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富寧安願意接受年羹堯的指揮,擅自出兵追擊叛軍,結果全軍覆沒。找到還活著的富寧安後,年羹堯直接下令射殺富寧安。為什麼年羹堯不按照軍法程式處置富寧安?
4
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富寧安其實死得很冤枉,冤枉就冤枉在他落入到老八老十四和雍正的政治漩渦當中,充當了一回政治犧牲品。要是他能夠和年羹堯搞好團結,同仇敵愾,因為是八旗的出身,以後估計會在嶽鍾琪之上,最低也和嶽鍾琪能平起平坐。

    但是富寧安這人還是心思太單純了,他聽言了老十四允禵的話,和年羹堯打起了擂臺。殊不知,就在那一刻,雍正已經全權支援年羹堯節制西北大軍所有事宜,這一點,連當時的老十三允祥都十分擔憂,畢竟是將幾十萬兵馬交給一個愛闖大禍的年羹堯手裡啊,也就等於把身價性命交給了一個奴才。

    但是雍正卻冒了這個險,我認為雍正敢於冒險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年秋月,既為皇妃,又為質子,年羹堯還是要忌憚的。二是糧草,糧草始終是牽制西北大軍的關鍵所在,而管制這件事情的人一個是河南的田文鏡,另一個是江蘇的李衛,不要看他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一個則是賦稅重地,一個卻是轉運,二人聯合,就可以置西北大軍於死地。

    話回到富寧安的問題上來,要知道,年羹堯雖然是綏遠大將軍,節制各路兵馬,但是若不聽號令,他這個軍馬大元帥就是光桿子司令,富寧安當時手裡是八萬兵馬,接近所有人馬的一半,加之富寧安是八旗軍馬,相比於綠營兵,他是嫡系部隊,裝備和素質絕對更勝一籌,所以,他的一舉一動,一定會左右整個西寧大軍的動向。

    不解決富寧安的問題,年羹堯就會寸步難行,因為還有其他部隊眼睛盯著呢。年羹堯長期供應西北糧草,做陝甘總督,對前方的軍情自然也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對叛軍羅布藏丹增的瞭解絕對不會比富寧安差。然富寧安卻故意挑釁年羹堯,說直接找叛軍決戰才是上策,沒有意識到這場戰役是持久戰,堅守戰。

    年羹堯隨即反將一軍,讓富寧安出兵找叛軍。這富寧安也是傻,也就真的出兵找叛軍去了,哪知道還真的找著了,但是卻被叛軍殺得片甲不留,只一個人活下來了,就是他自己。

    有人說,這是年羹堯的計策,假裝扮作叛軍引誘富寧安上鉤,然後幹掉富寧安。這也許是真的,但是我們無從查起,沒有充分證據。不管怎麼樣,富寧安再也和年羹堯打不起擂臺了,年羹堯牢牢掌控了西寧大軍之權,這才是關鍵。

    富寧安全軍覆沒,就剩下自己一個活口。年羹堯找到他後,即刻命令亂箭射殺,而不是按照軍法處置的程式,上上“軍事法庭”,這又是何道理?

    1.雍正支援他便宜行事之權。雍正在給年羹堯的信中說讓他放手去幹,什麼糧草問題等統統不需要他考慮,自然會源源不斷送達,同時還對老十三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一切,都是雍正的大力支援,有了這樣的支援,年羹堯自然不怕什麼富寧安,更不怕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嫡系部隊,至於富寧安怎麼個死法,他更不會關心。所以,之間亂箭射死,年羹堯既是樹威,也是震懾,向所有各路軍馬錶示,唯有他年羹堯才是主帥。

