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部分無外乎九子奪嫡了,當然這是相對於康熙帝來講的。而對於雍正帝來說,他的兒子也在重複自己的老路,那麼在這場爭奪皇位的爭鬥中,為什麼弘晝能全身而退,保全了性命,又遠離了皇位?

    那麼他真的無心於皇位嗎?

    一、

    相信大家對弘晝的主要印象還在於老八胤禩“八王議政”逼宮一事上,在那場爭鬥中,弘晝無意中幫了弘時和老八胤禩一夥。而這一幫,差點就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經歷了這一場事故後,弘晝徹底對權力爭鬥失去了信心,給自己搞了一次出活喪,也表明以前的自己已經死了,以後的自己再也不參與這種權力遊戲了。

    那麼在這之前的弘晝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弘晝的第一次出場是在鄔思道剛剛到老四胤禛府上的時候,此時的弘晝還是一個小孩。

    是年秋月抱著弘晝過來看到鄔思道睡著了,於是讓弘晝把一對護膝拿給鄔思道。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的兒子們只出場了三個,分別是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在這幾個孩子小時候,也是有鋪墊的。

    比如弘時曾經生病,是老八胤禩前來陪了一夜,並說等他病好了帶他去放鷹,這也表明等他長大了以後跟他八叔胤禩肯定有戲;而弘曆小時候則入了康熙帝的法眼,尤其是熱河狩獵一事,從此以後一直受康熙帝的喜愛,所以弘曆代表的是正大光明的正統;而五子弘晝,則有點悲慘,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小時候好像只有這麼一次出場,也就是他跟鄔思道和年秋月的關係應該比較好,這也表明別看他最小,說不定是最聰明的。

    也就是說,弘晝從小就是那種容易被忽視的人,他能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自然跟他做人做事有關的。

    二、

    五阿哥弘晝沒有三阿哥弘時聰明,但是憨人也有憨福,舉個例子:

    弘晝屬於那種童叟無欺的,對待下人也是以禮相待,對待有一定地位的人,更是不能少了禮節。比如對待太監總管李德全來講,每次都是李公公長,李公公短的叫著,時不時的還遞上點銀票。當然一方面也是表示對大太監李德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幫自己傳遞點資訊,最起碼不會在雍正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有時候弘晝前來找雍正帝,李德全會善意的提醒,今天雍正帝心情不太好,五阿哥你要悠著點。

    當然,弘曆由於一直是正統,這些小貓膩的事情,好像劇中並沒有體現。倒是弘時展現了一次小聰明,比如有一次雍正帝生病,他前去探望,結果為了顯示自己聰明,揭了李德全等人的短:

    “別跟我玩這花花套兒,就您老公公這套把戲,只能哄外頭那些暈頭鴨官兒,以為我不知道?”

    結果,李德全估計連幫他彙報都沒彙報,就讓他一直跪著等著。有人說雍正帝講過了,今天除了寶親王弘曆以外不見任何人,李德全肯定幫他彙報了,如果雍正帝不再見其他人,那麼李德全應該讓弘時回家啊,而不是在這裡跪著。

    從這一點上看,弘晝就比弘時懂得這些人情世故,所以眾人對他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甚至給人一種傻乎乎的印象。

    其實,他那是大智若愚!

    三、

    有人說不對啊,他要真聰明的話,為什麼會看不透老八胤禩一夥的意圖,竟然同意豐臺大營軍務由旗主王爺的人接管?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當然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後面的他都做了哪些事?

    先是雍正帝派弘晝和弘時去抄老八胤禩的家,但是弘晝完了一出出活喪,神神道道的說自己不能出門,就把這事給躲過去了。

    但是事情能躲過去,雍正帝那裡卻繞不過,因為雍正帝也想搞明白關於豐臺大營一事他到底知不知情?

    於是就有了整部劇中最驚險的一次對話:

    雍正帝先發問,我把你叫過來,不會讓你染上什麼血光之災吧?

    這其實就是問他活出喪的事,如果弘晝繼續裝神弄鬼,那麼就代表他不夠誠實,後面的話一切都不值得采納,甚至判個欺君之罪。所以弘晝馬上挑明瞭,同時也告訴雍正帝,自己是怕出亂子:

    “兒臣那些昏話本是搪塞世人的。”

    然後雍正帝繼續挖坑,說他整天跟和尚道士攪在一起,總比跟官員們搞在一起要好。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了,比你皇阿瑪都強啊。

    這是一個大坑,如果弘晝順著雍正帝的話說了,那麼他就是用心不良,不肯為朝廷辦事。所以弘晝一聽這話,馬上緊張的結巴起來:

    “兒臣百無一用之人,就再修上十輩子,也望不上皇阿瑪的項背啊。”

    自降身價,否認自己明哲保身,而是百無一用,不然豐臺大營的事為什麼出了差錯?

