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阿Q
-
2 # 一隻養生喵
一個地主家的放牛娃,一個備受欺壓的小和尚,一個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個戰無不勝的亂世英豪,一個權傾天下的開國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個人--明太祖朱元璋。這個貧家子弟,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決心,一步步改變著自己的命運,成就了從朱重八到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憑藉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從一個走投無路的遊方和尚,到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歷經十多年,開創帝國,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他的經歷,在中國曆代開國帝王中獨一無二,充滿傳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於赤貧的農家,因此是出身於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他是唯一的具有這種背景的一代皇朝的開國之君: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盡人皆知的事實。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於濠州縣(今安徽中部鳳陽縣,在重要的鐵路交叉線和工業城市蚌埠的正東南)的鐘離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塊乾旱和時疫肆虐的土地上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餘孩子都因家庭無力撫養而已送人扶養或嫁出。到了14世紀30年代淮河地區已經變成了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它的彌賽亞式的教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們的支援。人們相信,在這個最黑暗和孤寂的時刻會發生轉變,重新出現明教的光明,而彌勒佛會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統治這個世界,使人們的命運來個戲劇性的烏托邦式的改變。年輕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個算命先生和在13世紀70年代反抗過蒙古最後征服階段的漢人軍隊的老戰士——給這個童子的耳朵裡灌滿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險的種種奇妙故事。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長時期的環境。
1344年當朱元璋16歲的時候,在5月份和 6月份的三個星期內,時疫並伴隨著夏季的蝗蟲和旱災奪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和還生活在家裡的已婚的長兄——的生命。他的長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僅有的倖存者。苟活下來的人因太窮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親人,更不用說去扶養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個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以實踐他在幼兒生病時他父親許下的願。與此同時他已長大成人,變成了一個高大強壯的小夥子,其顯著特點是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這副奇異的樣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品質。他無疑地具有這些品質,可是他興起於赤貧而無文化的農民之家,而後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一個新興偉大王朝的開國之君,這個故事就有些像虛構小說那樣的不真實。
幾個星期以後,即1344年12月,皇覺寺(當時可能叫玉覺寺)①的僧徒們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據我們所知,朱元璋在1345到1347年在淮河地區做遊方和尚遊蕩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軍事生活,並且一個時期當過兵——可能是在蒙古軍隊中當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瞭解叛亂的內幕和對叛亂鎮壓的情況。在1347年或1348年他回到了寺內,在那裡大約從20歲呆到24歲。在這時他似乎開始學習認字並簡單地研修佛教經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強。
