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三歷史書

    秦朝崇尚黑色的原因:古書上說,“秦尚黑,為水德。”五行之中,水為坎,其色主黑。秦國早先,生活在荒蠻的犬戎地帶。秦穆公的父親為了“水”,為了能夠把馬放到黃河邊上來,他就向東遷徙,定居在了雍城這個地方。對水的崇拜,對水的渴求,終於在秦穆公這一代實現了。秦穆公已經成功的把秦國的疆域擴到了黃河邊上,但是,得而復失,卻又眼睜睜地被晉華人趕回去了。再也不能“飲馬黃河”了!為了重新獲得“水”,為了能給死去的將士們報仇雪恨,秦穆公奮發圖強,大不了從頭再來!尚黑!尚黑!在晉襄公穿上了黑衣服之後,他也穿上了黑衣服。看誰比誰更黑! 當然,他們崇尚黑顏色,主要還是對水的渴求。也是對失掉水的痛心!

    戰國時代以後,中國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便開始流行起來。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古人將這五者從天地萬物中抽離出來,認為它們是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或元素。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五方、五色,再配上來源更加古老的天干、地支,由此組成五行學說的基本構架:東方,甲乙,屬木,青色;南方,丙丁,屬火,赤色;西方,庚辛,屬金,白色;北方,壬癸,屬水,黑色;中央,戊己,屬土,黃色。五行之間還具有彼此生克的關係,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樣一來,五行相生相剋,成為一個動態迴圈的系統。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不承認秦朝,從周朝的火德直接跳到水德,尚黑。到漢武帝時候,武帝覺得跳過秦朝的做法欠妥,改水德為土德,尚黃。

    到了東漢,漢武帝劉秀也認可“相生說”的原理,接受了“漢應火德”,所以,漢朝也被稱為“炎漢”。

    三國時期,魏按照相生說,續為土德,蜀延續漢的火德,吳也同樣相生為土德。

    兩晉時期,晉朝接替魏,以金代土,自然定為金德。從西晉末期開始,北方地區出現了許多政權,大多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史稱“十六國”。十六國中:漢-前趙政權的匈奴人劉淵硬說自己是漢朝的親戚——劉邦曾經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所以,繼承漢的火德。到了劉曜時期,改為水德,理由是替代晉朝,金生水。後趙也延續了水德。慕容氏的前燕定木德,理由是燕發跡於東方,東青龍,青乃木德之色,並且從後趙論起,水生木也說得過去。

    前秦的符氏對“五德說”缺乏興趣,沒有定德,所以缺德。

    後秦自稱火德,理由不明。

    匈奴人的夏竟然自稱是夏大禹的後代,承繼夏朝的金德。

    南北朝時期,南北分別論德。南朝的劉宋接替晉朝,金生水,屬水德,尚黑。南齊,水生木,屬木德。

    梁不願意晉升火德,沿用南齊的木德。

    陳,接續木德,木生火,屬火德。

    北朝的北魏聲稱自己是皇帝之後,所以繼承土德,尚黃。但到了孝文帝時,改為水德,理由是北魏傳承於晉,金生水。

    此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都沿用了北魏的水德。

    繼而,東魏、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按照水生木德原理,北齊、北周皆取木德。

    隋朝重新統一中國,由北周德木生出火,屬火德,尚赤。

    唐朝替代隋朝,火生土,屬土德,尚黃。

    到了武周時期,“五行說”出了點小意外,武則天不按套路出牌,硬說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在“五行相剋”體系中,周德為火,所以武周繼承火德。 唐睿宗時,改回唐德土德。

    五代十國時期,十國自認沒有資格稱德,只有五代參與論德。後梁承唐的土德,土生金,屬金德。

    後唐不承認後梁,認為自己仍是唐朝的延 續,沿用土德。

    後晉,土生金,續為金德。

    後漢,金生水,續為水德。

    後周,水生木,續為木德。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出現了一個遼朝。遼為契丹人所建,契丹人起源於遼水,所以自認是水德。

    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續後周,木生火,為火德。但到了宋朝,“五德說”已經不太被看重,有走向消亡的跡象。

