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曠說球

    首先要解釋一下巾幗英雄這個詞,“巾幗英雄”是指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把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巾幗英雄有花木蘭、秦良玉、梁紅玉、樊莉花、穆桂英、呂母、平陽公主、冼夫人等名將,這些巾幗英雄出生在不同的朝代,卻留下了不一樣的威名。

    1、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係,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衝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2、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

    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

    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3、樊梨花

    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

    樊梨花,在中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徵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繡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徵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4、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

    “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

    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

    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1135年)隨夫出鎮楚州,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巖山下。

    5、穆桂英,北宋名將。

    穆桂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與梁紅玉、花木蘭、樊梨花齊名,也是個“楊門女將”。她是楊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楊繼業的孫媳婦。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穆桂英,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話題。這個威震敵膽、聞名天下的女英雄,有關她的史料卻十分有限,只能說“穆桂英”更趨向於傳說中的人物。

    雖然歷史上無證據證明穆桂英戰場上的功勞,民間卻流傳了許多故事。(注:北宋由於金朝的侵略而滅亡,楊門女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與南宋,合稱“宋朝”,也就是大宋)。

    6、呂母

    呂母,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遊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

    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臺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

    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7、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

    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她還是主將。

    李淵起兵的訊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

    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

    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裡,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8,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稱冼太夫人、譙國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將軍,冼夫人助隋平定嶺南勢力,率領俚族民眾歸附隋朝,封為譙國夫人。歷朝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尊稱她為“嶺南聖母”。

    冼夫人自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隋唐的俚族),一生身歷三朝,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冼夫人一生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對朝廷的忠並非愚忠,她識時務,愛國愛民,因而深得後人敬重。

    冼夫人先後被陳朝、隋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諡封為“誠敬夫人”。

    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2000年2月,江澤民主席視察廣東高州冼太廟時,盛讚她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她的生平載入《隋書》、《北史》和《資治通鑑》。

    總得來說,這些有的是小說裡面虛構的人物,有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從這些女性人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管是否真實,她們都深入了後代人的心裡,回憶這些古代巾幗英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英雄事蹟。

    以上回答有些不全,希望供大家參考!

  • 2 # 歷史上的小書童

    大家好,我是小童。

    提到巾幗英雄,首先我們想到的就是這個鼎鼎大名的四大巾幗,即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紅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各自的簡介。

    1,花木蘭:

    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2,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徵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3,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4,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 3 # 香城文史大看臺

    漢隋唐宋明五朝巾幗英雄都有誰

    香城老叟範華銀

    一、呂母

    呂母,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王莽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母的兒子呂育,任縣遊徼,掌管巡察緝捕,他因未按縣宰指令懲罰無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拿出全部家產,經過周密策劃,拉起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臺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殺向海曲城,活捉縣宰,並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前來投奔。起義軍很快發展到上萬人,由此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烈火,並很快席捲全國,成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逝,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

    二、木蘭

    《木蘭辭》是一首長篇敘事民歌,它講述的是民間耳熟能詳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木蘭辭》產生的具體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木蘭及其事蹟在史籍中卻並無記載。“木蘭從軍”的故事來自北朝(公元550年)民間的傳說。

    由於戰禍連年,許多地方已無男丁,然而戰爭還在繼續,軍隊仍然需要補充士兵,於是民間就出現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文人們知道了這個事情,便再次將這個故事加工成民歌傳唱。

    後來這首民歌又經許多無名作者的潤色和民間藝人的傳唱以及各族人民的流傳,被人民塑造成典型化的人物,成為有系統的敘事詩《木蘭辭》。

    梁朝編輯的樂府詩集《鼓角橫吹曲》收錄了這首詩。公元557年,陳國光大二年間,有個叫“智匠”的僧人,把這首《木蘭辭》收入到他編撰的《古經樂錄》中,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木蘭辭》版本。

    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感人以外,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主要的還是因為這首由文人加工後的《木蘭辭》流傳至今。這也證明了文學藝術的強大生命力。源於對木蘭的深切愛戴,歷朝歷代文人讚美木蘭,或賦詩吟詠,或撰文立傳,或作史實考證。

    《木蘭辭》中,木蘭是沒有姓氏的。到了明代,木蘭的姓成了“花”。據明代徐渭《四聲猿傳奇》中的一折戲《雌木蘭代父從軍》,開場就說:“妾身姓花名木蘭。”又一說,花木蘭就是由木蘭花倒裝而來的。出於戲劇演出的需要,徐渭給木蘭取了個“花”姓,突出了木蘭的女性美。