    2.收買各部軍馬人心。富寧安該死,但不應該這樣死,可以肯定的是,富寧安的八萬兵馬,並不是全部都在這次追擊中覆沒了,他只帶了部分兵馬出擊,年羹堯的處置方式將直接影響到軍心的變動。如果他按照軍法處置,富寧安全軍覆沒將承擔的不僅僅是損兵折將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朝廷和八旗的臉面,那將是滿族八旗永遠的恥辱,他所帶的剩下的兵馬也將帶著恥辱而喪失士氣,那年羹堯就很難再統一軍心了。如果直接射殺,造成富寧安戰死的假象,雖死猶榮,年羹堯還宣稱,富寧安的家小他都一體供養,讓他放心去死,這樣,富寧安剩餘的部隊和其他各路兵馬就會感恩年羹堯,便於年羹堯收復軍心,統一指揮。

    所以,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這個細節,以為年羹堯就是報富寧安不聽指揮就亂箭射殺,其實大錯特錯。年羹堯雖然驕橫跋扈,但是也是粗中帶細,就這,就可以看出年羹堯的幹才和水平了。這個綏遠大將軍,真不是驕橫跋扈就能勝任的。

  • 2 # 洛水清風

    雍正加封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全權負責西北的平叛工作。初次上任,就遭到富寧安的冷嘲熱諷。富寧安何許人也?乃老十四的心腹愛將,八爺黨一員,手握西北的八萬精銳之師,佔到年羹堯統率軍隊的三分之一,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因此,面對富寧安的陰奉陽違,殺伐果斷的年羹堯選擇了隱忍。當富寧安提出要帶領部隊尋找叛軍主力決戰時,年羹堯爽快的答應了他。因為年羹堯久任陝甘總督,對西北敵情瞭如指掌,富寧安以區區幾萬之兵,想與叛軍一決高下,無異於以卵擊石。果不出所料,富寧安被叛軍殺的是全軍覆沒。

    當年羹堯率軍趕到戰場時,只見到處屍橫遍,野,陰森恐怖,主帥富寧安蹤跡皆無。他這才發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命令。士兵好不容易把深受重傷的富寧安,從死人堆裡扒出來。年羹堯歷數富寧安輕敵出擊,損兵折將的罪過,然後說了一句讓富寧安安心上路的話:你不用擔心,你的家人我會照顧的,便命士兵亂箭射死富寧安。

    年羹堯之所以不按軍法處置富寧安,而是將他當中射死。一是為了在軍中立威,告訴眾將,這就是擅作主張,不聽號令的下場。二是替雍正除掉八爺黨在軍隊中的領頭羊 ,震懾那些跟八爺黨藕斷絲連的將領。三是為了收買人心。如果按律將富寧安斬首,必會連累富寧安的家人。而將富寧安射死,年羹堯就可以上報富寧安戰死沙場,是雖敗猶榮,他的家人會得到朝廷撫卹,相信年羹堯的良苦用心,那些活著的將領會從心眼裡感激他,敬重他。

    《雍正王朝》只是小說,決不能當歷史看。歷史上富寧安是父子兩代大學士,深受康熙、雍正的器重。在年羹堯被賜死後,富寧安回到京城,被雍正加官進爵。病死後,賜諡號文恭。

  • 3 # 尚東說球

    年的處理方式看起來不是尋常方式,但又極其軍事。

    1富帶人馬殺敵,全軍覆沒,獨一人生還,但其是將,處置權在中央,所以其未必會死,但有損年領兵能力,殺之可把責任全部帶到墳墓。

    2也可理解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年是這個地方的老大,想怎麼處理也只有自己知道,皇帝是不能知道的,富被射殺可理解為其力戰而亡,不辱士氣。當然也洩私憤,亂箭射殺,死的也算極慘。

    3在眾軍士年前射殺也是樹立權威,不遵其令,其可隨便處理,不用通報。

    4富損兵折將,也確實傷了年的軍事實力,其心內恨之入骨,殺之,雖然給了其美名,但也表達他真實意圖。

    綜上所述,年是一個典型獨裁風範的人物,不允許分歧,這也表現在其治軍嚴格中。

  • 4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年羹堯之所以會殺富寧安,其中當然有富寧安不守軍紀,違抗軍令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年羹堯想要透過殺富寧安,從而來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威信,再往大里說這是新登基的雍正與八爺黨之間兩派勢力的一次變向性鬥法,而透過年羹堯殺富寧安,可以說是雍正勢力的一次變相性的勝利。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5 # 傾聽歷史的聲音