    遼之後,北方又出現了一個金。金世宗定德為金,尚白。但金章宗改為土德,理由是靖康之變,金擄徽欽二帝,理應續宋德,火生土,所以為土德。

    元朝,接續金朝,土生金,定金德。

    明朝,顛覆以往的“五行相生”,改為“五行相剋”,火克金,定為火德。清朝,延續相剋原理,水克火,定水德。據說,明的火奇旺,有“三重火”之說,一重為炎漢之火,一重為朱姓之赤火,一重為“明”之拆為日月,皆火。清朝改女真為“滿洲”,改金為清,以“三水”克三火。 清朝後,社會提倡科學,五德說遂不納於官方。但民間尚有推崇者,並多有推論。

    有云:民國代清,是土克水,當屬土德,有“一山一石皆為土”之說。本朝以木克土,當為土德。 再雲,五行相生,水生木,民國屬木,所以青天白日;木生火,本朝屬火,所以赤旗獵獵。

  • 2 # 大明湖畔的二狗

    這個和一個學派有關,那個學派叫陰陽家。

    陰陽家創始人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叫鄒衍(沒錯就是他!尋秦記裡面紀嫣然的乾爹,項少龍的便宜幹岳父),戰國時期齊華人,也是當時赫赫有名,威震天下的學霸集中營“稷下學宮”的大牛,他的同僚先後還有孟軻,荀卿,申不害,魯仲連等各路豪俠,大家一起天花亂墜,舌燦金蓮,閒時坐而論道,又閒時指點江山,替天行道,端的是好不快活。

    鄒衍的絕技是五行論,其中最精妙的一招乃是“五德終始說”。

    初時,神州尚無五行之理論,然,鄒衍辨宇宙四方之道,析古往今來之理,夜觀天象,忽得一言,“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 《淮南子·齊俗訓》篇高誘注引《鄒子》 )

    後人邃然而驚,《呂氏春秋·應同》說:“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所以,根據五德終始大法的推演:

    黃帝-土-黃

    夏禹-木-青

    商湯-金-白

    西周-火-赤

    秦- 水-黑

    漢代有點奇怪,按五行相剋,秦之後,正朔應是土德 ,可是劉邦有個下屬叫張蒼,覺得秦暴虐無道,咱們替天行道,應該繼承周之火德,所以問題所言的秦漢尚黑紅的漢之紅就是這麼來的。

    漢武帝時期,終於知道正統了,要正視秦的正朔地位,所以漢正朔變為“土德”。好景不長,王莽為了他篡漢有理論依據,採納了劉向父子的“五德相生大法”(不就是鄒衍成名技的逆五行大法嗎,因為之前的五德是五德相剋的傳承,赤裸裸的剽竊),修改了之前各個朝代的德性(好吧,這貨夠狠,一起改了),這一改,漢成了火德,後來劉秀還承認了這一說法。。。

    於是,後世的朝代是這樣的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然後這個和衣服顏色的更確切的證據,就舉一個吧,《後漢書·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至於後世為啥黃色逐漸成了帝王禁臠,這是從隋唐之際開始的。

    隋以前,黃色是誰都可以穿的,沒有後來的辮子朝裡面,只有龍子龍孫可以穿啊什麼的。

    《隋書》記載:“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黃,百僚畢賀。”《舊唐書》所稱:“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於便事。”所以那個時候帝王蠻樂意穿黃色作為通服的,老百姓自然也可以穿,但還是有區別的,皇帝的是赭黃(赤黃)。

    此後的唐代,是土德,尚黃,故武德年間就 “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 ,赤黃成為帝王專屬,唐以後,北宋立國是因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這裡的黃袍,應該依舊是赭黃袍。

    至於說,從服赭黃擴大到服黃的律法禁止,這個是明代的事了。《明史·輿服志》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51年)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明黃諸色。”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486年),由於皇宮內院中的宦官們僭用服裝的現象愈演愈烈,皇帝不得不重申:“玄、黃、紫、皂乃屬正禁,即柳黃、明黃、薑黃諸色,亦應禁之。”

    這以後,黃色就真正成了皇室專屬,老百姓敢穿就等於造反了。你想穿黃衣服,嘿嘿,是想黃袍加身嗎,小心一族老少被查什麼表

  • 3 # 破乞

    在中國古代,黃色通常是皇室的專利。黃色的龍袍,黃色的屋頂,黃色的聖旨,只要和黃色沾邊的東西,都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皇權屬性。普通人若敢擅用黃色,可算犯了篡越大罪,後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黃色被賦予獨特的政治意義是明清兩代才發生的事。歷史上許多顏色都曾被當作龍袍的主題色。兩宋時期龍袍多配赭紅色,而皇帝的“祖師爺”,秦始皇的龍袍既不是赭紅色也不是黃色,而是黑色。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秦始皇為何把龍袍做成黑色,有許多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的印染技術不發達,無法生產出顏色足夠優秀的豔布料。秦始皇天天穿的和出殯一樣,實屬無奈。

    這種說法有一些道理,但是並不全對。孔子說“惡紫奪朱”,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可見當時的印染技術並非那麼原始,秦始皇絕不會只有黑色的衣服可以穿。既然如此,秦始皇天天穿一身黑不怕晦氣麼?