    解放後,豫劇藝術家常香玉將木蘭的故事改編為豫劇,取名《花木蘭》,並在全國巡迴演出。1956年豫劇《花木蘭》被拍成電影,常香玉扮演花木蘭,其感人的唱腔和唱詞,使花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影響廣遠,至此,“花木蘭”這個稱謂在民間耳熟能詳,流傳開來。

    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也指出:“(木蘭)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潔道德”,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北方木蘭的故事,經許多無名作者的潤色和民間藝人的傳唱以及各族人民的流傳,被塑造成典型化的人物,成為有系統的、被稱作“樂府三絕”之一而流傳千古,使之耳熟能詳。歷朝歷代文人讚美木蘭,或賦詩吟詠,或撰文立傳,或作史實考證,使木蘭的影響力達於海外。木蘭故事的脈絡是:外敵入侵,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十二載,辭官尚書郎,恢復女裝孝雙親。

    二、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稱冼太夫人、譙國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女將軍。她自幼賢明,多籌略,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隋唐的俚族)。她身歷三朝,極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冼夫人先後被陳朝、隋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諡封為“誠敬夫人”。

    歷朝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尊稱她為“嶺南聖母”。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她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周恩來稱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三、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她嫁與武將柴紹為妻。李淵起兵的訊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義軍,僅三個多月就招納了四五支起義軍。於是,平陽公主善於治軍,軍紀嚴明,令出必行。她率領義軍,一路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並得到了老百姓廣泛擁護,稱平陽公主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四、《明史》中的韓娥

    六朝民歌所載“木蘭從軍”的故事,已為中國曆代民間所傳頌,但是,木蘭及其事蹟在史籍中卻並無記載。然而,在《明史》等史籍中,卻明確記載著生活在元明之際與木蘭經歷極為相似的另一位女英雄。

    《明史》卷三百一《列女傳一》載:“貞女韓氏,保寧人。元末明玉珍據蜀,貞女慮見掠,偽為男子服,混跡民間。既而被驅入伍,轉戰七年,人莫知其處女也。後從玉珍破雲南還,遇其叔父贖歸成都,始改裝而行,同時從軍者莫不驚異。洪武四年嫁為尹氏婦。成都人以韓貞女稱。”(參見《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7693頁。)

    這段摘文中“尹氏”,應為“馬氏”。清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纂修人員得到了順治帝的認可,開始修撰《明史》,至清乾隆四年,由張廷玉為修書Quattroporte才最後完成《明史》,歷時60年。其中共記錄有265個忠孝、節烈婦女的故事,這些人物在明代被譽為“貞女”,韓娥排在全國貞女的第九位。

    貞女,指在任何條件和處境下,都能篤守某種被譽為高尚純正的道德品質行為的有氣節操守的女子。在明代,那些有忠孝、節烈故事的婦女,被譽為“貞女”。

    貞女,又為峽名。在廣東省連縣南。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洭水》說:“ 洭水 又東南流, 嶠水注之,水出都嶠之溪。溪水下流,歷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 。峽西岸高巖,名貞女山 。山下際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 。古來相傳,有數女取螺於此,遇風雨晝晦,忽化為石。”詠貞女化石的事即指此處。

