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灑過的天
-
2 # 在下古麒
並非如此,其實在唐玄宗前期,邊軍的將領大多都是由文官擔任,並且在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之後就調入朝廷任職,這就是唐朝時期出將入相的傳統。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開元名相張說(yue)。我們以張說為例,先來看看他的部分履歷。
開元四年(716),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開元七年(719),任檢校幷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時在軍中修撰國史。開元九年(721),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元十年(722),任朔方節度大使開元十一年(723),中書令可見,張說在邊疆地區的業績是比較突出的,並且也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故而令其回京擔任宰相。事實上,在開元時期,邊疆的將領很多都是由朝廷派出文官擔任,一方面可以鍛鍊文官在軍事方面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保障邊軍掌握在朝廷的手中,畢竟文官所向往的仍然是回到中樞,故而將擔任邊軍將領作為自己仕途的過渡階段。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唐玄宗前中期,邊軍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比較穩定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唐玄宗後期,就會出現安祿山兼任多地節度使的現象呢?
事實上,在我看來,安祿山能夠擔任如此多的將職,和三個人都有關係。
第一個是安祿山本人如果要論起安祿山的出身,到並沒有什麼太多出彩之處,他本是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所以能夠精通多種語言,於此他在早期便從事了牙郎(相當於中介一類)的職業,而後因為偷羊而被抓。從被抓的這一刻開始,實際上就有著一條康莊大道在等著他了。
安祿山的外形比較壯實,所以在唐朝時期的審美看來就是比較得體的了。並且安祿山這個人也比較圓滑,表面憨厚老實,實際上還是挺有心機的,也正是憑藉著這一點,所以安祿山方才能夠從一個囚犯,再獲得了領導的賞識而成為一名將軍,接著因禍得福得到了唐玄宗的注意,此後更是平步青雲,可以說是男版的“萬千寵愛於一身”。
所以說,歸根結底,還是安祿山自身有著能夠令得領導注意賞識的特質,所以方才有著兼任多地節度使的經歷,擁有了造反的資本。
第二個是李林甫說起來,安祿山真的特別需要感謝李林甫,若非是李林甫,安祿山很難有著上升的資格。我們知道,李林甫擔任宰相已經許多年,當然這也在於他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所以在很多時候,唐玄宗是很願意聽取李林甫的建議的,其中便包括任用番人作為邊軍將領的主張。
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在唐玄宗前中期,唐朝都是有著出將入相的傳統的,所以很多擔任過邊軍將領的文官都能夠回到中樞,擔任宰相。然而李林甫上任之後,並不希望這類傳統影響到自己的仕途,畢竟從邊境回來的大多是具有真才實幹的,競爭力相對較大,肯定是對李林甫會產生威脅作用。故此,在這樣一種心態之下,李林甫便建議任用胡將,稱他們沒有結黨營私的嫌疑,而唐玄宗也同意了這一措施,於此,安祿山可以說就是這一用人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個是唐玄宗毫無疑問,如果說李林甫對安祿山上位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唐玄宗就是起到了決定作用了吧,因為安祿山的很多升任,都是由唐玄宗親自授意的。那麼,唐玄宗為何就如此看重安祿山呢?
