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覺得,是高力士開啟了唐朝權宦的先河,然而我要說,這是錯的,高力士根本就是被冤枉的。歷史上的高力士其實非常小心謹慎,真正的禍首應該是唐肅宗和李輔國。

    作為東宮舊屬,肅宗皇帝在做太子的時候就非常信任他,在登上帝位以後更是把整個宮內外的事情都交給他。而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皇帝最能信任的、最不會背叛自己的也只有宦官,因此逐漸的,李輔國獲得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軍權。

    縱觀肅宗、德宗兩代皇帝,宦官專權都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在安史之亂的情況下皇帝也只有信任宦官。德宗繼位以後削除了宦官的軍權,卻在涇師之變中發現只有太監能幫自己,因此回京以後更加變本加厲地寵幸宦官。

    直到甘露之變中,仇士良殺掉了所有的大臣,而御座上的唐文宗只能瑟瑟發抖一聲不吭,這標誌著宦官在唐代的權力舞臺上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宦官集團的徹底倒臺,則是要到朱溫用屠刀將他們和唐王朝一起徹底埋葬。

    縱觀唐朝宦官的坐大史,幾乎都伴隨著另一個毒瘤——藩鎮割據勢力的漸漸強大。正是因為這些藩鎮的漸漸得勢,而皇帝感到極大的不安全,所以才只能用他們相對來說更加信任的宦官來執掌軍權保衛自己。而當宦官掌握了軍權,那他們到底保衛誰,可就不是皇帝老兒說了算的了。

  • 2 # 侃侃而談論古今

    唐朝宦官能夠廢立皇帝是建立在他們手中掌握了軍權

    唐代早期的宦官並不出名,直到出了一個高力士。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深受唐玄宗信任執掌重要的兵權,也因此得以在開元至天寶年間呼風喚雨。當然,他這時的威風還是有條件的,依然只是皇帝身邊的奴才。

    唐朝宦官權力變化的真正轉折點是安史之亂。一場安史之亂,唐玄宗被打出了長安城,狼狽跑到蜀地,而唐肅宗則在靈武即位,正式扛起了唐朝的大旗。在此期間唐肅宗的親信宦官李輔國,就趁機執掌了禁軍部隊,李輔國也是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李輔國與肅宗的皇后為了各自私利互相勾結把持朝政,直到代宗先派人掌握禁軍兵權然後罷其官職最後派人刺殺李輔國。

    而另一同時期的宦官魚朝恩,肅宗乾元元年,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代宗廣德元年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掌握朝廷大權。干預政事,懾服百官,不把皇帝放眼裡,貪賄勒索。置獄北軍,人稱地牢,迫害無辜。大臣元載知代宗對其不滿,乃與皇帝謀除之。大曆五年寒食節,代宗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魚朝恩。

    再往後,穆宗,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長生藥死。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所弒。文宗,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後文宗欲假手朝臣殺宦,事敗,仇士良等宦官大殺朝臣,史稱「甘露之變」。武宗,為宦官仇士良所立。宣宗,為宦官馬元贄所立。懿宗,為宦官王宗實所立,死後宦官另立十二歲的僖宗為帝。僖宗,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為「阿父」。昭宗,為宦官楊復恭所立,後被宦官劉季述幽禁。

    新皇帝登基想掌握實權就要剷除舊的宦官,然後沒人可用就會用到身邊的新宦官,新宦官掌握了軍權就繼續幹政。這是唐代的宦官惡迴圈...

  • 3 # 貓有九命

    我認為主要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由他兒子唐肅宗繼承發揚:唐玄宗開創了宦官隨軍隊監軍的先例,這就讓唐朝宦官將觸手伸進了軍隊當中。在當時但凡大將出徵,為了對將士在邊境的行為進行監督,朝廷就會派一名隨行的宦官。

    這些隨軍監督的宦官,權利比隨軍將領都大,大多數宦官不懂軍事指導,在實際作戰當中,總是亂指揮一通。還憑藉著自己的權利,在軍中上下其手大撈好處。 唐朝宦官當權的影響在國家權力上也有體現,宦官權利的不斷上升,就讓皇上權利逐漸變弱。面對有些宦官的苦苦相逼,皇上甚至都沒有了牽制宦官的實力。

