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同為四大名將,說白起不如王翦,指的應該不是兩者的軍事指揮能力,畢竟兩位都是不世出的名將,不論個人戰鬥指揮風格如何,只要能打勝仗都是好將領。

    說白起不如王翦,應該有以下幾點考量:

    王翦幫助秦王完成了統一戰爭

    王翦生了一個好時代,同為將領,王翦有幸在贏政手下當差,而這個偉大的君主最終團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王朝,這樣的機遇,最後是給到了王翦而不是白起。

    白起比王翦“嗜殺”

    說白起“嗜殺”是打了引號的。因為白起的觀念就是以殺傷敵方有生力量最大程度削弱敵國實力。所以殺俘一直是白起的風格,幾乎場場戰鬥都有,少則幾千幾萬,多則幾十萬。所以在這一點上,從人道主義的觀念來說,白起不如王翦。

    王翦瞭解帝王心術,白起則恃才傲上

    其實白起和秦王的矛盾一直都有。秦昭襄王在上臺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朝局是自己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控制的。而白起就是透過依附魏冉起家的。所以後來秦昭襄王執政後,對白起一直不溫不涼。長平之戰啟用白起,也是時局所迫,後來打算進軍邯鄲,秦昭襄王幾次要求白起去前線指揮戰鬥,但卻被白起以各種理由搪塞,甚至在秦軍於邯鄲城外戰敗了,白起居然和人私下嘟囔:當初秦王就是不聽我的勸告,才惹來如此大敗。最終白起惹怒了秦王,賜死。

    而王翦呢?當他手握大軍出征的時候,一個勁地問秦王要官要錢要地,目的就是為了表示自己胸無大志,以安帝王之心,這就和白起形成了鮮明對比,王翦最後也得以善終(起碼死和秦王無關)。

  • 2 # 歷史詩人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白起不如王翦?不妨看看他們對君王的態度

    君是君,臣是臣,這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的。像徐達酒後,將酒水倒在朱元璋的頭上,這在古代,就相當於在死亡的邊緣來回徘徊了。所以,於臣子而言,時刻保持對君王的尊敬,則就成了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臣子,都能做到不恃才傲物。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白起不如王翦?不妨看看他們對君王的態度。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李牧、廉頗、白起、王翦。其中,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名將。也是同國不同命吧。殺神白起,其武力值僅次於項羽。並且,中國歷史上被稱為“殺神”的將軍,也就他和南北朝的陳慶之兩人而已。但就是這樣一位傳奇將軍,卻落得被“反間計”害死的下場。難道秦昭襄就如此昏庸嗎?

    歷史上,對秦昭襄王的評價是,“雖獨行武斷,但為人謙和大度”。用伴君如伴虎來形容他,顯然沒有形容秦王嬴政更有說服力。那為什麼白起跟著為人謙和的秦昭襄王,還會因“離間計”而死?功高蓋主的王翦,在秦始皇的眼皮子底下,卻能明哲保身呢?講到這裡,不懂得不提到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白起請求攻打趙國,遭到秦昭襄王的拒絕。半年後,秦昭襄王攻打趙國,白起認為不到時機,拒絕出戰。之後,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攻打趙國。白起則稱病拒絕。負氣而走的秦昭襄王,轉身命王陵出戰。結果王陵大軍,被趙國及其盟友包了餃子。

    事後,知道錯了的秦昭襄王,親自向白起道歉,“你雖然生病了,但看在我這麼真誠的份上,還是走一趟吧。有功,我必定會好好獎賞你。打不贏,我也不難為你;如果你還不願出征,我就該記恨你了。”話到此,白起也該領命了。然而,白起卻硬懟秦昭襄王,“我寧願死,也不當敗軍之將,辱了百戰百勝的名聲!”

