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夢居士

    大家好,今天說說大漢和匈奴爭鬥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血淚史。

    匈奴優勢時期: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戰劉邦被冒頓30w雄師圍困,最初乞降,今後拉開了和親的尾聲,不斷到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漢武帝不滿不斷被匈奴逼迫,決議洗刷漢代羞恥,安插了三十萬雄師埋伏在馬邑,方案覆滅匈奴主力,被匈奴看頭,今後兩邊絕交,正式停戰公元前129年:河南之役四路雄師還擊,公孫賀部迷路;公孫敖喪失7000;李廣全軍覆滅,被俘後逃脫;衛青攻入龍城,斬首俘敵七百,算是漢匈和平第一次大捷,能夠看出之前漢代被匈奴壓得有多慘,這一戰更多的應該是意味意義,和抗日和平時期平型關大捷差不多。公元前128年:雁門之戰匈奴抨擊性進犯遼陽郡、漁陽郡、雁門郡一帶。

    殺遼西太守並擄去兩千餘人;又擊敗漁陽郡太守軍千餘人;,匈奴本部防禦雁門,擊敗雁門郡太守,斬殺千餘人。武帝派衛青帶領三萬馬隊出雁門郡,李息出代郡支援漁陽,一同還擊匈奴。衛青斬獲數千,匈奴敗走。兩邊僵持時期: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西漢的河南地,即今黃河河套地域,這裡水草豐美,宜於農牧,其地又有直道與西漢都城長安相連,漢武帝決議用盡力光復河南地(河套平原),以消弭匈奴的要挾。衛青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四萬北出雲中,接納“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前方,攫取家畜一百多萬頭,完整掌握了河套地域。這一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勝,從這個時候開端,漢代和匈主子進入半斤八兩的僵持。公元前127-125年:朔方之役軍臣單于死,伊稚斜篡奪了王位。為了抨擊漢代還有重奪河南地域,與右賢王各領數萬馬隊南下,,衛青還擊,夜襲右賢王,衛青擄獲裨王十餘人、男女共1.5萬人及生畜數十萬,此戰當時衛青名譽到達高峰。公元前123年:還擊漠南單于大本營衛芳華、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于大本營,殲萬餘人。這一戰霍去病退場,帶著800精銳離開大隊,自力跑出很遠,殺敵兩千餘人。總結:這時候期固然經歷幾回敗仗,但匈奴氣力並沒有根本性喪失,同時漢軍戰損也很大,喪失也有十幾萬人漢代獲得政策優勢階段:如果說衛青改變了漢匈和平的頹勢,進入僵持階段,那末霍去病就是完全讓成功向漢代傾斜的人。公元前121年兩次河西之戰:春: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六天中轉戰河西走廊五國,超出焉支山一千多里後給匈奴右臂以重創,殲敵近九千人,獲得匈奴祭天金人。夏:霍去病孤軍深入,抵達祁連山,殺敵三萬餘。此戰的意義在於:1、殺敵數能夠趕得上之前一切漢匈之戰的總和,完全讓匈奴膽怯;2、漢人第一次將河西走廊併入了中國幅員;3、連通了西域諸國,這時候才有時機運用縱橫捭闔之術,結合西域諸國,這時候期匈奴在西域的權力基本上處於真空;4、更重要的是此戰讓匈奴產生了內耗,招致渾邪王率4w人降漢“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5、清除去西邊要挾,漢代得以減北地以西戍卒半,大大緩解了財務壓力(注:這幾年和平,漢武帝已用了一切辦法贏利,以至地下賣官鬻爵,費錢贖罪之類的,可仍然撐不住,連渾邪王投誠時當局馬都找不出來幾匹像樣的,還得向官方借)公元前119年漠北決鬥: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精銳馬隊,步卒數十萬,出定襄奔襲匈奴,就是各人耳熟能詳的封狼居胥匈奴遠遁漠北,今後漠南無王庭,權力可謂衰退到頂點。匈奴垂垂搬回優勢:漠北決鬥後,沒多久霍去病病逝,幾年後衛青也死了這時候期漢武帝要對西南、西南、西北各個處所用兵,沒有工夫理睬匈奴,匈奴經歷養精蓄銳,又開端垂垂弱小起來。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漢代。武帝令趙破奴率二萬騎出朔方2000裡策應,被匈奴雄師團團包抄,旗開得勝,標誌著第二輪漢匈和平再次打響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死傷非常之六、七,包圍前往,李陵被俘。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馬隊六萬、步卒七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率萬餘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遊擊將軍韓說率步卒三萬,因杆將軍公孫敖率馬隊萬餘、步卒三萬辨別出五原、雁門擊匈奴。匈奴單于親率十萬騎迎戰李廣利於餘吾水南,兩邊平局撤兵。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軍七萬出五原,御史醫生商丘成率軍二萬出西河;重河侯馬通率四萬騎出酒泉。漢軍大北,李廣利降匈奴。四場大戰,漢代3負1平,喪失數十萬,中國經濟趨於解體,大快人心,漢武帝沒辦法之下中止了對匈奴用兵,下詔罪己,開展消費,規復國力。匈奴內鬨公元前90年,李廣利投誠匈奴後,匈奴異樣顧忌漢代,單于狐鹿姑乘隙與漢武帝商定鴻溝,以後雖有小磨擦,但兩邊沒有大的交戰公元前85年,狐鹿姑死,壺衍?即單于位,匈奴內鬨。公元前81年,匈奴與漢媾和,釋蘇武歸。這時候期匈奴由於內鬨,氣力也垂垂健康,另一隻遊牧民族烏桓垂垂興起,兩邊經常有和平漢代結合西域諸國漢宣帝、霍光時期,並沒有效仿漢武帝與匈奴那樣硬碰硬,而是對匈奴採納分化還有羈縻的同時,與西域諸國攀親,藉助西域諸國力氣制衡匈奴。