    後來唐朝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倉促逃跑,留下了太子李亨安撫民心以抗來敵,在李輔國的計策下,不僅順利平亂,太子還登基成為了唐肅宗,鑑於在安史之亂之中的表現,李輔國深得皇上的信任,那個時期,他幾乎全攬軍事政事。以至於後來李輔國殺死張皇后氣死唐肅宗,擁立太子李豫是為唐代宗。唐朝的後期,宦官專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們掌握了大唐帝國兩支最精銳的衛戍力量“神策軍和天威軍”。類似的宮變也是層出不窮。國家大事的決定權悉數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後來宦官也成了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高力士,是唐朝“太監界”的第一位網紅。

    他出版的自傳《如何將皇帝伺候舒服》成為皇宮裡的暢銷出版書籍,被徒子徒孫們奉為經典。在這本書裡他詳細列舉了幾點:

    急皇帝之所急:如果皇帝想要什麼,那就要竭盡全力去做,哪怕是兒媳婦;

    想皇帝所未想: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可疑事情,保護皇帝的權利;

    做皇帝所未做:如果有威脅到皇帝的東西,哪怕他還沒有發現,就必須先除掉威脅。

    據高力士說,如果做到這幾點,基本就能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那時候就會有很多人來求你,皇帝也會很信任你。

    網紅嘛,總是一波又一波的換。在安史之亂快要平定的時候,唐玄宗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高力士嘛,呵呵噠。

    這時候“太監界”的帶頭大哥,是李輔國。

    這是個不尋常的人物。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他充分學習了前輩高力士的暢銷書,並且活學活用——建議太子李亨稱帝。

    李亨在靈武稱帝后,為了獎賞李輔國的功勞,就封他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這時候的李輔國,開始掌握兵權,成功成為“太監界”的大V。

    在唐肅宗快要去見列祖列宗的時候,李輔國的小宇宙又爆發了。他阻止了張皇后該立太子的企圖,保全太子李豫的地位。等到新皇帝登基,再一次受到獎賞——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

    李輔國成功轉型——出將入相,成為“太監界”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783年,“涇原兵變”爆發。手握兵馬的驕兵悍將堂而皇之的攻入長安,而唐德宗身邊的禁軍不是逃跑,就是參與叛亂。

    唐德宗那顆脆弱的小心臟,受到了一萬噸的傷害。

    等到了安全的地方,他發現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太監竇文場、霍仙鳴和他們的100多個小弟。唐德宗對他們說:“求抱抱,求安慰。”太監們抱著皇帝:“摸摸頭,寶寶不哭。”

    有了這份交情,事情就好辦了。

    784年,唐德宗御駕迴鑾。當吃了頓安穩飯,就立刻把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竇文場、霍仙鳴為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

    從此以後,神策軍一直掌握在太監手裡。

    槍桿子裡出政權。

    有了軍隊在手,太監就不再是大V了,而是大V的投資人,真正成為了呼風喚雨的風流人物。

    你說太監不是男人,不能風流?那你就太狹隘了。他們雖然身體是缺陷的,但心裡卻一直要一個夢:“想去嵩山少林學武功,做最強壯的男人。”

    掌握了禁軍,就掌握了長安。

    太監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幫助唐憲宗逼迫父親退位,又被他晚年的暴脾氣整的受不了,落的“爆死。”

    當代“太監界”投資人王守澄擁立了唐穆宗;

    劉克明殺死了唐敬宗;

    王守澄、梁守謙又率領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擁立了唐文宗。

    唐文宗當上了CEO,想幹掉投資人。

    他從大唐的基層幹部中,選擇了鄭注、李訓作為心腹,栽培他們做了正部級幹部。而且,他們建了一個群,經常在群裡聊一些不為人知的話題。

    這一天,唐文宗在群裡發了一段話:“我們幹掉太監,我來當投資人,你們來當CEO。約嗎?”

    鄭注、李訓統一回復:“約。”

    835年11月21日,大將軍韓約奏報:“院子裡的石榴樹上有甘露,這可是吉兆啊。”唐文宗命令宰相們先去看看,可是宰相們回來說:“這恐怕不是甘露,而是洗腳水啊。”

    什麼,你們敢騙朕?

