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夾際先生

    展開全部

    導讀: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心理成長階段和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各國的教育階段設計與此吻合。政府重視大學教育,但是對大學畢業生卻沒有信心,大學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學教育都是一樣的老師講學生聽。其實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嬰兒在無意識的玩耍中學會了語言、行動,在玩弄玩具的經驗中形成了個人人格。成人用大腦儲存知識,而嬰兒透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並延長下去。 心理學家對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心理成長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最先從事這項研究的是哈五洛克.愛裡斯和W.斯特恩,他們的理論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隨者. 雖然哈五洛克.愛裡斯的看法與流行的觀點不同,但與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結果相同。先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嬰兒非常渺小,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兒童的價值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增大。哈五洛克.愛裡斯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已經過時,心理學家們現在相信,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各階段之間有明確的界限,每個階段的心理型別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個心理成長階段與不同的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成長髮育的不同階段之間,心理變化非常明顯,一個心理階段結束另一個心理階段隨之而來,以至於人們不無誇張地談:“所謂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 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是從出生到6歲,這個時期的心理型別基本一致。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0-3歲和3-6歲兩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0-3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我們無法瞭解,也不能直接對他施加影響。這個年齡的兒童不能上學,事實上,也沒有會接受0-3歲兒童的學校。 第二個時期是3-6歲,這個時期兒童的心理型別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不過,兒童的人格已經發現了很大變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也許父母感覺不到這種變化,不過,只要把6歲的孩子與新生兒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變化是驚人的。我們先不談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只需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6歲的孩子可以到學校接受教育了。 第二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二個階段是6-12歲。這個階段相對平穩,兒童處於一個穩定的發展期,表現的健康、強壯。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理學家羅斯有如下描述:“這種在精神上和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穩定,是兒童階段後期的一個明顯特徵。這種穩定與成年時期非常相似。不難想象,假如一個外星人初次來到地球,在沒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為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這個個階段不僅在心理上與第一階段明顯不同,而且身體上的變化也很明顯,最明顯的就是兒童換牙齒。 第三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三個階段是12-18歲,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12-15歲,一個是15-18歲。 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基本發育完成了,18歲之後,身體不再隨著年齡得增長髮生顯著變化了。令人驚訝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對此已經有所認識,只是還不夠明確,只能說一種模糊的直覺。 他們對於0-6歲這個階段較為認可,這很明顯,因為孩子6歲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可以到學校學習了。人們認識到了6歲孩子的變化,他們已經懂事了。很明顯,要是兒童不能走路,無法聽懂老師的話,根本不可能集體生活。所以說,人們已經認可了兒童的這個變化。 但是,教育理論界的反應卻很遲鈍,他們至今對這個問題缺乏認識,僅僅能看到一些明顯的事實,也就是新生兒與6歲孩子的顯著差別。不錯,6歲兒童已經具備了自主能力,能夠上學,能夠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說明他們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剛出生時什麼也不會。 可以說,第二階段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認可,起因是基於一個事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兒童在12歲就進入了中學,即是說人們普遍認識到,6-12歲兒童最適宜接受基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設定,肯定是來自對發展的共同認識。事實上,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人們,這個年齡的兒童在心理上適合上小學,他們已經有了學習的耐心,能夠安心聽講,理解教師的意思。其實,6-12歲的兒童不僅能夠接受教育,而且不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所以說,這個階段是接受的最佳時期。 12歲之後,孩子就要接受一種新的學校教育,這說明各國的官方教育也認識到了,兒童的心理發展已經進入一種不同的型別。 