    四、

    雍正帝的第三個坑是馬上丟擲,這是一個大招,說的是在兄弟之中,只有你弘晝最像朕啊,潛心佛法,不爭皇位結果最後皇位落到自己身上!

    這句話啥意思?

    就差表明只有你適合繼承皇位了,弘晝一聽就傻了馬上就講雍正帝是太陽,我就是小螢火蟲,把自己貶的一無是處。

    雍正帝一看,繼續出大招,你看看這個曾靜罵我的摺子!弘晝頭都不敢抬:

    “這些狂犬吠日的瘋話,兒臣不屑一看,也請皇阿瑪,不要理睬”。

    這畢竟是皇帝的醜事,作為子的不能過問,如果弘晝看了,不管是什麼評價,都將把自己引進不忠不孝的境地。

    雍正帝最後一招,也是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他把弘晝拉到身邊坐下,拉著他的胳膊問他上次是怎麼誤傳聖旨的?

    這也是兩難的問題,一看弘晝會不會隱瞞弘時跟老八胤禩密謀一事,二看弘晝會不會落井下石坑害自己的兄弟。

    結果弘晝就說了一句話:

    “兒臣記不得三哥說過什麼話了!”

    一個小時候讀書就倒背如流的人會忘記這麼重要的話?顯然他是搪塞,他在明哲保身啊,而雍正帝顯然是滿意他的回答的。

    再回到剛才說的誤傳聖旨一事,會不會是他故意的呢?他在跟雍正帝的對話時這麼聰明,難道不知道豐臺大營的重要性?

    很有可能他是在兩頭下注,一方面幫老八胤禩一夥接管豐臺大營,另一方面又把資訊透露給老十三胤祥,給了雍正帝扭轉乾坤的機會,這樣不管哪方勝利,他都能全身而退。

    所以透過弘晝的種種表現,我們可以分析出他是無意於皇位的,只希望自己能安安穩穩的活下去。

    但是如果我們心理昏暗一些,把弘晝想的更深一些,那麼他這樣做會不會正是他的奪嫡方式呢?

    他先裝無知的讓弘時有了造反的把柄,然後在雍正帝面前先不供出弘時,等弘時狗急跳牆把弘曆幹掉後,他再突然想起來弘時說的話瞭然後舉報弘時,那麼最後雍正帝只剩下他這一個兒子了,那皇位是誰的,自然就顯而易見了。

  • 2 # 有得觀史

    參與奪嫡之爭一般都是有前提的,缺乏前提而參與奪嫡是不明智的,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皇子們大都不會參與。

    比如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允礽排行第二,但他是嫡長子,所以被立為太子。太子被廢,允禔是長子,按理該輪到他,所以他站了出來。老大老二都去掉了,老三看到了機會,於是允祉也蠢蠢欲動。康熙對老三沒有意思,讓大臣公推太子,才德出眾的八阿哥允禩出頭。康熙把八阿哥剔除了,前面三個年長的阿哥都排除了,排行老四的胤禛就有了想法。

    回頭看看弘晝有沒有前提。弘晝是雍正的第五子,成年的皇子中,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弘時和弘曆,論排行,雍正不選弘晝,他也沒脾氣。

    雍正登基後,吸取前朝經驗教訓,採取了秘密立儲制,本來皇子們都有機會成為皇儲,大家都該好好表現才對,結果雍正秘密立儲不久,自己洩露了天機,連續兩次讓弘曆祭祀康熙,而不讓年長的弘時去。弘曆繼位成了公開的秘密,這就引起了弘時的不滿,我是長子,憑什麼讓弟弟弘曆繼位,於是引起了弘時的奪嫡之爭。雍正除掉了弘時,弘曆是哥哥,弘晝還是沒機會。

    再看看能力,弘晝應該不及弘曆。弘曆在雍正的皇子中是出類拔萃的,雍正曾經拿弘曆作為他爭皇位的砝碼。而當年允禩要比雍正能力強,這一點雍正自己都承認。更何況允禩是公推太子人選,群眾基礎比弘晝強得多。

    無論是按排行還是按能力,皇儲位置都輪不到弘晝。所以弘晝奪嫡沒有前提。沒有前提,弘晝心理上就不會失衡。平衡心理下,一般不會有妄想,本來就不該是你的,爭個啥勁?