    故事二:公元前二百二十四年,秦王嬴政欲要滅楚,李信願領二十萬兵馬拿下楚國,王翦認為至少六十萬。於是,嬴政棄王翦不用,認為其老了。王翦隨即稱病,辭官回老家。之後,李信大敗,嬴政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親自來到王翦家,道歉,“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回答,“我老了,你找別人去吧”。

    嬴政又道,“算了吧,別再說什麼老不老的話了,我錯了還不成嗎?將軍你可別再說不行了。”話已至此,王翦回道,“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結果王翦大勝歸來。這一番比較下來,白起的格局,自然要低王翦不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白起的性格,不被“反間計”所陷害才怪呢。不管是君臣,還是員工和老闆,每個人都得認清自己的位置,切莫做出格的事情。否則,只會引來殺身之禍。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白起不如王翦?不妨看看他們對君王的態度。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總結一下,就是佔有道理很容易,難的是,放棄嘲諷別人的機會。

    參考資料:《史記》

  • 3 # 萬卷古今情

    誰說白起不如王翦的,在對外戰爭中,白起的震懾力明顯要高於王翦,在白起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讓其他六國聞名喪膽的戰神了,而之所以有人覺得白起不如王翦,恐怕就在於白起的被逼自刎,而王翦卻得以善終。作為秦國的大將,二人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在他們前仆後繼的努力下,才有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偉大勝利。現在就來比對一下二人的不同。

    軍事戰略眼光

    一:白起

    白起一生的汙點也是歷史幾千年的汙點就是殺降,在戰爭中死在他手裡的人有一百多萬,在那個人口稀少,戰爭全憑人力取勝的年代,對敵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重創,正因為殺了那麼多人,才使得後來的戰爭對秦國一邊倒。而白起殺神之名傳遍天下,甚至婦人都會拿白起的名字哄孩子,而啼哭的孩子果真嚇得不敢哭了。可見白起殺人之多以及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

    但如果我們把歷史眼光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就會對白起大屠殺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至少他的這種行為在當時有可取性或者不得已為之。在商鞅變法之後,普通老百姓可以透過軍功授爵,而軍功的來源就在於斬首的多少,在當時的戰爭中,秦軍為了得到爵位,肯定是奮勇殺敵,死的人就不會少,而他一生的最大殺降就是趙軍的二十萬,以人倫道德來說,白起的行為慘絕人寰,但對於整個秦國,這四十萬人該怎麼處置,養著吧,沒那麼多糧食,而且以趙華人慷慨激昂的性格,暴動肯定少不了,放回去吧,四十萬人異日在戰場上相遇,又是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如果放了呢,長平之戰舉全國之力才取得勝利,豈不是等於白打了。所以,白起沒得選。

    在戰爭中,白起是有很大的戰略眼光的,在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鄢郢之戰中行軍奔襲,並採用水攻的戰術,迫使楚國遷都。而長平之戰,創造了歷史上等同兵力的圍剿戰術。一舉打敗有抗爭力的趙國,掃清了東出的障礙。

    二:王翦

    對比白起的殘忍嗜殺,王翦就顯得要溫和一點了,至少歷史沒有記載他殺了多少人,他一生的戰績就是儒家所謂的秦始皇的罪過——滅人社稷,破人國家。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步伐中,王翦成為戰場上的實際執行者,先是滅趙國,荊軻刺秦王之後,又滅燕國,在對楚國的戰爭中,秦始皇任命李信為將軍,帶領二十萬人出征,結果大敗而歸,於是,王翦帶領秦國全部士兵六十萬攻打楚國,他採用堅壁固守消耗敵方士氣的戰略方針,在四處徵集而來的楚軍懈怠之時一舉破楚。

    二人都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將領,對戰場形勢和敵方心裡都有很好的把握,所以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情商的優劣

    白起被昭襄王賜死杜郵,可謂是職場人的一大教訓,人們常說軍人多耿直,白起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委曲求全,他的死,與其說是昭襄王不能容忍異己分子,還不如說白起是為了自己的榮譽而甘願赴死,因為,他不想打沒有把握的仗,不想玷汙自己來之不易,揹負千載罵名的“戰神”之榮耀。

    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趙國虛弱,一舉滅趙,但秦王沒有答應,後來在攻趙的過程中,秦軍節節敗退,昭襄王三番五次去請白起出山,連小人範睢都出馬了,但白起心中怨氣太重,不想再為昭襄王效力,在昭襄王吃了敗仗後,還冷嘲熱諷,最終,被賜死杜郵,一代軍事天才就此隕落。