    (注:兩種戰略是不同時期的必定挑選,沒有高低之分,漢武帝時期匈奴強大,漢代想用這類辦法也不可能,西域列國更是臣服於匈奴,只要經過一次次敗仗,打得匈奴外部出問題,西域諸國見識到漢代的強大,外交政策方才有發揚的餘地。)公元前72年,匈奴見漢代在西域的影響愈來愈大,便率雄師攻擊與漢代和親的烏孫國,漢代5路雄師加烏孫國兵士擊匈奴。不外此時匈奴戰力已健康到被獨自一起烏孫國兵士打得打敗,喪失四萬餘兵士,人畜滅亡不可勝數。接下來十年間漢匈在西域重複拉鋸搶奪,終極以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宣佈匈奴失利,西漢代設西域都護府,完整掌握了西域。五單于並立由於內憂外患,匈奴內鬨愈加嚴峻,到了公元前57年7月,呈現五單于並立為了打敗敵手,這幾個單于爭相跪舔漢代,追求協助經歷十幾年爭鬥,弱小的單于被覆滅,只剩下呼韓邪、郅支兩股權力呼韓邪地皮在南,與漢代交好,四大美女的王昭君就是嫁給了她。郅支地皮在北,與漢代反目。公元前36年秋,漢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發西域兵攻入康居,殺郅支,匈奴隨郅支西遷者幾盡,留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言。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朝漢。漢以王嬙嫁之。呼韓邪為漢保塞。這以後幾十年,匈奴都是堅持朝見漢的姿勢。匈奴叛變公元10年附近,王莽篡漢當時,希圖用武力建立威望,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以減弱匈奴的權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比年擾亂南方邊塞,西域諸國前後從頭淪入匈奴權力範圍。在華夏大亂之際,匈奴也攙扶了自己的代言人盧芳與劉秀搶奪全國,後失利。光武帝劉秀即位當時希圖通好,惋惜匈奴不買賬,兩邊干係仍然慌張,以後三十年,兩邊處於僵持階段,和平互有輸贏。團結為南北匈奴46年前後,匈奴中國比年天災,高層內鬥日益劇烈,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平起平坐,匈奴團結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代的河套地域。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北匈奴比年蒙受嚴峻天災,又遭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進犯,權力愈來愈弱73年-76年,漢代前後派竇固、班超、耿恭等名將與北匈奴搶奪西域掌握權87年鮮卑從東部固守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89年,東漢乘隙結合南匈奴,派竇憲、耿秉率雄師攻擊北匈奴,北匈奴大北,自願西遷,以後北匈奴權力固然偶有迴光返照,但大勢已去。以後經歷幾十年衝擊,北匈奴連西域也呆不住了,大約在160附近進入歐洲匈奴消逝南匈奴依靠東漢作為藩屬,厥後三國鼎峙,曹操將匈奴分為5部,完全宣佈了匈奴單于王朝的閉幕。以後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乘隙攻佔南方大部分地域,滅了西晉,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為趙,最初趙國被石勒所滅,再加上百十年來匈奴人與鮮卑人通婚,終極匈奴這個民族垂垂消逝在史書長河當中