    還有更要命的,弘時要奪嫡,被雍正整得夠慘,先是命他給叔叔允禩做兒子,後來削去宗籍,再後來活活把他整死。這可是前車之鑑,血的教訓,為了一個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送命,不值!

    於是弘晝裝傻充愣,以表示自己沒有覬覦皇位之心,從而求得自保。其實以乾隆的聰明,弘晝只要沒有奪嫡之心,不用那樣乾隆也能看得出來。

  • 3 # 歷史茶坊

    胤禩陰謀發動“八王議政”逼宮失敗後對前來抄家的三阿哥弘時說了一段肺腑之言,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弘晝是變著法的和光同塵,他知道當皇帝是苦事,平安做個王爺才是真正的福分。胤禩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在他看來,弘晝沒有奪嫡之心,他的願望是平安做個富貴王爺。

    那麼弘晝是不是真像胤禩所說的這樣呢?弘晝是雍正帝皇五子,由於雍正的長子和次子都沒有活到成年便夭折了,所以弘晝前頭只剩下兩個哥哥皇三子弘時和皇四子弘曆。皇三子弘時不用多說,對皇位早已是覬覦已久,甚至不惜勾結胤禩、隆科多和鐵帽子王爺,陰謀發動政變企圖奪權上位,只可惜被雍正挫敗了這場陰謀,最終被賜死。

    皇四子弘曆自幼得到皇爺爺康熙的青睞,被召入宮中親自教養。雍正繼位後,雖然表面上聲稱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可實際上卻明顯把弘曆當成繼承人來培養,曾多次派弘曆前往康熙帝的景陵,代父祭奠,朝政要務也大多交由弘曆主持。所以弘曆根本就用不著奪嫡。皇五子弘晝年齡雖小,卻心思縝密,大智若愚。在胤禩密謀發動政變之前,三阿哥弘時設下圈套,在言語上耍心機,把雍正允許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務的旨意,改成共同管理京城防務,讓弘晝上了賊船,在朝會上差點把雍正當場氣暈。幸虧在朝會前,弘晝把豐臺大營被接管的訊息告訴了老十三胤祥,才使得胤禩的政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弘晝沒有奪嫡之心,這在劇中多個場合都表露無疑。在旗務整頓前,雍正召弘時、弘晝兩兄弟談話,弘晝便表示:兒臣既沒有三哥的這份心思,也沒有四哥辦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結實,只望能把皇阿瑪的病移到兒臣的身上,就算替皇阿瑪分憂了。這話的言外之意便是隻想做個安份守己的皇子阿哥,誦經祈禱皇阿瑪萬壽無疆,整天跟和尚道士們混在一起。朝會開始前,老十三胤祥問弘晝:你也來參加朝會了?弘晝回答:侄兒懂得什麼呀!瞧瞧熱鬧罷了。如果弘晝真是有心奪嫡之人,怎麼可能如此敷衍了事,起碼也得表現出對朝廷政務的熱心與關注吧!胤祥臨終前也對雍正說過:目前看來弘晝沒有這個心思。弘晝沒有什麼心思,沒有奪嫡的心思。政變之後,雍正召弘晝進宮,再次試探其心意。雍正問道:阿瑪這時候把你叫出來,不會讓你染上血光之災吧?

    弘晝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只是搪塞世人的藉口,兒臣是怕辦不好差事,怕到頭來又給皇阿瑪添亂子。弘晝這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才能有限,難當大任。

    雍正又說:在你們三個兄弟當中,也只有你真正有點像朕,朕在你這個年紀也和你一樣,潛心佛法,不來都不願意捲到爭鬥當中去。是你皇爺爺一片苦心,硬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交給朕,朕這才勉為其難啊!這話的意思是說你現在想跟朕當年一樣,抱著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原則嗎?

    弘晝誠懇的說:皇阿瑪這話更是讓兒臣羞愧無地了。皇阿瑪就像天上的太陽,雖無意與人爭輝,但光芒卻依然普照萬物,兒臣本是螢蟲之光,拿什麼去爭啊!弘晝的意思是兒臣有自知之明,真的沒有奪嫡的念頭。雍正透過這次試探,最終確定了弘晝確實沒有奪嫡之心,因而只將密謀篡位的弘時賜死,替弘曆掃清了繼位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而弘晝的願望也得以實現,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晉封為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做了37年安享尊榮的富貴王爺。

  • 4 # 趣談國史

    絕對沒有。

    人啊,最難的就是擁有自知之明,不管在一個團體中還是在整個社會中,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弘晝比弘時智慧的地方,就是早就看透了這一點:皇位必然是屬於弘曆的,而雍正對奪嫡之事萬般痛恨。

