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河洋橋
-
2 # 說說過去的故事
感謝邀請,說說慈禧為什麼沒有和武則天一樣當皇帝,而是當皇太后垂簾聽政。因為時代不僅不允許慈禧登基,就連慈禧也不會想著登基的,因為她本人作為一位長期受封建文化影響的女性,自己也已經沾染上了封建禮教所固有的思想,如果有人讓她稱帝,她或許還是第一個挑出來反對的。
況且,當時清朝的局勢是非常不樂觀的,整個清王朝都處在一種風雨飄搖的險境中,如果慈禧想登基,也是絕對不敢的,因為她如果這麼做了就只能授人以柄,掀起全國反清的浪潮,就算她當時了皇帝,也只能是王國之君。
慈禧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離不開那些滿清貴族們的支援,她一直依賴都左右著光緒皇帝,這已經讓很多人不滿了,她若想登基,就連她最為仰賴的這些人都會跳到她的對立面去,這是得不償失的。
慈禧雖然有能力,但是她畢竟距離武則天還是差了一些,不然她也就不會讓清朝淪落到那個地步了。
綜上所述,慈禧沒有登基稱帝的原因大概就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允許,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允許,慈禧本身沒有這樣的野心,而且她的能力也有限。正是這種種原因才導致了慈禧沒有登基做皇帝。
-
3 # 官方認證御坂美琴
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當皇帝
首先,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她是怎樣坐穩皇位的呢?大肆屠殺李氏家族;重用武氏外戚從而穩定朝政。再看慈禧太后縱觀她統治中國40多年依靠的是愛新覺羅家族和漢族官員,如果她自立皇帝那麼她會面對眾叛親離!
其次,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男尊女卑;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武則天稱帝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但是武則天之後,婦女的地位極大的降低了,生怕再出現武則天這樣的人物。就是在這樣的大男子主義社會,慈禧太后縱然擁有實權;但也不敢逾越這條鴻溝。
最後,當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如果慈禧稱帝,必然會引起地區的鬥爭。從而影響西方列強的利益;所以帝國主義也不會支援她稱帝!
-
4 # 成武暢通
我們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慈禧太后是清朝的最後一個實際統治者。在慈禧太后統治的歷史上,我們國家與外國列強簽訂了許許多多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慈禧太后對待外交事務的一貫的軟弱政策使得近代中國蒙受了幾千年未有的奇恥大辱。
在慈禧太后的統治期內,甚至還發生過舉國震驚的中國向世界列強宣戰的事件。這也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慈禧太后一直不敢稱帝,原來這才是她的顧慮之處!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憑藉著過人的政治手腕一手開創了武周王朝。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與武則天相比,她的政治手腕的強硬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敢效仿武則天稱帝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清祖制規定,後宮不得干政。慈禧太后掌握著中國朝政四十多年,無論是誰都看出來了慈禧已經違背了祖宗之法,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說破。慈禧太后也明白這一點,當年辛酉政變的時候,慈禧無時無刻的不提心吊膽,如果自己稱帝了,違背了祖宗之法不說,恐怕自己以後別想睡上一個安穩覺。
