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老梁說歷史
而他錯就錯在在李世民本將絕望之時又給了他希望,李世民前半生一直在外為李淵攻城伐地,征戰四方,而李淵為了安撫他的心,就吐露風聲說如果自己表現足夠優秀,就可能會廢黜李建成而選擇立賢不立長,改任李世民為太子,繼承大統,他本意是好的,一來他可以選擇出最佳的繼承者,二來這對於國家的統一也有很大的好處,可是他以為的良心競爭,卻讓他失望,並最終演變成兄弟相戈,不死不休的結局,並還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惡果,甚至皇室之中血流成河,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不管多大全部處死!
而如果我是李淵,及早確立太子之位無疑是最好的方法,就像李世民後來也是吸取了自己兄弟間的教訓,很早很早就確立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只怪李承乾太不成器了),先給所有人一個定心丸:繼承大統之人早已確定,不必競爭!然後讓李世民極力輔佐自己的哥哥(或者相反),畢竟是親兄弟,這樣便直接平息了二子之間的矛盾,並且利國利民,還能成就一段佳話。
其實,李淵如果急早確立太子之位之後,然後再在軍中和朝中不斷積攢他的威望,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李淵還是自大了,他以為自己完全能控制住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卻不想他們都不是等閒人啊!
-
3 # 陳小皮
假如我是李淵,首先我會搞清楚到底要立誰為太子,在當時的情況來說,嫡長子制度還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不可動搖的,但是李建成為太子,戰功卻不顯赫,相反,李世民靠著顯赫的戰功深的民心和將領的擁戴,所以才會爆發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一個身居太子之位,卻日夜忌憚二弟的聲望和權勢,深怕太子之位被奪;一個身負不世戰功,完全可以駕馭那太子之位,被日夜猜忌。然而,這用矛盾真的無法解決,以至於發生玄武門之變嗎?
我看不是,假如我是李淵,我會堅定不移的確立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同時削弱李世民的勢力,雖然都是兒子,但牽扯到政治之中,還是要狠下心了,有所割捨,可以不殺李世民,但是絕對要一削到底,讓李世民做一個富家王爺就好,不給他任何實權,同時對李建成也要放權鍛鍊,這樣,兩者之間就不會有利益之爭,同時也符合當時嫡長子標準,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也得到緩解!
-
4 # 歷史系旅法師
這幾乎無解。
李世民何等人物,不用我說了吧,咱們說說他大哥李建成。
李建成絕不是什麼無能之輩,要不然魏徵這樣的人也不會追隨於他,他精於內政,做個守成之君的能力是有的,更高的歷史地位也不是不會有。
可惜隋末大亂時,李家起兵後並非最大的勢力,作為太子,李建成必須坐鎮中央,處理內政和後勤事物,而李世民則常常領兵出戰,立下大功。
而且那時是亂世,每佔領一個地方就要安民立政,這使得李世民手下不僅猛將如雲,還有了一套文官系統。
這你叫兢兢業業坐鎮老家的李建成怎麼比?人家打boss刷經驗刷聲望,你只剩下一個嫡長子的身份。
況且秦王軍功太盛,讓李淵也不是那麼強勢,當然,李淵也不是什麼強勢的人,他造反的膽子估計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的,而且李淵做事有些優柔寡斷,在繼承人問題上總是一拖再拖想等天下平定再過幾年再說,結果李世民先發制人,連自己都下臺了!
當然李淵如果選擇李建成,狠點心可以下手殺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手下那些個驕兵悍將怎麼辦?秦瓊,程咬金,尉遲,李績哪個是善類?而且殺王朝大將秦王李世民,本就立國不久,還不穩定的大唐會迎來怎樣的動盪?
而且選擇李建成就是最好的嗎?確實立的嫡長子,但是李建成有能力駕馭將會在凌煙閣上的那些名臣名將嗎?他有那股霸氣成為天可汗嗎?