到了1352年,叛亂在淮河中游到處爆發,它們採取了許多形式,當然多數是紅巾軍運動。在鍾離村以西與之緊鄰的濠州縣城在1352年2月16日被一股紅巾軍徒眾所攻佔。叛亂領袖郭子興(1355年死)是一個算命先生與一個富人的盲女兒所生的兒子;這個家庭據說很善於積財。郭子興被認為是一個勇敢和能幹的戰士,但脾氣不好,跟別人合不來。他相信彌勒佛教義,所以他深信那個亂世預示著要有一個大變動。為了應付大變動的到來,他花錢大方,廣交朋友,以便約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誠的戰士。郭子興和他的四個夥伴自稱元帥,率眾攻打了濠州。郭子興可能只是名義上的領袖,別人馬上成了挑戰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穩固的。
元當局並不想立即收復濠州。相反地,他們派出無紀律的部隊四出騷擾無辜鄉民,焚燒寺廟,把抓來的老百姓指認為紅巾軍,以便邀功請賞。朱元璋所在的那個農村寺廟正處在戰火紛飛的地帶;1352年2月它不知被哪一邊計程車兵放了火,並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後來又回到了這些被毀的建築物內,因為沒有地方可去。他後來在寫到這段經歷時說,他好多次收到叛軍內朋友們的資訊,警告他有危險,並勸他參加叛軍。4月15日,這個年在二十四、五歲的青年和尚來到了濠州城門附近,要求加入郭子興的部隊。這是他一生命運中意外的轉折點。他馬上變成了一個受寵遇的徒眾、受信任的幫手、弁目(親兵)和郭子興家中的一名成員。郭子興有二妻,年長者有與朱元璋年歲相當的兩個兒子。年輕些的妻子勸郭子興把這個年青有為的人和他們郭家的命運更緊密地聯絡起來,所以招他為他們的養女之婿。這名年輕的女人當時有19歲,是一位馬姓密友的女兒;馬某臨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託付給了郭子興照管。她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朱元璋和郭子興這位年輕一些的妻子的關係後來顯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子興的兒子們有紛爭時她最後站在了他一邊,他也把她的女兒納為妾。
1352年和1353年,朝廷派出的元軍企圖肅清被叛軍佔領的淮河地區的中部和東部。將近1352年底他們把芝麻李從他在江蘇北部徐州的根據地趕走,而到了1353年初他的兩名將軍投奔濠州避難,使這個小城市本來已經很緊張的資源更形拮据。他們自己稱“王”,盛氣凌人地要高踞於郭子興及其夥伴元帥們之上。派系鬥爭發展了。郭子興支援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他拘禁了起來。從遠征戰場上回來的朱元璋發現了這個情況。他隨身帶了郭子興那位年輕妻子及其孩子們親赴另一派領袖的營寨內,終於找到了挽救的辦法,救了郭子興一命。
從1352年冬末起直至1353年6月,濠州被從徐州派來的元軍所包圍。元軍野戰指揮官(中書左丞)、水利專家賈魯(他在1351年曾領導治河工程)之死,使濠州解了圍,因而挽救了這塊根據地。後來,朱元璋離開了軍中回到他的村裡,他在家鄉招募了700餘人的部隊,由24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夥伴——包括他將來的幕僚長徐達(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在內——帶領。這個軍事領導集團在以後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隨從的核心。在往後的幾個月中他繼續參與範圍廣泛的出擊和野戰指揮活動,學習為將之道,並形成了他自己的戰術意識。1353年秋,郭子興給了他一個單獨的任命,許他脫離濠州日益緊迫的派系鬥爭。這是獨立活動的事業的起點;他的官銜是鎮撫。 在接著而來的戰鬥中,他最初拔掉了南邊的定遠縣城。他甚至更向南前進,沿途收容了大量敗兵和逃兵,並贏得了幾次重要戰鬥。到了年底,他佔領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蘇邊界附近)及長江北岸上的附近各縣。他在滁州滯留了整個1354年一年,並一直呆到1355年上半年。這裡成了他的大營根據地,他在此建立了忠於自己的軍隊,據說其數已達3萬人,並且開始湊集了一個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長(1314—1390年)是他的第一位顧問,他原是鄉村中的精英人物,業儒,他於1354年投奔朱元璋,並開始以歷史教訓來影響這位熱心向學的青年學子。李善長被他任為掌幕府書記。
