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覃仕勇說史
-
2 # 猴格大人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襲,就算是某人犯事也是把他削職另立子弟襲王爵。
【僧王】
僧格林沁最初只是多羅郡王,因為軍功晉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簡稱博王,世襲罔替。
嗣子僧格林沁僧格林沁(1811-1865)是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的嗣子,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第十一任扎薩克旗主。
科爾沁左翼後旗屬於哲里木盟,又叫博多勒噶臺親王旗,簡稱博王旗。始祖棟果爾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堂兄弟,哲哲的叔父明安之子。棟果爾初封鎮國公,死後追封多羅貝勒,其子彰吉倫襲貝勒,之後晉封多羅郡王,領扎薩克,世襲罔替。
【僧王劇照】
索特納木多布齋就是後旗第七代第九任多羅郡王,尚仁宗第三女莊敬公主,兩口子沒有兒子,在索王死後,公主想選擇一位族內侄子做嗣子,在僧格林沁的大伯布和特木爾的運作下,僧格林沁被公主選為嗣子,一舉從窮苦的家庭登天。
當時僧格林沁已經十四歲了,因為是旗主的疏族,父親布和德力格爾只是一個四等臺吉,無權無勢,需要自己去放羊,被人稱放羊的臺吉,一直過著窮困的生活,為了減少家裡的負擔,僧格林沁就跟著大伯去做了喇嘛。
因為布和特木爾經常出入公主府,得知公主的喜好,僧格林沁很順利的被公主選擇為嗣子,也給他的家庭帶了了榮華富貴。
僧格林沁因為他成了道光帝的外甥,很被道光帝寵愛,離開了草原進入北京,入宮學文習武,之後出入宮禁,步步高昇,最受恩寵。
僧王的為人僧格林沁的軍功都是靠鎮壓起義的佃農、太平軍、捻軍而得來的,從階級立場上說,他的確是義軍的對立面。
對於朝廷來說,僧王是滿蒙貴族難得能拿出手的親王,咸豐帝曾親賜他太祖寶刀,從道光到慈禧同治都對僧王器重有加,從這裡說他又是大清的忠心之臣。
他為人質樸,好節儉,善待士兵,作戰勇敢,總是身先士卒,在帶兵之初能做到軍紀嚴明,對於起義軍手段殘酷,迎戰英法聯軍也毫不膽怯,站在他的立場,鎮壓起義軍也是他的職責,對國家盡忠,力挽狂瀾,的確忠勇可嘉。在義軍立場,他殘忍的對待義軍的行為也需要譴責。
作為北方人的僧格林沁,帶著他的兵,離家遠征,損耗嚴重,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補給,因此,僧格林沁還是被環境逼迫退讓,從嚴禁擾民到四處擾民,僧王已經無法【不忍】約束他計程車兵,而他對百姓的態度也有所轉變,認為他的兵擾民是因為離家時間長,作為民眾應該體諒一下,因此,才有民謠“不怕螞蚱吃,不怕黃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的流傳,可見僧格林沁已經大失民心。失去了民心,自然失去了當地人的支援和補給,為他以後的覆滅埋下伏筆。
而正是他的部隊損耗太多,朝廷不得不依靠僧王看不起的湘軍淮軍來支援他,但是僧王並不信任湘軍淮軍,進而產生隔閡,漢人將領自然不願意去為他出力,這也是僧格林沁最後得不到援助的原因。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兵敗,被小捻軍張皮綆殺死,作為滿蒙貴族最後的將星隕落,以後滿清政府不得不完全依靠漢人軍隊,也為袁項城日後埋下伏筆。
就是這樣。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僧格林沁堪稱清朝末年的傳奇人物,從一個窮苦家庭的放羊娃到影響清廷命運的朝廷重臣;從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俘虜太平天國悍將林鳳祥、李開芳,到兵敗身死於無名16歲少年之手,人生大起大落莫過於此。僧格林沁原本繼承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後來因功升為世襲罔替博多勒噶臺親王,用民間話說就是一個“鐵帽子王”。
