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河夜船

    事情還得從由周襄王舉行的宋地孟邑盟會上,由於宋襄公對楚國戰略動機的茫然和一口拒絕公子目夷多帶戰車的以防不測的拒絕。最後在盟會上被話不投機、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活捉了。

    隨後楚軍押著宋襄公攻打宋國都城睢陽。還好有公子目夷等帶宋國軍民殊死反抗,才擊退了楚軍。後來楚成王認為留著這個窩囊廢沒什麼用,還要管吃管喝於是找魯僖公當和事佬,出面調停,才在同年的豪地盟會上將飽受屈辱的宋襄公放回國。

    宋襄公痛恨楚成王不守信義,出爾反爾;更加痛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背宋附楚,落井下石。所以宋襄公為了報仇但又打不過楚國,於是將怒火發洩在帶頭向楚國套近乎、賣姿色的鄭國頭上。但宋國大司馬和公子目夷強力反對,可自視甚高、剛愎自用的宋公怎麼聽得進去呢。

    “盲人瞎騎馬,夜半臨深池”,宋襄公一意孤行,聯合衛、滕、許三國攻打鄭國。鄭文公派遣使者連夜前去楚國,求楚成王發兵救援。結果還真的請動了楚王大駕。楚國雄獅浩浩蕩蕩向北開進直撲宋國邊境,援救鄭國。宋襄公知道自己捅了馬蜂窩,急急忙忙從鄭國前線撤出自己的部隊。當宋軍回到宋國時,楚國還緊抓不放,面對楚軍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決心與楚軍拼死一戰。於是著名的泓水之戰開始了。

    泓水之戰的過程大家都知道。宋軍在泓水邊等待楚軍過河,喪失戰場主動權,結果當楚軍舒舒服服過河,兩軍排好隊伍後才擊鼓進軍。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宋軍慘敗。宋襄公的大腿受了傷,在公子目夷拼死掩護下才撿回一條命。

    戰敗後的宋襄公不檢討自己的過失,對他來說,一切都要講究仁義禮信,一切都要做到文質彬彬,可見她本人對貴族精神的崇尚是多麼堅定。她還為自己辯解來開脫責任,用兵打仗嘛,其根本要義是追求仁義禮信,所以君子不傷害已經受了傷的敵人,不捕捉那些頭髮花白的中年老兵,不阻厄敵人於險隘使他們行動不便,而取勝,不主動攻打那些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泓水之戰的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確有劃時代的意義。宋襄公雖然算不得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風流人物,然而,在新舊社會交替中,卻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的以成立,而商周以來的以“成列而鼓”為基本特色的禮儀之兵行將退出歷史舞臺,新型的以“詭詐奇譎”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全面崛起。也標誌著崇尚貴族精神的宋襄公“君子”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而像孫武這類擅長欺詐伎倆的“小人”,正日漸紅火,左右逢迎。於是乎,宋襄公作為戰爭舞臺上的完敗者,帶著他滿腦子的仁義,仁義禮信的軍禮原則和不鼓不成列之類的用兵教條去見他的先公先王了。宋襄公不僅讓後世譏笑了數千年,甚至被現代一位偉人斥為“蠢豬式的仁義”不過,如果拋開單純功利得失的因素,從更深的層次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那位倒黴蛋宋襄公並不是那麼一無可取之處,甚至它們可乏閃光點,令人理解與敬重。宋襄公的悲劇是她禮樂文明薰陶太久,中毒太深,幫別人紛紛識時務趕弄新潮的時候,他還要恪守心中的道義和貴族的尊嚴,以泱泱君子之風與兵者詭道,兵不厭詐的潮流做殊死抗衡。

    宋襄公的行為是悲壯的,但他的結局只能是悲慘的,這叫做形勢比人強。不過,令人欽佩的是,他本人卻並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絲毫的後悔而始終對自己的君子之風,貴族之德,懷有自豪之情。在她看來,打敗仗是小事,若是為了爭一時之勝,而使用卑鄙陰損的手段,那才是徹頭徹尾的手段,才是真正的面子與裡子都輸的精光了。為了這個崇高的理想,他走向了死亡,同時一起死去的,還有優雅的貴族精神,高尚的君子風尚。宋襄公泓水之敗,以及隨後的死亡,是中國歷史上有象徵意義的。成者王侯敗者寇,成了人們衡量價值的基本尺度,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不顧任何手段。於是,道德失去底線,遊戲沒了規則,變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君子之風日去小人之氣日長,外國有優雅的騎士君子有面對面的決鬥,在中國,有的只是36計的暗算,卻忘了在絕對功力上還有一個絕對的道德。