這個時期也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學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劃分是否合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實,即12-18歲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兩個階段。 受到心理學家的一致關注,因為12-18歲這個年齡段與0-6歲相似,心理變化更佳顯著。這個階段不像前一個階段那樣簡單,而且也不再平靜。這個時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穩定,而且有一種反叛傾向。在身體發育方面,也沒有前一個階段穩定。 令人擔憂的是,學校教育往往不關心這些,他們不管學生是否願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遵從,學生們不得不長時間坐在教室裡聽講,用很多時間來學習。 大學自然是學校教育的最高級別了。不過,我們的高等教育與中小學學教育並沒有太大區別,仍然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當然課程量更大了,知識也更豐富了。很多大學生不修邊幅,留著各式各樣的鬍鬚,成群地擠在教室裡面,看起來有些古怪的感覺。這些過去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可還是被當作小孩對待,他們必須老老實實在教室裡聽講,服從教師的命令;除非父親大發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菸;要是考試成績差的話,還要受到父母的責罵。 然而,開發這些年輕人的頭腦才是教育的目標,因為社會需要他們的智慧和經驗,他們將是未來的醫生、律師或工程師。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年輕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取得學位?他們畢業之後能夠賺錢養活自己嗎?能夠完成自己選擇的職業麼?企業會讓這樣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來設計方案麼?這個年輕的律師能夠打贏官司麼?如今,人們普遍對年輕人缺乏信心,我們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年輕人多年來只在聽講,而僅靠聽講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實際工作經驗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正因為如此,一個年輕醫生需要幾年的實習期,一個年輕的律師離不開專家的指導。事情還不僅如此,這些畢業生需要得到這份工作,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推薦,克服無數困難。遺憾的是,的年輕人都面臨這種尷尬處境。在紐約,幾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上街遊行,他們高舉的條幅上寫著:我們沒有飯吃,沒有人僱傭我們。我們將來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儘管認識到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是不能改變傳統習慣,完全脫離實際生活。 幾十年親,人們完全不關心2-6歲的孩子,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幼兒園,擔負起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學的情況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今天,大學仍然被認為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因為大學生都是智力出眾的人,可是心理學家開始注重對人的研究,於是出現了相反的認識傾向,很多人和我一樣,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他們相信智慧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並且人的心理也是在這個階段定型。這種觀點激發了我們對生命潛能的研究,尤其是對新生兒和1歲兒童的研究,因為科學家發現這個時期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科學家們對新生嬰兒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對過去死亡的興趣。人死後是什麼樣子?早期人類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現在出現了一個新領域,再一次掀起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嬰兒身上發現的無限潛能,這是人類過去完全不瞭解的。 除了人之外,沒有一種動物需要如此漫長的嬰兒期,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這個發育過程中,一種創造性的潛能一直在發揮作用。這是很明顯的,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任何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後,就什麼都知道了。 嬰兒剛出生時沒有記憶,腦子裡一片空白,更不用說主觀意志了。所有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時間中發展。動物卻不是這樣,小貓一生下來就會喵喵叫,牛犢和剛孵出來的小鳥一落地就發出和他們父母一樣的叫聲。出生的嬰兒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只能發出哇哇的哭聲。 人類無法決定自己的成長過程,也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過,人類可以對發展過程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中充滿了無數奇妙的變化。人類想要了解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以為不滿1歲的嬰兒總是在沉睡,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的大腦和我們成人完全不同,這個大腦潛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這股力量正在發生作用,形成了他們奇妙的內心世界。在嬰兒降臨世界的第一個年頭,他們發音器官不但發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語言,此外,他們時刻都在儲存身體發育所需要的能量,因為智力發展必須以身體的發展為基礎。 成人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嬰兒卻意識不到,這些偉大的創造活動,都是在嬰兒的無意識中完成的。可以說,嬰兒同時創造著知識和對這些知識的要求。 如果說成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嬰兒的行為則出於無意識,只是這種無意識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無意識的頭腦非常具有智慧,不僅嬰兒是這樣,包括昆蟲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智慧幫助嬰兒成長,這是從對環境的吸收開始的。