    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帶領宦官去察看。

    這哥倆想,去就去吧,看看到底是哪個龜孫子的洗腳水。

    沒想到,快到那個院子的時候,仇士良發現韓約面色驚慌,還有士兵埋伏在裡面。好傢伙,你們居然敢害老子,那就別怪老子不客氣。

    投資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仇士良帶著他的小弟們,回到朝堂挾持唐文宗回到臥室,立刻派遣神策軍500人上朝堂殺人。

    “逢人即殺,死者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餘人。朝列幾乎為之一空。”

    從此以後,國家政事由宦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

    這種狀況,直到唐朝滅亡。

  • 5 # 麒麟110

    公元618年,大唐代隋而立,唐帝國非常注意“以亡隋為戒”,採取了一系列維護統治的措施,包括抑制宦官勢力、防範宦官干政等內容。唐代早期,自李淵至李世民和李治時期,皇帝對於宦官干政的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如唐太宗初期的太子李承乾,“寵暱宦官,常在左右”。太子詹事于志寧遂上書勸諫:“自易牙以來,宦官覆亡國家者非一。今殿下親寵此屬,使陵易衣冠,不可長也。”隨後,太子李承乾即因包括“寵暱宦官”在內的種種失德行為被唐太宗廢掉。

    唐初,由於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宦官勢力未能形成氣候,史載自唐初“至永淳(高宗年號682—683)末,向七十年,權未假於內官,但在閣門守禦,黃衣稟食而已。”(《舊唐書 宦官傳序》)

    從武則天統治末期到唐玄宗即位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宮廷政變接連不斷。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宦官的勢力開始發展。

    在宦官結構設定上,唐初沿襲隋制,設定了內侍省,武則天隨後改名為司宮臺。至中宗復位,又

    改回。除此之外,宦官人數開始增加,這一時期,皇位多次易位,在宮廷政變中,宦官也都有參與,事後,往往因功就能得到升遷。如高力士,唐玄宗發動政變滅了太平公主後,因宦官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拜光祿大夫。與此同時,初唐時期對宦官的一系列規定措施,在這一時期,許多已被突破。如初唐時規定宦官任職最高不得超過四品,但此時宦官不僅擔任內侍省本職工作,還往往得以超拜為從三品的光祿大夫或正三品的左右監門衛大將軍。

    “宦官之禍,始於明皇”。唐玄宗統治時期,宦官勢力急劇擴張,唐後期宦官專權的局面,便是從此開始,初唐時期的抑制宦官的措施已被徹底拋棄。

    宦官干政局面開始形成。開元初期,唐玄宗勵精圖治,在拜姚崇為相時,姚崇提出了包括“臣願宦豎不與政”在內的十條建議,唐玄宗當即答應。然而到天寶時期,唐玄宗慢慢懈怠,變得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以高力士為代表的寵幸宦官,開始干政。“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唐玄宗常曰‘力士當值,吾寢乃安’。故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此時宦官不僅僅侷限於內廷的權力,更是直接參與軍國大事,包括選人用人,就連當時的重臣,也要藉助宦官的力量,才能加官進爵。比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等,“雖以才寵進,然皆厚結力士,故能踵至將相”。(《新唐書 高力士傳》)

    由於對邊將和朝中大臣的不信任,只能依附於自己身邊的宦官,宦官的地位急劇上升。唐玄宗在位期間,改變了內侍省不設三品官的傳統,提高了內侍省宦官的地位,除此之外,宦官多有加授三品以上官職者。宦官高力士,生母封越國夫人,生父追贈廣州大都督;高力士本人是從一品左監門衛大將軍,封齊國公,後又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子稱呼其為“二兄”,王子公主皆呼“阿翁”。

    宦官出使、監軍制度逐步實行。初唐時,唐太宗曾一度禁止宦官出任外使,至開元、天寶年間,這種現象基本普遍,並且開始形成制度。例如“監軍”一職,宦官監軍或出使時,常常仰仗皇帝的寵幸而氣焰囂張,當時,宦官不僅能夠作為監軍對率軍主將進行監督牽制,甚至能夠直接指揮軍事行動。

    上面情況說明,宦官勢力在唐玄宗時期得到急劇增長,說明司馬光關於唐代宦官之禍“始於明皇”的說法很有道理。唐朝後期宦官專權的局面,唐玄宗是要付很大的責任的。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即位,在位6年之後,宦官又立其子李豫為皇帝,即唐代宗。在這期間,宦官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人相繼專權,宦官勢力進一步膨脹。

