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不假

    天寶十四年底,身兼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盧龍節度使史思明,一同反叛唐王朝。為了增加勝算,安祿山還聯絡了契丹、突厥等少數民族,組成了號稱20萬的大軍,以“奉詔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造反。

    由於唐玄宗統治後期的混亂,唐朝國內的局勢已經是江河日下。短時間內,安祿山的叛軍就連克連捷,取得了相當的軍事成果。河北、河南等地很快被叛軍完全掌控,山東、山西的大片土地也很快失陷。

    眼見,戰火已經蔓延到了陝西境內,唐朝的都城長安也變得岌岌可危。

    老邁的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頭,慌慌張張要求“御駕親征”,於天寶十五年六月,倉皇率領楊貴妃、楊國忠等人,還有皇親國戚和寵信宦官們,向著西南方“親征”去了。對!我的確沒有弄錯,叛軍從東北方殺奔而來,唐玄宗卻朝著西南方親征去了。

    唐玄宗一行的逃難人員,倉皇趕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們不滿情緒已經無法控制,終於爆發了馬嵬驛之變。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長期以來就是太子的擁護者,他認為今天的亂局完全都是楊國忠造成的。今天計程車兵譁變,實在是事出有因,必須殺掉楊國忠以穩定軍心。同時,此舉也可以去除安祿山叛軍的“藉口”,再也不需要他“清君側”了。

    此時的太子李亨,面對這種契機,依然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處理。在陳玄禮的再三再四請求下,太子李亨終於站了出來,支援士兵們的訴求。

    楊國忠在慌亂之下,自顧自地開始逃命,躲進了馬嵬驛西門之內。隨後,追上來計程車兵們撕碎了楊國忠,將他的頭顱掛出來示眾。之後,憤怒計程車兵又殺死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和南韓夫人、秦國夫人。

    最後,譁變計程車兵又包圍了唐玄宗的臨時住所。

    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走出驛站,一面慰勞軍士,一面表示永不追究。可士兵們並不領情,高喊要求懲處楊貴妃,對唐玄宗持續施壓。

    年輕時牛逼轟轟的唐玄宗,此刻算是敗興敗到家了,毫無帝王的尊嚴可言。他一面哭,一面求,讓士兵們不要殺楊貴妃,都是他自己的錯。眼開不頂事,唐玄宗順帶還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詔》。而且,還公開宣讀了自己下的罪己詔。

    可惜,這招兒沒啥效果。

    不得已,唐玄宗只得讓身邊的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裡面,用繩子將她勒死。可憐!這個白胖白胖的美女,就這樣被活活勒死了,楊貴妃之後被就近安葬在嗎馬嵬驛附近。

    在楊貴妃死後,陳玄禮等造反將領解甲向唐玄宗請罪。此刻的唐玄宗也看出來了,這些將領背後是太子李亨在支援,自己此刻根本不能把他們怎樣。於是,他只能借坡下驢,說到:“眾將皆無罪,為保大唐江山而有功。”

    之後,唐玄宗繼續向四川逃竄,而太子李亨則主動留下,準備抗擊叛軍。經永壽、平涼後一路北上靈武,在此作為前方指揮部平定叛亂。而唐玄宗則經扶風、陳倉、散關,一路南下直奔成都。唐玄宗最大的失誤,就是不該在此時脫離自己的軍隊。

    天寶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部將的擁立下,於靈武宣佈登基,史稱唐肅宗。為了照顧老爹的情緒和麵子,遙尊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這樣,唐玄宗這個皇帝不僅丟了愛人,還丟了皇位。

    回答完畢。

  • 2 # 帝子乘風2

    不是唐玄宗,是以太子為首的所有御林軍的將士!!更是全華人民需要一個為安史之亂負責的替罪羊!!如果不是楊貴妃,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了!連死一個宰相楊國忠都不行!必須死一個更大人物!!!!以謝天下!!