那麼,嬰兒是怎樣從周圍環境吸取知識的呢?就是透過運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圍事物喚醒了嬰兒的熱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於是,在嬰兒與環境之間就開始了一種互動。嬰兒不是透過思想來獲取知識,而是透過天賦能力吸取知識。 語言是這種學習方式最明顯的例證。兒童是怎樣學習說話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經常這樣回答,他們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個答案等於什麼也沒有說,因為嬰兒周圍有上千種聲音,他們卻只學會了人類的聲音,這是為什麼? 既然嬰兒只聽取人類的聲音,學習人類的語言,說明在周圍多種聲音中,人類的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極為強烈,促使嬰兒的神經系統產生了熱情,在內心激起情感共鳴,進而促使他們發出相同的聲音。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人對音樂的感受就和這種現象很相近。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不僅隨著旋律而變化,而且他的頭和手也會跟隨節拍活動。當然了,嬰兒對語言的感受要比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強烈。嬰兒是在無意識中受到周圍聲音的感染的,人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舌頭、臉頰在動,其實,正式這種靜默之中,嬰兒的每個器官都在學習發聲。 上面說明了嬰兒是如何聽取聲音的。那麼,他們又如何學習語言呢?語言又怎樣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呢? 通常,人們把在嬰兒期學到的語言稱作母語,這種語言與後來學習的語言有明顯的區別,這類似於真牙和假牙的區別。 剛開始,嬰兒聽到的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聲音,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那麼,這些單純的聲音是怎樣被賦予意義的呢?兒童不僅學會了詞語和其中的意思,還掌握了句子和語言結構,因為懂得句子結構是理解語言的前提。比如人們說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詞語的排列順序決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語言順序顛倒,說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們就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兒童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語句的順序。 那麼,嬰兒的認知能力是如何發生的呢?人們常常說:孩子把這些東西記住了。卻沒有想到記住東西需要有記憶力。可是,嬰兒期的孩子沒有記憶力,相反,他們正是要培養這種能力。還有,要理解語言順序對含義的影響,就要懂得推理,這種能力嬰兒同樣不具備。很顯然,嬰兒對語言的學習是我們難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腦無法完成的,因為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說,兒童具備與成人不同的智慧。 可以這樣說,成人用大腦來學習,嬰兒透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 成人的學習僅僅是接受,就是把知識輸入大腦,儲存起來,如果同往花瓶裡灌水一樣,人與知識並沒有直接的聯絡。相反,嬰兒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透過學習塑造了自身。他們逐漸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在幼小的軀體內發生了一種精神化學反應,知識不僅進入大腦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腦的發育。就這樣,透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嬰兒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把這時候的心理稱作具備吸引力的心靈。 嬰兒這種獨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無法想象,但是,這種能力的優勢卻不可否認。要是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該有多好!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在休閒遊戲中學習新的語言,就能夠像吃飯、呼吸一樣輕鬆地學習知識。如果真能如此該有多好呀!想象吧,開始的時候,我們還不會發現自己有什麼變化,可是突然之間,新的知識就像星辰一樣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裡,這將多麼令人激動。 假如有這樣一個星球,沒有學校和教師,沒有書包和圖書館,人們壓根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居民過著閒散的生活,每天僅僅吃飯走路,卻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識,讀者一定認為我是在講童話故事。其實不然,這樣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這就是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在無意識中學會了每一件事,卻絲毫沒有感到學習的負擔。 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件極為偉大的事情,不僅逐漸掌握了知識,同時大腦得以發育成形。話又說回來,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付出代價,當學習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時候,獲得每一點知識都要付出很大代價。 兒童學習的另一件大事是動作。嬰兒生下來先要在襁褓之中過大半年,這時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們就能夠走動,而且學會了做許多動作。其間,他們無憂無慮,整天都在開心地玩耍,同時一點點地學習動作,這個時候語言已經不成問題,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深深吸引他們,印在他們的大腦裡。 兒童對動作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個動作都有特定的學習期。開始學習動作之前,幼兒無意識的心理發育已經開始了,在學習動作的時候,大腦早已開始了對周圍環境的學習。當嬰兒學習第一個動作的時候,心理活動就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只要對一個3歲的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在反覆不斷地玩弄一些東西,這些遊戲活動是有意識的,兒童的思維透過對玩具的研究,正在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從此,他們的行為也將逐漸有意識,而且透過自己的活動使自身得到完善。