    政治之爭,同時爭的也是經濟,軍事!會有很多犧牲品,而富寧安就是其中一個。以富寧安的單純政治小白,不知是其不幸還是可悲!而富寧安被年羹堯射殺,是有年羹堯的野心,也有其主子的授意:

    1、年羹堯雖然出身低微,但是是個極具野心的人,而且是個很有軍事能力的人。他迫切需要更多更大的戰功,來向上爬,增強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受到皇帝的器重和滿朝文武的尊重(此人虛榮心也是極強)。在戰場上殺掉富寧安也可見其對西北極想控制和樹立威信的野心和慾望。

    2、四爺授意。如果按正常程式來審判富寧安,可能會牽連甚多,震動朝野。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是四爺想要看到的結果。畢竟四爺很愛面子,大清天朝更要面子,在戰場上殺掉富寧安,全軍覆沒,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犧牲你一個,大家都平安無事,多好啊!

    3、穩定朝局,籠絡人心。如果正常審判,就要公事公辦,王子犯法與素民同罪,這樣四爺很難堪也很難辦。在朝的,哪一個不是老謀深算活成人精,朝中局勢也都看的基本清晰,更何況誰沒有站錯隊,犯過錯?戰場殺掉富寧安,就可以被看成奮勇殺敵,英勇犧牲,一家老小還有撫卹金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此舉就是要告訴大家,朕不冤深究,但願你們能看的明白想的清楚,且行且珍惜啊!

    所以,不管是哪種情況,都可以瞥見黨爭的殘酷,皇家的無情,富寧安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個,當然,既然參與黨爭,就要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有犧牲的覺悟!

  • 6 # Shirley西蘭花

    《雍正王朝》是一部不錯的歷史劇,喜歡歷史的人對此劇大都非常熟悉,年羹堯這個悲劇人物的一生活脫脫一本教科書,此處暫不做過多評價,單就年羹堯射殺富寧安一事,稍作淺談。

    年羹堯和富寧安屬於政治鬥爭的兩派,年羹堯是四爺雍正的家奴,富寧安是十四爺八爺黨的人,就西北大將軍王頭銜之爭,雙方暗暗較勁。戰功赫赫的富寧安不服年羹堯做大將軍王,同時他也收到十四爺的訊息要對抗年羹堯,於是便屢屢抗命。

    富寧安抗命帶著8萬人去血拼,結果中計全軍覆沒,此事便給了年羹堯機會。年羹堯射殺富寧安原因大抵有三:

    1.年羹堯本就是心胸狹窄之人,前面的抗命及處處為難,使年羹堯在軍中沒有地位,此時恰逢好時機,便快刀斬亂麻,以防夜長夢多,有人求情。

    2.富寧安的慘狀給軍中其他有異心的人樹立反面教材,奠定年羹堯在軍中的地位。

    3.按軍法富寧安也是死,射殺也是死,只是方法不同,卻能達到目的。8萬將士的鮮血需要有人來負責,需要有人祭奠。

  • 7 # 趣談國史

    一軍主帥,最怕的就是手下大將不服氣,軍令無法得到堅決執行。

    最有利的情況,當然是主帥設法收服將領,為己所用。但如果無法收服,那就只能除掉了。

    富寧安,是出身名將世家、立功無數的旗人。讓他屈居於包衣奴才年羹堯(劇中情節如此)的帳下,他是不服的。再加上十四皇子胤禵的從中挑撥,富寧安在從軍之初,便打定主意,要與年羹堯作對。

    對此,年羹堯是心知肚明的。

    以他的資歷、身份,要想收服富寧安,何其難也?既然如此,那就不如拿富寧安祭旗立威,殺雞給猴看,震懾其他的心懷鬼胎的旗人將領。

    那麼,透過什麼方式來殺富寧安呢?