在1355年的最初幾個月他勝利地保衛了被元軍圍攻的和陽(或和州,在長江北岸,今和縣)之後,開始注視著富庶的長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中了大城市南京——當時稱為集慶,此地控制著長江下游地區。1355年初郭子興已死於和陽。郭子興的兒子們認為自己是他們父親的後嗣和繼承人;紅巾軍宋帝韓林兒授予郭子興年長的兒子和郭子興的一位舊軍官張天佑——即郭之婦弟——以高階職位,而任命朱元璋為他們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又圍繞著24名夥伴,還另外有一些從其他叛亂中跑來歸順他的重要軍事領袖;這是靠朱元璋的個人威信而不是靠紅巾軍的旗幟把他們團結到他周圍來的。在這些新歸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後來的歲月中是朱元璋軍中最進取有為的將軍,被信任的程度僅次於徐達。另外自動來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內陸水道的舟師頭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們用小舟和駁船組成的船隊給了朱元璋以渡過長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師和陸軍在廣闊的前線作戰。
1355年7月10日預期已久的渡江行動開始了。接著在8月中旬首攻南京。初戰未得手,但朱元璋的軍隊逗留在南京未去,蕩平了周圍地區一些小城鎮。10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興的在世的年長兒子和張天佑被殺,這樣就去掉了朱元璋的兩位頂頭上司。整個指揮權此時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1356年4月10日,經過多次接戰之後朱元璋終於拿下了南京,馬上把它定為新的首都,並立即給它改名為應天。就在那同一個星期之內,張士誠也渡過了長江,把蘇州定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時候,倪文俊擁立徐壽輝為南翼紅巾軍的皇帝,國號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長江岸上的漢陽。攻下南京後的下一個月,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興僅存之子則當了他的副手。郭子興的這個兒子謀叛被發覺,因而被處死。朱元璋現在成了以長江為根據地的北方紅巾軍中無人敢與爭鋒的領袖,也是整個北方叛亂軍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護人。他崛起於群雄角逐之中,成為佼佼者了。
朱元璋是一位從社會最底層的農民,經過自己的努力拼搏,最後登上皇位的傳奇人物,實現了草根逆襲。無疑,他成功了。在那個混亂紛爭、民不聊生的時代,活下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上天偏偏眷戀這個可憐的放牛娃,賦予他一副好身板兒。當年的瘟疫和饑荒在半個月的時間奪走他家好幾口人的性命,而他卻頑強的活下來了,而且一直活到七十一歲,那個時代真的是高壽了。
它能夠成功有這樣的幾個因素:
第一,夠幸運,後世有個世學家走訪過朱元璋起家的路線,各方面比較來看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不由豎起大拇指,這個人真幸運!就說洞庭大戰陳友諒最後決戰時刻就快追上朱並準備殺掉他時,一支亂箭正好飛來射中陳友諒,敵兵看大勢已去,只好鳥散。從朱手下戰將謀士看:劉基、朱升、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先、朱文正、鄧愈。個個都是留名後世的大腕。做一個善於謀取機會的智士,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近自己的成功目標!大家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的是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白白放過,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機遇是人成功的一個有利因素,有的人善於駕馭機遇,有的人則放棄機遇。
第二,做對事,從做農民起義軍郭頭領的付統領時就知道郭的兩個兒子處處要至他於死地,於是外出邊躲避邊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打敗陳友諒之前,接受陳昇提議:廣積糧,緩稱王。先打激進的陳友諒。果然張世成只是乘陳朱打得火熱時試探的打一下,被早做準備的常遇春打的縮頭而去。朱元璋做人極顯眼力,他善於抓住機會,把機會變成成功的有力跳板,因此可以說朱元璋是善謀機會的人。不難發現,朱元璋已經從眼光,氣度、謀略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做大人物的資格。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特點,終於使他心想事成。
第三,時間短,朱元璋從做付統領到當皇上只用了十幾年時間,是歷史上白手起家當皇帝用時最短的,陳友諒如果慢慢跟他打,他未必能勝得了陳。可那個陳友諒就是喜歡賭一把大的主,而且還不找張士誠幫忙,而那個張士誠更沒腦子,屁大個地方就要稱王,搞得陳不太愛搭理他,熟不知,陳這找不到幫手的前後兩次決戰,把整個江山的權力都賭輸掉了!