    李輔國在唐玄宗時期只不過是一個侍奉太子的普通宦官,安史之亂後,因勸立唐肅宗有功,官任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安史之亂平定後,跟隨唐肅宗返回長安,“專掌禁兵,常居內宅”,權勢有增無減。全國大小事務均由他裁剪,李輔國甚至欺凌太上皇唐玄宗,並驅逐流放了高力士,身兼數職的他後又官拜兵部尚書,之後又公然要求擔任宰相。唐肅宗病重時,張皇后企圖誅殺專權的宦官,李輔國聞訊後,搶先發動政變,誅殺了張皇后,逼死了唐肅宗,擁立太子即位,是為唐代宗。代宗即位後,李輔國更加放肆,竟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皇帝敢怒不敢言,畏其手握禁軍,乃尊其為“尚父”。李輔國後升任為司空、中書令。後又擔任宰相。不久,唐代宗利用李輔國和另外一個宦官程元振之間的矛盾,剝奪了李輔國的實權,併除掉了他,之後,程元振、魚朝恩相繼得勢,最後都為代宗處死。

    唐代後期的情況更加嚴重,自唐德宗即位,中經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諸朝,直到唐昭宗時期,宦官專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表現為宦官完全擁有禁軍,逐步把持朝政,並控制了對皇帝的生殺廢立之權。唐代後期,皇帝多為宦官所立,其中自穆宗至昭宗凡八帝,“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新唐書 僖宗紀贊》)。除唐敬宗是以太子之位繼承之外,其他七個皇帝,但是宦官所立。

    天覆三年(903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殺死宦官七十餘人,回到長安後,又大量屠殺京城的宦官,經此事件,宦官集團最終遭到毀滅打擊。

    雖然宦官專權的局面得以結束,但是,被此拖垮的唐帝國有命不久矣。

    公元907年,大唐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

  • 6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宦官立皇帝是有的而且很多,甚至先帝的遺詔他們也可以不認或另行矯詔。所以宰相夏侯孜有一句話:內大臣選個皇帝,我們外大臣尊奉他就是了。

    但是宦官立皇帝要的是矯詔,那就要表現得好像是先帝的遺願一樣,比如傳位某皇子、因皇子年幼傳位某皇弟某皇叔,不可能矯詔說先帝放著兒子弟弟叔叔不傳卻傳位給本家遠親甚至隔壁老王更不可能傳位給大宦官本人。

    宦官可以廢皇帝嗎?唐順宗那次,主力是太子黨,不是宦官,不然奪門之變曹吉祥是主力嗎,能代表明朝宦官的力量足以換皇帝嗎?我沒見哪個皇帝身強體健活蹦亂跳的卻被宦官心情不好說廢就廢了,除了一例即劉季述廢唐昭宗,但很快敗亡了。殺皇帝的幾夥宦官王守澄、陳弘志、劉克明等也都沒好下場。

    宦官有能力操縱新君人選當然是因為掌握了神策軍。唐德宗遭遇涇原兵變後大呼被文官坑慘,他任命的主管神策軍的文官白志貞還有朝中宰相盧杞、關播都是大坑,宦官卻雪中送炭,於是他索性讓宦官掌軍了,反正比坑貨文官靠譜。唐朝末年唐昭宗殺了擔任樞密使的宦官,宰相崔胤就提出宰相掌神策軍,但神策軍將領們不同意,於是還得提拔其他宦官來管神策軍。

    曾有人建議,任由老宦官退休,不補新宦官,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但沒了宦官,原本由宦官做的事還得有人做,還得有人頂缺。

    再說甘露之變,很難說文宗知情參與了。好好的上朝突然就出變故了,李訓一夥拿著兵器已經把一些太監砍死在地上了,若你是文宗你在現場,你是信殺氣騰騰的李訓還是信手無寸鐵的太監?後來仇士良是殺了四宰相二王一妃,但京兆尹薛元賞一介書生敢殺神策軍將和他叫板,昭義節度使劉從諫藏匿甘露之變涉案官員家屬還上書指摘仇士良,唐文宗也可以自己任命宰相鄭覃、李石及其他耿直的宦官劉弘逸、薛季稜,不需要問仇士良的意見。唐文宗自傷自己受制於家奴如同漢獻帝,仇士良卻遠不及曹操。漢獻帝敢說曹操是家奴嗎?仇士良對文宗提拔的宰相李石不滿,也只是搞暗殺,還未遂。甘露之變後,宦官繼續舉行取悅皇帝的娛樂活動;武宗登基後很快很果斷趕走了仇士良,仇士良臨退教育小輩們一定要讓皇帝多玩、不勤政,也沒教育他們要威壓皇帝,因為即使唐朝宦官的生存之道也在於順從依附皇帝而不是威壓皇帝。後來宣宗各種反武宗之道而行,貶了薛元賞,武宗收回來的神策軍權又被交給宦官了。