    從這個意義上說,宋襄公之死就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是中國歷史上一切想做君子而不得之人的共同不幸。

  • 2 # 書山明閱

    之所以這麼說,因為尊王攘夷的旗幟沒了,沒有人再拿周王室當回事,你像後來的楚莊王問鼎中原的事情,明顯是在調戲周王室,宋襄公本來還想接過齊桓公的大旗尊崇周禮,想當盟主維持齊桓公當年的局面,可惜實力不夠,我們歷史課本上把宋襄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實際上史記中並未提,倒是勾踐當過伯。總之,這之後徹底禮崩樂壞了,誰拳頭大誰牛逼的時代開始了(以前齊桓公是警察角色,誰不守禮儀,齊桓公去收拾誰。

  • 3 # 赤誠子

    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據姜太公所書《司馬法》中記載,在春秋早期戰爭是貴族式的打法,"兩國交戰需,結日定地,各居一面,嗚鼓而戰,不相詐”。意思就是說兩個國家打仗,必須要下戰書,約好時間地點,擺好軍隊陣勢,鳴鼓一以後才能開打,絕對不能耍詐。

    看著跟西方作戰方式幾乎一樣,打仗要講貴族精神。現在好多人都在吹噓的西方"騎士精神",仔細看來都是咱們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玩過的!

    打仗麼,一般不都是你死我活的,為什麼中國春秋早期跟西方會有這樣的"貴族式戰法"呢?

    不知道有人知道沒?現在西方各國的王室,互相之間其實都有很深的關係。比如在歐洲王室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等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

    先說個比較簡單的關係圖,西班牙國王的母親是希臘王室的長公主,而英女王的老公菲利普親王又是希臘的王子,也就是說西班牙國王是菲利普親王的外甥,當然也是英女王的外甥。

    所以歐洲的戰爭,基本都是大的家庭糾紛!

    春秋早期,周朝得了中原天下後,武王採取的是分封制,給有功之臣還有皇族都裂土封王了,比如姜子牙就是"齊王",魯國、燕國、衛國、蔡國、曹國、虞國、虢國,唐國(晉國)都是周朝皇族,而周天子則是天下共主!

    周天子為姬氏,諸侯國大多也姬姓,或者就是有功之臣,再加上貴族互相聯姻,所以說整個春秋時期也是一大家子的事。

    一家人為了土地人口資源發生了矛盾,要怎麼解決呢?那就互相擺好陣勢打一場,誰贏了誰說了就算,還不傷和氣!

    宋襄公與楚國的"泓水之戰",宋襄公實行春秋早期的"貴族式戰法",讓楚軍全部渡河後襬開陣勢才開打,宋軍不敵楚軍大敗而歸,宋襄公也在亂軍之中被弓箭射傷,回國後不久便因傷去世了。

    宋襄公,行仁義,身卻廢。確實打擊了天下不少的"仁義"之心,想一想如果做好事沒有好報,還會傷及自身,那還會有人繼續做好事嗎?

    仁義的逝去,天理自難容。打敗宋襄公的楚成王,晚年被自己親兒子弒殺,卻應了那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宋襄公一生"仁義",快去世時依然收留並資助了晉國流浪公子"重耳",後來重耳歸國登上王位,成為著名的春秋霸主"晉文公"。晉國也多次保護弱小的宋國免遭侵害,也算宋襄公好人有好報吧!

    寒了的人心,再難以回暖。宋襄公的逝去春秋已漸到後期,後齊華人"孫武"出世,著《孫子兵法》一書,徹底把兵法帶入詭道。春秋貴族精神,著漸消亡。再到"三家分晉",三位內臣篡奪了晉國公室,標誌著春秋時期徹底結束,華夏大地進入戰國時期!