就這樣,一開始無意識的遊戲活動,逐漸變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兒童的學習也是從手的使用開始的。 這些 經驗最終形成了兒童的性格 ,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限制,這是因為經驗的世界要比無意識的世界狹小得多。 這個神秘的學習過程從嬰兒降生就開始了。嬰兒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獲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並將成為他記憶的一部分,從而獲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對於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這些6歲大的孩子突然之間有了理解力,並且有耐心聽老師講話。 近年來,對嬰幼兒心理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被兒童的這個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書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兒童這個階段的學習進行分析。 對於0-6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兒童的心理發育,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延長這個學習階段,促使兒童發展其掌握知識的能力,這將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類擺脫艱辛的學習過程,同時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將是對人類多大的貢獻。 可以說,對兒童心理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教育革命。當人們發現嬰兒的心理與成人完全不一樣;人們瞭解到嬰兒的學習能力屬於無意識的心理,這種無意識變成意識的條件,使嬰兒在遊戲過程中從周圍環境吸取經驗;當人們認識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這個過程,於是,兒童教育理念發生了徹底變化。既然兒童能夠自然吸收知識,那麼這個性格的形成階段就極其重要,這一時期兒童需要正確的幫助,而不是灌輸知識,教育應該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於是,教育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而是向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的手段。 成人應該給兒童以幫助,這並非因為他們幼小,而是因為他們天賦的創造力尚處於萌發階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護,而且,成人提供的幫助不是指向兒童本身,而是促進兒童這種天賦能力的發揮。 發揮兒童的心理發展,促進兒童自然學習能力的發揮,使這種潛能得到提高——這就是當今世界教育新的發展方向。

  • 2 # 寒少爺

    導讀: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心理成長階段和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各國的教育階段設計與此吻合。政府重視大學教育,但是對大學畢業生卻沒有信心,大學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學教育都是一樣的老師講學生聽。其實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嬰兒在無意識的玩耍中學會了語言、行動,在玩弄玩具的經驗中形成了個人人格。成人用大腦儲存知識,而嬰兒透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並延長下去。 心理學家對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心理成長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最先從事這項研究的是哈五洛克.愛裡斯和W.斯特恩,他們的理論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隨者. 雖然哈五洛克.愛裡斯的看法與流行的觀點不同,但與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結果相同。先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嬰兒非常渺小,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兒童的價值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增大。哈五洛克.愛裡斯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已經過時,心理學家們現在相信,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各階段之間有明確的界限,每個階段的心理型別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個心理成長階段與不同的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成長髮育的不同階段之間,心理變化非常明顯,一個心理階段結束另一個心理階段隨之而來,以至於人們不無誇張地談:“所謂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 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是從出生到6歲,這個時期的心理型別基本一致。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0-3歲和3-6歲兩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0-3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我們無法瞭解,也不能直接對他施加影響。這個年齡的兒童不能上學,事實上,也沒有會接受0-3歲兒童的學校。 第二個時期是3-6歲,這個時期兒童的心理型別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不過,兒童的人格已經發現了很大變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也許父母感覺不到這種變化,不過,只要把6歲的孩子與新生兒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變化是驚人的。我們先不談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只需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6歲的孩子可以到學校接受教育了。 