    皇帝和宦官如果配合得好,至少權力可以被維持在他們這個小圈子裡,如果宦官能幫皇帝攬權,皇帝也就明白大權沒旁落到權臣或軍閥家去。

  • 7 # 茶亭浪子

    李唐皇室出身關隴勳貴集團,所以唐朝的政治格局是,軍權基本掌握在關隴勳貴和李唐皇室手上。

    唐朝繼承隋朝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官員遴選也實行科舉制,但在那時科舉制還不是官員的主要來源,士族、關隴勳貴和皇室依然是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科舉制在隋唐雖然不是文官主要來源,即便走科舉道路,士子們登科依然受高官貴族們影響,但它最大的影響是破除了士族們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所以隋唐計程車族沒有魏晉南北朝時代那麼大的聲威,他們在朝廷的勢力也大不如前。

    概括起來講,唐朝初年關隴勳貴和皇室掌握軍權,士族、關隴勳貴、皇室成員和科舉士子們掌握政權,這時真沒宦官們什麼事。

    理論上,宦官作為皇帝的近侍是沒有權力的,但是由於他們服務皇帝,離最高權力最近,卻又能狐假虎威,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如朝局動盪不安外廷權力式微或又武人叛亂等,皇帝缺乏安全感只能相信身邊宦官,宦官沒有後代,皇帝不怕宦官篡權改朝換代,所以不斷給宦官賦權,最後被宦官操縱。

    這個政治格局環境是怎麼變化的呢?

    首先,唐高宗與武則天為掌握唐朝最高權力,透過廢立皇后事件,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元勳貶黜,沉重打擊了貴族集團。

    第二、武則天女主臨朝,引發李唐宗室不滿。684年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引發徐敬業等人造反,但很快被平定。

    686年武則天設立銅匭鼓勵告奸,同年安南王李穎等宗室12人被誣告誅殺,同年前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被誣告誅殺。688年,不想坐以待斃的宗室成員紛紛起兵造反,但因實力不夠都被撲滅,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葵、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等李唐宗室子弟被屠戮殆盡,剩下的一些幼弱子弟也被流放嶺南。

    第三、唐玄宗經歷了奪嫡之爭,開始限制宗室子弟權力,同時他跟武后一樣大量啟用庶族地主知識分子,使得皇權開始集中起來。皇權越集中,越有利於宦官操弄權術。魏晉南北朝時期,宗室、士族門閥實力強大,宦官根本不可能操縱權力。

    第四、安史之亂,帝國精銳軍隊損失殆盡,藩鎮割據,遊牧民族多次洗掠,都城長安也多次被攻破,皇帝也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他們根本不敢相信他人,只能依靠宦官。

    大宦官李輔國在這種情況下,擁立唐肅宗和唐代宗兩任皇帝,最後官至司空兼中書令,成為當朝宰相,從原來的內廷官成為一名外廷官,這是500多年前袁紹殺宦官以來第一例,代表宦官權力的捲土重來。

    唐德宗貞元年間,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別就任左右神策軍中尉,從而把持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到這時宦官權力到達巔峰,他們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並且沒有其它勢力集團可與之抗衡。

    可以這樣說,中華帝國時代唐朝宦官的權力空前絕後,比東漢、明朝的宦官權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 8 # 宋安之

    夢幻盛唐與不屈剛明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的兩大盛世,這兩個王朝一個代表了封建社會的巔峰,一個代表了漢人王朝最後的風骨,還有就是同樣的宦官亂政,只不過區別在於,明朝的宦官一直是皇權依附品,唐朝的宦官最初也是皇權依附品,但是後來卻是脫軌嚴重,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甚至成為凌駕於皇權之上的勢力,可以隨意廢立至高無上的皇帝。

    下面我們來重溫一下唐朝宦官逆襲史。

    唐初時期,或許高祖太宗有感於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亂政或許他們壓根就不相信這些身體不全之人,總之那時的太監只是單純的太監,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屬於僕人一類。