  • 4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前643年,齊桓公逝世,齊國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

    前639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於齊。在宋襄公強力要求下,三國同意當年秋召集諸侯大會。

    同年秋,宋、楚、陳、蔡、許、曹和鄭幾國赴會,齊國和魯國託故未來。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被楚王在會場上突襲遭擒。楚國乘機進攻宋國未果。不久,在魯僖公調停下,宋襄公被釋放。

    前638年,宋襄公為一雪前恥,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聯合衛、許和滕三國討伐臣服於楚國的鄭國。鄭向楚求救,楚成王率師進攻宋國本土。

    前638年十一月初一,兩軍相遇於宋國邊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駐於北岸,楚軍自南岸開始渡河。宋襄公大講仁義,不顧司馬子魚(公子目夷)的建議,堅持不半渡而擊;待到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襄公又堅持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結果宋軍慘敗,襄公大腿中箭,其門官戰死。

    前637年夏,宋公因重傷而薨,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其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至晉文公率領晉國崛起後,楚國的擴張方才被遏制。而宋國在此戰之後失勢,再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張宏傑的《宋襄公的愚蠢詮釋了貴族精神》中說: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體,戰士人數不多,幾百輛戰車而已,每次戰爭一般不超過一天。因此那個時候的戰爭更像是一次大規模的紳士間的決鬥。貴族們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正如徐傑令所說:“春秋戰爭裡最大的特點,在於講究承諾,遵守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宋襄公所說的“不重傷(不讓人二次受傷,就是不攻擊傷員),不禽二毛(不俘虜老年人),不鼓不成列(對方沒有排好佇列時,本方不能進攻)”,和《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正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戰爭規範。作為殷朝貴族後代、從小受到嚴格貴族教育的宋襄公,講究貴族風度是他根深柢固、深入骨髓的觀念。在戰爭中,他既要取勝,也要贏得“漂亮”、贏得“合理”、贏得“高貴”。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風度大於勝敗。那些今天看起來迂腐的禮儀其實不僅僅是儀式和禮節,更是一個階級不可更改的文化信念。宋襄公的“愚蠢”,其實是那個時代貴族風度的光彩流露。

    而宋襄公的失敗,也正是東周貴族時代的終結。從此以後,詭詐和嗜殺成為春秋戰國的主旋律。

  • 5 # 關好走過的門

    春秋時期,誰都想過一把霸主的癮,當然宋襄公也不例外。為何說泓水之戰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那得先看齊桓公小白做霸主時候是什麼樣子。

    齊桓公得管仲輔佐,加之齊國乃大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而這個時候周王室雖然衰落,但依舊是天下共主,而且周王朝建立之初設定的周禮是有嚴格的上下尊卑,一時間還沒有誰膽敢公然無視。當然,小白也不例外。管仲曾一度告誡小白,尊王是面大旗,更是一個口號,只有把尊王作為前提,加上足夠的實力來做支撐,才能攘夷。這足已說明周禮在當時人們心裡的分量,沒有誰膽敢僭越。在這個前提下,便有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而後小白死,霸主地位出現真空。

    而這個時候的宋襄公,想要接過小白手中的霸主權杖。口號當然也是和小白的一樣,號召天下諸侯罷兵息戰共同輔佐周王室。但是宋襄公和小白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小白那樣的實力。當時楚國被視為蠻夷,而且楚王竟僭越稱王。尊王攘夷大部分都在攘楚國,但楚國實力強大,沒有足夠的實力很難打得過楚國。而宋襄公沒有實力作為支撐卻自不量力的號召諸侯進而被楚國羞辱,宋襄公氣不過要和楚國打仗,於是宋軍列陣於泓水。這個時候宋襄公依然在做著稱霸天下的大夢,依然用周禮來約束自己和自己的軍隊。半渡而擊收效最大,可宋襄公卻下令不準進攻,讓楚軍渡河,等楚軍渡河列陣以後,宋軍大敗。

    這一敗,給了傳統周禮以莫大打擊,實力決定一切的時代正式登場。上下尊卑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楚國以區區的男爵爵位毫不費力的擊敗宋國的公爵爵位,這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仁義不仁義的都不重要了,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成了時代主題。

  • 6 # 歷史的小蟲

    我認為就是仁義戰爭觀時代的落幕,功利戰爭觀時代的來臨。從“不厄人”、“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道義優先的戰爭價值到“我蠻夷也”無恥霸道戰爭價值的轉變!從此,我們看不到做事或者發動戰爭之前會有道義的思考,重禮講信的禮儀了,而是更務實更功利,更不講道義信用的廉恥了!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宋襄公泓水之戰因遵守傳統戰爭禮義,被楚國打敗,自己也受傷。除此之外,因盂地會盟時,認為是約好的和平聚會而堅持不帶兵而被楚成王活捉,這兩件事上的“仁義”被我們嘲笑了兩千多年。但宋襄公的戰爭價值觀真的錯了嗎?我認為,他的價值觀沒錯,只是錯在了地方,錯在相信他人和他一樣講究禮儀。

