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釣江雪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能力性格都很像李世民,李世民也很器重他,但最終卻沒有把皇位傳給他,我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李恪是李世民和楊妃的兒子,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恪則是楊廣的外孫,有這層關係,肯定反對他繼位的大臣會非常多,如長孫無忌等人,不利於政局穩定。

    第二,古代選儲君,講究的是立嫡,嫡長子不行的話,那就立嫡次子,以此類推,除非沒有嫡子,否則很難輪到庶出的皇子繼位。

    第三,李世民是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皇帝,自然不想讓兄弟相殘的悲劇在自己的兒子中再次發生,而李治性格柔和,他繼位的話,能避免骨肉相殘,這樣才能保全他的這些兒子們。

    第四,李恪很優秀不假,但李治也不差,何況還有長孫無忌等賢臣輔佐,這一點李世民應該一清二楚,事實也證明,後來李治乾的不賴。

  • 2 # 三十屙疾者

    皇位繼承人的考量,自古都是現任帝王對接班人的一種測試。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實吧,帝王家的孩子,也就是在數量上優於尋常百姓家,在教育上強於普通人家。立嫡立長,是封建宗法制的傳統,但絕非一成不變。老皇帝要綜合全域性考慮,光圖一時好惡,草草立太子,勢必對自己的江山,是百害無一利的。

  • 3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個人觀點如下,僅供參考

    以唐太宗雄才大略,選擇繼承人肯定是要選擇一個最合適的。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只能說明李恪不合適。

    首先,古代選擇繼承人的制度一般都會遵從嫡長子繼承製,況且長孫皇后賢德,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繼承人怎麼輪都輪不到李恪頭上。

    其次,李恪是楊妃所生,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恪等於是前朝亡國皇帝的外孫。雖然身份高貴,但是如果作為繼承人,是李唐新起來的貴族勢力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些新起來的貴族勢力基本上都是造的前隋的反。

    如果沒有貴族勢力的支援,想當皇位繼承人是難度比較大的,所以唐太宗是不會傳位給李恪的。

    然後,唐太宗選擇繼承人肯定是要以大局為重,不能憑藉個人喜好。江山社稷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只會選擇最合適的繼承人。

  • 4 # 老王春秋觀史

    唐太宗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作為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李恪確實很優秀,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也確實曾經有意願把皇位傳給他,但最後卻傳給了李治,這是因為什麼呢?

    在封建時代,無論是皇位繼承,還是爵位、家產的繼承以及家族繼承人的選擇都遵循著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傳統。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是說如果嫡子有好幾個,那麼在嫡子中,“以長為尊,”“長兄為父”,就是標準,誰最大,誰就有權利繼承家族的財產和爵位。即使老大是個愚笨的,甚至是個痴呆,只要活著就享有優先繼承權。所謂的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在眾多兒子中,正妻的兒子叫"嫡子",身份出生為貴。除了正妻以外的其它的妻妾或姨太太的兒子叫"庶子",身份次之。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財產和世襲爵位,即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也沒有僭越或者窺伺的權利。除非嫡子死了,才輪得到庶子繼承。就像西漢的建立者劉邦的長子劉肥,雖說是長子,但因為是庶出,所以是沒有自個繼承皇位的。

    當然,皇位的繼承不可能說嫡出長子是個痴呆傻子也可以繼承皇位,總要考慮國家的穩定,皇朝的延續,但只要嫡出長子是個正常人,沒有大毛病,那繼承權就是他的。就像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雖說坡腳但也被立為了太子,只是由於李承乾因身體原因心理扭曲,年紀越大,荒唐事做的越多,無所不好,而且好男風,就是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大臣勸諫,李世民也沒有廢了李承乾。但由於李世民寵愛弟弟李泰,而且李泰也對皇位有窺伺之心,李承乾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試圖謀殺弟弟李泰,隨後又準備謀反逼宮李世民,結果還沒開始就因老五李佑謀反敗露,這才被廢了太子之位。這就是李承乾自己做死了,如果他能老老實實的不自己作死,李世民之後皇位鐵定是他的。

    李世民的二兒子李泰也是嫡子,也深得李世民的寵愛,李世民有多寵愛李泰呢?年僅九歲的宜都王李泰被改封越王, 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封地更是多達22州! 至於同時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這還不算,按照規定皇子成年後都要去封地的,,可是由於李世民的寵愛,特許李泰“不之官”。就是可以留在京城,不用去封地。本來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是打算立李泰的,但李泰因為李世民的寵愛,李泰窺伺皇位德野心大臣們也熟知,因此大臣們勸諫李世民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就要安置好晉王李治,否則李治一家恐怕性命不保,就在李世民猶豫的時候,李泰為了能夠成為太子,就去威脅弟弟李治。李世民發現後終於明白李泰也不是什麼好鳥,最終絕了立李泰為太子的念想。