    所以,弘時自作聰明,搞了很多小動作,欲與弘曆爭一爭,結果都被雍正瞧在了眼裡,最終被削籍,二十多歲就羞憤而死。

    弘晝對於哥哥的遭遇心懷同情,同時也引以為戒。為了打消雍正和弘曆的戒心,他選擇以瘋瘋癲癲的姿態行走世間,不管是給自己辦葬禮,還是做出其他的滑稽事,都是在自損名聲,以表示自己絕無奪嫡之心。因為大家都知道,意欲奪嫡的人,必然要給自己塑造一個好形象,以延攬人心。

    弘晝自汙,為的就是讓雍正和弘曆放心。

    終於,弘晝成功度過了雍正這一關,熬到了弘曆繼位。

    在乾隆時代,弘晝依然沒有放鬆警惕,依然故技重施,繼續自汙。

    人性善妒。笑人無,氣人有。皇帝富有天下,最妒忌的就是聲望。他害怕別人的聲望超過自己,尤其害怕兄弟和重臣的聲望太好。

    於是,在乾隆年代,弘晝就留下了驕縱、傲慢的名聲,連軍機大臣他都敢毆打。

    可是乾隆呢,從未因此而懲罰他。眾人越是對弘晝不滿,乾隆越高興。

    就這樣,弘晝熬了個善終。

  • 5 # 小龍談歷史

    五皇子胤祺能力和背景都不亞於參與奪嫡的皇子,為什麼史料與電視劇中五阿哥都沒有參與奪嫡呢?他到底有沒有奪嫡之心?

    康熙的兒子大多才華出眾,有治國之才。歷史上奪嫡的九個皇子指大皇子胤禔、二皇子(原太子)、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雍正)、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禎。其實在奪嫡的皇子中八阿哥胤禩實力最強,支持者最多。不僅文武百官,還有很多阿哥也是支持者。那麼五皇子為什麼沒有參與奪嫡呢?

    五皇子胤祺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宜妃是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地位僅次於皇后。五皇子如果奪嫡還是非常有背景的。

    無論電視劇裡還是史料中五皇子都沒有奪嫡之心,那為什麼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卻沒有參與奪嫡呢?

    1. 五皇子的性格不適合奪嫡

    康熙對五皇子的評價是“心性甚善,為人敦厚”,而且康熙非常疼愛二皇子胤礽,為了把五皇子培養成五好青年,將來好輔佐二皇子胤礽。所以康熙把五皇子送給孝莊撫養,可謂是用苦良心。孝莊和蘇麻喇姑帶大的皇子,品行都是非常好的。

    2. 從雍正對弟弟五皇子的諡號來看,雍正還是不反感這個弟弟的

    五皇子胤祺的同胞弟弟九阿哥胤禟跟著八阿哥奪嫡失敗後,被雍正圈禁慘死,他的生母宜妃也受到牽連。只有五皇子,雍正一直沒有虧待過他。五皇子胤祺去世後,雍正給了個“溫”的諡號。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皇子去世後2年,雍正為自己的弟弟立碑,賜五皇子“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的美譽。

    3. 五皇子到9歲都還沒有學過漢子,當時滿清可是非常積極學習漢文化的,五皇子九歲都沒有接觸漢文,可見康熙培養五皇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輔佐二皇子的。

    4. 在一次戰役中,五皇子被敵人刺傷,嚴重破相,可能是怕影響做皇帝的形象吧。

    所以說憨人有憨福,奪嫡的輸家最終都沒有一個好下場,對於五皇子來說他是幸運的,畢竟生於帝王之家紛爭就多,冷酷殘忍的人更適合做皇帝。

  • 6 # 丫丫說史

    身在帝王家,榮華富貴已經擁有,所以皇子們掙的是更高層次的東西,權利,名聲,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種至尊無上的感覺,所以皇子們的奪嫡事件屢見不鮮,康熙時期有九子奪嫡,恰巧他的兒子雍正帝時期,也有九子奪嫡!

    那麼在雍正帝的皇子奪嫡時,看似忠厚老實的五阿哥弘晝到底有沒有奪嫡之心呢?

    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弘晝這個人:

    弘晝的為人處事之道

    舉一個《雍正王朝》中最簡單的例子,弘晝有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對任何自己有可能用到的人,都會以禮相待,以利相近。

    雍正的貼身太監,太監總管李德全,每次弘晝見到他都是李公公長李公公短,而且分年過節的時候都會給李德全送上一些名貴禮物或者銀票,這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李德全幫自己傳達資訊,以及透過李德全來揣摩雍正皇帝的一舉一動,好讓自己及時有應對策略,在雍正皇帝心情不好但是恰逢弘晝來覲見的時候,李德全會善意的提醒,今天皇上心情不好,五阿哥你得悠著點。

    不要以為李德全對誰都那麼好,三阿哥弘時去探望雍正皇帝時,揭了李德全的短,李德全直接沒給他通報,讓弘時在外面跪了一天。

    正是這種大智若愚的明智,他看清了某些事情的本質,才讓他放棄了奪嫡,讓他安安心心的做一輩子王爺,那麼他究竟看到了什麼?

