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煩躁的番茄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他不是嫡長子而是庶子,按理說,他無論如何都坐不上皇帝這個寶座的。

    能當上皇帝全靠李隆基的深謀遠慮,首先當自己實力不足時,他找到了一個強有力的靠山,就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

    武則天死後,軟弱的李顯做了皇帝,後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合謀毒死,如此,便是給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個絕好機會。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消滅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勢力,擁護李旦繼位,如此,自己的爹做了皇帝,那李隆基這個做兒子的就有了做皇帝的可能。

    後因擁立有功,加上李隆基的權勢越來越大,自然而然,他很容易的從李旦那得到了太子之位。

    如此,李隆基的敵人就轉變了,權勢已經最大化的太平公主成了他的敵人。

    兩人明爭暗鬥,李旦夾在中間是非常痛苦的,於是乎李旦做了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退位了,而皇帝由李隆基來做。

    到此為止,太平公主實際上已經輸了,李隆基成了皇帝,太平公主一個女人是不可能鬥贏得,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後,太平公主意圖造反,被李隆基輕易鎮壓。

    至此,李隆基的皇帝之位徹底穩固。

  • 2 # 陳一逛

    因為他是李家的子孫 他的父親是李旦 爺爺是李治 奶奶是武則天 老爺爺是李世民 太爺爺是李淵 他的伯父是李顯 一出生就離權力中心不遠 他的父親兩次登基 性格懦弱 戰戰兢兢的活著 雖然窩囊 卻贏得了生機 躲過了一次次政治風暴 最後還能做幾年皇帝 這就為李隆基贏得了機會 他由一個普通的 不保險的宗室王爺變成了皇子 有了這些 還不夠 最主要的還是他的能力 :年輕卻政治經驗和手段成熟 魄力魅力無比 ! 誅滅韋氏集團 把父親推上皇位 --有李世民之風 後來又順利取得太子地位 最後父親讓出帝位 把他推了上去 這樣他就成了皇帝 ! 說得比較粗糙 諒解 ! 謝謝!

  • 3 # 錢品聚

    有人說:唐玄宗李隆基是靠三個女人,才當上的皇帝。

    這句話乍一看,覺得很欠抽。

    但仔細想想,好像確有幾分道理,因為在李隆基漫長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幾次機遇,都是和三個女人有關,她們分別是:

    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

    圖左中右:太平公主—武則天—韋皇后

    如果不是這三個女人,單憑李隆基的出身,到最後頂多也就是個王爺,每天溜溜鳥,喝喝小酒,手中雖無大權,但也坐擁皇室金山,反正餓不死。

    但如此一來,就與他日後的偉大抱負,完全背道而馳了。

    唐玄宗·李隆基

    然而反過來說,如果誰把他和這三個女人之間的關係,簡單理解成是李隆基吃她們的軟飯,那就大錯特錯了。

    堂堂名留千古的唐玄宗,怎麼可能吃軟飯?

    自古皇室鬥爭爾虞我詐,即使一個小小的宦官,有時也能主導國家局勢,更別說名留青史的唐玄宗了。

    其登基背後所隱藏的腥風血雨,跌宕起伏,足夠後代無數人說上個幾百年,也說不完。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簡單捋一捋,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帝命,究竟和這三個女人,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

    而他究竟是靠哪些機遇,才最終順利登基,成為千古留名的唐玄宗?

    圖:武則天

    第一個機遇,看似跟他的父親李旦登基有關,實則還是和武則天關係最大。

    嗣聖元年,即公元684年,唐高宗第八子李旦,在武則天的扶持下,登基稱帝,號唐睿宗,雖名為皇帝,實為傀儡,仍舊是武則天垂簾聽政。

    然而因為李旦登基,他的子嗣得以晉封,於垂拱三年(687年),僅僅兩歲的李隆基,便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

    《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

    被武則天把持朝政的李唐王朝,可謂時局動盪,初有徐敬業於揚州起兵抗武,後有李衝發兵謀反,數次叛亂數次平復,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再到朝中,武則天為除異己,先後誅殺李唐皇室宗親數百人,又成立制獄,致使告密成風,人人自危,武周建立後,改年號等一系列舉措,更一度引發社會震盪,少年李隆基作為李唐皇室僥倖存活的宗親之一,便是深入經歷了整個過程。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