    李世民是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深深明白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殘酷,透過李泰的事知道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為了自己的兒子,最終決心立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至於庶出的李恪,雖說他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出身也很高貴,文武雙全,善騎射,在大臣和百姓之中名望也很高,但就因為是庶出這一點,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恪壓根就不在李世民和眾大臣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儘管晉王李治才能一般,性格軟弱,但因為是嫡出,李世民還是立李治為太子。

    雖說後來李世民對太子李治不滿意,打算立李恪這個才能出眾的兒子為太子,但由於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李世民明白,就算自己強立李恪為太子,在自己死後李恪也可能做不了皇帝,反而會有殺身之禍。因為長孫無忌代表的外戚勢力太強大了,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而且是嫡子,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外戚勢力肯定會在自己死後支援其中的一個奪權。所以為了兒子著想,避免內亂,李世民在遭遇阻力後只好放棄。

  • 5 # 歷史百川

    唐太宗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人在從中作梗,那就是長孫無忌。

    在太子李承乾謀反被處死,李泰謀儲被幽禁之後,立了李治為太子。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首先要知道,太宗有三個嫡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他們的生母就是長孫皇后,也就是說長孫無忌是他們的舅舅,可惜李承乾和李泰都被治罪。那麼,長孫無忌肯定就會幫助自己最小的外甥李治即位。

    太宗曾說:“吳王恪英果類我”,這應該是對李恪最大的評價。雖然,李恪各方面能力都比李治強。但是,始終擺脫不了嫡長子繼承製。太宗對換太子之事本就猶豫,更何況還有長孫無忌在旁邊煽風點火。除非太宗不顧大臣的意見,以強有力的手段非要李恪繼位,否則李恪根本就沒有機會。

    李治也有李治的優點,李治為人誠懇,待人友好,重情重義。如果李治成為皇上,一定會避免兄弟紛爭。李世民想保全自己的孩子,所以會選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成為皇上。李治正符合他的標準。

    後來,長孫無忌為了永結後患,把李恪害死了,徹底斷了太宗想傳位給李恪的想法。如果李恪沒有被長孫無忌害死,或許最後能繼位的就是李恪。

  • 6 # 行攝阿超ysypengyan

    李世民選擇李治有三個原因:遵循傳統禮法、不願意樹立壞榜樣、考慮長孫無忌的支援

    1、中國封建王朝繼承製是有明確規定的,傳統禮法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不是可是隨便指定任何一個皇子都可以的。不論這個皇子有多出色,都不可能有機會。

    2、也就是皇后出生的第一個兒子,具備第一順位繼承權。如果這個人死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失去繼承權,那就是輪到皇后的第二個兒子、第三個兒子……理論上,只有皇后生的兒子才有機會得到皇位繼承權。除非皇后無子。

    3、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後失德被廢,李泰因為與李承乾爭奪儲位被貶,於是三子李治成為唯一的太子選項。

    4、李世民本身不是嫡長子,是殺了哥哥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的。這一點成為他的人生汙點,他不惜篡改史書美化。所以李世民不願意樹立壞榜樣,一定會格外遵循禮法,不論李恪多優秀,都不可能。更別說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這一點出身就讓滿朝的大臣無法接受了。

    5、選擇李治,還有一點就是考慮長孫無忌的支援李治。長孫無忌一家從長孫順德開始就追隨李家,妹子嫁給李世民成為皇后。可以說長孫家在唐朝權傾朝野,沒有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援的皇帝是坐不穩的。正因為李治懦弱,長孫無忌認為這樣的人好控制,所以李世民的三個嫡子中,長孫無忌特別支援李治。

  • 7 # 穿越再現彼岸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中山王)、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李世民的繼承人在這三個人中出現,這也是李世民對當時唐朝政府權力劃分而做出的決定,其他皇子即位恐怕掌握不了唐朝當時的局勢。(太子李承乾劇照)

    太子廢立,李恪不在李世民視野。

    太子李承乾有點腿瘸,形象不是太好,李世民個人不是太喜歡他。而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喜愛,但李世民並未表現出要廢除李承乾太子身份。李承乾自我危機太嚴重,暗殺李泰沒有成功,意圖效仿父親發動政變,被李世民提前發覺,政變未遂,李承乾太子被廢,侯君集等人被誅殺,這是李承乾自己孽,李世民沒動廢立之心。(晉王李治劇照)

    天有不測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魏王李泰自以為受李世民寵愛,太子之位鐵定是自己的,耐心等待也是他的了。他卻自己跑去向李世民表忠心,聲言繼承皇位後要殺死自己的兒子,再讓弟弟晉王李治即位,這番鬼話誰都不相信。李世民認為魏王李泰登基,自己的兒子李承乾、晉王李治都沒有活路,長孫無忌進言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認為應當機立斷,避免立太子事情久拖不決會導致朝堂官員分裂站隊,隨即立晉王為太子。(魏王李泰劇照)

