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州耕牛堂主
-
2 # 不二齋
問題:學習書法應該怎麼讀帖?
我們經常說,學習書法一定要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學習書法不臨帖是入不了書法廟堂的。就好比學廚師不上灶練習只背菜譜。
但是很多人只顧著臨帖了,卻忽略了學習書法另一個重要的方法:讀帖。
讀帖並不是讓你去識讀字帖的文字內容,而是讓你去看字帖,去觀察字帖的章法、結構和筆法。我也把這個過程稱為“目臨”。目臨在書法學習中也非常的重要,我的老師告訴我:臨帖的時間要和讀帖的時間一樣。
只去臨帖,容易陷入細節,讀帖可以一邊觀察細節,還能觀照整體。臨帖的時候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毛筆上,讀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字的本身,如果你現在書法進入瓶頸期,可以嘗試著去讀讀帖。
我讀帖的具體方法就是用眼睛順著筆畫的軌跡往下看,看完之後再閉上眼,在心中把這個過程再演示一遍,這樣有時候比臨帖還有效。
你覺得呢?
-
3 # 趙希禹
書法,就是一個字:勢。勢有兩個方面:筆畫和結體。
手、眼、心、腦,加上筆墨紙硯都是為“勢”服務或存在的。
所謂的讀帖就是:審。老百姓土話就是相面,就是看,思考,研究,這完全是心裡活動。
沒有老師指導,全身自己琢磨,柳體筆畫的刀削斧鑿的銳利感曾經摺磨了很久,尤其是用生宣紙,更是難上加難,總算摸著一點門道,這樣在臨習前的讀帖時就省勁多了,剩下就是結體的不斷完善。
現在學生我讀帖就是一筆一畫的看,長短、粗細、俯仰、位置等等。這些決定了勢。
做到了然於胸時再下筆,短則一二分鐘,長則三四分鐘,不限定。
註明:雖然翻白,但沒做任何修飾加工,還是原汁原味。
-
4 # 清涵書法
1對於一個書法家,臨帖是一個終身的事情。臨帖能夠學習古人留下的經典法帖中的法則,學習古人的用筆,結體,章法處理等等。臨帖之前確實需要讀帖,那麼讀帖具體都需要讀什麼呢?
2臨摹字帖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讀帖,我們讀帖包括:作品的整體章法處理,筆畫之間的遊絲引帶,字與字之間的承接,作者當時的寫作心境,作品的寫作背景等等。那麼怎麼讀貼呢?
3具體怎麼讀帖,我認為首先查閱書家的資料,來確定這本字帖的寫作背景,從而體會當時書家是在怎樣的一種心境下書寫的。除了對書家的寫作背景和心情以外就是技法上的讀。具體怎麼讀呢?我認為,首先分析書家的用筆,也就是看筆畫是怎麼處理的,其次要仔細觀察筆畫之間的遊絲,從而搞清楚字的結構,最後再讀字與字之間的上下承接轉折,再整體通讀全貼,從而看整篇作品的神韻,行氣。
4做到以上幾點準備工作,才能去動筆臨摹。所以臨摹以前要小認真讀帖!
-
5 # 玉鄉大哥1
讀帖讀什麼呢?
先是讀作者,瞭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生活經歷,學習書法的歷程,他書法的整體風格和特點,這樣可以更深入的瞭解帖子…
這麼瀟灑的字誰寫的?這人幹什麼的?什麼時候的人?他的代表字型是什麼?跟誰學的字?師傅是誰?當時社會書風是什麼?字的結構有什麼特點?用的什麼筆?作品的內容和創作背景是啥?用筆有啥特點?用墨什麼特點?如何佈局的?作品多大?單字大概多大?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瞭解的…這是誰的作品?好在哪裡?有什麼背景和經歷?這是啥帖?作者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想表達什麼內容?這又是啥?為什麼有改動?作者是誰?內容是啥?想表達什麼內容?當時作者遇到了什麼事?這字好看,為什麼好看?體現出什麼樣的性情?字多大?等等…所以看到一種字型,就要全面瞭解,理解作者的風格和當時的狀態,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瞭解字本身了…
當然要學書法,基本功是最不值得提的事了,這是書法的根,如果沒練好基礎就練書法,那是耍流氓,就象練百米賽跑,首先得會跑,而跑的快慢才是要研究的,所以基礎不好就先把根紮實了,別好高婺遠,最後一事無成…學習書法先練眼力,只有眼力提高了,字才可能寫得好,眼力一定是先高於手,才可能寫好字,所以才強調讀帖讀帖……
-
6 # 千千千里馬
讀帖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過關的,有人一輩子也沒有讀懂過一個帖。所以,怎麼讀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也是一個嚴密的學習科學。
不論你學習的是什麼字,什麼體,讀帖的方法有區別嗎?
