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生活988
-
2 # 物流人靖哥
近年來,小麥土傳病害呈加重趨勢,已成為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加強小麥種土傳病害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已成為小麥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小麥的土傳病害有哪些
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作物生長前期一旦發生病害,幼苗根腐爛或是莖腐爛猝倒,幼苗很快就會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土傳病害的病原體生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從作物根部或莖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
小麥田常見的土傳病害有紋枯病、根腐病和全蝕病。
1、紋枯病
紋枯病的病原是禾穀絲核菌等,菌核則是最為重要的初侵染源。
識別:
1)爛芽:小麥的芽鞘受害變成褐色,在幼芽階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葉期,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
3)花稈爛莖:在返青拔節之後,小麥下部葉鞘上產生中部灰白,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互連線形成雲紋狀的花稈。條件適宜時,在莖稈上出現“眼斑”。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能看見蛛絲狀的白色菌絲體,以及類似油菜籽狀的黃褐色菌核。
危害:
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會減產50%,個別田塊甚至絕收。
2、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多種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根腐平臍蠕孢,禾穀鐮孢、燕麥鐮孢、黃色鐮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識別:
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遠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充套件後引起根基部、根間、分櫱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壞死,上生黑色黴狀物,最後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危害:
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麥的莖稈極易折倒,輕者減產10%-20%,重者可達到70%-80%。
3、全蝕病
全蝕病是由於子囊菌亞門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從而造成的。
識別:
我們在全蝕病的辨別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病苗: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腐爛,根的表面有葡萄菌絲。
2)分櫱前後:老葉變黃,分藥減少,生長衰弱,嚴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遲緩,黃葉和無效分櫱增多或枯死。
4)拔節後:根部和莖基部1-2節的部分腐爛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漿期:莖基部呈現黑變腐爛更加明顯,形成“黑腳”,病部的葉鞘易於剝離,葉鞘內側和莖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實或籽粒枇瘦。
危害:全蝕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屬於小麥的毀滅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在50%以上,甚至絕收。
二、小麥土傳病害發生特點
1、菌源量大。這些病害的病原菌都是透過土壤、種子或病殘體傳播,經過逐年積累,田間菌源量極大,條件適宜,隨時可能萌發致病。
2、致病力強。這些病害的病原菌的致病力都非常強,對根、莖、葉、種的影響極大,一旦感病,小麥的形體遭到破壞,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經濟價值。
3、前期發病早。這些病害發生都是在苗期感病、春初擴充套件、後期危害。播種後即開始感染,播種後到越冬前為第一個感染高峰,春季多雨的年份形成第二個感染高峰,病斑擴充套件造成苗黃、苗弱;3-5月份病害加重,出現死苗、黃葉、白穗、成片倒伏,造成大面積暴發流行,大幅度減產。
4、發病部分隱蔽。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根部及莖基部,比較隱蔽,苗期病情發生輕,症狀不明顯。特別是前期旺長造成群體較大,田間鬱蔽,病株不易被察覺,到後期出現死苗等症狀時,已錯過防治適期。
三、小麥土傳病害的發病原因
1、偏施氮肥:不均衡施肥,尤其偏施氮肥,有利於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的發生。早播及播量大有利於紋枯病、全蝕病、線蟲病的發生。