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李世民做到了,可代價也是巨大的:身為二皇子篡位登基,開了個極差的頭,讓以後兩百年唐朝皇位傳承充滿血腥,就李世民自己的孩子,李承乾造反,李泰造反,李恪造反,禁軍刀子上的血就沒幹過。
所以如果我是李淵,就要果斷:
如果要立李世民,那就直接在凱旋宴上廢掉太子,太子黨不服自有秦王黨去對付,彼此消長,李淵皇帝的位置還是穩的。
如果保李建成,那就殺秦王,但不能直接動手,誘秦王造反而設下陷阱殺之,則無人敢動,要麼就給他添點造反的證據,這都是高階操作,一個不慎也沒關係,大不了去當太上皇。
-
5 # 把酒共東風
無情最是帝王家,歷朝的儲位之爭,莫不是一部皇家同室操戈的血淚史。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殘,夫妻負恩昧良……
一場玄武門之變,受傷害最大的不是李建成,也不是李元吉,儘管他們為此丟掉了性命,而是那個無論誰勝誰負,都會痛苦不堪的李淵。因為他不僅失去了至高無上的皇權,還失去了自己的骨肉至親。
只要這世襲罔替的皇權還存在一天,這種禍起蕭牆的事就一天無法根除。作為人父,作為一國之君的李淵對這些理應早有預見,未雨綢繆。
一,天下既定,逐步剪除皇子羽翼,把他身邊那些謀臣死士給清理乾淨,繼而削去他的兵權。如此一來,即便是固有反心,也會因沒有實力而罷手。
二,頒一道明詔,朝臣攀附皇子者誅九族。皇子無謀反實據者,不得處死,有違此詔,天下共討之。這一道明詔既可避免日後新皇帝對兄弟們痛下殺手,又能扼殺皇子的新生力量。
三,加封皇子有名無實的空爵,厚祿以待,讓其雄心壯志在安樂中逐漸變冷消失。
四,早日禪位,以定人心。
作為李淵,能盡的人事也就這些吧,至於剩下的,也就只有聽天命了。
-
6 # 鹹魚閒聊
既然是假設歷史,那不妨就大膽說說自己的想法,一家之言,供大家笑談。
如果我是李淵,想要最大程度的緩和兄弟之間的矛盾,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堅定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壓制李世民對權力的慾望,尤其是不能給他任何僭越的希望!
有的人認為想要徹底緩解二人的矛盾,李淵從一開始就該立李世民為太子,可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李淵當年起兵,李建成才是李淵最想倚仗的人,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三月,面對天下大亂,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多次勸諫李淵起兵,李淵堅決不肯,直到六月,李建成從河東趕到太原,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才決定起兵,而起兵後李建成也是獨領一軍,立軍法,整軍紀,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掃平天下。由此可見,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不僅僅是他嫡長子的身份,為大唐立國立下的卓越功勳也是一大原因,只不過後來李建成更多的在李淵身邊協助其處理朝政,軍功相比於李世民也少了許多,但李建成的才能也當是一流,他具備了作為一個帝王所應有的能力。所以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可是李淵錯就錯在,他不應該在後期又在立太子一事上優柔寡斷,他曾不止一次的向李世民許下“要立其為太子”的諾言,作為大唐開國皇帝,金口一開,那便是一言九鼎,絕無更改。可是李淵對李世民許的這些諾言都是空話,每次出征前就拿出立太子一事來鼓勵他,讓他好好打仗,每次李世民凱旋歸來,李淵安慰獎勵一番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般,如此這般,李世民能不怨恨李淵嗎?話又說回來,聽到李淵要另立李世民為太子的這些話,李建成又作何感想?他能不怨恨李淵和李世民嗎?事實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很大原因都在於李淵一手造成的。李建成作為太子本本分分處理朝政,李世民作為秦王領兵在外,平定四方。如果李淵能利用好這兩人,那二人也許是大唐最完美的兄弟組合,可結果呢,李淵自詡聰明,以為自己能緩和二人的矛盾,還立李世民為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封天策上將,準其開天策府!這是什麼意思?黃河以東歸李世民管,朝廷除了太子府,又有一個天策府,可以公開設定官員,招納天下賢才。作為太子,李建成會作何感想?作為秦王,李世民會不會覺得自己離太子又近了一步?一面是打壓太子黨,一面又提升秦王府的權力,我實在想不明白李淵到底怎麼想的。李世民對太子對皇位的慾望就是被李淵這麼一點一點挑起來的,而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怨恨也是被李淵這麼一點一點激發出來的。
也許李淵確實很疼愛這兩個兒子,想一碗水端平,不想委屈了任何一個,可是生在帝王之家,兄弟情誼在權力面前是很蒼白的,隋朝楊廣弒兄的前車之鑑尚未遠去,難道李淵不懂嗎?我想李淵肯定懂的,只是李淵太天真了,他越是想避免前朝兄弟相殘的慘劇,慘劇的發生就離他越近,如果他當年能堅決一點,削弱李世民的權力,鞏固李建成太子的地位,那麼也許會避免“玄武門之變”,畢竟太子是國家的儲君,皇帝維護太子的地位本就無可厚非!