第二,皇位的繼承者眾多,根本輪不上慈禧。要知道,大清朝自打建國以來皇族兄弟對於皇位的爭奪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人明面上稱兄道弟,噓寒問暖,其實在背地裡都恨不得弄死對方。這些人的爭鬥已經很是激烈了,慈禧太后為什麼還要在碰這缸渾水呢?在一旁看著他們爭鬥,自己從中漁利,這才是官場之道。
第三,慈禧太后沒有子嗣,唯一的同治皇帝還英年早逝。萬一自己哪天過世了?這大清的江山豈不是還要還給愛新覺羅?這筆買賣太過於冤枉,自己還是不要犯傻的好。
所以說,慈禧太后不打算稱帝,肯定是有她自己的小算盤的。
-
5 # 史海甄客百曉生
謝謝邀請。在史學界,慈禧素有“晚清實際統治者”之稱,透過垂簾聽政和訓政等方式把持朝政40餘年,可謂家喻戶曉。那麼問題來了,在完全掌控實權之下的慈禧,為何沒有效仿一代女皇武則天一般,登基稱帝改朝換代?細究其因,主要還是歸於具體所處環境等客觀因素以及慈禧本人性格等主觀因素綜合影響之下的結果。
慈禧劇照
以卑微出身華麗逆襲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寅時(凌晨3—5點),一位在未來影響清朝國運近半個世紀的女子誕生,她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關於她的家世,《清皇室四譜》、《清史稿》等史料中都有記載,她的父親惠徵當時僅僅是一個正八品的筆帖式(文秘),雖然是正兒八經的旗籍出身(比包衣要優越),但也只是忝居下五旗(鑲藍旗)而已。故在葉赫那拉氏剛出生的那幾年,家境還是比較困窘的。
1851年(咸豐元年),剛剛繼位的咸豐帝第一次公開選秀,當時葉赫那拉氏年屆17(虛歲),已達到入宮選秀的標準,所以在戶部組織下,葉赫那拉氏入宮參加了選秀。次年的二月,得到宮內傳來賜號蘭貴人(更加映襯其出身不高)的喜報,葉赫那拉氏於1852年(咸豐二年)五月初九以貴人的身份被接進圓明園。
咸豐帝畫像
雖然起點不高,但憑藉其自身的容貌,她很快贏得咸豐帝的寵愛。1854年(十一月二十五),葉赫那拉氏被冊封為懿嬪;兩年後的三月二十三,又誕育皇長子載淳,久無子嗣的咸豐帝大喜,當下封其為懿妃;1857年(咸豐七年)十二月十三,行懿貴妃冊封禮。
從入宮為貴人到進位貴妃,葉赫那拉氏僅僅用了五年,速度之快令人稱奇。細思之下,除卻自身的容貌深得咸豐喜愛之外,誕育皇嗣也是大功一件,在咸豐一生子嗣單薄(兩子,次子於出生當日夭折)之下顯得更為功勳卓著。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凌晨,年僅31歲的咸豐駕崩於煙波致爽殿。載淳順理成章成為了嗣皇帝,於同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正式即位,葉赫那拉氏也由先帝的懿貴太妃榮升聖母皇太后,加徽號“慈禧”。由於新帝年幼(6歲),故由慈禧與慈安兩人共同垂簾聽政。但令時人沒想到的是,自此開啟了慈禧掌權之路,長達47年。
同治帝畫像
母族勢微,仍需依靠皇室宗親雖然掌權長達半個世紀,看似獨攬一切的表面下,終慈禧一生都沒有稱帝。之所以未能與武則天一樣榮登大寶,第一個硬傷便是她仍需清朝皇室的支援。
從慈禧的生平事蹟,我們很容易便可看出,雖然在她成為皇太后之後,葉赫那拉家族從鑲藍旗抬入鑲黃旗(上三旗首旗),她的父親也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弟弟妹妹們也都有不錯的發展,但歸根結底沒有一位孃家人可以真正做到獨當一面(有真才實幹),相較武則天的母族,差異明顯,母族勢微直接導致慈禧只能透過自己的努力上位。