    白起雖然死了,但秦國不缺名將,王翦代替了白起未完的事業,滅趙國,燕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也和秦始皇發生了爭執,於是王翦也借病退居,他不像白起一樣和昭襄王死磕到底,而是見好就收,再出征途中,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慮,多次派人索要田地。可見他的情商高於白起。

    二人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領導對錯,都不要自恃己能,必要時候該讓步還是要讓步。”

    最終成就

    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論成就。王翦攻滅趙國、燕國、楚國,他的兒子王賁繼續他的戰略戰術,消滅趙燕楚殘餘勢力,最後消滅齊國,父子二人在戰場上徹底消滅了六國勢力,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應運而生。

    但許多人會因此而認定王翦的功勞大於白起,其實不然,作為戰略家、軍事家甚至屠人家,白起用他的戰術和罵名為王翦減少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攻佔的城池的戰略性在王翦手裡得到很好的應用,作為打下基礎的白起,許多人忽視了他墊腳石的作用。卻專注於他殺了多少人,試想,如果換了位置,白起所做的事你會怎麼做?

  • 4 # 滿月尋桂子

    誰說白起不如王翦?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兩個,趙國兩個。趙國廉頗、李牧各有千秋,難分伯仲。秦國白起、王翦,而王翦不能與白起同日而語。

    長平之戰,白起大敗趙國,如果不是范雎最後鬼鬼搗搗,白起很有可能一舉滅了趙國。長平之後,趙國元氣大傷,在這種情況下,秦國離了白起還玩不轉,與趙國交戰就沒勝績。

    趙王遷七年,王翦攻趙,趙將李牧、司馬尚御之,王翦不是李牧對手,還是秦國花重金賄賂趙王佞臣郭開,害死李牧。王翦擊破趙軍,趙國遂亡,實在不能算是王翦作戰之功!

    當然,王翦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絕不是浪得虛名,攻燕,定魏都是王翦之功,關鍵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伐楚,平荊地為郡縣,啃下了楚國這塊大骨頭,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掃清了最大障礙!

    白起唯一不如王翦的一點是沒有善終,(當然還有一點是王翦父子兩代(子王賁)都為秦國奮戰沙場)。

    白起之死,主要原因是範睢,還有他自身原因,他不如王翦世故圓滑,不懂為臣之道,還有就是秦昭襄王的原因。在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和殺伐決斷上,秦始皇遠勝曾祖秦昭襄王。

    始皇贏政雖說暴虐,但他對身邊的大臣很信任(晚年求仙問道後不算),他的幾任丞相任期都長,對蒙氏一族也是充分信任,包括李斯,秦始皇其實也不大喜歡李斯為人,但秦始皇也一直在重用。

    還有秦始皇果決也遠勝曾祖秦昭襄王,還拿伐楚來說,王翦開始要兵六十萬,始皇以為王翦老怯戰(王翦遂告病歸老頻陽),用李信帶兵二十萬伐荊,最後李信大敗而歸。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惟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

    秦始皇知道自己錯了就快馬加鞭親自去頻陽請王翦,當面向王翦認錯,請他出山。王翦一推辭,始皇就果斷地說:夠了,將軍別再多說了(已矣,將軍勿復言),根本不再讓你說來說去,體現了一個王者的霸氣、果決。

    再看秦昭襄王,聽信範睢之言,坐失伐趙最佳時機。後白起病,昭襄王又要去攻邯鄲,使王陵為將,結果輸多勝少。又請白起,白起稱此刻不是攻趙最佳時機,昭襄王不聽,白起稱病不行。昭王又讓王齕代王陵為將,趙國聯合楚、魏共同抗秦,秦軍多失利!

    白起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嘲諷昭襄王: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昭襄王怒,強令白起出徵,白起稱病危,王又令范雎三番五次去請,白起堅辭不行,結果昭襄王免去白起武安君降為士卒,遷之陰密,行至杜郵,秦王使使者賜劍自裁!

    白起引劍自剄,長嘆:我何罪於天而不容至此!白起為大秦帝國立下不世之功,卻死的不明不白。實在令人扼腕!