    人們都想獲得成功,但如果寡廉少恥、不擇手段,就會變成毫無道德底線對這樣的成功者,我們應嗤之以鼻,不應以成敗論英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小蟲真心希望現在的我們多些宋襄公式的“迂腐”,少些不擇手段的功利,讓我們的禮儀傳統不至於丟失!

    司馬遷曰:“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 7 # 陽光169871353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簡要了解下泓水之戰。

    東周春秋時期,王室衰落,諸侯爭霸。齊桓公後,宋襄公欲爭霸主,想學桓公的仁義之術,但卻是一根筋,學了個半吊子,徒惹後人笑談。

    泓水之戰就是這個一心要講仁義,以“不半渡擊之,不鼓不成列”而聞名的宋襄公指揮宋軍與楚軍的一場戰鬥。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宋、楚兩軍對陣泓水。時,宋軍先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好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部下建議宋襄公乘機攻之,被宋襄公心“仁義”之名拒絕。

    接著,楚軍渡過泓水,但還沒有擺好陣勢,部下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拒絕,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

    結果等楚軍列好陣勢後,宋軍才擊鼓而進。但此時,實力弱於楚軍的宋軍毫無懸念慘敗,宋襄公也身受重傷,狼狽逃回宋國,不久傷重而亡。

    泓水之戰的後果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卻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它不僅以經典的僵化作戰模式聞名古今,更是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特色的車陣對戰作戰方式的終結,並開始讓位於以“詭詐奇謀”為主作戰方式。

    彼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諸侯國武器裝備也日趨精良,“兵者,詭道”的新型作戰思想已開始萌發。車陣戰法已開始不適應戰爭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

    宋襄公拘泥成規,不從實際出發,在己方實力弱於對方的情況下,照搬“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不懂變通,招致慘敗,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否則,歷史上又會多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此戰後,宋國退入二流諸侯國,再也無力爭霸。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所以,講仁義,也要看物件,死搬教條是不行的。古今亦然!

  • 8 # 孤葉徐飛

    宋襄公泓水之戰戰敗,確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背景

    東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各諸侯相互征戰,原有的社會秩序逐步被打破,新的社會型態逐步顯現出來。

    泓水之戰就是這一背景下,重要而又有影響的一場戰爭。

    (一)宋襄公其人

    宋襄公是宋國國君,宋國是原殷商故地;周武王先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此,但武庚後來叛亂;周公旦平叛後,又封紂王兄微子於此,即宋國起始。

    周室為防止宋國復起,對其特別關照,周圍分封了一系列諸侯;歷代宋君也小心謹慎,以周禮為治國之本,宋襄公即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

    襄公為太子時,先君病重,襄公想讓庶兄目夷繼位,先君不同意,但認為其賢德;先君死後,襄公繼位,以目夷為相;當時正是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幾個兒子如狼似虎,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穩,又知宋襄公賢名,就將太子託付與他。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太子昭投奔宋;宋襄公發兵護送太子昭歸國,並平了齊國之亂,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

    (二)宋襄公稱霸夢

    宋襄公平了齊亂後,就多了想法:齊桓公是霸主,他死了,自己幫齊國平了亂,也該輪到自己做霸主了吧!何況,宋國是公爵,是諸侯中最高的爵位。

    於是,便想號召諸侯會盟,但又怕難與大國對抗,就先約滕、曹、邾、鄫等幾個小國會盟,可鄫國國君遲了兩日才到;襄公心惱,就命人殺了鄫君丶煮熟,祭神。

    襄公看到,與幾個小國會盟,影響小,不足以稱霸;於是,召齊、楚等大國在宋國孟地會盟;結果,被楚成王劫持,並很很羞辱了一翻。

    (三)泓水之戰

    宋襄公會盟不成,還被楚成王羞辱了,憤恨不已,想報復,但楚國打不過,就拿楚國的小弟出氣;宋襄公十三年,發兵討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帶兵直接去攻打宋國,宋襄公得知,就帶兵回師,在泓水駐紮,等待楚兵。