其實,除了安祿山本人懂得討得唐玄宗開心之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於唐玄宗的考慮。
我們知道,唐玄宗在天寶年間是比較怠政的,然而在怠政的同時也比較疑心,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李林甫提出任用胡人為將的建議時,恰就是正中唐玄宗的下懷。因為唐玄宗也不能夠保證自己對於邊軍的掌控力度,所以讓心思比較單純的胡人作為邊將,相對來說就能夠更放心一些。所以,當安祿山出現在唐玄宗的視野範圍時,唐玄宗也願意特意提拔於他。
另外,也正是因為唐玄宗在天寶時期猜忌心比較強,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放心不過,所以他必須要讓信得過的人替自己打理地方事物,掌控地方軍隊。而經過長時間的瞭解,唐玄宗逐漸的將安祿山歸納為自己的心腹,所以便有了後來的安祿山。當然,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唐玄宗也看重安祿山的軍事才能,因為需要,所以信任,進而優寵。
所以,一般說來,安祿山能夠兼任多地的節度使,並非是安祿山有多麼的優秀,也並非是當時武將無人,而是因為當時的時代需要,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
3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唐玄宗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邊防的實力,使外圍各族在入侵唐朝的時候,邊防各地可以自主調兵,優先組織力量對抗,藉以緩衝朝廷直接調兵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唐玄宗開始在邊疆設定大量的藩鎮,節度使是藩鎮的最高長官。到安史之亂前,全國在邊疆地區已設有十個節度使(含嶺南經略使)。
設定藩鎮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穩定邊疆地區的軍備。為了防止節度使擁兵自重,在設定藩鎮的時候唐玄宗就對藩鎮長官節度使的任職有過嚴格的規定。規定節度使“不久任,不兼任,不遙領”,這三個選擇性的規定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其中一個因素被打破,這個規定也就會變成一紙空文。隨著唐朝盛世的來臨,藩鎮的格局漸已穩定且在前期確實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表面的和諧讓統治者忽視了對這一規定的重視,再加上唐玄宗後期貪享腐化,在朝政愈加懈怠,在唐玄宗後期這一原則早已被打破。
唐玄宗時的一代名將王忠嗣在公元745年前後就同時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方節度使,而且兵力佈置最少的河東都在五萬五千人,也就是說當時王忠嗣統領的兵力達二十五萬人之上。而後來的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方節度使,當時兵力也有十八萬之多。在安祿山起兵反叛時,另一位唐朝大將封常清也是同時兼任兩個節度使,即安西和北庭節度使,不過這兩個藩鎮兵力甚少,加起來才有五萬兵力。與此同時,另一位唐朝名將哥舒翰此時也兼任河西和隴右的節度使。
我們來逐一分析他們的情況。
王忠嗣是唐玄宗時期的一代名將,正是由於他長期駐守邊疆,才換來大唐邊疆數十年的安寧,他的地位和四地兼任是實至名歸。
同樣,封常清也是唐朝名將,由唐朝名將高仙芝提拔一路踩著勝利爬上來,前後一直在西北耕耘,他的兩個節度使地位也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哥舒翰是由王忠嗣提拔的,在王忠嗣被貶後,是他同吐蕃幾番激戰,收復九曲之地,併成立唐中後期軍事精英部隊神策軍,所以,當時他的地位也是跟軍功掛鉤的。
比起上述的三位,安祿山的節度使之位更多是靠政治手段。安祿山在朝政中善於察言觀色,不斷討好唐玄宗和當時宰相李林輔,同時重金賄賂朝中各路官員,連朝廷安排在身邊監督他的採訪使也被他重金拿下。更有甚者,他竟然自認楊貴妃的“養子”,本來就對楊貴妃極盡寵愛的唐玄宗更是對這個養子信任有加,滿朝上下幾乎都是對安祿山的稱頌,在這樣的情況下,安祿山的上位,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了。
安祿山的不規則上位是唐玄宗後期朝政的腐化所導致的。而後發生的安史之亂更是唐王朝的自食惡果。
-
4 # 讀了一點歷史的王毓季
差不多就是,朝中無能人,遂使豎子成名。
但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不是大唐中央政府讓安祿山身兼數個地方的節度使,而是大唐中央政府無力,朝中再也沒有能人,以使安祿山霸佔了數個區域。
自從武則天去世,李治接管大唐政務之後,大唐的中央權威每況愈下,以至於整個唐帝國的晚期,始終是群閥割據的局面,直至滅亡。大唐盛世,至此到達終點。
-
5 # 小喇叭的歷史觀