    弘晝的犀利目光

    我的答案是,弘晝有奪嫡之力,但是正是因為他的明哲保身,大智若愚,讓他也沒有了奪嫡之心!

    因為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父親雍正與康熙時期的奪嫡事件的有著本質的區別,康熙時已經年邁,那時的國家急需要一位儲君來立國安本,穩定朝局,而同時康熙欽定的太子自己作死,這就給了給了眾皇子可趁之機,於是出現了奪嫡事件。而康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預設的。

    但是雍正時期的九子奪嫡不同!那時雍正正處壯年,國家飛速發展,正是他放手大幹的時候,這時完全不需要什麼儲君在穩定朝局,而且雍正多疑,本就覺得自己的權利有人在窺探,再來一個奪嫡逼宮,他能忍得了?

    這個時候奪嫡,誰出頭誰就是自己作死,雍正第一個就忌憚他,排斥他。

    在看清了這些以後,弘晝明白了,即使要奪嫡,也不是現在,所以至少現在,他還要老老實實的做他的皇子!

    這就是我的看法,正是因為他在整個奪嫡事件中,保持的最清醒,看得最清楚,所以至少是在那時,他沒有奪嫡之心!

  • 7 # 青燈問史

    《雍正王朝》中的五阿哥沒有奪嫡之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曆的及早出現打破了弘晝的希望。

    為什麼這麼說?

    康熙年間九王奪嫡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朝政與皇室的事務,甚至是諸王及皇子之間,經歷過那段時期的皇家子弟耳濡目染,哪有多少置身事外者?

    到了雍正朝,一來雍正諸子,沒有康熙那麼多,就算奪嫡,情勢和影響不夠深遠。二來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使得奪嫡不再是一種投資或者投機,矛盾驟然降低。在《雍正王朝》中出現的雍正三個兒子弘時、弘曆和弘晝,出於歷史本意,暗和了三股勢力,是為劇情需要,也是進一步解讀皇位之爭的延續。

    至於老五弘晝有沒有奪嫡之心,以我來看,早起應該是有的,只是後來弘曆的出現,使得弘晝打消了念頭而已。

    如果翻看清史,就會發現,努爾哈赤曾立下一個規矩:嗣君不可殺兄弟。然而清朝又規定,皇子們長大必須參與政務,因此,皇子與皇權必然會出現爭權現象。而康熙立太子之後,這種情形並沒有改變,那麼參政的皇子與皇太子又出現爭權的衝突,才將九子奪嫡的情形愈演愈烈。

    皇子們為什麼膽敢結黨奪嫡?嗣君不可殺兄弟不可謂不是一道縱容符。所以,雍正登基之後,就連老十胤䄉那樣的人也要參與奪嫡。雍正再苦再難,也沒有殺鬧得最厲害的八爺黨,這並不是康熙臨終前的遺旨,而是努爾哈赤的祖旨。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說雍正的皇子們沒有奪嫡之心,實在是說不過去。我們可以以“八王議政”事件簡要分析一下。

    弘晝從小就很聰明,讀書倒背如流,相比於弘時,肯定要強很多。所以,在雍正下旨後,弘晝隨同弘時和八爺胤禩到豐臺大營傳旨,老八胤禩偷樑換柱,藉機讓旗主王爺調兵入京,像這樣的大事,弘晝焉有不知之理。

    可是我們看弘晝是怎麼做的,他當時並沒有指出老八胤禩和弘時當時誤傳聖旨的問題,而是在回來的路上才顯出其中的不對勁,在確認弘時也是知曉這是誤傳之後(弘時說:你剛才為什麼不說?),按道理他應該找老八胤禩說清楚,或者將這件事當夜向十三爺胤詳或者雍正彙報,因為這件事太大了,能造成什麼後果,弘晝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弘晝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在第二天,半路上攔截住十三爺告訴他這個緊急情況,十三爺才迅速奔赴豐臺大營,重新奪回兵權,力挽狂瀾。

