句我明白,勝過千言萬語。

    電影裡最好的一場戲在:謝利博士迫不得已給肯尼迪總統的弟弟(司法部部長)打電話救他們從獄中出來之後,兩人進行的一番激烈爭吵。從不願給他人帶來麻煩的謝利博士對託尼的襲警行為表示憤怒,「你打他是因為他說你是半個黑鬼。我一生都在忍耐這種言辭,你至少可以忍耐一個晚上。」

    託尼說他不懂黑人,只會享受奢華生活。謝利在雨中嘶吼:

    「是的,我住在城堡裡!託尼,孤身一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演奏鋼琴,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文化。但當我一走下舞臺,在他們眼中,我立馬就變成了一個黑人而已。因為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我獨自忍受輕視,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也不一樣!所以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託尼,我是誰?!」

    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謝利博士尚且如此,不敢想象那些生活在底層的黑人們經歷過怎樣非人的折磨。

    當兩人靠邊修理汽車之時,看到路對面烈日當頭、辛苦勞作的黑人農民,他們與光鮮亮麗、甚至有白人伺候的唐博士形成強烈對比。

    農民們與謝利對望著,彷彿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導演在此進行了留白處理,此時無聲勝有聲,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

    「世界上每一個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電影中的很多對話,讓人感到醍醐灌頂。

    影片最後,謝利博士對餐廳服務員的歧視態度做出了反抗,在黑人酒吧演奏「黑人音樂」,甚至主動邁出第一步和託尼的家人一起歡度平安夜。兩位主角雖然有種族的隔閡,但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們願意敞開心扉,相互理解,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彼得·法雷裡給了我們一個理想的結局,人人都期待理解與溝通,希望像託尼和謝利一樣,能在彼此防備、嫌棄、冷眼相對之後,一起吃炸雞,一起寫情書,一起在飄雪的聖誕夜來個大大的擁抱。

    諷刺的是,電影在各種獎項攻城略地的同時,Don Shirley原型的家人公開譴責這部電影充滿了謊言。這是一部白色救世主電影,雪莉家族說。一部白人男子教黑人如何享受炸雞和他自己的文化音樂的電影,最終導致Tony Lip幫助Shirley放棄了一個悶熱的古典音樂表演,轉而採用全黑夜總會的流行歌曲。一家人認為,這些都不是真的。

    電影和實際情況的反差不禁讓人唏噓,也許兩人驚天動地的友誼只是導演經過美化創造的「烏托邦」。

    現實中,歧視仍然存在:

    奧巴馬時期,警察暴力執法致死非裔美華人的事件頻發,加上居高不下的美國黑人貧困率和入獄率,戳穿了「美國進入後種族時代」的神話。

    2014年夏邁克·布朗死於警察暴力執法一案激起極大民憤,在全美多地掀起反抗美國執法體系中種族主義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

    美國社會雖然認識到了歷史上種族歧視的錯誤,雖然也反對現在的歧視,但在消除歧視及其後果方面依然受到各種力量的掣肘,在實踐中仍然步履維艱。

    美國「肯定性行動」政策的實施充分表現出了美國政府消除種族歧視的艱難努力和政策效用的有限性,反映出了馬丁·路 德·金的夢想仍然只是一個夢。「自由和平等」,我們還在路上。