    王翦在四大名將中,實屬幸運之極!秦掃六合已是勢在必行,王翦趕上了好時候,秦統一六國的收尾工作輪到他了,功勞也記在了他的頭上,秦始皇也善待他們父子,四大名將總算有一個善始善終之人!

  • 5 # 汪汪讀史

    白起不如王翦,主要體現在政治智商上,而不是在軍事戰績上。純軍事上而言,同為四大名將,應在伯仲之間,或者說白起更牛一點點。但兩人的結局完全不同,白起最終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王翦卻能夠善始善終。

    君臣君臣,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作為臣子,不管你多牛逼,功勞有多大,都不要忘了對君的尊重。功勞越大,對待君王越需要謙卑、尊重,否者,離危險也就不遠了。白起雖然牛逼,戰功赫赫,然而卻恃才傲物,犯了君臣之道的大忌。

    白起之死的導火索,正是他最牛逼的一戰,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國軍隊四十多萬人。秦國勝利過後,白起諫言秦昭襄王一舉滅了趙國,然而,秦王聽信秦相犯睢之言,接受了趙國的求和。不久後,秦又攻打趙國,秦王請白起為將,白起以戰機已失為由拒絕。看這老小子多牛逼呀,竟敢跟國君鬥氣,不服從國君的命令。秦王心想,你白起不去就不去,難度我大秦除了你就沒有將了,於是一氣之下,便改派了別人。這是,禍患的種子已經在秦王心中產生了。此戰若是勝了還好,秦王作為明君,勝利之下也不會跟他計較。但事實卻是,居然沒打贏。

    這時,秦王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親自去請白起。結果這老小子君然稱病不去,秦王的臉算是丟大了。誰還不要個尊嚴呀?你白起雖然功勞大,但我堂堂國君都已經親自來請了,你還擺出一副架子,到底我還是不是秦國國君了?這時,身臨其境地站在秦王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殺人的心都有了,但現在還不殺他,等仗打勝了再弄他是不是更有面子?於是,秦王又派人攻打趙國,結果情況又不妙,秦軍居然在趙國被聯軍包了餃子。這時,最致命的一擊來了,白起這老小子居然嘲笑秦王,說秦王不聽白起的話,結果怎麼樣?本來心情已經很糟糕的秦王,終於受不了了,於是白起也就沒了。

    對比之下,人家王翦可要高明得多。秦始皇準備攻打楚國,問王翦需要多少軍士。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旁邊李信卻說,二十萬足夠了。秦始皇便派李信攻打楚國。王翦並沒有選擇頂撞,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結果,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又請王翦出山。這時,王翦堅持要六十萬軍隊,並且向秦始皇要了很多錢財,讓秦始皇覺得王翦只是貪財而已,沒有其他想法,便放下了心中的猜疑,命王翦帥六十萬軍隊攻楚。

    兩人都有不世之功,但白起的政治智商確實遠不如王翦高明。因此,兩人結局也完全不同。

  • 6 # 史海尋蹤

    時勢造英雄。如逢亂世,大將軍、大元帥也許就出現在各位讀者中。白起是秦昭襄王時代的將領,王翦是秦始皇時期的將領。兩個時期秦國和六國的情況不同,兩人面對的上級領導也不同。

    白起和王翦都是很有作為的將領,不能簡單的對比,這樣有關公戰秦瓊之嫌。

    先說下兩將的戰績

    白起的年代是秦國脫穎而出的年代,確立了七國霸主地位。當時的六國還未淪落如秦始皇時期“畏秦如虎”的地步,與秦還能你來我往的相持一番。

    白起的作用就是打破了“僵局”,使秦國的戰略優勢不斷增加。沒有白起領兵對六國不斷的削弱、摧殘,秦始皇獲得一統也許難度要大的多。據統計,白起殲滅有生力量達戰國時期的半數,以百萬計。單憑這一點,白起之功就絲毫不遜於王翦。

    伊闕之戰、攻楚之戰、長平之戰,幾個大仗打下來,遠點的燕、齊還好些,韓魏趙楚無不是元氣大傷,實力大為削弱。

    再看王翦,是一統時武將第一人。六國之滅,都少不了王翦父子的身影。秦國實力雖盛,但無王翦把國力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滅國大業當有波折。