    實際上當時黑色不光不晦氣,還十分吉利。為什麼說黑色吉利呢?因為黑色是秦國的吉祥色,沒有黑色就沒有秦滅六國,就沒有秦始皇御宇天下。

    傳說秦始皇的老祖宗秦文公在一次外出打獵時活捉了一條黑龍,龍豈是人人能抓?那得是老天派下的真命天子。所以秦國統一天下在那時候就註定了。而這條龍偏偏又是黑色,這是老天在暗示秦國五德屬水,只有多幹水事,多漲水性才能再接再厲,秦始皇當皇帝了也不能忘本,為了彰顯秦國水德,所以秦始皇才天天穿一身黑。

    其實秦文公抓黑龍這個故事多半是後人編出來的。但是秦國屬水,或者說秦始皇認為自己的政權五德屬水,卻是真的。

    上圖_ 五德始終

    現在我們隨便找一個寺廟,在那燒香拜佛最虔誠,最捨得花錢的永遠只有兩類人:一類是大商人,另一類是大官。這些人發達的太快,自己也弄不清怎麼就飛黃騰達了,為了有個精神寄託,只能跟佛祖套近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情況也類似,自己怎麼就滅了六國?

    說變法吧,魏國和楚國都變法了,還比自己早,可是都半途而廢,秦國變法的阻力也不小,憑啥就能成功?這難道不是上天眷顧麼?當然我們做事後諸葛亮看秦國的崛起是種必然,但當局者迷,歷史的發展規律秦始皇不懂。

    當然除了弄不清自己為啥成功之外,秦始皇也得有一套理論讓秦國的崛起合法化、神聖化。如果秦始皇天天跟成功學導師一樣,開會就說自己能當皇帝是因為努力,自己的成功可以複製,難保哪個愣頭青學自己再創輝煌。到時候龍椅換人,自己就得去地下和六國諸侯下棋了。

    總的來說,這套理論必須把秦國的成功歸功於上天,讓別人打消取而代之的念頭,還得解開秦始皇心裡的疑惑,讓他確信自己就是真命天子。

    上圖_ 春秋戰國圖

    在春秋戰國時,能解釋政權合法性的理論很多。儒墨道法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但是想達到秦始皇的目的,講解仁義、重禮數的儒家肯定不行;要求人人做無私的墨家也不行;道家講無為,不合秦始皇胃口;法家關注的是社會規則,不沾邊。誰合適?陰陽家。

    陰陽家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鄒衍,這個鄒衍別的不信,就信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理論認為所有物質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其實古人的迷信思想和現在的科學理論只是一牆之隔,現在物理學家也整天琢磨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是啥,先認為是分子、原子,後來又找到了夸克、玻色子,不知道以後還能找到啥更小的。

    鄒衍信五行信得不行,但是五行理論太具體,只能解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發展空間有限。為了讓五行理論發揚光大,他一通煎炒烹炸,端出來一盆叫做“五德始終”的大雜燴。

    上圖_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華人

    鄒衍說,大家都知道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五行構成的,現在我發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是五行構成的。一個人的精神、一個國家的品格,都是五行演化來的。五行這東西真是嘎嘎牛,當然這麼厲害的五行就不能再叫五行了,叫五德。

    五德始終這套理論從五行而來,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依然適用。水能滅火,水德就能取代火德,木能生火,木德就能催生火德。為了把抽象理論具體化,鄒衍還賦予五德各自吉祥色:金尚白,木尚綠,水尚黑,火尚紅,土尚黃。

  • 4 # 歐洲軍武通訊

    戰國時期,各戰國的戰旗顏色與服飾主色都非常有講究,不止是旗幟顏色,包括各戰國的施政也要領統一。‘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了不同的治國之道。這有這樣,那麼這個國家得到上天的保佑。