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把僧格林沁看做屌絲逆襲的典範。1811年出生的僧格林沁雖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但是家道早已中落、家境貧寒,僧格林沁幾歲就開始給有錢人家放羊賺錢養家。要不說命運眷顧有準備的人呢,僧格林沁的父親布和德力格爾有正事,家裡再窮也要送兒子去讀書識字,而僧格林沁也是爭氣,從小弓馬嫻熟、文武兼備,非常出色,為自己爭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時代開始滿蒙聯姻就是國策,而蒙古科爾沁部更是滿清統治者拉攏的重點,科爾沁和滿清皇族關係最親近。1801年嘉慶皇帝按照傳統,將自己的女兒和碩莊敬公主嫁給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任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但是這個公主多年來一直沒能生出孩子,扎薩克多羅郡王還不能另娶延續後代,這就算絕嗣了。因此1825年,在道光皇帝的安排下從扎薩克多羅郡王的親屬中選擇繼承人,當時道光皇帝一眼就看中了儀表堂堂、人才難得的僧格林沁,就這樣年僅15歲的僧格林沁成為新一任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還被道光皇帝帶回北京親自教導,從此飛黃騰達。
從1825年僧格林沁進京開始可以說是榮寵備至,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賞穿黃馬褂、賞用黃韁,歷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後扈大臣、閱兵大臣、八旗都統等親信要職。道光皇帝駕崩後,40歲的僧格林沁成為顧命大臣之一,賞穿四團正龍補服,主持道光帝喪葬事宜。
僧格林沁的人生巔峰還是在咸豐皇帝時期,因為他是一個天生的武人。隨著承平日久,清朝賴以打天下的八旗勁旅戰鬥力每況愈下,滿蒙上層貴族也早就在歌舞昇平中打不了仗了,而僧格林沁可能是因為出生貧苦的原因成為了貴族中的異類。僧格林沁在軍中一直可以和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訓練,在僧格林沁以身作則下,其麾下的部隊成為滿蒙八旗中最後的精銳,因此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動搖清廷統治的時刻,咸豐皇帝賜下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任命僧格林沁掌控清朝在北方的全部精銳部隊消滅太平軍。僧格林沁在兩年間大小數百戰連敗太平軍,俘虜太平天國名將林鳳祥、李開芳,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威震海內。
僧格林沁能打勝仗除了自己能征善戰、愛兵如子之外,也和他懂得愛民護民很有關係。清朝末年人命如草芥,戰事一起首先遭殃的就是老百姓,不論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是太平天國的太平軍,所到之處如蝗蟲過境,百姓流離失所。而僧格林沁難能可貴的就是大軍所至從不擾民,還會安撫百姓,一旦麾下士兵擾民害民,僧格林沁都會第一時間趕過去嚴肅處理,因此很得民心。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後,百姓紛紛罷市祭拜、哭聲震天,其靈柩返回北京時百姓士卒成群結隊的前往迎接,送上的萬民傘就有七十多柄。
僧格林沁是清末難得的善戰、敢戰的軍事統帥,畢竟在他指揮下的大沽口保衛戰是清朝對外戰爭中的少有勝利,但是他恃勇少謀的性格也埋下了其敗亡的禍根。比如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在沒弄清英法聯軍戰力的情況下,莽撞的率領騎兵正面進攻英法聯軍,致使滿蒙八旗精銳騎兵損失過半;再比如1865年清剿捻軍的菏澤高樓寨之戰,僧格林沁在擊潰招降數十萬捻軍後驕傲自滿,輕率的進入捻軍的伏擊圈,最終兵敗、身死於16歲少年張皮綆之手,也葬送了八旗最後的精銳。
僧格林沁是清廷最為倚重的大將,堪稱“國之柱石”,全盛時期手握滿蒙八旗精銳及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與曾國藩齊名,號稱“南曾北僧”。僧格林沁死後清廷在軍事上再無作為,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軍事統帥,坐看湘軍、淮軍等地方勢力做大。
-
4 # 參習處
看到好多回答都在說清朝的鐵帽子王,而忽略了蒙古王公的存在。忍不住,還是簡單說一下。
清朝建立之初,除去對漢地中原的征服,對於蒙古各部也是不遺餘力的。蒙古在元朝之後分裂為大大小小的部落,各自為戰。最終統一在清朝皇帝麾下。而清朝按照各個部落的勢力大小及與清朝的遠近關係,把蒙古王公分封為四十多個親王郡王。大部落就是親王,小部落就是郡王。在更遠的外蒙古和新疆、青海,還有高於親王之上的汗。
這樣一來,按照爵位高低就形成: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序列