不過幸運的是,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大唐在他的治理下開始走上繁榮強盛的道路,這也是百姓和社稷之福。
-
7 # 壯士高歌入長安
唐高祖為什麼要立建成為太子?嫡長子也。其中也有竇皇后的意思。二兒子李世民是千年不遇的人才,在他心裡未必沒有過矛盾。
如果我們來干涉,太早沒有意義,最關鍵的是兩次,武德四年和武德九年。
武德四年,李建成太子位受到最嚴重的挑戰,秦王李世民打敗了竇建德和王世充,率領二十八員大將回長安獻捷,這威風,這軍功,把李建成的威風徹底打下去。如果是太平歲月,這個比重會降到很低,但是這是打天下的不確定期,治內的臣民都在看,李淵處理的是給李世民封大官還給地盤,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這些官職對秦王確實不妥,但是如何表彰秦王的蓋世奇功呢?第一,讓李建成代表李淵接受獻捷。第二,冊封李世民秦王,加世襲罔替,允許世子之外加兩個兒子,代代封王,把功勞放到子孫身上。變付現為分期。第三,朝廷根據秦王建議,獎勵有功之臣。但是功臣分文武,文臣進三省幹副手,武將去前線再立功,全部推到南方戰場。第四南方戰場李元吉和李靖為一組(你懂的)。北方李建成帶魏徵去收拾殘局,避免劉黑闥問題出現。第五,最重要的一點,讓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兒子們都進宮,統一培養學習。
最後一個節點,武德九年六月前,玄武門之變以前。太子謀反案,兒子相互告狀,特別是謀逆大罪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戒嚴京城,讓老將軍掌握兵權,兒子手下在京的武將全部進宮統一待命。兒子都在自己府中,嚴禁進出。這時候想立誰,一定要想清楚,因為兒子之間已經是不死不休了,想都活著。只有一個辦法,把不是接班人的那個送去海南,永世不得會長安。如有必要立刻殺尉遲敬德和薛萬徹兄弟,震懾武將。
李世民霸氣外露,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是任何人做了帝王,恐怕心裡都會不爽,會自我安慰,說治天下不需要這樣英明神武,老實持重就好啦。李家倆兒子都足夠優秀,但是李世民的優秀實在是太出眾了,可以說讓父親都嫉妒了。
-
8 # 清水空流
無情最是帝王家,尤其在帝王之位的爭奪上,父子相殘比比皆是,史書不絕,而唐代的玄武門之變無疑就是著名的一次人倫慘劇。應該說。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李淵也數次調和,希望在二者之間搞好平衡,但李淵的調和並不成功,因為這件事情上和稀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李淵在原則問題上必須有明確的態度和做法,而不是搖擺不定,態度曖昧。實際上,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必是然的,不管李建成還是和李世民。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也是他們所屬的政治集團的問題。這不是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個人所能決定的。
李淵做為大唐的開國皇帝,他的能力是極其出色的。只不過被李世民篡改了。在大唐開國功臣裡,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李淵立太子太早,使得過早地形成了太子黨,後來李淵扶持李世民與太子權力過大不無關係。應該說,在大唐開國中。宗室裡面立功最大的無疑就是李世民。立國以後李世民被賜予巨大的權力,甚至是開衙建府(天策府),而且擁有軍事權力。他的秦王府聚集大量的文臣武將。這無疑給了太子李建成以巨大的政治壓力,也給了李世民無限的政治遐想。李淵如果要避免李世民和太子掙位置。就不要給予李世民巨大的政治地位和權力。李淵應該讓李世民就藩地方,最好離長安不要太遠。萬一李世民造反。李建成也可以就近擒拿。