第四,善於求賢人輔佐。朱元璋在角逐天下的過程中,他胸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霸氣,時時湧動在心頭。他知道自己現在還較軟弱,他知道只有招賢納士,才能成大事。總之,在朱元璋的用人方略中,“找能人來幫忙”為一大學問。朱元璋對人才的招攬,是動真格的,就是對俘虜中的人才,他也多加優待珍惜而用之。他堅持“神武不殺”的寬大處理政策,這都充分說明,朱元璋雖然布衣出身,仍然對人才的作用深有見地,並且還專門派人去各地尋訪人才,尤其是德高道深、富有戰略眼光、文武兼備的方家。
第五,得民心。朱元璋在實力積累過程中,非常講究原則,遵守主流思想,比如拜郭子興為義父,就一直甘於其下,於兄弟同甘共苦,這樣易於收攬人心,傳播威名。朱元璋認為,得人心而後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創造“人和”的良好態勢,有利於平定天下。有這麼一段論民心的話值得後來者深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或釁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天下之所釁,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是非常深厚的以民為本的做人之道。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朱元璋這個人,能夠起身草莽,組織一幫弟兄,從成吉思汗的子孫手中奪得天下,打造造福十數代子孫的偉業本身,就證明了他的強大人格魅力。如果朱元璋真象現在一些文人描繪的那樣陰險狡詐,形象猥瑣,能將那個時代的漢族精英聚集在自己身邊嗎?像劉伯溫這樣的一大批英雄,難道都是不識貨盲從的傻瓜嗎?可見其人格魅力還是非常強大的。正是有了這些因素,最終他才能夠成為一代開國皇帝。“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得民心則昌,失民心則衰,”這些都是成大事者對於得民心的認識。朱元璋重視民心,每到一處地方,便得一處民心,朱元璋的天下就是由此而來。朱元璋沒有忽視人民,而且懂得愛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對百姓來說就是一件大喜事。
同時他能夠成功,跟自己在社會的最底層的生活經歷也有很大的關係,飽嘗了人世間所有的世態炎涼。由放牛娃到砍柴燒水的小和尚,再到雲遊四海的窮和尚,嚐到了人間百味,看到了社會百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對心胸開闊的朱元璋來說,是任何人搶不走的無價之寶。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獨當一面的堅強性格。看到底層社會的疾苦,使他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那就是勤勞、務實。在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決戰時,朱元璋鎮定自若,指揮有方,一舉擊潰了兵力大於自己幾倍的陳友諒。在反元鬥爭過程中,與其他義軍始終保持低調,“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使自己成為其他義軍目標的風險大大降低。
這樣的一個人,既能夠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能夠讓自己視賢才如寶,最後能夠統一天下,也是正常的。不過也因為他的出身問題,最後導致朱元璋非常的多疑,最後那些幫助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大部分都被他以各種理由處理掉了,這也是非常可悲的。你怎麼看這樣的一位開國皇帝呢?
-
3 # 犄角旮旯浪子
在元末起義的各路義軍中,朱元璋的力量不算太強,還依附在郭子興手下。後郭子興病亡,朱元璋才得以崛起。但他還是低調積蓄力量,他採用了謀士的“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終於成為與陳友瓊張士誠等實力相當的力量,遂渡江佔據金陵。然後,朱元璋左抗張士誠,右擊陳友諒,最後奪得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以富庶的江南之地為據點,攻城略地,最後成功地奪取了全國的政權。
-
4 # 歷史的陪伴者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10月28日生於安徽濠州鍾離 ,字國瑞,小名朱重八。因為生於農民家庭,由於天災人禍,父母雙亡,十幾歲就開始當和尚,到處遊歷化緣。後來,加入農民義軍,最終當上了皇帝。
25歲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義軍,經過自己努力,朱元璋一步一步做到了義軍的元帥。但是,由於郭子興的猜疑,朱元璋覺得郭子興不成大器,故帶著二十幾名親信離開了郭子興。而這二十幾的親信中就有徐達、湯和等人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朱元璋帶領著親信來到南略定遠,並招兵買馬,期間朱元璋又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最後招降了2萬名精壯漢人,並南下滁州。在南下途中,定遠名士李善長前來投靠朱元璋,同時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農民義軍經過多年的戰爭洗禮,農民義軍變得越來越少,實力最雄厚的有三大義軍。一個是以張士誠為首的義軍,一個是以陳友諒為首的義軍,最後一個是以朱元璋為首的義軍。此時,實力最雄厚的是陳友諒,擁兵60萬;其次是張士誠擁有最富有的地盤——浙江一帶;最後才是朱元璋的義軍。朱元璋知道他最可怕的敵人是陳友諒,不是張士誠,也不是元軍。同時,陳友諒也明白朱元璋才是他的對手。