    一、秦國為什麼崇尚黑色

    秦國本來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地理位置在西邊(今甘肅禮縣一帶)。秦國建國初期,周朝給它的封地在今天的甘肅河東地區和陝西一帶,它的都城是雍州,大概有300年的建都歷史。因為它裡周都比較遠,所以周朝的封建性禮儀制度對它影響不大,而其他諸侯國都建立了很完備的禮儀制度,宮殿裝飾、服飾設計等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忠厚的秦華人卻在在貧瘠的土地上勤勤懇懇,逐漸強大。

    從五德上來說,秦國的統治者認為水德比較好,於是他們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誌顏色就是黑色。所以,秦華人就都崇尚黑色,旗幟也都是黑色,他們把黑色作為國色。

     二、什麼是五德以及各戰國崇尚的顏色

    西周之前的各朝崇尚的五德,(1)夏以木德崇尚青色;(2)殷以金德崇尚白色;(3)周以火德崇尚紅色;(4)魏國以火德崇尚紅色;(5)南韓以木德崇尚綠色。

    舉例說明:

    戰國時,燕國也裡周都很遠,而且是苦寒之地。在燕國存在的六百年裡,它眼睜睜的看著周朝的衰敗,這對它來說刻骨銘心,所以它決定不跟隨周王室的火德,而自己另立門戶,改為水德。燕國因為燕山而得名,地域包括今天的冀北、北京地區和遼寧西部的大淩河流域,它依山傍水,所以可以推測出“燕臨北海,天賦水德”。燕國和秦國雖然都是水德,但它們選擇的顏色卻不同。

    趙國比較特殊,它崇尚火木德,但是以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顏色主要分為:七分紅色,三分綠色。

    臨海的齊國也用了兩個顏色,宣稱“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但是它崇尚的顏色是紫色。

    楚國剛開始崇尚的是紅色。但是進入戰國,楚國於是開始崇尚“炎帝后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而且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色。

    陰陽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它們將其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唯有順應德行才能長治久安。但是最後,秦國統一六國卻靠的法家的根基,而不是這些迷信的詭辯。

  • 5 # 月夜羽夕

    1、北齊自稱是木德,尚青

    2、尚色源於五行學說,歷史上很混亂: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

    夏,木德,色青,

    商, 金德,色白,

    周,火德,色紅,

    秦,水德,色黑

    漢,火德,色紅,

    王莽篡漢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採用了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顏色也發生改變

    此後這樣排序到元朝: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元(金)→明(火)→清(水)

    ——殷商尚白、西周尚赤,較為可信。  

    秦王朝崇尚黑色。漢初尚赤。到漢武帝時,改尚赤為尚黃。唐朝和宋朝都尚赤,元代尚白,明代也尚赤。清代尚黃

    ——南北朝這樣的割據時代最為混亂,大家都有自己的說法:

    南北朝時期,南北分別論德。南朝的劉宋接替晉朝,金生水,屬水德,尚黑。南齊,水生木,屬木德。梁不願意晉升火德,沿用南齊的木德。  陳,接續木德,木生火,屬火德。  

    北朝的北魏聲稱自己是黃帝之後,所以繼承土德,尚黃。但到了孝文帝時,改為水德,理由是北魏傳承於晉,金生水。此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都沿用了北魏的水德。繼而,東魏、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按照水生木德原理,北齊、北周皆取木德。隋朝重新統一中國,由北周德木生出火,屬火德,尚赤。  

  • 6 # 歷史風物誌

    我們看一些古裝劇時會發現秦始皇的衣服無論是常服、朝服、禮服。。。。。。幾乎都是黑色的,為什麼秦朝崇尚黑色呢?古籍《史記》對此有記載:

    伍德之傳即伍德終始說,起源很早,到戰國時期著名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地域觀念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關鍵部分。五德是指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種德性,五德終始說是指週而復始之間迴圈運轉。鄒衍認為王朝之間的更替是包含在五行執行中,主要思想是認為某王朝因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就成為了天子,德盛則朝代盛,德衰則朝代衰,而當這個朝代衰敗,無法繼續統治時,就會安排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每一個朝代並不是只能使用一種德性,如漢朝初期為水德中期為土德,漢光武帝再改為火德。秦朝早期是在犬戎地帶,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秦穆公的父親執政期間,為了水源,為了能夠把馬放到黃河邊上來,舉國東遷,定居到雍城,但因為國力遠不如原來的晉國,常常被侵犯,眼睜睜的看著一步一步的被逼退,為了保護水資源,秦穆公發奮圖強,這體現了秦人對水的渴求,所以直到秦始皇仍然沒有變,再加上鄒衍的五行說,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崇尚黑色。