唐玄宗統治前期是唐朝國力最為鼎盛時期,但是同樣的也是從他這兒經歷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馬嵬坡兵變後玄宗失去了昔日風采,沒多久太子李亨繼位,尊稱玄宗為太上皇,所以有人說玄宗落得這樣的下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重用安祿山,卻不成想養虎為患,最終釀成大錯,而有人卻提出疑問,難道唐朝武將沒人了,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其實並非如此,安祿山被重用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一)安祿山的發跡
安祿山出生於胡地,據說懂多種語言,因家中貧寒做過很多工作,有了這些工作經歷練就了他察言觀色,揣摩人心的本事,開元二十年,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張守珪,開始了軍旅生涯,因為屢建奇功,不多久升到了“員外左騎衛將軍”一職,受到了唐王朝的重視。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戰敗於契丹,負罪削官,儘管這樣依然擋不住他開掛的人生,僅用了四年時間,他又晉升為幽州節度副使,開元二十九年他遇到生命中第二個貴人張利貞,透過這位貴人,安祿山得以在唐玄宗面前露臉,隨後被授予充平盧軍節度使、營州都督,這些都讓安祿山在當地的聲望大增,天寶元年,又進一步任命其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二年授予驃騎大將軍,天寶三年授予范陽節度使,天寶六年任御史大夫,天寶七年任柳城開國郡公,賜予鐵券,天寶九年任東平郡王兼職河北道採訪處置使,這也是第一位被封王的節度使,天寶十年任河東節度使,至此安祿山達到了人生巔峰。
(二)安祿山被重用的原因
安祿山在短時間內得到升遷,並且受到重用是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第一個原因是安祿山無論情商還是智商都非常高,這決定了他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能夠在恰當的時間利用可以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人,無論是一開始的張守珪還是後來的張利貞,安祿山都能利用他們的關係走一條捷徑,後來入朝後,為了贏得唐玄宗信任和喜愛,懂得討好最受寵的楊貴妃,並且確立了母子關係,雖然看似荒唐,但卻獲得了極好的政治資源,很多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
第二個原因是安祿山利用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處處能博取唐玄宗的歡心,慢慢得到了信任,安祿山是個大胖子,體重有三百多斤,尤其肚子特別大,一次唐玄宗問他肚子裡裝著什麼,安祿山不假思索回答,裝了一顆對陛下赤膽的忠心,這樣型別的表達效忠之心的例子比比皆是,對於唐玄宗來說自然聽的非常開心,久而久之覺得安祿山對他非常忠誠,便委以重任了。
整體來說,從安祿山被重用以來,一路順風順水,身兼多職,手握重兵成為當時得寵的人物,但實際上除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外,他和其他勢力的關係都不和諧,也明白唐玄宗對他的信任是他能夠保持地位的重要原因,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他等的是一個時機,一個玄宗老去,各方勢力威脅越來越大的時機,所以他等來了安史之亂,最終走上了反叛大唐的這條路。
-
6 # 老張教育新思享
安祿山一個胡人有何資本顛覆大唐盛世?看史料他竟比楊貴妃還受寵愛!史學界普遍認為,唐玄宗李隆基,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因為,導致唐朝由盛轉衰轉折點的“安史之亂”的頭頭安祿山,之所以能從一個偷雞摸狗的下三濫,成長為一人兼任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的一方“霸主”,完全拜唐玄宗的昏庸所賜。而當時中央軍的兵力才不到八萬,安祿山的兵力竟然是中央軍的兩三倍!可以說,安祿山有多牛逼,唐玄宗就有多昏庸。
重用安祿山最主要的,軍事制衡的原則為何唐玄宗還要重用安祿山呢?重用就算了,為何還要給他三個軍區呢?要知道,當時唐帝國的邊境軍區不過只有四個!實際上,這還得從唐朝自開創以來的軍事制度說起!
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唐帝國就開始重用“番將”。唐太宗時期之所以起用番將,是因為當時府兵的戰鬥力已經開始下降,而太宗時期東征西討開疆拓土,大多依賴番將及其部落的幫助。而太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草原視野,是長期與鮮卑遊牧軍人打交道的結果。
唐玄宗重用安祿山,主要是因為他出身寒族,無法像部落酋長一樣形成獨立於朝廷的力量,令其統帥多個胡人部落。但是這樣一來,便使得安祿山可以藉助朝廷所任命的節度使職位,獲得正當性,而其又能依照草原的傳統,將其統領的某些契丹人,同羅人等一一聯絡起來,進而整合成了屬於自己的胡人大軍。
唐玄宗為了對外擴張,致力於提高行政系統的效率,加劇了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最主要的是,唐玄宗是為了抗衡關隴軍事貴族,重用了在中原沒有根基,在草原身份不高的人。於是這就使得東北軍鎮的安祿山、西北軍鎮的哥舒翰等人有了升遷的機會。唐玄宗試圖用西北軍鎮來制衡東北軍鎮,但對軍鎮內部的政治邏輯卻又完全搞不清楚,於是便只能將國家的安危寄託在將領個人的忠誠度上。但凡一個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做是非常的危險的。唐玄宗喪失了草原視野,最終給帝國和自身造成大禍。