2、連作: 小麥連作及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導致土傳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使小麥根系處於一個易感病的環境中,增加了發病機會。
3、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大量未經處理的小麥病殘體直接混入土壤,導致土壤中病原菌數量迅速增加,分佈更加均勻,非常有利於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黑粉病等病菌的傳播蔓延,使土傳病害由點到片,由零星發生到普遍重發生。
4、現行種衣劑質量差、防效低: 據農業部近兩年的抽查,中國產種衣劑的合格率為70%左右,從市場上抽取的樣品合格率不足30%,不合格產品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為零。
5、農民防病意識淡薄: 只重視小麥地下害蟲的防治,對小麥種傳和土傳病害的防治認識不足,只用殺蟲劑拌種或使用劣質的種衣劑拌種,導致小麥種傳和土傳病害的發生越來越重。
四、小麥土傳病害的綜合防治
小麥土傳病害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化學防治為主導,協調運用多種措施,有效控制此類病害的發生。
1、加強植物檢疫。
繁育小麥種子必須在播種前15天向檢疫部門申報,繁育材料必須進行檢疫除害處理;嚴禁在全蝕病、腥黑穗病等檢疫物件發生區繁育小麥種子;凡未經產地檢疫合格的種子不得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對違反植物檢疫條例而擅自繁育、調運、經營小麥種子的單位與個人依法嚴肅處理,確保從源頭上控制小麥檢疫性病害的傳播。
2、農業防治。
①選用抗病良種。在小麥全蝕病、紋枯病多發區,應種植豫麥18、豫麥49、新麥11、周麥18、高優505、矮早4110等抗病品種。
②輪作。在小麥全蝕病重發區,改種非禾本科作物,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充分發揮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④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施用小麥專用配方肥,避免偏施氮肥和帶有病殘體的有機肥。
⑤加強管理。避免早播,合理密植,返青期及時中耕,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創造一個有利於小麥生長而不利於病害發生的生態環境。
⑥消滅病殘體。小麥收穫後,及時清理病殘體,對於紋枯病、根腐病的病殘體,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腥黑穗病和全蝕病的病殘體要就地燒燬,以免疫情擴大。
3、化學防治。
要抓住兩個關鍵措施:一是藥劑處理種子,播種時有針對性地進行種子處理;二是早春小麥起身返青前田間接力藥劑噴霧防治,直接把藥物噴到植株的根或莖基部。
1)藥劑拌種。3%苯醚甲環唑50 - 100毫升對水100 - 150毫升,混拌均勻後,可拌麥種10公斤(畝用種量)。堆悶3個小時後即可播種。此方法不僅對小麥全蝕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還對小麥黑穗病、根腐病、紋枯病及早期鏽病、白粉病有普防作用。拌種時,可加入甲基異硫磷或辛硫磷等殺蟲劑防治螻蛄、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
2)藥劑灌根。小麥返青期,在全蝕病、紋枯病重發區,每畝用20%的三唑酮100毫升,加水50公斤灌根,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兼治白粉病和鏽病。小麥根腐病發病初期,可以用15%三唑酮乳油40-60ml/畝+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60g/畝,也可以用25%戊唑醇乳油25-40ml/畝,兌水75kg噴霧。
-
3 # 農事百態
對於您的提問,土傳病害是農業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對作物的根部和莖部造成巨大的傷害,那麼小麥的土傳病害有哪些呢?如何進行防治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一、紋枯病
小麥感染紋枯病後會出現死苗的情況,而且容易造成倒伏,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大量減產。染病小麥葉片上會出現灰白色的病斑,如果麥田裡溼度過大,還會出現白絲。對於紋枯病的防治,要選擇抗病品種,做好水肥管理,提高其抵抗力。播種前可用立克秀等藥物拌種,後期也可噴灑井岡黴素、丙環唑等藥物進行治療。
二、 基腐病 小麥在發芽時易感染此病,會致使幼芽腐爛,一些麥苗的葉片上會出現褐色的病斑,如果防治效果不好,小麥苗會枯死。在後期長出麥穗後,基腐病會使小麥極易倒伏,造成減產。對於基腐病來說,只能做好預防,感染後就無法治療,可噴灑多菌靈等殺菌藥物進行預防,保持田間乾燥,雨後及時排水。
三、 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會導致幼苗莖部腐爛,後期大多葉片會發黃,植株衰弱,嚴重的會整株死亡,在抽穗後,會導致麥穗不實,減少產量。全蝕病對小麥的危害還是比較大的,一旦發病就是大面積的受害。對此除了前期藥物拌種外,後期可用三唑酮灌根防治。
對於小麥的土傳病害,大家還有什麼好的防治方法嗎?
-
4 # 百事鄉村
一、小麥的土傳病害有哪些?