    明朝初年人傳記作家劉惟德於1409年(永樂七年)冬十二月間出使四川,到成都採訪處士韓太和後,回到京城南京,為韓娥寫了一篇傳記《韓娥轉》。韓太和是韓立之子,韓娥的表弟。他向劉惟德詳細敘述了韓娥的事蹟。另見《韓木蘭(娥)傳》記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所載韓貞女的事蹟與花木蘭的故事非常穩和,所以視其為真正的花木蘭。劉惟德的《韓娥傳》補充了《明史•烈女一》的許多細節。劉惟德離韓娥年代很近,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是韓娥的表弟韓太和親口向劉惟德講述的,所以,劉惟德的記述應是可信的。但是,他說韓娥“出入軍中一十二年”,這又明顯附會了《木蘭辭》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細節了。韓娥在軍中的時間,還是《明太祖實錄》卷67“洪武四年秋七月壬戌”條所記載:“居兵伍中七年,人莫知其為女子也”,較為可信。文中“譬之執玉馳馬,馬驟而玉不玭;捧盈升車,車搖而盈不溢;善於執捧故也。洞洞屬屬之心,堅似金石”,充分說明了韓娥能在軍中隱藏女子身份,建功立業的原因。這句話出自《禮記·祭義》:“孝子如執玉,如捧盈,洞洞屬屬然,如不勝,如將失之。”“洞洞屬屬”,恭敬謹慎的樣子。劉惟德的《韓娥傳》中說:“王召見(韓娥),賜寶鈔五錠褒之。士君子多為詩文褒美。”足見韓娥女扮男裝從軍報國的故事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元史專家陳世松先生說:“四川版的木蘭式歷史人物韓娥,女扮男裝,投身明玉珍大夏國軍隊,參與抗擊元朝統治,英勇戰鬥七年的事蹟,受到大夏國和大明王朝兩個國家政權表彰。在《明史》編修之前,韓娥的事蹟早已透過劉惟德撰寫的《韓娥傳》得到傳播,後又被楊升庵收入《全蜀藝文志》,從此這一故事廣為傳頌,韓娥也以“韓貞女”和“蜀中木蘭”揚名於世。她的傳奇故事和孝善行為流傳於巴蜀大地,至今起碼已有將近五百年曆史了。”

    韓娥的故事脈絡是:七歲成孤兒,適逢農民起義戰爭,女扮男裝以自保,先後被青巾軍和元軍所擄做馬伕,輾轉加入紅巾軍,拜羅甲為義父,從士兵到將軍,曲靖反拙招親,敘南又拜堂成親,成都府身份暴露,辭官回鄉孝親,為和平四處奔走,在鄉懲惡揚善,相夫教子耕讀傳家,忠孝立身。

    五、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年-1555年),本姓岑,名岑花,歸順直隸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

    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樂於助人。成人後,嫁與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田州土官由其孫岑芝承襲。岑芝年幼,瓦氏夫人代理知州事,是一位軍政兼優的巾幗英雄。

    一、州務治理俱興

    1527年(明嘉靖六年),瓦氏夫人代理知州政務。田州由土府降為土州,政局混亂。她憑藉智慧才幹和政治聯姻,挫敗了族人岑邦相的陰謀,穩定了田州政局。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岑芝死於朝廷調徵海南戰事。時岑芝長子岑大壽年僅4歲,次子岑大祿還在襁褓中,瓦氏夫人又擔負起撫育重孫的重任。在職期間,瓦氏夫人克己礪志,傾心治理州政,“凡州之利害,躬為規劃,內外凜然”,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各方面都成就斐然,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百姓愛戴和擁護。

    二、軍事素養優良

    瓦氏夫人用兵有方,所率部隊組織建制嚴密,標誌明顯,紀律嚴明,獎懲分明,部隊團結,英勇善戰。

    1、獨到的練兵方法

    為培養俍兵集體觀念,瓦氏夫人命人將壯族木履製成長木鞋,3人或6人一組共穿一雙長木鞋,練習賽跑。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練兵方法,使俍兵養成了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英勇無畏的精神。在對敵鬥爭中,打得倭寇聞風而逃。

    2、治軍有方

    《倭變事略》、《松江紀略》、《張氏卮言》載:“以婦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瓦氏雖婦人,軍法甚整,下無侵。”“驍勇善戰,軍令嚴明。”瓦氏夫人嚴令所部:一不許騷擾百姓,欺壓人民;二不許姦淫擄掠;三不許馬踏禾田;四不許違犯軍令。有一次,她率部進駐泊胥關,便到民間察訪,聽取民間意見,發現部屬有強取居民酒肉者,但即予以嚴厲處罰。

    3、帶兵有方

    士兵在作戰和行軍非常艱苦,瓦氏夫人便利用戰鬥間隙和行軍宿營時,派人上山狩獵,改善士兵生活。至今還有壯族民歌頌揚瓦氏愛兵的行為:

    女:阿妹送郎去遠征,千叮萬囑要記清。晚上莫忘把被蓋,日裡莫忘扎頭巾。

    男:阿哥出門去遠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蓋,日裡又叫扎頭巾。

    4、兵法獨特

    壯族古代兵法以“岑家兵法”最系統和完整。明人鄺露所著《赤雅》捲上《岑家兵略》中說:“岑氏兵法,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之。割首之人,雖有 護主擊刺者之責,但能奮殺向前,不必武藝絕倫也。”嶠南鎖記》和《赤雅》“雲單君兵法”中也有相同記載。宋代《儂智高兵法》記的是“三人組”,《岑家兵略》推陳出新,以七人為一戰鬥單位,戰鬥力顯著提高。

