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目西
-
2 # 千古名將英雄夢
當年項羽只率三萬楚軍,就將數十萬漢軍逼入睢水之中,如今地勢相同,韓信為何沒有讓歷史重演呢?
道理很簡單,當初的漢軍是被楚軍追到水邊的,士卒們疲敝不堪,且根本沒有時間佈陣反擊,當然不堪一戰。而現在這支漢軍是以逸待勞,且擁有從容的時間列陣,當然沒那麼容易被攻破。
其次,趙軍一路追一路撿東西,貪念一起,軍心浮動,陣型自然不穩,攻擊力必當下降。
再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乃是人的天性。漢軍無路可退,趙軍則有大營可退,漢軍的戰心當然大大強於趙軍,這又是一個優勢。
還有,韓信在戰前只給士兵們吃了一點乾糧做早餐,剛好半飽不至於頭暈眼花,但又稍稍有一種飢餓的感覺,然後再答應大家打敗趙國後有大餐吃,所以趙軍中的吃貨們崛起了,食物的引誘力是驚人的。誰也不能阻擋一個餓貨的食慾,擋我者死!
綜合以上可見:漢軍有陣型、軍心、戰心三大優勢,而趙軍只有兵力這一個優勢,三比一,漢軍不吃虧!
所以說,一軍背水很危險,但一支列好陣勢的背水軍卻一點兒也不危險。相反,由於漢軍左右兩翼是河流,兩面皆是天然屏障,後側是綿蔓水和太行山,趙軍皆不得逾越和攻擊。這樣,韓信就不必擔心趙軍從側翼和後方進行迂迴進攻,而可將防禦正面縮小到最低限度,大大加強了正面的防禦兵力,拓展了防禦的縱深,實際上是利用天然的地形條件佈列了一個能經受住猛烈攻擊的絕妙防守陣地——這又再給漢軍加成上了一個地利優勢——現在可是四比一了!
-
3 # 南方鵬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先引用一個存在演義中的事例,三國曹劉漢中之戰時,徐晃帶救兵先到,面對劉備大軍,他想出了一個東施效顰的計策——背水一戰,裨將王平勸他說,韓信因為料定敵人無謀,才敢用這一計策致之死地而後生,你能料到諸葛亮嗎?被手下一說臉上無光,徐晃不講理就把王平叱退,然後擺下陣勢對付劉備軍,果然大軍不是被擠到漢水裡邊去就是逃走投降,全軍覆沒。老羅先生還整了一句詩“魏人妄意宗韓信,蜀相哪知是子房”。那麼,徐晃背水失敗,而韓信背水為什麼能成功呢?
韓信探聽得李左車之計不被採用,才放心引兵出代入趙,到距井陘口二三十里的地方紮營,連夜召集二千輕騎兵,對他們說,明天趙軍傾巢而出追趕我軍時,你們去把他們營裡的旗幟換上我們的赤色漢旗。又交代軍中吃夜宵,並說,明早大家不要吃太飽,趙軍營寨裡的豬牛肉類很多,我們攻下趙軍營寨再吃一頓好飯飽飯,別到時吃不下了。諸將聽了不相信,新兵們聽得口水直流。
韓信手下將領百思不得其解,問他說,兵法上有說背山作戰和麵向河水作戰可保不失,因背靠山林可以佔據地理,居高臨下勢如劈竹,面向大河立陣,敵軍無法渡過,來一個殺一個。可是背水一戰,兵書上可沒說過。韓信笑著說,讀書不可食古不化,兵書雖然沒有教你背水一戰,可是它有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就是活用了這一句才拿下趙國。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背水一戰”的原理是什麼?
“背水一戰”的原理,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也就是說,當把一個人放在絕境的時候,往往可以激發出他身上巨大的能量。這樣的能量,可以讓一個就算怯懦的人,瞬間就會變得勇武百倍,打起來相當厲害。
(韓信劇照)這是人的生存本能,也是一種條件反射。就相當於一個人的手無意中伸進火裡,他會迅速地縮回來。就算縮回來會碰到一把刀,他也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
由此可見,“背水一戰”成功的前提條件就是“置之死地”。而將軍把士兵“置之死地”的前提,則是不能被士兵發現。就像伸進火裡是無意的一樣。如果手發現前面是火,它還會伸進去嗎?同樣的,如果士兵發現了他們被放在了“死地”。他們還會去嗎?
所以我敢肯定,士兵們在列陣的時候,他們是不知道他們處於“死地”的。
為什麼說士兵們不知道他們處在“死地”了?