就就是態度要明確,應該說,李建成的人望不低。眾多朝臣還是傾向太子的,(李世民如果一開始是太子,他們也會支援。如果了李淵有意替換太子,那那麼李淵就應該將李建成貶黜地方,越遠越好,最好地處偏僻。這樣一來,避免李建成在他死後造反,打仗,李建成肯定不是李世民對手,如果李世民登基以後,出於皇家“親情”把李建成召回長安最好,不召回在地方也可以平安一生,李世民殺他的可能性不大。
明代大哲學家王夫之曾說說:“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可以說對李世民極其不滿,但作為一代儒的王夫之應該知道,李世民兄弟之間的這帝位之爭是根本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封建政治的癌症。應該說,李淵在位的時候,李世民如果就藩洛陽,玄武門之變肯定可以避免,他一定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但李淵在位的時候,肯定看不到兄弟相殘的局面。
如果李建成有後世寧王李成器以嫡子讓庶出的李隆基氣度,讓位給李世民就是最完美的結局,但歷史無法假設,在玄武門之變裡,最慘痛的就是李淵了,晚年喪子的哀痛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
9 # 香茗史館
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根本就是不可調和的,或者說李建成集團和李世民集團的矛盾是根本無法調和的。如果要徹底化解這種矛盾,只能在矛盾出現之前或者剛剛萌芽之際就將其徹底扼殺,拋開父子之情,扶立一個,打壓另一個,使另一方無法形成威脅儲君的實力。而一旦兩人形成各自的利益集團,那麼衝突勢必會爆發,這根本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扭轉的,即使皇帝也不行。
李建成VS李世民,代表了兩大集團的對決在大唐建立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實都是立有軍功的,在聲望上高低差異不大。但在大唐建立之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從這時起,兩人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改變。至此之後,李建成專心政事,而李世民則主要負責帶兵繼續平定天下,這也是兩人後期形成各自利益集團的開端。
李建成集團:由於李建成身為太子,且專注輔佐李淵處理朝政的原因,李建成集團主要由宗親、文官集團、部分勳貴組成,這群人是保證朝廷運轉的主要力量,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少軍權。
李世民集團:由於大唐建立之後,宗室之中主要由李世民帶兵在外征戰的緣故,所以李世民集團主要由武將集團和部分勳貴組成,這群人的最大優勢就是軍權在握。在後期李世民獲得開府權力之後,同樣有一群謀士站在了他的陣營當中。
在兩人各自形成利益集團之後,雙方的矛盾就已經變得不可調和,因為擁有大部分兵權和開府權力的李世民集團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太子權力,同樣也威脅到了李建成集團的利益。所以,李建成集團必然要打壓李世民集團,而李世民集團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在朝廷話語權中處於劣勢的他們,甚至只能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
要徹底解決矛盾,必須提前下手那麼在擁有上帝視角的情況下,該如何避免這種矛盾的爆發呢,我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前下手,在矛盾劇烈爆發之前徹底將其壓制。
1、明確繼承人。不論是讓李建成繼續做繼承人,還是改立太子,身為皇帝的李淵必須早做決定。在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扶立一個,打壓另外一個,形成一強一弱的局面。只有這樣,弱勢一方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才會放棄。如果選擇李建成,就必須限制李世民勢力的擴張,可以給其獎賞,但不可給其實際權利,開府權力決不能給,且要逐步解除其兵權。如果選擇李世民,就需要儘快廢立儲君,並透過降職、免官等手段迅速瓦解李建成集團。