    影視劇照

    他的父親李旦雖名為皇帝,卻只能居於側宮,不許登朝執政,他的母親竇妃因被誣陷“厭蠱咒詛”,在李隆基剛滿五歲時便被謀害,眼見父悲母死的李隆基,人生完全是被武則天的意志所左右,更別提此後軟禁於宮中長達十餘年,然而這些早年經歷並非全是劫數,相反卻造就出李隆基性格中的隱忍。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

    再退一步說,如果不是武則天扶持李旦登基,恐怕皇子的頭銜,還輪不到李隆基。

    而成為皇子以後,不論時局如何更替,起碼李隆基擁有了繼承李唐皇室大統的資格。

    只要有機會復辟唐朝,即使還有其他競爭者,李隆基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爭奪皇位。

    再到永昌年間,即公元689年,由於此前的當朝太子李弘,不幸猝死,因為離世時年僅二十歲,膝下無子嗣,同時他也是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為念及親情,武則天便將李隆基“過繼”於李弘為子,目的是為了繼承李弘的香火。

    於是李隆基就又多了一層身份,由於李弘不幸猝死後,其父親唐高宗悲痛萬分,便追加李弘為“孝敬皇帝”,這是唐朝開國以來的首例,即在太子死後被追諡為皇帝,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武則天將李隆基過繼給李弘當兒子,那李隆基自然就多了一層皇長子的身份,再從“立長子為皇太子”的封建禮制角度上來說,若日後有機會繼承帝位,李隆基就顯得更加名正言順了。

    這算是他人生中早期的兩個大機遇,雖然不論怎麼看,都伴隨著血淋淋的慘痛,然而歷史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揹負著母親慘死的血海深仇,以及看著父親如何作為傀儡,被威逼了整整二十年,更親眼目睹了武則天將李唐宗親屠戮殆盡,小小年紀的李隆基,早早便經歷了痛苦的人生歷練。

    而這些歷練,全是拜武則天所賜,同時他的福祉,也是拜武則天所賜,可以說武則天完全影響了李隆基最早期的人生軌跡,乃至於影響到他最後登臨皇位。

    有歷練,自然就會有蛻變,而在完成蛻變之前,李隆基要走的路,依舊漫長而又艱難。

    直到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二十歲的李隆基,參與了太子李顯,聯合鳳閣侍郎張柬之發動的神龍政變,見證了武周政權的垮臺。

    《舊唐書·桓彥範傳》:“太子(李顯,之前被武則天覆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於廊下。”

    隨著武則天被逼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看似李唐復辟,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李唐皇朝終於重回正軌的時候,卻因為李顯本人的軟弱無能,導致韋皇后專擅朝野,聯合其兄長韋溫,企圖篡奪皇權,此後更效仿武則天,試圖當第二個女皇帝,而她,正是影響李隆基皇帝命運的第二個女人。

    圖:韋皇后

    這一次,李隆基終於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此走到臺前,成為李唐皇室中的實權人物,而完成這一次轉變的關鍵節點,正是由他為主導發動的“唐隆政變”。

    影視劇照

    說起唐隆政變的起因,並不複雜,但要往前了說,還是和武則天脫不開聯絡。

    起初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遠離朝野,在此期間,他的愛妻韋皇后始終不離不棄,夫婦二人情深似海,共度難關,李顯對韋皇后也百依百順,被傳為一段佳話。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八卷》:上(李顯)在房陵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唐中宗·李顯

    誰知李顯對韋皇后過度的寵愛,卻一直持續到李顯第二次登基,懦弱的李顯復位後,放任韋皇后獨攬大權,大事小事皆聽從於韋皇后的旨意,他雖有皇帝之名,卻並無皇帝之權,再加上性格實在軟弱,最終被權欲滔天的韋皇后與安樂公主聯手毒殺。