於是,公元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朱元璋率軍二十萬,陳友諒統六十萬大軍,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到十月三日戰鬥結束。經歷了三十六天的激戰,陳友諒以失敗告終,最終被亂箭射死。這就是歷史的鄱陽湖大戰,隨後,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
消滅陳友諒後,1365年十月, 朱元璋對張士誠發生進攻,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征討張士誠,同時發起平江戰爭。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與其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戰敗,被俘押往應天。隨後,1367年朱元璋征討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同年方國珍前來投降。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七月,朱元璋派軍北伐,由徐達、常遇春率大軍北伐元軍。八月,明軍直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後院棄城而逃,全部逃亡內蒙古大草原。此時,朱元璋把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又回漢人都統治之下。大明王朝更是由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
5 # 拾壹歷史
朱元璋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主要有這麼幾步:
1328年~1344年:苦難的童年所有的事情都是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的,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那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但是作為父親的朱五四此時卻很無奈,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飯吃。在朱元璋降生之前,農民朱五四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而朱家主要靠著給地主家種地為生。在男嬰降臨一個月後,他有了一個名字“朱重八”。
朱重八的整個童年都在為地主劉德家放牛,而這一放就是12年。
1344年~1352年:皇覺鐘聲安葬完父母的朱重八選擇附近的皇覺寺當和尚,因為他要活下去,他在寺內做著類似於長工的工作。慢慢的,他發現周圍的這些和尚除了沒有頭髮,似乎和地主劉德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有自己的田地,可以結婚,錢多了還可以開當鋪;不念經,不拜佛,甚至連佛祖的金身都不擦,這些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剛進廟的新人朱重八身上。雖然他每天都做著繁重的工作,經常捱罵,就連住宿環境都是差的不能再差的柴房。但是朱重八卻一直在忍耐著,因為他已經很知足了,能吃上飽飯,這就夠了。然而命運似乎要鍛鍊他的意志,僅僅入寺五十多天,由於饑荒太過嚴重,寺內所有的僧人都被派出化緣,說白了就是討飯。
當時他被派往的地方是河南和淮西,這兩個地方正是主要的饑荒地帶,誰又能給他飯吃?可他卻活了下來,三年的漂泊生涯,穿城越村,風餐露宿,冷嘲熱諷,白眼侮辱。這些不僅沒有打倒他,反而磨鍊了他的意志,讓他內心的某個地方變得無比的強大——心靈。1347年,回到皇覺寺的朱重八依然做著和尚,絲毫沒有造反的苗頭。
短短一年時間之內,看似強大的元帝國發生了幾十起暴動,數百萬人參加了起義軍。
此時,他幼年的好友湯和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自己做了起義軍的千戶,希望他也能來參軍,共謀富貴。朱重八看過信件後,卻不動聲色的燒掉了,他並沒有去參加起義的心理準備。作為一個正常人,在做出有可能會死的決定的時候,絕對會非常慎重。然而晚上他卻被人告知,他看起義軍信件的事情已被知曉,那人正準備去告發他。此時,朱重八終於被逼上了絕境,忍無可忍,那就反了吧!反他孃的!
1352年~1368年:從這裡開始!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並作了他的親衛(警衛員)。在軍隊裡,朱重八很快展現了他的才能,作戰勇敢,很有計謀,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這讓他有了崇高的威信。而且他很有天賦,學過一些字,分析問題準確,郭子興漸漸的將他當成了智囊。就在此時,朱重八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不久後又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姑娘為妻,這讓他十分的高興,他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家了。當時的濠州城的統帥除了郭子興外,還有四人,以孫德崖為首,他們四人是農民出生,而郭子興是地主出身,兩夥人之間存在著不可調節的矛盾。漸漸的,朱元璋意識到跟著這群人是不會有前途的,而郭子興也越來越討厭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比他強。於是朱元璋向郭子興申請帶兵出征,郭子興欣然同意。朱元璋奉命帶兵攻擊的是郭子興的老家—定遠,而此時的定遠有元軍的重兵看守,而朱元璋瞅準空隙攻克定遠,在元軍會援前撤出。隨後攻克,懷遠,安豐,含山,虹縣,四戰四勝銳不可當。