    若是治他個不服軍令,按照正常的軍法程式,年羹堯是無權在陣前殺富寧安的。因為富寧安的級別太高了,他必須把富寧安送回京城,經過三法司的審問,定罪後,才能處罰。

    以富寧安的級別和此前立下的功勞,以及他的人脈,即便全軍覆沒,也很可能保住腦袋。

    如此一來,年羹堯不但無法立威,還可能成為笑柄。其他的那些旗人將領,可能更加瞧不起他了。

    既然如此,不如設個圈套,讓心浮氣躁的富寧安主動去鑽,待他兵敗後,再趁機除掉他。

    果然,富寧安自視甚高,不服年羹堯,自作主張,希望透過一場勝利來打擊年羹堯的威信。結果,全軍覆沒。

    早就料到這個結果的年羹堯,並不救援,然後在富寧安僥倖逃出敵陣後,放箭殺了他。然後報知朝廷,富寧安不聽從主帥命令,擅自行動,導致全軍覆沒,命喪沙場。

    不但從肉體上,而且從精神上消滅了富寧安。

    而前方將士們都知道,富寧安其實是被年羹堯除掉了。從此,知曉了年羹堯的決心和狠毒,不敢再與他作對。

    年羹堯因此立威,徹底掌控住了手下的那些大將們。

    年羹堯這麼做,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雍正皇帝對他的堅決支援。其實在此之前,雍正已經在書信裡暗示了年羹堯,可以不擇手段。雍正需要的,只是勝仗。

  • 8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在富寧安全軍覆沒之後,直接射殺了富寧安,對於年羹堯來說,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確立自己在西北大軍中的絕對威信。

    雍正登基之後,立馬讓年羹堯在西北實施戒嚴,並且嚴格控制了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進而召康熙朝時期的大將軍王,同時也是西北大軍統帥的十四阿哥胤禵進京,剝奪其兵權。而此時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則冊封自己親信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統領朝廷二十三萬兵馬,節制西北四省的軍政事務,全力剿滅叛亂。

    儘管有著雍正的器重,並且此時年羹堯已經陝甘總督的位置上幹了多年,對於西北的情況非常瞭解,但是初任撫遠大將軍的年羹堯,位置並不穩固。

    此時他統帥的西北大軍中,存在著明顯的三種勢力。

    其一,以嶽鍾琪為代表的年羹堯舊部。這批人跟隨年羹堯出生入死多年,對於年羹堯也非常的忠誠,這是年羹堯在西北軍中最為倚重的力量。

    其三,以伊興阿為代表的忠於雍正皇帝的將領。這些將領雖然不像嶽鍾琪一樣對於年羹堯言聽計從,但是由於雍正皇帝對於年羹堯的重用,進而對於年羹堯也是非常的敬重,服從年羹堯的統帥,同時,也是替雍正皇帝監視西北大軍的實際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想要統帥隸屬於不同勢力範圍下的二十三萬兵馬,齊心合力的平定叛亂,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因而年羹堯首先要做的,就是確立自己在軍中的絕對威信,從而建立對大軍的絕對控制權,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將領能夠順利的執行。而在這三股勢力中,自己的人是絕對聽自己的話,雍正的人在雍正的授意下也會以大局為重服從自己的軍令,因而以富寧安為首的反對派成為了年羹堯的眼中釘,特別是富寧安,況且富寧安更是直接在中軍大帳中公然抗命,讓年羹堯顏面無存,所以富寧安的死也成為了必然。