    韋皇后影視劇照

    《舊唐書·卷七》: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於神龍殿,年五十五。

    在此期間,韋皇后直接越權,肆意提用韋氏族戚,大肆封官進爵,逐漸形成以韋氏近親為核心的權力集團,聯合起來禍亂朝野,其女兒安樂公主更無節制的賣官賣爵,將官職明碼標價,空無才學濫竽充數者,便憑此登臨朝政,致使朝野上下一片烏煙瘴氣,文武群臣畏懼韋皇后的權勢,皆是敢怒不敢言。

    安樂公主影視劇照

    而早在武則天退位後,原本的朝中重臣已經大換血,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等人,尤其對韋皇后形成威懾,為剷除權勢道路上的阻礙,張柬之等人相繼被韋皇后貶官削權,幾乎再無人敢於反抗,便使翻手為雲的韋皇后日漸被權力燻心,逐漸萌生出效仿武則天成為女皇之意。

    此時此刻,始終靜觀其變的李隆基,終於決定趕在韋皇后稱帝之前先發制人,為奪回李唐皇室發動政變。

    但此時的李隆基勢力並不如韋后集團,他必須要找到幫手共謀大業。

    在李隆基最信任的人裡,必然少不了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早在韋皇后當政之初,雖與安樂公主橫行朝野,但她們二人唯獨對太平公主有所忌憚,天生強勢的太平公主不僅權謀過人,憑藉朝中老臣們的鼎立支援,太平公主竟能在與韋皇后的對抗中不落下風,足以可見太平公主獨具政治智慧。

    而她最為人所稱道的一件事,正是其兄李顯被毒殺以後,為了能夠維持皇族與韋后勢力之間的平衡,太平公主便與上官婉兒一同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任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新唐書·列傳第八》:韋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

    此舉果然奏效:

    一方面,透過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向韋后施壓。

    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棋,使相王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親,曾經的唐睿宗參謀政事。

    這樣做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了分裂韋后的權力,使其無法大權獨攬。

    我們打個很好的比方就清楚了,正如當初的三國,孫吳一方據守江東,劉備一方死守西蜀,聯合起來對抗曹魏,使其無法完全控制整個漢室江山,並由此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勢力平衡。

    而太平公主此舉最大的意義也一樣,李顯生前雖懦弱無能,但好歹名為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對韋后勢力也能有所牽制,然而李顯一旦身死,李唐皇室帶給韋后的壓力則勢必減弱,繼而導致韋后無所顧忌。通俗來說,之前李顯活著,就算再沒本事,再沒主見,他也是李唐的皇帝,而韋皇后終究只是“後”,就算垂簾聽政,對大事小事指手畫腳,也得看一絲李顯的面子,在權術中,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能夠讓韋皇后不敢完全的肆無忌憚。可如果李顯一死,這種平衡立即就會被打破,韋皇后也就不必再看皇帝的面子。

    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太平公主及時的補救措施,避免了韋皇后殺害李顯之後,可能會出現的皇室權力崩潰,並在一定程度上與韋后形成了一種新的權力平衡。

    這種平衡便是她和相王李旦共同組成,同時名義上李重茂也是皇帝,就算年齡再小再無能,但好歹他姓“李”,有些事情,韋皇后想做之前,還是要忌憚三分。

    太平公主的政治才能,由此便可見一斑。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五》:中宗之世,韋后、安樂公主皆畏之(太平公主)。

    雖然在不久之後,韋后聯合其朝中黨羽,經過一番運作成功將李旦架空,最終獨攬大權,但在唐中宗李顯被毒殺之初,太平公主的這一舉措卻使得朝廷局勢得以穩固,沒有出現兵變譁然或皇權徹底被韋后架空的局面,也為日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贏得了寶貴時機。

    如果在李顯被毒殺之初不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以及任命相王李旦輔佐朝政,韋氏族戚對於李唐皇室的侵蝕,會比李隆基發動政變時還要深入,屆時兵馬大權都被韋后勢力所掌控,等到李隆基發動政變,就不會再是羽林營能被順利策反,宮內侍衛紛紛倒戈的局面了。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九卷》: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璇、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后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

    因此,我個人認為,太平公主在權術上,實為女中豪傑,而在與韋后的博弈中,也堪稱步步為營,處心積慮維持皇室的話語權,企圖讓李姓皇子繼承大統,從而阻撓韋后的勢力擴大,或者直白的說,進一步阻止韋后效仿武則天稱帝。