    宋國的臣子勸襄公說:楚國強大,不要與之交戰。襄公反駁:不與楚交戰,怎能繼承齊桓公偉業;楚國雖強,但仁義不足;宋國雖弱,仁義有餘;昔日,武王兵甲三千,勝紂王億萬兵,靠的完全是仁義;以有道君王躲避無道臣子,那我生不如死。於是,向楚軍下戰書,並製做了一面大旗插大車上,上書"仁義"二個大字。

    楚軍應戰後,天亮才渡河;宋相目夷見意襄公:乘楚軍渡一半就打,還有勝的希望。襄公指著大旗說:看到仁義二字嗎?我堂堂之師,豈乘敵渡一半而出擊的。楚軍全都渡過河後,目夷對襄公說:楚軍還未布開陣,現在擊鼓進攻,楚軍必亂。襄公罵道:你貪圖一時衝鋒的小利,而不顧千秋萬代的仁義之名嗎?我堂堂之師,豈有乘敵未佈陣就進攻的道理。楚軍布好軍陣,發動進攻,宋軍大敗,襄公也在戰鬥中傷了股。

    (四)戰後

    襄公敗回國後,華人多怨言;襄公不滿道: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傷別人,不擒拿年紀大的人,不做乘人之危的事。

    不久,晉公子重耳流亡來到宋國,襄公令臣子們好生招待,並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作為將來的外援。

    之後不久,宋襄公重傷不治而亡。

    總結

    一般人瞭解這一戰,多般會論為宋襄公只講仁義,為人迂腐;但他真講仁義嗎?會盟時,殺鄫君可一點也不仁義,平齊亂時,招待晉國重耳時,可一點不迂腐;他講的是規矩,原有的戰爭規則。

    從戰爭的經過中,也透露出一些原有的戰爭規則;原來的戰爭規則可稱“君子之戰”;兩軍排好軍陣,爵位低的,還要下車向爵高的敬禮,然後指責對方過失,擊鼓開戰等等;但這一戰,他講原有的規矩,楚軍可不講,上來就往死裡打,原有規則全被破壞了。

    由於這是一場爭霸戰,影響大,因而其他諸侯國也警醒了,不再受原有戰爭規則的約束。

    戰爭也由“君子之戰”轉變為“生死之戰”;在之後的戰爭發展中,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戰場越來越血腥。

    一箇舊的戰爭時代落幕了,一個新的戰爭時代相應的開起了。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左傳的曹劌論戰就很形象寫出春秋義戰的面貌。

    齊華人擂鼓進擊,魯華人按兵不動,直至三鼓之後才出戰,結果是齊華人大敗。

    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出現謀略狡詐的苗頭。

    不再是排兵佈陣,擊鼓鳴金打群架了,而是充滿了算計。

    宋襄公是一個復古尊禮的傢伙,十分講究形式,沒有參透過去、現在的戰爭形勢已經變得愈發風雲詭譎,莫測難料。

    正是他以為憑著宋國的公爵地位可以稱霸,結果叫楚國這個自封的野王給欺負了。

    會盟受辱,宋襄公不但沒有醒悟自已和時代的脫節,更是變本加厲的要教訓楚國。

    楚國豈會怕他,欣然應戰。

    約了日期,批了戰書。

    宋國的大軍陣容齊整,隔河與楚軍對峙。

    本來就這樣已經可以挽回部分顏面,大夥各自打道回府。

    不料,宋襄公沒有退兵意思,就勢下臺階。

    豎起仁義大旗,楚華人開始渡河了。

    我也不明白楚華人那時候為什麼敢渡河,莫非真的拿準宋襄公不會下令半渡擊之。

    確實如此,宋襄公這傢伙的確沒捉住時機,結果鬧了歷史笑話。

    笑話歸笑話,但也是一個黑色幽默。

    宋襄公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名分和禮法要是沒有實力來維護,只能是一個笑話。

    實力可以是無所不用其極獲取,正如兵家最喜用的那句話:兵不厭詐。

    戰爭中的詐是可以被允許的,人心真的變了。

    在吸取那些可笑的黑色幽默之後,大夥都變得現實了。

  • 10 # 漩渦鳴人yy

    時代早就落幕了,並不是到宋襄公那一代,我們嘲笑宋襄公,就是因為即便時代都已經改變了,大家都知道春秋無義戰了,宋襄公在這個時候仍然滿口的仁義,最後把自己活活葬送。所以無論是楚成王,還是當時的齊國國君,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君主,都對宋襄公十分的不感冒。