2、加強皇權。不論選擇立誰為儲君,為了防止衝突的爆發,皇權必須加強,且要完全凌駕於兩大集團之上。主要指軍權方面,立國之初的武將集團影響極大,因此軍權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壓制住雙方的反抗。這一方面,可以減少李世民率軍出征的次數,另外派遣大將負責四方征戰,形成各自不同的武將集團,只有這樣,才能牢牢將軍權握在手中。
我認為,在這件事上必須拋開父子之情,從大局出發,只要做到未雨綢繆,以李淵的能力來講,是完全可以避免後來的劇烈衝突的。
-
10 # 謀士說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難度係數太大,比處理婆媳關係難多了,真不好回答。畢竟唐高祖李淵都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換做是我也很犯難。我也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基本不靠譜,當然我也沒有想到靠譜的答案。不過這個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也評價過,他們都有責任,按照責任排序第一應該是李淵,第二是李建成,第三是李世民。不過寫在開頭,我想送給李建成一句話:“你不嫉妒會死啊!”
其實,回答問題之前很多人就有回答。有人說,李淵應該把皇位傳給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優秀。還有人說,李世民的確優秀,太子要遜色很多,但是太子也不差。然而,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早就為了王位繼承問題定立了規矩。這個制度從西周開始,到清朝滅亡才被廢止。歷朝歷代對“廢長立幼”都是大忌,當皇帝為皇位繼承問題出現困擾的時候,理應遵守“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李淵所做的就是按照古制立長子做太子。也就是說李淵把皇位傳給嫡長子,李建成做太子合法合理,一點也沒有毛病。也有人說,在古代沒有幾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一個例子。其實,凡是都有利有弊,不能用極個別的案例來否定歷史。
按照我們現代人的思維就是,作為皇帝還是以江山社稷為重,誰有能力誰做皇帝是吧!的確,我覺得還有一個方法,太子李建成即便做不成太子也不會死。那就是李淵先不急於立太子,把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封為藩王,兩人都是平級,讓他們都在外帶兵打仗,誰的功績大就先立誰。李建成如果能力差,在外做不出什麼成績,肯定會感到慚愧。即便不慚愧,也知道能力不如李世民,這樣削弱了與李世民爭奪皇位的資本。李建成本來心也不壞,很多時候是弟弟李元吉在背後煽風點火造成的。如果李淵把李世民封為太子,然後再讓兩人帶兵打仗,久而久之,李世民的影響力就更加強大,強大到讓對手懼怕。李建成在軍事上沒有任何建樹,平平庸庸,和普通封王差不多。李元吉作為齊王也只能依附哥哥李建成,單獨不敢跟老師們叫板。假如李建成是秦王就沒有可以依靠的人,那麼造反也會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李建成本身沒有什麼勢力,他最大的底氣就是背靠太子黨,更重要的一點有李淵撐腰,畢竟李淵親自封他為太子,說明李淵喜歡李建成,在政治上有依靠,但是軍事上處於劣勢。