    如攻楚之戰,王翦要求秦王派六十萬傾國軍力,要知道當時七國總人口也不過兩千萬,這種待遇連白起都沒有享受過,可見始皇帝時期的秦國國力要比昭襄王時代更加強大。

    也由此看出,白起、王翦的指揮風格不同,白起作戰,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有兵少的打法,戰術靈活,善用奇兵。而王翦適合打穩仗,要我打仗,我軍實力必須佔優。從這一點,個人認為白起高於王翦。

    兩人的政治敏感性,王翦要高

    畢竟秦國是秦君的,白起、王翦都是高階打工者,最後的決策都要聽老闆的。也因為此,兩人的戎馬生涯都遇到秦王不配合、唱反調的時刻。

    白起是在長平之戰大勝後,其時趙軍主力盡殲,白起的建議是一鼓作氣,拿下趙國。而秦王卻聽了範睢的意見,原地休整,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的條件,白起一怒之下,撂了挑子。

    這明擺著給昭襄王臉色看,等趙國耍了秦國,把答應的割地給了別國,秦王再請白起,甚至多次去請,白起就是不同意出山,結果惱怒之極的昭襄王將白起罷爵賜死。和領導對著幹,能有好下場嗎?白起的政治覺悟太差。

    而面對類似情況,王翦則表現的極為老到。當時攻楚,王翦要求六十萬軍不能再少了。年輕將領李信誇下海口,二十萬足矣。結果會過日子的秦始皇,派了開出條件更具誘惑的李信,帶兵攻楚,結果大敗。

    結果聽聞慘敗訊息的始皇帝,沒有秋後算賬,更沒有遷怒於人,直接去王翦處認錯,面對始皇帝伸出的橄欖枝,王翦欣然出山,多麼理智而清醒的表現啊!

    除了上面的因素,秦始皇和祖輩昭襄王的氣度和魄力也大有區別。楚國之戰慘敗後,就連“罪魁禍首”李信都沒有獲罪,後來還在滅燕中立下大功,秦始皇把一切的罪責,都攬到自己身上,作為一國之君的擔當,昭襄王還是遜色一些的。

    如果白起和王翦,易主為帥,那麼兩人的功績和結局,會不會有所逆轉呢?

  • 7 # 寒星針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佔有一半。相較於軍功,白起和王翦不相上下。相對於做人,白起比王翦差了不是一星半點。白起是一個純粹的軍人,眼中只有勝負,只想著殺敵報國,謀取功名;而王翦則要複雜一些,他不僅是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

    成就白起的,是他的赫赫戰功,是他的驕人戰績,也是他的赫赫兇名。 戰功越高,威名越盛,同時危險也越大。功高震主,這是所有武將面臨的共同難題。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臣子謀奪君主之位屢見不鮮。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殷鑑不遠。白起久掌兵權,屢立戰功,將士擁戴,秦王免不了猜疑,隨著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就逐漸演變成了忌憚。

    “君”是戰國時期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唐賈公彥:“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在“王”之下,“君”為最高等級的爵位。有封地,就有糧和錢,還有兵權,爵位又無可再封,留給白起的選項不多了。

    戰國時有卿大夫取諸侯而代之的傳統,立功越多,威脅越大,長平之戰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這方面,王翦做的要更好。王翦有滅國之功,功勞在白起之上。在功勞達到頂峰的滅楚之戰前,王翦透過不斷向秦王索要財物、要土地賞賜,表達了無心造反的意思,減輕秦王猜忌,最終才得以善終。

    白起在處理與秦王、秦相范雎的關係上,也做得不如王翦。長平之戰後,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答應了。白起因為滅趙之功被奪走,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不管范雎是否接受韓、趙賄賂,不管是否擔心白起地位蓋過自己,至少范雎說的也是事實,既然秦王答應了,服從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樹立強敵?