    唐太宗後,隨著李唐政治的詭異多變,高宗李治與女帝武則天先後登場,中宗的被廢和復立,廟堂之上充滿了不穩定性,政變屢屢發生,宦官權力也跟著增高,至唐玄宗時期,宦官高力士在唐玄宗衝向皇位的路上出力頗多,被玄宗重用,掌控大權開始興風作浪。

    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雖然位高權重,但還是屬於皇權依附品範圍,宦官真正大權在握是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時期的宦官李輔國,可能是因為唐玄宗太過重用邊關節度使還有帝國文臣集團的不作為,肅宗對於這些人極度不相信,反而相信身邊宦官,李輔國因擁立有功更是被屢屢升遷,成為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更要命的是李輔國還掌握了兵權,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宦官掌兵權其性質不言而喻。

    唐肅宗時期不只是李輔國掌有兵權,宦官魚朝恩也掌有兵權,魚朝恩在唐代宗時掌控了負責保衛京師和宿衛宮廷以及對外行討伐之事的神策軍,宦官權力更進一步,魚朝恩死後,神策軍十幾年時間都是本部將領統領,宦官勢力暫時被壓制。

    唐德宗時期,發生了“涇卒之變”,德宗狼狽出奔,事後德宗認為文武臣僚都不可信賴,於是重用宦官,以宦官統領神策軍,貞元十二年,隨著置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而定型宦官掌神策軍例。

    隨著宦官逐漸掌控守衛京師的神策軍兵權,加之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藩鎮林立,外部藩鎮各懷鬼胎,拱衛中央朝廷更是無從說起,宦官在中央朝廷一家獨大,廢立皇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9 # 清水空流

    宦官,被稱為嫁到宮的“男人” 是封建時代的毒瘤,為了保持皇家血液的純潔,使得皇宮裡只能有一個男人,那就是皇帝,但皇宮也必須要有男人來工作。那麼只有閹割男子來保持皇家的純潔。這也是對人性的最大摧殘。

    在封建時代,華夏有三次宦官時代,一次是東漢,一次唐代,一次是明代,而其中最猖獗,最狠毒,最頂峰宦官時代就是唐朝,作為皇宮的家奴官宦居然達到了廢立皇帝,自立新皇帝的地步。簡直是駭人聽聞。

    事情都的逐步演變而成的,大唐自唐玄宗就開始就出現宦官理政掌權、這個人就是高力士。作為唐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官居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是大唐第一個封公的宦官。但高力士基本上能夠保持本分,安分守己,而且唐玄宗控制得住,沒有造成傷害。但自安史之亂以後,地方藩鎮割據,導致皇帝不信任大臣,只能信任宦官,唐代宗時期的把持朝綱的李輔國,他就是大唐第一個當宰相的宦官,由於擁立李豫有功,得而晉封為宰相,從而開啟潘多拉魔盒。

    宦官時代可以說從肅宗時代一直持續到大唐亡國,一代代的宦官前赴後繼掌控朝局,毫無政治操守的宦官是都是殺人無數,無惡不做,罄竹難書。從李輔國,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都是一丘之貉。而宦官之所以如此猖獗,關鍵的原因是宦官掌控了京師的禁軍的軍權,而皇帝成為木偶,宰相就是畫押而已。而一旦授予宦官兵權再想收回就難了,甘露之變就是皇帝意圖從從宦官奪回權力,但以失敗告終,從此以後,大唐皇帝的權力徹底旁落。

    但這只是一個表象,實際上皇帝是為了從世家和官員階層奪回權力,也就是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爭奪。而宦官就是他們之間的平衡點。唐代同宋代以後不同,宋代世家已經不存在了,科舉制度使得平民進入官僚階層。而唐代不同,世家氏族與貴族的的力量還是很大的,皇帝為了對抗世家也只有依靠宦官,但局勢的失控卻是皇帝沒有想到的。說一千到道一萬,就是皇權和整個氏族的對抗。但皇帝失敗了,宦官得勝了。作為沒有政治操守的一群人,希望他們忠於皇帝,無異於緣木求魚。