第二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二個階段是6-12歲。這個階段相對平穩,兒童處於一個穩定的發展期,表現的健康、強壯。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理學家羅斯有如下描述:“這種在精神上和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穩定,是兒童階段後期的一個明顯特徵。這種穩定與成年時期非常相似。不難想象,假如一個外星人初次來到地球,在沒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為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這個個階段不僅在心理上與第一階段明顯不同,而且身體上的變化也很明顯,最明顯的就是兒童換牙齒。 第三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三個階段是12-18歲,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12-15歲,一個是15-18歲。 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基本發育完成了,18歲之後,身體不再隨著年齡得增長髮生顯著變化了。令人驚訝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對此已經有所認識,只是還不夠明確,只能說一種模糊的直覺。 他們對於0-6歲這個階段較為認可,這很明顯,因為孩子6歲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可以到學校學習了。人們認識到了6歲孩子的變化,他們已經懂事了。很明顯,要是兒童不能走路,無法聽懂老師的話,根本不可能集體生活。所以說,人們已經認可了兒童的這個變化。 但是,教育理論界的反應卻很遲鈍,他們至今對這個問題缺乏認識,僅僅能看到一些明顯的事實,也就是新生兒與6歲孩子的顯著差別。不錯,6歲兒童已經具備了自主能力,能夠上學,能夠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說明他們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剛出生時什麼也不會。 可以說,第二階段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認可,起因是基於一個事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兒童在12歲就進入了中學,即是說人們普遍認識到,6-12歲兒童最適宜接受基礎文化教育。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設定,肯定是來自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共同認識。事實上,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人們,這個年齡的兒童在心理上適合上小學,他們已經有了學習的耐心,能夠安心聽講,理解教師的意思。其實,6-12歲的兒童不僅能夠接受教育,而且不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所以說,這個階段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期。 12歲之後,孩子就要接受一種新的學校教育,這說明各國的官方教育也認識到了,兒童的心理發展已經進入一種不同的型別。 這個時期也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學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劃分是否合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實,即12-18歲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兩個階段。 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學家的一致關注,因為12-18歲這個年齡段與0-6歲相似,心理變化更佳顯著。這個階段不像前一個階段那樣簡單,而且也不再平靜。這個時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穩定,而且有一種反叛傾向。在身體發育方面,也沒有前一個階段穩定。 令人擔憂的是,學校教育往往不關心這些,他們不管學生是否願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遵從,學生們不得不長時間坐在教室裡聽講,用很多時間來學習。 大學自然是學校教育的最高級別了。不過,我們的高等教育與中小學學教育並沒有太大區別,仍然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當然課程量更大了,知識也更豐富了。很多大學生不修邊幅,留著各式各樣的鬍鬚,成群地擠在教室裡面,看起來有些古怪的感覺。這些過去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可還是被當作小孩對待,他們必須老老實實在教室裡聽講,服從教師的命令;除非父親大發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菸;要是考試成績差的話,還要受到父母的責罵。 然而,開發這些年輕人的頭腦才是教育的目標,因為社會需要他們的智慧和經驗,他們將是未來的醫生、律師或工程師。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年輕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取得學位?他們畢業之後能夠賺錢養活自己嗎?能夠完成自己選擇的職業麼?企業會讓這樣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來設計方案麼?這個年輕的律師能夠打贏官司麼?如今,人們普遍對年輕人缺乏信心,我們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年輕人多年來只在聽講,而僅靠聽講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實際工作經驗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正因為如此,一個年輕醫生需要幾年的實習期,一個年輕的律師離不開專家的指導。事情還不僅如此,這些畢業生需要得到這份工作,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推薦,克服無數困難。遺憾的是,世界各國的年輕人都面臨這種尷尬處境。在紐約,幾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上街遊行,他們高舉的條幅上寫著:我們沒有飯吃,沒有人僱傭我們。我們將來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儘管認識到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是不能改變傳統習慣,完全脫離實際生活。 