  • 2 # 拾葉

    漢王朝與匈奴的鬥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劉邦建立大漢王朝開始就一直在鬥爭。

    已經看到不少朋友回答的很細緻了,我就不再重複中間過程,只說下為什麼漢王朝能夠把匈奴打壓下去。

    第一,漢王朝中央體制的先進性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先進事物總會取代落後事物而存在,尤其社會制度上,先進的社會制度會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大發展。而當時的社會制度是漢承秦制,此時的大漢王朝已經完成統一,並慢慢剔除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如平定七王之亂,經濟,政治,文化得到大跨越,伴隨著的是軍事實力的擴充。

    相比之下,匈奴還處於軍事奴隸社會,即全民皆兵,這種模式下,雖然秦末漢初時發展較快,軍事實力極強,但當進入和平時期,弊端就顯露無疑,經濟文化均沒有大的發展也就造成人口,社會生產力提升的緩慢,只能是窮兵黷武,內部矛盾重重。發展速度必然比不過漢王朝。

    第二、草原環境與漢王朝環境無法相比

    在古代社會,國家的強弱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人口,因為草原地區,冬季寒冷異常,夏季水草豐滿。就造成匈奴族隨水草而遷,無法建立定居點。自然條件惡劣,土地承載力弱,無法繁衍更多人口。而本身的奴隸制社會,也不利於長期人口增長,此消彼長,到了後期,匈奴實際上是無法與統一的漢王朝相抗衡。

    第三、漢王朝的隱忍

    這一點學過歷史的也都知道,從漢初的白登之圍失敗,到後來的和親。都體現了漢王朝的隱忍。

    從白登之圍後,漢王朝就已經知道此時還不是決戰的時候,在這種大的環境下,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施行了和親的政策,將王室的子女作為和親工具,這一持續就持續到了漢武帝執政階段。為漢王朝爭取了短暫的發展時間,漢王朝透過這幾十年掃平內亂,穩定社會,大力恢復生產力,直到恢復元氣,為大反攻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四、漢王朝歷代皇帝的不斷努力,以驅逐匈奴為目標

    西漢初期幾個皇帝都非庸君,以驅逐匈奴為目標,勵精圖治,併產生了“文景之治”,直到武帝時期,漢王朝已經是一個兵強馬壯,錢、糧充足的大一統王朝,有了碾壓周邊的實力。

    第五、漢武帝的堅決反擊

    最終完成徹底打壓匈奴是在漢武帝時期,這位皇帝在最初上位的時候,就立下了大志,在他統治期間一定要驅逐匈奴,還給帝國一個和平,讓大漢王朝有著和實力相匹配的尊嚴。

    在漢武帝初登大堂,就大力發展騎兵部隊,增強軍事實力。並整治軍隊,提拔年輕將領,此時大漢王朝將星雲集,衛青,霍去病更是當世罕見的大將,長驅大漠,封狼居胥。

  • 3 # 史海一粒粟

    漢王朝的對外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專門對敵匈奴的戰爭史。

    在秦朝,大將蒙恬帥大軍30萬,將匈奴部落逐向北方,並修長城,以防邊境,到楚漢相爭時期,天下大亂,匈奴部落趁機吞併其他小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201年,匈奴首領冒頓,領兵南下寇略漢朝,漢高祖劉邦親自領兵應敵,不料誤中奸計,被圍白登山,後來還是靠向冒頓的妻子行賄才得以突圍。

    逃出重圍的劉邦聽從大臣建議,採用和親的方式,緩解與匈奴的關係,傳到漢文帝,漢景帝時,因為二位皇帝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輕易不啟戰事,所以儘管期間仍有匈奴部落侵略騷擾邊防的小規模戰事,但仍一直沿用和親政策維持與匈奴的關係。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切即位,此時漢朝經過文帝,景帝的“文景之治”,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了,武帝不願再與匈奴和親,在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先後派遣大將李廣,韓安國;衛青,霍去病等將軍與匈奴民族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戰爭,給匈奴毀滅性打擊,匈奴民謠“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很能說明匈奴民族的失敗,匈奴從此走向衰落。