    而富寧安不僅僅是必須要死,並且是一定要被年羹堯親自處死。

    一方面,年羹堯這是“殺雞儆猴”,做給自己的反對者來看,如果再有人和他作對,下場必然和富寧安一樣;另一方面,年羹堯就是要展示自己能夠、也是可以殺掉富寧安這樣的高階將領,也是透過彰顯這樣的權力和膽量,樹立自己在軍中的絕對威信,進而要求的全軍上下對其的絕對服從。

    富寧安身負重傷被人發現,然後被年羹堯命人射死,如果富寧安真的兵敗身死,年羹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必然會對將已經死掉的富寧安挫骨揚灰,所以富寧安不管怎樣,都會成為年羹堯樹立自己威信和權勢的工具。

    實際上,富寧安的死可以說是年羹堯和雍正共同製造的,對於雍正而言,也需要藉助富寧安來打擊十四阿哥胤禵,打擊八爺黨。

    當十三爺看到富寧安軍隊的動向以及年羹堯的後續行動後,似乎已經察覺到了其中的問題,因而向雍正進行了求證,可是雍正的態度讓十三爺明白了,雍正為了穩固年羹堯的地位,不惜犧牲掉富寧安以及他手下的軍隊。

    只是十三爺不清楚的是,在許多年前,十三爺還被康熙圈禁在宗人府期間,也出現過一次同樣的情況,而那一次受害的人是傳爾丹,朝廷也就此損失了六萬兵馬,而最後的結局是十四阿哥胤禵最終出任了大將軍王,率兵前往西北平叛。

    這次,雍正和年羹堯用的是同樣的方法來對待富寧安,在西北前線的年羹堯可以控制控制富寧安的糧草輜重供應,可以知情不報讓富寧安孤軍深入,也可以坐視富寧安兵敗而不去支援,富寧安的戰敗儘管可以避免,但是不管是年羹堯,還是雍正,都是在等待著,甚至是製造了富寧安的兵敗。

    對於雍正而言,他需要的就是富寧安的兵敗,在幫著年羹堯借叛軍之手除掉異己的同時,也要以此來達成打擊十四阿哥,打擊八爺黨的目的。

    一來,富寧安是十四阿哥和八爺黨在西北大軍中的舊勢力,富寧安對於年羹堯的不服和敵對狀態已經成為年羹堯平叛的最大掣肘。

    雍正剛剛接手的大清王朝是國庫空虛,而此時卻又發生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雍正需要的是快速平叛,在穩定自己皇位的同時,也不能給國家過大的損耗。而富寧安的行為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極大的拖慢了年羹堯點兵遣將,平定叛亂的步伐,這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但卻是八爺黨一眾所希望的。可以說富寧安是十四阿哥,是八爺黨與雍正對抗的重要棋子,更是西北平叛的最大掣肘,於公於私,富寧安非要除掉不可。

    二來,除掉富寧安,實際上就是讓十四阿哥失去了重掌兵權的可能。

    十四阿哥胤禵對於富寧安寄予厚望,希望富寧安能夠牽制年羹堯的行動,使得年羹堯無所作為,進而使得迫於壓力的雍正皇帝能夠讓自己再度出山,自己重新掌管兵權,擁有與雍正對抗的資本。

    雍正非常清楚這一點,必然不會讓富寧安繼續存在,而打掉了富寧安之後,也使得十四阿哥至此失去了對於西北大軍的控制權,想要重新掌管兵權也變得沒有可能。

    三來,除掉富寧安可以說讓八爺黨徹底失去了對於兵權的掌控。

    在雍正奪嫡之夜,十三爺胤祥奪下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而後奪下了召十四阿哥回京,奪下了其對西北大軍的控制權,是的富寧安在理論上成為了八爺黨所能管控的最後的軍隊實力。而這一次,富寧安也被除掉,這樣一來,八爺黨徹底失去了對於兵權的控制,也使得其對於雍正的威脅也降低了許多,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