一是士兵們都是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的,更不是兵法家,他們根本就看不出他們列陣是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這種情況,需要稍微有點水平的人才能看得出來。
二是士兵們當時其實並沒有處在“死地”,“死地”是下一步的情況。是在士兵們打不贏了,想逃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無路可逃,才發現他們處在絕境。之前,這一點是發現不了的。
(背水一戰)再說了,打仗之前,作為士兵,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會贏,誰會想到自己會失敗呢?如果一個士兵在作戰之前預計到自己會死,他還會去打嗎?
“死地”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的呢?是在士兵們打不贏想逃跑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才會發現,後面是完全無路可逃的,唯有拼死掙扎,拼死和敵人決鬥,才可能活命。而這麼一掙扎一拼命,他們就把敵人給打敗了。
打敗了敵人以後,誰也不會再去考慮他們列陣究竟有沒有問題,主帥是不是騙了他們了。
三是軍隊裡最重要的是紀律,要有好的紀律,最重要的就是盲從。也就是說,士兵們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有一個思想,就是主帥的命令。而主帥絕對不會把戰術思想講給士兵們聽,他只需要讓士兵執行就是了。士兵們也絕對不會去想,這個打法有什麼特點?妙處在哪裡?再說了,他們也沒有那樣的全域性觀。
四是士兵們絕對不會想到,他們的主帥要把他們放在“死地”。所有人想的都是他們的主帥帶著他們打勝仗。再加上韓信在之前,已經帶著他們打了不少勝仗,所以他們絕對相信韓信。
(楚漢之爭)除了士兵們不知道他們處於死地外,他們列陣的時候,也不可能譁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士兵們列陣的時間比較短,根本就來不及思考,來不及譁變。
譁變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首先是要有人來議論這件事。然後這個議論要傳起來,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大家都知道。再接著,人們的情緒在這種傳遞過程中不斷升溫,變得越來越激烈。
不過,就算如此,還不會譁變。因為譁變需要有個人提議,接著大家跟著附和,最後才是行動。
當士兵們在列陣的時候,不但時間很短。而且士兵們都站得端端正正的,沒有交頭接耳,也就是說,完全沒有譁變的土壤。他們怎麼譁變的起來呢?
(參考資料:《史記》)
-
5 # 史學達人
背水之戰,韓信是以三萬人馬,打敗了趙國張耳領導的二十萬精銳部隊。這樣懸殊力量的軍隊對比,韓信竟然最後取勝了,這不得不讓我們對韓信望而生畏。
大家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韓信軍隊的人數這麼少,在面對二十萬大軍的時候,他們就沒有膽怯,就沒有逃跑呢?
這就不得不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以及他對軍心的瞭如只掌了。
當時韓信的軍事才能已經被世人所認可,尤其是跟隨他計程車兵,始終相信帶領他們的這個叫韓信的人,是當世最傑出的將領,他能帶著他們打勝仗的唯一人選。
要知道那時候韓信所打的任何戰役,無不是以勝利結束,先說韓信的第一戰,帶領劉邦殺出漢中的陳倉之戰,就勝的很輕巧,很別緻。
還有韓信剿滅魏國之戰,拿下代國之戰......。
可以說韓信是連續三戰,三戰三捷。士兵計程車氣得到了大大的鼓舞。
雖說期間劉邦把韓信的軍隊調走了一部分。韓信又重新招募了一些新兵,但是,不要忘記韓信並不是一個老兵都沒有了。
只要有老兵,就是韓信取勝的火種。