    弘晝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就要看“八王議政”的後果了。如果沒有猜錯,弘晝當時一定已經被八爺黨監視了,如果弘晝當夜向十三爺和雍正彙報,那麼弘時和八爺黨立刻會調整策略,讓這件陰謀毀於萌芽狀態,那麼,弘晝自己也就危險了,他很聰明,知道當時的自己身處群圍之中。

    如果弘晝要藉此消滅弘時及其靠山八爺黨,為自己謀求生路,那麼他就只有在第二天抽空攔截十三爺來處理這件事,這樣做可以規避很多風險,獲得很多利益。一是可以讓弘時及其八爺黨的罪名被坐實,從而讓弘時和八爺黨被徹底打倒。二是打掉了弘時,就只剩下自己和弘曆了,這對於他來說,不管奪嫡還是不奪嫡,都是有利的。八爺黨與雍正已經鬥爭了若干年,聰明的弘晝應該看出來雍正的意思,消滅八爺黨是大勢所趨。

    這就是弘晝的聰明之處,以粗心之態將八爺黨及弘時一網打盡,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機會。

    但是這卻引起了精明的雍正的懷疑,事後雍正對弘晝的連番“審問”讓弘晝不得不繼續扮演粗心的角色。一句“兒臣不記得了”勉強糊弄過關,雍正是否會滿意?當然不滿意,不是叫他和弘時,老三胤祉去抄八爺黨的家嗎,這就是對弘晝最後的鑑定。

    弘晝不得以鬧出一出“活出喪”再次糊弄雍正過關。和弘時及八爺黨劃清關係以明哲保身,雍正算是看出來了。

    弘晝本來很聰明,卻為什麼要裝粗心,為什麼要搞“活出喪”,以他的聰明,與弘時相鬥,弘時佔不了上風,問題在於,還有一個重要的對手:弘曆。

    這位康熙爺就看好的皇子,此時正在河南解決士子罷考的事件,如果以辦差來說,弘曆顯然是雍正最器重的皇子,而弘時除了這次傳旨的差事,再沒有拿得出手的差使,故,弘晝心裡清楚,自己肯定幹不過弘曆。而雍正雖然定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但是弘曆是鐵定的接班人,卻無人不知曉了。

    弘晝只能選擇蟄伏,尋找其他的機會。但是弘時暗殺弘曆的行動暴露後,弘晝應該已經明白自己再無機會。

    每個人選擇奪嫡的方式不一樣,弘晝與老三胤祉一樣,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奪嫡之心,只是更多的時候,他們以投機的方式選擇了爭取,這樣既可攻又可守的方式較大的避免自己受到衝擊和損傷,也不失為一種巧妙之法。

  • 8 # 步武堂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從雍正的五阿哥弘晝在整個的電視劇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和行為來說,不但看不出有什麼“奪嫡”的舉動,就是連奪嫡的念頭都沒有,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弘晝幾乎是從骨子裡對“奪嫡”這件事感到恐懼,可以說弘晝大概最害怕的是有人懷疑他對皇位有“覬覦之心”。

    說起來,五阿哥弘晝在電視劇當中的表現的確是與他的年齡非常的不符,年輕的弘晝,真的是看穿了一切。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位皇子真的是完全的“不問世事”,這位聰明的皇子只是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小心翼翼的為他的皇阿瑪乾點實事,說到底,弘晝的底線,是當好一個“孝順兒子”,然後就把自己主動的“置身事外”,為此他不惜自毀形象去當一個挺能折騰的“荒唐王爺”。

    在電視劇當中,弘晝的戲份和八王爺允禩的“逼宮政變”有關,這位皇子從被利用到果斷的止損再到極力的躲避可能的威脅,在雍正面前弘晝的表現打動了雍正,這位五阿哥也是終於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然後就“躲進小樓成一統,任爾東西南北風”了。

    從電視劇的情節來看,弘時在八王爺允禩逼宮政變之前也不是完全的不問政事,京城混際於三教九流的他,還是能主動的瞭解一些民間的動態,並及時的向雍正做彙報,只不過他的這種彙報大多是在和雍正聊天的時候以“不經意”的方式透露給他的皇阿瑪的,他知道一旦他“樂此不疲”的話,他那個多疑的皇阿瑪必定會懷疑他的動機,所以,一方面他覺得有必要幫皇阿瑪瞭解民情,另一方面他還是要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

    但是,由於他的一次彙報卻成為了八阿哥胤禩逼宮政變的起因,對於這個後果,五阿哥弘晝是絕對沒有思想準備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普通的情況彙報會帶來這麼大的一場風波。