    之後,秦軍又進攻趙國,失利,想讓白起收拾殘局。白起因秦王之前未聽取自己意見而有怨言,稱病不出。既進一步得罪來勸說的范雎,又得罪了秦王。拖延時,秦軍再次戰敗,秦王面子丟光了,就對白起動了殺心。

    白起是秦王手中砍向六國的一柄利刃,當秦王指揮不動白起,還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時,這柄利刃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反過來再看王翦,范雎和魏相魏齊有仇,王翦就獻計扣留平原君,逼死了魏齊,為范雎報了仇。范雎是戰國時出了名的小心眼,王翦給他幫了忙,范雎投桃報李,自然不會拖王翦的後腿。

    這也是會做人和不會做人的又一例證吧!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做事,實現夢想。這樣看來,白起確實不如王翦。

  • 8 # 煙愁雨嘯

    首先說這個問題有些不嚴謹,問題自己也說了二者同為戰國四大名將,那麼白起怎麼會不如王翦呢?特別是在軍事指揮方面白起可能還要比王翦強一些。只不過在玩政治這方面白起的確被王翦甩了一條街。我們就從這兩方面入手來比較一下二者。

    先看軍事指揮方面:

    白起是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並拜為武安君。白起擔任秦國主將30餘年,大小70餘戰無一敗績,據考證,戰國時期各國軍隊一共死亡200萬人,而折在白起手中的就達100餘萬。雖說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了,但毫無疑問,白起的出現加快了秦統一六國的程序。

    白起最為人所稱道的戰役有三個:伊闕之戰、伐楚之戰和長平之戰。

    伊闕之戰是秦國為了開啟東進的大門而同東邊的韓魏聯軍打的一場戰役,也是白起成名的第一戰,秦昭襄王聽從丞相魏冉的建議任用白起為主將,此戰白起率秦軍斬殺韓魏聯軍24萬人,使得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洞開,為以後的秦國東進創造了條件。

    伐楚之戰是秦國對楚國出兵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鄢郢之戰,鄢是楚國的別都,郢是楚國的都城。沒錯,鄢郢之戰就是白起帶人打到了楚國的家門口,白起用掏心戰術直插楚國都城,並掘開河道水淹鄢城,繞道楚軍背後大破楚軍主力(絕對是孤軍深入的典範)。此戰導致楚國被迫遷都,綜合實力本來排名第二的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的一場生死決戰,秦國勝則在六國之中秦國再無敵手,秦國敗則東進大業功虧一簣,甚至趙國會趁勢崛起。在經過前期的相持之後,秦趙兩國紛紛臨陣換將,秦國換白起為將,趙國趙括為主帥。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計策(最早包圍殲敵戰的先例)圍了斷糧的趙軍整整46天后,趙軍突圍不成投降,45萬趙軍被坑殺,幸有信陵君竊符救趙使得趙國得以殘喘。此戰使得本有能力在軍事方面與秦國相抗衡的趙國黯然退場,為秦滅六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從上面三大戰役可以看出,白起在軍事指揮方面無可挑剔,特別是在殲滅戰方面的指揮是無與倫比的,其指揮的戰役對於秦國以後無論是東進還是南下都是至關重要的。

    王翦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不可多得的名將,王翦在嬴政當政時期成為秦國的軍方代表人物,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王翦帶兵風格與白起不同,白起喜歡雷厲風行,而王翦則是個老成持重的,比起白起更大的一個優點就是不好殺戮。王翦主要功績就是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一代軍神李牧就是他用反間計除掉的),滅燕、滅趙、滅楚,參與滅魏、齊。也就是說六國除了滅南韓他沒參與,其餘被滅的五國或多或少都與他有關。

    就這樣一個人物,為什麼人們提起他和白起的的時候會感覺他在軍事上不如白起呢?個人感覺原因之一就在於白起時期的秦國並不是無敵的,還有趙國、楚國這些強國,雖然比不過秦國,但還是能和秦國叫板的。而王翦時期的秦國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論實力無一對手,加上王翦不嗜殺戮,這樣的六國滅起來自然就沒有什麼令人震驚的了。

    再看政治方面:

    開始說過,在玩政治這方面王翦要甩白起一條街。這不是戲謔之言。有些人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在朝堂上卻不一定是別人的對手。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不一定是一個合格的政客。白起顯然是這種人。