    到漢宣帝時,匈奴日逐王投降漢朝,西域諸國紛紛臣服,出現了萬國來朝景象,宣帝又設“西域都護”一職,管理西域各國。至此,漢朝對北方西方個少數包括匈奴遊牧民族完全征服。

  • 4 # 邢將軍嚇死諸葛匹夫

    漢王朝和匈奴爭鬥了百多年之久,幾千年歷史下來,大家都知道,匈奴對中原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在與漢朝的爭鬥中還是被鎮壓下來了。

    1,起初劉邦親率大軍和匈奴幹架,被冒頓單于精騎圍困在白登山。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西漢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一些金銀財寶和糧食等等;開放關市,讓兩族人直接做生意。互不干擾,以長城為界。

    2,此後,歷經惠帝劉盈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給西漢充足的時間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西漢實行重農抑商,鼓勵生育,崇尚節儉等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也得到較大增長。漢高帝時平定了異姓諸王,之後又採取許多措施削弱了形成割據勢力的同姓諸王,景帝時期,周亞夫平定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加強和鞏固了中央政權。相反在這段時間,匈奴做的事情就很少了。

    3,漢武帝的決心,不想漢朝繼續和親這麼軟弱下去,派出衛青和霍去病等天才武將痛擊匈奴。漢武帝為了反擊匈奴,對內增加戰爭物資儲備,對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經過苦心經營,漢朝全面造就了戰略反擊匈奴的軍事、經濟、政治條件。

    4,漢朝科技發展,相比匈奴強很多,那會兒的匈奴還不回冶鐵技術,所以在軍事裝備上差很多,匈奴的很多箭還是動物骨頭磨的,身上的盔甲也沒法和漢兵比,以弩箭和車戰完勝騎兵。

    5,匈奴內部分裂。在和漢朝的很多次戰爭中,匈奴內部問題也嚴重惡化。西漢末年氣溫極降,給匈奴生活上也造成了麻煩,所以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少,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伊稚斜單于死後,匈奴陷入了幾十年爭權奪位的內鬥,形成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對立局面,匈奴開始徹底分裂。面對強大的漢朝,呼韓邪單于決定南下依附漢朝,而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至此匈奴力量在東亞基本消失,而漢朝則雄踞世界東方。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匈奴與西漢王朝是經歷了這樣關係演變

    匈奴人號稱是夏朝王室的苗裔,商湯滅夏後遁入草原。並逐漸強大以來,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專門為了對付匈奴而修建長城,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更是將匈奴趕出他們的傳統居住地河套地區,並將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線起來,形成了萬里長城。

    漢初的漢匈初次大戰,漢軍戰敗,開啟了和親政策

    在秦始皇派出蒙恬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時,匈奴的勢力還不算大,他們此時的單于是頭曼單于,秦末漢初中原天下大亂之際,冒頓鳴鏑射父幹掉偏心的老爹,成為新單于,而後冒頓單于東擊東胡、西擊大月氏,統一了整個草原,勢力空前的強大,並時常威脅新建西漢王朝邊疆。

    漢初,漢高祖劉邦將韓王信(不是大將軍韓信)改封到代地防備匈奴,結果韓王信不僅打不過匈奴,更是造反投降了匈奴,併成為匈奴的帶路黨,時常侵犯邊境,於是劉邦親自率大軍進攻韓王信,並因此與匈奴發生大規模戰爭。

    白登之圍示意圖

    本來漢高祖劉邦想要挾楚漢戰爭勝利的之威率大軍擊破匈奴,結果劉邦的30萬大軍在是平城(山西大同)被冒頓單于包圍,最危險的時候,被圍漢軍七日不得食,最終依靠陳平的計策而走了冒頓單于老婆閼氏的門路,劉邦才最後從平城解脫,而後劉邦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透過向匈奴輸送財物和女子來換取邊境的和平。

    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雖然匈奴也經常犯邊,但是漢匈之間僅有小規模衝突,而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總體上仍舊保持和平。

    漢武帝時期重新大規模的漢匈大戰,匈奴漠南無王庭

    漢武帝繼位之後,匈奴仍舊屢屢犯邊,於是漢武帝改變對匈奴戰略,採用王恢的計策在馬邑設伏準備伏擊匈奴單于,結果被匈奴識破,伏擊行動失敗,但是此後匈奴與西漢徹底撕破臉,和親政策斷絕,全面開戰。