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作物生長前期一旦發生病害,幼苗根腐爛或是莖腐爛猝倒,幼苗很快就會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土傳病害的病原體生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從作物根部或莖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
小麥田常見的土傳病害有紋枯病、根腐病和全蝕病。
1、小麥紋枯病
紋枯病的病原是禾穀絲核菌等,菌核則是最為重要的初侵染源。
識別:
1)爛芽:小麥的芽鞘受害變成褐色,在幼芽階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葉期,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
3)花稈爛莖:在返青拔節之後,小麥下部葉鞘上產生中部灰白,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互連線形成雲紋狀的花稈。條件適宜時,在莖稈上出現“眼斑”。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能看見蛛絲狀的白色菌絲體,以及類似油菜籽狀的黃褐色菌核。
危害:
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會減產50%,個別田塊甚至絕收。
2、小麥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多種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根腐平臍蠕孢,禾穀鐮孢、燕麥鐮孢、黃色鐮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識別:
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遠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充套件後引起根基部、根間、分櫱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壞死,上生黑色黴狀物,最後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危害:
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麥的莖稈極易折倒,輕者減產10%-20%,重者可達到70%-80%。
3、小麥全蝕病
全蝕病是由於子囊菌亞門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從而造成的。
識別:
我們在全蝕病的辨別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病苗: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腐爛,根的表面有葡萄菌絲。
2)分櫱前後:老葉變黃,分藥減少,生長衰弱,嚴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遲緩,黃葉和無效分櫱增多或枯死。
4)拔節後:根部和莖基部1-2節的部分腐爛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漿期:莖基部呈現黑變腐爛更加明顯,形成“黑腳”,病部的葉鞘易於剝離,葉鞘內側和莖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實或籽粒枇瘦。
危害:
全蝕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屬於小麥的毀滅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在50%以上,甚至絕收。
二、小麥土傳病害發生特點
1、菌源量大。這些病害的病原菌都是透過土壤、種子或病殘體傳播,經過逐年積累,田間菌源量極大,條件適宜,隨時可能萌發致病。
2、致病力強。這些病害的病原菌的致病力都非常強,對根、莖、葉、種的影響極大,一旦感病,小麥的形體遭到破壞,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經濟價值。
3、前期發病早。這些病害發生都是在苗期感病、春初擴充套件、後期危害。播種後即開始感染,播種後到越冬前為第一個感染高峰,春季多雨的年份形成第二個感染高峰,病斑擴充套件造成苗黃、苗弱;3-5月份病害加重,出現死苗、黃葉、白穗、成片倒伏,造成大面積暴發流行,大幅度減產。
4、發病部分隱蔽。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根部及莖基部,比較隱蔽,苗期病情發生輕,症狀不明顯。特別是前期旺長造成群體較大,田間鬱蔽,病株不易被察覺,到後期出現死苗等症狀時,已錯過防治適期。
三、小麥土傳病害的發病原因
1、偏施氮肥:不均衡施肥,尤其偏施氮肥,有利於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的發生。早播及播量大有利於紋枯病、全蝕病、線蟲病的發生。
2、連作:小麥連作及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導致土傳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使小麥根系處於一個易感病的環境中,增加了發病機會。
3、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大量未經處理的小麥病殘體直接混入土壤,導致土壤中病原菌數量迅速增加,分佈更加均勻,非常有利於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黑粉病等病菌的傳播蔓延,使土傳病害由點到片,由零星發生到普遍重發生。