  • 3 # 珞珈山的貓

    安史之亂雖說最終被平息,但是安史之亂依然攔腰斬斷了大唐王朝的國運。安史之亂前後,大唐王朝的形象從天上跌落到地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嚴重受挫,無力再恢復到戰亂前的盛況!天寶14年,鎮守范陽、平盧、河東的節度使安祿山率領燕地三鎮兵馬,再加上盧龍節度使史思明的兵馬以及安祿山招來的北方突厥等遊牧民族兵馬,共計20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以清君側,奉密詔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出兵攻打沿線各州郡,直逼東都洛陽和首都長安。

    由於唐玄宗晚年時期貪圖享樂、怠於朝政,寵信奸佞、聽信讒言、好大喜功。因此廟堂之上缺少精明強幹之人。反而盡是如楊國忠一般的溜鬚拍馬之人。安祿山的大軍從燕地出發之後便迅速跨越黃河。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大軍可謂是日進千里。出兵才月餘便拿下了東都洛陽。

    安祿山拿下東都洛陽之後便在此登基為帝,國號大燕。隨後安祿山派遣大軍浩浩蕩蕩直逼長安。由於洛陽與長安距離較近,且各路援軍不敢與安祿山正面交鋒及長安的守備都不足。長安很快也被攻下。一時之間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全部淪為安祿山的地盤。

    在長安告急之時,年邁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便帶著自己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以及寵臣楊國忠準備逃往四川避難。由陳玄禮及統領下的龍武衛保護皇駕隨行。太子李亨此時身兼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定叛亂,也隨父親唐玄宗李隆基同行。

    太子李亨乃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此時已經做太子多年。而且太子李亨一直與奸相楊國忠不和,更是對於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所作所為多有意見。此次安史之亂名義上的起因又是因為楊國忠和楊貴妃而起。於是太子李亨便密謀手下說服龍武衛大將軍陳宣禮與自己一同誅殺楊國忠父子,並且發動逼宮逼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楊貴妃。

    當皇駕走到馬崽坡之後,隨駕唐玄宗李隆基身邊的龍武衛在陳玄禮的率領下產生譁變。這些心中飽含怒火的侍衛們先殺死了楊國忠父子。隨後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率領侍衛們包圍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行宮。奏請太上皇李隆基殺死安史之亂的另外一個禍端楊貴妃。

    面對士兵的譁變,面對咄咄逼人的形勢,儘管唐玄宗李隆基心中一百個不情願,不願殺死寵妃楊玉環,但國將不國、社稷危難之際,年老體弱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沒有辦法去平定叛亂。此時又流離失所,奔波在外,無處安身,身邊原本就只有寵妃楊貴妃和宦官高力士與之為伴。但是士兵華便不殺死楊貴妃無法平息士兵的怨氣,更無法擺平背後的太子計劃。於是無奈之下的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賜死楊玉環,一代美人便就此香消玉損。

    在唐玄宗李隆基殺死楊玉環之後,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率領譁變計程車兵紛紛卸甲,跪地請求唐玄宗李隆基寬恕自己的罪名。並沒有進一步逼迫唐玄宗李隆基就範退位給太子李亨。唐玄宗李隆基也自知自己無力去懲處這些譁變計程車兵。於是便寬恕了這些士兵和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崽坡當地草草的下葬了楊貴妃。

    原本跟隨唐玄宗李隆基一同逃命的太子李亨在馬崽坡事變之後,由於沒有實現自己順利繼位的計劃,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也沒有真正的跟自己一條心。而是繼續效忠唐玄宗李隆基。於是太子李亨便以負責殿後為名,並沒有跟隨唐玄宗李隆基繼續前行。轉而率領親信前往了自己培植了多年勢力的隴西地區靈武。

    隨後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遙尊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全國各地仍然效忠於大唐王朝的各地官員將領也認同了這件事。從此以後皇帝政令都是從靈武發出。太上皇李隆基徹底成為了孤家寡人躲在四川以避禍亂。

  • 4 # 鄧海春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馬嵬》一詩中對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的無奈慨嘆。提到中國古代的美人,楊貴妃絕對能夠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據一席之地,而她與唐玄宗的愛情也被後世津津樂道,不論是玄宗強奪兒媳,還是楊貴妃想吃荔枝使得“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典故都家喻戶曉。

    不過,唐玄宗在執政後期沉醉於和楊貴妃的恩愛生活,而導致荒廢朝政,而他所信任和重用的安祿山趁機爆發兵變,史稱“安史之亂”,在這場動亂下,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出逃,又在半路遭遇兵變,最終不得不將楊貴妃賜死,但此時的大唐也開始由盛轉衰,走向了傾覆。如同歷史上許多其它爭論眾多的事件一樣,有關楊貴妃的身死之地,人們也有著很多種不同的說法,那麼,楊貴妃到底是死於何地呢?