會讀帖的人,讀什麼帖但是一樣的。
為什麼是這樣?那人家的章法,字型都不管了?草書和楷書能一樣嗎?
書法就是寫字。寫字就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寫出來。一個是寫出來怎麼知道好不好。
臨摹書法,這兩個問題尤其突出。
所以,寫字就要從“如何寫出來”讀起。這是第一步。
我們很多人認為,你說的“如何寫出來,我一看就看明白了”。真的是這樣嗎?
根本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學習書法,真的太容易了。
由於我們沒有認認真真看一個字一個筆畫是“如何寫出來的”,所以,你下筆就無方,也就是說,你的筆法是錯的,或者是不準確的。
假如一個字是八個筆畫,如果方法不對,你根本避免不了有幾個筆畫是錯的!
比筆畫錯誤更嚴重的,還不算沒有寫準確。
知道嚴重錯誤是什麼?
我們有不少是出名書法家,一輩子也沒有發現過自己臨摹“哪對哪錯”的問題,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而是太普遍了的事情。
為此,我們已經在心理學層面對此做過智力運算分析了。
這種情況完全符合“運算失誤”心理。就是,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是一個常態。
這個常態,不僅僅是學習書法,其他任何工作學習中都會發生。
那麼,我們能不能糾正“運算失誤”在書法學習中的存在呢?
當然可以。這就是我們反覆說的“四法三筆”。
有些“名人”因為沒有讀懂字帖,達到什麼程度?說出來都會嚇死你!
百分之一百,沒有讀懂字帖!
也就是說,他臨摹的字帖,沒有一個字一個筆畫,是有字帖上“那個意思”的,更不要說“一模一樣”了!這是嚴重影響我們書法學習質量的大事,所以,讀帖千萬要從“四法三筆”做起。
下面的臨摹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試試你找錯的本領如何吧。
-
7 # 三代齋
當個馬後跑。看了這個提問,有一定的意義。讀帖實質上重在一個“懂”字,讀帖是臨帖的基楚
透過研讀名帖,可以事後背臨其字,默想其形神,達到蝕會貫通,為臨帖更逼肖。
讀帖主要是讀帖的用筆、結體、佈局即章法,帖中所體現的傳承,以及神氣骨肉韻。透過讀帖吸收古代名家為學的經驗……
-
8 # 魏保良
學書法,讀帖很重要,將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學習效果。那麼讀帖怎麼讀?要讀哪些內容?其實這個資訊量還是很大的!讀用筆、讀結字、讀行氣、讀章法、讀布白、讀用墨,當然還有讀內容等等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讀用筆:讀古人經典法帖,細緻入微的觀察用筆的每一個細節,如入筆的角度,中側鋒的運用,線條的彈性、傾斜度,用筆的連貫性、節奏感,亦或是用筆的一些小動作等等,讀的越細緻,臨的越像,得古人越多。讀結字:古人書法結字通常都有一定規律可尋,讀帖要尋找這個結字規律。而書法被稱之為藝術,又絕不是一個規律就可以概括的。所以我們還要讀基本規律以外的另類,古人是怎麼讓他們和諧的融合在一起的。讀結字,還應觀察布白,什麼叫計黑當白。讀章法:讀經典法帖的章法,看古人如何處理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讀行氣,看古人如何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關係。讀用墨,看古人如何處理整體墨色的變化。讀內容:很多經典法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讀帖就如同讀了經典古文,學習了古人經典。如王羲之《蘭亭序》、蘇軾《寒食帖》《赤壁賦》、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試卷》等。
-
9 # 墨寶
為什麼要首先讀帖?如果字帖都沒看明白,怎麼寫?
那麼讀帖怎麼讀?個人認為讀帖應該有以下幾點注意
第一,讀其筆處,起筆處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切入的方筆,是圓轉的圓筆,還是筆尖直接入紙的尖峰起筆,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後才能夠根據原帖的形狀去練習,要不然沒有目的
第二,讀其行筆和收筆,行筆的方向,粗細,究竟是由細變粗還是由粗變細!收筆的形狀如何等等
第三,觀其字形,是俯仰,錡側,開合等等,這個字到底是個什麼形狀等等問題一定要弄清楚下圖這兩個字,第一個字上開下合,第二個字左中右結構,左中兩部分為上合下開,右中兩部分為上開下合,一個字的三部分有不同的結構,顯得變化很豐富!
第四,觀其留白,仔細觀察這個字的留白,哪疏哪密的問題,比如下圖這個字,右下方的空間留得非常大!