    白起下場很慘,被秦昭襄王賜劍自刎而死,死之前還大哭自己冤枉,還說自己坑殺了40餘萬趙軍是罪有應得。他到死也沒說對原因。

    白起死的一點不冤枉,因為他不是個合格的政客,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威望達到了巔峰,白起想趁機滅趙,此時秦相範睢卻收受了南韓的賄賂,勸說秦王退兵休養,白起聽說了之後很是氣憤,從此便和範睢槓上了(得罪秦相+1)。

    後來秦王又想攻邯鄲了,本來想讓白起上,不料白起稱病(有可能是耍小脾氣),於是改任王陵攻趙,但大敗而歸;白起病好了,秦王讓他上,白起勸說這時候打邯鄲不好打,建議秦王退兵。秦王不聽,任命王齕為將攻邯鄲又大敗而回,白起聽說後自然是一番冷嘲熱諷。這時候的秦王正在氣頭上(得罪秦王+1),便強令白起領兵攻邯鄲,白起又稱病不起,丞相範睢親自去請仍然無動於衷(得罪秦相+2)。後來白起可能想通了,正當慢悠悠的準備上路的時候,秦王的命令來了:“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認為白起抗命不遵,賜劍令白起自刎。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在軍中的威望達到頂峰,這時候一般來講都要害怕功高蓋主,有點政治頭腦的都要戰戰兢兢,夾起尾巴做人,更有些聰明的還會給自己找幾個不痛不癢的罪名來明哲保身,可惜白起不懂這些也就罷了,竟然還要和自己的主子對著幹,真的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相比與白起,王翦要聰明得多。王翦曾三次歸隱。一次是在滅亡燕國之後,王翦名聲大振之時,他向秦王請辭歸隱,但由於此時秦的統一大業才剛剛完成一半,於是他又向秦王推薦了能夠代替他的人(王翦是個會做官的)。而後在滅楚之戰時,秦王問及王翦滅楚要多少人,王翦認為非60萬不可,而李信認為只要20萬即可,秦王聽從李信的建議,王翦見此立馬稱病歸隱鄉里。秦王讓李信帶領20萬人滅楚,李信被項燕殺了個人仰馬翻,於是秦王親自到王翦家裡去求他出山滅楚。

    王翦在要求秦王給他60萬大軍後,多次請求秦王賜給他良田美池以打消秦王對他的懷疑,在滅楚之後又堅決拒絕了秦王的挽留再次歸隱,終得善終。

    不管怎麼說,白起和王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兩者各有千秋,就像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說的那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 9 # Callme不韋

    《千字文》中的“起翦頗牧,用軍最精”說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每一位都戰功赫赫,青史留名,其中更白起最為著名。

    人屠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傳言說白起一生殺人約165w,這個資料當然有些誇張,畢竟整個戰國死在戰場上的將士約200w,如果白起一個人殺了165w,其餘無數將士才殺了35w的話,這有點扯!但是白起一生殺人至少得100萬以上,一人比得上戰國其他所有將軍殺的人了!

    當然這和白起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有關,但是白起的殲敵一百萬的對於秦國一統天下的意義太大了!三次破楚及長平之戰令有能力於秦國一爭天下的楚國和趙國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鞏固了秦國天下霸主得地位,這才有了後來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至於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另一位秦國將軍王翦,王翦同樣也有個一半——東方六國王翦一人滅了仨,而且是最難滅的仨。王翦先是破邯鄲而滅趙國,後因荊軻刺秦王而破了燕國,燕王喜逃亡遼東,之後又敗項燕而滅楚國;而且王翦的兒子王賁滅了魏國、齊國兩個國家,整個東方六國王翦父子兩滅了五個!!!

    把白起、王翦二人做比較的話,在用兵上,雖然二人用兵的特點不同,但是二人都把用兵之法發揮到了極致,成就了軍功史上的巔峰,因此實在沒有辦法在用兵上給他們二人排名,就投個機取個巧用太史公司馬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來評價吧。

    講用兵雖然二人難分勝負,但是講做人,白起照著王翦差的就太多太多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自殺於杜郵;廉頗晚年不得不逃出趙國,客死於楚國;武安侯李牧這一趙國的唯一長城也落得被趙王賜死的下場,戰國四大名將唯有王翦善終,壽90.