當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城的時候,他已經完全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於是向郭子興提出了辭職,郭子興立即同意。而再出發前,他從自己七百人中重新調選出了24人,其餘的全部留給了郭子興,郭子興有些意外,但仍然高興的接受了。但是不得不說,朱元璋挑的確實很準,看看這些人名字:徐達,湯和,周德興,花雲,耿炳文,這24人後來3人封公,21人封侯,都成為了明朝的高階幹部。其後朱元璋打敗收編了驢牌寨和橫澗山的土匪,此時他的軍隊變成了兩萬人。這段時間內來投奔朱元璋的有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緊接著他又佔領了滁州,佔領滁州後,朱元璋又迎來了三個重要的人,分別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貞和外甥李文忠。這一年,他二十六歲。
爭霸天下隨後朱元璋攻佔應天(南京),在此時他得到了猛將常遇春,擊敗了張士誠的攻擊:在應天的龍灣擊退了陳友諒的攻擊,穩固了自己的地盤。
緊接著,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鄱陽湖決戰,殺死了陳友諒。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位吳王,史稱西吳。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江攻擊戰,殺死了張士誠。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在朱元璋命令徐達和常遇春北伐之時,一個新的王朝在應天宣佈誕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佈即皇帝位,定年號洪武,國號為明。
至此,朱元璋從一個貧民,一步步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大帝。
-
6 # 黃蜂二師兄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帶著二十四人離開郭子興,很多人認為是朱元璋看透了濠州城的紛爭,與郭子興決裂才做出此決定,實際上朱元璋從來沒有離開郭子興這個平臺。
當時外出是為了透過招兵買馬提高郭子興的籌碼,奉郭子興之命,郭子興非常高傲,與濠州城其它三位合夥人都不大對付,但是對朱元璋很好,把乾女兒嫁給了他,當時朱元璋有“朱公子”的雅號,後來郭子興病重,朱元璋從徐州趕回來伺奉在左右,郭子興死後,大權在朱元璋、郭天敘(郭子興長子)和張天佑三人手中。
這就是朱元璋從一個要過三年飯的和尚成為一個義軍領袖的重要支撐,他十分重視這個平臺,適應這個平臺,非常擅於利用這個平臺,後來利用一次機會(假訊息)犧牲幾千兵馬把郭天敘和張天佑除掉,大權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但是朱元璋還是很重視平臺的重要性,他對北邊的義軍政府畢恭畢敬,沒想到北邊韓林兒很快被元軍打敗,朱元璋把投靠來的韓林兒充分利用後,才對外宣稱他因病去世。
至此所有的可以利用的平臺都沒有了,他需要獨立面對西邊的陳友諒和南邊的張士誠,而提高自己的最好辦法是擁有大批人才和干將,很幸運的是,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當時天下著名的戰將和謀士。
這時候的朱元璋和三國官渡之戰時的曹操一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他把第一箭指向最強大的陳友諒,為什麼會如此呢?這不得不說朱元璋洞悉人性,也擅於聽從大家的意見,如果打弱一點的張士誠肯定勝算大些,加上張士誠還沒怎麼樣呢就開始稱王很不受人待見。
但是陳友諒是一匹狼,野心很大,如果在朱元璋和張士誠打的最不可開交時背後一擊,朱元璋將萬劫不復,而與陳友諒開戰,張士誠安居一隅,只會坐觀而不會貿然行動,事實也是如此演變的,在重大戰略方向上,朱元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睿智和英明的!找到一個與自己匹配的平臺太重要
1353年一個24歲要過三年飯的和尚朱元璋,因為被告發被迫參加義軍,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人生,不可思議的坐到義軍統帥,打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把元軍趕出國土,1368年即皇帝位,年號洪武,國號明。從乞丐到皇帝他是開掛的人生!1360年鄱陽湖決戰20萬勝陳友諒60萬,鬼知道怎樣做到的,他是勵志人生!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那塊木板,朱元璋對貪汙腐敗零容忍,一經發現一殺到底。
他是勤勉的人生!每天批奏摺達到十二三個小時,連手下的太監都是三班倒才能吃的消,他是最會做人的人生!做和尚讀書識字,做士兵朋友擔當,作兒子有德有才,做統領平臺和人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回覆列表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論個人能力,明太祖在開國皇帝中絕對排前三。朱元璋的能力,首先他是所有皇帝中起點最低,出身最苦的,父母雙亡,做過和尚和要飯,完完全全就是憑藉一己之力成就千古帝業。在軍事和政治能力上在那個時代都無人能與之匹敵。而他建國之後的血腥政策雖然被後人詬病,但也為的的確確為明初的繁榮安定奠定基礎。在歷史功績上更不用說,徹底扭轉了自中唐以來漢民族的頹勢,更是一雪崖山海戰漢人國家徹底覆滅的恥辱。整整五百多年間,無數的王侯將相,帝王官家,中間也包括唐憲宗,周世宗,宋太祖,岳飛,這樣的風雲人物,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將漢家男兒的旗幟重新插回燕雲大地,正是明太祖的北伐重新確立了漢民族的自信和自尊。所以無論後人如何評說,明太祖都可以稱為我們漢族的偉大英雄,那他是有怎樣的厲害之處得以締造整個大明帝國呢?