    最初西漢對於匈奴的進攻並不順利,但是很快依靠著強大的國力,以及衛青、霍去病等一批優秀將領的湧現,西漢王朝逐漸佔據優勢,經過長期的戰爭,到漢武帝執政後期,雖然匈奴仍然沒有臣服漢朝,但是匈奴在大漠以南已經不敢設定王庭,而且躲在大漠以北,時而依靠騎兵的機動,偶爾騷擾漢朝邊境,但是形勢已經大不如前。

    漢武帝時期匈奴遭受沉重打擊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漢宣帝時期,仍然保持對匈奴的強勢地位,同時在漢武帝攻勢的基礎之上,西漢徹底佔據西域,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西漢王朝的版圖空前遼闊。

    漢元帝時期陳湯滅亡北匈奴,南匈奴徹底臣服漢朝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繼位,此時匈奴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匈奴內部發生分裂,發生著名五單于爭位的情況,經過激烈的搏殺最後剩下了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和北匈奴的郅支單于。經過內亂匈奴已經極大的削弱,因此南匈奴和北匈奴爭相的將自己兒子送到長安作為人質,以此來討好漢朝,甚至呼韓邪單于還兩次親自來到長安朝覲漢元帝,徹底將自己定位為藩屬國的地位,這才匈奴歷史是絕對沒有的。西漢王朝也投桃報李,對於態度恭順的南匈奴給予雄厚財物支援。

    而西漢對於呼韓邪單于的支援,惹惱了北匈奴的郅支單于,他要求西漢將他在長安做人質的兒子送還給他,為了穩固與北匈奴的關係,西漢派出大臣谷吉親自送郅支單于的兒子去北匈奴,但是郅支單于卻因為仇恨於西漢政府物質上支援南匈奴而殘忍的傷害了谷吉等所有漢朝使節團。而這樣的情況被西域都護府的副都護陳湯發現後,他義憤填膺,在西漢政府沒有做出決定之前就矯詔出兵進攻北匈奴,並且一戰攻滅北匈奴,斬殺郅支單于將其人頭送到長安。

    陳湯的攻滅北匈奴的舉動,極大弘揚了西漢國威

    陳湯滅亡北匈奴的舉動,在西漢內部沒有多大反響,甚至還有人主張懲戒矯詔的陳湯,可是陳湯的威名卻聲震西域和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得知郅支單于被殺後,呼韓邪單于急忙第三次覲見漢元帝並請求和親,漢朝答應其要求,於是王昭君出塞和親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此後匈奴對於西漢王朝徹底服從,完全以一個藩屬國的自覺來為西漢防守北疆,此後極少發生匈奴進入漢朝邊境劫掠的事件。

    昭君出塞後一直到西漢王朝結束,漢匈之間保持良好的關係

    呼韓邪單于臨死前,還對匈奴表示,匈奴危難之際,正是依靠西漢王朝幫助才得以重新興盛,所以匈奴不得與西漢為敵,不得接納背叛漢朝的降臣,而此後匈奴單于也都是比較嚴格的執行的呼韓邪單于的遺命。

    此後一直到西漢王朝滅亡,匈奴與西漢的關係良好。

  • 6 # 發白見識少

    先說匈奴吧,他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華夏族居然和匈奴族同源),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又屯兵三十萬,修築長城做預警防禦,同時修築馳道方便出兵。

    西漢初期,由於長期戰爭,人口急劇減少,社會生產嚴重破壞,生產力低下,可謂一窮二白。相傳劉邦上朝居然找不到6匹同樣顏色的馬來駕車,而他們百官連馬也沒有,只能坐著牛車上朝。匈奴這時看到了,再不打你,那就是傻了,果斷出兵。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大軍進攻匈奴。雙方在白登山展開激戰,結果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乎被俘,後陳平以重金收買了匈奴首領,才得突圍。

    咱們是農耕文化,大家都知道農耕是一年中春種秋收,這兩個季節需要大量人工去農作,所以一般情況下農耕文化的戰爭一般都是在秋季以後再發動,因為糧草和人員都能得到保證。

    而匈奴不一樣遊牧文化,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三:“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就說秋高氣爽,馬匹肥壯,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這邊咱們正收糧食呢,他來了。你說收糧食還是打他去。再加上冬天草原大雪,匈奴都在秋天大舉南下,掠奪過冬物資,再加上正好我們秋收,如果我們糧食收不上來,我們就沒有財政收入。等我們收完糧食徵完兵,去打他,也到了冬季,人家早跑一個背風的山谷盆地過冬去了。