    白起和王翦二人除了白起殺了一半的人和王翦滅了一半的國之外,還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他們的應對方式截然不同,而不同的應對方式也反映了二人的做人藝術的高低。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本想乘勝拿下邯鄲,結果秦昭襄王聽從範睢的建議令白起收兵,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結果後來趙國不割地了,秦昭襄王決定讓白起出兵攻打邯鄲,白起說:“我病了,不去!”

    秦昭襄王派別人去了,當然戰果不如意,中間秦昭襄王也多次催促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出,最後秦國果然敗了,白起竟然傻乎乎的還見人就說:“看,我說什麼來著?”秦昭襄王雖然挺大度,但是再大不也有個度不是,於是賜死了白起!

    而王翦也碰到過類似的事情,秦始皇想要滅楚國的時候,王翦說得用60w大軍,李信卻說20w就夠了,秦始皇選擇了李信,結果李信敗了。

    秦始皇不得已請早已經回家養老的王翦,王翦答應了,但是王翦知道秦始皇多疑,而且自己領著60w士兵在外,那個皇帝也能放心啊,所以王翦出關之前一連五次向秦始皇要田產,從而讓秦始皇消除戒心。

    滅楚之後,王翦一點也沒有嘚瑟,堅決要求徹底歸隱,最後終於得到了善終。

    因此如果全面比較白起和王翦的話,王翦在做人方面比白起強的不止是一點半點!!!

  • 10 # 熠熠古客

    謝桂子師邀答!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白起不如王翦?

    事實勝於雄辯。下面依據《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的有關記載資料,不妨先對白起和王翦的戰功、謀略、各自所處的形式和對手做一下比較分析,在做結論,會更有說服力。

    <一> 白起戰功

    1,“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2,“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大小六十一。”

    3,“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

    4,“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

    5,“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

    6,“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7,“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堰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二>王翦戰功

    1,“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

    2,“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3,“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

    4,“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軍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三>綜合史實對比分析

    1,白起是秦昭王(即戰國七雄爭霸)的上將軍,正是處於為秦國樹立霸主地位的奠基時期。七霸爭雄,環境、形勢嚴峻。時有戰國趙名將趙奢、廉頗、李牧,燕有樂毅。白起憑一己之力,四面出擊,東征西討,大戰惡戰數十戰,嚴重削弱了當時其它六國的實力。 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斬坑趙軍四十五萬,嚴重動搖了趙國根基。白起累計軍功從左庶長至大良造一直累遷為武安君。

    而王翦為秦王嬴政的名將,其時,六國曆昭王、文王、襄王三朝攻伐,至始皇時,實力以嚴重削弱或式微。王翦驅秦國虎狼之師而掃六疲憊之旅,戰爭強度與白起時期相比,已經不可同年而語了。因此王翦軍功和威望不及白起。

    2,白起累功升至武安君,王翦只為列侯。秦國勳位等級為君、公、侯,從勳位等級上也可以看出,王翦勳位等級也是不及白起的。

    3,從謀略上看,太史公評白起“善用兵”,而對王翦評價則是“少而好兵”。“善”乃有謀略,“好”乃喜黷武。因而太史公對白起之於王翦的結論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誤身。”。可以看出太史公對白起和王翦的評論還是相當公允的。

    因此從軍事才能和當時的聲望來說,王翦是不如白起的。

    <四>白起的缺點和不足

    白起不如王翦只有一個缺點。王翦耿直,不諳伴君之道,因堅持自己正確判斷和看法,懈怠昭王,最終引來殺身之禍。而王翦圓滑,能審時度勢,及時消弭為臣所能引起君王懷疑的對己不利事情的所有隱患。 另外,白起不如王翦的是,白起遇昭王不淑,昭王心胸狹窄,而王翦遇到始皇明達,知錯能改。

    君主不賢,是白起人生的一個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隋唐宋明五朝巾幗英雄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