因為這些老兵會給新來的人講解,他們這個將軍曾經的戰績,他們這個將軍是如何如何的厲害。可以說跟著這樣一個將軍打仗是無比榮耀的一件事,也是眾多戰士建功立業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
正是韓信過往的戰績以及他如雷一般的名聲,為他建立了一支有信心,敢打必勝的軍隊。
再一個就是背水之戰的時候,韓信的戰略戰術,給了全體將士們一個希望,還有一個死而求活的機會。
先說希望,韓信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先派了一支先頭部隊,趁著夜色,偷偷的潛入到敵軍的城池附近,這些人帶著兩千面漢軍的旗幟。隱藏到了趙軍的城池附近。
他們是想等韓信的軍隊,和趙國的軍隊開戰的時候,偷偷的潛入到敵軍的城池中去,把趙國原來的旗幟,都換成漢軍的。
因為韓信來攻打趙國了,趙國的軍隊就會傾巢而出,這就給了他們調換軍旗的機會。只要把軍旗給換了,當趙軍看到自己的都城裡飄起了漢軍的軍旗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都城被敵軍給佔領了,這時候肯定會造成趙軍軍心大亂的,軍心一失,此戰必敗。
再說韓信給士兵的死而求活的機會,在古代兵法有云,背水列陣是兵家大忌。
畢竟後面若是水的話,一旦士兵打了敗仗就無路可退了。這也就意味著,往後退因為是水,肯定會被淹死。
但是,面對前面的敵軍,只要能把他們打敗,那還是有生還的希望的。
在這種是死是活的抉擇中,將士們肯定選擇拼命殺敵了。韓信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將士們的這個心理特點,打勝了這一仗的。
結果背水列陣的韓信軍隊的越戰越勇,又是丟旗幟,又是丟戰鼓,故意讓趙軍來撿,造成他們的混亂。
在古代打仗繳獲敵人的軍旗和戰鼓是有獎賞的。
趙軍雖然人多,但是,他們絲毫沒有佔據上風的趨勢,到了兩軍休息的時候。
趙軍一回到自己的城池,他們就傻眼了,看到幾千面旗幟全部都是漢軍的,他們亂了陣腳,韓信就是在這時候帶著漢軍殺了過來,此刻只見城裡早已埋伏好的那一支先頭部隊,也殺了出來。
趙軍就這樣被打敗了,趙軍的主將張耳被殺,此戰結束。
這就是韓信軍隊沒有譁變的原因。
-
6 # 漩渦鳴人yy
這就要說到軍隊的精神問題以及當時韓信所提出的對方主帥無能這個條件。
背水一戰,歷史上面大兵團作戰能夠把它付諸實施的只有兩個人一個項羽一個韓信,如果說我們真的要分析背水一戰這場戰役成功的真正因素,我們必須得去看項羽再打鉅鹿之戰,前究竟做了什麼?
項羽挑選的兩萬精兵作為前鋒,然後再將當時20萬楚軍裡面的老弱病殘,並且再加上意志不堅定的全部踢乾淨以後,然後再砸鍋砸船,去參加了和北方長城兵團的決一死戰。
在軍事裡面,大型的集團一般來講對於士兵一直的管控是很難的,為什麼我們去看淝水之戰,就是因為後方的集團軍向後撤退了一小步,然後有人高呼大喊,我軍失敗了。接著整個軍隊就像雪崩一樣全部潰敗下去,90萬大軍連根毛都不剩!
所以說背水一戰最重要的就是挑選出對你絕對忠心的戰士以及那種能夠在戰場上面為自己的生命作戰的那些士兵。至於說那些一直弱小的人,堅決不能夠選用他們必須把這一類的人剔除出隊伍,因為這些人很可能將會是引起雪崩的一個小的震動點。
除此以外,對於當時的士兵來講,背水一戰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與此同時也需要,要有對於勝利的期望你不能說去打一場根本就沒有未來的戰爭!我們去看兩萬5000里長徵之所以能夠走下來,肯定是很多,當時老一輩的革命人對於革命的無上崇高敬意,所以才因為一個夢想,願意走這兩萬5000裡平常人,你讓他走2500裡都不肯走,更何況天上有飛機飛著,地上幾十萬大軍追著你你能夠把兩萬5000裡走完,肯定是有對於勝利對於革命的一個盼頭,意志不堅定的人早就在半路開小差走了。
韓信帶領著這兩萬多人的軍隊,一開始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誰是這兩萬多支軍隊的核心?韓信,韓信在,那麼?這支軍隊就有勝利的希望,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的將軍能夠打贏這場戰爭,那就留下來陪著將軍一起打嘍,大不了一起死嘛!