    戰術靈活

    瓦氏夫人統領俍兵抗倭時,排兵佈陣精湛絕倫。浙江巡御史胡宗憲親眼見俍兵作戰勇猛。他在《籌海圖編》中讚揚俍兵“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赤雅》“野戰條”中,還記載了壯民“臨敵比偶而前,執槍者乍前乍卻以衛駑。執駑者口銜刀而手援矢,矢盡,投駑夾刀。”這種善以兩人為一組的野戰法,實開特戰之先。

    “瓦氏陣法”,是瓦氏夫人克敵至勝的法寶。後來被收入《江南經略》。戚繼光在此基礎上演變成了新的“鴛鴦陣”,著於兵法名篇《紀效新書》。其戰例及兵法,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臺灣三軍大學收入《中國古代戰史》。

    6、武功高強

    “瓦氏雙刀功”又稱“瓦氏雙刀降槍法”。這是瓦氏夫人獨創的刀法。瓦氏夫人廣羅人才,明代江浙一帶許多豪傑俠士多慕名拜在門下,就連號稱“天都”少俠的安徽歙縣人氏項元池也趕來投師學藝,被瓦氏夫人收為關門弟子,並得到“瓦氏雙刀功”真傳。後來,項元池在浙江湖州建立“綏翠堂” 武館,專教“瓦氏雙刀功”秘訣。項元池的名徒吳殳寫了《雙刀歌》,熱情歌頌祖師瓦氏夫人的武功及其雙刀功的威力,又寫《短降長說》,論述了瓦氏雙刀武功的特點及其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

    三、英勇抗倭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中國沿海頻頻遭受倭寇侵擾,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討,皆以戰敗告終。朝廷遂委派兵部尚書張經為總督東南國務大臣,徵調廣西“俍兵”抗倭。張經令田州年紀尚幼的土官岑大祿、岑大壽出征。曾祖母瓦氏請求督府允許她替孫帶兵徵倭。督府準其所請,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瓦氏表示決心:“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

    瓦氏夫人率二十四員猛將和廣西田州、歸順州、南丹州、那地州、東蘭州等州軍隊共六千八百餘人,於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到達金山衛。

    瓦氏夫人按照督府張經部署,以田州兵隸屬總兵俞大猷指揮,她多次請求出兵速戰。張經以“俍兵”初到,未熟悉情況,不許輕舉忘動。舊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涇鎮截擊倭寇,因敵眾我寡,被敵重重圍困,戰鬥激烈,鍾富、黃維等偏將十四人陣亡。瓦氏大怒,親自披髮舞刀,衝入敵陣,往來廝殺,坐騎尾鬃為倭寇拔扯幾盡,浴血而出,大呼曰:“大將官,好將官殺賊!”蓋憤當時,諸將擁軍救也。四月十九日,倭寇兩千多人“突出金山衛,從獨山往嘉興。總兵俞大猷不敢拒,乃率瓦氏兵追其後,被賊反攻,傷亡頗眾。俞大猷先奔,賴瓦氏殿後,得免全覆。”四月二十一日,倭寇二千多人南來金山,白泫都司率兵迎擊,被倭圍困重重。瓦氏奮身往援,縱馬衝殺,破寇重圍,白乃得脫。至是,瓦氏勇猛始為敵人所畏服。謝肇浙曾讚揚瓦氏說:“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戰,嘉靖末年,倭患,常調其兵入援浙直(江蘇省),戎裝跨介駟,舞戟如飛,倭寇畏之。”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涇(在嘉興縣北州里),瓦氏率軍追擊圍剿,斬賊首和溺死者約四千人。五月初五,倭敵經金山衛,又被瓦氏琅兵擊潰。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領的“俍兵”又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令倭寇聞風喪膽,以為天兵派神將,聞“俍兵”至,即逃至夭夭。

    瓦氏夫人抗倭“三戰三勝”,朝廷“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餘令軍門獎賞。”江浙人民尊稱她為“寶鬢將軍”,當地群眾讚譽她為“石柱將軍”。浙江巡御史胡宗憲撰《籌海圖編》,稱頌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