安祿山的真本事拜各類野史甚至影視劇所賜,後人說起安祿山,總會和“逢迎拍馬”聯絡起來,似乎他的飛黃騰達,就靠了“認乾孃”“走門路”的本事。可他擔任的節度使要職,本身就是需要硬實力的工作。范陽平盧河東三地,更是盛唐邊防的要衝,若是個只會拍馬的草包,壓根鎮不住。而在這條上,安祿山也確有真本事。雖說是小吏出身,但見慣人情世故的他,拿捏兵將也是手腕高超。
他麾下的將領,包括了漢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各族,本身就是魚龍混雜,但在他的駕馭下,卻是各個對他服服帖帖。更有大唐各地的人才,一度爭著往他地界跑。安史之亂早期,尤其叫唐軍叫苦連天的,就是安史叛軍這擰成一股繩的戰鬥力。能把這幫人“擰成一股繩”,足見安祿山的水平。
在拉隊伍方面,安祿山更是輕車熟路。他尤其得意的,就是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精銳。
這支精銳裡計程車兵,大多出自契丹突厥各部俘虜,卻能在安祿山的拉攏下,從此對他死心塌地。
安祿山的奸猾偽裝技術高超,屢試不爽的裝傻安祿山獲得重用,不僅因為他會巴結上司,更因為他恰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在適當的地方。唐玄宗在胡化嚴重的河北地區設立了藩鎮,一直想找熟悉當地形勢的人來做藩鎮長官。安祿山精通六種語言,還曾立下戰功,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而且,安祿山看上去還很忠誠,經常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
安祿山“裝傻”的本事,更是爐火純青:在唐玄宗面前,就喜歡扭著胖大大的身軀跳舞,反覆表白說自己胖大大身體裡就一顆忠心。遇上唐玄宗和楊貴妃在一塊,必然是先拜楊貴妃再拜唐明皇,因為“胡人先母而後父”,所以俺先拜俺娘。
有一次他見到太子,卻不行禮。旁邊的人說快行禮,安祿山卻裝傻充愣,說太子是什麼官?我只知道有皇上。唐玄宗聽說了這件事,對安祿山就更加推心置腹了,後來安祿山甚至還給小他十六歲的楊貴妃當了養子。
文臣武將,人人一個心眼,偏偏這個安祿山,卻是一幅“痴直”,簡直是又會打仗又憨厚,用起來何其放心?當然要當寶貝來寵。直到安史之亂震驚天下,他才恍然驚覺:那在自己面前裝傻了多年的“萌寵”,分明一頭野獸。
安史之亂的影響這場叛亂戰爭不僅嚴重消耗了唐朝的國力,更使得唐朝大量精銳部隊被內耗損失掉了。河西和隴右的唐軍大量調往前線平叛,使得安史之亂變成了唐帝國西北邊防軍與東北邊防軍的對決。結果導致吐蕃趁虛而入,唐朝在西域與河西的土地逐步淪陷,使得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了……
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席捲北方政治經濟中心地區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
7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這樣分析。
唐玄宗時期主理朝政的李林甫,楊國忠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個人享受,杜絕了一切漢將賢臣入朝,他們一家獨大,又大勢接受安祿山的賄賂,以為少數名族出生的安祿山沒有腦子,可以隨意控制,所以建議皇帝讓安祿山一人兼任多個節度使。(李林甫,劇照)李林甫在出任宰相時,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淳樸單純,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等得以取得權力。手底下坐擁兵力二十來萬。慢慢的安祿山的野心開始膨脹,想擁有更多的地方。
安祿山是個奸詐之人,善於表演,認楊貴妃做乾媽。以至於,唐玄宗愛烏及烏。(安祿山一臉奸詐,劇照)安祿山出生於少數名族,在孩童時期就修煉出了獨立自主的本事,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透過溜鬚拍馬屁一步一步高升,先做了張守珪的義子,而後見到楊貴妃,又認楊貴妃做乾媽,真是牆頭草,兩邊倒,厚顏無恥的安祿山得到了楊貴妃的信任,也就是間接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最後,以至於,安祿山要什麼節度使,唐玄宗就給什麼節度使給他做。(楊貴妃和唐玄宗,劇照)
唐玄宗後期昏庸無能,沉溺於享樂之中,任用安祿山出任多個地方的節度使都是唐玄宗的過失所導致的。唐玄宗後期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開始霍亂朝政。(唐玄宗,劇照)
唐玄宗勒令至昏,導致朝廷沒有賢人義士輔佐,沒有優秀將領,才會讓安祿山這個胡人出任多地節度使。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以供參考。
-
8 # 老蟲