這就是軍神的魅力,只有能夠讓自己計程車兵無條件的相信自己能夠打贏戰爭,並且能夠贏下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這種人才能被稱為軍神。
韓信有這個能力嗎?相信一大幫吹韓信的人已經把這個韓信什麼樣的戰功啊,已經吹到滿天飛了,在這裡我就不多做贅述了。
除此以外,韓信也瞭解對方的無能,你如果說這個時候20萬的趙軍呀,過來喊著你們已經失敗了,趕緊投降,投降有一條活命,那這兩萬人,至少有1000多人可能會選擇直接投向,只要引起這一個小振動,接下來血崩,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說對方主帥無謀啊,他就是想把韓信的軍隊徹底吃掉,所以才沒有選擇這一條上冊。攻心為上啊!韓信正是因為吃準了這一點,所以才選擇背水一戰,反正對面也沒想要俘虜你們就安安心心替我打仗就行了。接著等我的真正的殺招一出,對方只有兵敗如山倒的份。
確實,對面也做到20萬人就因為自己後方軍營被人給佔領了,直接潰敗主帥連攔都沒攔住,這隻軍隊的凝聚力有多麼差,打仗的時候究竟是一副什麼的樣子,大家都能想象的出來。
所以一方面自己計程車兵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對於自己有著謎一般的信任,另一方面對方主帥無謀,所以韓信選擇背水一戰,而且能夠大獲成功。
-
7 # 老龍故事會
說到韓信很多人應該知道這個人厲害在什麼地方,帶兵打仗的能力簡直就是超群的,我們再說說“譁變”這個詞語,有的人可能不是太理解,其實就叛變,反叛有一定的聯絡,但是意思也不太一樣,譁變其實是指的軍隊突然的造反和叛變,涉及到兩個以上的軍事人員,所以當時韓信也還是很驚歎的,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揭秘看看吧!
其實“置於死地而後生”和“背水一戰”這兩句話,以前過多的被缺乏軍事知識和戰爭素養的文人解讀,所以導致了很多的錯誤理解。
《孫子兵法》裡“無所往者,死地也”,很明顯,孫子所說的死地是那種缺乏戰略機動空間的態勢,而不是說某些地方進去了就會死,這是一種辯證的思維。孫子表示“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是說進入這種地方就要儘量激發士兵的鬥志,擺脫不利的態勢。
這種激發鬥志其實是在開戰前做的,不可能如一些影視或文學小說裡描寫的那樣,士兵們意識到自己沒有退路了,才回身死命作戰。
這種僅僅是想求生而回身的困獸猶鬥,其實只是烏合之眾的最後掙扎,根本無法打敗對方正規軍陣的碾壓。
韓信被稱為“兵仙”,治軍嚴謹,自然是透過軍法、組織,牢牢掌握對軍隊的控制。讓士兵畏懼軍法甚過畏懼敵人,無條件信任和服從指揮官,這是古代名將的最基本素養,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根本就沒法帶兵打仗。因此,背水一戰時候的韓信麾下計程車兵沒有譁變投降的可能。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說說那個背水一戰
背水之戰成就了兵仙韓信的赫赫威名,也讓古往今來各路“趙括”“馬謖”們為之神往,但是多為東施效顰之舉。背水一戰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被複制的,簡單的置諸死地而後生並不是取勝的訣竅。兵家言事總是將大量的資訊隱藏了起來,需要有心人認真的發掘。
彭城一役的大敗讓形式一片大好的漢國忽然面臨全盤崩潰的的威脅。為挽救危局,高祖劉邦決定派出大將韓信以偏師掃討項羽所冊封的趙、齊等國,以斬其羽翼,在地理上對項羽形成半月包圍(佔據蜀地、漢中、關中、山西、河北、山東以對項羽所控制的楚地)之勢。
劉邦的策略堪稱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實行的間接戰略,以自己的主力拖住項羽的主力,遣派大將經略北方以逐步增長實力獲取優勢。這一戰略成功的前提有兩個——首先,分派出的偏師有足夠能力經略“邊角”,顯然千古兵聖韓信有這個能力。其次本方主力能夠黏住敵軍主力——能夠讓項羽死盯住不放,顯然整個漢國中也只有劉邦能“享受”此待遇了——還能頂得住敵軍的強大攻勢。這裡或許要為劉邦的軍事能力翻個案,如果沒有足夠軍事能力劉邦根本無法與項羽對峙,大漢建立後掃平英布等人叛亂的也是劉邦本人。