    天寶十四年(755),隨著安祿山“清君側”口號的提出,安史之亂正式爆發,第二年,唐玄宗向西南逃亡,準備前往有著天險之利的成都避難,然而,當他們來到位於今陝西省興平市一帶的馬嵬坡時,變故卻陡然發生了。

    據《舊唐書》記載:“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唐玄宗一行人來到馬嵬坡時,掌管禁軍的陳玄禮將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罪魁禍首之一,奸臣楊國忠父子誅殺。這一舉動實屬正常,也在唐玄宗的接受範圍內,於是他便沒有發表態度,然而,陳玄禮卻並沒有讓軍隊回到原處駐紮,而是陳列在了唐玄宗的面前。玄宗讓高力士前去詢問,卻得到了亂賊還沒有除盡的答覆。

    唐玄宗是個聰明的人,否則他也不會締造“開元盛世”了,他很快意識到陳玄禮和兵士們要誅殺他寵愛的楊貴妃,為了平息動亂,玄宗只好忍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之中,並埋葬在驛站的西側路旁。此外,在另一官修史書《資治通鑑》中,也有“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的記載,可見,楊貴妃很可能是被縊死在了馬嵬坡旁的一處佛堂中。

    不過,近代以來,一種有趣的說法流傳甚廣,說是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往了日本。中日兩地都有學者認為,楊貴妃在馬嵬坡事變中逃脫,先是逃往揚州,又隨著遣唐使到了日本,並在那裡受到了愛戴。在今天的日本山口縣一帶,還有著據說是楊貴妃葬身地的墓葬。

    楊貴妃逃往日本,並死在他鄉的可能性當然是幾乎為零的,但這也體現了她受到了中外的廣泛喜愛。至於楊貴妃的喪命之處,馬嵬坡是受到各路史料廣泛認可的答案。此外,人們還從楊貴妃的死因入手,提出過縊死、吞金而死、被亂軍殺害等說法。

  • 5 # 望風瑟瑟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整首詩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二人的愛情悲劇,也點明瞭楊貴妃就葬在馬嵬坡。

    公元755年,安祿山兵起范陽,同年十二月,攻陷東都洛陽。此時,唐玄宗想讓太子主持軍務,因楊國忠得罪過太子,所以讓楊玉環勸說皇帝放棄這個打算。此後,太子李亨深恨楊國忠楊貴妃兄妹,這也為楊貴妃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舊唐書》“河東盜起,玄宗欲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情,帝遂不內禪。‘’

    公元756年5月,玄宗皇帝率眾西逃,第二天車駕行至馬嵬坡驛時,軍隊突然譁變,宰相楊國忠為亂兵所殺,楊貴妃被逼迫縊死。,這就是著名的馬嵬之變。

    楊國忠的死自然不必說,用兩個字概括:活該!那唐玄宗為什麼要還要殺楊貴妃呢?

    其實唐玄宗真的不想殺楊貴妃。司馬光《資治通鑑》記得很清楚。

    玄禮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當處置。”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從表面看來,是眾將士逼迫玄宗皇帝殺的楊貴妃。其實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推動事件的發展。《資治通鑑》記載,發動兵變之前,陳玄禮曾讓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說他準備殺楊國忠。太子態度曖昧,沒有贊成,更沒有反對。陳玄禮則意會到太子的態度,沒有反對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援,於是悍然發動兵變,射死楊國忠。之後,本著斬草除根的原則,又逼死楊貴妃。李亨在整個事件中,無所不在而又無所存在,整個事件中,唯一得利者也是太子一人而已,那麼我們則可以這樣理解:殺楊貴妃者,太子李亨,非玄宗也!