唐朝任用番將守邊關,那是從李世民時期就有的事。李世民打敗突厥,北方各族首領齊聚長安,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李世民成為各族“共主”之後,就開始大量使用番將。由於他們不識漢字,不能做文官,就只能做武官。他們作戰勇猛,善於統兵,比漢族武將厲害多了,結果唐朝大量的中層武將就都是番將。
這時李世民也提出“大中華”的概念,為了體現愛民如子,李世民對番將也沒特殊對待,和漢人一樣待遇。皇帝做出了表率,臣民也沒啥反對的,本來唐朝就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蕃漢友好相處也就司空見慣。
後來番將在推翻武則天的統治中,出了大力,就逐漸被提拔。到了唐玄宗時期,幾乎所有的節度使都是番將,只有少數幾人為漢將。在唐玄宗之前的幾十年中,番將在守衛大唐邊境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麗人,安祿山和史思明也都是突厥人。
真正讓唐朝陷入困境的不是這些番將,而是軍制的改變。李林甫為相之前,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種軍農合一的兵制,戰時作戰,閒時種田。這樣士兵的本質還是農民,所以他們對土地有歸屬感,不太容易作亂。
但是李林甫認為府兵制效率太低,作戰積極性不高,戰鬥力不強,就把府兵制改為募兵制。這樣一來,招募計程車兵都是邊境上的流寇和強盜。戰鬥力是提升了,但是這些人本就是亡命徒,沒有信仰,也就造成了軍事上的不穩定性。
所以當唐朝一旦勢弱,這些人就會作亂,再加上安祿山野心勃勃,作亂也就在所難免。
-
9 # 毛筍56561098
毛筍應邀答題:
[李隆基](685一762)唐朝皇帝。712一756執政,在位44年。又稱唐明皇。
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五日,生於洛陽。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氏。三歲封楚王,九歲改封臨淄王。
隆基儀表偉麗,多才藝,喜書法,知音律,善騎射,好天文星辰之學,倍受武則天寵愛。
六月,韋后、安樂公主毒死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幼子),是為少帝或殤帝。隆基得知,在太平公主(睿宗之妹)支援下,殺韋后、安樂公主和宗楚客等人,迫少帝讓位於睿宗。隆基晉封平王,並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忌隆基英武,為能久固其權,多次阻止睿宗傳位,但末能成功。
先天元年(712)睿宗禪位於隆基,隆基即帝位於長安,改年號為開元。
李隆基即位後即賜死於太平公主及死黨數十人。在位其間,勵精圖治,表現出卓越的治國才具。(詳情我在過去已答過,故略)
但年過五十後,自以為功成業就,便怠於政事,貪圖享受。任用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堂兄)等一批奸詐之徒,國事漸漸敗落,後又慣寵安祿山,與楊貴妃認其為子,自由出入禁宮,或於貴妃對食,甚至躺在貴妃懷中撒嬌,隆基見狀,一笑了之。並聽從安祿山建議,在各重要關隘用番人做節度使,作為自己的心腹。李林甫死後,安祿山借討楊國忠為由,於范陽發動叛亂,舉兵南下,勢如破竹,天下大亂,百姓塗炭。李隆基逃至咸陽,狼狽不堪。至馬嵬坡,方知郭子儀領兵勤王。
[郭子儀](697一781),唐朝帥材。華州鄭縣人(今陝西華縣),武舉中式,累官至單于副都使、振遠軍使、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時,任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屢建戰功。德宗即位,他被尊為尚父,遂罷兵權,善終,享年八十四歲。
郭子儀先是按兵不動,隆基遣使責問何意?答曰:"先誅楊國忠和楊玉環,否則,六軍不發"。隆基無奈,眾人得知,憤起追殺楊國忠,屠割其屍體,以槍挑其首,懸於驛門之外。誅楊貴妃,隆基於心不忍,久而不決。京兆司錄韋諤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隆基不得已,乃命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一代佳人,傾刻香消玉殞。
郭子儀隨即發兵,平了安史之亂。
唐朝並非沒有武將,郭子儀手下猛將如雲,隆基如重用郭子儀,並將他調入京師,安祿山忌於郭子儀,就不敢造反了。
安祿山兵敗,仍恣行暴虐,內部眾叛離親。二年初(757年)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隆基在成都得知太子李亨從眾之請,即皇帝位於靈武(今寧夏),尊隆基為上天皇天帝。對其子的篡逆,隆基也無可奈何了。
代宗李豫寶應元年(762年),隆基憂鬱成疾,四月死。時年七十八歲,在位四十五年。諡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另玄宗,葬於泰陵(今陝西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
10 # 彼岸歷史
一句話:玄宗喜歡。
在專制時代,一個人見用與否,完全取決於主要領導的好惡。就像相聲裡的那句謔語: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那麼,安祿山是如何博得李隆基的寵愛和信任、並得到朝臣的一致認可,完成“獨領三鎮”偉業的呢?