說起來,天才很多時候都喜歡冒險。秦末漢初的兩位軍事天才,項羽在彭城冒險千里回援擊潰漢國聯軍一舉扭轉頹勢。韓信臨危受命,先下魏地。未及平復,即率眾復攻依附項羽的趙國,一舉平定河東河北,直接改變了楚漢戰爭的結局。
在攻滅趙國最重要的會戰井陘戰役中,韓信為背水之謀大破趙軍。不但創造了歷史,更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成語——背水一戰,形容於危局中行奇謀以破局。然而文人和小說家更注意了充滿矛盾衝突的置諸死地而後生,未留意到韓信在此戰中的全部謀劃,更忽視了會戰中真正的關鍵點所在。
此戰的關鍵詞是冒險,然而韓信到底在那些地方冒險則不是文人們所關心的了:一般都認為韓信只是是在以少擊多上冒險。實際上韓信在戰略上一開始就是在冒險。剛剛攻克魏地,部隊幾乎沒有休整就繼續前進,甚至連新佔領的地區沒有完成消化,就急匆匆地東征。
此時的趙國已經不是戰國時期那個武力強悍的趙國。此役趙王徵調全國可用之兵,號稱二十萬齊聚井陘隘口。這二十萬兵戰鬥力比較差,但是即使再差,將這二十萬人梯次排在井陘孔道中防守,以韓信之能去一一攻破,強行推進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顯然,如果趙軍如此佈置,韓信要麼因為兵力不足耗盡士兵而進展微少,要麼因為後勤補給無力被迫退兵。
所以說,韓信行背水陣的謀劃前提是冒險的——韓信率軍過井陘攻趙,若趙王按照李左車之謀井陘口趙軍按兵不動,遣李左車出奇兵三萬(這裡透露出一個資訊,韓信總兵力是超過三萬的。否則李左車不會要求三萬兵力,卻只用來堵截韓信後路)繞道韓信之後,斷其糧道——飢餓和無望就能擊潰漢軍。韓信不怕與優勢兵力的敵軍決戰,只怕敵軍塞住井陘孔道,堅守營寨不出。
李左車的諫言中還隱晦的透露出另一條資訊——韓信這次漢軍所率領的漢軍在大部分是攻滅魏國後征伐的新兵。老部隊或者被立邦劉邦抽調到與項羽對峙的前線,或者留在了魏地以壓服不安定因素。全軍僅有幾千名老兵作為核心部隊一同東征——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直接的去理解李左車諫言,漢軍只有幾千人。那先出一萬兵列背水陣,其他幾千人難道都是韓信散豆成兵不成?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當然趙國上下也比較清楚這狀況,所以對正面擊潰韓信很有信心,不願意採納李左車的策略——正面擊潰經略北方的漢軍大將軍無疑可以極大的提升本軍士氣,更能提升趙國的地位。趙王雖然是項羽所封,但只有獲得赫赫戰功,才能使趙國擺脫項羽從屬的標籤,趙王歇才是真正的趙國之王。
韓信為了確定趙軍的動向派出間諜監視趙軍舉動。聽到間諜傳回的訊息,很顯然韓信知道自己的冒險成功,下來就是臨陣的事情了。戰場早已被韓信選定好了——距離井陘出口尚有三十里處安營駐紮——此處太行孔道為河流切割,寬度較大(山嶺間最寬處可達一公里),內部有比較寬敞的空間以供雙方數萬大軍對戰。
但是選擇這裡作為長長的好處不是為這一點。真要說寬敞的平緩谷地,現在井陘縣的位置更加合適;關鍵之處在於:這裡的地形十分有趣,明面上看對趙軍很有利——在井陘孔道口堵住道路,韓信怎麼樣都無法繞過趙軍營壘,只能硬這頭皮正面作戰——但實際上由於萆山北部小路的存在,正適合韓信實施他的預想。
萆山位於井陘出口孔道的北部,整個孔道在這裡邊的開闊起來,但是在出口位置孔道再次縮小為一個隘口,從防禦的角度看,在隘口修築關城可以輕鬆的防禦自井陘西來的敵軍;然而隱患也埋伏其中——萆山之後存在一條隱秘的小路,各位可能會覺得這情節看上去實在太俗套了,但是在漢初還算得上原創。萆山北麓谷地中從西到東分部著一連串的村落,正好勾勒出一條道路的蹤跡。這條道路也就是韓信的依仗。
會戰前一天夜晚,韓信召集騎兵兩千,對其指揮官下令:明日開戰之前率領騎兵從北邊小路繞過萆山,迂迴到趙軍營寨附近待機。當趙軍全軍出動的時候,立刻以最快速度奪取趙軍營寨,並換上漢軍的紅色旗幟——所有騎兵被要求攜帶一面紅色旗幟。按照唐代名將李靖的奇正之論,這兩千輕騎就是此戰中的奇兵。在戰役之中起到一個槓桿的作用——以微小的力量將“正兵”主力的力量成倍放大。