    借用「熔爐」中的一句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 9 # 影視賞析推薦

    《綠皮書》是好萊塢今年最好的黑人電影,不服憋著! 說的就是你——斯派克·李! 讓我們先了解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91屆奧斯卡的獲獎名單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綠皮書》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三個大獎,成為頒獎禮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 藉著奧斯卡的東風,該片也引進內地院線,成為3月份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這部影片滿意,美國部分黑人觀眾以及《黑色黨徒》的導演斯派克·李就公然對《綠皮書》獲獎表示不滿。 尤其是斯派克·李,當頒獎禮現場公佈最佳影片是《綠皮書》,這位黑人導演憤怒的起身就走,被攔下後又回到了座位上,背對舞臺聽完了《綠皮書》主創的獲獎感言。 在隨後的後臺採訪中,他直言這個結果“就像裁判作出錯誤的判罰”,隨後不停的喝著手中的香檳,說:“這是我的第六杯了,你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美國黑人觀眾不喜歡《綠皮書》?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故事原型的家屬稱影片與真實情況不符,他們聲稱現實中的黑人鋼琴家並沒有和白人司機做朋友; 其次有部分黑人觀眾認為影片白人男主託尼(維果·莫騰森 飾)的戲份太多,讓黑人角色唐(馬赫沙拉·阿里 飾)淪為了配角; 最後是黑人群體普遍認為影片只描繪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神奇黑鬼”,並且弱化了種族歧視的情節,是在為白人種族歧視者洗白。 《綠皮書》是一個好電影,但是它對歷史經過了藝術加工。這個電影的原著是類似回憶錄的紀實文學,是由白人主角和他的後代寫的,白人主角家族在書中誇大了唐謝利和他們父輩之間的關係,將其描述為親密的友誼;但是根據他人的說法,兩人之間就是普通的僱傭關係。 《綠皮書》的導演在改編原著時也只找了託尼的家人瞭解背景,參與改編,卻沒有考慮唐謝利家族。並且導演在片中極化了兩人的人物形象,加入了唐謝利不關心黑人族群和唐謝利是gay這種在歷史上子虛烏有的設定,被認為是在抹黑唐謝利本人。 所以《綠皮書》就是一個白人拍的不顧歷史事實強行大團圓的粉飾過的故事,然後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於證明虛假的平權也可以受到認可,黑人自然不會接受。

  • 10 # 孟飛在北京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在1962年的紐約,意裔美華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為世界級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反映種族歧視這類政治正確的電影並不罕見,時至今日,這類題材依舊能引起巨大反響,不禁讓人反思:

    美國真的已經進入「後種族」時代了嗎?黑人家庭的孩子真的能享有平等權利而無人再考慮其膚色?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中提出的種族平等夢想在 21 世紀初真的實現了嗎?

    著眼本片,影片的基調是輕鬆愉悅的,讓人捧腹又兼具溫馨。

    第一個鏡頭就將我們帶入了60年代紐約繁華歌舞廳的歡快熱鬧當中。酒吧裡有人尋釁滋事,隨之我們看到一個身強體壯、行事果決的酒保 託尼·利普(維果·莫騰森飾)登場,一下子解決了麻煩。

    在「指環王」中優雅瘦削的維果,為了出演這個粗俗的壯漢角色,竟增肥了整整40斤,身材對比讓很多觀眾差點認不出來。他痛苦地回憶道,「我當時吃掉的披薩比一頭豬都要多」。

    託尼常年混跡酒吧,對這裡的人事瞭如指掌,憑藉著他圓滑的社交能力與暴力手段,混得如魚得水。為生計所迫,他有許多賺錢的小手段:偷藏起一位上流人士羅斯古德先生珍愛的帽子,在他急得發瘋的時候,前來邀功;和別人比賽吃漢堡贏錢……這個表面粗俗,卻懷有家庭責任心的男人,贏得了我們的好感。

    酒吧停業期間,他找到了一份私人保鏢的工作,為一位黑人音樂家——唐納德·謝利博士服務,負責保護他南下巡演途中的安全。

    電影把它的政治和反諷放在一起。託尼和大多數人一樣歧視黑人,但他意識到他需要這筆錢養家餬口時,接受了給黑人打工;伯明翰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謝利博士,並特地從亞特蘭大為他把斯坦威鋼琴運送過來,但卻不准他入席餐廳,聲稱「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了」。

    「綠皮書」是那個年代的黑人安全出行指南。表面上是為黑人提供便利,實則飽含歧視,沒有它黑人將寸步難行,受到羞辱欺凌。

    兩人按照規劃線路,尋找沿途的酒店。唐博士總是好似人生導師一般糾正著託尼的言行舉止——講話太多,車上吸菸,措辭粗俗,禁止賭博、偷竊等。

    一個是一舉一動透露著高貴氣質、人生態度堅定、道德水準極高的黑人鋼琴家;一個是舉止粗俗、文化鄙陋、愛吃炸雞聽流行音樂的白人司機。似乎兩人膚色倒置一下才顯得和諧,這打破了我們的固有印象。他們之間的相處也十分有趣。

    電影當中的歧視無處不在。小到扔掉黑人修理工喝過水的杯子、與給白人提供的服務區別對待,大到明目張膽在酒吧當中羞辱毆打黑人。謝利博士總是一言不發、默默忍受。面對託尼的質問:「你為何要忍受這些?」