僧格林沁的爵位是“科爾沁左翼後旗多羅郡王”。
而蒙古王公對比愛新覺羅皇族的爵位,大體上如此
表中可見,蒙古王公和宗室王公品級一致,但在蒙古的和碩親王之上的是汗。即:
外蒙古的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汗、杜爾伯特汗,
青海的和碩特汗,
新疆的土爾扈特卓裡克圖汗
而在宗室的和碩親王最高的是十二家鐵帽子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只有這十二家,即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所謂鐵帽子王,意思是世襲罔替。但並不是所有世襲罔替的,都叫鐵帽子王。
例如蒙古王公,大概四十幾個親王郡王,幾乎都是世襲罔替的。僧格林沁在上一任科爾沁左翼後旗多羅郡王去世之後,作為養子,仍然能夠繼承這個郡王的爵位,就可見一斑。
所以,第一個答案應該是,僧格林沁的爵位是科左後旗郡王,世襲罔替。但不是鐵帽子王。
至於說僧格林沁是什麼樣的人?這就比較複雜了。
首先,鎮壓捻軍並沒有錯,畢竟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以及與清王朝密不可分的蒙古王公身份,可以理解。但手段之殘忍,也是令人髮指。具體細節,就不展示了,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張樂行是怎麼死的。所以,稱之為劊子手,也並不過分。
其次,作為率軍抵禦八國聯軍的主力。雖然戰敗,但也可以稱得上民族英雄。
畢竟,人都是有兩面性的,甚至是多面性。
所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個職業軍人、劊子手、民族英雄、封建王公
-
5 # 陶短房
您混淆了清朝的爵位體系。
清代爵位體系分為宗室爵位、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個完全不交集的體系。
功臣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每個爵位還分一、二、三等,有的還有加級,一共是九種二十七等。這個等級是乾隆年間制訂的,此前功臣爵位中還包括異姓王(如清初的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孫可望),也有人把允禩在雍正初年被剝奪親王爵位和宗室身份後短暫授予的“民王”也歸入此類。
宗室爵位包括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有權得到宗室爵位者必須是覺羅(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後裔)以內的愛新覺羅氏皇親。宗室爵位除非規定“世襲罔替”,襲爵者要例降一等,降至奉恩將軍則不再降。所謂“鐵帽子王”,則是獲准“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多羅郡王,整個清代僅一共十二家:和碩禮親王(巽、康)、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信)、和碩肅親王(顯)、和碩承澤親王(莊)、和碩鄭親王(簡)、多羅克勤郡王(衍僖、平)、多羅順承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蒙古爵位只授予外藩蒙古旗長(扎薩克),有扎薩克和碩親王、扎薩克多羅郡王、扎薩克多羅貝勒、扎薩克固山貝子、扎薩克鎮國公、扎薩克輔國公、一至四等扎薩克臺吉,一共十級。之所以這些爵位名稱和宗室爵位相似,是因為扎薩克蒙古歸附在清兵入關前,清朝藉以羈縻籠絡,因此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所有爵位都可以世襲罔替,且絕大多數親王、郡王都和皇家聯姻,稱為“蒙古額附”。但實際上蒙古親王、郡王地位遠低於宗室親王、郡王,且因為個個都能世襲罔替不降等,也無所謂“鐵帽子王”與否,包括僧格林沁在內都沒有“鐵帽子王”的稱謂。
僧格林沁原本是第十代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和碩博多勒噶臺郡王(不宜簡稱科爾沁郡王,因為科爾沁不止一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的遠房侄子,因索特納木多布濟無子,過繼僧格林沁為嗣,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納木多布濟去世,僧格林沁繼位為郡王。