    年羹堯直接現場射殺富寧安,也是為了坐實富寧安的罪過,進而不給富寧安任何辯解的機會。

    富寧安作為統兵一方的大將,並且他還是統領八旗軍隊的滿洲人,年羹堯殺掉富寧安確實是有擅殺之嫌,如果沒有雍正皇帝的授意,年羹堯也不會如此大膽。

    但是富寧安必須要死在西北,而且不能給富寧安任何辯解的機會,畢竟富寧安的死與雍正、與年羹堯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交由軍法處置,三堂會審,富寧安必然會鳴冤叫屈,更為重要的是,十四阿哥也是精通兵略之人,必然會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樣一來,雍正和年羹堯反而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所以,富寧安不會被軍法處置,而是由年羹堯的將領直接處死,這樣富寧安就坐實了抗命不遵與用兵不當的罪名,進而掩蓋了其中雍正和年羹堯的所作所為。

    至此,富寧安兵敗身死背下了所有的黑鍋,年羹堯藉此樹立了威信,而雍正也達成了自己想要的目的。

  • 9 # 達摩說

    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後,年羹堯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無法控制手下將領,尤其是老十四胤禵的舊部富寧安。

    富寧安控制著八萬人馬,而且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地位顯赫。而年羹堯本身出身是漢人,又是包衣奴才,本就為人所輕視,加之老十四胤禵因未能獲得出征西北的機會而懷恨在心,暗令富寧安故意陰為阻拌,這令年羹堯處在十分不利的局面。雖然說雍正給了年羹堯全權,但到了西北應如何立威,這隻能由他自己解決。

    在軍事會議上,年羹堯與富寧安在觀點上發生衝突。年羹堯認為需要對叛軍形成合圍之後再決戰,而富寧安則認為應該主動尋找叛軍主力決戰,還說年羹堯此舉是膽小怕事。臨陣與主帥發生衝突,年羹堯的權威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如果再不確立自己在軍中的權威,恐怕他在西北就再也無法一言九鼎了。

    所以,年羹堯故意激他,說讓他自己領兵找叛軍決戰去。頭腦發熱的富寧安並沒有冷靜考慮後果,而是直接躍馬上陣,率軍而去。結果在大漠遭遇叛軍埋伏,全軍覆沒,只有他一人落荒逃回。

    此時,年羹堯立即以不聽將領,損兵折將為由將富寧安當場射殺,由此三軍為之一振,年羹堯確立了自己在西北軍中的絕對權威。但如果是按軍法處置的話,年羹堯的威信是無法確立的。

    首先,如果按軍法處置,富寧安肯定是要被移交到京城去審理,比起當場射殺,對三軍的衝擊力不夠強。

    第二,如果按軍法處置,富寧安肯定也是罪不至死,他還是滿清貴族,說不準就有可能逃脫法律的處罰。

    違反軍令,損兵折將,還能逃脫法律處罰,關鍵主帥還拿人家沒辦法,只能移交到京城,這對身處西北的其他將領也是一個極為不好的示範,年羹堯不僅無法收服眾將之心,反而還淪為了他們的笑柄。

    所以,年羹堯決定當場射殺富寧安,重申自己在西北大軍之中的絕對權威。眾將見富寧安這個為首的刺兒頭都被處置了,再也不敢違背年羹堯的意志,都老老實實地聽從將令了。

  • 10 # 炒米視角

    富寧安將軍在《清史稿》裡,是個大孝子,也是位稱職的將軍,是死後和其父親阿蘭泰父子兩代人同進賢良祠的角色。在權力交接的關鍵時期,他只是從指揮崗位調整到了後勤崗位而已。

    但是因為劇情需要,在《雍正王朝》中,他成了西北軍營中守舊勢力的代表,成了胤禵的親信,最終成了年羹堯在西北獨霸一方,清除異己的犧牲品;成了雍正和八王集團之間宮廷權斗的犧牲品。