    所以太平公主之於李隆基,在唐隆政變發動前,就已經影響很大,如果沒有太平公主,李隆基所接手的將是一個更大的爛攤子,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發動政變的機會。

    此後太平公主幫助李隆基起兵奪權,更是說明了一切。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五》:(太平公主)又與太子(李隆基)共誅韋氏。

    她先是派遣自己的兒子薛崇簡,以及親信劉幽求等部眾輔佐李隆基,經過一番周密謀劃,最終於七月二十一日發動政變,由此可知,太平公主在李隆基發動政變時,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幫助。

    薛崇簡

    《新唐書·列傳第八》:玄宗將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

    當夜,李隆基所屬部下萬騎果毅葛福順等人突襲羽林營,接連誅殺韋跨、韋播等韋氏黨羽,並以李唐正統之名,成功策反羽林軍,隨後率軍攻入玄德門,守衛內宮的將士得知是李隆基發動政變,立即紛紛倒戈,最終上下齊心,將逃入飛騎營的韋皇后當場斬首,安樂公主等韋氏族戚也隨之陸續被殺。

    葛福順影視劇照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九卷》: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璇、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后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韋后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

    斬武延秀於肅章門外,斬內將軍賀婁氏於太極殿西。

    事成之後,葛福順等人有意擁護李隆基稱帝,然而李隆基卻予以推辭,徑直前往李旦住所,將兵變過程悉數彙報給父親李旦。

    被武則天軟禁二十年,此後更受百般委屈的李旦,抱著李隆基失聲痛哭,年輕的李隆基亦為之動容。

    當日,參與政變的太平公主親自衝進大殿,將剛剛當上傀儡皇帝不久的李重茂拉下皇位,繼而擁立唐睿宗李旦復位,因此大功,唐睿宗在即位後,便封太平公主為萬戶,使其成為唐朝有史以來的公主權勢之巔峰,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新唐書·列傳第八》:事定,將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

    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乃入見王曰:“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

    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

    睿宗即位,主(太平公主)權由此震天下,加實封至萬戶,三子(李隆基,乃李旦第三子)封王,餘皆祭酒、九卿。

    而李隆基,則被封為平王,掌左右萬騎,隨後又獲得參與剿滅韋后集團的功臣們的支援,擁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唐睿宗眼見功臣們如此信服自己的兒子,當即喜出望外,索性做個順水推舟,同意了功臣們的意見,冊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到這一步,李隆基的皇帝寶座,可謂近在咫尺,然而不久之後,卻因為權力爭奪,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又展開了一番政治鬥爭,整個過程如下:

    唐睿宗復位後,太平公主權勢日漸擴大,一度權傾朝野,與被立為太子的李隆基分庭抗禮,雖然起初太平公主對李隆基並不上心,一來李隆基當時很年輕,只有二十五歲,從這個角度來說,浸淫權術一輩子的太平公主,絲毫不擔心一個二十五歲的毛頭小子,能把枝繁葉茂的她給扳倒。

    二來太平公主權傾朝野,唐睿宗由於是半推半就當的皇帝,本性也淡泊,因此群臣們商議朝野大事,經常會聽取太平公主的意見,逐漸的就形成了一種“有事直接找太平公主”的默許定勢,所以在這個角度來說,太平公主依仗自身權力,也不懼怕李隆基這個皇太子。

    但是人呢,一旦享受過權力的樂趣,就不想再輕易放下,太平公主也一樣,受到了權力帶來的無上尊崇,她開始想要延續自己的權力,於是打算廢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傀儡太子,等唐睿宗駕崩以後,自己好垂簾聽政。

    《資治通鑑·唐紀》: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頗易之。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其實仔細想想,武則天,韋皇后,還有太平公主,這三個人的本質,幾乎沒有多大區別,無非都是為了權力,權力能使人名留千古,更能使人瘋狂。