    大提琴手奧列格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謝利博士本來可以留在北邊,在派克大街派對上廣受追捧,拿著三倍的錢,但他想來這兒。六年以前,在1956年,納金·高爾被邀請在伯明翰的市政禮堂演出,高爾先生是第一個受邀在白人機構裡演出的黑人。他剛開始演出,就有一大群人開始攻擊他,因為他演奏了白人的音樂。他們把他推下了舞臺,狠狠地揍了他。你之前問我,為什麼謝利博士要這樣做?我告訴你,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電影裡最好的一個鏡頭出現在謝利博士因同性戀行為被警察毆打,託尼用賄賂手段把他救出後,他獨自一人在酒店房間裡粉飾臉上的傷痕,眼睛裡閃著淚光,表情痛苦而堅忍。馬赫沙拉·阿里也因其出色的演技,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為何這樣一個擁有絕世天賦、恪守高尚行為準則、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的人要受盡這麼多委屈?

    接下來的一段更令人動容:謝利博士以為託尼要離他而去,提出給他升職加薪。託尼笑了,說他只是下樓拒絕他們而已。

    「我在紐約店裡幹了一輩子,我明白這個世界很複雜。」

    一句我明白,勝過千言萬語。

    電影裡最好的一場戲在:謝利博士迫不得已給肯尼迪總統的弟弟(司法部部長)打電話救他們從獄中出來之後,兩人進行的一番激烈爭吵。從不願給他人帶來麻煩的謝利博士對託尼的襲警行為表示憤怒,「你打他是因為他說你是半個黑鬼。我一生都在忍耐這種言辭,你至少可以忍耐一個晚上。」

    託尼說他不懂黑人,只會享受奢華生活。謝利在雨中嘶吼:

    「是的,我住在城堡裡!託尼,孤身一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演奏鋼琴,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文化。但當我一走下舞臺,在他們眼中,我立馬就變成了一個黑人而已。因為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我獨自忍受輕視,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也不一樣!所以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託尼,我是誰?!」

    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謝利博士尚且如此,不敢想象那些生活在底層的黑人們經歷過怎樣非人的折磨。

    當兩人靠邊修理汽車之時,看到路對面烈日當頭、辛苦勞作的黑人農民,他們與光鮮亮麗、甚至有白人伺候的唐博士形成強烈對比。

    農民們與謝利對望著,彷彿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導演在此進行了留白處理,此時無聲勝有聲,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

    「世界上每一個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電影中的很多對話,讓人感到醍醐灌頂。

    影片最後,謝利博士對餐廳服務員的歧視態度做出了反抗,在黑人酒吧演奏「黑人音樂」,甚至主動邁出第一步和託尼的家人一起歡度平安夜。兩位主角雖然有種族的隔閡,但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們願意敞開心扉,相互理解,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彼得·法雷裡給了我們一個理想的結局,人人都期待理解與溝通,希望像託尼和謝利一樣,能在彼此防備、嫌棄、冷眼相對之後,一起吃炸雞,一起寫情書,一起在飄雪的聖誕夜來個大大的擁抱。

    諷刺的是,電影在各種獎項攻城略地的同時,Don Shirley原型的家人公開譴責這部電影充滿了謊言。這是一部白色救世主電影,雪莉家族說。一部白人男子教黑人如何享受炸雞和他自己的文化音樂的電影,最終導致Tony Lip幫助Shirley放棄了一個悶熱的古典音樂表演,轉而採用全黑夜總會的流行歌曲。一家人認為,這些都不是真的。

    電影和實際情況的反差不禁讓人唏噓,也許兩人驚天動地的友誼只是導演經過美化創造的「烏托邦」。

    現實中,歧視仍然存在:

    奧巴馬時期,警察暴力執法致死非裔美華人的事件頻發,加上居高不下的美國黑人貧困率和入獄率,戳穿了「美國進入後種族時代」的神話。

    2014年夏邁克·布朗死於警察暴力執法一案激起極大民憤,在全美多地掀起反抗美國執法體系中種族主義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

    美國社會雖然認識到了歷史上種族歧視的錯誤,雖然也反對現在的歧視,但在消除歧視及其後果方面依然受到各種力量的掣肘,在實踐中仍然步履維艱。

    美國「肯定性行動」政策的實施充分表現出了美國政府消除種族歧視的艱難努力和政策效用的有限性,反映出了馬丁·路 德·金的夢想仍然只是一個夢。「自由和平等」,我們還在路上。

    借用「熔爐」中的一句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在九尾之夜,擁有萬花筒的富嶽為什麼不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