4、現行種衣劑質量差、防效低:據農業部近兩年的抽查,中國產種衣劑的合格率為70%左右,從市場上抽取的樣品合格率不足30%,不合格產品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為零。
5、農民防病意識淡薄:只重視小麥地下害蟲的防治,對小麥種傳和土傳病害的防治認識不足,只用殺蟲劑拌種或使用劣質的種衣劑拌種,導致小麥種傳和土傳病害的發生越來越重。
四、小麥土傳病害的綜合防治
小麥土傳病害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化學防治為主導,協調運用多種措施,有效控制此類病害的發生。
1、加強植物檢疫。
繁育小麥種子必須在播種前15天向檢疫部門申報,繁育材料必須進行檢疫除害處理;嚴禁在全蝕病、腥黑穗病等檢疫物件發生區繁育小麥種子;凡未經產地檢疫合格的種子不得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對違反植物檢疫條例而擅自繁育、調運、經營小麥種子的單位與個人依法嚴肅處理,確保從源頭上控制小麥檢疫性病害的傳播。
2、農業防治。
①選用抗病良種。在小麥全蝕病、紋枯病多發區,應種植豫麥18、豫麥49、新麥11、周麥18、高優505、矮早4110等抗病品種。
②輪作。在小麥全蝕病重發區,改種非禾本科作物,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充分發揮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④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施用小麥專用配方肥,避免偏施氮肥和帶有病殘體的有機肥。
⑤加強管理。避免早播,合理密植,返青期及時中耕,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創造一個有利於小麥生長而不利於病害發生的生態環境。
⑥消滅病殘體。小麥收穫後,及時清理病殘體,對於紋枯病、根腐病的病殘體,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腥黑穗病和全蝕病的病殘體要就地燒燬,以免疫情擴大。
3、化學防治。
要抓住兩個關鍵措施:一是藥劑處理種子,播種時有針對性地進行種子處理;二是早春小麥起身返青前田間接力藥劑噴霧防治,直接把藥物噴到植株的根或莖基部。
1)藥劑拌種。3%苯醚甲環唑50 - 100毫升對水100 - 150毫升,混拌均勻後,可拌麥種10公斤(畝用種量)。堆悶3個小時後即可播種。此方法不僅對小麥全蝕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還對小麥黑穗病、根腐病、紋枯病及早期鏽病、白粉病有普防作用。拌種時,可加入甲基異硫磷或辛硫磷等殺蟲劑防治螻蛄、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
2)藥劑灌根。小麥返青期,在全蝕病、紋枯病重發區,每畝用20%的三唑酮100毫升,加水50公斤灌根,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兼治白粉病和鏽病。小麥根腐病發病初期,可以用15%三唑酮乳油40-60ml/畝+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60g/畝,也可以用25%戊唑醇乳油25-40ml/畝,兌水75kg噴霧。
-
5 # 李一生L
小麥紋枯病
近年來小麥紋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勢,小麥受紋枯病危害,輕者穗校粒妣,重者不能抽穗,後形成白穗,一般病田減產10%左右,發病早的減產20%-30%,嚴重死形成枯株白穗或顆粒無收。
識別:小麥不同生育期都可能受到紋枯病的侵染,病狀主要發生於葉鞘和莖稈上。葉鞘上病斑為中間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病斑擴大連片形成花稈。莖稈上病斑梭形,縱裂,病斑擴大連片形成爛莖。由於花稈爛莖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後形成白穗,結實少,籽粒秕瘦。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存活,成為初侵染源。小麥群體過大、肥水使用過多,特別是氮肥過多、田間溼度大均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蔓延。小麥紋枯病發生的適宜溫度範圍為5-25℃,最適溫度為14-20℃。4月上中旬降雨次數多、降雨量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相對溼度高,對病害的發生發展十分有利。乾旱年份,病害發生很輕。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實行輪作,控制病害發生;適期播種,降低播量,合理密植;增溼有機肥,配方施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時排水。
藥劑防治:“天達裕豐18”一袋和“天達2116(糧食專用)”一袋兌水25公斤混合噴霧,第一次返青後病株率達20%-30%(一般在3月中旬前後)噴藥,第二次用藥在第一次用藥後的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小麥紋枯病,同事也可兼治小麥的其他病害。