    想到就去做,太平公主便開始在朝中慢慢耕耘,尋找合適的機會試圖廢黜李隆基,而李隆基起初也並未在意,直到各種針對自己的言論甚囂塵上,且與之相關的權臣都受到詆譭,而太平公主本人也透過各種細節,最終敗露了自己的私心,比如退朝時,在宮門內攔住宰相宋璟,暗示其應該改立太子,結果宋璟當場大聲反駁,與其他權臣紛紛表示支援李隆基。

    《資治通鑑·唐紀》:(太平公主)既而憚其英武,欲更擇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權,數為流言,雲“太子非長,不當立。”

    己亥,制戒諭中外,以息浮議。

    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為,纖介必聞於上,太子左右,亦往往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即便朝中人人得知太平公主想改立太子,但李旦最終仍舊頂著壓力,禪位於李隆基,於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李隆基登臨帝位,稱唐玄宗。

    圖:唐玄宗·李隆基

    但接踵而來的事情,卻仍舊不簡單。

    李隆基這位新君的龍椅,坐的一點兒都不穩。

    由於李旦退位,成為太上皇,而太平公主依靠多年耕耘,在朝中親信眾多,乃至於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門下,一度威脅到李隆基的話語權,自己所發出的詔令下達,也頻頻受到各種阻礙。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朝堂上下, 也因此分成了兩股勢力:

    一方,屬於唐玄宗李隆基,以正統皇帝之名治理國家。

    一方,則是太平公主,她藉助太上皇李旦施於的影響力,專擅朝政。

    雙方在政見上常常不合,導致彼此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最終太平公主決定,不再顧忌親人情面,準備聯合宮女元氏,毒死李隆基,直接謀反。

    這可謂是撕破臉皮,徹底與之決裂的做法,換言之,太平公主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刻,便再沒有退路,如果成功,則李隆基身死,太平公主得逞,而一旦失敗,太平公主將會背上篡位的罪名,而歸附她的黨羽,也將萬劫不復。

    《資治通鑑·唐紀》: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為朋黨,欲以危太子。

    ——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此處省略好幾個人名)……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

    結果太平公主萬萬沒想到,在她決定發動政變之後沒多久,李隆基便透過密報,獲悉了太平公主的謀反計劃,想借此時機將其剷除。

    但因為畢竟是自己的親姑姑,李隆基仍舊念及親人之情,同時還擔心如果真的與太平公主兵戈相向,那太上皇李旦肯定會責備自己,於是李隆基陷入了左右兩難,始終舉棋不定。

    這時候,跳出來一個關鍵人物,正是當朝宰相——崔日用。

    圖:宰相·崔日用

    崔日用對李隆基說了一番話,最終導致李隆基痛下決心,先發制人,大義滅親,史稱“先天政變”。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荊州長史崔日用入奏事,言於上(李隆基)曰:“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萬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

    (大意為:您得先下手為強啊!)

    上曰:“誠如卿言;直恐驚動上皇。”(可我怕驚動太上皇他老人家。。)

    日用曰:“天子之孝在於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則社稷為墟,安在其為孝乎!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動上皇矣。”

    (大意為:事關國家社稷,先偷偷幹了再說啊!)

    上以為然。以日用為吏部侍郎。

    而後,宰相魏知古在李隆基的授意下,於上朝時故意“告發”太平公主意圖謀反,李隆基順勢下令將其誅滅,其實太平公主想要謀反,李隆基早就知道,但就是要在公開場合讓人刻意點破,這樣他便能名正言順的行剷除之計。

    經過一系列慘烈的平叛行動過後,太平公主的黨羽均被斬首,而她本人,在平叛三天後,被李隆基賜死於家中,時年48歲。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

    到此,唐玄宗李隆基終於坐穩了皇帝龍椅,此後朝中再無禍亂,由此勵精圖治,開創了為後世所稱頌的“開元之治”。

    綜上所述,不論是武則天也好,還是韋皇后,亦或是太平公主也罷,這三人對於李隆基的影響,皆可謂極其深遠。

    武則天主導了李隆基的年少命運,帶給他慘痛經歷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堅韌的歷練,更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扶持李旦稱帝,從而使李隆基有了繼承大統的資格,這其中,還有些戲劇成分,畢竟當時李隆基年齡太小,才兩歲,料是武則天再高瞻遠矚,她也沒能看出李旦的三兒子長大以後,竟如此英武。