    大家一直堅持的信仰是什麼?或者你堅持這個信仰的動力究竟是什麼,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用來約束別人,如果沒有確切的執行力,把道德作為一種法律,作為一種法度的話,那誰都不會去執行這些道德,為什麼大家看重的就是利益。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遵守周禮,為什麼大家一開始要遵從周禮呢?認為遵守周禮以後,會得到周王朝的信任,這樣的話,憑藉周王室的身份,可以在全天下獲得一定的利益。宋襄公滿口的仁義,滿口的規則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周禮上面來的,也正是因為先天的教育,造成了宋襄公十分相信仁義道德可以戰勝天下,所謂的仁義之師肯定是所向無敵的。這樣的理念,我們在誰的身上也見過,孔子。

    可是如果哪一天,這個執行的力度消失了,或者說執行仁義之師這個理念的力量消失了以後,大家也就不一起執行了,那這個天下就沒有仁義之師了,周禮也就禮崩樂壞了。宋襄公作為一個堅持周禮的人,也會被別人看作是傻子。

    那我話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問題主所謂的宋襄公經歷這一場戰役的失敗以後,那個時代的落幕,其實得提前一點兒,得提前到平王東遷,或者是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

    為什麼?正是因為周王室實力的衰弱,沒有人再繼續嚴格去執行周禮,所以大家開始不遵從這些所謂的仁義道德,那麼這戰場上面發生這種情況,稀鬆平常的事情。

    如果說禮崩樂壞或者是時代的結束的話,我會把這一票投給平王東遷。

    當然宋襄公這個情況只能夠說舉世皆清醒,唯他一人獨醉,在這種情況之下,宋襄公的感覺就是全世界都在針對我。

  • 11 # 沐劍屏

    這一戰只是大量矛盾的爆發,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完全有機會反敗為勝這種形式下,因為皇帝的個人原因造成的失敗,早晚是會發生的。

  • 12 # 河東一粟

    首先給大家分享一下: 西周分封諸侯的時候,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公的諸侯國為公國。周朝所封的公國有宋國、虞國、虢國、陳國、杞國等。比如那個一心稱霸中原的楚國早期是子國,君主爵位稱楚子。

    公元前638年的這場戰爭,起因是楚國想趁春秋霸主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之際進攻中原,而當時的宋襄公希望以公爵地位壓服各國,取得霸主地位,同時他對各國宣稱的就是爵位高貴、好施仁義,當時他出手幫助齊國穩定局面後,欲稱霸。因為他把當時的霸主齊國都要靠他穩定,因此他也不帶侍衛,就前去參會,一示誠信,所以這種膨脹思維隨之而來是有情可原的但又不可思議。但是因楚國在諸侯大會上對宋襄公突襲並囚禁,後被釋放的宋襄公含恨在心,出兵攻打臣服楚的鄭國,於楚對陣於泓水,因宋一直以爵位在列國最高而處處宣稱仁義,為以表率,在楚軍渡河之際,宋襄公堅持列陣待敵軍度完河列好陣再光明正大的打。這個決定直接導致兵力尚弱的宋軍在此役中大敗,宋襄公因此還被重傷至死。

    在春秋戰國時期乃至後朝代的戰役其實都講究一種約定,戰爭就是分出高低,主將的勢力就是軍隊的勢力,主將之敗代表全軍之敗,這是諸侯之間的君子之約,仁義之師的目的就是懲戒而非僅僅消滅。宋襄公的這個決定我們在很多歷史書籍都可以看到,雖然有人說既然是戰爭就要不講究仁義,以殺戮為目的,雖然宋襄公最後失敗甚至喪命,但他給後世詮釋了仁義道德的含義。

    在宋襄公之後我們看到很多兵法戰略的書籍都提到了這種殺戮為上的法則,兵半渡而擊成為規律。甚至連現在的三歲小孩都可以背誦出來。

    於此對應的淝水之戰就是相對的戰例,可以說,宋襄公的泓水之戰不但在當時成為各國的教訓,也影響了之後的戰爭規則。稱為一個公爵高貴仁義的絕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孤單是旅遊者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