    楊貴妃死後葬於何處?這個不用再多考慮,開始肯定是馬嵬坡。除了之前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證據我再來列舉兩個證據。

    第一、《舊唐書.后妃傳》中雲: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繼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從舊唐書來看,不光清楚的寫著殺楊貴妃的地點,連埋的地點都記得清清楚楚。

    第二、《舊唐書.后妃傳》雲:上皇自蜀中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楊貴妃的確埋在馬嵬坡,不然玄宗皇帝為何要祭奠,改葬?這段話與《新唐書》中“裹屍以紫茵”一句很是吻合,所以我們更可以確定開始楊貴妃的確埋在此處。

    最終楊貴妃埋葬在哪,也許就是千古之謎了,玄宗皇帝密令改葬於他出,史書尚無記載,我們就更不得知了,既然這樣,那就讓楊貴妃安靜的沉睡吧!

    春夢悠揚生下界,一堪成笑一堪悲。馬嵬不是無情地,自遇蓬萊睡覺時。

  • 6 # 古來今往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用自己“羞花”般的美貌和對音律的精通贏得了李隆基的專寵,他們的日常互動經常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撒狗糧”一樣羨煞旁人。但是突然的暴亂擊碎了大唐百姓對盛世的幻想,也讓李隆基終究囿於帝王的無奈,下令賜死了自己的愛妃楊玉環。

    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唐朝,經濟水平到達了一個巔峰,但是盛世之下暗藏陰霾。均田制度的破壞和土地的兼併,讓很多原來以此為業的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逃亡。唐玄宗荒淫於聲色,是當時唐朝統治者日常的一個縮影,朝廷上下沉溺於腐敗的宮廷生活,而大權在握的楊家勢力(即楊貴妃一家)拿著國財無止無休地揮霍,金錢和權力的雙重誘惑,讓他們早就成為了慾望的工具人。唐朝貴族的腐朽讓下層的百姓痛苦不堪,社會的矛盾如暗流湧動,而後期口腹蜜劍的李林甫和“不顧天下成敗”的楊國忠激化了集團內部的矛盾,再加上五胡亂華火上澆油,“安史之亂”最終爆發。

    從天寶十四年12月16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到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朝義自縊而死,其餘叛軍投降,暴亂結束,“安史之亂”在“馬嵬坡兵變”到達最高峰。我們熟悉的《新貴妃醉酒》中“馬嵬坡下願為真愛魂斷紅顏”講的就是這個事變。唐玄宗攜眾來到馬嵬坡,眾兵士非常激動不滿,憤怒的情緒已經像冒火了一樣,而長途奔襲的勞累和糧食缺乏帶來的飢餓感更加點燃了怒火。

    首先遭到發難的是楊國忠,在官兵的“楊國忠和胡虜謀反”聲中,他被眾人逮住肢解,隨後,戶部侍郎楊暄和南韓夫人以及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同和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他的兒子裴徽被薛景仙殺死。而在陳玄禮和韋諤二人希望唐玄宗殺掉楊貴妃時,唐玄宗猶豫不定,犯了難,但是在高力士多次勸說下,唐玄宗最終屈服於“安定軍心”的理由下,楊貴妃在佛堂被高力士縊死。

    難道曾經唐玄宗曾經對楊貴妃的恩愛都是假象,曾經你儂我儂的生活都是楊貴妃自己的幻想嗎?也許唐玄宗真的愛過,甚至愛著楊貴妃,但是楊貴妃作為和“安史之亂”脫不了干係的楊氏集團(特別是楊國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一員,即使她實際上來說並沒有參與叛亂,也會被人們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所以將士的怒火自然會往她身上燒。而唐玄宗畢竟作為一個仍有一定理智的皇帝,他心裡還是明白孰輕孰重,作為李姓家族的一員,他並不希望李家列祖列宗辛辛苦苦用血肉打下的江山就這麼在自己手裡崩塌,然後他無顏去面對祖輩和百姓。因此,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同唐玄宗自己的私慾做激烈鬥爭時,再加上身邊重臣的苦苦勸說和手下將士燃燒的怒火作為野性粘合劑,他忍痛下令賜死了楊貴妃,並將她葬在馬嵬坡。