小麥根腐病 識別:小麥種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葉片、莖和穗都可受害,出現症狀複雜多樣。幼芽和幼苗的種子根變褐色,幼芽腐爛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葉上散生圓形褐色病斑,嚴重時病葉變黃枯死。芽鞘上生褐色條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脫落,根冠變褐色。莖基部出現褐色條斑,嚴重時莖折斷枯死。葉上初生許多黑色小點,後擴大呈梭形,中部枯黃色,周圍有退綠暈圈。病斑兩面出現黑色黴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上病斑相連時,葉片枯死。穗部的穎殼基部變褐色,表面密生黑色黴層,穗軸和小穗軸常變褐色腐爛,小穗不實或種子不飽滿。種子胚區域性或全部變褐色形成“黑胚粒”。種子表面也生梭形或不規則形褐斑。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胚內或病殘體上越夏、越冬。小麥播種後,種子上和土壤中病殘體上病原菌直接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侵染葉片、穗部和種子,造成葉枯、穗腐和黑胚粒。一般在小麥生育後期高溫多雨,病害發生流行。小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但無免疫品種。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關鍵是適時播種,施足基肥,及時追肥,覆土不宜過深,麥田不連作;
3.藥劑拌種:每100公斤小麥種用“天達裕豐18”50ml加“2.0%天達阿維菌素”15ml加“40%天達毒死蜱”100ml均勻拌種,切勿悶種;
4.藥劑防治:重病年及時噴藥保護,第一次在小麥揚花期,第二次在小麥乳熟初期,藥劑有天達裕豐18和天達2116(糧食專用)。
小麥全蝕病 症狀:全蝕病是小麥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根部和莖稈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後發病明顯。主要症狀是:莖稈基部及葉鞘變為黑腳症狀,根部變黑腐爛,根表可見病菌著生的葡萄菌絲,分櫱前後,基部老葉變黃,分櫱少,早春返青慢,黃葉多,嚴重的枯死。拔節以後,根部和莖基部1-2節間嚴重變黑腐爛,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漿期,莖基部明顯變黑腐爛,形成典型的“黑腳”症狀,病部葉鞘容易剝離,葉鞘內側與莖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由於病株根部與莖基部腐爛,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產量損失10%-20%,重者絕收。
發病規律:小麥全蝕病可隨水流傳播,多雨,高溫,地勢低窪,麥田發病重。早播、冬春低溫、成熟期受乾熱風侵害以及土質疏鬆、瘠薄、鹼性、有機質少,缺磷、缺氮的麥田發病均重。小麥全蝕病有明顯的自然衰退現象,特別是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地區,可見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顯的不同階段,只要病害到達高峰後,繼續實行小麥、玉米種植制度,病害就會出現下降現象,一般經1-2年後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於出現自然衰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發展有關。
防治方法:選用耐病品種;與棉花、黃煙、薯類、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綠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增施磷肥,促進拮抗微生物的發育,減輕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減少土壤表層菌源量;返青拔節期應適時中耕,及時灌水。藥劑防治:每100公斤小麥種用“天達裕豐18”50ml加“2.0%天達阿維菌素”15ml加“40%天達毒死蜱”100ml均勻拌種,可以兼治根腐病、紋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麥拔節期間,每畝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兌水50-60千克噴澆麥田,防效可達60%左右,加入600-8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可明顯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天達裕豐18一袋加天達2116(糧食專用)一袋兌水25千克噴施或99%天達惡黴靈(5克)800倍液加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一袋(25克)600倍液,兌水15千克噴施。
-
6 # 農民的小幫手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常遇到的土傳病害主要有3種,分別是全蝕病、紋枯病和根腐病(還有其它病害,本篇內容以這3種為主),比較容易發生,也是農戶們經常遇到的病害,下面,小幫手針對這3種土傳病害,分別給大家詳細講解下。
一、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發生,及時使用殺菌劑進行控制,預防和防治辦法如下:
1、輪作倒茬種植是很好的一種預防全蝕病的措施,特別是全蝕病發生嚴重的地塊,輪作倒茬種植3年以上,再種植小麥,全蝕病會得到很大的減輕。
2、水肥管理要適宜,乾旱時注意灌溉澆水,雨季時注意及時排水,保證小麥對於水分的需求,而肥料方面來說,氮磷鉀要根據小麥需求進行使用,不要過度的使用單一某個元素,除大量元素外,一些中微量元素也可以透過葉面肥進行補充。
3、播前進行拌種,對於預防全蝕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播種前,用苯醚甲環唑或者矽噻菌胺拌種後再播種,效果是不錯的。