    在劇中,有一個重要的場景,那就是對於富寧安的處理,年羹堯直接用弓箭射殺之,而非按照正常的審判程式,押到京城去治罪。

    年羹堯這麼做,不但存在著形勢客觀必然性;但同時也是年羹堯最終悲劇的另一個註解。

    首先,富寧安將軍在年羹堯成為撫遠大將軍之前,他的八萬大軍是整個西北的絕對主力。將富寧安的部隊犧牲掉,相當於西北前線全面換血。

    西北原來的10幾萬兵馬的組成,就是富寧安的八萬主力加上各地派遣來的綠營兵。而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以後,他的主力是從四川帶來的嶽鍾琪部的三萬主力。

    所以第一場軍事會議上,富寧安就和年羹堯剛上了。放棄胤禵的因素不談,富寧安八萬人馬的確是丁點也不服年羹堯的,更別提怵年羹堯了。放著富寧安這樣不合作的主力將領,年羹堯是無法統一帥令,樹立權威的,所以富寧安必須離開這個位置。這事客觀必然性決定的。

    但是,換掉一個富寧安,必須要用八萬人陪葬嗎?年羹堯被下兵權的時候,也沒有傷到一兵一卒啊。所以這種處理方式,有年羹堯更大的私心在。

    大換血以後,西北原來的主力本質上全部消耗殆盡,這次對於朝廷的損失,絕對不低於之前傳爾丹之敗。只不過這次曾經逼死傳爾丹的富寧安,又變了之前的傳爾丹。

    後來西北20萬兵馬,主力就是嶽鍾琪的三萬四川帶來的兵馬,以及各地派來的10幾萬綠營兵。

    經過大換血後的西北,由年羹堯說了算,死了八萬人樹立起來的權威,誰敢不服?但是年羹堯為了權力,視人命如草芥,上次為了錢,江夏鎮是600多條人命;這次為了權威,西寧是八萬條人命,這事在雍正心理不可能不種草;在年羹堯失勢後,青史、人心都不可能放得過他。

    其次,富寧安畢竟是朝廷的邊將,按照朝廷律法,“失軍當斬”。但是無論怎樣,理論上都有個審判程式,公諸於眾。程式的正確性,也是殺人者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更何況這裡摻雜著權鬥。

    富寧安實際上雖然兵敗,但未身死。所以理論上應該先把他抓起來,然後進行審判,審判的結果呈報兵部,上報雍正。然後上面複核沒有問題,下旨殺人。

    年羹堯的確考慮到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真的一旦上報朝廷,這事就會變複雜,甚至可能出現事態發展的控制權落到八王集團手裡。到那時,就真的騎虎難下,甚至把自己都牽扯進入。所以果斷出手,直接射殺富寧安。其實原本到這點沒問題,反而是年羹堯處事果斷的寫照。

    但是,壞就壞在這事情在嶽鍾琪等人的眼裡,在譬如伊興阿等人的眼裡,這事了就沒那麼簡單了。

    因為年羹堯是用個人意志代替朝廷法令。而且年羹堯徹底控制西北大營,就是這麼做的,朝廷的律法在他眼裡不過工具,對他有利則用之,對他不利則廢之。

    “去手”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棒加金元”的經典操作,軍隊成了他私人部曲,執行的軍紀不是朝廷的軍紀,而是年羹堯自己定的軍紀;賞罰措施也不是朝廷的賞罰措施,而是他年羹堯自己定的措施。

    明末軍事上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有軍隊私人部曲化因素存在。熟讀歷史的雍正不可能意識不到年羹堯在做什麼。但是形勢如此,雍正也不得不縱容年羹堯如此,但是一旦西北問題解決,年羹堯勢必會成為雍正的最大的麻煩。後來軍中只知年大將軍軍令,而不知雍正的聖命,正式揭開了雍正的擔憂。

    所以年羹堯的成功在於他不按照既定遊戲規則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失敗也在於他遊離了既定遊戲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宦官是怎麼一步步變得權利大到可以廢立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