由於僧格林沁為人耿直樸實,且是道光帝的外甥(養母是嘉慶第三女莊敬和碩公主),因此受到道光、咸豐兩帝親信。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掃北軍林鳳祥、李來芳、吉文元部自山西北上直隸,一度哄傳攻到保定附近的張登店,咸豐慌忙成立京師巡防處,並組織了以惠親王綿愉(咸豐五叔)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的討伐班子,調集滿、蒙、漢精銳反擊掃北軍。
僧格林沁雕像。順便說一句,網上流傳的“僧格林沁照片”沒有一張是真的
這個班子是清朝討伐太平軍所建立的最高規格前敵司令部,不論江南大營、江北大營都遠達不到這個規格。由於惠親王沒有作戰經驗,一直坐鎮北京,前線實際上由僧格林沁指揮,他和勝保等部在靜海、獨流擊退掃北軍並一路追到束城、阜城、連鎮,採用水攻方式將掃北軍困住,掃北軍不得不分出數百騎兵由李來芳帶領南下求援,後被清軍勝保等部圍在高唐州,連鎮前線由僧格林沁獨自指揮,並最終全殲守軍,生擒林鳳祥。此後他率部南下高唐州,接替被撤職的勝保,從此成為清軍圍剿掃北軍的前敵最高指揮官,採用“圍三缺一”戰法誘使李來芳棄城南逃馮官屯,又再次採用水攻全殲之,並生擒了李來芳。
清廷對僧格林沁部全殲這支差點攻進北京城的“長毛”十分重視,不僅僧格林沁被晉升為科爾沁親王,也允許他兩次將被俘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來芳等獻俘北京,這是此後生俘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洪天貴福都未能獲得的待遇(勝保誘擒陳玉成獻俘北京,走到延津接到“就地極刑處死”的詔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中有幸獻俘的僅三例,僧格林沁就佔了兩次(另一次是在永安州外俘獲的“洪秀全之弟洪大全”,這是個十足的假貨,獻俘者是咸豐的另一個親信、曾為他挑選墳地的大學士賽尚阿),其地位和受皇帝信任度可想而知。
八里橋之戰
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僧格林沁受命守大沽口,因準備充分,戰前隱蔽工作到位,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全勝,這也是清軍第一次在守口炮戰中擊敗西方正規軍;但在隨後的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清軍主力被英法聯軍擊潰(即傳說中的“三千騎兵只剩七人七騎”,其實僧格林沁部步兵遠多於騎兵,且此戰主要還是擊潰戰),為此他在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被奪爵,但仍任欽差大臣。因為他在談判期間罔顧國際慣例逮捕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他被英法視為“公敵”,加上清朝對戰敗責任者處罰一向嚴厲,這樣的懲處實際上是很輕微的,也再次表明皇帝對他的始終信任。
僅過了幾個月,咸豐十年十月初三日,僧格林沁就被賞還郡王爵位,派往山東圍剿捻軍、幅軍,十一月二十六日他率領滿蒙馬隊三千多、步隊二千,綠營兵五千多南下,先後轉戰山東、河南和兩淮,至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攻破捻軍大本營雉河集(今安徽渦陽),俘殺捻軍首領張樂行等,同治三年夏秋,又奉命赴鄂豫皖交界處圍堵從陝南迴援天京的西北太平軍陳得才部和捻軍餘部的聯軍,至十月殲滅聯軍主力十一萬多,逼迫陳得才自盡,而他的科爾沁親王爵位則在同年六月曾國藩攻破天京後已經恢復。
此後他不顧疲倦和皇帝勸阻、同僚及部下警告提醒,對聯軍餘部張宗禹、賴文光部窮追不捨,結果被以馬隊為主的後者採用“打圈戰術”拖得筋疲力盡,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山東曹州西南高樓寨,僧格林沁部被捻軍、太平軍和當地“土寇”聯軍擊敗,僧格林沁退守葭密寨,但這個寨廢棄已久,糧水全無,無法固守,只能趁夜突圍,結果在寨外柳林中伏受傷墜馬,被時年僅16歲的渦陽捻童張皮綆(張凌雲)用攮刀連刺咽喉殺死(張是張樂行的同族)。
張皮綆
僧格林沁出身貧寒(放羊),富貴後不改簡樸本色(太平軍降兵陳思伯幾十年後回憶僧格林沁穿著老棉袍,每天飯食不過簡單的兩葷兩素且從不吃大米白麵,還勸士卒剩下餉銀孝敬父母),作戰勇猛且不失智謀(對付掃北軍時不死打硬拼而是以圍困為主,善於用間和誘使太平軍內訌分化;在大沽口秘密設定攔河鐵鏈和新式炮臺、火炮,在炮位上佈置防炮的生牛皮,英法聯軍事先毫無察覺,且他一度隱瞞自己親臨前線指揮的訊息,令對手長期誤認為大沽口主將是他的部下史榮椿),說他是八旗最後一員良將並不為過。,
巴夏禮