4、針對已發生全蝕病的地塊,及時用殺菌劑進行打藥防治,可用藥劑如苯醚甲環唑、三唑酮等,控制全蝕病的傳播,抑制對於小麥的危害。
二、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也是以預防為主,如果田間已發生紋枯病,及時進行防治,越早越好,預防和防治辦法如下:
1、從種子入手,購買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這樣的話,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對於抵抗病害侵襲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注意播種密度不要過大,播種量每畝30斤左右即可,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適當增加和減少用量,另外水肥管理和上面的全蝕病一樣,該澆水澆水,該追肥追肥,保證小麥對於水肥的需求。
3、播前拌種預防,紋枯病透過播前拌種也是一種有效的預防辦法,可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進行拌種。
4、針對田間已出現紋枯病的情況,要及時打藥防治,可用殺菌劑有三唑酮、苯醚甲環唑、己唑醇、井崗黴素等。
三、小麥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作為土傳病害,和上面兩種一樣,都是建議預防為主,畢竟一旦發病後,多多少少都會帶來一些損失,來看預防措施。
1、輪作倒茬種植,對於預防小麥根腐病起著很重要的因素,有些朋友反應,自家地塊的根腐病,一年比一年嚴重,而且一些藥劑使用過後,效果也不太明顯,建議輪作倒茬種植3年以後,小麥根腐病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2、不要過度的使用單一氮肥,磷肥和鉀肥按照配比進行施用,同時一些中微量元素,可透過葉面肥噴施進行補充。
3、播前拌種預防,也是一種很常用的預防措施,可用藥劑苯醚甲環唑、福美雙、咯菌腈等,注意用量即可。
4、一旦田間發生根腐病以後,及時用藥防治,控制病害繼續傳播,可用藥劑有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三唑酮、多菌靈等。
-
7 # 皖北小剛
第一種叫全蝕病。
也叫黑腳病。根部顏色變成黑色。在幼苗期發病,引起苗黃。中後期發病了,引起白穗。如果發病,要及時使用殺菌劑進行控制。預防方法如下。一。輪作倒茬種植。二水肥要及時控制。乾旱時注意灌溉澆水,雨季時注意及時排水。肥料方面。氮磷鉀根據小麥的需求進行使用。不能使用單一元素。同時中微量元素也可以透過葉面肥進行補充。三。播種時進行拌種。用苯醚甲環唑或者矽噻菌胺進行拌種。
第二種小麥紋枯病。
感染紋枯病的小麥。會先從基部開始腐爛,隨後危及小麥的莖葉,最後蔓延至全部小麥。防治的話要從以下入手。一。購買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二。注意播種密度不要過大。每畝三十斤左右。三。拌種時添加藥劑。如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四,發病時可用藥劑防治。可用藥劑苯醚甲環唑。乙環唑,三唑酮,井崗黴素等。
第三種小麥根腐病。
發病時小麥根部腐爛,同時也有褐斑產生,輕則葉片黃色重則枯死。預防方法如下。一輪作倒茬種植。二不過度使用單一氮肥。磷肥鉀肥按配比進行使用。中量元素也可透過頁面進行補充。三。也是拌種預防。用藥劑苯醚甲環唑。福美雙。咯菌腈等。四,一旦發病,及時用藥控制,防止繼續傳播,可用藥劑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三唑酮,多菌靈等。
-
8 # 基層農人
小麥種植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土傳病害?該如何準確判斷和預防? 小麥種植中土傳病害,主要由種子帶菌、糞肥帶菌,害蟲傳染和土壤帶菌所引起,同時因播種過遲、播種過深,出苗時間拉長,溫度較低,或地下蟲害嚴重的田塊,等諸多因素的誘因,又增加了這些土傳病害的侵染機會,使得有些土傳病害傳染和擴散範圍增大,輕者麥苗葉黃株萎,重者麥株死亡,造成區域性減產,給小麥生產帶來較大損失。 小麥的土傳病,主要有全蝕病(立枯病、黑腳病),根腐病等。一,全蝕病: 全蝕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土傳病害,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組織上腐生,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病菌萌發,從傷口或表皮侵入幼莖,從根部引起病發。 症狀:幼苗莖基部出現不規整形暗褐色病斑,病苗白天萎靡夜間恢復,至病重時,病斑繞莖一週且凹陷,直至死亡,地下根部皮層變褐色或腐爛,但不易折斷,病部有輪紋狀或淡褐色網狀黴層。 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一般隨發現隨拔除,遠離苗田燒燬,以防傳染擴散,藥劑防治,可用50%多菌靈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400倍液噴霧,提前預防和防治。二,根腐病症狀:根腐病病菌萌發侵染和全蝕病侵染基本相同,症狀表現初期,苗株葉色變暗發黃,下葉伴乾枯,且逐漸萎縮乾枯,莖基部呈暗褐色,植株從下至上,漫漫乾枯直至死亡,和小麥全蝕病不同之處,株稈能夠折斷,地下根系腐爛。 防治:根腐病和全蝕病一樣,宜防難治,發現病苗,及時拔除,防止傳染擴散。農藥預防:可用25%百菌清600倍液或40%菌核淨1000倍液或井岡黴素噴霧預防。農業預防:①種子消毒,②輪茬耕作,③土壤消毒,④苗期加強管理,提前預防,隨發現隨拔除。
回覆列表
小麥土傳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紋枯病
紋枯病的病原是禾穀絲核菌等,菌核則是最為重要的初侵染源。
那麼我們如何識別是不是紋枯病呢?