    帝王的血液終究還是冰冷的,在自己的皇位被人威脅時,作為皇帝的李隆基還是保有了自己的理智,在虛無縹緲的愛情和實打實的江山中,他選擇了對愛放手,選擇了自己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選擇了自我救贖。

  • 7 # 靜逸堂堂主

    此時唐玄宗已經步入古稀之年,且經過晚年的鶯歌燕舞,意志已逐漸消沉,膽子也小了,面對陳玄禮的兵諫,他一時間肯定手足無措,且出於本能,只想自己保命要緊,所以無論禁軍提出什麼要求,他肯定都會答應,處死貴妃也自然不在話下。從這方面講,玄宗是相當自私的,李商隱有詩云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李隆基當了四十多年皇帝,在危難時卻連自己心愛之人都保護不了,還不如嫁給盧家的平民女子莫愁,一生都平平安安。

    總之,唐玄宗處死楊貴妃,是為了自保,而不是說唐玄宗認為安祿山謀反,大唐江山遭難與楊貴妃有關,為了懲罰她才處死她的

  • 8 # 眾森淼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他們從隋朝的手中奪來了天下,自然也有人可以從他們的手中將天下再拿走。在如日中天的唐朝,安祿山當時極有可能就是這一個人。

    切不管安祿山是不是蓄謀已久,又或者是突發奇想。但是他確實是帶領著大批的部隊給唐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天寶十四年起兵,他們勢如破竹,轉瞬間就已經佔領了洛陽,窺視著長安了。

    唐玄宗對於安祿山如此的威脅感到了危險。他看著安祿山的軍隊兵臨城下,自己的位置坐的也是越發的不安穩了。他很害怕,於是就帶領著滿朝的文武大臣還有自己的三宮六院就開始逃跑。一路浩浩蕩蕩,倒也是十分的壯觀。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玄宗也確實有些在劫難逃的意思。那邊安祿山叛亂的威脅正盛,這邊自己的內部竟然再出現問題。

    在他們逃跑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自己在長安的日子,對於這樣兵馬天涯的經歷感到十分的難受,於是安祿山反了,他們也要反。於是在馬嵬坡這個地方,陳玄禮也發動了兵變,他說都是楊貴妃還有楊國忠造成的問題,要他將楊貴妃還有楊國忠給殺了,要不然他也反了。

    唐玄宗苦思無策,他身在馬嵬坡,前有狼後有虎。他該怎麼辦?唐玄宗很難受,但是文武大臣都明白,陳玄禮不能反,他要是再反了,大唐也就宣告結束了,於是他們也在苦勸唐玄宗。其實唐玄宗又何嘗不明白,只是捨不得他的這個傾國傾城的老婆罷了。

    他很難受,但是他沒有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勇氣。而高力士也是看透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苦苦的勸諫唐玄宗,最終他選擇應了陳玄禮還有諸多將士的的要求,將楊玉環推出去斬了。

    楊貴妃死了,唐玄宗他們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唐玄宗再去找楊貴妃的屍體,卻再也找不到了。何談安葬呢?

  • 9 # 中級珠寶鑑定師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他們從隋朝的手中奪來了天下,自然也有人可以從他們的手中將天下再拿走。在如日中天的唐朝,安祿山當時極有可能就是這一個人。

    切不管安祿山是不是蓄謀已久,又或者是突發奇想。但是他確實是帶領著大批的部隊給唐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天寶十四年起兵,他們勢如破竹,轉瞬間就已經佔領了洛陽,窺視著長安了。

    唐玄宗對於安祿山如此的威脅感到了危險。他看著安祿山的軍隊兵臨城下,自己的位置坐的也是越發的不安穩了。他很害怕,於是就帶領著滿朝的文武大臣還有自己的三宮六院就開始逃跑。一路浩浩蕩蕩,倒也是十分的壯觀。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玄宗也確實有些在劫難逃的意思。那邊安祿山叛亂的威脅正盛,這邊自己的內部竟然再出現問題。