    從漢高祖開始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特別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以德化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歷史上出現了“文景之治”。為打匈奴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漢武帝即位了,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幹,他用推恩令等政策,完成中央集權。利用桑弘羊完成國內經濟調控,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此同時,張騫出使西域也己弄清攻打匈奴的路勢回來,時機成熟,漢武帝下令攻打匈奴。戰術上改變傳統對匈奴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同時啟用衛青和霍去病。

    最重要的環節出現了,匈奴內部出現了問題,匈奴的軍臣單于在被衛青擊敗之後,第二年便去世了,雖然他的兒子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立為太子,但是在他死後,各種勢力為了王位便開始了行動,太子剛剛上位時,軍臣單于的弟弟便自立為單于,起兵攻打太子,迫使匈奴單于的部隊戰敗而不得不投降漢朝,作為匈奴大單于,被自己人追殺而不得不投降於自己的老冤家,這足以證實匈奴內部的內亂有多麼的嚴重。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大規模戰役有三次河西戰役、漠南之戰和漠北之戰,短短十幾年連續大規模作戰,這時遊牧文化的弊端顯現出來了,農耕今年不行明年繼續種,而遊牧就不行,恢復的太慢,馬一年兩年也長不成戰馬呀。漠北一戰之後(都打到最北邊了), 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漠南無王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總得來看三個方面,第一,用幾代人的努力積蓄,給了最後作戰的財力物力的支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第二,抓住了,敵人內部的矛盾,及時抓住機會,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第三,這也本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碰撞。

  • 7 # 歷史折返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戰鬥史應該追溯到戰國後期時代,那個時候的匈奴就已經開始頻繁騷擾和入侵中原內地,掠奪邊民的牲畜及錢財。到了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發動了大規模的針對匈奴入侵的戰事。並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針給與匈奴沉重打擊。後又修建長城作為抵禦匈奴入侵的戰略屏障。

    秦朝滅亡之後,由於漢朝剛剛成立,國家百廢待興,綜合國力非常薄弱,面對匈奴的騷擾和入侵,漢朝統治者基本處在戰略防禦,或是政治聯姻的手段維持和平相處。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漢元帝時期與匈奴聯姻的一個事實。而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出擊那是經過文景之治以後,漢武帝劉徹時代開始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漢朝統治者,是怎樣用他們的智慧來和匈奴做鬥爭的。

    其實最早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和匈奴有過戰事衝突。曾經的白登山之圍說的就是在和匈奴作戰時候,漢高祖劉邦被匈奴部隊圍困在白登山上,眼看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幸得謀士陳平用計賄賂匈奴冒頓單于之妻,才得以脫身。遂以後年年給匈奴輸送大量金銀財寶美女等,和匈奴保持和平相處。也就是說,文景之治以前的六十年餘年的時間裡,漢朝統治者在安撫匈奴的同時,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國家民生髮展和經濟建設方面。

    漢朝在高祖劉邦階段一直到文景之治期間,國家經歷了由弱變強的轉變,經濟基礎也有很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有顯著改變。這個時期就是以漢武帝劉徹為代表的統治者們,他們把以前對匈奴的戰略防禦,改變為主動出擊,上演了消滅匈奴的精彩戰事。

    第一次征戰匈奴時,漢武帝劉徹派大將李廣,公孫賀率三十萬大軍北上消滅匈奴,結果由於準備倉促,用計不當,失利告終。 失敗後的漢武帝劉徹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重整旗鼓,派出衛青,霍去病兩位大將捲土重來攻擊匈奴。公園前127年衛青率軍奪取內蒙河套地區。公園前121年大將霍去病取得河西之戰勝利。公園119年霍去病繼續北上進攻匈奴部落。給匈奴以沉重打擊,使得匈奴退守漠北地區。

    應該來說,經過漢朝對匈奴的軍事打擊,部分匈奴部落西遷歐洲,另一部分留在內蒙的河套地區。留下來的匈奴部落成為南匈奴。

    東漢末年,天下開始大亂,諸侯各自為戰。此時的南匈奴又開始躍躍欲試,不斷騷擾入侵中原內地。 這個時期,以曹操為首的曹魏集團在實力得到鞏固之後,開始抽身打擊入侵的匈奴部落。曹操改變以往的策略,在透過軍事打擊之後,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對付匈奴。把整個匈奴部落分成若干小的群體,並且派往不同地域居住。這樣匈奴整體勢力遭到瓦解,勢力大不如從前。