又是一個清晨,韓信下令漢軍在早餐後出營,就在今日一舉擊破趙軍,晚餐在趙營中享用趙軍預備的豐厚糧食。韓信在戰前最後一次軍議中還是表達了對趙軍不肯全軍出動的擔憂——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險阻而還——韓信的計劃成功有賴於趙軍空營追擊,需要一個足夠有誘惑力的誘餌才能吸引住趙軍。
什麼東西才能充當這個誘餌——堂堂正正擊敗漢大將軍韓信的功績——韓信決定以自己的戰旗作為誘餌。擺出一個看上去明顯有問題的軍陣,讓趙王和陳餘都相信自己可以擊敗韓信——也是這個原因,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策略。
兵法認為佈陣應該背靠山地,面對河流這樣能夠保證敵人不易襲擊我軍軍陣背後,而我軍也方便離開戰場。正面一片開闊,利於作戰,敵軍進攻則要先渡水,容易被我軍趁亂擊破;要後退則被水澤所阻礙,勢必引起驚惶。
然而天剛方放亮,漢軍違背兵法常識,先行出動一萬人列陣在水澤之前,背靠河流面對趙軍營壘挑戰。趙軍上下看到後哈哈大笑,“都聽說漢國那個大將軍挺厲害,叫什麼韓信的,今天是發什麼瘋,背水列陣前來挑戰?”大笑之後,趙軍上下沒有一個人把這一萬漢兵當作一回事,趙卒就把漢軍涼在營門外,先各自張羅的早餐了。
按照此時的慣例漢軍列陣,按照編制一千人左右為一部。八部各列方陣構成一整條戰線,另外兩部作為預備隊,列陣在韓信將旗之下。考慮到戰場位於山谷之中寬度有限,整條戰線寬度保持在600米上下為佳;再考慮到各方陣間的間距,一線需要佈置八個30*8的小方陣,這樣一部可以分為前後四個方陣(960名士兵和40軍官),韓信的命令之直接下達給這三十二個小方陣,每一排八個方陣為一組,撤退時共同進退。
天透亮,漢陣中豎起了韓信的大將軍旗,並在陣後可以望見的地方擺開了大將軍儀仗,中軍擊鼓大陣前行。看到這些趙軍沸騰了,“抓到韓信的賞萬斤,封萬戶侯啊!奪漢軍將旗賞千金,也另有封賞!奪旗一面可得百金,斬將一員五百金!”金錢和地位刺激著趙軍士卒,這些還在用握鋤頭的姿勢握著長戟、劍盾的新兵彷彿充滿了勇氣。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列隊的趙卒開出壁壘與漢軍交戰,不過毫無經驗的趙國新兵一時間在漢陣面前碰了個灰頭土臉;本想如同潮水一般淹沒漢陣的企圖也失敗了,兵力優勢被狹小的谷地所限制,好在車輪戰還是讓漢軍一步一步的後退。
韓信的計劃即將開始,初陣的一萬兵中老兵的比例要高,能夠在號令下緩緩後退——若是讓新兵為主打頭陣,很有可能在後退的過程中就發生崩潰——為了避免發生意外,韓信還是親自壓陣。韓信抬頭看了一下北邊的萆山,佈置在上的漢軍傳令士舉起了事先約定好的紅旗,並揮舞了幾下——騎兵已經迂迴到目標位置附近,是該進行下一步行動了。韓信的大旗對著山上的傳令兵左右揮舞兩下表示收到訊號,隨即山上的紅旗消失了,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這裡的內容不載於史冊,但如果漢軍沒有在萆山上設定傳令兵,以旗號傳達資訊,那麼兩隻漢軍間是很難實現協調行動。
漢軍在韓信的調動下開始複雜的敵前撤退——紅黑旗招展,弩兵齊射,將趙軍逼退數十步,第一排小陣(四排共計三十二陣)中下屬的刀盾兵快步結成橫向戰線,掩護操軍陣主體。長矛大戟的主戰士兵分成幾列縱隊,迅速從第二排各小陣間隙中間退到軍陣最後重新列隊。然後藉助第二排各陣弩兵的齊射作為掩護,第一排各陣刀盾兵立刻聚成小群組自行掩護,也從後排軍陣的間隙中退至最後,再次列隊。整個大陣如同坦克履帶向後滾動一般逐漸後退。橫向上各小軍陣依此次穿過臨陣間留下的空隙退到最後,重新列隊為前排戰友在後撤時提供掩護。
為了能夠真正的迷惑到趙軍將領,漢軍還故意拋下了一些隊旗來顯示漢軍慌亂。副將張耳率先在陣前丟下了自己的將旗和鼓樂儀仗。一名趙軍士兵拾起張耳的大旗後興奮得憧憬著,這面旗幟可以為自己換取多少黃金和田宅。其他士兵看到這個士兵後眼睛都紅了,奮力向前進攻,邊衝邊喊:“漢軍敗了,快搶下韓信大旗。”當看到韓信大旗也被拋下時,趙軍士兵全都瘋狂了。