    表一:歷朝五德屬性表
  • 7 # 說書人東君太一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崇尚五行學說,周朝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秦朝崇尚水德。呂思勉的《秦漢史》寫道“始皇推終始五德之水,尚黑。”

  • 8 # 北辰飛雪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就要稍微瞭解一下“五德始終說”或者“五德輪迴說”。這本來是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提出的一種說法(在他之前已經存在,鄒衍又總結、昇華),等到了漢朝董仲舒,把這種神秘的說法注入儒家思想之後,將其理論化。

    五德輪迴說

    五德輪迴說的大意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五行相生相剋。而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代表五行中的一行,亦即一德,每德各配一色。比如青帝是木德(尚青色),赤帝是火德(尚紅色),白帝是水德(尚白色),黑帝是水德(尚黑色),黃帝是土德(尚黃色)。代表某德的聖人出生,上天必降下相應的祥瑞。等到聖人承受天命(取得了天下),必須易服色、更制度、改正朔,然後向上天稟告,以示自己完成了上天賦予的使命。

    而每個封建王朝不會永久存在,將會像四季輪迴一樣,“皇帝輪流做”。如果上天降下災罰,便意味著皇帝德衰,需要修德,以示悔改。如果還不行,就要物色新的聖人,把皇位禪讓給他。如此,五德迴圈往復,王朝也輪流更替,所以被稱為“五德始終說”或“五德輪迴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受到這種思潮影響,認為自己是天生的聖人。因秦朝是代周朝而立,周朝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經過一番論證後,秦朝自命水德。這也和秦朝崇尚法家治國的理念(法的特徵就像水一樣嚴寒、酷冷)相符合。而和水德相配的是黑帝,尚黑色。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到了漢朝,大儒董仲舒為了使得儒家思想更適合統治者的需求,把這種神秘的說法注入了儒家思想,使得其更符合帝王的需要。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人必須和天相應才有祥瑞,否則老天會降下災罰,皇帝也不例外。老天並非沉默不語,祥瑞或者災禍,就是老天在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給皇帝“君權神授”提供了理論,所以漢武帝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決議。但這套理論,同時也對君權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對於有無上權威的君王,儒家試圖用天命、是否能天人合一去規範他。皇帝必須使自己行為符合天意,才能使得國家長治久安。

    但五德輪迴說也有缺點,即王朝不是永恆的,這和皇帝所追求的“萬世一系”是有根本衝突的。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漢宣帝時期,都有人上書皇帝,請皇帝禪讓皇位,其結局自然是被皇帝一刀斬殺。但也可以看出,此種說法在那時已經影響很深,一直到漢光武帝劉秀之後,才慢慢被剷除。

    王莽代漢

    漢成帝時期,王莽輔政。因為王莽善於偽裝,贏得了朝野一片稱讚之聲。而此時的漢帝國,卻是天災連連,人民苦不堪言。而王莽在此期間,出臺了許多有利的惠民政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上書,請求皇帝禪讓皇位給“新聖人”王莽。雖然這些人可能有人受王莽指使,但社會上卻存在著廣泛的思想基礎,前後上書的有四十八萬多人。

    等到漢光武帝劉秀建國後,對王莽這種攫取皇權的行為自然不認同。因此,劉秀決定從根上直接剷除“五德輪迴說”,視此為大逆不道的“邪說”,王莽也被宣稱為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從此以後,無人敢再提五德輪迴說,一姓天下應該代代相傳,萬世一系的理念被確立。這對於後世的皇帝來說,自然更是樂於接受。

    歷朝歷代所崇尚的顏色

    弄明白了“五德輪迴說”,便可以對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找到他們所對應的德。在王莽之前,是採用的五行相剋,確定開國皇帝的德。在王莽以後一直到元朝,都是採用的五行相生。明朝、清朝又開始用五行相剋,確定各自王朝的德。

    夏朝木德(尚青色),商朝金德(金克木,尚白色),周朝火德(火克金,尚紅色),秦朝水德(水克火,尚黑色),漢朝火德(尚紅色,所以有劉邦是赤帝之子的傳說。但到了漢武帝之後,又考證漢朝是土德,土亦克水,尚黃色)。