    韋皇后的專擅朝政,則讓李隆基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並以“唐隆政變”為突破口,一躍成為李唐皇室的實權派人物。

    而太平公主,對李隆基的影響,則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之所在,幫助李隆基成功發動唐隆政變,進一步鞏固了李隆基在朝中的實權,幫助其積攢下了最初的威望。

    消極之所在,則在於後期李旦傳位李隆基後,與其爭權奪勢,積累了深厚的政治經驗,也算磨鍊了李隆基的心智。

    這三個女人,都在唐玄宗的波瀾一生中,產生了難以磨滅的作用,但最終能使他當上皇帝,還是和他的個人努力關係最大,沒有日復一日的努力奮鬥,沒有真才實學,就算來十個武則天,八個韋皇后,也難能施展雄心抱負。

    但反過來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三個女人或直接或間接的對於李隆基命運的影響,歷史也將被改寫,而我們後人所看到的大唐,則必定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其實到最後,還有一個女人,對李隆基的影響,可能比這三個女人都要大,而且差點兒還讓李隆基丟了皇位,甚至連李唐皇朝也差點兒給搞沒了。

    大家猜,這個女人,她是誰~~~?

    ——————

    ——————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

    ——————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

    ——————

    ·《舊唐書·桓彥範傳》:“太子(李顯,之前被武則天覆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於廊下。”

    ——————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八卷》:上(李顯)在房陵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

    ·《舊唐書·卷七》: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於神龍殿,年五十五。

    ——————

    ·《新唐書·列傳第八》:韋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

    ——————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五》:中宗之世,韋后、安樂公主皆畏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又與太子(李隆基)共誅韋氏。

    ——————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九卷》: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璇、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后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

    ——————

    ·《新唐書·列傳第八》:玄宗將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

    ——————

    ·《資治通鑑·第二百零九卷》: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璇、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后耽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韋后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

    斬武延秀於肅章門外,斬內將軍賀婁氏於太極殿西。

    ——————

    ·《新唐書·列傳第八》:事定,將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

    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乃入見王曰:“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

    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

    睿宗即位,主(太平公主)權由此震天下,加實封至萬戶,三子(李隆基,乃李旦第三子)封王,餘皆祭酒、九卿。

    ——————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頗易之。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既而憚其英武,欲更擇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權,數為流言,雲“太子非長,不當立。”

    己亥,制戒諭中外,以息浮議。

    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為,纖介必聞於上,太子左右,亦往往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為朋黨,欲以危太子。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此處省略好幾個人名)……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六》:荊州長史崔日用入奏事,言於上(李隆基)曰:“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萬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

    上曰:“誠如卿言;直恐驚動上皇。”

    日用曰:“天子之孝在於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則社稷為墟,安在其為孝乎!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動上皇矣。”

    上以為然。以日用為吏部侍郎。

    ·《資治通鑑·唐紀·卷二十六》: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

  • 4 # 妙語論古今

    封建社會,皇位相傳自古以來就是按照,父傳子的規矩。而這規矩歷來也是按照立皇長子為太子的流程來辦。這就是為啥每到新皇帝登基,總有一些骨肉相殘,爭奪皇位的事件發生。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三子,有外號稱“李三郎”,他既不是長子,為何被立為太子,順利登基呢?原來,在歷史上唐睿宗李旦曾兩次即位。公元684年李旦即位後立了長子李成器為太子。後來武則天廢唐建周,李成器也失去了太子身份。武則天退位後,中宗李顯繼位,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殺了中宗。李隆基率軍攻入宮中將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殺死,唐睿宗重新登基,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不知所措,一是按照律法,應該繼續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但是考慮到三郎李隆基的功勞及“勢力”,立了李隆基為太子,而他也不退讓。唐睿宗李旦駕崩以後,李隆基就順利登基了!