那麼,她得以大權獨攬究竟有沒有外部力量呢?答案是肯定的,從1861年的“辛酉事變”,到後面的垂簾聽政和兩度訓政,慈禧的成功都離不開愛新覺羅內部宗親的支援。如果沒有恭親王奕訢和重臣瓜爾佳.勝保,想必單憑她與慈安兩人,斷然是不能與“顧命八大臣”相抗衡,更不會出現垂簾聽政的狀況。即使奕訢在1884年(光緒十年)被迫退出軍機處(甲申易樞),但緊接著醇親王奕譞上位。所以,即使晚清中樞內部有各種爭鬥,但具體權力的更替僅僅是愛新覺羅皇室內部的調動而已,歸根結底還是得需要宗親的扶持,這與武則天可以完全擺脫李唐皇族自力更生是完全兩個層級的概念。
恭親王奕訢
所以,慈禧大權在握的同時,也不忘給皇族宗親們一些要職讓他們安心輔佐,很好地維護了宗親們的利益。如果在母族勢微無可用之人的前提下,貿然登基繼位,必然會失去愛新覺羅家族的扶持,慈禧如此精明之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各方輿論壓力倍增晚清慈禧掌權的階段,正處於內憂外患時期,外有列強不斷侵擾,內有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運動此起彼伏。作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面對如此窘況尚且自顧不暇,更別說有精力去思考登基繼位的事情,在時間充裕程度和精力有限度上就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其次,改朝換代勢必會受到多方輿論的譴責。1875年1月12日,伴隨著獨子同治帝的去世,為了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慈禧選擇親妹妹的兒子載湉(醇親王奕譞之子)以過繼咸豐帝之宗祧繼承皇位,此舉雖然違反祖制(按照祖制,同治帝無子嗣,應從溥字輩擇一人承繼同治宗祧)僅僅是為了一己之私,但最起碼是在同治去世後才選的嗣皇帝。然而隨著慈禧與光緒二人矛盾的不斷加劇,在她的精心謀劃之下,預定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改元保慶”(立溥儁為大阿哥,並且逼迫光緒退位)的鬧劇,甫一出臺便遭到多方輿論的譴責。其中包含紳商、維新派、保皇黨,甚至連外國公使對此都紛紛以拒絕入賀的方式向慈禧施加壓力,在如此情況之下,慈禧只能作罷,廢除溥儁的大阿哥稱號並且將其逐出皇宮。
光緒帝劇照
同朝易儲尚且困難重重,更別說慈禧本人似武則天那般改朝換代,更是不為世俗所認同。況且,根據兩人所處的具體時代來看,唐朝民風開放,女性地位相對高一些,而清朝時期一直秉承“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的標準,所以即使慈禧再強橫,要想稱帝,時代背景也是不允許的。
貪圖平穩,安於現狀講完慈禧未能稱帝所受的客觀因素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關於她自身主觀方面的因素。從卑微的貴人迅速升到貴妃乃至皇太后,得以掌控朝政四十餘年,一生榮耀確實令人望塵莫及。從她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出,隨著一開始的純真少女到最後的滿腹深沉,至始至終她都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現有環境下穩中求進,但絕不會越雷池一步。
如此性格讓她既可以實時掌握朝中大權,也不需要事事都親力親為(重用漢臣、倚仗皇室宗親),尤其在關鍵時刻,她更不需要衝在最前方去憑一己之身承擔所有責任,既可掌權又能博得宗親重臣們的擁護,何樂而不為。也正是由於如此貪圖平穩安於現狀,她才會始終只做那個幕後之人。
慈禧
小結:終慈禧一生,有過榮耀也有過淒涼(兩度西逃),受過聖寵也遭人詬罵。47年的手握重權,雖無皇帝之名也有皇帝之實,故世人常稱其為“清代的無冕女皇”。之所以不稱帝,源於客觀的多方位受限和主觀的性格養成以及多維度思慮。至於褒貶如何,留待後世評說。
-
6 # 宋安之
不是皇帝,但是皇帝該有的一樣都不少,還要怎麼樣?
而且你把慈安太后和恭親王放哪裡呢?