    東漢火德(尚紅色),曹魏土德(火生土,尚黃色),西晉金德(土生金,尚白色),北魏水德(尚黑色),北周木德(尚青色),隋朝火德(尚紅色),唐朝土德(尚黃色)。

    後梁金德(土生金,尚白色),後漢水德(金生水,尚黑色),後唐土德(自承唐朝土德,尚黃色),後周木德(水生木,尚青色),宋火德(木生火,尚紅色),金朝土德(尚黃色),元朝金德(尚白色)。

    明朝火德(火克金,尚紅色),清朝水德(水克火,尚黑色)。

    因為這一套理論,和皇權的“君權神授”密切相關。因此即使以武力獲取皇權,比如曹魏、西晉、北宋等,也要搞一出“禪讓”的鬧劇,為的就是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我們將其作為學術研究自無不妥,而沒必要過分沉迷於此,而應理性看待。

  • 9 # 焚劍煮酒

    如同古代神話傳說來歷不清一樣,古代開國帝王也是非常相信天命一說,國家滅亡與國家興起之間就是國運的對抗,這才象徵著順應天意,而國運五行一說就是這樣興起的。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與正統王朝共有九個,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九個王朝又各自有其五星屬相;又有五帝之說:“黃帝為土德、所以尚黃,青帝為木德、所以尚青,赤帝為火德、所以尚赤,黑帝為水德、所以尚黑,白帝為金德、所以尚白。”這就是每個朝代所崇尚顏色的由來。

    歷朝歷代的五行屬性和所崇尚的顏色秦朝

    周朝為火德,因為鳳鳴岐山而興周,鳳凰自然是屬火的,所以周朝屬火德;而秦取周而代之,秦自然是屬水的,因為水能滅火,而水象徵黑帝。正因秦朝屬水德,所以秦朝在顏色中以黑為尊。

    漢朝

    既然秦朝屬水,而土可埋水,漢朝自然屬水德,不過事實卻非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典故:

    劉邦曾在路上斬殺了一條白蟒,後來遇到一個老太太啼哭說他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成了一條白蛇結果被赤帝之子給斬了。

    劉邦曾斬過一條白蟒,那赤帝之子自然是劉邦了;既然是赤帝之子,那劉邦自然屬火德,火德如何壓得住水?

    據載,這主要是因為劉邦不承認秦朝,於是跳過了秦朝自認為水德,不所以漢朝的水滅掉了周朝的火;不過到了漢武帝時,他認為老祖宗劉邦不承認秦朝的做法不對,所以改漢為土德,因此漢朝的土才能埋住秦朝的水;而後,王莽篡漢時採用五行相生說,因自己的新朝是土德,而火能生土,所以漢朝為火德;而東漢光武帝劉秀也認同相生說,所以東漢屬火德。因此,漢朝於五德中佔有:“火、水、土”三德,而漢朝崇尚的顏色又以黑、黃、紅三色為主。

    晉朝

    自王莽採用五行相生說以後,後世均以延續。如漢屬火,所以火生土,曹魏和吳都為火德,而蜀漢繼承了火德,又司馬取魏開晉,土生金,因此晉朝屬金。不過晉朝可不崇尚白色,大紅大紫才是晉朝人士的最愛

    隋朝

    隋朝承於北周,而北周屬木德,因木生火,所以隋朝屬火德,不過隋文帝喜歡黃色,當時也是以黃為貴;除了皇帝,其餘人也可以穿黃色。

    唐朝

    唐朝繼隋,火生土,所以唐朝屬土德,當時本已經以黃為貴,唐高祖為了顯示皇家威嚴,於是下令除皇帝外,“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後世也均將這規矩延續下去。

    宋朝

    宋太祖是從後周手裡繼承皇位的,而後周屬木,所以宋朝屬火德。有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可以說明宋崇尚的顏色,黃袍自然就是黃色,宋代的很多帝王龍袍也以紅色為主,這可能與宋屬火德有關,所以宋朝崇尚之顏色應為黃色與紅色。

