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清和如月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就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所以才沒有淪為和文種一樣的命運。不得不說范蠡確實聰明,他萬一看出了越王勾踐是位可共患難而不可同富貴的人,於是在滅吳之後,毅然決然拋棄富貴權利,化名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不得不說范蠡在經商方面確實敏銳的嗅覺。最主要的他有錢之後,並沒有為富不仁反而仗義疏財。當地民眾皆稱陶朱公位財神,他也是中國經商——儒商的鼻祖。
-
3 # 一半秋色
范蠡絕對稱得上是人生贏家。
他一生幹了三件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一是與西施談戀愛,二是幫助勾踐復國,三是成了財神爺。
上述三件事,只要能幹上一件,就算成功人士了,但范蠡居然幹了三件,難怪司馬遷羨慕地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連大俠金庸也說過:“我這一生能像范蠡一樣就好了!”,然而,天底下只有獨一無二的范蠡,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他這一輩子,活了普通人的三輩子,此生足矣!
第一件,與西施談戀愛。一次偶然,范蠡來到了苧蘿村,恰巧看到了河邊洗衣服的美少女西施,西施發現有人遠遠地看她,於是挽了挽袖子,擦了擦額上的水珠,低頭回眸一笑。
就是那一低頭的回眸,范蠡一下子驚呆了,這個美女美呆了,哪裡是人間少女,分明是仙女下凡,這不正是尋尋覓覓的美女嗎?
於是,范蠡一番花言巧語,連哄帶騙地把西施帶走了,成功地俘獲了西施的芳心。
第二件,幫助勾踐復國。范蠡是越王勾踐手底下第一謀士。勾踐攻打吳國失敗之後,面臨著被滅國的危險,范蠡冷靜分析形勢,力勸勾踐屈身為奴,以保全性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勾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屈身到了吳國之後,雖然受盡凌辱,但還是堅持了下來,每次到了忍耐極限之時,他都會舔一舔苦膽。
而范蠡呢?也沒閒著,他將西施訓練成了特工,教會她諂媚之術,然後將她送給了吳王夫差,果然,夫差得到了西施之後,日日夜夜,“戰鬥不止”,醉生夢死,沒過幾年,身體垮了,精神懈怠了。
三年之後,范蠡隨勾踐回到了國內,幫助其制定了滅吳九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後一鼓作氣,擊敗了夫差,滅掉了吳國。
第三件事,成為財神。勾踐成功之後,范蠡就悄悄地離開了,因為范蠡知道勾踐能共患難,但不能同富貴。
當時,范蠡勸文種一起離開,但文種貪戀富貴,不肯離開,結果文種等來的不是富貴,而是一把寶劍,勾踐讓文種自殺了。
後來,范蠡改名換姓,帶著西施隱居了起來,勾踐派人刺殺,范蠡輾轉來到了宜興,開始做起了陶瓷的生意,不久之後成了陶瓷大佬,隨即改名換姓“陶朱公”。
不久之後,范蠡來到了齊國,齊華人口密集,商業發達,范蠡依靠敏銳的直覺和靈活的頭腦,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成為了一代商業大佬。
范蠡成功經歷,令無數後人頂禮膜拜,尊稱其為“財神爺”。
-
4 # 舊巷深處
在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歷史中,關於財神的介紹有許多,同時也出現過許多不同種類的財神,正是由於他們之前的身份、背景的不同,我們將財神分成了文財神、武財神等。而范蠡則屬於文財神的範疇當中。
范蠡, 字少伯,春秋時期的越國名臣。在其少年之時,便天資聰穎, 表現出與常人不同之處。范蠡曾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將軍,在他的幫助下,使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擊敗吳王夫差,成就了偉業。
那麼對於這樣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為何會被後人奉為“文財神”呢?