雖說慈禧太后實際統治中國長達47年之久,但慈禧太后的掌權路上還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攔路虎的,比如說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就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他們在,慈禧太后還想當稱帝?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斃。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突然釋出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史稱甲申易樞,才算徹底將恭親王排擠出權力中心。
也就是說到了1884年,慈禧太后才算真正的大權在握隨心所欲。但清朝當時可謂是風雨飄搖之際,歷經短暫的所謂的同治中興,清朝又面對西方列強的咄咄逼人,可謂是面對外患是焦頭爛額的。
很明顯在那種時候慈禧太后根本沒有合適時機稱帝的。
當然說這麼多並非是認為慈禧肯定有稱帝之心,只是就事論事說說慈禧不管有沒有這個心,反正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
7 # 小潘縱史
第一,沒必要。第二,太危險。
之所以說沒必要,是因為慈禧已經透過“垂簾聽政”這一手段掌握了權柄。形式上,或者是部分不重要的權力給了皇上。這樣一來一舉兩得,皇位還是愛新覺羅的,但自己抓著大權。
之所以能“垂簾聽政”,和她的身份有關。同治即位,尊慈禧、慈安為兩宮皇太后。慈禧有了“皇太后”這一身份,再加上是同治生母,一切都顯得名正言順。另外,清末三位皇帝壽命短也是重要原因。
當然,她是奪了八大臣的權的。這時“鬼子六”奕忻也站在慈禧這一邊,還有慈安太后,這都是她能成功發動“祺祥政變”的基礎。
二,為什麼說危險呢?這個大清不止慈禧說了算。同治是皇上,光緒是皇上,偶爾也得聽人家說說意見吧?哪怕是做做樣子。而且慈禧只是抓著大權,一般的事務,比如不太重要的官員任命這些,她是不管的。一來圖個清閒,二來讓孩子們也鍛鍊一下。她只是個有點自以為是、比較有權力慾望的人。
還有一些人,慈禧是不敢惹的。比如慈安。慈安一般不管事,但管起事來,慈禧也無可奈何。比如安德海為何人頭落地?還是慈安的意思。
還有一些人,慈禧得依靠。比如六爺恭親王。沒有他,怎麼去近代化?怎麼去有效有手腕地開展行政事務。而且他是咸豐的弟弟,慈禧必須讓他三分。一段經典的對話:
慈禧:“我要革你的職!”
恭親王:“你能革我的職,但你不能革我皇子!”
慈禧沒有辦法。
她要是在這種情況下去做女皇帝,估計就沒有人會支援她,最後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別說當太后了,可能連慘死都不成。
當然,人家是有政治手腕的,能夠平衡好與愛新覺羅家族的關係,也不學武則天去封自己的親戚為高官,這樣並沒有太出格,人們也就沒有太大的怨言了。畢竟,很多人還得依靠這個老佛爺混個好日子呢!
-
8 # 蘭臺
慈禧與武則天的權力基礎完全不一樣。
武則天的權力基礎源自她在“垂簾”以前已經參與最高決策幾十年,等她要稱帝時朝廷裡差不多都是她的人了。而且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培養“諸武勢力”,等她稱帝時“諸武勢力”已經很大了。
從公元660年,武則天因為丈夫唐高宗身體原因開始參與政治,一直到690年她廢掉兒子李旦,自己登基稱帝足足過了30年。也就是說武則天執掌最高權力達三十年。
而在這三十年裡,武則天處死了太子李賢,廢掉了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在稱帝之前,關隴勳貴被清洗了好幾遍,還出兵鎮壓了兩次反對她專權的起義。
可以說武則天稱不稱帝,她其實已經握有大唐最高權力,而且武氏家族在朝廷裡也有龐大勢力,這一切都是武則天稱帝的底氣。
而慈禧完全不一樣,她的權力基礎來自於她是咸豐帝的妻子,是同治帝的母親,也就是說慈禧的權力基礎源自愛新覺羅家族。
而且慈禧在垂簾聽政前完全沒有參與政治,並且在同治朝早期慈禧許多親筆奏摺裡我們都能看到有許多錯別字,而且許多批示真的比較幼稚。
可以說,早期慈禧完全是政治素人,她根本沒有能力去當女皇。
更重要一點,她雖然是同治帝生母,但是並不是咸豐帝正妻,咸豐帝皇后是慈安,在慈安健在時,慈禧一直是和慈安分享“太后垂簾聽政”這一份權力的。
甚至慈禧每一次打擊政治對手所依靠的恰好是愛新覺羅宗室,利用皇家的力量來打擊她的政敵。
辛酉政變,咸豐帝的親弟弟們都是站在慈禧這一邊的,原因就是咸豐帝重用遠支宗室早就引起皇族的不滿。
1884年甲申易樞,慈禧依然是利用宗室對恭親王改革的不滿以及中法戰爭之際突然發難,把恭親王以及恭親王勢力逐出中樞,把恭親王從合作者變成下屬。但即便如此,慈禧依然要透過重用禮親王世鐸來向朝野表明她本人“絕無私心”,因為禮親王一系是努爾哈赤嫡次子,也是實際上的長子,重用世鐸是慈禧要向宗室表明她收拾恭親王絕不是她個人擅權。
而為了避嫌,慈禧一直打壓自己孃家人,這和重用自己孃家人的武則天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以這麼說,慈禧雖然也垂簾聽政50年,但是她其實一直是以“愛新覺羅家媳婦兒”的身份主持朝政,她立光緒帝和宣統帝,雖然她有自己的小算盤,但事實上立這兩個小皇帝在禮法上是最符合的,如果不選他們反而是不符合禮法的出格行為。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慈禧完全掌握實權,為什麼不當女皇,而要垂簾聽政?這個問題問得讓人不知道該怎麼說提問者好!一個連傀儡光緒帝都廢不掉的人,還有資格當女皇帝嗎?