    曹操最成功對付匈奴的手段就是在自願前提下允許匈奴人加入到漢朝子民中來,並適當給與加入漢民的匈奴人一些看得見的好處。這樣就更加分化了匈奴這個民族。以致後來的匈奴民族徹底融合在漢族這個大家庭中。

  • 8 # 豹眼看歷史

    最近在寫作《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對於蔡文姬“沒於左賢王”究竟是哪個左賢王,作了深入的瞭解,特別是對匈奴民族的發展史,查閱了許多歷史資料。看到題主這個問題,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01

    匈奴民族的發展史

    《史記》之《匈奴列傳》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商湯在鳴條山戰敗夏桀,夏朝族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從周朝開始,匈奴逐漸強盛。戰國時,燕趙秦三國臨近匈奴,時時遭受搶掠,因此修築長城來防範入侵。

    秦始皇時,將匈奴趕出河套,繼續修築長城,採取以守為主的防禦戰略。

    02

    白登山之圍

    劉邦滅掉項羽後,移兵反擊匈奴,被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劉邦意識到與匈奴實力的差距,只能採取納幣和親的策略,方得解脫。以後漢初各帝都未能排除匈奴侵擾,只有採取和親,嫁女納幣,以求粗安。

    03

    漢武帝決戰匈奴

    漢武帝時,憑著幾世休養生息積蓄的財力,開始與匈奴進行決戰。透過衛青,霍去病等長途跋涉,遠征漠北,大敗匈奴,迫使其遠徙。

    之後,匈奴不再是漢朝的心腹大害,但騷擾邊境之事卻時有發生。

    04

    昭君出塞

    後來,匈奴發生內訌,形成“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呼韓邪單于失利,降漢求親。漢元帝讓王昭君出塞,親善匈奴。

    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基本控制了整個匈奴。漢匈關係相對和諧,在強大的漢朝打壓之下,邊境穩定,匈奴也經過了六十年的安定生活。

    昭君出塞和親,儘管與漢初的和親不同,但其以自己的智慧和忍辱負重,改善了兩個民族的關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福祉,值得後世永遠紀念。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國與國的戰爭,無非就是實力的比拼,漢王朝與匈奴的戰爭,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數百年,也經歷了數個階段。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經下令讓大將蒙恬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將匈奴趕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又再一次將匈奴趕到遠離華夏的漠北草原上,這個時候的匈奴還很弱小,別說對陣中原政權,就連北方的月氏和東胡也打不過。

    匈奴的強大是從中原地區的陳勝吳廣起義開始的,當中原正處於農民大起義和混亂之際,北方的匈奴的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開始強大起來,不僅擊敗了月氏和東胡,也開始頻頻南下中原地區。

    公元前202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結束了中原地區的混戰,在劉邦即位的幾年中,忙於平定異姓諸候王之亂,而在這個過程中,匈奴的身影若隱若的出現在其中,韓王信勾結匈奴背叛劉邦,燕王盧綰反叛漢朝也是投靠了匈奴。

    而發生在2年之後的白登之圍,算是西漢王朝與匈奴的第一次正面對決,而此對決正是由於韓王信而引起的,由於劉邦的輕敵冒進,導致30萬漢軍被40萬匈奴騎兵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要不是陳平的計謀,劉邦可算是第一位戰死的開國皇帝。

    劉邦經過此次與匈奴的交手後,認為西漢國力尚弱,不足與匈奴開戰,因此對匈奴採取了和親的政策,由此進入了西漢對匈奴和親的時期,也就是西漢王朝對匈奴政策的第一個時期。

    一、漢匈和親時期(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3年)

    匈奴之所以接受和親,是因為對於匈奴來說,要的就是錢財,對於西漢來說,和親不僅僅是嫁公主這麼簡單,還要贈送大批的錢財,漢朝以錢財換取時間,換取國力恢復和發展休養生息時期,以換取匈奴不要南下攻打漢朝。

    雖然此期間處於和親時期,但是匈奴仍然沒有放棄南下搶掠財物,從漢文帝時期開始,匈奴開始頻頻南下燒殺搶掠,前177年,前166年,匈奴有兩次大規模南下攻打漢朝,兵力達到十幾萬之多,而小規模的搶掠則不計其數。