一、李隆基的視角天寶元年是大唐國運的分水嶺,是李隆基執政的分水嶺,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嶺。
之前,他知人善任、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之後,他忠奸不辨、剛愎自用、耽於享樂。
先說一下“忠奸不辨”。李林甫就不用說了,僅“獨相十九年”這一條,就足以秒殺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名相。而對於安祿山,不用說之前的一系列反狀,即使當叛軍打到洛陽的時候,李隆基還一直認為:祿山是個好同志!
再說剛愎自用。從“唐隆政變”到“先天政變”到“開元盛世”再到天寶初年,李隆基幾乎沒有犯過明顯的錯誤,這讓他認為,自己永遠不會犯錯誤,並且將一直英明下去。於是,從此他再也聽不進相反的意見,名相張九齡和名將王忠嗣都是由此被疏遠和棄用。
最後說“耽於享樂”。李林甫獨相是一個訊號:他自認為已經把帝國從內到外打造成了金剛不壞之身,以後只需要一個聽話的管家打理一下就行了。於是,“林甫奏太平無事,以巳時還第,機務填委,皆決於私家。”而李隆基則整天拉著楊玉環,泡泡溫泉、吃吃荔枝、開開party。
這三個方面徹底矇蔽堵塞了李隆基的視聽。發生在天寶九年和十年的兩次征討南蠻閤羅鳳的戰爭最說明問題。因為南蠻質子私自逃跑,李隆基大怒,兩年內,由楊國忠先後派鮮于仲通和李宓兩次討伐,結果大敗虧輸,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然而,楊國忠卻都隱瞞實情,把大敗說成大勝(國忠又隱其敗,以捷書上聞)。因為楊國忠正大受其寵,所以竟然沒人敢和玄宗揭發這件事(凡舉二十萬眾,棄之死地,只輪不還,人銜冤毒,無敢言者)。
二、安祿山的個人因素平心而論,安祿山確實有兩把刷子。
有膽。開元二十年,張守珪為幽州節度,安祿山因偷羊被捕,將要被殺的時候,他大喊道:“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結果張守珪見其相貌異常(肥白),竟“壯其言而釋之”。這一點與前輩韓信、李靖如出一轍。
有勇。“令與鄉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二十八年,為平盧兵馬使”。
有心機。楊國忠善於揣摩上意,並以此上位(上春秋高,意有所愛惡,國忠探知其情,動契所欲)。在這一點上,安祿山也不遑多讓。他拜楊玉環為母,每次晉見,都是先拜楊玉環後拜李隆基。玄宗很奇怪,詢問原因,安祿山憨憨地回答說:俺是胡人,先知有母后知有父(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不僅如此,晚年的安祿山很胖,重三百三十斤,走路都得別人攙著。但是一到李隆基跟前,就像打了雞血,“作胡旋舞,疾如風焉”。於是,“玄宗益寵之”。
三、朝臣的助攻李林甫。“十載,林甫兼領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俄兼單于副大都護”,也就是說,李林甫以宰相併遙領朔方節度使。而以節度使入相,在開元年間已經成為一個慣例,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等人都是如此。李林甫想獨霸宰執,就得堵住原來節度使入相之路。於是對玄宗建議道:文人為將,都貪生怕死,不如用寒族和胡人,因為胡人善戰有勇,寒族無法結黨,“帝以為然”。從那以後,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皆專任大將”,後來安祿山作亂,就是因為專任大將、統兵太久的緣故。
楊國忠。玄宗一朝,獨相的只有兩個人,除了李林甫,就是楊國忠。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楊國忠的受寵程度。但是,就這麼受寵的一個宰相,當他說安祿山壞話的時候,李隆基竟愣是不信(時安祿山恩寵特深,總握兵柄,國忠知其跋扈,終不出其下,將圖之,屢於上前言其悖逆之狀,上不之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楊國忠鐵了心要把安祿山扳倒,“屢奏祿山必反”。天寶十三載正月,安祿山晉見,哭著對玄宗說:我是胡人,不識字,皇上經常越級提拔我,結果遭到楊國忠嫉妒,一直想置我於死地。這麼一鬧,李隆基不僅沒把安祿山怎麼著,反而“益親厚之”,又把他擢升為左僕射後才讓他回去。不僅如此,此後再有人說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就把這個人綁送給安祿山(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越告越信任、越升官,這是楊國忠所始料未及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楊國忠的步步緊逼加快了安祿山造反的步伐。