戊戌政變之後,光緒帝被慈禧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次年,慈禧將自己小叔子惇親王奕誴的孫子溥儁過繼給了自己已故的兒子同治帝作用嗣子。慈禧此舉的目的非常明確,因為同治帝沒有兒子,慈禧當初才選擇了光緒帝;現在同治帝有“兒子”了,光緒帝自然應當“退位讓賢”!慈禧甚至連溥儁的新年號都已經擬好了——保慶(不是賣金子的那個),並且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正式讓溥儁代替光緒帝到奉先殿祭祖。換言之,慈禧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差讓溥儁正式即位當皇帝了!但是,榮祿和慶親王奕劻不樂意了,尤其是奕劻,溥儁的父親端郡王載漪可不是明哲保身的醇親王奕譞,讓他兒子當上了皇帝,載漪肯定會藉此得勢,這無異於是從奕劻碗裡硬生生巴拉走一大塊肥肉!
彼時適逢義和拳亂,西方列強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不傾向於中國在這個時候更換皇帝。更何況,這個新皇帝的親生父親載漪還和義和拳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於是,榮祿和奕劻看到機會,向慈禧提交了一份所謂西方列強的外交照會,說西方各國公使聯合決定:敦促皇太后歸政!榮祿的想法是為了慈禧好,這一點從他在義和拳亂中對西方列強打一下揉三下的態度也能看得出,他不願意慈禧被義和拳跟載漪等人矇蔽,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至於奕劻,則是赤裸裸為了利益,他不想讓載漪來分自己到嘴的肥肉。二人一拍即合,搞出了那份所謂外交照會。結果,出乎二人和所有人意料的是,慈禧聽到“歸政”二字,頭腦徹底不清醒了。於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一個弱國同時向十一個強國宣戰!
結局眾所周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慈禧被迫逃往山西、陝西。事後,載漪被慈禧當作了替罪羊、發配新疆,溥儁即位的事也不了了之,溥儁重新認祖歸宗,做回了他父親載漪的兒子。庚子國變之後的慈禧早已是驚弓之鳥、聞洋色變,別說是自己當女皇帝了,連換掉光緒帝的打算都徹底放棄了,她已經沒有挑戰列強的勇氣了……那麼庚子國變之前呢?慈禧太后有沒有機會當女皇帝呢?同樣沒有!
辛酉政變,兩宮並尊辛酉政變是慈禧權力的起點,在辛酉政變期間,慈禧、慈安於恭親王奕訢聯手搞掉了咸豐帝留下的輔政八大臣。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彼時慈安和慈禧手裡並沒有實權,她們主要倚仗的是奕訢和他拉過來的那幫後來的所謂“恭黨”以及僧格林沁等人。
奕訢之所以趟這趟渾水也不像一些電影裡說的什麼和慈禧有私情,說白了這就是一樁政治買賣!奕訢作為大股東,他是要參與分紅的。於是,辛酉政變之後慈安和慈禧兩宮垂簾,奕訢出任議政王、掌握軍機處,形成了新的權力格局,兩宮皇太后與奕訢分掌決策和執行,相互牽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當女皇帝,慈禧的權力本身都還沒有完全穩固!