但他行事莽撞,自恃皇帝信任恣意妄為,在掃北之役中就和勝保、張亮基等不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不顧策略逮捕巴夏禮,導致局勢更加惡化(他逮捕巴夏禮是因為對方言辭無禮,更因為他誤以為對手是“英夷謀主”,其實對方只是個翻譯出身的外交官,于軍事並無多少發言權,逮捕他可謂有害無益);在圍剿捻軍期間他瘋狂屠殺,導致當地民眾寧死也不願“歸誠”;在鎮壓西北太平軍和捻軍期間,原本因為天京陷落、太平軍軍心惶惶,清安徽巡撫英翰已說服太平軍、捻軍主要首領同意投降,結果受降時僧格林沁背信棄義,僅收納了他看著比較順眼的馬融和、範立川等,卻殺掉了在太平軍中地位更高的藍成春等人,令跟在藍之後來降的陳得才匆匆自殺,跟在陳之後的賴文光等變卦逃走,還在賴文光之後的張宗禹(張樂行族侄)等索性就不再投降,而最後讓僧格林沁死於戰場、讓清朝一直折騰到1868年8月的,正是這些原本已打算投降的人。對此清朝安徽地方官史念祖曾給予尖銳的批評。
他在戰術上雖然也有所講究,但對新兵器、新戰術十分漠視,且後期變得驕恣、急躁,一味猛追猛打,且不再像前期那樣善待士卒,追趕張宗禹、賴文光時“力疲不能騎馬”,用繃帶把手臂綁在馬韁繩上勉強駕馭,宿營後不思飲食,只空腹喝燒酒幾大杯後便匆匆上馬窮追,甚至被困葭密寨山窮水盡之際,也仍然先和部將聚飲然後突圍,結果騎不上自己的好馬,只能換劣馬,在柳林墜馬即可能與此有關。
他後期在安徽、山東軍紀廢弛,愛將陳國瑞的“紅孩兒兵”滋擾成害,引發公憤,他又經常把過錯推給同僚,以至於曾國藩等人不願伺候,以“四百里內三大帥,恐賊匪輕朝廷”的堂皇理由拒絕配合,導致他孤軍深入,最終覆滅。
-
6 # 煮酒君
在經典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主人公蘇燦對潛伏在怡紅院的丐幫幫主之女如霜一見鍾情,但"鐵帽子王"僧格林沁也瞧上了如霜。
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蘇燦便和僧格林沁起了爭執。其父廣州將軍帶兵前來為兒子助陣,但當僧格林沁亮明身份,他直接是驚恐萬狀,全然不敢擺廣東地位最高官員的譜。
這段劇情雖然荒誕不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鐵帽子王"這四個字的地位和威懾力。
在電影中,身為鐵帽子王的僧格林沁還主導了武狀元的選拔。他設計讓自己的侄子當了武狀元,而實力明顯佔優的蘇燦則被廢為乞丐,且不得從事其它職業。
那麼,僧格林沁真的是清朝的鐵帽子王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鐵帽子王”的含義。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封賞功臣和宗室子弟的習慣。如漢朝建立後將楚漢爭霸中的功臣們封到各地為王,實行“郡國並行制”。不過因為“王”掌握的權力太大,此後漢朝又改為功臣封公、侯等爵,宗室才能封王。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著朝中大權,又統一北方,立下大功而被封為魏王。這之後,少部分的功臣又得以被封為王了。
到了清朝,因為制度與中原王朝不盡相同,王爵的封賞也有所不同。大體來說,清朝的封爵有著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四種方式,且爵位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和漢初一樣,清朝統治者為了所封諸侯的勢力不過於強大,規定許多爵位每一代都要降一級。如此一來,被封爵的諸侯便會逐漸被削弱,從而減少對中央的威脅。
然而,有一類獲爵者則與眾不同,他們就是"鐵帽子王"。
因為在清朝建立過程中功勳卓著,清初的八位皇室宗親被特別許可“世襲罔替”。在清朝中後期,又有四位親王加入,使得清朝的“鐵帽子王”人數達到了十二個之多。
今天人們往往把穩定工作稱為“鐵飯碗”,古代則是把穩定的爵位稱為“鐵帽子”。這十二人擁有相對穩定的地位,又因勞苦功高而得到朝廷的優待,於是在民間十分威風。
縱覽這份十二人的名單,我們看不到僧格林沁的名字。既然不在其中,他自然也就不算是鐵帽子王了。不過,歷史上的僧格林沁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且皇帝專門下詔賞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如此看來,他的待遇和標準是和鐵帽子王相當的,所以後世也有人稱他為"第十三位鐵帽子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而蒙古因遠離清朝控制而享有很高的自治權,那裡的親王常常世襲罔替,所以僧格林沁的世襲罔替之權並沒有多特別。
總之,僧格林沁雖不在鐵帽子王的名單中,但實際享有與其相似的待遇。