幾十年親,人們完全不關心2-6歲的孩子,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幼兒園,擔負起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學的情況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今天,大學仍然被認為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因為大學生都是智力出眾的人,可是心理學家開始注重對人的研究,於是出現了相反的認識傾向,很多人和我一樣,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他們相信智慧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並且人的心理也是在這個階段定型。這種觀點激發了我們對生命潛能的研究,尤其是對新生兒和1歲兒童的研究,因為科學家發現這個時期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科學家們對新生嬰兒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對過去死亡的興趣。人死後是什麼樣子?早期人類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現在出現了一個新領域,再一次掀起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嬰兒身上發現的無限潛能,這是人類過去完全不瞭解的。 除了人之外,沒有一種動物需要如此漫長的嬰兒期,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這個發育過程中,一種創造性的潛能一直在發揮作用。這是很明顯的,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任何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後,就什麼都知道了。 嬰兒剛出生時沒有記憶,腦子裡一片空白,更不用說主觀意志了。所有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時間中發展。動物卻不是這樣,小貓一生下來就會喵喵叫,牛犢和剛孵出來的小鳥一落地就發出和他們父母一樣的叫聲。出生的嬰兒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只能發出哇哇的哭聲。 人類無法決定自己的成長過程,也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過,人類可以對發展過程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中充滿了無數奇妙的變化。人類想要了解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以為不滿1歲的嬰兒總是在沉睡,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的大腦和我們成人完全不同,這個大腦潛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這股力量正在發生作用,形成了他們奇妙的內心世界。在嬰兒降臨世界的第一個年頭,他們發音器官不但發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語言,此外,他們時刻都在儲存身體發育所需要的能量,因為智力發展必須以身體的發展為基礎。 成人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嬰兒卻意識不到,這些偉大的創造活動,都是在嬰兒的無意識中完成的。可以說,嬰兒同時創造著知識和對這些知識的要求。 如果說成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嬰兒的行為則出於無意識,只是這種無意識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無意識的頭腦非常具有智慧,不僅嬰兒是這樣,包括昆蟲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智慧幫助嬰兒成長,這是從對環境的吸收開始的。那麼,嬰兒是怎樣從周圍環境吸取知識的呢?就是透過運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圍事物喚醒了嬰兒的熱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於是,在嬰兒與環境之間就開始了一種互動。嬰兒不是透過思想來獲取知識,而是透過天賦能力吸取知識。 語言是這種學習方式最明顯的例證。兒童是怎樣學習說話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經常這樣回答,他們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個答案等於什麼也沒有說,因為嬰兒周圍有上千種聲音,他們卻只學會了人類的聲音,這是為什麼? 既然嬰兒只聽取人類的聲音,學習人類的語言,說明在周圍多種聲音中,人類的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極為強烈,促使嬰兒的神經系統產生了熱情,在內心激起情感共鳴,進而促使他們發出相同的聲音。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人對音樂的感受就和這種現象很相近。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不僅隨著旋律而變化,而且他的頭和手也會跟隨節拍活動。當然了,嬰兒對語言的感受要比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強烈。嬰兒是在無意識中受到周圍聲音的感染的,人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舌頭、臉頰在動,其實,正式這種靜默之中,嬰兒的每個器官都在學習發聲。 上面說明了嬰兒是如何聽取聲音的。那麼,他們又如何學習語言呢?語言又怎樣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呢? 通常,人們把在嬰兒期學到的語言稱作母語,這種語言與後來學習的語言有明顯的區別,這類似於真牙和假牙的區別。 剛開始,嬰兒聽到的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聲音,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那麼,這些單純的聲音是怎樣被賦予意義的呢?兒童不僅學會了詞語和其中的意思,還掌握了句子和語言結構,因為懂得句子結構是理解語言的前提。比如人們說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詞語的排列順序決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語言順序顛倒,說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們就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兒童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語句的順序。 那麼,嬰兒的認知能力是如何發生的呢?人們常常說:孩子把這些東西記住了。卻沒有想到記住東西需要有記憶力。可是,嬰兒期的孩子沒有記憶力,相反,他們正是要培養這種能力。還有,要理解語言順序對含義的影響,就要懂得推理,這種能力嬰兒同樣不具備。很顯然,嬰兒對語言的學習是我們難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腦無法完成的,因為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說,兒童具備與成人不同的智慧。 