  • 5 # 史無止境

    我是這麼認為的。李隆基原是個愛好浮華、貪圖聲色的紈袴子弟,是很出名的“風流李三郎”。他知音律,喜歡吹笛子,善擊羯鼓,對演戲極感興趣,曾經親選子弟三百人學戲,號稱“皇帝梨園弟子”。他初登帝位時的振作有為,勵精圖治,是被當時的處境逼出來的。在他發動殺掉韋后的政變之前,他的父親李旦(睿宗)已無做皇帝的指望。政變成功、睿宗復辟之後,李隆基作為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也並沒有繼承帝位的充足理由。他之所以能夠迅速地登上帝位,也和李世民殺兄奪位一樣,是靠著政變成功僥倖得來的。既然如此,當時反對他登位的就大有人在。就在誅韋政變的兩個月之後,宗室譙王李重福(李隆基的堂兄)起兵叛變,失敗後投水自盡。在宮廷內部,他的姑母太平公主因扶立睿宗,居功驕傲,干預朝政,權傾內外。姑侄兩人明爭暗鬥,太平公主經常派人探聽他的過失,奏報睿宗。他的日子過得惶惶不安。朝中許多大臣都阿附太平公主,只有姚崇、宋璟這些賢臣堅決站在他這一方。在太平公主被剷除之後,消滅敵對勢力仍需時日。也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必須聽從魏徵的話一樣,李隆基在誅韋政變與剷除太平公主政變之後,也必須聽姚崇、宋璟的話,自己在政治大風暴中才能站穩腳跟,保住帝位。你是怎麼看啊?

  • 6 # 唐詩宋詞有風雲

    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首先,時勢使然。進入後武則天時代,朝堂表面是經過神龍政變復辟的中宗的朝堂,實際漸漸由韋后把持,韋后及其女安樂公主大開封官鬻爵之門,一批所謂的"斜封官"正是在這段時間大量出現。而想做武則天第二的韋后並不滿足於此,利慾薰心之下,她竟與安樂公主合謀,鴆殺了中宗。此舉激怒的是另一個強勢的女人一一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她當然要阻止韋氏母女向皇權邁進的腳步,而太平公主勢單力孤,她必須尋找一個同盟者,這個同盟者是誰呢?經過一番思量,李旦第三子李隆基最終走進太平公主的視野。可以說,正是由於三個女人上演的權力之爭,讓本來與皇權沒有半點關係的李隆基捲入了這場爭鬥,並最終笑到最後。

    其次,機遇屬於有準備的人。李隆基之所以能進入太平公主的法眼,關健看中的是李隆基的人脈。也許有人會問,李隆基作為廢帝之子,落魄小王,能有什麼人脈呢?事實上,李隆基一直都在為奪取皇權做著積極的準備,他很早就和皇帝衛隊——萬騎的成員們交好,這支隊伍雖然人數不多,卻可以一當十驍勇無比,李隆基透過自己的一個私奴與萬騎軍的首領建立起深交,從而得到了萬騎將士的擁戴,在皇權爭奪戰中,手中沒兵當然不行,而這支驍勇的萬騎軍,顯然給李隆基的出場增添了砝碼,與太平公主結盟後,李隆基又近一步夯實了自己的力量,很短的時間內,尚衣奉御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折衝都尉麻嗣宗、宦官高力士等人相繼加盟,就連本是韋黨成員的宗楚客的好友兵部侍郎崔日用最後也倒戈反水。可以說,正是李隆基的這些積極準備,讓他具備了拔劍出鞘的可能。

    最後一點,是性格使然。李隆基性格沉穩果絕,正是這種性格,讓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可以憑藉一場急風驟雨式的除韋行動,讓韋氏一黨不及反應就全軍覆滅,他對韋黨的清算可以說毫不留情,要求兵士高於馬鞭者格殺勿論,使韋黨再無死灰復燃可能;而在此後與太平公主的博弈中,李隆基的果絕性格同樣起到了作用,看到太平公主逐漸駕空父皇李旦,自己漸處權力邊緣,他果絕地與李旦達成"協議",讓父親禪位,自己即位,正是這一"必殺技",讓太平公主勢力瞬間瓦解,紛紛轉投新皇帝,而李隆基對其姑母的報復毫不留情,在擊敗對手之後,直接將其賜死,皇權,在歷經這兩輪慘烈的撕殺之後,最終,落於李隆基之手。

    可以說,正是這三點原因,讓李隆基成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明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子傳輸是一個騙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