嘉慶十六年(1811),僧格林沁出生於廣袤的科爾沁大草原上。他從小家境貧寒,但道光五年(1825)時被選為了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於是一飛沖天,繼任為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又被賞賜了象徵身份的三眼花翎。
四年後,僧格林沁被賞黃馬褂,可見其地位。
僧格林沁輾轉各地擔任軍隊長官"都統",併成為了道光皇帝去世時的顧命大臣之一。
咸豐三年(1853),僧格林沁率領清朝精兵前往討伐太平天國。次年,他便因為顯赫的戰績,被咸豐帝賜名號“湍多巴圖魯”,即“勇士”之意。
據《清史稿》記載:“林鳳祥、李開芳為粵匪悍黨,狡狠善戰。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數殄滅,無一漏網,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內。”
因為突出的戰功,僧格林沁被封為親王,且世襲罔替。太平天國運動後,僧格林沁又前往天津主持防務。
咸豐九年(1859),僧格林沁率領清兵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取勝,以傷亡三十二人的代價換取了一場大勝。這是大清帝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勝利。
同治元年(1862),僧格林沁前往山東剿滅起義軍"捻軍"。次年,僧格林沁死於捻軍的包圍中,享年五十五歲。據《天咫偶聞》記載,僧格林沁去世後,“萬民紓散至七十餘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
《清史稿》評價他為"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僧格林沁善待士卒,關心百姓,得到了無數軍民的一致擁護,這從他去世後送葬者的龐大規模可見一斑。
-
7 # 尚武菌
現代人對於僧格林沁的瞭解大部分來自於影視作品,尤其是在一些喜劇電影中可以看到僧格林沁這個人物的形象,但是大部分出於演繹的目的將僧格林沁人物形象進行了醜化,但是在這些作品中似乎都可以看出僧格林沁的地位是比較高的,而且他還被稱為鐵帽子王,那麼真實的僧格林沁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在歷朝歷代中其實都有很多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其實不難理解,可以用現代人所熟悉的鐵飯碗來體會其中的含義,鐵帽子王就是朝廷對於一些功臣或者是宗室子弟給予的賞賜,他們的爵位和其他大臣不同,這些得到特殊封賞的人可以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所以這樣的人不僅在朝時風光無限,也保住了後人的榮華富貴。但是一旦有了世襲罔替這樣的制度,也會讓一些臣子居功自傲,朝廷也會擔心這些人長期積累勢力而威脅到皇權,所以到了清朝時,當時朝中雖然也有世襲罔替這樣的鐵帽子王,但是大部分都是按照世襲遞降的方式來封爵的,這樣就為朝廷減少了很多憂患。
僧格林沁出生在嘉慶年間,他雖然出生在貧寒家庭,但是後來因為得到道光皇帝的重視而有了發跡的機會,僧格林沁有能力,作戰時十分勇猛,後來也得到了皇帝賞賜的黃馬褂,這是殊榮。而僧格林沁沒有因為得到帝王的重視而沾沾自喜,反而一直為朝廷不辭辛苦,他在咸豐皇帝時期依然取得了很多戰功,朝廷為了嘉獎僧格林沁,將他封為親王,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僧格林沁曾經在大沽口作戰中用三十二傷亡的人數戰勝了外敵,為大清挽回了一絲顏面,但是僧格林沁在同治元年被起義軍捻軍殺害,當時僧格林沁只有五十五歲,失去僧格林沁是大清的損失。僧格林沁平時對待部下十分體貼,也關愛百姓,所以他離世後送葬隊伍非常壯觀,可見僧格林沁的為人是受到舉國上下肯定的。
實際上當時清朝原本只有十二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僧格林沁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朝廷的信任,也給了僧格林沁這一殊榮,所以按照常理來說僧格林沁並不是清朝鐵帽子王名單上的一員,但是他所享受的待遇和鐵帽子王是一樣的。
-
8 # 歷史微旅者
自從歷史遇上影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到最後誰也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史實!僧格林沁不是鐵帽子王!