    我們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雍正四年,雍正的各項新政都遇到了不同的阻力,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遭到了河南計程車紳們的強烈抵制,以至於學子們公開罷考以表達不滿。雍正不得不派出四阿哥弘曆前往河南安撫鬧事的學子。李衛在江蘇推行攤丁入畝的新政也遭到了從官員到地主士紳的“冷暴力”——軟磨硬泡的不合作。而雍正親力親為提倡的旗人自食其力的“整頓旗務”也是被八王爺允禩極其八爺黨暗地裡攪黃了——分給旗人的耕地被旗人們分分賣掉,旗人們依然過著靠祖制享受的“鐵桿莊稼”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生活。

    這些矛盾最終因為直隸總督、清流領袖李紱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而爆發,對於雍正極力維護的田文鏡,京城的官員們在清流領袖李紱等人鼓動帶領下不顧一切的“死磕”,讓雍極為惱火,面對著針對新鄭的瘋狂反撲,雍正不惜大開殺戒,準備殺了李紱等“清流領袖”。

    但是,眼看著這些被侵犯了根本利益計程車大夫集團,雍正最終還是手軟妥協了。他透過弘曆赦免了李紱,這樣的結局其實相當於宣告了雍正的失敗。

    八王爺允禩從這些矛盾的積累和爆發當中看到了一個大大的機會,按照他的判斷,雍正的一些列挫折尤其是這一次“清流”們的勝利,標誌著雍正的所謂新政已經導致“人心盡失”,這的確是他和他的八爺黨和雍正算總賬的絕好的機會。他準備破釜沉舟盡全力一搏,扳倒雍正。

    允禩的計劃是利用雍正急於在整頓旗務方面取得突破的心理,透過他已經說服和誘惑的三阿哥弘時找機會向雍正進言,建議招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協助整頓旗務,然後夥同鐵帽子王們在整頓旗務的時候突然發難,抨擊雍正在推行新政當中違背祖制喪失人心的嚴重錯誤,用恢復八旗議政的手段架空並最終扳倒雍正。

    應該說在這個計劃當中,弘時的建議相當重要,但也很難。如果毫無徵兆的的突然提出招關外鐵帽子王進京的建議,必然導致雍正的懷疑,所以時機很關鍵。

    五阿哥弘晝恰好在這個時候給弘時提供了這個時機時機。在和弘時一起一起進宮的一次常規的請安過程中,弘晝向雍正彙報了他在市井聽到的一個資訊,京城的旗人們正在爭相買地,恐怕皇上的一片苦心要白費。雍正對這個資訊非常在意,問這些旗人這麼做是不是有人在背後指使,這個時候弘時覺得機會來了,他向雍正提出了“既然旗務很難整頓,不如把這些旗人的旗主都招到京城協助整頓旗務”這個建議。

    按說,弘時提出這個建議的機會很恰當,並沒有什麼很突兀的地方,但是依然引起了雍正的警覺,他不相信以弘時的見識,會想到這麼觸及問題實質的辦法。也許就是這個懷疑,讓雍正對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有了防範的思想準備,他和十三阿哥胤祥制訂了一個算是“引蛇出洞”的反制計劃,當然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是充滿危機和兇險,但是結果總算可控,八王爺和他的八爺黨被雍正一舉摧毀。

    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不參與朝政的五阿哥弘晝,被派和弘時一起前往豐臺大營代雍正慰問前來協助整頓旗務的關外鐵帽子王,這一次,弘晝再一次被他的三哥弘時利用,幾乎是糊里糊塗的就幹了一個“誤傳聖旨”的蠢事,其實也就是一時沒反應過來,沒有細想關於“兵務”和“防務”的本質區別,在弘時假傳雍正“同意關外鐵帽子王協助整頓旗營防務”的口諭的時候,順嘴證實了一句“皇阿瑪是這麼說的”。其實雍正的原話是“順便協助整頓旗營的兵務”,所謂“兵務”就是訓練士兵,而“防務”則是調兵佈防的權力,也就是兵權。弘晝的疏忽,導致了京畿護衛的兩個大營的“防務”被鐵帽子王共管,實際上就是控制了京畿防務的兵權。

    這其實是八王爺的逼宮計劃之一,奪取了京畿防務的兵權,加上買通了負責京城內部防務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八王爺允禩的“逼宮政變”就有了“九成的把握”,按照八王爺本人的話就是“剩下一成就是天意”。

    但這個天意還就管了用,弘晝在從豐臺大營回京蹭的路上,琢磨過味兒來,他從弘晝對他的疑問的敷衍上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這個時候,弘晝選擇了果斷的止損,弘晝的這個選擇,既救了雍正,也救了自己。