    此時,江浙抗倭總督大臣張經被趙文華、嚴嵩陷害入獄,致抗倭軍隊失去了得力統帥。瓦氏夫人壯志未酬,含憤患病,逝于田州土司府署,享年59歲。明朝廷追封其為“淑人”,葬於州城太婆地。

    六、女將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石砫宣慰使馬千乘是秦良玉的丈夫,他被害後,其子馬祥麟年幼,於是由秦良玉代領夫職。。

    保衛國家,大義出兵。崇禎三年(1630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京都。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包圍重鎮瀋陽,秦良玉率兵三千直抵榆關(今河北山海關)。

    在遼東保衛國家,抵禦清軍進犯,秦良玉做出了極大貢獻。張廷玉說:“值邊陲多事,......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

    2、平定地方叛亂,戰功卓著

    永寧(今四川敘永縣西南) 宣撫使奢崇明在重慶造反,秦良玉立即率軍逆流西上,設伏兵襲擊,擊退入侵的賊兵。

    天啟二年(1622年),奢崇明包圍成都,四川巡撫朱燮元令秦良玉征討。秦良玉率軍攻取新都,長驅直奔成都,擊敗奢崇明,解成都之圍。接著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重慶、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重要據點,奢崇明兵敗自殺。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攻陷川東重鎮夔州(今重慶奉節),秦良玉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迫使張獻忠接受朝廷招安。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聯合羅汝才再次造反。秦良玉大破羅汝才。

    3、妥善安置難民。奢崇明、張獻忠亂川時,秦良玉治理轄區井然,妥善安置難民,穩定社會。

    4、秦良玉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平定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永曆二年五月二十日(清順治五年,1648年7月10日)秦良玉壽終,享年 75 歲。

    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被記入列女傳,秦良玉卻被單獨立傳,成為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記入正史將相列傳的王朝巾幗名將。

    瓦氏夫人與秦良玉都是明代傑出的巾幗名將,都具有軍人保家衛國的思想,當國家有難,她們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英勇戰鬥。如果從個人才幹和成就方面看,瓦氏夫人不僅個人英勇善戰,而且善於總結軍事理論,獨創“瓦氏雙刀功”而自成門派,為傳播中華武術和中國兵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八、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她出生於武將世家,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挽強弓,每發必中。史書中只稱其為梁氏。“紅玉”是她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見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的《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

    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方臘嘯聚山民起義,連陷州郡。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因在平定方臘之亂戰敗,獲罪被殺。家道中落,梁紅玉淪落為京口營妓。

    童貫平定方臘,班師回朝至京口,召營妓侑酒。梁紅玉與諸妓入侍,在席上認識了陝西綏德人韓世忠。於是二人各通殷勤,互生憐惜,終成眷屬。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梁紅玉立下殊勳,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梁紅玉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來,梁紅玉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1135年),她隨夫出鎮楚州,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詔賜銀帛五百匹兩”。宋高宗趙構稱讚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

    瓦氏夫人、秦良玉和梁紅玉武藝高超,智勇雙全,都具有“精忠報國”的精神,這與韓娥和木蘭的精神是一致的。瓦氏夫人、梁紅玉和秦良玉雖然也領兵打仗,但她們是依靠夫君的力量而成為將軍的,韓娥和木蘭則是從士兵開始做到將軍的。瓦氏夫人、梁紅玉和秦良玉雖然也被譽為英雄“花木蘭”,但她們沒有女扮男裝的經歷,不用為隱蔽女性身份擔驚受怕,韓娥和木蘭則時時刻刻都要保護女性身份。瓦氏夫人、梁紅玉和秦良玉在軍營中都有一批女衛士,有相對獨立的私人空間,韓娥和木蘭則與男性將士同吃同住,需要應對來自生理、異性、戰爭與死亡的嚴峻挑戰。韓娥和木蘭的生存環境比她們要惡劣若干倍,心理和生理壓力要比她們大若干倍。

    古代也有女子要求走出閨閣,步入社會,進入仕途,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的原則卻是內外有別,絕不容許“牝雞司晨”,更不許婦女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才華而又強烈追求抱負的女子女扮男妝出仕當官。