以自身農民的思維得最廣大農民的心
朱元璋符合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的一切條件,雖然吃的是世界上最惡劣的飯食,也沒有耽誤他長成一副魁梧的身材,只不過容貌醜了點:腦袋很長,下巴寬大,整個一張驢臉。《明史》含蓄地稱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雖然出生於世代赤貧之家,朱元璋卻從小智商奇高,腦筋夠用。又因為身強力壯,打架在行,他成了村子裡的孩子王,他無師自通,知道怎麼擺弄各類性格不同的孩子:那幾個身強力壯有本事的,他加以籠絡,為我所用。基於鄉村生活經驗, 短視的實惠觀是孤莊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的一個深刻印記。而底層文化是飢餓的產物,實用主義是它的核心,佔有和儲存那點為數不多的生存資源吸引了農民們的全部注意力。
洪武十八年,有個兵痞叫唐閏山,他大哥小時候訂過一門娃娃親,物件叫史靈芝。沒過幾年他大哥就夭折了,史靈芝長大後嫁給別人。而昔日元朝有個少數民族的陋俗,那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繼承”嫂子。唐閏山就咬死了這條陋俗,去兵部折騰。然後兵部相關領導腦子一抽,就下了道堪合給洪洞縣,要求縣裡把史靈芝作為軍屬送去給唐閏山。史靈芝的丈夫去提告,縣令也清楚這裡面的事,但他不想得罪兵部,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官相護的原則,就完全不顧民意,非要執行兵部命令。這事一直鬧到刑部,刑部尚書刻意維護這種陋習,還說了一堆歪理。朱元璋表示:老子就TMD不慣你們這幫畜生的臭毛病!從洪洞縣令殺起,一直殺到尚書,一個不落,全部斬首。要說朱元璋厲害在哪裡,他就厲害在這裡。一言一行,讓百姓歸心。

長期的風霜給了他黑心,磨鍊賦予他堅強與冷酷
三年行走於險惡的江湖,朱元璋對中國的社會有了深入的瞭解。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時,他認識了善良、慷慨,也見識了冷酷、邪惡,領略了勇敢、義氣,也見到了苟且、墮落。三年流浪,讓他對人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朱元璋晚年,他頗為得意地對自己的子孫們說:我“閱人既多,歷事亦熟”,“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人之情偽,亦頗知之”,這知人的本領,相當程度上就是三年江湖中歷練出來的。
他從一個逆來順受的、習慣於被動的農民,變成了一個大膽狡黠的野獸,他從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人變成了把人不當人的冷酷無情的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經歷過多次慘痛教訓後的他認定,只有那些最狠毒的人,才能在惡性生存競爭中抓住也許是唯一的機會。從外面的世界回到孤莊村,這個少年已經長成了成人,眼睛裡的熱情、天真不見了,卻多了一絲瘮人的陰涼之氣。用史書上的話來說就是“志意廓然,人莫能測”。長期的風霜給了他一顆黑心,有常人所沒有的強大意志力、野蠻性,這些在亂世中往往是決定性的力量。類似朱元璋、劉邦這樣的豪傑能殺人不眨眼,能壯士斷腕,以求全生。而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們也許同樣精明,但是他們的稟賦柔弱,沒有摧鋒折刃的膽量,沒有厚臉皮和黑心腸,因此只能做這些綠林豪傑的助手和謀士,跟在他們身邊吃一點他們掉下來的殘渣剩飯。

厚黑的手段、精明的頭腦
征戰時期的朱家軍表面上發展迅速,然而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融合統一。這支軍隊存在著三個權力中心: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郭天敘、張天佑,第三個則是陳野先。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思考,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朱元璋的頭腦中形成了:以借刀殺人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郭張二人。他在知悉陳野先同敵人裡應外合的情況下,故意派郭、張二軍同陳野先一同出戰,隨後坐山觀虎鬥,郭、張二人被殺,陳野先揹負罵名。他以損失幾萬軍隊和攻城戰役徹底失敗為代價,來清洗兩位並非迫在眉睫的對手。這種看似不合情理的安排將他的計謀遮蓋得完全不露痕跡。