    唐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藩鎮割據,而皇帝又不得不防範新的藩鎮出現,也只有派遣宦官做監軍,官員和宦官的彼此不信任,也導致了惡性迴圈。而從形成地方藩鎮割據,而朝廷則有宦官掌控神策軍,軍隊多大幾十萬人,皇帝這時候也只能依靠宦官。宦官掌控如此龐大的武力,自然是為所欲為了。

    可以說,唐代的宦官猖獗是長期形成的,既有皇帝的縱容。也有地方藩鎮割據皇帝對朝臣的不信任。更為嚴重的是世家和皇帝之間權利的爭奪,從而導致唐朝宦官時代。

  • 10 # 香茗史館

    一提到權宦,我們總會想到明朝,畢竟誕生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太監,事實上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之禍,比起明朝來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李輔國、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等宦官,他們不僅專權橫行、無惡不作,甚至明朝宦官做不到的逼宮弒帝他們也是手到擒來,那麼唐朝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呢?兩次大事件起到了關鍵性影響。

    事件一:安史之亂,宦官開始掌握朝政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標誌著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叛軍直逼長安之際,唐玄宗倉皇出逃,而太子李亨則在宦官李輔國的輔佐下在後方安撫百姓,並在馬嵬驛配合禁軍將領陳玄禮發動兵變,此後輔佐太子李亨北上靈武。

    △唐肅宗李亨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肅宗本就生性懦弱,因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將軍政大事全部委託於他。

    重回長安之後,李輔國已經是大權在握,天下大事幾乎全部取決於李輔國,朝臣奏事必須先經過李輔國,官員升降也需要經過李輔國,朝臣想見皇帝更是需要經過李輔國,就連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署名才能施行,大權在握的李輔國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宦官宰相,更是被人以“五郎”尊之,而當時的宰相李揆甚至稱李輔國為“五父”。

    △李輔國

    後來,唐肅宗病重期間,權力慾極重的李輔國和張皇后因為立儲之事發生矛盾,結果李輔國戰勝張皇后,擁立唐代宗李豫登基為帝。然而唐代宗早已對李輔國干政不滿,雖然表面尊其為“尚父”,暗中卻一步步瓦解李輔國的勢力,最終在宦官程元振的幫助下將其殺死。

    △程元振

    安史之亂後,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身為皇帝身邊近侍的宦官卻越來越受寵信,從而得以逐漸干預朝政,甚至在皇帝的允許下掌管兵符,從而權力大漲。李輔國雖然死了,但程元振卻得以取而代之,成為了又一個權宦。

    事件二:奉天之難,宦官開始執掌禁軍

    安史之亂後,黃河下游節度使各自擁兵自重,唐德宗繼位之後,意圖改善這一局面。建中二年( 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向朝廷請求繼承父親節度使之位,魏博節度使田悅也代為之請,卻被德宗所拒,於是李惟嶽和田悅便聯合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起兵反唐。

    △唐德宗

    面對反叛,德宗命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率兵平亂,起初唐中央的軍隊處於上風。李正己不久後去世,其子李納亦請襲父位,結果再度被德宗拒絕,李納便接著造反。然而叛軍接連戰敗,最終只剩魏博節度使田悅還在抵抗。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進攻襄城,德宗派哥舒曜討伐,未果。於是唐德宗又調涇源兵前去解圍,然而由於當時涇原節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謀反而被軟禁於京城,涇源兵路過長安因賞賜不公,於是挾持新任節度使姚令言譁變,並猛攻長安,史稱涇原之變。

    △霍仙鳴

    遭遇兵變的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陽到奉天,護駕的只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李懷光後來跟朱泚決裂,逃往河中,朱泚陷入孤立,唐大軍進逼長安。朱泚和姚令言向西奔逃,抵達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肅省鎮原縣東)途中被部下樑庭芬、韓旻等殺死。其餘黨源休、李子平奔鳳翔,被李楚琳斬殺,德宗這才得以重返長安。

    此事過後,唐德宗再也不敢相信那些大臣,反而對這些長期陪伴自己的宦官信任有加。竇文場、霍仙鳴因護駕有功,事後被加封神策中尉。雖然之前宦官經過皇帝同意也可以執掌兵權,然而此事之後,宦官執掌禁軍則成為了定製。

    軍權在手的宦官頓時權勢滔天,掌握有軍政大權的宦官們,在此後的大型政治事件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發展到最後,他們不僅掌控著京城的安危,甚至足以憑藉軍權掌握皇帝的生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里系和騰訊繫有過哪些大大小小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