(文財神 范蠡)
“三聚三散“——模範財神說道範蠡,只能說此人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有卓越的才能,並且在成功以後並沒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同時還懂得功成身退,鳥盡弓藏的道理。
在他幫助勾踐擊敗夫差以後,范蠡深刻的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對於越王已經沒有用處,如果繼續留在越王身邊,難免最後容易遭越王針對。所以范蠡沒有接受勾踐的豐厚獎勵,便帶著美女西施退隱,渡海到齊國(今山東一帶),在齊國開始經營農業和商業。並且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最後竟成了廣為稱頌的既能“聚財”又"散財”的“陶朱公”,被稱為最具模範作用的“財神”。
並且關於范蠡被稱為財神的稱號,民間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第一,在越王打敗夫差以後,勾踐起初想要加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深知此時應功成身退,而不應該繼續留在越王身邊,於是放棄高官厚祿的生活, 只帶上必須的日用品和錢財, 乘舟遠行一去不復返, 這可謂“一聚一散”。
第二,范蠡從越國離開以後,來到了齊國, 更名改姓, 每日辛苦勞作,打算過平常人的生活,過了沒有幾年,范蠡竟積攢下來數十萬家產。齊華人發現了他的能力, 於是想請他出山擔任宰相一職,可謂對他十分的重用了。可范蠡卻感嘆道:
“居家則至千金, 居官則至卿相, 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 不詳。”
於是他就想盡辦法辭去丞相一職, 並且將家財分給相鄰, 自己只帶著少量珠寶, 再次過起了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這可謂“二聚二散”。
第三,到了後來, 范蠡的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面對此情此情,范蠡深明大義覺得殺人償命,本應該如此,但死在大庭廣眾下有一些不妥,於是派小兒子前去探視, 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不過後來卻出了一些變故,黃金失去,而次子也被殺害可謂是“三聚三散“。
結語(財神 范蠡像)
這就是財神范蠡“三聚三散”的歷史故事。他的一生艱苦創業,善於經營,曾三次發財,均佈施淨盡,後又理財致富。他積金數萬,卻不看重錢財,在人們心目中是位難得的偶像,故推崇其為文財神。
-
5 # 雨忠慢步
范蠡幫助勾賊滅吳後功成身退,乘坐一葉小舟去陶地做生意,發了大財,他把財物散發給老百姓,又做生意,又發了財,所以就叫財種。
-
6 # 歷史三日談
若論中國歷史上最禁得住說的男人,那麼非范蠡莫屬,當然要說古代歷史上最不受統治者(皇帝)待見的人,恐怕也非范蠡莫屬。首先來說第一個,就是范蠡禁得住說的地方。
儒家好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和終極追求,與搞好自己、處理好家庭、為國家做貢獻、為人類社會發展做貢獻的思路不謀而合。
范蠡可以說就很好的踐行了儒家的這一思想,雖然說當時孔子的思想傳播並不廣泛,但隔著時空,范蠡還是為孔子的思想平添了不少佐證。
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范蠡幾乎一個人的智慧和謀略幫主越王勾踐完成了復國大業,越王勾踐曾信誓旦旦的說要與范蠡平分天下,范蠡起初也是答應了的,但是一旦越王勾踐得手,范蠡就預知到不走沒好果子吃。
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實在值得後世人學習研究,當然范蠡的隱退,帶走了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不得不說家有高枝,自然能招來金鳳凰。
但是范蠡並不是默默無聞,泯然眾人矣,隔行如隔山的預言在范蠡身上是不存在的,他不但懂的政治和軍事,即使於農業、商業,那也是無師自通,而且得心應手。
范蠡避走的的地方在齊地,也就是靠近大海的齊國沿海地方,范蠡很快就發現當地的物侯十分適合蠶桑,便親自投入農業生產,種桑養蠶,范蠡做生意最大的竅門一個是薄利多銷。
范蠡有“十取其一”的高論,也就是賣十件貨只取一分利,他的薄利多銷思想在後世被髮揚光大,大家耳熟能詳的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那就是薄利多銷理論的繼承者。
說到此,堅持做高階的蔚來汽車,會不會仍然道阻且長?范蠡的第二個理論就是打物候差,也就是反季節銷售,在人無我有的時候發利,當然,范蠡會掙錢能掙錢,並不代表愛錢,恰恰相反,范蠡曾兩次將萬貫家財散於老百姓。
其人格之高潔和磊落由此可見一斑,這與當下很多輿論資訊宣揚的“鑽牛角尖論”、“死纏爛打論”、“不知好歹論”、“反汙論”等骯髒齷齪的小人作祟思想有天壤之別。
可以說范蠡的思想尤其獨特的閃光點,尤其是在人格方面的光明磊落以及在經商方面的智慧和思想,都非常值得人們關注研究。那麼這麼有正面意義的一個人,何以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范蠡為何隱遁,說白了皇帝不可靠不可恃不可同甘,這在皇帝來說是一個汙點,再說了范蠡有本事卻故意隱遁江湖,遠離廟堂,這在統治者看來就是不忠不孝,自然不知道提倡炫耀。
但不得不說在今天在當下,范蠡思想上的閃光點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7 # 金庸武俠1979
功成身退,只要求勾踐封他一片山河沃土,寧做富家翁也不再享高官厚祿,以免功高震主,惹來猜忌,招來殺身之禍,這是最聰明的選擇!