可以這樣說,成人用大腦來學習,嬰兒透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 成人的學習僅僅是接受,就是把知識輸入大腦,儲存起來,如果同往花瓶裡灌水一樣,人與知識並沒有直接的聯絡。相反,嬰兒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透過學習塑造了自身。他們逐漸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在幼小的軀體內發生了一種精神化學反應,知識不僅進入大腦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腦的發育。就這樣,透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嬰兒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把這時候的心理稱作具備吸引力的心靈。 嬰兒這種獨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無法想象,但是,這種能力的優勢卻不可否認。要是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該有多好!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在休閒遊戲中學習新的語言,就能夠像吃飯、呼吸一樣輕鬆地學習知識。如果真能如此該有多好呀!想象吧,開始的時候,我們還不會發現自己有什麼變化,可是突然之間,新的知識就像星辰一樣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裡,這將多麼令人激動。 假如有這樣一個星球,沒有學校和教師,沒有書包和圖書館,人們壓根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居民過著閒散的生活,每天僅僅吃飯走路,卻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識,讀者一定認為我是在講童話故事。其實不然,這樣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這就是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在無意識中學會了每一件事,卻絲毫沒有感到學習的負擔。 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件極為偉大的事情,不僅逐漸掌握了知識,同時大腦得以發育成形。話又說回來,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付出代價,當學習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時候,獲得每一點知識都要付出很大代價。 兒童學習的另一件大事是動作。嬰兒生下來先要在襁褓之中過大半年,這時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們就能夠走動,而且學會了做許多動作。其間,他們無憂無慮,整天都在開心地玩耍,同時一點點地學習動作,這個時候語言已經不成問題,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深深吸引他們,印在他們的大腦裡。 兒童對動作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個動作都有特定的學習期。開始學習動作之前,幼兒無意識的心理發育已經開始了,在學習動作的時候,大腦早已開始了對周圍環境的學習。當嬰兒學習第一個動作的時候,心理活動就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只要對一個3歲的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在反覆不斷地玩弄一些東西,這些遊戲活動是有意識的,兒童的思維透過對玩具的研究,正在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從此,他們的行為也將逐漸有意識,而且透過自己的活動使自身得到完善。就這樣,一開始無意識的遊戲活動,逐漸變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兒童的學習也是從手的使用開始的。 這些 經驗最終形成了兒童的性格 ,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限制,這是因為經驗的世界要比無意識的世界狹小得多。 這個神秘的學習過程從嬰兒降生就開始了。嬰兒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獲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並將成為他記憶的一部分,從而獲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對於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這些6歲大的孩子突然之間有了理解力,並且有耐心聽老師講話。 近年來,對嬰幼兒心理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被兒童的這個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書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兒童這個階段的學習進行分析。 對於0-6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兒童的心理發育,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延長這個學習階段,促使兒童發展其掌握知識的能力,這將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類擺脫艱辛的學習過程,同時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將是對人類多大的貢獻。 可以說,對兒童心理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教育革命。當人們發現嬰兒的心理與成人完全不一樣;人們瞭解到嬰兒的學習能力屬於無意識的心理,這種無意識變成意識的條件,使嬰兒在遊戲過程中從周圍環境吸取經驗;當人們認識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這個過程,於是,兒童教育理念發生了徹底變化。既然兒童能夠自然吸收知識,那麼這個性格的形成階段就極其重要,這一時期兒童需要正確的幫助,而不是灌輸知識,教育應該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於是,教育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而是向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的手段。 成人應該給兒童以幫助,這並非因為他們幼小,而是因為他們天賦的創造力尚處於萌發階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護,而且,成人提供的幫助不是指向兒童本身,而是促進兒童這種天賦能力的發揮。 發揮兒童的心理發展,促進兒童自然學習能力的發揮,使這種潛能得到提高——這就是當今世界教育新的發展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委內瑞拉“臨時總統”瓜伊多為何無法獲得軍方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