可能信心信心的讀者會注意到,總論中不是說了如果沒有旗鼓,根本無法指揮部隊嘛。諸位且慢,請仔細史記中的文字:於是信、耳佯棄旗鼓,走水上軍。主將韓信和副將張耳並沒有真的丟棄各自的旗鼓,只是假裝丟下了旗幟,或者只是丟下了備份的假旗幟在地上,而收起原先的旗幟,指揮部隊依次後撤。後世很多夢想成為韓信的人大概沒有注意到,只有韓信才有如此強的戰場控制能力。在暫停使用旗鼓指揮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漢軍在後撤中沒有潰散。韓信的目的達到了:趙軍全體出營,意圖徹底消滅漢軍;如能取勝,趙王歇可在漢末諸侯中展示出自己的實力,爭取相對獨立的地位。
韓信的使出後招,在激烈抵抗後,加快了後撤的腳步。率軍一路後撤進事先準備的水邊營壘中。繼續抵抗趙軍的全力進攻,終於在冶水邊吸引到所有趙軍來攻。可能又有讀者要問,為什麼漢軍在冶水岸邊佈置營壘。原因很簡單,漢軍兵少又缺乏戰場機動力,容易被優勢趙軍所包圍。背水而營,則不用擔心背後會為趙軍所趁;和之前的背水陣目的一樣,背水只是為了縮短戰線,讓河水成為自己的後衛。利用地形減少了需要用兵力來維持的防線長度。
匯合了所用兵力的韓信不但頂住趙軍瘋狂的進攻,氣勢洶洶的趙軍此時也失去了斬將奪旗的計程車氣,放棄了活捉韓信的打算,逐漸後撤準備先吃飯補充下體力,但是趙軍營壘上飄揚的是漢軍的紅色旗幟!營壘竟然失守了!雪上加霜的是,冶水邊上的韓信也全軍出擊,現在已經追到了趙軍身後。趙軍大亂士卒四散而逃,營壘中的漢軍騎兵配合韓信的主力對趙軍發起夾擊。心亂如麻的趙軍士卒根本沒有發現漢軍還是那些漢軍,新出現的也只有兩千輕騎。但是漢軍現在有多少兵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趙軍已經士氣衰落,沒有勇氣奪回營寨,只有丟下兵器逃命的份。
韓信藉助此戰獲贏得了兵仙的稱號,也創造了歷史。但是韓信在點評此戰得失時很不厚道的說,背水在於激發士兵絕地死戰計程車氣,而把自己勝利的真正原因——複雜的籌劃隱藏在史書短小篇幅的幾句記載之中。後世馬謖也學韓信,將士兵置諸死地;侯景在慕容紹宗面前也試過背水列陣,這些失敗正是沒有真的瞭解韓信所有謀劃而導致的。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背水一戰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而韓信也不是穩操勝劵,而是有相當大的風險,但好在韓信還是控制住了風險。
背水一戰也叫井陘之戰,韓信參加此戰的總兵力不到三萬人,而趙國的軍隊則號稱20萬人,至少也有十幾萬人。
韓信將整個軍隊主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2000輕騎兵,埋伏在趙軍大營的北側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等待時機,他們的任務是乘趙軍大營空虛時,衝進趙軍大營,拔除趙軍旗幟,全部換成漢軍旗幟。
第二部分是1萬士兵,在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列陣,他們的任務一是迷惑趙軍,二是擋住趙軍大軍的進攻,給2000輕騎兵創造時間拔除旗幟。
第三部分大概是5000士兵,由韓信親自帶領去趙軍大營前叫陣,這部分士兵主要是充當誘餌,與趙軍交戰,並引誘趙軍主力到河邊,並且韓信親自打出自已的大將旗幟,用自已來當誘餌,這部分士兵的主要任務一是引誘趙軍出戰並離營;二是與河邊列陣的一萬漢軍一起擋住趙軍,為2000輕騎兵創造時間拔除旗幟。
題主問韓信手下計程車兵為什麼不投降?那隻能是第二部分在河邊列陣的一萬士兵和韓信親自率領的5000士兵了,至少那2000輕騎兵沒有太大的生命威脅。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1、韓信在軍中。兩軍交戰,最重要的是士氣,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主帥隨士兵一起衝鋒陷陣,對士兵來主,是莫大的激勵,有主帥在,士兵怎麼敢輕易投降。
2、韓信善於練兵。我們都看到韓信打仗歷害,卻很少看到韓信練兵更歷害,新兵交到韓信手中,用不了多久就成為能征善戰的老兵,劉邦多次打仗打成光桿司令,就來韓信這裡奪兵,可見韓信練兵非常歷害。