何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朝的封爵政策,一種能夠世襲並且不降等的王爵,有著不同其它親王的特權與待遇。
清初只有八位鐵帽子王,是從努爾哈赤的八旗主子發展而來,由於制度的混亂,皇太極正式冊封為後續奠定基礎。
不過王爵制度依然不完善,一直到乾隆年間,理順各大支世系,明確了所有王爵制度,八大鐵帽子王由此出現在人們面前。
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後又加了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因為對國有功,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皇室成員,可以擁有鐵帽子,非皇室成員有個普通爵位就是最大的恩典!那麼僧格林沁到底是什麼爵位呢?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代,家境清寒,一直為貴人放牧而生存,因為一次機緣,被選定為郡王嗣子,襲封郡王,就開始他的政治生涯!
太平天國突然建立,並且快速佔領南方重地,定都天京,並一舉北伐,此時僧格林沁帶著蒙古強軍鎮守紫荊關,在天津南部與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進行交戰,沒多久,北伐軍敗退,一年時間僧格林沁就將北伐軍殲滅,生擒統帥林風祥。
因為打敗北伐軍有功,僧格林沁被賜“湍多巴圖魯”,並且被封為博多勒葛臺親王,後繼續南下剿滅太平天國名將李開芳,就這樣威名赫赫。
鎮守大沽口,保家衛國第一次大沽口失守,讓清政府大多數人畏懼英軍,所以同意簽訂《天津條約》。但是僧格林沁不同意,堅決請戰,主張整頓軍隊,以全國之力趕走英國侵略者,無奈沒有話語權。
不過很快僧格林沁就作出了他的原先決定,由於無人能選,咸豐就派僧格林沁到大沽口鎮守。
僧格林沁一到就開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防再次被入侵。由於第一次的勝利,讓英軍對大沽口放下戒心,各種耀武揚威,不聽勸阻,公然闖入中國國土,僧格林沁二話不說立刻出擊,毀了英軍三艘軍艦,大挫英軍氣勢。
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的反侵略戰爭獲勝,然而也因此使英軍更加惱怒,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毀了圓明園!
一心想要精忠報國的僧格林沁一貶再貶,後來在剿捻軍時,戰死沙場。清朝著名的愛國將領,被譽為國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就走了!
據說老百姓對僧格林沁十分愛戴,以罷市來表達敬愛,更是做了七十多把萬人傘以示紀念。
不是僧格林沁不行,而是國家太弱,生平忠節,首令護民,北有僧南有曾,讓清朝又延續了幾十年!