-
8 # 陳健講故事
勾踐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訓練了強大的軍隊,打敗並且滅亡了吳國。
越軍兵圍姑蘇城,吳王夫差無路可逃,寫了一封信給范蠡,"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來挑撥范蠡和勾踐的關係,希望范蠡想辦法放過他。
范蠡表面上不為所動,心中卻泛起陣陣漣漪。
越軍大仇得報,得勝回國,范蠡察言觀色,覺得越王勾踐是一個忘恩負義,鳥盡弓藏的人,就準備脫身。
他向勾踐辭職,交出兵權和賞賜的財物,飄然而去。
臨行前,寫密信告知好友文種,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看了信,稱病不朝,也不辭官,反而讓勾踐認為文種要謀反,於是逼文種自殺。
范蠡泛舟北上,來到了齊國,也就是山東省的海邊。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在越國的時候,就提出"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並且進行了實踐。他認為,"勸農桑,務積穀"、"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這些先進的思想和經驗,讓他用到了商場上。
齊國,自從齊桓公之後,就憑藉著海邊的魚和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范蠡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利用當地豐富的魚和鹽的資源,大搞貿易,短短几年,就富甲一方,成了鉅富。後來范蠡把家產分給親友和窮人,受齊王的邀請,去了國都臨淄擔任相國。這是范蠡第一次積累千金財富,第一次散盡家財。
到了臨淄,范蠡又利用齊國的土特產,和各國做生意,很快第二次積累了千金。他覺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錢財多了不一定是好事。自己身為齊國相國,又有了這麼多錢,是取禍之道。於是,他拜別齊王,交還相印,把從齊國賺到的財富再次分散給齊華人,第二次散盡家財。
范蠡離開了齊國,改名陶朱公,來到了宋國的陶邑,陶邑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天下商人,熙熙攘攘,在此聚集。天下貨物,南來北往,在此交易。范蠡根據季節、風俗民情、價格波動,廣交朋友,和天下客商做生意,不到三年,再致千金。范蠡再次把家產散盡,徹底隱居。
做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和大商人,范蠡總結了自己的經商之道,著有陶朱商經十八法,分為三謀三略是為:人謀,事謀,物謀,貨略,價略,市略,此乃陶朱商經十八
法之要義!
下面撿兩條說下:
1.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拿糧食這項生意來講,每年秋後糧食大豐收,這時候糧價下跌,很多人都不去買,糧價不停下跌。這時候,賤取如珠玉,就在價格便宜的時候,就像買入珠玉一樣的買入這些很賤的糧食。
等第二年青黃不接,糧價不斷上漲,這時候,就要貴出如糞土,不要天天等著再漲價,就要像糞土一樣,捨得賣出。每天都要賣出,越漲越賣。
這樣,一進一出,僅糧食一項,就是一倍的利潤。
等到了秋天,再次賤取如珠玉,到了次年春天,再次貴出如糞土。就這樣來來回回迴圈,很簡單的操作,很高的利潤。
2.薄利多銷。
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個也很好理解。
因為范蠡不求一單生意的厚利,所以他資金利用率高,買入很快就能賣出,然後再買入再賣出,一個銅錢一年週轉十二次,就好像有十二個銅錢。
所以,范蠡懂得進退,知道捨得,所以,他做官做到大官,經商成為鉅商。
范蠡三聚三散,大舍大得,成為文財神,成為後世商人的始祖和楷模。
范蠡精通軍事、政治、理財、經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為我們思念和追憶。
您有高見,敬請點評。
-
9 # 伏筆春秋
主要是范蠡幫助勾踐滅吳後,便做起了生意,當了商人。尤為重要的是,他不管做哪個行業都能掙錢發財,所以被後人列為財神之一
-
10 # 千年一嘆
近期馬雲的退位好多做法就跟范蠡很相像,任何事情做到極致,懂得激流勇退
范蠡前半生從政,輔佐越王勾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一步步復國,最終使越國成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巔峰時又適時隱退;
後半生從商,放棄越國給的高官厚祿去了一個叫定陶的地方經商財富三聚三散,富甲天下,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最後與西施泛舟西湖,青史留名,萬世敬仰!被世人奉為文財神。
范蠡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學家、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被譽為一代商聖
回覆列表
范蠡,他在越王勾踐被俘後隨越王屈事吳王夫差,臥薪嚐膽,其忠誠是無與倫比的。三年後和勾踐返回越國。經過備戰,越國終於戰勝了吳王夫差。勝利後論功行賞時,宴席上范蠡發現只有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於是他卻急流勇退,辭官隱退,帶領家眷隨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在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國國王聞其賢,便請其為相。不久范蠡歸還了相印,將錢財盡分給了朋友鄉鄰,只帶上貴重物品悄悄地來到了定陶,並從此自稱陶朱公,主要是搞養殖業。不久又累積了許多財富,便又散盡家財。到老年了,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他又改做生意了,不久又累積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第三次散盡家財,
范蠡自己種過地,從事過養殖業,又做過生意。他是靠勤勞、智慧發財的腰纏萬貫的大富豪,大財神。同時他又善良、慈悲、施捨。深受人們的愛戴
范蠡不僅懂得經商之道,而且非常注重商人的品德,他告誡同行:作為商人,應當光明正大,不能賺黑心錢。他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失去福氣;欺人之二兩,則後人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折損陽壽。”所以,在那個商人形象不佳的年代,范蠡卻得到了人們的尊重,讚譽之聲不絕。在他死後,被尊為華夏商人的聖祖,人們稱他為“民間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