練兵練的是什麼呢?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帶出來計程車兵一定是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的,在戰場上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投降、譁變這種致命的行為,是會嚴歷打擊的,韓信計程車兵非常明白投降和譁變是什麼後果。
3、韓信控制了整場戰爭的節奏。這場戰爭的所有節奏都控制在韓信的手中,包括引誘趙軍出營,雙方交戰,假意後退,雙方在河邊展開決鬥,主帥從容,士兵有信心,況且後面就是水,又能激發士兵的鬥志,投降是死,會被已方殺死,想活死只得拼死力戰,所有計程車兵又是在同一個戰場,又沒有被分割成很多小戰場,主帥看不到還有可能投降。
4、韓信敗退時扔了很多旗幟和輜重引誘趙軍爭奪,因為這些戰利品是可以換取嘉獎的,有了戰利品的趙軍哪有心思作戰,只想著換獎賞,這樣在河邊列陣的漢軍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再加上趙軍戰鬥力也不強,漢軍發現一拼命,趙軍就打不贏,所以沒有必要投降和譁變。
5、韓信計程車兵都是新招募來計程車兵,是蕭何從關中和巴蜀招來的,到趙國作戰是人生地不熟的,根本就不熟悉趙國,敢投降嗎?投降不被自已殺,萬一被趙國殺怎麼辦?而韓信手下計程車兵熟悉的,只有自已的戰友,只有拼死力戰才能活命的可能。
回覆列表
井陘之戰的關鍵在於韓信對陳餘軍的資訊把控,也就是說知彼!
首先韓信敢於出兵井陘口,關鍵就在於他知道陳餘沒有采取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之後韓信對部隊的安排大致如下其一、2000騎兵,等趙營空虛,偷襲敵營,在裡面立漢軍旗幟
其二、派遣一萬人,岀營背水列陣“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其三、剩下的大概至少不少於一萬多人,直接進攻趙軍,“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
重點在於引誘所有的趙軍岀營戰鬥開始,韓信所帶的部隊,出擊之後就開始潰逃,將所有的旗幟和戰鼓拋棄,在古代戰爭中躲旗和奪鼓是可以立大功的!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這明顯是對趙軍士兵的利誘。
但這還不能夠讓所有的趙軍岀營。但是別忘了,韓信做的大將軍的旗鼓,明白的告訴趙軍這裡是漢軍的主力,並且這裡還有一個陳餘的老對頭張耳!
這個張耳可是陳餘做夢都想殺死的人!
這樣的誘惑放在陳餘面前,導致了全軍出擊。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而韓信帶領著部隊退回了自自己早就準備好的背水陣
趙軍出擊後,攻守易位本來是韓信帶著一萬多人攻擊趙軍,
現在關係變了,成了韓信受,陳餘攻。
打仗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情況是易守難攻。
恰巧還是背水陣,還可以完全不顧及後方的防禦,甚至左右的防禦,只專注於正面的對敵。
(有井陘口的人可以說一下,韓信的部隊是不是左右也有地理優勢)
這樣以來受敵面積就少,完全可以進行防禦。這時候的漢軍:趙軍大概不到=1:10。
做防守是沒有問題的。
這時候如果你是韓信手下的兵,你會怎麼辦,臨陣投降?這個是要當場被殺的!
逃跑?mmp完全沒有逃跑的路!
鼓動所有的人一起跟你投降?你有那個時間?
所以這樣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站出來說投降!
拼死一戰,你才有活命的機會
不信你把自己放到那個位置上想一想!!!
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是韓信對背水陣的解釋,可以說是知己
當正面號稱20萬的趙軍,死死的咬住了韓信給的誘餌,也就是正面對決的兩萬多漢軍,他的後方空虛給韓信預備的兩千騎兵有了發揮的機會!
等趙軍攻打韓信,久攻不下,就需要休整一下,這時候回頭一看家都被偷了,於是軍心渙散,士兵爭相逃散,這時候將領已經沒有用了!
說真的,如果陳餘有安定軍心的超能力,回頭就是一刀,兩千騎兵,你開玩笑呢??
所以關鍵還是對敵我軍心的瞭解啊!
以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