    在這一番廢立過程中,根本沒有李恪什麼事情,他根本不在李世民的視野內。

    李恪和李治的對比。

    選擇李治是唐太宗明智的選擇,沒有以私情決定國家大事。李世民主政時期,政府實力派是參與玄武門事變的一幫人,這一幫人大都以李治舅舅長孫無忌馬首是瞻,況且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唐初宰相)對李世民幫助也特別大,長孫無忌是大功臣也是外戚,根深蒂固,對將來政權的平穩過渡意義重大。此時能維繫功臣派官員的也只有晉王李治,別無選擇。(李恪劇照)

    李承乾、李泰被廢、被幽禁後,李世民將更多的視野觀察其他皇子身上,太子李治、李恪得到的關注最多。李恪長的非常像李世民,才能也非常突出,他得到了李世民的關愛也最多。透過自己的觀察和對比,李世民有了廢立的心思,也就是動了動心思,沒付諸行動。

    李世民真正打算廢掉晉王李治的太子之位話,不可能找長孫無忌來商量,而是找李恪親近的大臣來商量此事情。偏偏找長孫無忌,這是李世民有意敲打長孫無忌,試探長孫無忌,這把長孫無忌嚇得不輕,堅決抵制李世民再次廢太子的念想,李世民短暫思考後這事也就作罷。事後李世民告誡李恪,謹守本分,皇帝不能因為私情而進行廢立,容易導致朝綱混亂。(長孫無忌劇照)

    吳王李恪也有不少優點,在才能上他是優於李治,李治略顯仁弱;李恪出身並不比李治差,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隋朝舊臣跟隨李世民的臣子也有不少,也有領軍人物,但相比於長孫無忌一派來說略顯不足,不過勢力也比較龐大,大都在政府的中低層,這也是讓長孫無忌忌憚的地方。

    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承乾、李泰被廢后,支援太子李治的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勢力更強,反觀李恪只不過是逐步升起的人選之一,力量還非常弱,他也謀取太子之位。假如李世民活的更久一些,李治、李恪還有一爭,時間太短沒有成長起來!

    即便如此,長孫無忌和唐高宗也沒有放過吳王李恪,誣陷他造反殺害了他。長孫無忌死後,唐高宗也假惺惺的為他平反,過繼了一個兒子繼承李恪的爵位,而李恪自己的四個親生兒子一直留在嶺南,直到706年唐中宗才讓李恪的兒子們回到都城長安,恢復爵位。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李恪在皇位爭奪上敗給李治,主要是因為李治的背後有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文武大臣支援,李恪缺乏可靠地外戚支援。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兒子,年齡比李泰大一歲,比李治大9歲。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因此李克同時擁有隋朝皇族和唐朝皇族的基因,這種特殊身份也註定了李恪一生的悲劇。李世民的兒子裡面能者眾多,李恪無論是年齡還是能力,在裡面都排不上第一。假如不是太子和魏王相繼倒臺,李恪還能夠安安穩穩做一個太平王爺。然而太子和魏王的先後垮臺,讓李恪捲入了唐太宗晚年的皇位之爭,並且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被李世民廢除了太子之位。魏王李泰想要謀求太子之位,遭到了李世民的打擊。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泰是李世民的嫡次子,這兩個人都是長孫皇后所生。在李承乾和李泰倒臺之後,皇位的最佳人選就只剩下李治和李恪。李治是長孫皇后的三兒子,李恪則是在年齡和能力上佔優勢。李世民認為李恪做事精明果斷,比較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而李治這個人優柔寡斷,不是理想的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有意的提拔李恪的地位,並且多次的公開場合提出要立李恪為太子。

    李唐皇族是鮮卑血統,並不遵循中原地區的嫡長子繼承製,縱觀李唐一朝,繼承製度一直都十分的開放,甚至還出現了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實際上李世民並不介意李恪擁有隋朝皇族血統的問題,況且隋朝皇族和唐朝皇族之間,一直有著非常親密的血緣關係,隋煬帝的母親和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隋煬帝是唐高祖李淵的表弟,兩家本身就有血緣關係,在重視父系血統的封建社會,李恪母親出身問題,並不是問題。

    然而李治的背後有長孫無忌等一大幫文武重臣,這些大臣們在得知李世民要立李恪為太子的時候,抓住了李恪有隋朝皇室血統這一點來反對。最後氣憤的李世民反問長孫無忌:你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對的吧!由於唐朝初期的制度較為民主,大臣們擁有制約君主權利的能力,所以在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下,李世民只能放棄了李恪。