慈禧強勢出頭,慈安、奕訢合流在辛酉政變的蜜月期過去之後,慈禧也變得不再安分。憑藉著皇太后的身份,慈禧開始弄權並不斷試探奕訢的底線。在此期間,慈安鑑於奕訢權勢過重,對慈禧與奕訢的爭鬥採取了中立態度。不久之後,慈禧藉助御史言官彈劾成功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
在初次交鋒大獲全勝之後,慈禧開始了對奕訢的步步緊逼,而這也讓慈安感覺到了危機。最終,為了抑制慈禧,慈安與奕訢私下裡達成了默契。後來著名的“安德海案”背後,其實就是慈安、奕訢與慈禧兩股政治勢力相互博弈的結果,丁寶楨敢殺安德海,實際上也是看準了這一點才走的一步險棋!而安德海,則成了兩股政治勢力爭鬥的犧牲品。當然,安德海這個人也的確該死,不是嗎?此後,慈禧的勢力雖然在不斷膨脹,但慈安擁有高於慈禧的宗法地位,奕訢依然掌握著軍機處。雖然奕訢的勢力在遭到打壓,不斷萎縮,但慈禧始終不敢走得太遠。換言之,直到這個時候,慈禧尚沒有能夠做到說一不二,更別說是當女皇帝了。
慈安去世、甲申易樞光緒七年,慈安去世,慈禧失去了一個重要制約,權力天平開始走向不可逆的傾斜。與此同時,慈禧為了進一步打壓奕訢,將光緒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推向了前臺。奕譞這個人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便於控制,用他取代奕訢是最名正言順、也是最佳的選擇。
就在慈安去世三年之後的光緒十年,慈禧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奕譞送進了軍機處,同時免去了奕訢的所有職務並將所謂“恭黨”全部踢出了權力中樞,史稱“甲申易樞”。自此,慈禧權傾朝野,開始了“尊號皇帝”生涯。
按理說,這個時候是慈禧當女皇帝的最佳時機,但是彼時的社會風氣擺在那裡,慈禧弄權或許沒人會過多幹涉,但是她要當皇帝,愛新覺羅家族的那些個王爺們恐怕第一個就不會答應!還有那地方實力派督撫們,恐怕也很難袖手旁觀。要知道,彼時可是男權登峰造極的清朝,慈禧當女皇帝的阻力要比唐朝的武則天大得多!
這還只是國內因素,西方列強也不可能支援慈禧當女皇帝。對於西方列強而言,中國太大了,根本無法像印度那樣一口氣吞下去,這是彼時西方列強基本達成的共識。所以,西方列強選擇了以華制華,透過清政府來間接得到他們需要的利益。清朝之所以能夠贏得所謂同治中興的和平環境,實際上就是因為列強的這種政策轉變。既然如此,清政府的穩定是列強最需要的,他們比清政府還不希望中國陷入內亂!一旦慈禧當皇帝,內亂幾乎是可以預見的,這顯然是西方列強不願意看到的。一個溥儁尚且搞成了那樣,別說是慈禧自己當皇帝了!