    《太平廣記》“人妖”一目說,唐時有孟氏女子,自小好武剛勇,二十六歲時嫁給僚佐張詧為妻。後張詧去世,孟女因與張詧面貌相似,便女扮男裝冒充張詧的弟弟,投奔到郭子儀帳下,請求效命。郭子儀收他承繼其兄張詧的僚佐官職。郭子儀卒後,孟女年已七十二歲,軍中屢次奏請,舉薦其為御史大夫,孟女卻藉機脫離了軍隊。

    《南史·崔慧景傳附傳》說,東陽(今江蘇盱眙)有一個女子名叫婁逞,她換上男人的服裝假裝成男子,她懂得簡單的圍棋知識,能講解文章的含義。憑藉這些本事,她與官員交往而當了官,一直做到揚州議曹從事。之後,她不慎洩露了女兒身的秘密,齊明帝蕭鸞為此撤了她的官職,強令穿上女子服裝她返回原籍。臨行時,婁逞嘆惜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同男人一樣建功立業,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是可惜呀!”

    《十國春秋》是記載五代十國曆史的史書,其中《前蜀》第12則,記載了黃崇嘏的生平事蹟。黃崇嘏,前蜀國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其父曾做過前蜀的使君(州郡長官)。她自幼失怙,沒有嫁人,喜歡穿男裝遊歷。後經知州周庠推舉,擔任攝理司戶參軍。周庠十分賞識黃崇嘏,執意要把女兒嫁給她。黃崇嘏辭職呈詩說:“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周庠盤問黃崇嘏後,才知實情。後世傳說她曾代兄趕考中狀元。有人說,黃崇嘏是黃梅戲《女駙馬》的原型。

    韓娥和木蘭與這些隱藏女子身份出仕當朝,或者愛穿男服卻並未隱藏女子身份出仕的女子,是有根本區別的。《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所載女子婁逞女扮男裝,仕至揚州議曹從事;《太平廣記》“人妖”一目,所載孟女女扮男裝冒充張詧的弟弟,繼任張詧的軍職;前蜀國女子黃崇嘏女扮男裝攝理司戶參軍。這些女子,與木蘭和韓娥女扮男裝雖有相似,但其經歷以及所表現的精神則相去甚遠。同時,她們也不是國史中所表彰的貞烈人物。

    文藝作品中的樊梨花、穆桂英這兩位巾幗英雄,也被譽為“花木蘭”。但她們是文藝作品中的人物,況且她們從事軍事鬥爭時,更沒有女扮男裝,與韓娥女扮男裝從軍反元是有很大區別的。她們在傳奇性方面,都不如韓娥和木蘭的經歷那樣震撼人心。還有清初小說《安邦志》中記敘的唐節度使之女馮仙珠,逃婚後女扮男裝徵苗立功入朝,官至宗正。《再生緣》中的元朝女子孟麗君女扮男裝進京考中狀元官居丞相。《十粒金丹》中的北宋高夢鸞與未婚夫分別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應試奪魁官拜元帥,等等。這些傳奇女子雖然也女扮男裝,個性鮮明,但都是文學藝術形象。

  • 4 # 聰明的小龍女

    漢朝是呂母為子復仇揭竿而起的第一位女起義者,隋朝鎮守嶺南護佑一方安寧功高名重的冼夫人,唐朝巾幗英雄第一人平陽公主、自立為帝反唐起義兵敗慘死的女子稱帝第一人陳碩貞,北宋巾幗女英雄佘賽花、傳奇女將穆桂英,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紅玉,明朝三位起義失敗的女首領唐賽兒,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唯一女將秦良玉。

  • 5 # 毒奶醬油

    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伽羅。她可以說是隋文帝的左膀右臂,隋文帝每次有不能決斷的大事,都像她請求意見,朝中大臣把她和隋文帝一起稱作"二聖"。

    歷史中她的名聲可能不太好,原因是她善妒,不允許隋文帝乃至朝中所有大臣納妾,堅持一夫一妻制。可是這個做法仔細一想不是很好嗎?在封建的古代,她這麼做首先是提高了女性的地位,而且同時也防止了皇帝和大臣沉迷女色,對國家建設肯定是有幫助的!

  • 6 # 平章事

    巾幗英雄中厲害的相比也只有一下三位

    1。

    唐高祖李淵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后竇氏。祖籍邢州堯山。中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中國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所率領的娘子軍曾經在此駐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諡號的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真正的生榮死哀。

    2。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3。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汽大眾的首款SUV車型T-ROC探歌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