在對張士誠的戰爭進行得順利之時,朱元璋順手消滅了自己身邊的一個累贅:小明王韓林兒。朱元璋渡江後,全靠北面奉韓林兒為主的紅巾軍抵抗元軍,才能從容在南方發展。朱元璋也一再利用韓林兒的名義,來支援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朱元璋既可以利用小明王的旗號和復宋的目標來號令軍士,爭取群眾,又可以縮小自己的目標,避免樹大招風。直到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平定張士誠進展非常順利,天下已非朱元璋莫屬,韓林兒才沒有任何繼續存在的價值了。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用船到北方去接韓林兒,誰知韓林兒乘坐的大船在江中進了水,在皇帝和妃嬪的一片驚呼哀號聲中漸漸沉沒。從此之後,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經是韓林兒的臣下,連當年立的一些石碑,也因為曾經用了韓林兒的年號,一律捶毀,文字史料,更是消滅得一乾二淨。

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足夠冷靜的判斷及理智
作為普通人,生活中會被許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緒,比如買彩票中個二等獎幾百塊,你也會高興半天。那麼如果你玩的遊戲是以人命為賭注呢,作為主帥掌握著無數士兵的生命,所有人都等著你拿主意。而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朱元璋信奉穩紮穩打,積小勝為大勝,從不追求僥倖。史稱老儒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給朱元璋帶來了勝利,殊不知這也是朱本身的一貫思想,只不過朱升之策恰與朱元璋同心而得其認可罷了。朱元璋的軍事部署都把風險降到了最小,即使成本大大增加,他寧可多做十倍的努力,也不願冒哪怕只增加了十分之一的風險。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朱元璋家裡並沒有後人想像的那麼窮,只是沒有恆產,租種別人的地,朱元璋家勞力多(三個哥哥 兩個姐姐,還有父母),生活水平明顯高於最窮困的家庭,經記載朱元璋是上過私塾的,而朱元璋最喜歡的文化活動就是聽四鄰八鄉遊串的說書先生來講書了。在這些評書裡,他知道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了朝廷之上有“忠臣”、“奸臣”,知道了“宋太祖一條哨棒,打下四百八十座軍州”。對於到今天為止的絕大多數華人來說,這些評書演義,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粗糙的底層文化產品(而不是那些高雅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才是他們真正的精神基石,奠定了他們一生的思維模式。
讀私塾讓他學會了識字,朱元璋在外面周遊三年之後,在外面長了見識,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回寺之後,就開始讀書,開始有意識地為謀大事做準備。朱元璋的文學造詣其實相當高,詩人錢宰吟詩:“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次日錢宰上朝,朱元璋一見他便說,“昨日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磕頭謝罪,看見沒,朱元璋改的一字之差,意境就完全變了,還有,參軍之前,朱元璋與湯和的書信往來,到最後的批閱奏章,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低於一般文人。有了頭腦、臉皮和黑心,他們已經初步具備在一個惡性競爭的社會里成功的能力。再加上上天賜予的機會,他們當然會驚天動地,青史留名。