    他把京郊兩個大營的防務被“共管”的資訊及時的傳遞給了正準備上朝的十三王爺胤祥,胤祥直到事關重大,立刻以“舊病復發”為由,打著到太醫院看病的幌子,直奔豐臺大營親自奪回京畿防務的兵權,兵帶兵強行接管京城內的防務,隆科多的如意算盤破了產。這一把隆科多賭輸了,輸的一乾二淨,包括自己的性命。

    儘管弘晝及時的採取了止損的措施,但是雍正對這個五阿哥依然是不放心的,儘管他更不放心的是那個在朝堂之上表現令人生疑的三阿哥弘時,但是雍正覺得還是有必要連五阿哥一起試探一下,看看這兩位皇子究竟是什麼想法。

    弘時和弘晝應該是同時接到了抄八王爺允禩家的聖旨,弘時對於這個差事表現的非常積極,其風頭甚至超過同樣奉旨抄家的他的三大爺誠親王允祉。但是,弘晝卻選擇了用“活出喪”的鬧劇來躲避抄家差事。他知道這趟渾水他是絕對不敢再趟了,他已經一隻腳陷進去了,需要不急一切代價拔出來。

    辦完了活出喪的弘晝,主動到雍正面前請罪,雍正調侃的問:到宮裡來就不怕“血管之災”了?弘晝的回答讓他的皇阿瑪放心一大半:那都是糊弄外人的,在皇阿瑪面前不敢胡說,其實活出喪就是想躲抄家的差事,原因是:兒臣百無一用,怕辦砸了差事辜負皇阿瑪信任。

    弘時在這個時候抓住機會向雍正開誠佈公的表明的自己的真實態度:我知道自己沒有任何資本也沒有任何能力去爭,所以我絕對沒有任何非分之想,所有的願望就是給皇阿瑪當個好兒子,自己別無長處,就有一副好身體,祈禱能替皇阿瑪承擔病痛什麼的也就心滿意足。

    弘晝的表態,雍正還是比較滿意的,但他還是又考驗了弘晝:你是怎麼誤傳聖旨的,老三弘時都說了什麼?

    弘晝的確是聰明冷靜,他沒有幹“落井下石”的事情,而是承擔了自己因為一時迷糊反應慢犯了錯誤。

    弘晝為了擺脫“奪嫡”嫌疑真是煞費苦心。

    弘時之所以選擇“置身事外”,是因為這個少年老成的皇子早已看的很清楚,大清的皇位早在幾年前(雍正登基之前),就一定確定了繼承者,那就是他的四哥弘曆,應該說,只要雍正當上了皇上,那麼皇位鐵定是要傳給四阿哥弘曆,任何人都不要做非分之想。

    另外,估計兒時的弘晝眼看著他的父輩們為了“嫡位”你爭我搶,他的“皇叔”們在奪嫡過程中慘敗而遭到終身監禁的悲慘結局,況且在弘曆面前,其他的皇子向他發起挑戰幾乎是毫無勝算。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躲得越遠越好。

    弘晝無疑是有大智慧的。

  • 9 # 達摩說

    記得好多年以前聽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大老闆選司機,問幾個候選人:“如果前面有一個懸崖,你能能在距懸崖多少米的地方剎住車。”

    其中一個說:“我能在距懸崖20米的地方剎住車。”

    另一個說:“我10米就行。”

    還有一個說:“我5米就行。”

    老闆問最後一個司機,你呢?

    他不緊不慢地說:“為什麼距離懸崖那麼近了才想起來踩剎車?我遠遠看見懸崖,就會提前踩剎車。”

    結果這最後一位司機入選了。

    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呢,就是想告訴大家,弘晝就是這樣的人。

    弘晝的智慧在於,他早早就看到弘曆是鐵定的繼承人,自己即便是爭,也沒有任何希望。所以他想方設法和光同塵,遠離朝政,與和尚道士混在一起,就是為了讓雍正相信自己沒有奪嫡的野心。因為當一個人總是刻意對外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時,他才是最可怕的。

    尤其是在陪弘時參與整頓旗務之事,一著不慎被弘時坑慘了之後,他下定決心不問世事。當雍正命令弘晝與弘時一起抄家時,他甚至不惜違抗皇命,搞出活出喪的鬧劇,以示自己沒有奪嫡的野心,只願平安一世就好。

    所以弘晝根本就沒有奪嫡之心,有些解讀明顯過度了。但他的智慧卻是頂尖的,他最大的智慧就是早早看清形勢,遠離奪嫡之爭。

  • 10 # 老實人曰老實話

    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立長:年齡抵不過弘時、弘曆;

    立賢:弘曆早已經被康熙雍正認可

    何必攤上這灘渾水,落個悲慘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