    從漢太祖、漢惠帝、呂后,到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正是匈奴強大的時期,雖有和親政策,但匈奴從來都不講政策,依然繼續南下搶掠,而漢朝只能被動應對,期待國力的恢復,到漢武帝早期,由於國力的恢復,西漢終於敢和匈奴開始正面作戰,拋棄和親政策,開始武力對決。

    二、漢匈的百年戰爭(公元前133年~公元89年)

    西漢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大增,人口猛增,糧食豐收,倉庫裡庫存的拴錢幣的繩子都爛掉了,漢武帝覺得時期時機成熟了,開始策劃改變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從漢武帝策劃馬邑之謀開始,漢朝與匈奴正式決裂開戰。

    而公元前129年的河南之戰,而是西漢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出擊尋找匈奴主力作戰,四路大軍出擊,三路全敗,僅僅只有衛青一路獲得斬首俘敵七百的戰績,不過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勝,是西漢對陣匈奴的首次勝利。

    之後匈奴開始報復 ,漢匈雙方處於膠著和僵持階段,這個時候的西漢與匈奴是真下意義上的勢均力敵,雙方各有勝負,而衛青在朔方之戰中,俘虜匈奴數萬餘人,畜牲十萬頭是漢匈開戰以來,西漢取得的最大勝利,但是並沒有動搖匈奴的國本。

    直到霍去病的橫空出世,公元前121年,兩次河西之戰,年輕的霍去病闖入匈奴腹地,不僅斬敵近萬餘,而且俘獲了匈奴王庭的祭天金人,並且第一次重新奪取河西走廊。並且還迫降匈奴渾邪王,殺匈奴休屠王,第一次讓匈奴大規模成建制投降漢朝,一次性有四萬匈奴人投降漢朝,動搖了匈奴的國本。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漠北之戰,霍去病將匈奴人趕出漠南,從此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王庭,可惜此戰後不久,霍去病去世,衛青也在不久後也去世了,西漢朝廷能徵貫戰的將領都去世了,本來正是打擊匈奴的大好時機,一是因為名將的去世,二是因為漢武帝將精力放在西南及東北用兵上,沒有功夫理匈奴,而恰恰是這一段時間,卻讓匈奴再次發展恢復元氣。

    從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漢與匈奴再次暴發大規模戰爭,這個時候由於名將凋零,指揮失當,在四次大戰中,西漢居然沒有勝一場,反而損兵折將,損失數十萬將士,導致國內民怨沸騰,而漢武帝這時已處於晚期,正在反省自已的行為,並下罪已詔承認自已的政策失誤,這個時候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又處於下風。

    公元前81年,漢昭帝時期,匈奴發生內亂,實力開始衰弱,沒有精力對漢朝作戰。漢宣帝時期,漢朝聯合西域諸國開始對匈奴進行戰略打擊,經過十餘年的戰爭和政治手段,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差,取而代之的是西漢再次在西域設定都護府,並且匈奴日逐王率眾投降漢朝。

    公元前57年,匈奴內亂,五單于並立,彼此之間混亂不休,實力越來越弱,根本不用漢朝出手,經過幾十年的混戰,匈奴只有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存活下來,之後呼韓邪單于歸漢,而郅支單于則被甘延壽、陳湯所殺,之後幾十年,匈奴徹底臣服。

    王莽時期,曾強行將匈奴分為15部,引起匈奴的強烈不滿,本已歸順的匈奴開始重新與莽軍作戰,而王莽又忙於起義軍作戰,很快就滅亡了,而匈奴再次佔領了西域。

    東漢建立後,與匈奴關係仍然緊張,但匈奴內部也是內亂不斷,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降漢,北匈奴被東漢支援的南匈奴連年攻打,實力越來越弱。

    公元89年,東漢朝廷派出竇憲、耿秉率領大軍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經中亞一直西遷到歐洲,從此消失在華夏文明圈,而南匈奴依然依附於東漢,直到三國時期,曹操還將匈奴分為五部,不這這個時候的匈奴已經很弱了,即使中原大亂的東漢末年,中原地區隨便一支軍閥也能吊打匈奴,匈奴再也不是曾經的那個匈奴了,經過兩百多年的漢匈戰爭,匈奴正式失去威脅。

    西晉時期,八王之亂,華夏政權彼此攻伐, 匈奴人劉淵趁機攻佔北方部分地區,建立漢國,但不久被後趙皇帝石勒所滅亡,之後殘存的匈奴人逐漸與其它民族通婚,漸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紅樓夢》中,賈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是靠怎樣的底氣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