    元朝

    金朝稱自己承於宋,火生土,因此金朝屬土;而元又承金,土生金,因此元朝屬金德,所以元朝崇尚白色。

    明朝

    到了明朝又從五行相生改為五行相剋一說了;正如朱元璋取國號為“明”,明有太陽、明亮之意,此即是火,而火能融金,所以大明取代元朝是順應天意。因此,明應是以紅為尊的,再加上時代順應之黃色;明應與宋一樣,崇尚黃與紅;而事實確非如此,如明朝皇帝的龍袍既有黃色、也有黑色、紅色等等。

    清朝

    按照五行相剋,那清朝自然是屬水德了,因為水可以滅火嘛;從其國號“清”就能看出一二,清旁為水。不過清朝可不崇尚黑色,遵循慣例,清朝同樣以“黃”為尊,只有皇帝才可以著黃色衣物,而大臣若是能夠得到黃馬褂的賞賜,也是很高的榮譽。

    九個大一統或者正統王朝的五行歸屬與崇尚之顏色就是如此;因古人相信天命、國運而弄出來的一套理論;當然,寄國家之興盛與民族之命運在五行玄學之上是沒有道理的,所以赤帝之子劉邦會越過秦朝而改為水德,漢武帝也能將水德改為土德,王莽也能將五行相剋論改為五行相生。

    結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為何?

    全在於後世之君只顧玩樂而荒廢國家政事也。

    國家之昌盛與五行如何、國運之說是沒有關聯的;其全在於帝王是否賢明,上有堯舜之臣、下才會有堯舜之民,皇帝勵精圖治,國家自然興旺。

  • 10 # 裝甲防彈武僧

    在中國的真實歷史上,秦華人的確是崇尚黑色。

    有說法是秦人因為其尚武好戰的性格和風格,才使用黑色作為常用色,不易髒,不容易被鮮血染紅,也易於清洗。

    而在史學界關於秦人為何尚黑的歷史探討研究結果是發現,其是有深遠的歷史原因的:在歷史學家班固,班昭,馬續等編纂增修的《漢書·律曆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這段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昔年秦文公外出狩獵時,曾經捕獲到一條黑色的龍。而這正是屬於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徵。因而秦國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是屬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之中,水德對應的顏色是黑。於是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以黑為貴。

    至於五德學說,是在戰國時期,由齊國的陰陽家鄒衍所提出的觀點。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種德性。

    這五德,週而復始,迴圈運轉,用來解釋王朝的興衰更替。

    在很多古裝劇尤其是清宮劇中,在官員或特使朗讀聖旨時,都會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承運”,就是指五行、五德所代表的命運。

    在秦亡之後的漢,是屬“火德”。因此,“漢”也被稱作“炎漢”。

    漢代主色,便是代表“火德”的紅色。

    在漢初,由張蒼(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漢初期丞相、歷算學家。提出因為秦朝存在的時間實在太短,算不得作正統,不配用水德,所以漢朝應該繼承正統為水德。但是等到了漢武帝時期,又重新承認了秦朝的正統地位和其所屬的水德,所以漢朝又成了克水德的土德。在王莽改制以後,對五德說又來了個重新洗牌。

    在王莽建立新朝之後,採用了劉向和劉歆的觀點,他們認為後一個朝代不應是克前一個朝代,而是應該繼承和發展前一個朝代,所以是採用相生的觀點,而非相剋。從虞的土德開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各個朝代的“德”重新排了一遍。變成了虞土、夏金、殷水、周木。然後變成漢繼承周,跳過了秦,變成了火德。後來東漢之後一直延續了這個說法。

    關於秦人尚黑的原因另有一說是,秦人的祖先吃了一枚燕子蛋,才有了秦人後代,而燕子正是黑色,秦人因而用玄鳥這種黑色的圖騰作為自己的象徵。

    秦國早先,生活在荒蠻的西戎地帶。秦穆公的父親為了“水”,為了能夠把馬放到黃河邊上來,他就向東遷徙,定居在了雍城這個地方。對水的崇拜,對水的渴求,終於在秦穆公這一代實現了。秦穆公已經成功的把秦國的疆域擴到了黃河邊上,但是,得而復失,卻又眼睜睜地被晉華人趕回去了。再也不能“飲馬黃河”了!為了重新獲得“水”,為了能給死去的將士們報仇雪恨,秦穆公奮發圖強,大不了從頭再來!尚黑!尚黑!在晉襄公穿上了黑衣服之後,他也穿上了黑衣服。看誰比誰更黑! 所以也有人認為秦人崇尚黑色,是對水的渴求與崇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記醬香餅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