如果李建成與李世民換個身份,那麼李建成既沒有政治依靠也沒有軍事實力,兩樣都不佔。而李世民做了太子,既有政治依靠又有軍事實力,李建成估計也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弟弟,就會斷了與李世民爭奪皇位的念頭。即便是有嫉妒心,要殺李世民就是雞蛋碰石頭,我相信他不會白白去送死,李世民順利做了皇帝以後,也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世民如果做了太子,應該不會殺李建成,後來做皇帝也看出來了。所以,我如果是李淵就先不急於立太子,按照功績來立太子,這樣才能杜絕兄弟相殘。李建成就是因為做了太子才產生了嫉妒心,如果自己不是太子,又沒有李世民優秀,你嫉妒有什麼用呢?李淵在唐朝剛建立就封太子,無異於建房子地基沒有打牢固就急於給兒子分財產,兄弟相殘的確是他的責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不優秀,立為太子就成為對抗李世民的資本。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封李世民為太子,讓李建成做秦王,按照叢林法則“優勝劣汰”,斷了其中一個人做皇帝的想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評論說:“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如果唐高祖像周文王那麼英明,捨棄伯邑考而立次子周武王,太子李建像泰伯那樣賢達,讓位於三弟季歷。唐太宗李世民像子臧那麼有節操,將王位讓給他人而離開國家,怎麼會變亂呢?其實,從司馬光這段話可以看出,他們互不相讓。如果李淵像周文王那樣,當機立斷,捨棄太子,而立次子,應該可以避免兄弟相殘。但是,父親偏袒本來就出於劣勢的長子,導致優秀的次子不滿。如果能把優秀的人提拔為骨幹,是不是優秀的人更秀秀,所以,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相殘,作為父親的李淵要負主要責任。
另外,李建成本來就是未來的皇帝,嫉妒心還如此的重。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做了皇帝以後,不會放過自己,他為了保命殺李建成,是不是出於自衛呢?如果李建成有李世民在軍事上的成就,兩人估計還能和睦相處,但是人無完人,歷史給了的答案,我們現代人真的很難再找到答案,即便親身經歷,估計也無法避免流血事件。作為父親的李淵,他把皇位即便傳給次子李世民,估計也會造成李建成不滿,本來兩人就互不相讓。在封建宗法等級森嚴的古代,李淵將位置傳給長兄其實也沒錯,畢竟長兄沒犯過錯,又不是傻子,歷史上的晉惠帝是個傻子還能當皇帝,更何況是李建成。所以,“玄武門之變”是歷史的必然,兩人必須掛掉一個,換做神仙也救不了。
回覆列表
李淵這樣做沒問題啊,李世民最後也是這樣做的啊。
你看《琅琊榜》,以南北朝的梁國為背景,跟李唐同時期。
梁王剛剛給祁王權力,他還不是太子,沒多久祁王就威脅梁王了,梁王不得不除掉他。
於是他學孫權,立一個太子,用另一個兒子權力來制約他,防止太子權力太大威脅皇權。這樣雖然危險,但好過隻立太子,不制約太子權力。
當然,電視劇裡後來廢太子了,但終究太子沒威脅到皇權。
後來靖王這個正派坐上皇位,結果你也看到了,道貌岸然的靖王,居然逼宮,梁王就只能提前退休了。
所以,相信太子的忠誠,不如相信母豬會上樹。
處於李淵的位子,同樣也有這個顧慮。
立李建成為太子吧,估計過不了多久,李淵就嚇得睡不著覺了,天天擔心太子提前接班,最後自己不得不殺了太子。
不立太子吧,或者臨死前立太子吧?能不能爬上皇位都很難說。
那就玩危險的平衡吧,用李世民制約太子,雖然這種玩法,基本沒有成功的,孫權、石虎的故事都告訴他,這樣很危險,但基本別無選擇,
即使李世民繼位了,他也是這樣選擇的,用晉王李泰制約太子李承乾,結果就是太子想造反,李世民廢太子。最後不得不立“弱勢”太子李治。
如果李淵面對的只是太子跟李世民的矛盾,這個就很簡單了,殺了李世民就行了啊,但解決了李世民,太子權力誰來制約呢?這在當時幾乎是無解的,
後趙天王石虎就說了實話,“為什麼我的兒子一到二十歲就想殺了我呢?”
石虎就是接連殺了兩個太子最後立一個八歲的小兒子做皇帝,“到了他想殺我的時候,我估計也老死了吧?”
漢武帝、孫權、石虎最後都是選擇八歲的小兒子做太子,李世民、司馬炎都是立弱勢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