其他朝臣。除了李、楊二人,其他人的神助攻更讓安祿山水漲船高。“(安祿山)性巧黠,人多譽之……厚賂往來者,乞為好言,玄宗益信響之”。採訪使張利貞常受其賄賂,黜陟使席建侯也說安祿山公直無私;裴寬因安祿山接替離職,而李林甫也正一味地迎合玄宗,他們都一起說安祿山的好話。“十二載,玄宗使中官輔璆琳覘之,得其賄賂,盛言其忠”。這些人都是玄宗所信任的,所以,他更堅信安祿山是好同志。
四、對祖制的破壞“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
“國家武德、貞觀已來,蕃將如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專委大將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
其實,為了防止武將攜兵自重,唐初就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防範措施,比如“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不專任,而且還“以重臣領使以制之”。但是,這些政策到玄宗時就全被破壞了,像前面提到的李林甫就遙領朔方節度使,名將王忠嗣兼任四鎮,而安祿山更是在范陽、平盧兩鎮節度使任上達十一年之久,“十載入朝,又求為河東節度,因拜之”,其勢力盤根錯節且根深蒂固,讓他形成了充分的造反底氣。
所以,安祿山能兼任三鎮節度使,並不是因為大唐無人可用,也不是因為安祿山能力過人,而是李隆基昏聵的結果,是李林甫等人對原有體制破壞的結果。而由此引發的“安史之亂”,實屬玄宗君臣咎由自取!
回覆列表
節度使第一次出現併成為正式官職是在景雲二年,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在唐玄宗時期,共有十位節度使,史稱天寶十節度
據《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記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但是安祿山並不是第一位身兼數個節度使的人。公元746年,王忠嗣已經兼任隴右、朔方、河西以及河東四鎮節度使,威震四方,因此有人說:若王忠嗣不死,安祿山不可能反叛。
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安祿山身兼的平盧、范陽兩鎮主要在東北一帶,其職責主要是防範奚、契丹的騷擾,而河東一鎮安祿山雖兼任,但影響力較小,即使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參加叛亂的河東士兵依然是少數,因此完全被安祿山控制的只有范陽、盧龍兩鎮。
唐玄宗的信任使得安祿山能夠身兼三鎮安祿山溜鬚拍馬的本事使得唐玄宗對其深信不疑是安祿山能夠身兼三鎮節度使的最主要原因。安祿山本人是一個三百斤的大胖子,有一次唐玄宗問他:你肚子裡裝的是什麼。安祿山答到:肚子裡沒有別的,只有一片忠心。安祿山的回答讓唐玄宗很高興,並更加相信他的忠心。同時安祿山也極力奉承楊貴妃,還認她為母,楊貴妃也總是在唐玄宗那說安祿山的好話。安祿山自此平步青雲,身兼三鎮節度使。張九齡曾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但唐玄宗已經對安祿山深信不疑,沒有聽從其他人的勸諫。
(唐玄宗像)
安祿山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安祿山也並不是完全靠溜鬚拍馬才坐到三鎮節度使的職位。雖然與王忠嗣相比安祿山的水平不高,但是安祿山抵抗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進攻時也獲得一些戰功,一步一步獲得上司的信任,並被推薦入朝面見唐玄宗。
(安祿山像)
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之後,實力劇增,范陽鎮擁有91400名士兵,盧龍鎮擁有37500名士兵,河東鎮擁有55000名士兵,總共將近十八萬人,而唐朝邊境軍隊加在一起不過四十九萬人,安祿山一人掌控了三分之一,可見唐玄宗對其是多麼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