    因為李恪在競爭太子之位時期給李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李治即位後不久,長孫無忌就借房遺愛謀反案,將李恪牽連殺害了。李恪在臨死的時候對長孫無忌說:你早晚也會得到報應死於非命。果然在李恪被害沒多久,長孫無忌就因為觸怒武則天,被武則天殺害了。

  • 9 # 中孚鑑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楊氏之子,為李世民的第三子。在李世民登基後,作為皇三子的李恪被封為漢王。李恪曾深受李世民的喜愛,在他十歲的時候又改封他為蜀王、並且又授他為益州大都督,當然那時因為他年齡還小,並沒有立即上任。再後來李世民又改封蜀王李恪為吳王。

    而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是他和長孫皇后所生,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故而被立太子。同樣李世民曾對李承乾寄以很大的希望,李世民在李承乾身上也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然而後來李承乾卻行事常常胡鬧,讓李世民頗為痛心,但那是李世民並沒有想廢了他的太子位,但是後來太子李承乾卻聯合侯君集想要對李世民逼宮而取得皇位,當然最終是失敗了。

    本來犯有謀反大罪,在皇室、皇權中,是不論親情的,處死本無可厚非,但是李世民卻還是深愛著他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最終李承乾並沒有被處死,當然他的太子之位肯定是不保而被廢了。

    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覺得李治仁厚,若立他為太子,將來李承乾和李泰都可保全,若立李泰,可能李世民其他的兒子很難善終,於是李世民李治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皇三子,李泰是李世民的皇四子,而李治是李世民的皇九子,那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什麼不立皇三子李恪為太子,把皇位傳給李恪呢?

    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皇三子,是李泰、李治的哥哥,但是他的身份地位卻沒有李泰、李治尊貴。因為李恪的母親是楊妃,而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母親卻是皇后長孫氏。換句話說,李恪只是庶子,而李承乾、李泰、李治卻是嫡子。就是說李承乾是嫡長子、李泰是嫡次子、李治是嫡三子。古代選立繼承人的時候,嫡子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再則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情深義重,對李世民不僅在內、而且在外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長孫皇后的名聲也很高,重要的是她不僅是皇后,而且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被廢,但是她還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李泰、一個是李治,他們兩個為李世民的嫡次子、嫡三子,地位身份肯定是高於李恪的。

    同樣的,在李承乾太子位被廢后,李世民在再選立太子的時候,也只會在李泰和李治兩人中間選,這不僅李世民要這樣選,而且朝中大臣多數也是這樣想的,如此就算太子位怎麼輪也很難輪到李恪的身上。

    所以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把皇位傳給李恪。

    而李世民在選李泰還是李治的時候,他覺得李治仁厚,立李治為太子,李治會善待李承乾、李泰,如此李世民的三個嫡子都可保全。而若立李泰,那李承乾、李治可能很難善終,李世民為了三子共存,同時李治又有長孫無忌的支援,最終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

    李治登基後,是為唐高宗,李恪官拜司空,同時又為梁州都督,之後又官拜太子太師,地位也頗為顯赫尊貴。但是後來因為房遺愛謀反案的牽連,李恪被告謀反而被害。當然後來李恪還是得以平凡,並恢復他吳王的爵位,同時還追贈他為司空。

  • 10 # 你愛誰誰誰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大唐在他精明能幹的治理下開創出了一番盛世景象。

    治國理政上可以說李世民是很出色。但他選繼承人的的事情上有點犯糊塗。他最終選定的李治其實是一個懦弱無能無能的人,還讓武則天篡了李氏江山。

    李世民傳位給李治難道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繼承人了?

    其實李世民的兒子中優秀者還是有的。

    太子李承乾:能力不小,不過謀反了,放過不說。

    魏王李泰:當時創辦文學館李泰是個文學家,在文學方面成就很高,稱得上是當時文壇領袖人物。

    吳王李恪:這為老哥也特別優秀啦!曾代表過李世民與北方突厥進行外交談判。可謂功勞不小。而且李世民很喜歡他,多次提及李恪最像自己。

    那為什麼李世民要將皇位傳給能力一般的李治?原因分析如下:

    1、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李世民曾經對長孫無忌說過太子李治太過於仁厚,想重新考慮繼承人。卻遭到長孫無忌反對,他認為李承乾被廢,不可再廢去李治,加之太子是國之根本,不可隨意更換。

    2、李恪雖是個賢王,但李恪的外公是隋煬帝楊廣。隋朝才被滅亡沒多少年,還有很多以前的隋朝官員在本朝為官。如果讓李恪繼位很有可能會受到他母親楊妃和隋朝舊臣的慫恿復辟隋朝。

    3、李恪身上流淌著隋朝皇室的血液。傳位李恪等於另一種形式復辟隋朝。

    以上幾點可能就是李世民不傳位李恪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廢帝劉賀究竟幹了什麼壞事才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