第五,字的方向問題,向哪個方向擺動等等
剩下就是大量的臨寫了,只有大量的臨寫才能把握筆畫真正的形狀,讀帖其實和臨帖一樣重要,千萬不要忽略讀帖的關鍵性
-
10 # 臨池管窺
讀帖,這是許多學書者所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現今的書法初學者和愛好者,大都買一些經過整理或區域性放大的字帖。這固然對單字練習有好處,但要真正系統的學習某家書法,最好還是要臨讀完整和清晰的版本,如碑帖後附有名家跋語或觀款的則更好。
古人或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人學書,對讀帖是極為重視的。過去由於印刷技術的落後,要得到原跡或好的碑版是極為困難的。所以有了趙孟頫的:“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之說,現今人們雖然可遍觀歷代名跡,其影印技術纖毫畢現,比“下真跡一等”的雙鉤摹榻技術還先進,學習條件比之古人優越了不知多少,但正因為這原因,反而使現今學書者臨帖心猿意馬、貪多而不精。
我幼時曾見祖父經常捧著一本古帖,讀帖的時間比臨帖時間還多。當時頗為不解,經過多年體會,才瞭解其中奧妙。
臨帖分對臨、背臨和意臨幾個階段。對臨和背臨是初、中級階段:主要是對所臨之帖的筆法、結構、章法等內容有個直觀的練習,是入帖的必須過程。
而意臨則屬於臨帖的高階階段,是出帖的關鍵手段,而讀帖則為意臨的重中之重。
讀帖,不僅能全域性性的觀察筆法、結構、章法等要素,特別重要的是能提高本身的審美和學養。
流傳下來的諸多名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典範,還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美文。我們在學書的同時,還能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中,對自身的文化修養也有很大提高。
前輩先賢們對讀帖的嚴謹認真態度近乎苛刻,他們得到一本碑帖,首先要認真通讀,甚至能背誦,對其間不認識的字要查閱,不通順句子要考證,以至碑帖中因剝瀝或損缺的字句也要窮盡辦法去搞清楚。所以這也是歷來書畫名家也是學識深厚的學者和鑑賞高手的原因了。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一家書體,透過讀帖還能瞭解其人的時代背景、治學過程,體會此篇碑帖的出處及書者當時情緒、心態,透過跋語還能瞭解帖中中優劣、流傳軌跡甚至書者生活中的趣事瑣聞。
在這裡筆者不再分條分段的贅述具體讀帖方法,想必透過以上的強調,學友們會清楚的知道讀帖的重要性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就認真讀帖吧!
-
11 # 生事炎黃
讀帖是書法的理論環節,也是書法欣賞的基礎理論架構。不會讀帖,距離書法還差一張進入券。
讀帖,"讀出帖形"是臨得"形象"的法門;
讀帖,"讀出帖神"是臨到"神似"的要訣。
讀帖知識是書法最基本理論體系。讀帖是書法欣賞的全部邏緝。
讀帖至少有6個常用層次。
一是按照書法技法層次去讀帖:
1)讀筆法特徵,比如起筆位置,收筆位置;
2)讀結構特徵,比如主筆,比如中心線,比如重心點,比如筆畫均稱關係……
3)讀章法特點,比如排版線索,比如橫行縱列對區域性文字結構筆畫的呼應影響……
二是按照書法形態影響因素讀貼:
4)筆畫形態特點,長短斜傾方圓直曲;
5)筆畫幾何位置關係,中宮定位;
6)筆畫形態上位置上的呼應關係,比如形態的相互應合,比如位置上的均稱造型;
……
-
12 # 劉全坤書法
我的辦法是把字帖拆成一個一個的字,一是用放幻燈方法看,二是用放大縮小方法看,三是把一本字帖的同一個字全找齊了,比較著看。經過這麼一看,這個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形象。下一步就看手上的功力了,把頭腦中的形象表現出來。我正在發《集王聖教序》的一個個單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13 # 睿扶璇璣
讀帖,也沒什麼秘笈,就是在臨中悟,悟中臨。也就是勤學苦練。成功的經驗是自己苦學苦練出來的。長久學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書法上的個性就是這個問題,大書法家的的成功經驗是要學習的。但一味的死臨是沒有出路的。就是古人所說過的學我者生,象我者死。
回覆列表
宋代黃庭堅說:“古人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黃庭堅說的“觀”,即是讀帖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這裡所說的“諦觀”,就是讀帖的意思。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方法。讀,並不是出聲去讀,而是“觀”之意。即在臨帖之餘,或臨帖之前,詳細觀察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構和神韻,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於心,然後去臨習。
要將古人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而比臨摹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讀帖。因為讀帖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於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