    在他們逃跑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自己在長安的日子,對於這樣兵馬天涯的經歷感到十分的難受,於是安祿山反了,他們也要反。於是在馬嵬坡這個地方,陳玄禮也發動了兵變,他說都是楊貴妃還有楊國忠造成的問題,要他將楊貴妃還有楊國忠給殺了,要不然他也反了。

    唐玄宗苦思無策,他身在馬嵬坡,前有狼後有虎。他該怎麼辦?唐玄宗很難受,但是文武大臣都明白,陳玄禮不能反,他要是再反了,大唐也就宣告結束了,於是他們也在苦勸唐玄宗。其實唐玄宗又何嘗不明白,只是捨不得他的這個傾國傾城的老婆罷了。

    他很難受,但是他沒有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勇氣。而高力士也是看透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苦苦的勸諫唐玄宗,最終他選擇應了陳玄禮還有諸多將士的的要求,將楊玉環推出去斬了。

    楊貴妃死了,唐玄宗他們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唐玄宗再去找楊貴妃的屍體,卻再也找不到了。何談安葬呢?

  • 10 # 海浮人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道盡了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寫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這段詩文寫的是唐玄宗至馬嵬驛,軍隊譁變,賜死楊貴妃的故事。對唐王朝而言,馬嵬驛事變是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前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天寶年間唐玄宗昏庸淫亂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因此探究楊貴妃被賜死一事,需要從多方面考慮。無論是真正因為她或者間接因為她導致唐王朝由盛轉衰,她的結局是註定的,歸根結底是挽救唐王朝命運的一種表現。

    她於李唐王朝來說,終歸是曇花一現的。但於歷史而言,她又有些模糊不清。“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到底她死因是不是真正由於唐玄宗,死後又埋於何處?史書上也沒有交代清楚,至今都是一個歷史謎題,有數個版本的傳說。

    軍隊譁變,被亂軍砍死,天寶十五年,哥舒翰兵敗被俘,潼關失守,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幸蜀之策,攜帶一干臣子連同中央禁軍一千多人,向著西南逃去。

    “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知。”由此可見,因為潼關失守事發突然,唐玄宗棄都之策也是倉促決定,為此放棄了不少人。如“妃、主、皇孫在外者,皆委之而去”,放任不管。甚至在京的中央官員大多都不知情,依舊照例早朝。這些事情都充分說明唐玄宗一行的“西辛”,壓根就是臨時起意。甚至沒有安排大臣接管長安,導致敵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皇城。而之後的長安大屠殺事件,更是這次決定留下的代價。

    因此在行至馬嵬坡之時,發生兵變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1)遺棄長安,造成軍心動盪

    連皇族大臣都來不及轉移,更別提這些士兵的家人。西行巴蜀時間如此之長,而現在潼關又被攻破,怕是還在路上皇城便會被敵軍攻破,到時候亂軍之中他們家人安危又該如何,怕是結局都已經註定了,免不了家破人亡。一想到這裡,這些士兵自然憤懣難平,急需要找一個發洩口,而楊國忠難辭其咎

    (2)路途遙遠,準備倉促,君臣矛盾爆發

    畢竟是臨時起意,準備太過倉促。這讓一向嬌生慣養的皇子龍孫,又怎麼能吃得了這些苦,心中的不滿,憤懣,自然便發洩在了這些底層計程車兵身上。而這就更讓意見頗多計程車卒心生不滿,最終矛盾爆發,引起譁變。

    (3)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以下克上

    以陳玄禮為首的一干將領,對於淪落到這樣的地步自然是憤憤不平的。只不過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早期唐玄宗確實是聖明之君,因此他們把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推向了楊家。因此禍亂朝政,權傾朝野的楊國忠一家,及楊氏姐妹,自然是在劫難逃了。一方面為了堵住悠悠之口,維護唐玄宗的名聲;一方面為了平定譁變,穩定軍心,這樣的處置,勢在必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愚蠢與忠誠的結合體,被太子利用,發動馬嵬坡之變,賜死貴妃,一生追隨玄宗,馬嵬之變,他只是想讓玄宗遠離美色,關心朝政,但是殊不知,太子李亨利用此次政變,掌握大權。晚年陳玄禮陪伴玄宗,但是被李亨打擊。