1、爛芽:小麥的芽鞘受害變成褐色,在幼芽階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葉期,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
3、花稈爛莖:在返青拔節之後,小麥下部葉鞘上產生中部灰白,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互連線形成雲紋狀的花稈。條件適宜時,在莖稈上出現“眼斑”。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能看見蛛絲狀的白色菌絲體,以及類似油菜籽狀的黃褐色菌核。
紋枯病會給小麥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等危害。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會減產50%,個別田塊甚至絕收。
紋枯病防治技術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早春及拔節期藥劑防治為重點,種子處理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措施。選種抗耐病品種;適期精量播種,做到適期晚播,合理掌握播種量,防止冬前生長量過大、侵染早;加強肥水管理,溝系配套,排灌通暢,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控制群體數量;搞好麥田除草工作。
(2)化學防治措施。藥劑拌種:選用6%立克秀(戊唑醇)FS種衣劑10毫升拌25公斤麥種,或用40%衛福(萎鏽靈·福美雙)拌種。藥劑拌種不但能防治紋枯病,而且同時能兼治黑穗病,但要控制藥劑用量,以免影響出苗。藥劑噴霧:於小麥分櫱盛期、病株率達15%~20%時進行第一次防治,以後(隔7~10天)根據病情決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防治藥劑包括井岡黴素、丙環唑、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醯胺等單劑及其復配劑。紋枯病嚴重田塊,分櫱拔節期要採取“大劑量、大水量、提前潑澆或對水粗噴霧”方法,確保藥液淋到根、莖基部等發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如每畝用5%井岡黴素水劑300~400毫升或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30%苯醚甲·丙環唑20~30毫升,對水50~75公斤噴灑。
二、基腐病
基腐病是由鐮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在症狀識別上,如果是發芽感病的,在感病後會出現種子根呈褐色,幼芽腐爛從而導致不能破土。出土的幼苗近地面葉會出現圓形褐色病斑,嚴重時病葉會變黃枯死。拔節後病菌一般在基部第一節間或者第二節間上侵染,出現褐色病斑,上部葉片葉尖變黃,後期節間腐爛、變白,莖壁變薄。
一旦感染上了基腐病,小麥的莖稈極易折倒,輕者減產10%~20%,重者可達到70%~80%。
小麥發生基腐病後,用藥防治對已經發病的植株沒有什麼治療效果,適當噴施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三唑酮等藥,對未發病株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田間病株率大幅度上升。播種前按種子重0.2%~0.3%用20%井岡黴素可溶粉劑或20%三唑酮乳油拌種,防效可達60%以上。另外,應注重農業防治。實行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鉀及微肥,提倡施用堆肥或腐熟有機肥,促進麥苗健壯生長,增強麥株抗病能力。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健全田間溝系,確保溝系通、暢、深,達到雨停田幹,減輕病蟲危害程度。小麥基腐病發生嚴重地區可與油菜,豆類等非禾本科作物輪作,降低菌源數量。
三、全蝕病
全蝕病是由於子囊菌亞門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從而造成的。
在全蝕病的辨別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病苗: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腐爛,根的表面有葡萄菌絲。
2、分櫱前後:老葉變黃,分藥減少,生長衰弱,嚴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遲緩,黃葉和無效分櫱增多或枯死。
4、拔節後:根部和莖基部1~2節的部分腐爛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漿期:莖基部呈現黑變腐爛更加明顯,形成“黑腳”,病部的葉鞘易於剝離,葉鞘內側和莖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實或籽粒枇瘦。
影響小麥全蝕病田間發生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耕作制度、土壤營養、感病寄主、氣候條件等。而全蝕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屬於小麥的毀滅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在50%以上,甚至絕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