當然,從慈禧對愛新覺羅宗室王公和自家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態度也能看得出,這個人還是相當傳統的,她雖然弄權,卻始終將自己置於了愛新覺羅家族媳婦的位置上,並沒有生出改朝換代的想法。說慈禧當女皇帝的問題,顯然是提問者一廂情願了,首先形勢不允許,而且慈禧也根本沒想過……
-
10 # 何偉讀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真女皇,兩個半拉子女皇。為何這樣說,因為除了武則天之外,這兩個“半女皇”,一個是漢代的呂后,另一個則是清朝的慈禧太后。
自咸豐皇帝駕崩以後,由於剛繼位的同治皇帝年幼,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便開始垂簾聽政,共同裁斷國家大事。
隨著慈安太后的去世,帝國所有的權力開始集中在慈禧的手中,在慈禧太后權力的陰影下,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要規規矩矩的“聽話”,甚至同治和光緒皇帝還要稱慈禧太后為“皇爸爸”。
在清末,朝廷大臣眼中只知有太后垂簾卻不知有皇帝當政,慈禧的守舊,奢侈和妄自尊大,也是清朝走向沒落的原因之一。然而奇怪的是,慈禧太后的權力如此之大,可她卻並未如武則天一般稱帝,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若是想要揭開慈禧不稱帝之謎,還需要從古代封建王朝的家法和國法說起。我們都知道,自從暴秦被推翻之後,直至漢武帝時期,才真正的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從此也奠定了中華兩千年遵循儒家傳統的基礎。
孔子的儒家理論一直被後人推崇,在宋代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呼聲中,後代的帝王統治者們開始把“人倫綱常”、“忠孝為先”、“君臣父子”推上了高峰,甚至達到了苛求的地步。
這種觀念從宋代以後一直到明清兩代尤為最甚,忠君愛國、長幼尊卑的觀念深入人心,甚至在法律上也有所體現。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下,無論是軍事、政治、民生、家族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因而國法與家法兩大體制也隨之誕生。“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法與家法都是在維護“君權”的神聖,從而達到維持朝廷穩定的作用。
明清時期一直是封建皇權最為鼎盛之時,因此,統治者們對於家族的管理也開始重視起來。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設立了專門管轄皇族的大宗正院,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宗人府,以此來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等事宜。換句話說,凡是皇家的宗親勳貴們的“家事”,通通由大宗正院管轄。
明朝滅亡以後,入主中原的清廷延續了明王朝很多適合統治的制度,“宗人府”制度也是其中之一。清代的宗人府機構都是由王公貴族掌控,被稱之為“宗令”,凡是皇家內部關於家族的事宜,都必須由宗令點頭承認才能生效,除此之外,“宗令”的下屬們也多為是皇親國戚,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權力在皇室中佔很大比重,因此宗人府也是當時皇族中最高的隱形權力機構。
慈禧太后掌握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可她手中握著的無非是“國法”,真正的“家法”話語權還是由時任宗令的奕誴定奪。毫不誇張的說,慈禧太后是大清國的代表,而奕誴則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總舵主”。慈禧太后所有的權力都是來自於愛新覺羅家族,反之若是失去了愛新覺羅家族的支援,慈禧太后必然會成為“有名無實”的失敗者。
由此可見,慈禧太后想要改朝換代是絕對不可能的,畢竟這已經觸犯了愛新覺羅家族最根本的利益,奕誴以及各王公大臣們都會堅決反對。到時候,慈禧就會變成一個“無君無父”、“不忠不孝”之人,此狀況之下,慈禧根本就不敢做君王大夢了。
其實話說回來,慈禧當時的權力熏天已經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雖然在名義上並非是皇帝,可她卻已經成為了大清帝國真正說一不二的“帝王”了。
雖然還有一些外在的原因,比如洋人反對,朝野的不支援,但慈禧不當皇帝,也當不了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奕誴為首的愛新覺羅家族的反對。
慈禧太后的手腕在晚清是超一流的,稱帝對自己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故此,她怎麼會去爭那徒有的虛名的皇帝位子呢?慈禧太后的頭腦由此可見一斑。
回覆列表
慈禧老佛爺可不是傻瓜,武側天雖然做了皇帝,可是,失去了很多,受盡了誹謗,而且,女人做皇帝,傳位給誰家好呢?是孃家人呢,還是丈夫家裡人?歷史上,呂雉專權,呂家人盡遭屠戮;武后當皇帝,武家人死於非命。慈禧雖然貪權,但是,慈禧老佛爺懂得和別人分享權利:恭親王奕忻、愛新覺羅家族、漢人當中有智慧的人等等.....都能在清政府當中謀得一席之地,特殊的還委以重任,只要不推翻大清,基本上人才都可以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