    因此在這場譁變之中,唐玄宗都來不及做過多思考,陳玄禮便以“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甿庶,朝野怨諮,以至此邪?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為由,任六軍兵士,斬殺楊國忠一家以及楊氏姐妹。而關於楊貴妃是怎麼死的,在李益的七絕詩《過嵬驛》和七律《過嵬驛二首》中說:“血洗託君蓮花血”、“太真血染馬蹄盡”,意思是說楊貴妃喪命亂軍之中,而且是被刀刃砍死的。發生這樣的譁變,看來也在情理之中。

    2.唐玄宗為了穩定局勢,決定賜死楊貴妃以定軍心

    在逃離長安之後,行至馬嵬坡這段時間之內,軍隊流言四起,士卒憤懣不平,這些唐玄宗自然看得出來。甚至於落到如此地步,他自然有好好反省。而王朝由盛轉衰,也正是由楊貴妃開始。畢竟楊國忠之失,已成定論。而楊貴妃等一干楊氏姊妹,個個也不是省油的燈,恃寵而驕、驕橫淫佚、助紂為虐的責任無論如何是推卸不掉的,這些玄宗心中都有數。盛世之時,這些都無關緊要。可在亂世,這些便是催命之符。因此為了鞏固統治,穩定軍心,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賜死楊貴妃及楊國忠一家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史書上也有記載:“明皇鑑夏商之失,畏天悔禍,賜妃子死,禁軍何預焉?”

    (玄宗無奈別貴妃)

    3.決定殺死楊貴妃的主謀是太子李亨,唐玄宗被迫頒佈命令

    《唐書》和《通鑑》都有關於太子李亨主謀說的相關記載,如“輔國預謀”,而“太子未決”,這些都能論證太子李亨其實是有這個打算的。畢竟在馬嵬驛事變發生之前,太子李亨一直都處在唐玄宗的嚴密控制和楊貴妃兄妹以及安祿山等人的殘酷陷害之下,常常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如此的深仇大恨,在陳玄禮和李輔國預謀之時,他有所打算自然也不奇怪。唯一讓他遲疑的,便是唐玄宗罷了。而得到眾多大臣將領的支援之後,他自然有了底氣不顧及唐玄宗。因此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於情於理、於公於私自然勢在必行。

    (馬嵬坡之變的幕後主使,肅宗李亨)

    貴妃葬身之地之謎

    而關於貴妃的葬身之地,史書上也眾說紛紜。《舊唐書.后妃傳》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其文曰:“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這段文字呢?說明貴妃是葬在馬嵬坡的,只是後來皇帝想要改葬禮,受到了大臣的制止。玄宗無可奈何,於是秘密差人啟棺,發現裡面屍體已然腐爛,只剩下貴妃身前的香囊還一如從前。也正是因為面目無法辨認,後世有許多懷疑與猜測。有人懷疑用了替身,有人認為貴妃已然身死。

    甚至在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裡都有貴妃的記載,說貴妃墓中死的是他的侍女,唐玄宗心有不忍,派人秘密護送楊玉環漂流過海,逃亡到了日本上口縣向津具半島油谷町村。現今日本還有楊貴妃的墳墓。甚至書中還有記載,安史之亂平息之後,明皇想要迎回貴妃,再續前緣共享富貴。但楊貴妃心已成灰,於是拔下頭上的一根玉簪,讓特使交給唐玄宗,以示答謝。

    總的來講,這種說法也廣為流傳。不過中日早期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野史也沒有絲毫記錄。再加上日本人極其崇拜白居易,不排除受到他的《長恨歌》影響,被後世加以演繹出來的。

    浮人結語

    總之,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倘若貴妃能約束楊氏一族,楊國忠等人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也不至落到如此下場。歸根結底還是他們自掘墳墓,只顧私利不顧國家利益,絲毫不知道他們依仗的是一個強盛的大唐。

    還有,把一個國家的衰亡怪罪於一個女子身上,這些口口聲聲說要為玄宗清理君側之人也難算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自體脂肪填充後多久不再吸收?自體脂肪吸收快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