回覆列表
答:先說說“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兒。
“鐵帽子王”的說法,僅見於清朝,但並不是清朝才有。
清朝以前,叫免死鐵券,由皇帝賞賜給大臣,可以免死,還可以世襲。
大家看《水滸傳》,裡面的“小旋風”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子孫,他嘴裡經常唸叨自己家裡有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賞賜的“丹書鐵券”。
這“丹書鐵券”就是免死鐵券。
到了清朝,擁有免死資格的,都是功勞比較大的王爺,人們就用“鐵帽子王”來形容,形象又貼切。
“鐵帽子王”裡面的“鐵”,跟現在人們常說的“鐵飯碗”裡的“鐵”意思差不多,比喻那頂封王封爵的“王冠”有如鋼鐵鑄就,摔不爛打不碎,代代相傳。
當然,“鐵帽子王”只是民間的說法,其書面專用語是“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在清初,有八位皇親宗室憑藉赫赫戰功獲得了“世襲罔替”,即爵位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世稱“八大鐵帽子王”。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成親王嶽託、穎親王薩哈廉、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晉親王碩塞。
清代中後期又加入了碩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人與“八大鐵帽子王”合稱“十二大鐵帽子王”。
雖然清朝統治者初封時信誓旦旦地稱這十二家王爺的王爵“世襲罔替”,但也並不真是“世襲罔替”。
歷史上“鐵帽子王”自身因罪被處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說,“鐵帽子王”薩哈廉的兒子、郡王阿達禮曾在皇太極死後秘密向多爾袞勸進,結果被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處死。
另一個“鐵帽子王”豪格在入關追擊李自成、下江南滅南明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最後卻被多爾袞誣陷下獄,不但“鐵帽子王”被削除,還慘死於牢獄之中。
多爾袞狠辣整人,其死後也被人整,被順治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還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
鑑於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的種種慘烈下場,到了清朝中葉,乾隆皇帝進行了重新審定,著力於繼絕昭屈,恢復了禮、睿、肅、鄭,豫等全部“八大鐵帽子王”王號,聲稱要使其後世子孫得以承繼福廕。
但乾隆死後,“鐵帽子王”被削之事還同樣有發生。
比如說,同治年間,世襲的鄭親王端華、世襲的怡親王載垣就因罪被賜自盡,兩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王爵被削。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但不在上述“十二大鐵帽子王”之內。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道光皇帝的姐姐的養子,在打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中戰功卓著,被譽為“有清三傑”,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獲“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的破格待遇,稱得上清朝極為特殊的一個“鐵帽子王”。
對清朝而方,僧格林沁是“國之柱石”;但對太平軍和捻軍來說,卻是一個屠夫、殺人狂。
在連鎮戰鬥中,僧格林沁將太平軍戰俘全部“剖視腸腹”,還作祭文高聲朗誦:“渠魁既殲,賊黨悉擒。剖其心肝,慰爾忠魂。”
除了剝皮、摘心、凌遲太平軍戰俘,僧格林沁連降兵也肯不投放過。
咸豐五年,四川人蕭風山、安徽人鐘有年帶領水手91人出降。僧格林沁傳令,蕭風山凌遲,其餘一律斬首。
僧格林沁最狠毒的時刻就是處死捻軍總頭領張樂行那一回。
他在義門大周營前先於張樂行之前對其子張喜、義子王宛兒施以活剮極刑。
剮斃了張喜、王宛兒,又下令劊子手用鐵鉤將張樂行的大腸從肛門勾出並拴在馬樁上,寸寸切割,還擔心張樂行的痛苦程度不夠,每割一刀,都澆上鹽水。而當張樂行因為劇痛昏倒,劊子手必要用冷水將之澆醒才繼續施刑。
整整一天下來,張樂行被被剮了一千多刀,最終只剩頭顱完好。
留下頭顱的目的,一則是要張樂行能親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剮下,再一則是要留下完好的頭顱示眾。
張樂行所受慘刑,乃是千古罕有。
不過,僧格林沁曾在咸豐九年的大沽口保衛戰中抗擊英法聯軍,一舉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創造出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打出了中國軍隊抵制外侮的勇氣和決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又是一個民族英雄。
這個民族英雄最終在追擊捻軍的過程中被捻軍的“畫圓圈”戰法所累,在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中伏,死於捻軍中一個名叫張皮綆的十六歲少年之手。
張樂行大仇得報,當時捻軍流行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僧格林沁死後,同治帝為之號啕:“方期天鑑忠忱,克竟全功,長承恩眷,乃猝遇賊伏,力戰陣亡。覽其死事情形,不禁為之隕涕。”
兩宮太后親臨府上賜奠,“予諡曰忠,配饗太廟,繪圖紫光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